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宋书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南豫州

    南豫州刺史,晋江左胡寇强盛,豫部歼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始自谯城退还寿春。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庾亮为刺史,治芜湖。咸康四年,毛宝为刺史,治邾城。六年,荆州刺史庾翼镇武昌,领豫州。八年,庾怿为刺史,又镇芜湖。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赵胤镇牛渚。二年,刺史谢尚镇芜湖;四年,进寿春;九年,尚又镇历阳;十一年,进马头。升平元年,刺史谢奕戍谯。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自谯退守寿春。简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历阳。孝武宁康元年,刺〕史桓冲戍姑孰。[1]太元十年,刺史朱序戍马头。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历阳。安帝义熙二年,刺史刘毅戍姑孰。宋武帝欲开拓河南,绥定豫土,[2]九年,割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属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十三年,刺史刘义庆镇寿阳。永初三年,[3]分淮东为南豫州,治历阳;淮西为豫州。[4]文帝元嘉七年〔合二豫州为一,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孝武大明三年〕又分。[5]五年,割扬州之淮南、宣城又属焉。徙治姑孰。明帝泰始二年又合,而以淮南、宣城还扬州。九月又分,还治历阳。三年五月,又合。四年,以扬州之淮南、宣城为南豫州,治宣城,[6]五年罢。时自淮以西,悉没寇矣。七年,复分历阳、淮阴、南谯、南兖州之临江立南豫州。泰豫元年,以南汝阴度属豫州,豫州之庐江度属南豫州。按淮东自永初至于大明,便为南豫,虽乍有离合,而分立居多。爰自泰始甫失淮西,复于淮东分立两豫。今南豫以淮东为境,不复于此更列二州,览者按此以淮东为境,推寻便自得泰始两豫分域也。徐志领郡十三,县六十一。户三万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万九千五百。今领郡十九,[7]县九十一。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历阳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淮南立,属扬州,安帝割属豫州。永初郡国唯有历阳、乌江、龙亢三县,何、徐又有酂、雍丘二县。今领县五。户三千一百五十六,口一万九千四百七十。

    历阳令,汉旧县,属九江。
    乌江令,二汉无,晋书有乌江,太康地志属淮南。
    龙亢令,汉旧名,属沛郡,晋太康地志属谯。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汉旧名,属陈留。流寓立,先属秦郡,[8]文帝元嘉八年度。
    酂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谯太守,谯郡别见。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郡县,后割地成实土。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又有酂县,[9]何、徐无。今领县六。户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万二千三百五十八。去州水五百四十,陆一百七十。去京都水七百,陆五百。

    山桑令,前汉属沛,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
    谯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
    铚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
    扶阳令,前汉属沛,后汉、晋太康地志并无。
    蕲令。别见。
    城父令,前汉属沛,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

    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10]分淮南国立。光武建武十三年,又省六安国以并焉。领县三。户一千九百九,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去州水二千七百二十,陆四百七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陆六百三十一。

    灊令,汉旧县。
    舒令,汉旧县。
    始新令,永初郡国、何并无,徐有始新左县,明帝泰始三年立。

    南汝阴太守,汝阴郡别见。江左立。领县五。户二千七百一,口一万九千五百八十五。去州陆三百。去京都水一千,陆五百三十。 汝阴令,别见。所治即二汉、晋合肥县,后省。

    慎令,汉属汝南,太康地志属汝阴。
    宋令。别见。
    阳夏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陈令属梁,无复此县。又晋地志,惠帝永康中复立。永初郡国、何并属南梁,徐志属此。
    安阳令,别见。永初郡国、何并属南梁,徐属此。

    南梁太守,梁郡别见。晋孝武太元中,侨立于淮南,安帝始有淮南故地,属徐州。武帝永初二年,还南豫,孝武大明六年废属西豫,改名淮南,八年复旧。永初郡国又有虞、阳夏、安丰三县,[11]并别见。何、徐无安丰,又有义昌而并无宁陵县。今领县九。户六千二百一十二,口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去州水一千八百,陆五百。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陆七百。

    睢阳令,汉旧名。孝武大明六年,改名寿春,八年复旧。前废帝永光有义宁、宁昌二县并睢阳。所治即二汉、晋寿春县,后省。
    蒙令。别见。
    虞令,汉旧名。
    谷熟令,汉旧名。
    陈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
    义宁长,何无,徐有,宋末又立。
    新汲令,汉旧名,属颍川。
    崇义令,永初郡国羌人始立。
    宁陵,别见。徐志后所立。

    晋熙太守,晋安帝分庐江立。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去州陆八百,无水。去京都水一千二百,无陆。

    怀宁令,晋安帝立。
    新冶令,晋安帝立。
    阴安令,汉旧名,属魏郡,晋太康地志属顿丘。
    南楼烦令,[12]永初郡国、何、徐志无。
    太湖左县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吕亭二县,属晋熙,[13]后省,明帝泰始二年复立。

    弋阳太守,本县名,属汝南,魏文帝分立。领县六。[14]户三千二百七十五,口二万四千二百六十二。去州陆一千一百,去京都水

    期思令,汉旧县。
    弋阳令,汉旧县。
    安丰令,旧郡,晋安帝并为县。
    乐安令,新立。
    茹由令,新立。

    安丰太守,魏文帝分庐江立。江左侨立,晋安帝省为县,属弋阳,宋末复立。

    安丰令,前汉地理志无,后汉属庐江。
    松滋令。别见。

    汝南太守。别见。

    上蔡侯相。别见。
    平舆令。别见。
    北新息令。别见。
    真阳令。别见。
    安城令。别见。
    南新息令。别见。
    临汝令,汉旧名。
    阳安令。别见。
    西平令。别见。
    瞿阳令。[15]别见。
    安阳令。别见。

