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序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邢疏以老子解之,谬。明皇先言心萌礼简,此言仁义扩充也】。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邢疏谓至道之极,亦非也。师氏教国子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明皇但曰可以教人,非必为极也。若夫老子之论,则孝者不犹仁义之薄乎?虽然,孝不必低,亦不必高,行其当然可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形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馀。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近观孝经,旧注踳驳[chuan3]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cheng3]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劭,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邢疏:入室之徒不一,独假曾子为言,以参偏得孝名也。老子曰:六亲不和,有孝慈。然则孝慈之名,因不和而有。若万行俱备,称为人圣,则凡圣无不孝也。而家有三恶,舜称大孝。龙逢、比干,忠名独彰,君不明也。孝已、伯奇之名,偏著母不慈也。曾子性虽至孝,盖有由而发矣。藜蒸不熟而出其妻,家法严也。耘瓜伤苗,几陨其命,明父少恩也。曾子孝名之大,其或由兹。固非参性迟朴,躬行匹夫之孝也。案:此驳孔传也。然则藜蒸不熟者,以微罪出,礼也。至于其妻何罪则不可知也,以为曾子太甚则非也。又曾子之父,曾晰也,非少恩之人也。罪诚在不知曾子之不走耳,夫子已言之矣。因老氏之说,而影射先贤,鄙也。参也鲁,或不能大,故夫子提携之,曾子因以作之耳。案:明皇曰: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又:在理或当,何必求人?皆后世理学之风也。实则太宗订正义已然。然则汉朝虽有石渠阁白虎通,未有定于一尊,一统师说者。汉儒之言大一统,犹不失通三统也。盖天理虽一,言之有别,存师说者,非争天理之别,用补注解之偏耳。如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便是明证。明皇注孝经,亦恩泽四夷矣;而何若明辨春秋,长保太平?然则五经之别,诸家之用在此也。善学者得其理一,不善学者失于一偏,良可叹也。】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 注:仲尼,孔子字。居,谓闲居。 曾子侍。 注:曾子,孔子弟子。侍,谓侍坐。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圣德之王,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则上下臣人,和睦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注:参,曾子名也。礼师有问,避席起答。敏,达也。言参不达,何足知此至要之义。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注: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 教之所由生也。 注:言教从孝而生。 复坐,吾语汝。 注:曾参起对,故使复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注:父母全而生之,已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扬后世,光显其亲,故行孝以不毁为先,扬名为后。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于立身也。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注:诗大雅也。无念,念也。聿,述也。厥,其也。义取恒念先祖,述脩其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注:博爱也。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注:广敬也。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注:刑,法也。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则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 盖天子之孝也。 注:盖犹略也。孝道广大,此略言之。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注:甫刑,即尚书吕刑也。一人,天子也。庆,善也。十亿曰兆。义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赖其善。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注:诸侯,列国之君。贵在人上,可谓高矣。而能不骄,则免危也。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注:费用约俭,谓之制节。愼行礼法,谓之谨度。无礼为骄,奢泰为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注:列国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言富贵常在其身,则长为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战战,恐惧。兢兢,戒愼。临深恐坠,履冰恐陷,义取为君恒须戒惧。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注: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逼下。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xing4]不敢行。 注:法言,谓礼法之言。德行,谓道德之行[xing4]。若言非法,行[xing4]非德,则亏孝道,故不敢也。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注:言必守法,行必遵道。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xing4]。 注:言行皆遵法道所以,无可择也。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xing4]满天下无怨恶。 注:礼法之言,焉有口过?道德之行,自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注:三者,服、言、行也。礼,卿大夫立三庙,以奉先祖。言能备此三者,则能长守宗庙之祀。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注:夙,早也。懈,惰也。义取为卿大夫,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也。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注:资,取也。言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注:言事父兼爱与敬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 注: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 以敬事长则顺。 注: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注: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位,永守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注:忝,辱也。所生,谓父母也。义取早起夜寐,无辱其亲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 注: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举事顺时此用天道也。 分地之利, 注: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此分地利也。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注: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 此庶人之孝也。 注:庶人为孝唯此而已。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注:始自天子终于庶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无此理故曰未有。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注:参闻行孝无限高卑,始知孝之为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注:经,常也。利物为义,孝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运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为义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注: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则天地,亦以孝为常行也。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注: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注:见因天地教化,人之易也。 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注:君爱其亲则人化之,无有遗其亲者。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注:陈说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人起心而行之。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注:君行敬让,则人化而不争。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注: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注: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注:赫赫,明盛貎也。尹氏为太师,周之三公也。义取大臣[耳力]君行化,人皆瞻之也。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注:言先代圣明之王,以至德要道化人,是为孝理。 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注:小国之臣,至卑者耳。王尚接之以礼,况于五等诸侯,是广敬也。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注: 万国举其多也。言行孝道以理,天下皆得欢心,则各以其职来助祭。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注:理国,谓诸侯也。鳏寡国之微者,君尚不敢轻侮,况知礼义之士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注:诸侯能行孝理,得所统之欢心,则皆恭事助其祭享也。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注:理家谓卿大夫,臣妾,家之贱者,妻子,家之贵者。 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注:卿大夫位以材进受禄,飬亲若能孝理其家,则得小大之欢心。助其奉飬故也。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注:夫然者,上孝理皆得欢心。则存安其荣,没享其祭。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注:上敬下欢,存安没享。人用和睦,以致太平。则灾害祸乱无因而起,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注:言明王以孝为理,则诸侯以下,化而行之,故致如此福应。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注:觉,大也。义取天子有大德行,则四方之国顺而行之。

