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寔录/大南寔录正编第二纪/卷184 中华文库
卷一百八十三 ◄ | 大南寔录正编第二纪 卷之一百八十四 圣祖仁皇帝寔录 |
► 卷一百八十五 |
|
大南寔录正编第二纪卷之一百八十四
圣祖仁皇帝寔录
丁酉明命十八年秋九月赐功臣子孙袭爵者各
授品衔给与朝服
谕曰朝廷轸念功臣子孙其祖父有功于国经准袭
封世爵带砺同休至如官职则须视其人之能否
所以向来闲有封爵而未授职品者重念有爵无
职不得预在班列又无冠服荣身是与布衣者何
异尚未合乎事体顾官惟其人不可泛授若槩委
之办事率军则才不称职反罹于咎转非保全之
意兹准新封平江伯武彝泰授副管奇秩从四品
永赖子枚德直授该队秩正五品再前者袭封先
兴伯范文会等既经袭爵岂宜犹带袭荫骑都尉
恩骑尉原衔范文会阮文真各改授副管奇杜文
冈改授该队并与原袭锦衣校尉吴从禾宋胡清
均以本职奉朝请再加恩照品给与武阶大朝服
各一副其六七品以下例未应有冠服者亦照品
给与冠袍角带以荣其身如此则勋臣之裔既蒙
锡以世爵而有才者则授以职事无才者亦荣以
品衔其于酬勋大典方为曲尽嗣有袭爵者应授
何品衔由礼部临期题明候旨寻复准定凡袭侯
爵者授管奇衔秩正四品伯爵授副管奇衔
秩从四品子爵授该队衔秩正五品男爵授
正队长衔秩正六品男爵之下原议袭校尉
者改为千户秩正七品就中前世未经袭封
子男而以次派旁支承荫应降袭校尉并其
父有功封男子应袭校尉者仍袭锦衣校尉
正五品衔各一世而止馀已经袭爵至其孙
曾玄来原议袭校尉者并改授千户正七品
衔其给与朝服视在职人员酌减俾有分别
正从四品冠前金花后银花各一袍裳均用
同色云花纱缎正从五品冠前后各银花袍
用二则团花八丝缎裳纱缎随用正从六品
冠前后亦银花袍用光素八丝缎裳用素纱
追封少保郡公宋曰福为宁江郡公
谕曰宋曰福从龙初矢石追随屡著劳绩不幸沙场
先没未克完功经蒙优加赠谥而不得预在从祀
庙庭所以锡封釆地未曾议及重念其临阵捐躯
节烈昭著加恩追封宁江郡公用昭世爵世臣长
铭带砺其子宋曰持应袭侯爵第其父虽于国有
劳而视与诸功臣有闲准降袭封宁江伯授副管
奇衔奉朝请
赐署掌府领安静总督谢光巨回莅
山西派委捕弁管奇阮文义弋获逋匪丁功署
及其子三犯皆诛之赏在行兵勇钱一百缗
广安省臣奏言属辖先安万宁横蒲云屯等县
州民间有雕耗甫息或迁徙靡常情甚拮据
其拣兵声请应缓应免
帝命平富道御史吴文迪往勘之及还言四县州民
情形寔属雕耗请酌量假以一年或二年限
就中投寓清人言语不通风俗不同未可用
之行伍请应免拣惟彼等从来例纳庸脚
人
各
庸钱九陌三十
文脚米一裂
似乎过轻请照议定清人税
例分别等第征之
有物力者人岁征税钱六
缗五陌物力稍减者半之
其有名籍而无家
居者仍收庸脚
所称铺庵名号改为社村
乃准户部阅议施行赏迪纪录二次白金十
两
命南圻诸省督抚布按申饬府县劝课辖民尽
将所在荒废田土报垦准至年底据辖下田
土增减之数汇册以闻
西洋道长高凌泥以爷苏邪教潜寓山西扶宁
县辖串通匪渠谋图不轨自称伪军师省派
捕弁拏获诛之赏钱五百缗
又安新疆镇定府诸属县土司请进雄象一匹
为