    新蔡太守。别见。

    鲖阳令。别见。
    固始令。别见。
    新蔡令。别见。
    东苞信令。别见。
    西苞信令,徐志南豫唯一苞信,疑是后侨立所分。

    陈郡太守,[16]别见。永初郡国无苌平、谷阳而有扶沟,别见。何无阳夏、扶沟,徐无阳夏。

    项城令。[17]别见。
    西华令。别见。
    阳夏令。别见。
    苌平令。别见。
    谷阳令。[18]别见。

    南顿太守,[19]别见。帖治陈郡。

    南顿令。别见。
    和城令。别见。

    颍川太守。别见。

    邵陵令。别见。
    临颍令。别见。
    曲阳令。别见。

    西汝阴太守,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此郡。

    汝阴令。别见。
    安城令。别见。
    楼烦令。别见。
    宋令。别见。

    汝阳太守。别见。

    汝阳令。别见。
    武津令。

    陈留太守,别见。永初郡国无浚仪、封丘而有酸枣,何、徐无封丘、尉氏。

    浚仪令。别见。
    小黄令。别见。
    雍丘令。别见。
    白马令。别见。
    襄邑令。别见。
    封丘令,汉旧名。
    尉氏令。别见。

    南陈左郡太守,少帝景平中省此郡,以宋民度属南梁、汝阴郡,而永初郡国无,未详。孝建二年以蛮户复立。分赤官左县为蓼城左县。领县二。乐大明八年,省郡,即名为县,属陈左县。[20]

    边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娄、史水、开化、边城七县,[21]属弋阳郡。徐志有边城郡,领雩娄、史水、开化、边城四县。[22]大明八年复省为县,属弋阳,后复立。领县四。户四百一十七,口二千四百七十九。

    雩娄令,二汉属庐江,晋太康地志云属安丰。
    开化令。
    史水令。
    边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按起居注,大明八年,省光城左郡为县属弋阳,[23]疑是大明中分弋阳所立。八年复省,后复立。

    乐安令。
    茹由令。
    光城令。此三县,徐志属弋阳。

    豫州

    豫州刺史,后汉治谯,魏治汝南安成,晋平吴后治陈国,晋江左所治,已列于前。永初郡国、何、徐寄治睢阳,而郡县在淮西。徐又有边城,别见南豫州。何又有初安、绥城二郡,初安领新怀、怀德二县,[24]绥城领安昌、招远二县,并云新立。徐无,则是徐志前省也。领郡十,县四十三。户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九,口一十五万八百三十九。

    汝南太守,汉高帝立。领县十一。户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一,口八万九千三百四十九。去州水一千,陆七百。去京都水三千,陆一千五百。

    上蔡令,汉旧县。
    平乐令,汉旧县。[25]
    北新息令,汉旧县。
    慎阳令,汉旧县。永初郡国及徐并作真阳。
    安成令,汉旧县。
    南新息令,汉旧县。
    朗陵令,汉旧县。
    阳安令,汉旧县。
    西平令,汉旧县。
    瞿阳令,汉旧县作灈阳。
    安阳令,汉旧县。晋武太康元年,改为南安阳。

    新蔡太守,晋惠帝分汝阴立,今帖治汝南。领县四。户二千七百七十四,口一万九千八百八十。去州陆六百。去京都水二千五百,陆一千四百。

    鲖阳令,汉旧县。晋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后又立。
    固始令,故名寝丘之地也。汉光武更名。晋成帝咸康二年,并新蔡,后又立。
    新蔡令,汉旧县。
    苞信令,前汉无,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汝阴。后汉郡国、晋太康地志并作“褒”。

    谯郡太守,何志故属沛,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诗:“既入谯郡界,[26]旷然消人忧。”粲是建安中亡,非明帝时立明矣。永初郡国无长垣县。今领县六。户一千四百二十四,口七千四百四。去州陆道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二千,陆一千二百。

    蒙令,汉旧县,属沛。[27]
    蕲令,汉旧县,属沛。
    宁陵令,前汉属陈留,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梁。
    魏令,故魏郡,流寓配属。
    襄邑令。
    长垣令,汉旧县,属陈留。永初郡国无。何故属陈留,徐新配。

    梁郡太守,秦砀郡,汉高更名。孝武大明元年度徐州,二年还豫。[28]领县二。户九百六十八,口五千五百。去州陆一百六十。去京都水九百。

    下邑令,汉旧县。何云魏立,非也。
    砀令,汉旧县。

    陈郡太守,汉高立为淮阳国,章帝元和三年更名,[29]晋初并,梁王肜薨,还为陈。永初郡国有扶沟、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陈留。阳夏,别见。而无谷阳、长平。[30]领县四。户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一百一十三。去州陆七百六十。去京都水一千四百五十。

    项城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陈郡。[31]
    西华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复立,属颍川。江左度此。
    谷阳令,[32]本苦县,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33]晋太康地志属梁,成帝咸康三年更名。
    长平令,前汉属汝南,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颍川。

