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入第五十卷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初来意者。前品明称果之因。此品辨如因之果。体虽平等。不坏二相。先因后果。义次第故。亦为答前不思议品出现念故。答第二会所行问故。会释如前。

二释名者。如来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身之通称。出现是依人之法。果用化用之总名。

如来虽见上文。对出现故。重辨十身。十身皆有出现之义。而今且寄三身以明。然来即出现。为分人法。晓喻分明。故重辨之。若依法身。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理常现。名为出现。故下文云。普现一切而无所现。又云。体性平等不增不减等。若依报身。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本性功德一时顿显。名为出现。故下文云。如来成正觉时。于一切义。无所疑惑。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等。若依化身。则乘萨婆若乘。来化众生。故曰如来。即应机大用一时出现。故偈文云。以本愿力现佛身。令见如来大神变。又云。随其势力。于菩提树下。以种种身。成正觉等。今以新佛旧成。曾无二体。新成旧佛。法报似分。无不应时。故即真而应。应随性起。故即应而真。三佛圆融。十身无碍。故辨应现。即显真成。是以晋经名性起品。性字虽是义加。未爽通理。以应虽从缘不违性故。无不从此法界流故。以净夺染性即起故。若离于缘性叵说故。下加性起菩萨。表所说故。妄虽即性。不顺性故。

今以起义多含。直云出现。从性从因。从真从感。皆出现故。

若言唯辨应身出现。非唯失前性因二义。亦未足显深。何能融前差别之果。

若以来为现义。如来即出现。持业释也。若分人法三身。皆如来之出现。拣余出故。

第三宗趣。即以平等出现为宗。融差别果而为其趣。

四正释文。文为七分。初加分二。初毫光加请主。文三。初光中有十义。束为三。初一出处。次一名体。余八业用。

初光出处。

尔时世尊从眉间。

眉间放者。表证中道。离有无二边故。表无住道。离真应二边故。

白毫相中。

白毫者。表所出现。性无垢故。能诠出现。诸教本故。

△二辨光名体。

放大光明名如来出现。

如所说故。后有八段。皆是光业。

△三眷属光。即是因业。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

总摄诸法。皆此生故。

△四舒业。

其光普照十方尽虚空法界一切世界右绕十匝。

△五敬业。

显现如来无量自在。

△六觉业。

觉悟无数诸菩萨众震动一切十方世界。

△七止业。

除灭一切诸恶道苦。

△八降伏业。

映蔽一切诸魔宫殿。

△九示现业。

显示一切诸佛如来(至)及以一切道场众会。

△十卷业。

作是事已而来右绕菩萨众会。

△二正明加相。

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顶。

所以偏加此菩萨者。如名所显故。性有二义。一种性义。因所起故。二法性义。若真若应。皆此生故。亦有释云。性起妙德。即是文殊说此法门。加性起称。作此释者。无违大理。以文殊大智。为能显普贤法界。为所显共成遮那之出现故。亦是解行满故。佛出现也从顶入者。是加持相。妙智之极。方能显故。

