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辨羯磨篇第五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结界方法篇第六 僧网大纲篇第七

    结界方法篇第六

    结界元始,本欲秉法。由羯磨僧宗纲要,匡救佛法,像运任持,功归于此;理宜十方同遵,许无乖隔。但为剡浮洲境,弥亘既宽;每一集僧,期要难克;加以损功废道,恒事奔驰。大圣愍其顿极,故开随处局结;作法分隔,同界崇遵;功成事遂,总意如此。就中分四:一列数定量,二依位作法,三法起有无,四非法失相。

    初中,大论界法,总列三种:一摄衣界,如衣法中。二摄食界,如药法中。三摄僧界,是此所明,就中分二。

    一自然界者。未制作法已前,统通自然;或空有不同,水陆差别;后因难集,便开随境摄,各有分限;人所至处,任运界起,故曰自然也。约处有四种不同,定量分六相差别,如〈集僧〉中。

    二作法界者。由自然限约,未可遂心;设有大小,教文已定;用则不可,舍则非制;或作大法,地弱不胜。故如来曲顺物情,听随处结;令楷式轨定,任情改转;使成羯磨,弘济大功;非此作法,馀不能辨。就中分三。

    初言大界者。谓僧所常行,法食二同之界也。明量者,文中同一说戒,为界遥远,听十四日说者,十三日先往,不得受欲。准强百里。《毘尼母》中,同布萨界,极远听一日往还。虽有二文,未明里数。故《僧祇》、《五分》、《善见》并云:三由旬为量。《明了论》云:三由旬者,合角量取。亦不知由旬大小。《智论》: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此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李不等。《四分》衣法中,由旬准有八十里者,此据上品为言。通用所归,准律文意,应百二十里,以下品为定。《萨婆多》云:尼结界者,唯得方一拘卢舍也。必有难缘,可用《僧祇》:二由旬内随意结取。

    二明戒场者。律云:以僧中数有四人众起,乃至二十人众起,令僧疲极。佛听结之。不言大小。《善见》云:戒场极小容二十一人,减则不听。馀如后结。

    三明小界者。此并因难事,恐废法事,佛随前缘,故开结之。并无正量,随人坐处,即为界相。一为受戒开结小界,旧准戒场,身外有界;今依文取义,全无外相,如正加中。二为说戒事,下至四人直坐。三为自恣事,下至五人圆坐。此三无外量者,由是难开,随人多少;若限约外量,终非遮难。故文云:今有尔许比丘集者,止取现集之僧;坐处有地,依地结之。若事作已,即制令解;不同前二,以久固作法,人所依止。

    二明依位别解。位则有三,如上所列。若有戒场,先须结之,今且论无者。结大界法,就中分二,先出缘成,后明结解。初中有三:一料简是非,二竖标唱相,三集僧欲法。

    初中。问:大界有村,得合结不?答:《五分》:诸白衣新作堂舍,为得吉利,或为非人所恼,请僧于中布萨。《萨婆多》云:凡结大界,所以通聚落者,以界威力故,恶鬼不得便,善神所护,为檀越故,通结聚落。《四分》文中,亦结村取。

    问:界中有水,得合结不?答:律中河者,除常有桥、船、梁,得结;若驶流者,不得。必有桥梁及浅水无难,准理应得。故《尼律》中云水者独不能渡,此通界内外也。

    问:一标作两相,得不?答:一肘已上作者准得。《明了论疏》中:如一大山,东西各结别住。又云:二绳别住等。准此,大墙等类,可分别者,皆得为之。

    问:今将石木为相,为取内外耶?答:若圆者,取中央,令界相正与标分相当;或取外畔。若尖斜之物,随以一分为限。馀他物准此。应先须示知尺寸分齐,预向僧述;不得通指一山妄充外相,致令寻求分齐不可得知。

    问:界标与相及体,若为分之?答:标谓山石之物,用为指的;相即标畔,界体之外表也;体谓相内作法之所。或标即体,或标异体;相必体外。临时处分,三所不同,并预委也。

    问:界得重结不?答:律云,不得二界相接,应留中间。若疑有者,解已更结。故不开重。

    二竖标唱相。初标相者。《四分》:界相不定是非。文中,若东方有山称山,有堑称堑,草[卄/积]汪水,粪聚钉杙,空处露地;准此立法,诚所不可。何者?凡论立相,为知界限久固,作法集众,破夏离衣护食等缘。若将空地为处,空则无相可指。必有其事,随时准行。或是一席之法,聊知空碍两分;必作久固处所,准用他部;并案本宗,彼此通用。《善见》云:相有八种:一山相者,下至如象大。二石相者,下至三十秤;若曼石不得,应别安石。三林相者,草竹不得,体空不实,下至四树相连。四树相者,不得以枯树为相;下至高八寸形,如针大;若无自生,种之亦得。五路相者,下至经三四村。六江相者,若四月不雨,常流不绝。七蚁封相者,下至高八寸。八水相者,自然池水者得。准论征律,城堑等缘,成相可知。既知相为结,本界家所依,结已即须榜示显处,令后来者,主客俱委,无有滥疑。