    南顿太守,故属汝南,晋惠帝分立。领县二。户五百二十六,口二千三百六十五。去州七百六十。去京都陆一千四百五十。

    南顿令,汉旧县,何故属汝阳,晋武帝改属汝南。按晋太康地志、王隐地道无汝阳郡。
    和城令,何江左立。

    颍川太守,秦立。魏分颍川为襄城郡,晋成帝咸康二年,省襄城还并颍川。永初郡国又有许昌、本名许,[34]汉旧县。魏曰许昌。新汲、别见。𨻳陵、长社、颍阴、阳翟四县并汉旧县。阳翟,魏、晋属河南。六县,而无曲阳。领县三。户六百四十九,口二千五百七十九。去州一千。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邵陵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颍川。
    临颍令,汉旧县。
    曲阳令,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

    汝阳太守,晋太康地志、王隐地道无此郡,应是江左分汝南立。晋成帝咸康三年,省并汝南,后又立。领县二。户九百四十一,口四千四百九十五。去州二百。去京都陆一千四百,水三千五百。

    汝阳令,汉旧县,属汝南。何故属汝阴,晋武改属汝南。按晋武分汝南为汝阴,何所言非也。
    武津令,何不注置立。

    汝阴太守,晋武帝分汝南立,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后复立。领县四。户二千七百四十九,口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五。

    汝阴令,汉旧县。
    宋令,前汉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国于此,改曰宋。
    宋城令,汉旧县。
    楼烦令,汉旧县,属雁门。流寓配属。

    陈留太守,汉武帝元狩元年立,属兖州,中原乱废。晋成帝咸康四年复立,永初郡国属兖州,何、徐属豫州。永初郡国无浚仪,有酸枣。别见。今领县四。户百九十六,口二千四百一十三。寄治谯郡长垣县界。

    浚仪令,汉旧名。
    小黄令,汉旧名。
    白马令,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属濮阳。
    雍丘令,汉旧名。

    江州

    江州刺史,晋惠帝元康元年,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十郡为江州。初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寻阳,庾翼又治豫章,[35]寻还寻阳。领郡九,县六十五。户五万二千三十三,口三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去京都水一千四百。

    寻阳太守,寻阳本县名,因水名县,水南注江。二汉属庐江,吴立蕲春郡,寻阳县属焉。晋武帝太康元年,省蕲春郡,以寻阳属武昌,改蕲春之安丰为高陵及邾县,皆属武昌。二年,以武昌之寻阳复属庐江郡。惠帝永兴元年,分庐江、武昌立寻阳郡。寻阳县后省。领县三。户二千七百二十,口一万六千八。

    柴桑男相,二汉属豫章,晋属武昌。郡既立,治此。[36]
    彭泽子相,[37]汉、晋太康地志属豫章,立寻阳郡后,割度。
    松滋伯相,前汉属庐江,后汉无,晋太康地志属安丰。安丰县名,前汉无,[38]后汉属庐江,晋武帝立为安丰郡。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安丰、松滋二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寻阳又有弘农县流寓。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松滋。

    豫章太守,汉高帝立,本属扬州。永初郡国有海昏,汉旧县。何志无。今领县十二。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九,口一十二万二千五百七十三。去州水六百,陆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一千九百,陆二千一百。

    南昌侯相,汉旧县。
    新淦侯相,汉旧县。
    丰城侯相,吴立曰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建城侯相,汉旧县。
    望蔡子相,汉灵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县名曰上蔡,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平侯相,汉灵帝中平中立曰汉平,吴更名。[39]
    永脩男相,汉灵帝中平中立。
    建昌公相,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立。
    豫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西安,[40]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康乐侯相,吴孙权黄武中立曰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吴令,汉灵帝中平中立。
    艾侯相,汉旧县。

    鄱阳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立,治鄱阳县,赤乌八年,徙治吴芮故城。永初郡国有历陵县,汉旧县。何志无。领县六。户三千二百四十二,口一万九百五十。去州水四百四十。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四十,陆二千六十。

    广晋令,吴立曰广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鄱阳侯相,汉旧县。
    馀干令,[41]汉旧县。
    上饶男相,吴立。太康地志有,王隐地道无。
    葛阳令,吴立。
    乐安男相,吴立。

    临川内史,吴孙亮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都尉立。领县九。户八千九百八十三,口六万四千八百五。去州水一千一百,陆一千二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三十,陆三千。

    临汝侯相,汉和帝永元八年立。
    西丰侯相,吴立曰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建侯相,吴立。
    永城男相,吴立。
    宜黄侯相,吴立。
    南城男相,汉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曰新南城,江左复旧。
    南丰令,吴立。
    东兴侯相,吴立。
    安浦男相,吴立。

    庐陵太守,庐陵本县名,属豫章,汉献帝兴平元年,孙策分豫章立。领县九。户四千四百五十五,口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一。去州水二千,陆一千六百。去京都水三千六百。

    石阳子相,前汉无,后汉有。
    西昌侯相,吴立。
    东昌子相,吴立。
    吉阳男相,吴立。
    巴丘男相,吴立。
    兴平侯相,吴立。
    阳丰男相,吴曰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高昌男相,吴立。
    遂兴男相,吴立曰新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永初郡国无此县,何、徐并有。

    安成太守,孙晧宝鼎二年,分豫章、庐陵、长沙立。晋太康地志属荆州。领县七。户六千一百一十六,口五万三百二十三。去州水三千三百,陆三千六百。去京都水三千七百,无陆。

    平都子相,前汉曰安平,后汉更名,属豫章。
    新喻侯相,吴立。
    宜阳子相,汉旧县,本名宜春,属豫章,晋孝武改名。
    永新男相,吴立。
    安复侯相,汉旧县,本名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属长沙。
    萍乡侯相,吴立。
    广兴侯相,晋太康地志有此县,何云江左立,非也。