大庆节贺礼
帝以所献非土宜却之则无以慰诚悃命省臣收塡
象额仍支官钱代办方物数品居期附进
命制玻瓈窗嵌插中和光明文明诸殿
帝谓侍臣曰清朝重九节君臣共登高赏饮为乐京
城前隔江有御屏山稍高宜开拓一处遍植花卉
每至重九日陈设黄幄朕与卿等登临共赏佳节
可也
命礼部左侍郎潘辉湜兼管光禄寺
授申文权为嘉定按察
准定嗣凡诸衙遴充内务府主守间或寻常细
过举者免议如有怠玩疲劣为监临核参者
举员以失察论罚六月俸每一人加一等若
犯侵盗赃至八十两以上举员坐不应为重
律降二级其主守遵例三年一课课满分项
汇册候旨奖赏
山兴宣总督黎文德带领弁兵前往宣光经略
具疏以闻
帝谕之曰尔此行凡绥辑整理事宜熟为筹办其捕
犯一事不必拘以限期要还朕成功二字德密疏
言前者奉密谕据宁平经略密奏属山西宣
慰同知丁世斛心迹巧谲未必能安分守法
果如其言当拟所以处置之且世斛向来经
从捕务及派守屯堡均能奋勉未见露出别
情但其为人多言亦非诚朴再闻彼乃逋犯
丁世队之叔与之有隙故去石碑故土投寓
他乡恐其势之不相容也似应因此委办以
验其甸背从违兹请将世斛一门父子均送
宁平责令探捕世队等逸犯如能出力弋获
亦可备有事差派不然则是阳顺阴违寘之
于法夫复何逭许之世斛既还宁平寻以私
嫌阴嗾其党杀人坐斩监候
宁平奏上拟处石碑清泥二社民容隐匪犯丁
世队等请分别发流发兵特准姑留监禁责
令探犯赎罪
河内署提督尊室弼请安折言尚来各色水步
弁兵操演之法不同临期差派恐未尽善并
藤牌棍拳等艺于捕务用之诚为得力而亦
未曾练及请嗣凡在班者如步兵兼教之以
藤牌棍拳并开船返柁驾驶运掉之宜水师
兼教之以鸟枪长枪坐作击剌之法使水步
人人娴熟则数年之闲尽成劲旅
帝曰凡事专一则精多岐则杂故自古制兵设有水
步者原欲使之各专其艺以求其精也如水步弁
兵果于本艺各已谙娴然后互相参练诚为甚好
若于本艺犹未精熟而使之泛习则不免杂而不
精用之岂能必得其力乎但兵家之道临机应变
为用不穷舍舟而步战者有之离营而水袭者亦
有之亦当使之略知其法以备有用则可矣其通
谕在京诸掌领统管在外诸督抚布按领兵并镇
西城将军参赞提督领兵等各饬所属水步所管
员据当班弁兵演习诸技艺如步兵则专习号令
举止坐作击刺鸟枪长枪棍拳藤牌一切步战诸
阵法水兵则专习帆樯篙橹进退运掉风水避忌
一切驶放诸方法务要精娴然后步兵以辰兼习
水战水兵以辰兼习步战俾各谙详则临事差派
尽为素练之兵何患其不相为用乎
河内布政尊寿德请安折言今之学者率多躐
等自少已习为文章不知循序而进请凡人
民子弟七八岁教之先读忠经孝经以至小
学四书然后继讲五经子史肄习举业以正
士风
帝曰古之为教八岁八小学十五岁八大学固有序
也惟士习民风一番厘正不外乎人伦日用之常
年前教条颁示无非教忠教孝之大端求之忠经
孝经之旨不外是矣况人之为学开卷有益何书
而不可读善可为鉴恶可为戒便是学也若不好
学之人则虽日诵忠经孝经亦何益乎朕欲以身
率下使吾民皆知孝弟忠信节义廉耻潜消傲慢
之风各有君子之行同为善俗方为贵耳今只虑
其士多躐等习为文章遽欲使之尽弃何来之所
素习而循夫小学之序则事惊于创见势阻于惮
难或有无书可读将至于废学曷若仍旧之为愈
也
兴化布政吴养告请安折言属辖三府六县十