    次明界形。《善见》、《明了》二论:随方曲直,任处辨形,不论定指。广如《大疏》,略说如《义钞》中。

    二明唱相者。今时结法,不过有二:或在兰若,依山附水,旁道缘树;或在城邑,便随墙院,篱栅堑渠。多是四方,时有屈曲。先须识过,后避过唱之。谓先学未达,及后进诸师,若唱方相,便容滥述。如从院外唱云:从东南角直至西南角,乃至一周;正南寺门,则有别众之过。以界限从墙外直过,门限外则成界内;若寺内作诸羯磨之时,墙限外有僧不集,岂非别众?故知唱相必须屈曲唱出,不令后悔。亦不可笼通,云随屈曲。屈曲亦通深浅远近,终成不识分齐。

    若从院内唱相,从门直过,则限内是界外也,便有别众破夏离衣等过。如寺中作法,有人说欲讫,至门限内,还复到来,岂非出界入界,是别众也。若破夏者,有人依界安居,明相未出至门,明了乃反,岂非破夏。言失衣者,依界结摄衣界,明相未出,不持衣往,明相出界外,岂非失衣。故委示过,然后唱之。

    兰若之中,亦有斯过。妄指山谷,滥委树林;及至分齐,曾何得知?结并不成,一何自负。故《明了论》中:结水波别住,一丈五尺,以石次之,周匝安已,便随石唱。《善见》亦云:曼石不得。并是明文,不容滥述,自陷陷人。脱作受法不成,令他一生虚过;自身未来,还逢此界。故《大集》言:我灭度后,无戒比丘蒲阎浮提。斯言验矣。

    次明唱法。律中使旧住人唱。未唱已前,亲自案行,识知处所,屏处暗诵,勿使对众致有謇涩。

    先须东南角为始,周匝直指相当。律云:东方有山等。若依东方而唱,至角曲回,则不分限齐。今行事者,据易为之。

    若在空野中结者,先指四标在四维,然后僧中差一人唱之。被差者即起,礼僧已,立唱云:“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枣树直西至西南角桑树,从此北行至西北角柳树,从此东出至东北角榆树,从此南来还至东南角枣树。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三说皆尔。若临事别相,准改唱之,不容纰谬。

    若城邑中寺,多有墙院,并从内唱。前缘如上;后云:“从寺外院墙东南角内角,旁墙西下至南门东颊北土棱,随屈曲南出至门阈里棱,旁阈西下至西颊里棱,随屈曲北入至门西颊土楞,从此西下至外院西南角内角,从此北下至外院西北角内角,从此东下至外院东北角内角,从此南下还至东南角内角。是为大界外相。一周讫。”三说已。

    若有五门三门,及篱栅墙堑,斜角方屈,随处称之,准上式也。若有障隔,欲穿墙直过,当唱院名,依院墙唱相。

    三明集僧与欲法者。初言集僧。必先尽自然界内。若标宽界狭者,尽标集之。《僧祇》云:避难界中,三由旬内有比丘者,并呼来,若出界已,作法结之。有师云:但尽自然而集。以标内地非自然界故,又未加法。若羯磨已,方有别众。《僧祇》所明,彼为难缘,恐成障碍,故须集之。准理不然,并集为要,无正教可准。

    若标内有村,纵自然内不欲取村者,当绕村唱内相,后唱外相,作法结成。村内比丘,不须外集。

    若相内外有尼界及尼,不妨结法,两不相摄。

    若有作法僧界,但令比丘不出本界;唱内相已,通结取之。如《明了论》别住之例。

    二不得受欲者,具有三义:一结界是众同之本,理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胜羯磨,此《僧祇》正文。三令知界畔,护夏别众护食护衣等。《十诵》云:作羯磨比丘死,馀人不知界处,佛令舍已更结。故须尽集。

    二正加圣法。上座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结大界羯磨!”当白二结之。文云:“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作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作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忍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作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二明戒场大界之法者。先竖三重标相。最内一重,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中间一重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最外一重大界外相标。即须周匝先唱内标一重已,作法结之。但为三相难明,恐法不练,略引图示;后依图唱相,使新学晓迷。今行事漠落,诵文而已,曾不委练,令依文读,便即闷乱,定知附事作法不成;必须细心,方应遂事。