    南康公相,晋武帝太康三年,以庐陵南部都尉立。领县七。[42]户四千四百九十三,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四。去州水三千七百四十。去京都水三千八十。

    赣侯相,汉旧县,属豫章。
    宁都子相,吴立曰杨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雩都侯相,汉旧县,属豫章。
    平固侯相,吴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康公相,吴立曰安南,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陂阳男相,吴立曰揭阳,晋武帝太康五年,以西康揭阳移治故陂阳县,改曰陂县,然则陂阳先已为县矣。后汉郡国无,疑是吴所立而改曰揭阳也。
    南野伯相,汉旧县,属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大明五年,以虔化屯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立。领县四。户一千七百三十,口八千八百四十八。去州水二百。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七十,陆一千八百八十。

    苞信令,别见。本作褒信,永初郡国作苞信。
    慎令,汉旧名,本属汝南。
    宋令,别见。徐志云宋乐,后复旧。
    阳唐左县令,孝武大明八年立。

    建安太守,本闽越,秦立为闽中郡。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司马彪云,章安是故冶,然则临海亦冶地也。张勃吴录云:“闽越王冶铸地,故曰安闽王冶。此不应偏以受名,盖句践冶铸之所,故谓之冶乎?闽中有山名湛,疑湛山之𬬻铸剑为湛𬬻也。”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吴孙休永安三年,分南部立为建安郡。领县七。[43]户三千四十二,口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去州水二千三百八十。去京都水三千四十,并无陆。

    吴兴子相,汉末立曰汉兴,吴更名。
    将乐子相,晋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吴立曰昭武,晋武帝更名。
    建阳男相,晋太康地志有。
    绥成男相,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
    沙村长,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

    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领县五。户二千八百四十三,口一万九千八百三十八。去州水三千九百九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八十。

    候官□相,前汉无,后汉曰东候官,属会稽。
    原丰令,晋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
    晋安男相,吴立曰东安,晋武帝更名。
    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晋武帝立晋安郡,度属。
    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永初郡国无,何、徐并有。

    青州

    青州刺史,治临淄。江左侨立,治广陵。安帝义熙五年,平广固,北青州刺史治东阳城,而侨立南青州如故。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孝武孝建二年,移治历城,大明八年,还治东阳。明帝失淮北,于郁洲侨立青州,立齐、北海、西海郡。旧州领郡九,县四十六。户四万五百四,口四十万二千七百二十九。去京都陆二千。

    齐郡太守,秦立。领县七。户七千三百四十六,口万四千八百八十九。

    临淄令,汉旧县。
    西安令,汉旧县。
    安平令,六国时其地曰安平,二汉、魏、晋曰东安平。前汉属淄川,后汉属北海,魏度属齐。
    般阳令,前汉属济南,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齐。
    广饶令,汉旧县。
    昌国令,汉旧县。
    益都令,魏立。

    济南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晋世济岷郡,云魏平蜀,徙蜀豪将家于济、河,故立此郡。安帝义熙中土断,并济南。案晋太康地志无济岷郡。永初郡国济南又有祝阿、二汉属平原,晋太康地志无。于陵县,汉旧县。而无朝阳、平陵二县。领县六。户五千五十六,口三万八千一百七十五。去州陆四百。去京都二千四百。

    历城令,[44]汉旧县。
    朝阳令,前汉曰朝阳,后汉、晋曰东朝阳。二汉属济南,晋太康地志属乐安。
    著令,汉旧县。
    土鼓令,汉旧县,晋无。
    逢陵令,二汉、晋无,永初郡国、何、徐有。
    平陵令,汉旧县,至晋并曰东平陵。

    乐安太守,汉高立,名千乘,和帝永元七年更名。领县三。户二千二百五十九,口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去州陆一百八十。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千乘令,汉旧县。
    临济令,前汉曰狄,安帝永初二年更名。
    博昌令,汉旧名。

    高密太守,汉文帝分齐为胶西,宣帝本始元年,更名高密。光武建武十三年,并北海,晋惠帝又分城阳立,[45]城阳郡,前汉有,后汉无,魏复分北海立。宋孝武并北海。领县六。户二千三百四,口一万三千八百二。去州陆二百。去京都陆一千六百。

    黔陬令,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淳于令,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高密令,前汉属高密,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夷安令,前汉属高密,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营陵令,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昌安令,汉安帝延光元年立,属高密,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平昌太守,故属城阳,魏文帝分城阳立,后省,晋惠帝又立。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七十,口一万五千五十。去州陆二百。去京都陆一千七百。

    安丘令,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琅邪。
    平昌令,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东武令,二汉属琅邪,晋太康地志属东莞。
    琅邪令,二汉属琅邪,晋太康地志无。
    朱虚令,前汉属琅邪,安帝永初元年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北海太守,汉景帝中二年立。领县六。户三千九百六十八,口三万五千九百九十五。寄治州下。

    都昌令,汉旧县。寄治州下,馀依本治。
    胶东令,本胶东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
    剧令,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琅邪。
    即墨令,前汉属胶东,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
    下密令,前汉属胶东,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
    平寿令,汉旧县。

    东莱太守,汉高帝立。领县七。户一万一百三十一,口七万五千一百四十九。去州陆五百。去京都二千一百。

    曲城令,汉旧县。
    掖令,汉旧县。
    𢮂令,[46]汉旧县。
    卢乡令,汉旧县。
    牟平令,汉旧县。
    当利令,汉旧县。
    黄令,汉旧县。

