《集韵》《韵会》荀缘切
《正韵》息缘切,𠀤音宣。
《说文》求宣也。扬布也。又与桓同。乌亘,外国名。◎按亘本作𠄢,与亘字不同。亘从二从舟。舟今作亘。𠄢从二从回,回即回字,今从日作亘。又毛晃曰:绍兴二年,礼部看详姓氏,从水从亘,水名。从木从亘,木名。从木从亘者,皆定读曰亘。若《晋书》亘彝,亘温,
《书·禹贡》西倾因亘是来之类是也。

𠄢

《说文》亘本字。从二从回。回,古文回。象𠄢回形。上下所求物也。
《徐锴曰》回风回转,所以宣阴阳也。

𠄣

《唐韵》古邓切
《集韵》《韵会》《正韵》居邓切,𠀤音堩。极也,通也,遍也。
《说文》𠄣,竟也。象舟竟两岸。
《增韵》延邪也。
《诗·大雅》𠄣之秬秠。又姓。汉庐江丞𠄣宽。◎按《说文》字本作㮓。𠄣即㮓字古文,然今经史通作𠄣,无从木旁者,自当以𠄣字为正。又𠄣从二从舟,今讹从日作亘,非。又《正字通》或从月。详下(亘字)注。

《正字通》同𠄣。月弦也。◎按《说文·木部》𣘰,竟也。古文作𠄭,从二从舟。二部,𢛢,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闲。独恒字古文作𠄨,注从月。
《诗·小雅》如月之恒。据此则去声亘从舟竟岸,本义也。平声恒从心亘声,训常,本义也。
《诗》如月之恒,先儒以为月上弦而就盈,取渐进之义,此借义也。读去声者亘字,加心转平声者恒字,形变音变,义因之而变,不相蒙也。谓恒从舟,亦从月,两存备考可也,必存𠄣废亘,《正字通》之误也。欲存亘废𠄣,遂谓《诗》如月之恒,恒当作亘,讹加心作恒。心部恒注谓《诗》不当将亘字讹借恒,则误甚矣。又《集韵》㮓字古文又作𣍭,则从舟又从月矣。存以备考。

𠄤

《集韵》纯,古作𠄤。注详糸部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