△三加益二。初大众同欣。知法将被。

时此道场一切大众(至)必当演说甚深大法。

△二妙德领旨。知佛世尊令求说主二。初长行身心致敬。

尔时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至)一心向佛而说颂言。

跽者跪也。

△二偈颂。赞请十偈分二。初五偈赞二。初一总赞申敬。

正觉功德大智出(至)是故我今恭敬礼。

△二有四偈别赞。

已升无相境界岸(至)与一切佛同其性。

初三赞果。后一赞因。

△二偈请五。初一自叙得益。即是领旨。

导师放此大光明(至)而复还来入我身。

△二有一偈。领众意请。

决定法中能善学(至)是故我令请法王。

△三有一偈。叹众堪闻。

令此众会皆清净(至)如是贤胜咸来集。

△四有一偈。叙佛令请。

利益世间尊导师(至)令我问于无上法。

△五有一偈。正求法主。

谁于大仙深境界(至)世间尊导愿显示。

已领佛意。故不请佛。

△二口光加说主者。示所请故。文中有三。初光亦十。初出处。

尔时如来即于口中。

口中放者。表教道传通故。

△二光名。

放大光明名无碍无畏。

令得无碍辩。不畏大众。及深理故。

△三因业。

百千亿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

△四舒业。

普照十方尽虚空等法界一切世界右绕十匝。

△五敬业。

显现如来种种自在。

△六觉业。

开悟无量诸菩萨众震动一切十方世界。

△七止业。

除灭一切诸恶道苦。

△八降伏业。

映蔽一切诸魔宫殿。

△九示现业。

显示一切诸佛如来(至)及以一切道场众会。

△十卷业。

作是事已而来右绕菩萨众会。

△二正明加相。

入普贤菩萨摩诃萨口。

光入口者。教以口传故。如佛说故。加普贤者。是普贤行之果故。所证法界。由理显故。

△三明得益。

其光入已普贤菩萨身(至)唯除如来师子之座。

唯除如来。拣师资故。

△二本分二。初征事而问。

尔时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至)世莫能知是何瑞相。

△二引例以答。答即是本。

普贤菩萨摩诃萨言(至)今现此相当说其法。

△三表瑞证成。

说是语时一切大地悉皆震动。

显说希奇。才闻其名。已有征故。大地动者。大法将显。大惑将倾故。

出生无量问法光明。

出问法光者。冥加智慧。助发请故。

△三请分二。初长行四。初总举法请。

时性起妙德菩萨(至)出现之法愿为我说。

△二叹众堪闻。

佛子此诸无量百千亿(至)无量功德皆已来集。

△三叹说主具德。别叹十事。

佛子汝已曾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所承事供养。

供多佛。必曾闻故。

成就菩萨最上妙行。

成妙行。曾已修故。

于三昧门皆得自在。

定自在。有所依故。

入一切佛秘密之处。

亲证入故。

知诸佛法。

知教道故。

断众疑惑。

除他疑故。

为诸如来神力所加。

上力加故。

知众生根。

审相器故。

随其所乐为说真实解脱之法。

能随说故。

随顺佛智演说佛法列于彼岸。

顺智到岸。得意深故。后总结十德。

有如是等无量功德。

既有说德。堪宜说故。

△四标章别请。

善哉。

初句赞善。蹑前三段次别十事。以显无尽。

佛子愿说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之法。

此是总相。总集多缘。成出现法。法含持轨。余九是别。

身相言音心意。

即三业秘密。

境界。

即智之所缘。亦分齐境。

所行之行。

依境修行。通因通果。

成道。

成菩提道。

转法。

既成菩提。心转法轮。

乃至示现入般涅盘。

应成菩提。必示涅盘。

见闻亲近所生善根。

若存若亡。见闻皆益。备斯九事。一化始终。有云。初一所依之法。余九能依之德。亦有斯理。

如是等事愿皆为说。

即结请也。

△二偈请十偈。分三。初一赞德。标请颂前三段。

时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至)向普贤菩萨而说颂曰。

善哉无碍大智慧(至)佛子闻已皆欣庆。

△第二有四偈。举法别请。颂前第四段。

菩萨云何随顺入(至)有何等利愿宣说。

△三有五偈。叹德劝请。通颂后三段。于中有四。初总赞以请。

此诸菩萨皆合掌(至)净众生有愿为说。

△二有二偈。劝说之方。

愿以因缘及譬喻(至)示佛菩提亦如彼。

以法深难领故。请说因喻。

△三有一偈半。叹众堪闻。

十方千万诸佛土(至)于微妙义生渴仰。

△四有半偈。结请所说。

愿以净心具开演如来出现广大法。

净心显说。无过具演。文义周圆。

△四说分。大分为二。初别答十问。十段各有长行及与偈颂。一一具十。今初答出现之法。长行二。初标告叹深。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至)佛子此处不可思议。

△二随义别显三。初法说广酬前因缘三。初标。

所谓如来应正等觉以无量法而得出现。

总标多因。成出现果。

△二释二。初征以总释。

何以故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

缘约能成之缘。事即所成因体。上反释。下顺释。

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向言无量。乃是总相。今此明有十个无量。以显无尽。理实则有百千阿僧祇数无量。此十无量。皆遍十喻。言百千者。古人云。以十无量入中。十喻已成一百。以后结中十句。一一结前百门为千。其中更有别义。方成无量。今以下别列。十门之中。门门皆云。以无量因。则不俟相入。是知百千之言。但是数之总称耳。