六州地势广漠秫峦延互去省城最远年前
建设三府但有其名而无官守请应择地建
莅府设知府管府各一派兵驻防
帝谕之曰设置流官固是用夏变夷一要著然事以
其渐必须有机会方可举行若无故而更张则安
于故常者不免骇于见闻狃于陋习者未易归于
化率况建府设官必有派兵长驻粮饷之无所取
资水土之未尝服习事事尚多扞格颇觉难行姑
俟后徐议可也惟尔有地方之责正当奉公洁己
宣扬朝廷德意务使蛮民知感土目畏威少戢其
故态共染于汉风此亦革俗之一端也其勉之
边和布政范惟贞请安折言属辖新垦田土止
须用火一遭便能耕播继年两次耘锄已成
良田请照自单征之日凑足三年依例纳税
毋须援以六年
帝曰垦征田土是民间勤业以为生一年用功便可
耕植继之两年成熟自收其利已足偿垦治之劳
则三年起科谅已适宜何必待至六年之久也前
者部议迟至六年诚未允当即如南圻各省所在
皆是沃壤间旷居多民人或于此处垦作不数年
又弃之他岂不竟成漏耕终无起征之日乎是徒
启民间懒惰逃税之阶鲜能久安于其业矣兹不
论边和一省已也可通谕中外准定凡垦征田土
计自报垦之年凑满三年即照例起科既不失之
迟又不失之早寔为通行之常法也
南定布政陈光进请安折言北圻募兵年前议
定南兵者岁给衣袴一次北兵者家贯近便
不在此例第照属辖募兵九百馀人有寔贯
者仅二十人馀皆无所著落而近来差派捕
务稍属得力请酌议制衣袴给之
帝曰朝廷行事一本公平募兵一也而有得力不得
力之别若一槩制给其中不免泛溢徒是虚糜至
如一心守法在伍服勤岂应有所靳惜乃准兵部
议传谕河内海阳山西北宁南定兴安诸省
各照所辖募兵谁是素安戎伍永无逋逃差
派确有得力者准具取管率员保结仍制给
本年衣袴开年仍无逋逃者亦照此行若既
给之后寻复逃亡即据省臣并管率责赔登
库
平定署布政阮双清请安折言京兵假病回贯
经三限未愈即合汰塡致多有装托病情希
图规避此解彼催不一而足额之所以常缺
职此之由
帝乃准定嗣凡递年春首弁兵悉集至六月底有患
病者听留兵舍催亲人保养不得假限回贯
俟七月期方照例分班休息
富安署按察杜辉璟请安折言省辖海分寥廓
前此清匪窃发惊扰商船在省设法以代役
船巡捕果获奸商而清匪亦泯其迹请合沿
海诸省照依代役船式兴造两三艘以备巡
洋
帝曰近者清匪往往徜徉海上乘闲窃发一闻兵船
巡缉随即远飏罕与之遇富安潜以代役船哨捕
颇有见效亦可仿而行之但所派乃是借用民船
未由官给兹准富安并平定广义庆和平顺等省
照代役船式样各造二艘每届南风节候派得力
弁兵装作商人乘坐备火器炮械潜出洋外一则
乘彼误认来邀或撞遇劫掠商船因而截捕自可
成擒二则作为在省兵船巡哨用壮海防则一举
而两便矣
清葩按察阮国驩请安折言属辖上游诸土民
多属狡诈而所居山溪险远林薮迷离易于
窜伏请照随地分拨民刊削道途辰加修广
俾丛林无险不复啸聚
帝谕令督臣范文典饬所在州县凡前次官兵所由
之路一自寿春旧莅向农务直达常春一自
锦水甸铁瓮历关化直通富丽一自安乐向
万赖抵良政直通安羌转至上炉又自良政
转往仁纪爱上诸条路俟农隙拨诸社民削
除两边丛莾随势修治广可三丈以便往返
一二年后或有芜塞者方可重加整理不必
常年刊治烦民
山西按察范良富请安折言属省立石不拔安
乐美良等县留下之案许久未能清办而犯