    太原太守,秦立,属并州。文帝元嘉十年,割济南、泰山立。领县三。户二千七百五十七,口二万四千六百九十四。去州陆五百。去京都一千八百。

    山茌令,汉旧县,属泰山。孝武孝建元年,度济北。
    太原令,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属泰山。
    祝阿令。别见。

    长广太守,本长广县,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云故属东莱。起居注,咸宁三年,以齐东部县为长广郡。领县四。户二千九百六十六,口二万二十三。去州五百。去京都一千九百五十。

    不其令,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长广。
    长广令,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长广。
    昌阳令,晋惠帝元康八年,分长广县立。
    挺令,前汉属胶东,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长广。

    冀州

    冀州刺史,江左立南冀州,后省。义熙中更立,治青州,又省。文帝元嘉九年,又分青州立,治历城,[47]割土置郡县。领郡九,县五十。户三万八千七十六,口一十八万一千一。去京都陆二千四百。

    广川太守,本县名,属信都,地理志不言始立。景帝二年,以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明帝更名乐安,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晋武帝太康五年,又改为长乐。广川县,前汉属信都,后汉属清河,魏属勃海,晋还清河。何志,广川江左所立。又有蓨县前汉属信都,后汉、晋属勃海。而无广川。孝武大明元年,省广川之枣强、前汉属清河,后汉、晋江左无。勃海之浮阳、高城并汉旧县。立广川县,非旧广川县也。属广川郡。领县四。户三千二百五十,口二万三千六百一十四。去州陆一百六十。去京都陆一千九百八十。

    广川令。已见前。
    中水令,前汉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孝武大明七年,自河间割度。
    武强令,何江左立。
    索卢令,何江左立。

    平原太守,汉高帝立。旧属青州,魏、晋属冀州。领县八。户五千九百一十三,口二万九千二百六十七。

    广宗令,前汉无,后汉属巨鹿,晋太康地志属安平,永初郡国、何无,孝武大明元年复立。
    平原令,汉旧县。
    鬲令,汉旧县。
    安德令,汉旧县。
    平昌令,汉旧县。后汉无。[48]晋太康地志曰西平昌。
    般县令,汉旧县。
    茌平令,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北,晋太康地志属平原。
    高唐令,汉旧县。

    清河太守,汉立,桓帝建和二年,改曰甘陵,魏复旧。何有重合县。别见。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九十四,口二万九千二百七十四。去州一百一十。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清河令,二汉无,晋太康地志有。
    武城令,汉旧县,并曰东武城。
    绎幕令,汉旧县。
    贝丘令,汉旧县。
    零令,汉旧县作灵。
    鄃令,汉旧县。
    安次令,前汉旧县,属勃海,后汉属广阳,晋太康地志属燕国。

    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旧属青州,今来属。领县五。户三千一百三,口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一。去州一百四十。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乐陵令,汉旧县,故属平原。
    阳信令,二汉属勃海,晋太康地志属乐陵。
    新乐令。别见。
    厌次令,前汉曰富平,明帝更名,属平原,晋太康地志属乐陵。
    湿沃令,前汉属千乘,后汉无。何云魏立,当是魏复立也。晋太康地志属乐陵。

    魏郡太守,汉高帝立。二汉属冀州,魏、晋属司隶,江左屡省置,宋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八。户六千四百五,口三万三千六百八十二。

    魏令,汉旧县。
    安阳令,晋太康地志有。
    聊城令,汉属东郡,晋属平原。
    博平令,汉属东郡,晋属平原。
    肥乡令,晋太康地志属广平。
    蠡吾令,前汉属涿,后汉属中山,晋太康地志属高阳。孝武始立,属高阳,大明七年度此。
    顿丘令,别见。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流民归顺,孝武孝建二年立。
    临邑令,汉属东郡,晋属济北。孝武孝建二年,与顿丘同立。

    河间太守,汉文帝二年,分赵立。江左屡省置,宋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六。户二千七百八十一,口一万七千七百七。 乐城令,汉旧县。

    城平令,[49]前汉属勃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
    武垣令,前汉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
    章武令,二汉属勃海,晋太康地志属章武。江左立,属广川,孝武大明七年度此。
    南皮令,汉旧县,属勃海。孝武始立,属勃海,大明七年度此。
    阜城令,前汉勃海有阜城县,续汉安平有阜城县,注云“故昌成”。汉信都有昌成,未详孰是。

    顿丘太守,别见。江左屡省置,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四。户一千二百三十八,口三千八百五十一。

    顿丘令。别见。
    卫国令,晋太康地志有。
    肥阳令,何志以前无。
    阴安令,二汉属魏,魏属阳平,晋属顿丘。[50]

    高阳太守,高阳,前汉县名,属涿,后汉属河间。晋武帝泰始元年,分涿为范阳,又属焉。后又分范阳为高阳。江左屡省置,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九十七,口一万四千七百二十五。

    安平令,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太康地志属博陵。
    饶阳令,前汉属涿,续汉安平有饶阳县,注云“故名饶,属涿”。按地理涿唯有饶阳县,无饶县。
    邺令,汉旧县,属魏郡。江左避愍帝讳,改曰临漳。孝武始立,属魏郡,大明七年度此。
    高阳令。已见。
    新城令,前汉属中山,后汉属涿,晋太康地志属高阳,[51]并曰北新城。

