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序 标宗显德篇第一

    夫戒德难思,冠超众象;为五乘之轨导,寔三宝之舟航!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住持佛法,群籍于兹息唱。自大师在世,偏弘斯典;爰及四依,遗风无替。逮于像季,时转浇讹;争锋唇舌之间,鼓论不形之事。所以震岭传教,九代闻之;拔萃出类,智术而已。欲明扬显行仪,匡摄像教;垂彝范,训末学;纽既绝之玄纲,树已颠之大表者,可得详而评之。岂非凭虚,易以形声;轨事难为,露洁者矣!

    然则,前修托于律藏,指事披文而用之;则在文信于实录,而寄缘良有繁滥。加以学非精博,臆说尤多;取类寡于讨论,生常异计斯集。致令辨析衅戾,轻重倍分;众网维持,同异区别。自非统教意之废兴,考诸说之虚实者,孰能辟重疑,遣通累,括部执,诠行相者与?

    常恨前代诸师,所流遗记,止论文疏废立,问答要抄;至于显行世事,方轨来蒙者,百无一本。时有锐怀行事,而文在义集;或复多列游辞,而逗机未足;或单题羯磨,成相莫宣。依文用之,不辨前事;并言章碎乱,未可披捡。所以寻求者,非积学不知;领会者,非精炼莫悉。

    余因听采之暇,顾眄群篇;通非属意,俱怀优劣;斐然作命,直笔具舒。包异部诚文,括众经随说,及西土贤圣所遗,此方先德文纪;搜驳同异,并皆穷核;长见必录,以辅博知;滥述必剪,用成通意。或繁文以显事用,或略指以类相从;或文断而以义连,或征辞而假来问。如是始终交映,隐显互出。并见行羯磨、诸务是非、导俗正仪、出家杂法,并皆揽为此宗之一见,用济新学之费功焉!然同我则击其大节,异说则斥其文繁,文繁谁所乐之?良由事不获已!何者?若略减取其梗概,用事恒有不足;必横评不急之言,于钞便成所讳。今图度取中,务兼省约;救急备卒,勒成三卷。若思不赡于时事,固有阙于行诠,则略标旨趣,以广于后。

    然一部之文,义张三位。上卷则摄于众务,成用有仪;中卷则遵于戒体,持犯立忏;下卷则随机要行,托事而起。并如文具委,想无紊乱;但境事寔繁,良难科拟。今取物类相从者,以标名首;至于统其大纲,恐条流未委,更以十门例括,方镜晓远诠。

    标宗显德篇第一
    集僧通局篇第二
    足数众相篇第三别众法附
    受欲是非篇第四
    通辨羯磨篇第五
    结界方法篇第六
    僧网大纲篇第七
    受戒缘集篇第八舍戒六念法附
    师资相摄篇第九
    说戒正仪篇第十
    安居策修篇第十一受日法附
    自恣宗要篇第十二迦𫄨那衣法附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随戒释相篇第十四
    持犯方轨篇第十五
    忏六聚法篇第十六
    二衣总别篇第十七
    四药受净篇第十八
    钵器制听篇第十九房舍五行调度众具法附
    对施兴治篇第二十
    头陀行仪篇第二十一
    僧像致敬篇第二十二造立像寺法附
    计请设则篇第二十三
    导俗化方篇第二十四
    主客相待篇第二十五四仪法附
    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诸杂要行篇第二十七谓出世正业比丘所依法
    沙弥别法篇第二十八
    尼众别行篇第二十九
    诸部别行篇第三十

    第一序教兴意。夫至人兴世,益物有方;随机设教,理无虚授。论云:依大慈门,说于毘尼。故律云:世尊慈念故,而为说法。二为对外道无法自居,显佛法人尊道高,故制斯戒。观下律中,凡所制者,并怀异术。故文云:若不撰结,则令外道以致馀言。三为对异宗故来。宗则有其多别:且如萨婆多部,戒本繁略,指体未圆;接俗楷定于时数,御法例通于无准。今昙无德部,人法有序,轨用多方;提诱唯存生善,立教意居显约。

    上则通明教兴,今据当宗以辨。

    夫教不孤起,必因人;人既不同,教亦非一。故摄诱弘济,轨用实多。贵在得其本诠,诚难核其条绪。所以约开制,验旨在为人;显持犯,谅意存无过。今束一律藏,以五例分之,则教兴之意可见也!一以遮性往分,性恶则通于化制,遮戒因过便起。然则,性戒文缓而义急,谓随诸重戒,并有开文;文虽是开,开实结犯;纵成持也,持之寔难。如淫则三时无乐,毁訾则始终慈救;既是根本贪瞋,何能禁心无逸?故知义存急护也!遮戒一往制止,有益便开;开之过兴,还复令制;岂非为存化俗,恐坠枉坑?大慈设教,意唯捡失,故《毘尼母论》,具立缓急二仪,令寻之以通望也!