    此外朱圆者,自然界相。若先在戒坛内集僧者。亦四面集之。图中所列。据结大界时,自然集僧也。其北朱圆,院外僧去中央结界僧,相去六十三步。中僧去南圆界外僧亦尔。南北二僧相去百二十六步。各得成法。在内不成。乃至馀方并准此。若结作法已,随相标远近。且据聚落不可分别者为言。若可分别聚落,乃至道行水界,五相远近,义类相别,并如前〈集僧〉中所迷。此之界图,谓自然界宽于作法,标外周圆取界。必有别界,亦随斜曲也。

    其内朱方,是戒场也。中间周匝,号曰自然。东北二边,即用小墙下上为自然界体。南西二边,大界墙内,则无别相者,应钉杙竖标,绳连相著。当于戒场东南角,去大界墙尺八地旁小墙施一杙。又于西南角斜去大墙二尺许下一杙。又于西北角至小墙南旁小墙下一杙,正西令去大墙尺八许。钉三杙已,仍以绳连三标,则为自然界。南西二边,若作二法竟,若二界各有法事,此中有人,不妨二处。其戒场外相,东北二边之相,即以小墙内院为相。西南二畔,即用绳标内边为相。

    其大界内相,东北二面,以小墙外院为相。南西二面,以大院墙内为相。若明外相,必在院外唱之。若在墙内唱者,至西南角戒场外自然界边,则与内相俱合,则不分彼此之异。又不得入大院墙唱之,由不见其相故。

    上且略寄一缘,以为相貌。作法之时,未必如图。若不依此解生,馀处亦准不得。

    今明结法,分三;初缘前后者。《五分》云:应先结戒场,后结大界。若先结大界者,当舍已,更前结之,然后唱相结大界。《毘尼母》、《善见》亦同此说。今犹有人先结大界者,此不读圣教,唯信意言。问:先结大界者,戒场成不?答:《五分》所明,应舍已更结,故知成也。但不成后法,故须解之。《五百问》云:后结戒场者,于中受戒,恐无所获。又云:不知同于未制。赖有此路,则通侥幸。今时结者,多有非法。或将五六人径往戒场中,界内不集,总唱三相已,具加二种羯磨者。或有界内通唱三相已,随界加法者。或于大界内遥结者。或先结戒场已,但唱大界外相,不唱内相,而加法者。此等诸滥,结并不成。故须当界各唱各结,方得成就。二明唱相。先于自然界内集僧已,一比丘具修威仪唱云:“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四方小界场相。从此处东南角标内旁绳西下,至西南角标;从此旁绳内北下,至西北角标;即旁小墙内东下,至小墙东北内角;从此旁墙内南下,至东南角标。此是戒场外相一周讫。”三说已。羯磨者言:“何所作为?”答云:“结戒场羯磨。”“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谁诸长老忍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竟。僧忍,默故。是事如是持。”结已,馀僧且坐。应将四五人知法相者,入大界内,安坐定已。集界无人,方乃作法。

    次结大界法。先明唱相,有二不同:言别唱者,先唱内相三周已,次唱外相;三周后,总结合。二者总牒内外一遍相已,随遍合之。文明总法。应令一人具仪唱云:“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大界四方内外相。前唱内相。从小墙东南角外角,穿小墙西出,旁大墙内至西南角内角;从此旁墙北下,穿小墙西头,过至小墙西北角外角;从此旁小墙东下,至小墙东北角外角;从此南出,还至小墙东南角外角。此是大界内相一周讫。次唱外相。从寺院外墙东南角外角,直西至南门东颊外土棱;随屈曲北入至门限里棱;西下至门西颊限头;随限屈曲南出,至门西颊外土棱;从此西下,至西南角外角;从此北下,至西北角外角;从此东下,至东北角外角;从此南下,还至东南角外角。此是大界外相一周已。彼为内相,此为外相。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如是三遍已,告僧云:“已唱大界内外相讫。”

    众僧作羯磨。唱者复座已,上座如常依前作之。羯磨大同前无戒场结者,唯足内之一字,云僧今于此四方内外相内结作大界。若据律文,亦不加字;但云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于理亦得。随意所存,大途无妨。结此界已,如上榜示显处。

    结三小界法,三门分之:初明集僧远近者。此由留难故起,不同大界集僧。所以佛随方便,曲开此教。如《善见》中:七盘陀量,集僧应得。故彼文中不同意者,对此《四分》无异也。并谓兰若之中。必在聚落,文中不开。由兰若迥露,来难易见。