者永无就获之期请凡案内如有明指犯者
名贯酌量给限缉拏完结至如命案原无尸
亲不知何人所杀无从查拏者请立案俟发
免留悬为查办未清
帝曰案关人命非如情节属轻可以立案不行者夫
既有杀人之事必有杀人之人安可谓为无人犯
古之良守见有冤枉虽不向官控诉犹悉心廉访
为之伸理使民无不白之冤况既已经官具有寔
状岂得以不知凶犯为谁而不为之昭雪乎即如
所云命案无从查拏者请免留悬为查办未清此
端一开则犯者以逃为得策而官吏亦借此舞弄
变重为轻其流弊将不胜言矣是不过欲博清理
之名而不知其寔之未副也其所请不准行
兴安按察武仲岱请安折言原护抚何叔良在
官政绩并领兵吴文佳知县阮文崫善状极
口称谈再请遍往各省堤条勘看利害及令
人访之则何叔良但能不扰民无怨嗟而已
非有甘棠遗爱合人有去后乏思如其所言
者吴文佳但能举职亦未有何出色阮文扂
护堤幸得保固亦因人成事非独已功
帝以仲岱好为虚誉傅谕谴之且戒之曰尔率性慢
易又耽饮临事糊涂吏民无所畏惮乃不知自检
而徒为过情之誉岂其知人则明恕己则昏乎当
检饰身心不苟言笑戒沈湎肃威容使吏知所畏
而不敢欺民知所怀而不敢狎斯可矣且尔为一
方司牧其于本省久安河堤条有利可兴有害可
去尚未能筹办周妥却欲遍往诸辖为人代筹利
害又何其迂阔之甚也
镇西将军张明讲抵京陛见
帝褒劳久之赐黄金帮指一谕内阁曰朝廷优待有
功大臣创为抱膝之礼盖示以亲爱信用之意礼
之最优异者也前者征剿统兵诸大员如范文典
谢光巨黎文德范有心等并于凯还之日赐行抱
膝礼以昭异数兹张明讲前者奉命征讨逆儴继
又剿平暹寇因以镇西边疆重地仍留镇抚屈指
五年于兹虽非诸统兵于蒇事后随即凯还之比
念当次出征正在贼氛方炽乃能边隆一战首挫
狂锋逆贼自此丧魄惊心困守孤城易以剿灭是
役寔为军功第一嗣暹虏倾国来侵已越过河仙
朱笃长驱深八又能以数千之师用少制众应变
出奇屡夭大获胜仗丑虏畏遁边境敉宁则比之
前者诸统兵大员之功殆有过之无不及也今因
展觐宜表殊荣其以本月十九日赐行抱膝礼再
前此范文典等回抵南北长亭即命廷臣大员迎
向前途宣旨慰劳兹张明讲因以瞻觐情急驰驿
上程无预先报信致未及派员迎接朕心犹觉歉
然准礼成后赐宴于礼部堂文武廷臣陪席献酬
用昭荣宠讲因以虫兽各项玉进呈言此乃属城
土官之物恳为代献
卫尉壬秩献虫玉龙玉
滴珠水晶各一管奇茶
胶献虎玉象玉鹿玉骂玉各一豕玉蝎玉各
二屋牙沥依刍名胶献鱼玉虫玉各一南荣
安抚名麻献象玉肇玉各一金长安抚
名计象牧副奇蟹突献蜗玉石芝各一
帝曰朝廷不贵异物虽夜光照乘亦不为宝况所称
虫兽之玉或以辟兵袪瘴亦是得之传闻未必全
寔念彼等既以为宝诚心进献情辞恳切若却而
不受何以慰芹曝远忱其收之仍分别赏给
壬秩
茶胶
各赏飞龙小金钱一枚蓝羽丝衣一领名胶
名麻各赏吉祥八宝五宝小金钱各一枚蓝
羽丝衣一领名计瞿突各
赏吉祥五宝小金钱一枚
帝御勤政殿赐张明讲行抱膝礼亲手酌酒赐之又
赐金虎一形谓之曰将军剿平贼寇镇抚边疆使
朕无西顾之忧特赐此金虎盖取矫矫虎臣之义
卿宜勉励与国同休是夕
帝御东阁亲制诗章赐之因
谓侍臣曰古之帝王赐勋臣诗或有作老牛等字非
待臣以礼之意朕不取也
帝召张明讲问所寓远近且谕以宜避风暑讲对曰