    勃海太守,汉高帝立,属幽州,后汉、晋属冀州。江左省置,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三。户一千九百五,口万二千一百六十六。

    长乐令,晋之长乐郡也。疑是江左省为县,至是又立。
    蓨令。别见。何志属广川。徐志属此。
    重合令,汉旧县。

    司州

    司州刺史,汉之司隶校尉也。晋江左以来,沦没戎寇,虽永和、太元王化暂及,太和、隆安还复湮陷。牧司之任,示举大纲而已。县邑户口,不可具知。武帝北平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领河南、汉旧郡。[52]荥阳、晋武帝泰始元年,分河南立。弘农汉旧郡。实土三郡。河南领洛阳、河南、巩、缑氏、新城、梁、并汉旧县。河阴、晋太康地志有。陆浑、汉旧县,属弘农,晋太康地志属河南。东垣、二汉、晋太康地志河东有垣县。[53]新安、二汉属弘农,晋太康地志属河南。[54]西东垣新立。凡十一县。荥阳领京、密、荥阳、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成皋并汉旧县。属河南。[55]凡九县。弘农领弘农、陕、宜阳、黾池、卢氏、并汉旧县。曲阳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太康地志无。凡七县。[56]三郡合二十七县,一万六千三百六户。又有河内、汉旧郡。东京兆京兆别见雍州,东京兆新立。二侨郡。河内寄治河南,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并汉旧名。朝歌二汉属河内,晋太康地志属汲郡。晋武太康元年始立。凡十县。[57]东京兆寄治荥阳,领长安、汉旧县。万年、别见。新丰、别见。蓝田、别见。蒲阪二汉晋太康地志属河东。凡六县。[58]合十六县,一千九百九十二户。少帝景平初,司州复没北虏。文帝元嘉末,侨立于汝南,寻亦省废。明帝复于南豫州之义阳郡立司州,渐成实土焉。领郡四,县二十。去京都水二千七百,陆一千七百。

    义阳太守,魏文帝立,后省,晋武帝又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何志并属荆州,徐则南豫也。明帝泰始五年,度郢州,后废帝元徽四年,属司州。领县七。户八千三十一,口四万一千五百九十七。

    平阳侯相,前汉无,后汉属江夏曰平春,晋太康地志属义阳,晋孝武改。
    𫑡令,二汉属江夏,晋太康地志属义阳,并作𫑡,音盲。永初郡国、何并作𫑡。
    锺武令,前汉属江夏,后汉、晋太康地志无,永初郡国属义阳。
    宝城令,孝武孝建三年,分𫑡立。
    义阳令,晋太康地志有,后省。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阳立。
    平春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阳立。
    环水长,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明帝泰始三年,度属宋安郡,后省宋安,还此。宋安,本县名,孝武大明八年,省义阳郡所统东随二左郡立为宋安县,属义阳。明帝立为郡。

    随阳太守,晋武帝分南阳义阳立义阳国,太康年,又分义阳为随国,属荆州。孝武孝建元年度属郢,前废帝永光元年度属雍,明帝泰始五年还属郢,改为随阳,[59]后废帝元徽四年,度属司州。徐志又有革音县,今无。领县四。户四千六百。去京都三千四百八十。

    随阳子相,汉随县属南阳,晋太康地志属义阳。后随国与郡俱改。
    永阳男相,[60]徐志有。
    阙西令,[61]别见荆州,作厥西。宋末新立。
    西平林令,宋末新立。

    安陆太守,孝武孝建元年,分江夏立,属郢州,后废帝元徽四年度司州。徐志有安蛮县,永初郡国、何并无,当是何志后所立。寻为郡,孝武大明八年,省为县,属安陆,明帝泰始初,又立为左郡,宋末又省。领县二。[62]户六千四十三,口二万五千八十四。去京都水二千三百。

    安陆公相,汉旧县,属江夏。江夏又有曲陵县,[63]本名石阳,吴立。晋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石阳曰曲陵,[64]明帝泰始六年,并安陆。

    南汝南太守。汝南郡别见。

    平舆令。
    北新息令。
    真阳令。
    安城令。
    南新息令。
    安阳令。并别见。
    临汝令,新立。
     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返回顶部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校勘记