△二征数别明。

何等为十所谓过去(至)一切众生菩提心所成故。

一始发大心。誓期出现。故此心何相。

过去无量清净殊胜志乐所成故。

二明上求胜志。

过去无量救护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成故。

三明下化慈悲。

过去无量相续行愿所成故。

四行以续愿。此行谓何。

过去无量修诸福智心无厌足所成故。

五明不出福智。

过去无量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所成故。

六别显福严。

过去无量智慧方便清净道所成故。

七别明智严。

过去无量清净功德藏所成故。

八净前功德。

过去无量庄严道智所成故。

九严前智慧。所谓方便道。教道。证道。无住道。正道。助道。一道。二道等。皆庄严故。

过去无量通达法义所成故。

十穷究法源。真实智故。

△三结。

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

既皆过即积因。多法圆满。令二利果。一时出现。故出现言。通真通应。

△二喻明深广。双酬因喻。十喻分十。每喻各三。谓喻合结。喻酬譬喻。合酬因缘。故云非以一缘一事而得出现。又前法说。多约往因。此中合文。多约现缘。今初大千兴造喻也。此喻为总。总喻众缘。以成出现。故经云。以无量缘等。下说云雨。皆此所澍。文中分三。初喻四。初总辨多缘。

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非以一事而得成就。

上反。下顺。

以无量缘。

缘即因缘。如众生业。及风雨等。

无量事。

事即事相。如所持水。及宫殿等。

方乃得成。

△二别显缘相。

所谓兴布大云降澍大雨。

先明云雨上澍。次明风轮下持。

四种风轮相续为依其四者何(至)能持大水故。

能持者。若无此轮。雨无停处。

二名能消能消大水故。

水若不减。碍起天宫。

三名建立建立一切诸处所故。

水虽已减。假此成立。谓减一节水。起一重天。如严冬急流。重重冰结。

四名庄严庄严分布咸善巧故。

虽起总处。无别庄严。故须第四。

△三显彼因起。

如是皆由众生共业。

谓上云等。略由二因。一众生外增上业。言共业者。谓多有情应生此界。共业同变。于中有四句。谓共中共等。

及诸菩萨善根所起。

二菩萨善根。此有二意。一约同居。谓地前菩萨。二约能化。谓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等。便修彼因。以取彼国。故有众生之类。即菩萨佛国。次显受用果。

令于其中一切众生。

谓先成器界。后起众生。依之而住。如俱舍婆沙等辨。

各随所宜而得受用。

谓水族众生。得水受用等。又人天罗刹。宫殿无碍。菩萨众生。净秽同居。

△四性相结成。

佛子如是等无量因缘乃成三千大千世界。

结前生后。

法性如是。

正结此句为总。此法性言。通于性相。余句别显性空。亦遮其妄计。

无有生者。

谓非冥性。微尘等生。

无有作者。

亦非自在。梵王等作。

无有知者。

亦无神我。而为能知。上三显能作空。

无有成者。

显所作空。

然彼世界而得成就。

虽能所俱空。不碍相有。故云而得成就。如是无碍。方为法性如是之义。

△二法合。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成就如来无漏善根力故。

前三是因圆。后一二利果满。因圆果满。佛出现故。一品之内。多以依报喻正报者。非唯义类于似。实则外由内变故。令外器全似于内。是以上云。皆由菩萨善根所起。众生共业之所生等。华藏品中。已略开显。

如来如是成等正觉法性如是无生无作而得成就。

略不合第三。显彼所因。以次下二喻自别合故。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二洪澍大千喻。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唯除大千界将欲成时。

此之云雨。即前喻中兴云降雨。正喻如来出现法门。广大难知。周十方故。上喻。

△下合。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唯除诸大菩萨心相续力。

心相续力者。若约信受如来大法。但是圆机。坚种相续。能受深者。若约具受。则八地已上由得无尽陀罗尼力。方能受持。乃至十地方受如来云雨说法。是以文言除大菩萨。由初义故。但拣二乘。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三云雨无从喻。

复次佛子譬如众生(至)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上喻。

△下合。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至)亦无所从来无所至去。

菩萨善根。如生共业。感彼出现。法云法雨。机感而现。非是先有。一方一所从彼而来。机谢而去。亦非归生旧所。故体无生灭。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四大雨难知喻。喻深果行。非心境故。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至)乃至一滴无不明了。

上喻。

△下合。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若欲思量心必狂乱。

古人释云。教广行大。因深果远。故非预二乘。亦不乖理。

唯除一切世间主菩萨(至)入众生心无不明了。

但是大机。即世间主。无能所行。即能知之。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五大雨成败喻。况佛灭惑。成福智德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至)名为能灭能灭火灾。