臣平居习于勤劳不曾避忌
帝曰卿今身当重寄不然何以堪事朕于宫中亦常
闲步游玩以习勤劳非惟免至安逸废事亦益寿
之一术也因问暹国行师纪律何如对曰暹兵所
至肆行掳掠
帝曰彼国兵无纪律如此求以胜人不亦难乎又间
人言藩俗多用符咒之术有诸对曰有之何人侵
夺窃取彼之财物妻子者则书符以咒其人
必死
帝曰彼之符咒必有邪神为助然人之自处果能忠
孝持心何惧于咒若侵盗人之财物妻子则是已
无天理纵不符咒亦当取祸故彼得以施其邪术
耳又问藩俗尚佛其寺制佛像何如对曰寺制工
料所费不下二千银两而规式鄙陋寺柱则
朱漆佛像则湘金然亦有湘金未半仍留素
质而已又问有佛经否对曰佛经以叶为之
以锥画之谓之贝叶经讲因言镇西城边有
一山寺颇高臣初筑城与之相近预为争高
之势
帝曰这寺四围亦宜砌筑墙廓以为美观有事则屯
兵于此亦善后之一策也讲又言城辖地势卑湿
节届水潦藩民每培筑堤堰以卫农
帝曰朕思北圻公堤其始也亦因水潦小加培筑迨
后水势日涨随而加高培厚至今遂不可废恐城
辖今日如是则数十年馀其势亦与北圻公堤无
异今当先筹拟如何可以卫农而人民又免筑堤
之苦方为善矣
命制镇西将军牙牌赐张明讲悬佩再制诸直
省督抚布按牙牌各一发交认守何员遇有
宣召来京者准带回悬佩使由大宫门上行
走
河仙省臣奏言探闻古工
府
名
暹目整备船艘将
往开边府窥扰业派在省戍兵前往驻防句
日间如果无事再往蓝屿协与在戍兵船按
据洋分巡哨
帝然之
定安道御史阮春光奏言清商茶号有犯
庙讳尊号者臣子之分目击不安于心请应戒禁
帝曰茶纸原自清国制造贩买求售其于本朝敬忌
字面在所不知若以国法而责别国人非惟迂阔
难行且恐转为商病惟我国商贾知而不改则其
过在此不在彼也其令礼部通谕诸地方铺户凡
买卖清茶如见有误用
庙讳尊字者粘刮之
定南圻诸辖民间歌戏条禁
帝谓礼部曰前者黎文悦总镇嘉定容养歌儿至千
人之多耽於戏乐歌儿倚他势焰谑淫妇女男女
混淆风俗沦败莫此为甚迨逆儴起伪歌儿率皆
附和事平之后党类潜消今闻此风渐盛不可不
先为禁限且酬神演戏歌儿五人以下亦足为欢
如北圻社民歌儿止二三人有何不可嗣宜明立
条禁以革浇风乃准议定凡诸社村酬神演戏年
内止听歌唱一次一日夜而止其歌工听招
集近便村民五人过者以违制论再由地方
官察核业为歌工犹外籍者飭令登籍受差
有情愿来京补八清平署者派解充补馀各
归农若敢仍前不事产业发镇西屯田为兵
总里徇隐及府县失察分别治罪
给诸地方府州县兵仗
凡属冲要者府给长枪
三十长觜刀十短刀十
州县各长枪二十
长觜刀十短刀五
申谕河静以北民闲改易衣服
谕曰前以灞江以北衣服尚仍旧俗谕令改从广平
以里用示同风又宽假程限俾得从容裁制乃自
明命八年至兹已经十载犹闻外闲农夫村妇多
因循未改者且广平以南一从汉明之制冠服衣
袴如此齐整视之北人旧俗男子带裤女子衣著
交领下用围裳者其美恶显然易见却有已从美
俗亦有安于故常岂非有意于故违乎诸省督抚
布按等宜以此意开导劝诱仍限以本年内一齐
更换若开年后仍有狃旧者罪之
右军都统府掌府事效顺伯阮文春卒初
帝闻春病准其子壮武卫副卫尉阮文秋自乂安戍
所归养屡命中使存问颁给药饵及卒
帝谕曰阮文春统军日久稔著劳能又经两次巡边
不辞劳瘁兹年登耆耋恭谨不渝朕心诚深脊注