    二不竖方相者。大界戒场,义通久固,僧常居止,理须晓明。此三小界,并由事起,有难遮作;佛开暂结,更无有相。随人多少,即为界体。比人行事,若结小界受戒,多立院限。说戒直坐,自恣圆坐,此二无有外相。此未通知。准如律文,为遮恶比丘故。今犹坐外有界,终不免遮。此三小界,相同一法,并指僧集坐处为界内相。故初云僧一处集;中云尔许比丘集;后云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文止在此,更不言外相。若准《僧祇》,彼文云:欲舍衣者至界外,无戒场者结小界。文云:齐僧坐处外一寻已内,于中作羯磨。此则明文有开。但同戒场之法,非关小界。《四分》:戒场法中,亦云小界,可即是小界立相也。若作受戒之法,准律界外问难。若至乞受之时,十人丛坐,前结足开一人之分。必半身外界,亦准《十诵》、《善见》之文,足成僧数。此是定义。必依昔用,结界不成,作法非务,一生虚受,疑恒镇心。所谓无戒满世,此言验矣。广有废立,如《义钞》中。若论说戒,随同师善友,下道并坐;令使相近,依法结之。若论自恣,五人已上,圆坐四面,五德在中,四面自恣。此人加用,未必如此,亦随缘改张。

    次明结法。以事希寡,文存略也。

    馀有三种界别:一别说戒、别利养,欲同说戒、同利养。二别说戒、别利养,欲同说戒、别利养。三别说戒、别利养,欲同利养、别说戒。为守护住处故。此四方僧物唱和法也,佛并开结,末代之中,此法殆尽。必若合寺有缘济乏,并须白二和僧送之;不得直尔与他,以僧物不得出界。

    次明解界法。先解无戒场者。僧集已,问欲取和已,解言:“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令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有戒场者,先解大界,却解戒场,此是常准。上座问答,一一随有单牒;不同受戒,一答得作多法。彼由同界故得,此中不开。为中隔自然,两界各别,作法不通。若作法,同前而解。次解戒场,应在相内,不得在大界遥解。律无正法。旧羯磨中,用大界法解之,唯称大小为别。今不同之。戒场不许说戒,何得牒解?今准难事界,但翻结为解,理通文顺。

    文云:“大德僧听!僧今在此处解戒场。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戒场。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于此处解戒场。谁诸长老忍僧集此处解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善见》云:戒场上,不得立房。纵使王立,有惭愧比丘剔坏;馀材草送住寺比丘。唯置佛殿及树木也。外国戒场多在露地,如世祭坛郊祀之所,故律中或名戒坛。《五百问》中:受戒值天雨,若移戒场屋下者,先解大界,更结戒场及结大界方得。解三小界,同前结法。

    三明法起有无。有言,法起由作善法,即发善无作,属善行阴摄。此善法与处相应,遍标相内,皆有法起。非谓善法与无记地连,非不相及。《善见》云:依相结已,后失界相,若人掘地至水际,亦不失界;乃至于上起三重屋,皆同一界。若有石山,上广下狭,于上结界;山岩下僧,不妨上法。以界是色法,随处广狭,下入地也。故文云:若结已,水荡成坑,虽有水流,于中竖阁,在上作法者,皆得。准此多文,法起何疑。昔云:无有法起。文云:云何界现前?作羯磨唱制限者。是此谓加法之所,不论法起有无。《萨婆多》云:以界威力故,善神所护。如前《五分》所明。《小法灭尽经》云:劫火起时,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焚,乃至金刚界为土台也。四明结处非法失不之相。初中所明,前已具述,恐有迷忘。谓两界相接,中无自然,共相错涉。隔水无桥,或不舍本界而重结之。及界不尽集,羯磨不成,方相不练。并非结法。《五分》云:不唱方相,不成结界。

    言失不者。一谓决意弃舍。《十诵》云:诸比丘舍僧坊去,作念不还,是名舍界。《智论》云:一宿弃舍,则无有界。问:前《善见》中并言不失者?答:彼不作永舍心,故不失也;此云失者,作不还意,有舍界心,故失。文中皆言弃舍故也。《四分》中:治故伽蓝,不失净地。又云:若疑,应解已更结,故知界在。若作法舍衣、食、人界,三种俱舍。

    二明不失略述五种。一非法恶心,解者不失。律云:恶心解净地不成,例准。二僧尼互结,《善见》云:比丘于尼界上结界不失,尼同得成。三中边不相解语,亦互重结。四失界相,如《善见》中。五空本处。《五百问》云:大僧与尼通结得,不得相叉。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