即坏界之时。

有大云雨名为能起(至)名为能止能止大水。

即以水止水。

有大云雨名为能成(至)分别三千大千世界。

△二合。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能起一切众生善根。

上二灭惑成福。

有大法雨名为能止(至)能成一切智慧法宝。

此二灭障成智。即是止观双运。

有大法雨名为分别分别一切众生心乐。

后一权智照机。若无第二。则同二乘无三。同外道无四。增无明无五。非种智此即分上总中法雨令差。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六一雨随别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雨一味水随其所雨无量差别。

喻佛一味随诸根器。合前差别。上喻。

△下合。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随宜说法无量差别。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七胜处。先成喻。文二。初正明。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及余众生诸所住处。

喻佛胜缘。先济之德。

△下合。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有为善根诸行智慧。

△二牒以释疑。

佛子譬如大云雨一味水(至)随众生器而有差别。

前中先成。由于业力。此中法异。由于机殊。不乖第六一味之言。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八事别由因喻。喻佛成辨大事之德。亦是德殊。由于智故。文中分三。初莲华表佛。总中略无。

复次佛子譬如世界(至)名如来出现功德宝庄严。

名出现者。表佛现故。而言大者。准五卷大悲经第三云。有千叶故。

遍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

光照十方。金色光也。

时摩榼首罗净居天等(至)有尔所佛出兴于世。

有尔所佛者。有千枚华。表千佛故。故劫名贤。贤善多故。余多同此。

△二风轮起处。

佛子尔时其中有风轮起(至)能成一切诸如意树。

即有力。遥持广前第三建立风轮。

△三结因有属。

佛子大云所雨一味之水(至)风轮差别故世界差别。

△二合三。初合莲华表佛喻。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具足一切善根功德。

合上大水遍满。

放于无上大智光明名不断如来种不思议智。

合生莲华。谓不断种性如华。表佛故。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合上光照十方。

与诸菩萨一切如来灌顶之记当成正觉出兴于世。

合知佛当出。

△二合风轮起处喻。

佛子如来出现复有无上(至)殊胜寿命无有穷尽。

此十智光。次第合前。所成唯果德。能成通因果。又能成即实之权。所成唯差别之德。故下结云。一体等。

△三合结因有属三。初结因。

佛子如来大悲一味之水(至)成就如来出现之法。

即能成之智。合上一味之水。风轮不同。此轮由一节水减。一重轮生。如澄水垽。今推能成。由一味大悲故。

△二结果。

佛子一切如来同一体性(至)出生种种智慧光明。

即所成之大智。从一实智。随权而生。合上风轮。有差别故。世界差别。

△三结缘。由众生异。合上众生。善根不同。兼释外疑。于中分三。初牒前正理。

佛子汝等应知如来于一解脱味。

一解脱味。即能成之水。水具二义。悲及解脱。二文影略。

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种种功德。

种种功德。通能所二智。

△二举外疑情。

众生念言此是如来神力所。

然感应之道。略有三义。一互相成。二互相夺。三缘成性空。而今众生以缘夺因。纯推佛力。失因缘义。

△三如来为释。

佛子此非如来神力所造(至)少分智慧无有是疑。

上以因夺缘。一向言非。下为说正义。

但以诸佛威德力故令诸众生具佛功德。

因缘相成。

而佛如来无有分别。

复有二义。一成上。因缘虽随众生。心无分别。二成第三义。了性空故。

无成无坏。

缘成故无成。无成故无坏。

无有作者亦无作法。

所成既空。何有能成。并能作者。及作法耶。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九四轮相依喻。况佛体用。依持之德。亦广建立风之别义。文三。初喻二。初能持之风。

复次佛子如依虚空(至)何等为四一名安住。

一时持水。

二名常住。

多时不动。

三名究竟。

与劫齐量。

四者坚固。

体性坚密。俱舍论云。假使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夺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彼但有一。与此不同。

△二四轮相依。

此四风轮能持水轮(至)令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安住。

准俱舍论。次上水轮厚八洛叉。洛叉亿也。次上更有一重金轮。厚计三亿二万由旬。然其世界。或说三轮而得成就。谓风水金。或说五轮。下加虚空。上加大地。今欲称法。合成四轮。地中含金。金亦地也。