不谓溘逝良用怃然其赏宋锦三匹色绉纱三匹
色纱五匹钱一千缗宁厝日赐祭一坛
命通谕广平以南诸省凡查办案件如究出漏
籍而所犯属轻应照理发落者其有乡贯饬
令登籍若不知乡贯及虽有乡贯而社民不
愿保管者并发镇西充为屯田兵
命镇西提督领兵履勘城辖关要条路
谕之曰镇西城内抚边氓外防丑虏寔为关要地头
其于路径往来及山川险易冈泽高低之处必须
熟悉形势方能临机应变可保万全今秋潦水涨
之期将军张明讲已来京瞻觐权掌印务段文富
甫才到莅非其专责准仍留城办事参赞黎大纲
又是年老亦不便亲行其署提督裴公諠及领兵
副领兵等宜即互相轮往仍听随便如遇水涨者
舟行水落者陆行假以巡察或畋猎为名历海东
海西山甫山卜诸地头凡关要诸条路亲自履看
何者为林莽险阻何者为平旷易地何处是高燥
何处是泥泞务要一一详悉俾有事差派之际王
师所至不啻轻车熟路自我操得胜算必能制敌
死命矣惟属城藩民素怀疑惧行期可将所往缘
由预先传示其带随弁兵亦止一百人上下沿途
所过咸加抚慰一切迎送馈遗并禁再严戢军人
毋得藉事吓怵复命发京库石机鸟枪五百杆并
摘隆祥二省硫黄火石运往备用
永隆硫黄
一千斤火
石一万片定祥
硫黄一千斤
改定镕制𨱎片例
向用红铜七分白铅
三分改为铜六铅四
帝幸虎圈观演象合象打虎杀之是晚
御舟还次京城东南江边观演戏
诸地方节次派送
歌工乐工并诸技
艺等抵京准给钱
米由礼部演习
北圻诸省奏报河道安澜
帝曰本年潦水逾常致堤条或破溃者有之漫溢者
有之馀多迭出凶险乃危而复安迄保无事今节
交霜降共庆安澜寔惟
上苍眷佑河神著灵朕心曷胜寅感其拨出香帛赍
送山西备礼谢河神庙
命办理工部吴金麟驿往兴安察验潦水漫溢
各段果由异涨倍常非堤坝所能御抑人事
尚有未善再前者阮公著郑光卿所议筑堤
但能卫夏而不能兼秋可加心勘问如何可
以兼卫夏秋者妥拟以闻麟既至遍行履勘
疏言验之潦水最长之期外重休堤漫决三
四处护堤小坝漫决三十馀段傅岩公堤再
经开凿水已四出弥漫矣而久安河水胜常
犹至十四尺其异涨倍常自可槩见盖大江
上流直到久安河始有分流处一有河口吸
受水势便从此勇注其堤坝所筑新土未粘
即已受潦而原筑亦未甚高潦水奔冲不免
溃决乃其势之所必至如今求可兼御夏秋
两汛者经察其地形参之众见惟有因其原
筑量加高培厚而已第此河左右两岸一带
甚长若一齐培筑不惟工役繁重民力有所
不敷而两岸均有护堤则永势愈激恐新培
未粘之土受潦不过且右岸只有金洞仙侣
芙蓉三县左岸则东安天施及海阳唐安唐
豪等七县在焉其左岸地势稍高施工较易
而右岸地势卑下已十分无可奈何请先于
左岸随段加高培厚
左岸自河口至柴市深
潭外重休堤及护堤经
已破溃多处虽有塡合亦难保固母须培筑
仍据护堤之外旧公堤一段自泾溪历条衙
大关纯礼等社延至柴市深潭接夹护堤一
千四百馀丈就中三百馀丈颇为冲激应加
高培厚馀一千一百馀丈土厚粘固仍旧略
加修理一段自柴市深潭以至同里原护堤
坝一千六百九十馀丈渐得坚固但须加高
不必培厚一段自同里至碧幢新筑小坝二
千三百三十馀丈尚属卑薄应加高培厚如
中江堤式一段小坝自碧幢至文锐长二千
一百馀丈乃水势所及社民私筑不成堤体
应加高培厚如小江堤式一段自横截文锐