    1. 简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历阳孝武宁康元年刺史桓冲戍姑孰 各本并脱“史桓熙戍历阳孝武宁康元年刺”十三字,据通鉴宋大明五年胡三省注引补。按桓冲为扬州刺史,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镇姑孰,在宁康元年七月,见晋书孝武帝纪。
    2. 绥定豫土 “豫”字上各本并有“南”字。通鉴宋永初三年胡注无“南”字,今据删。孙虨宋书考论亦云:“南字当衍。”
    3. 永初三年 “三年”各本并作“二年”,据武帝纪改。武帝纪:“永初三年二月丁丑,诏曰:‘豫州南临江浒,北接河、洛,民荒境旷,转输艰远,抚莅之任,各有其便。淮西诸郡,可立为豫州;自淮以东,为南豫州。’”
    4. 淮西为豫州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云:“此下当有‘治寿阳’三字。”
    5. 文帝元嘉七年合二豫州为一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孝武大明三年又分 各本并脱“合二豫州为一孝武大明三年”凡二十三字,据钱氏考异说补。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云:“此条当有脱文,以本纪及南平王铄传考之,文帝元嘉七年,罢南豫州并豫州。十六年,复分豫州之淮南为南豫州。二十二年,复罢南豫州并寿阳。孝武大明三年,分淮南北复置二豫州。五年,移南豫州治淮南于湖县。于湖即姑孰也。当云:‘文帝元嘉七年,合豫州为一,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孝武大明三年又分。’则首尾相应矣。”
    6. 四年以扬州之淮南宣城为南豫州治宣城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云:“案帝纪,泰始五年,分豫州、扬州立南豫州。盖分豫州之历阳,扬州之淮南、宣城也。事见庐江王袆传。志失书历阳郡,又误以为四年事。”
    7. 今领郡十九 各本并脱“十”字。据通鉴宋永初三年胡三省注补。
    8. 先属秦郡 “秦郡”各本并作“泰山郡”。孙虨宋书考论云:“泰山二字系秦字之讹。雍丘见南兖州秦郡。”按孙说是,今改正。
    9. 后割地成实土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又有酂县 按各本并作“后割地志咸实土郡国又有酂县”,文舛夺不可通。今订正。酂县,晋太康地志属南谯,文帝元嘉八年度属历阳,故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南谯郡并有酂县。
    10. 汉文帝十六年 各本并脱“十”字,据汉书地理志补。
    11. 永初郡国又有虞阳夏安丰三县 孙虨宋书考论云:“前南汝阴郡安阳令下云‘永初郡国、何并属南梁’,疑虞阳为安阳之讹。”按南梁郡有虞;南汝阴郡有阳夏,本属南梁郡。宋志不误。
    12. 南楼烦令 各本并脱“烦”字,据南齐书州郡志补。按汉志、续汉志雁门郡并有楼烦县。此盖渡江后侨置,以别侨立楼烦县,此又加南字。
    13. 属晋熙 各本并脱“属”字,据王象之舆地记胜引宋书州郡志补。
    14. 领县六 按下祇五县,疑有讹夺。
    15. 瞿阳令 “瞿阳”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水经灈水注、晋书地理志并作“灈阳”。
    16. 陈郡太守 “陈郡”各本并作“东郡”。洪颐煊诸史考异云:“东郡当依豫州下作陈郡。”今改正。
    17. 项城令 各本并脱“城”字。杨守敬云:“项城令脱城字。”今据补。
    18. 谷阳令 各本并作“父阳令”。洪颐煊诸史考异云:“父阳是谷阳之讹。寰宇记,谷阳,盖谷水之阳,因以为名。”按洪说是,今改正。谷阳本汉苦县,东晋成帝更名谷阳。水经阴沟水注:“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又云:“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谷阳盖以谷水之阳名县。
    19. 南顿太守 “南顿”各本并作“南颍”。杨守敬云:“南顿误南颍。”杨说是,今改正。按南齐书州郡志,南豫州有南顿郡及西南顿郡。
    20. 即名为县属陈左县 按文字讹夺不可解。南齐书州郡志豫州南汝阴郡下有南陈左县。疑此当作“即名为南陈左县,属南汝阴郡”。
    21. 以豫部蛮民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娄史水开化边城七县 各本“雩娄”下并衍“边城”二字。廿二史考异云:“边城字重出,雩娄下边城两字当删。”按钱说是,今据删。
    22. 徐志有边城郡领雩娄史水开化边城四县 “郡”字各本并作“两”字,“四”字各本并作“两”字。廿二史考异云:“上下‘两’字皆误。详其文义,谓立边城郡,领雩娄等四县也。上‘两’字疑‘郡’字之讹,下‘两’字疑‘四’字之讹。”按钱说是,今改正。
    23. 省光城左郡为县属弋阳 各本并脱“属”字。孙虨宋书考论云:“弋阳上脱属字。”按孙说是,今补正。
    24. 初安领新怀怀德二县 各本并脱一“怀”字。孙虨宋书考论云:“魏书地形志,豫州有初安郡,领新怀、安昌、怀德、昭越四县,可证‘新’下脱一‘怀’字。”按孙说是,今补正。
    25. 平乐令汉旧县 廿二史考异云:“汉志山阳郡平乐侯国,武都郡平乐道,两平乐并与此平乐别,不得言汉旧县也。平乐疑是平舆之误。”
    26. 既入谯郡界 文选作“朝入谯郡界”。
    27. 蒙令汉旧县属沛 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两汉志,蒙并属梁国,此作沛者,涉左方而误也。”是“沛”当作“梁”。
    28. 孝武大明元年度徐州二年还豫 按本书孝武纪:“大明三年春正月丁亥,割豫州梁郡属徐州。”“四年五月乙酉,以徐州之梁郡还属豫州。”此疑有误。
    29. 章帝元和三年更名 “元和三年”续汉书郡国志作“章和二年”。
    30. 而无谷阳长平 “谷阳”各本并讹“父阳”,今改正,说见同卷校勘记第一八条。
    31. 晋太康地志属陈郡 孙虨宋书考论云:“晋太康无陈郡,当云属梁。”
    32. 谷阳令 “谷阳”各本并作“父阳”,今改正,说见同卷校勘记第一八条。
