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指南/一五_桐柏宫_桐柏瀑布 中华文库
目录 | 天台山指南 | |
◀上一章 | 一五 桐柏宫 桐柏瀑布 | 下一章▶ |
一五 桐柏宫 桐柏瀑布
自万年寺南行五里许,登罗汉岭,岭上有铁船坞,有田一带;凹入山岭间,长里馀,颇似海滨船坞,故名。旧传其下有湖,有罗汉泛铁船其中,故称铁船湖,未知孰是。东南行,山冈连绵,十五里而返龙王堂。前此东往华顶,绕北面西,复由西而东,适成一周。更南行,至陈田洋,折而西南,下公界岭,十五里而至里岙村,即抵桐柏宫。其地田畴平旷,恍疑已下郊原,不知尚在岭上也。
桐柏宫居桐柏山之上,面南,外对卧龙、玉女、紫霄、翠微、玉泉、华琳、香琳、莲华、玉霄九峯;宫当其中,开豁清旷,古殿高楼,红墙缭绕,大可四十亩。唐景云二年,为司马承祯建观。五代梁开平中,改桐柏宫。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桐柏崇道观。历朝赐建,尝有祥瑞,观西旧有白云昌寿观,唐大中六年建庵,宋乾道四年,改庵为观,废已久。今崇道观为清雍正十三年敕建。大殿倾圯,已有数十年。龙纹巨磉,崇墉屹立,犹馀盛况。其后紫阳楼尚存,上供紫阳真人张伯端像,下有三清、吕祖、及邱长春祖师诸像,额曰“大罗宝殿”,东庑有联云:
-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
- 泉峯交映,智仁独得之天。
其前葺屋数楹,供王太君子晋像。东道院为道人所居,楼房精舍,福植花木,幽雅宜人。
西道院有祠,供伯夷叔齐像。像系石制,色青白,雕刻奇古,内空外润,背鑴古篆名。道书称:二子为九天仆射,治桐柏山;宋有黄道士,自京师辇像至,建九天仆射祠。后改清风祠。清康熙时,知府张觉庵改为清圣,旁供司马承祯像,又立台郡名贤,如方正学陈恭愍等数十人位以配之,至如朱熹晦翁、陆游放翁,皆躬游是观者,亦与其列。祠有“百世师”额,墙上大书“首阳片石”四大字,壁间刊有明隆庆六年番禺张廷臣撰碑记。民国十三年甲子,康有为游其处,为书“清风祠”额,以复其旧。
观中有清雍正十三年“敕建崇道观碑”,御笔书法圆润,颇似赵子昂,碑覆以亭,石刻尚完好。山门有“敕建崇道观”五字。其前照墙亦圮,基址尚存,广可四五丈,厚二尺;有石刻麟图两半规,合如镜,又有石狮二,雕刻皆精致异常。田中有一古碑,刊宋乾道二年四年,“尚书省牒白云昌寿观文书”原笔。桐柏宫古迹尚多,历来道人多不加爱护,遂致湮没,殊可惜也。
观之四远多名胜:东北数里曰方瀛山,旧有元明宫故址,唐长庆中,有道士徐灵府居之,赐号方瀛,因以得名。西北玉霄峯,层峦叠𪩘,松竹青葱,上有洞天宫故址,唐道士叶藏质居之。女梭溪流经观前,上有花桥,复南流入桐柏坑,泄而为瀑布。右为印岩,左为剑山,均肖,岭上曰洞门,其阴有透锡泉,甚寒冽,盛以铝瓶,则渗透于外,故名。西南有司马悔山,乃司马承祯应召下山,至此而悔,得名,故桥亦曰司马悔桥;按齐氏游记:今之所谓天宫者,是旧称在天台山北,非也。
相传桐柏山,周灵王太子子晋主治之。吴有葛元炼丹于此,齐有将军沈约等一千馀人,弃官乞为道士居之,唐有司马承祯隐居,宋有张伯端栖真于此。中间名道士如徐灵府叶藏质辈,先后辉映。实为道家东南之祖庭。桐柏瀑布,俗名桐柏水;水在巃头停蓄数次,辄一泻而下,仿佛万年寺之三井潭,而名胜过之。瀑布之下多摩崖题刻。其前昔有愿圣观及瀑布寺,皆著名,百废已久,其故址尚可寻。桐柏瀑布流挂岭外,遥望如白觫百寻,垂于岩壁间,惟以过于显露,转觉寻常,不为人所注意耳。
- 唐钱起桐柏山诗:
- 秋风过楚山,山静秋声晚;赏心无定极,散步亦情远。返照云窦空,寒流石苔浅;羽人昔已去,灵迹欣方践。
- 唐孟浩然桐柏宫诗:
- 海泛信风帆,夕宿逗云岛;缅寻沧海趣,近爱赤城好。扪萝亦践苔,辍棹恣穷讨;息荫憩桐柏,采秀弄芝草;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愿言解缨级,从此去烦恼;高步凌四明,元纵得二老。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 唐皮日休玉霄峯诗:
- 青冥向上紫霄峯,元始崔嵬耸玉容;晓案琼文光绝壁,夜檀香气袭灵松。云根怪石仪青风,潭底寒泓卧黑龙,步入琼台忘世路,分明半席许相从。
- 近人康有为清风祠诗:
- 桐柏金庭绕九峯,夷齐遗像自清风;不必西山采薇蕨,琼台双阙有仙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