桥至海阳等县小坝由
海阳照小江堤式继筑
至如右岸
上自河口
以至汴津
何段缺裂者仍旧塡合以卫夏禾到大汛期
遇有潦水倍涨随宜开刮以杀左岸之水俟
数年后左岸之土质胶固徐观水势然后将
右岸再拟
帝批示曰说得合理不孤此行弗吝国帑期利民生
乃谓工部曰海内人民孰非朝廷赤子虽一夫失
所朕心犹所不忍况此十二县之民家田畴容有
重于彼而薄于此者第细验寔在情形若遽将两
岸并筑则河流愈激一遇潦水陡涨其势必难两
保为害转甚曷若先从左岸施功俾所在九县犹
可以兼卫秋禾不亦愈于两失者乎其将吴金麟
所奏录发兴安海阳二省程功起筑再向右岸三
县晓示此乃朝廷先其所易而后其所难亦出于
不得已令咸知之又以海阳江道小坝
通长二万
四千馀丈
视兴安较长复谕准久安河左岸堤坝由定
安二省自办海阳不必往会俾专力于所辖
均以开年开印后行之兴安寻筹估工料拟
讲培筑改截各段并别筑兴仁新堤拨定安
二省民夫一万人应役许之
培筑泾溪条衙
旧公堤长三百
七十六丈面广二丈脚广七丈身高一丈一
尺柴市护堤一段长五十丈面广一丈五尺
脚广六丈身高一丈五尺培筑久安河堤坝
自同里至碧幢一段长二千三百十九丈三
尺面广一丈二尺脚广四丈身高自一丈至
九尺四寸自碧幢至多禄长一千一百三十
三丈九尺面广九尺脚广三丈身高九尺改
截一段自多禄经旧江至海阳青沔县黄次
社小坝长一百十二丈面广一丈五尺脚广
五丈身高九尺别筑兴仁新堤自河老经安
廛枚岭至日早各社长五百七十丈
面广一丈二尺脚广四丈身高一丈
营建彩楼彩棚命神机营都统权掌前军范有
心工部尚书何维藩充董理权署雄锐营统
制枚公言署户部右参知陶致富副之赏董
理以下至兵匠一月俸饷钱承天属辖六县
耆老乡绅恳乞至
庆节日于京城外前面
自白虎桥
至嘉会桥
陈设香案供进辰
物庶表微忱京尹为之题奏
帝批示曰若出诚心何不可之有谓礼部曰今年恭
遇
皇太后七旬大庆节典礼綦隆念我
圣母多年奉事
皇考高皇帝诞育朕躬至干长成朕赖
慈德馀庆以有今日则母以子贵礼诚然矣其所上
徽号应先请告于
宗庙仍以此意叙八表文方足显朕孝念且此寔遵
奉我
皇考遗训非朕之私也
募民徙居海云山初
帝以海云山中段路险且长其转登山嵿处高至三
十馀丈行者艰之命京尹并工部监城派勘
改取别路及以图上新旧其长相等闲有
二段稍平而转上山嵿高亦如之
帝曰一番改作将以为千万世无穷之利纵工帑动
费钜万在所不计第验此情形何利之有况雄关
天险所以为国家保障若刬高而就低转非设险
守国之义其停之乃谕京尹广南省臣通饬辖下
民人有肯于山路两傍构作庐屋居住者身庸兵
徭并免所垦田园栽植禾谷花利亦准免征无力
迁构者官为给本务使山嵿至山脚段段居屋联
络俾行者饥飧渴饮有所停驻其居聚见数准三
月一奏以悉情状既而广南外籍民六人愿于山
路构庐舍准给人各钱十缗
以羽林左翊统制加都统衔阮增明为右军都
统仍兼管虎威营印篆权署雄锐营统制枚
公言调署羽林左翊统制锦衣掌卫阮进林
陞署雄锐营统制
命刑部右侍郎尹蕴署户部右侍郞潘清简署
工部右侍郎李文馥轮往政要所会同内阁
堂官检阅
大南寔录正编第二纪卷之一百八十四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