圣治章第九 曽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注:参闻明王孝理以致和平,又问圣人德教更有大于孝不?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注:贵其异于万物也。 人之行莫大于孝。 注:孝者德之本也。 孝莫大于严父。 注:万物资始于干,人伦资父为天。故孝行之大,莫过尊严其父也。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注:谓父为天,虽无贵贱,然以父配天之礼,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注:后稷,周之始祖也。郊谓圜丘祀天也。周公摄政因行郊天之祭,乃尊始祖以配之也。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注: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周公因祀五方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注:君行严配之礼,则德教刑于四海。海内诸侯各修其职,来助祭也。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注:言无大于孝者。 故亲生之膝下,以飬父母日严。 注:亲,犹爱也。膝下,谓孩幼之时也。言亲爱之心生于孩幼,比及年长,渐识义方,则日加尊严,能致敬于父母也。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注: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之教。故出以就傅,趋而过庭以教敬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以教爱也。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注:圣人顺群心以行爱敬制,礼则以施政教亦,不待严肃而成理也。 其所因者本也。 注:本谓孝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注: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注:父母生子,传体相续。人伦之道莫大于斯。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注:谓父为君,以临于己恩,义之厚莫重于斯。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注:言尽爱敬之道,然后施教于人,违此则于德礼为悖也。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注:行教以顺人心,今自逆之,则下无所法则也。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注:善,谓身行爱敬也。凶,谓悖其德礼也。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注:言悖其徳礼,虽得志于人上,君子之不贵也 。 君子则不然。 注:不悖德礼也,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注:思可道而后言,人必信也。思可乐而后行,人必悦也。 德义可尊,作事可法。 注:立德行义不违道正,故可尊也。制作事业动得物宜,故可法也。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注:容止,威仪也。必合规矩,则可观也。进退,动静也。不越礼法,则可度也。 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注:君行六事,临抚其人。则下畏其威,爱其德,皆放象于君也。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注:上正身以率下,下顺上而法之。则德教成政令行也。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注:淑,善也,忒,差也。义取君子威仪不差,为人法则。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 注:平居必尽其敬。 养则致其乐。 注:就养能致其欢。 病则致其忧。 注:色不满容,行不正履。 丧则致其哀。 注:擗踊哭泣,尽其哀情。 祭则致其严。 注:齐戒沐浴,明发不寐。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注:五者阙一,则未为能。 事亲者居上不骄。 注:当荘敬以临下也。 为下不乱。 注:当恭谨以奉上也。 在丑不争。 注:丑,众也,争竞也,当和顺以从众也。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注:谓以兵刃相加。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注:三牲,太牢也。孝以不毁为先。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虽日致太牢之养,固非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注:五刑,谓墨、劓、剕、宫、大辟也。条有三千,而罪之大者,莫过不孝。 要君者无上。 注:君者,臣之禀命也。而敢要之,是无上也。 非圣人者无法。 注:圣人制作礼乐而敢非之,是无法也。 非孝者无亲。 注:善事父母为孝,而敢非之,是无亲也。 此大乱之道也。 注:言人有上三恶,岂惟不孝,乃是大乱之道。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注:言教人亲爱礼顺,无加于孝悌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注:风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曰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注: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 礼者敬而已矣。 注:敬者,礼之本也。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注:居上敬下,尽得欢心,故曰悦也。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徳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注:言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注:举孝悌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子弟者,无不敬其父兄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注:举臣道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敬其君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注:恺,乐也。悌,易也。义取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 非至徳,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注:以孝事君则忠,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注:以敬事长则顺。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注:君子所居则化,故可移于官也。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注:脩上三徳于内,名自传于后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注:事父有隠无犯,又敬不违,故疑而问之。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注: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故再言之。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注:降杀以两,尊卑之差,争,谓谏也。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也。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注: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注:父失则谏,故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注:不争则非忠孝。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注: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敬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 长幼顺故上下治。 注:君能尊诸父,先诸兄,则长幼之道顺,君人之化理。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注:事天地能明察,则神感至𫍯而降福佑,故曰彰也。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注:父谓诸父,兄谓诸兄,皆祖考之胤也,礼:君燕族人,与父兄齿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注:言能敬事宗庙,则不敢忘其亲也。 修身愼行,恐辱先也。 注:天子虽无上于天下,犹修持其身,谨愼其行,恐辱先祖而毁盛业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享于克诚,故曰著也。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注:能敬宗庙,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则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注: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注:上谓君也。 进思尽忠, 注:进见于君,则思尽忠节。 退思补过, 注:君有过失,则思补益。 将顺其美, 注:将,行也。君有美善则顺而行之。 匡救其恶。 注:匡,正也。救,止也。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 故上下能相亲也。 注: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遐,远也。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暂忘也。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 注:生事已毕,死事未见。故发此事, 哭不偯, 注:气竭而息声不委曲, 礼无容, 注:触地无容。 言不文, 注:不为文餙。 服美不安, 注:不安美餙,故服缞麻。 闻乐不乐, 注:悲哀在心,故不乐也。 食旨不甘, 注:旨,美也。不甘美味故疏食水饮。 此哀戚之情也。 注:谓上六句。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注: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于殒灭。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注:三年之丧,天下达礼。使不肖企及,贤者俯从。夫孝子有终身之忧,圣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 注:周尸为棺,周棺为椁。衣谓敛衣衾被也,举谓举尸内于棺也。 陈其簠簋而哀戚之。 注:簠簋,祭器也。陈奠素器而不见亲故哀戚也。 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注:男踊女擗,祖载送之。 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注:宅,墓穴也。兆,茔域也。葬事大,故卜之。 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注:立庙祔祖之后,则以鬼礼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注:寒暑变移,益用增感,以时祭祀,展其孝思也。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注:爱敬哀戚,孝行之始终也,备陈死生之义,以尽孝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