    33. 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 各本并脱“属淮阳后汉”五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苦县,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今本脱‘属淮阳后汉’五字。”按成校是,今补正。
    34. 本名许 “名”各本并作“昌”。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疑昌字为名字之误。”按成校是,今改正。
    35. 庾翼又治豫章 “庾翼”各本并作“庾悦”,据南齐书州郡志改。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庾悦盖庾翼之误。”
    36. 晋属武昌郡既立治此 “郡既立治此”五字各本并在寻阳郡户口数后。孙虨宋书考论云:“此五字当谓柴桑,移入后行。”按孙说是,今订正。
    37. 彭泽子相 “彭泽子相”四字,各本并脱,据孙虨说补。孙虨宋书考论云:“宋、齐以来,彭泽并无废省,南齐书陈显达封彭泽县子。当宋时。是彭泽为子相。当补‘彭泽子相’四字。”
    38. 安丰县名前汉无 张森楷校勘记云:“按前汉志六安国有安丰县,此云前汉无,误。”
    39. 吴更名 水经赣水注:“牵水又东迳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此作吴更名,误。
    40. 吴曰西安 “西安”各本并作“要安”,据钱氏考异说改。廿二史考异云:“要安当为西安之讹。太平寰宇记,武宁县,古西安县也。后汉建安中,分海昏立西安县。晋太康元年,改为豫宁。三国志潘璋传:‘迁豫章西安长’,是吴时县名西安之证。”按水经赣水注:“循水东北迳豫宁县,故要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赵一清云:“要字误,当作西。吴书太史慈传,数为寇于艾、西安是也。”
    41. 馀干令 “馀干”汉书严助传、南齐书州郡志同。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水经赣水注作“馀汗”。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云:“元和志,汉馀汗县,隋开皇九年,去水存干,名曰馀干。考宋、齐志已均作馀干,当是后人追改。”
    42. 领县七 按下实领八县,此云七县,疑误。
    43. 领县七 按此云领县七,而下祇吴兴、将乐、邵武、建阳、绥成、沙村六县,盖脱建安一县。晋书地理志、南齐书州郡志并有建安县。盖本书传写时脱之。建安县,汉献帝建安初,孙策立。宋书刘粹传,宋世粹封建安县侯,传至孙无子国除。殷孝祖传,泰始四年,封建安县侯,齐受禅国除。是宋世有建安县,且为侯国,至确。疑吴兴子相前一行,当补“建安侯相,汉末立,晋太康地志有”十三字。
    44. 历城令 “历城”各本并作“广城”。廿二史考异云:“当作历城。”按二汉志济南郡有历城,钱说是,今改正。
    45. 晋惠帝又分城阳立 各本并脱“立”字,据孙虨宋书考论说补。
    46. 𢮂令 “𢮂”汉书地理志、魏书地形志作“㡉”。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作“惤”。按㡉,汉东莱郡属县,出㡉布,则字应从巾。作“惤”作“𢮂”,并“㡉”之或体。
    47. 治历城 各本并脱“治”字,孙虨宋书考论云:“历城上当有治字。”按孙说是,今补。
    48. 后汉无 各本并脱“无”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续汉志无西平昌,后汉下当是脱‘无’字。”按成校是,今补。
    49. 城平令 “城平”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魏书地形志并作“成平”。
    50. 阴安令二汉属魏魏属阳平晋属顿丘 “属魏”下,各本并脱“魏属”二字,“阳平”下,毛本、殿本衍“令”字。孙虨宋书考论云:“当云二汉属魏,魏属阳平,晋属顿丘。魏,魏郡也。”按孙说是,今补“魏属”二字,删“令”字。
    51. 晋太康地志属高阳 各本并脱“属”字。孙虨宋书考论云:“地志下脱‘属’字。”按孙说是,今补。
    52. 汉旧郡 “郡”各本并作“县”。张森楷校勘记云:“县当作郡。”按张说是,今改正。
    53. 二汉晋太康地志河东有垣县 “河东有垣县”各本并作“河有东垣县”。孙虨宋书考论云:“当作河东有垣县。”按二汉、晋河东郡并有垣县。孙说是,今改正。
    54. 晋太康地志属河南 “河南”各本并作“河东”。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新安不得属河东郡,晋志新安属河南郡,疑东为南字之讹。”按成校是,今改正。
    55. 并汉旧县属河南 “并”各本讹“北”,据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改。
    56. 弘农领弘农陕宜阳黾池卢氏曲阳凡七县 廿二史考异云:“今数之祇六县。”
    57. 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朝歌凡十县 廿二史考异云:“今数之祇九县。”
    58. 领长安万年新丰蓝田蒲阪凡六县 廿二史考异云:“今数之祇五县。”
    59. 改为随阳 洪颐煊诸史考异云:“顺帝升明二年十一月甲子,改封南阳王翙为随郡王,改随阳郡。志误。”
    60. 永阳男相 “永阳”各本并作“水阳”,据南齐书州郡志改。杨守敬云:“永阳误作水阳。”
    61. 阙西令 “阙西”各本并作“关西”,据南齐书州郡志改。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关为阙字之讹。”杨守敬云:“阙西讹作关西。”
    62. 领县二 按此云领县二而下实安陆一县,疑脱去应城县。南齐书卅郡志有应城县。元和志、寰宇记并云分安陆立。本书孔季恭传言“大明中安陆应城县民张江陵”云云,则宋世安陆郡有应城县至确,今宋志无之,盖脱去。
    63. 江夏又有曲陵县 杨守敬云:“安陆、江夏二县平列,误也。江夏立县始于隋,故齐志无江夏县。不知何人遂以江夏为县而提行书之。”孙虨宋书考论云:“案江夏与安陆实一条,后人误分之以足领县二之数。”按杨、孙二家说是。今订正为一条。
    64. 改江夏石阳曰曲陵 “曲陵”各本并作“曲阳”。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阳当作陵,盖涉石阳而讹,据上文订正。”按成校是,今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