△二合二。初合能持四种风轮。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能持一切众生善根。

有配四摄。义则少似。既合如来出现。则成太局。今谓通四。

何等为四所谓普摄众生皆令欢喜大智风轮。

一未信入者。以四摄法。普皆摄取。示以正理。

建立正法令诸众生皆生爱乐大智风轮。

二已信受者。建立教法。

守护一切众生善根大智风轮。

三已入法者。令其成行。

是一切方便通达无漏界大智风轮。

四已成行者。令其得果。

是为四。

△二合四轮相依。

佛子诸佛世尊大慈救护(至)依大方便善巧。

一慈悲合地。能厚载故。

大方便善巧依如来出现。

二方便合水。曲随器故。

如来出现依无碍慧光明。

三出现合风。力能持故。

无碍慧光明无有所依。

四无碍合空。如空无碍故。故净名云。其无碍慧。无若干故。文虽但取。展转相依。不妨有以。无若干故。若准偈中慈悲之前。更有一切佛法之言。以况树林。如是则有五重相依。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十大千饶益喻。况佛出现利世之德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虚空众生得虚空饶益。

一切众生。各随所宜。而得受用。

△二合。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种种饶益无量众生。

次第合前四益。

所谓见佛生欢喜者得欢喜益。

见佛生喜。如鱼得水。

住净戒者得净戒益。

戒如平地。万善由生。

住诸禅定及无量者得圣出世大神通益。

定如宫室。得安息故。

住法门光明者得因果不坏益(至)得一切法不坏益。

慧如虚空。不可坏故。上句不坏事。下句不坏理。

是故说言如来出现饶益一切无量众生。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三总结成益。结上十喻。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如来出现。

有十一句。次第各别。结上十门。以九十二句。结第九门。故有十一。

则知无量知成就无量行故。

多因出现。

则知广大和周遍十方故。

广故难受。

则知无来去知离生住灭故。

无生故无从。

则知无行无所行知离心意识故。

非心识故。思必狂乱。

则知无身知如虚空故。

如空故。惑见双亡。

则知平等知一切众生皆无我故。

平等无我。故唯一味。

则知无尽知遍一切刹无有尽故。

由无尽故。诸乘遍化。

则知无退知尽后际无断绝故。

后际无断故。佛种不断。

则知无坏知如来智无有对故。

无对者。即无碍慧。

则知无二知平等观察为无为故。

为无为平等观者。即摄三轮。归无碍慧。

则知一切众生皆得饶益本愿回向自在满足故。

本为众生。故令利益。自在满足。若将一一通前十门。未为得意。

△二偈颂三十七颂。分三。初叹深许说二。初叹深难量二。初一偈总叹。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十方大雄最无上(至)功德第一超世间。

颂前标告不思议言。

△二有十偈别叹。

十力功德无边量(至)今见如来大神变。

次第颂前。总结之中。十一句亦第九偈。颂九十二句。结既结喻。今此亦即通颂前喻。喻则性相双明。此则多就性说。古称性起。弥复有由。一无边量。即无量义。二一毛叵量。即广大义。三空际叵得。即无生义。然此第三似颂第五如空之喻。第六似颂第三无生灭喻。取义不同。故皆案次。四不能知者。离心识故。五遍于一切非一者。即如空义。六体性平等。即是平等无我义也。七前遍诸刹。此遍三世。文绮互耳。八无变易。故尽后际。九离言说故。无二无对。十本愿现身。故能成益。

△二诫听许说二。初诫听劝修。

若有欲知佛境界(至)令心所向皆无碍。

半上偈云。净意如空。总以喻显。下半别显。一离于忘取。如彼净空。无云翳故。斯即真止。二触境无滞。如彼净空。无障碍故。斯即真观。此观不作。意以照境。则所照无涯。此止体性离而息忘故。诸取皆寂。若斯则不拂不莹。而自净矣。无净之净。则暗蹈佛境矣。此为心要。后学思行。

△二许说分齐。

是故佛子应善听(至)一切善根我今说。

初有半偈。结前生后。后一偈半。正示分齐。牒举十门。略无行者。三业摄故。阙正觉者。导师中摄。或复略无。

△二颂前十喻。即为十段。初大千兴造喻。有其四颂。以是总故。文二。初总显多缘。

譬如世界初安立(至)十力生因莫能测。

前一喻况。后一法合。下皆仿此。

△二有二偈。别显缘相。

譬如劫初云澍雨(至)普导令成无上果。

△二有十八偈。如次颂前洪澍已下九段经文。

如有大雨名洪澍(至)悉使灭除诸惑恼。

每段二颂。前八文显。其第九云。方便依智者。智即颂前出现。然无碍慧是佛实智。中二皆权。于中智即知事方便。随机合上。即是权实无碍对。初即成悲智双游。

△三结说无尽。

如来出现法无边(至)无譬喻中说其譬。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