    二以开制往征,教则通于二世。故下文云:以世尊是一切智人故,制已更开,开已还制,此通未来教也!如《五分》:虽我所制,于馀方不为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馀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此如来在世教也!然二教相融,互兼彼此。

    三以报有强弱,教亦重听。就制则深防、限分,约行则山、世不同。四以机悟为先。教门轻重致隔,五部异执,岂不然耶?

    五以事法相对。法唯楷式,乖旨则事不成;事通情性,故随境制其得失。或托三性之缘,或随世讥而起。

    且略引诸条,薄知方诣。总撮包举者,莫非拯接凡庸,心怀泥曰而兴教矣!故文云:世尊何故制增戒学?为调三毒故!云何为学?为求四果故!

    下诸门中所述制意,止随前事,令后进者寻条知本焉。

    第二制教轻重意。轻重两意,裁断寔难,何者?原彼能施之教,教主穷机之人;又推此所为之人,人唯应药之器;所以药病相扣,利润无方;岂可以情断,宁复言论测也!虽然重核其远标,实被于来裔。在文自显,何假证成!

    今序斯大略,所谓有七:一兴厌渐顿。二结正业科。三报果不同。四摄趣优劣。五起情虚实。六开制互立。七约行彰异,如谊静二仪也!凡此诸例,并制教之本怀,据断之宗体。

    第三对事约教判处意。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诸师穿凿,判割是非;竞封同异,不可称说。良由寻讨者不识宗旨,行事者昏于本趣。故须学师必约经远,执教必佩真文。何事被于毁讥,岂复沦乎蚩责?今判其持犯,还约其受体;体既《四分》而受,岂得异部明随?犹恐不晓大纲,更示其分齐。谓辄将己所学者,判他持犯;脱罹愆失,其唯不学愚痴!今通立定格,共成较准,一披条领,释然大观。

    第四用诸部文意。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采大众之文,用集一家之典。故有轻重异势,持犯分涂;有无递出,废兴互显。

    今立《四分》为本;若行事之时,必须用诸部者,不可不用。故《善见》云:毘尼有四法,诸大德有神通者,抄出令人知。一本者,谓一切律藏。二随本。三法师语者,谓佛先说本,五百罗汉广分别流通,即论主也。四意用,谓以意方便度用及三藏等广说也。先观根本,次及句义,后观法师语;与文句等者用,不等者莫取第六卷中广明律师法。正文如此。

    然行藏之务实难,取舍之义非易;且述其大诠,以程无惑。

    谓此宗中,文义俱圆,约事无缺者,当部自足,何假外求?馀有律文不了,事在废前;有义无文,无文有事;如斯众例,并取外宗,成此一部。

    又所引部类,必取义势相关者,可用证成;必缓急重轻,是非条别者,准论不取。故文列四说,令勘得失。《十诵》墨印,义亦同之。若此以明,则心境相照,动合规猷;繁略取中,理何晦没。若不镜览诸部,偏执一隅,涉事事则不周,挍文文无可据;遂师心臆见,各竞是非,互指为迷,诚由无教。

    若《四分》判文有限,则事不可通行,还用他部之文,以成他部之事。或二律之内,文义双明,则无由取舍,便俱出正法,随意采用。然行用正教,亲自披阅,恐传闻滥真故也!

    又世中持律,略有六焉。一唯执《四分》一部,不用外宗如持衣、说药之例,文无,止但手持而已。二当部缺文,取外引用即用《十诵》持衣、加药之类。三当宗有义,文非明了谓狂颠、足数、睡聋之类。四此部文义具明,而是异宗所废如舍净地、直言说戒之类。五兼取五藏,通会律宗如《长含》中,不冷更试外道。六终穷所归,大乘至极如《楞伽》、《涅槃》,僧坊无烟、禁断酒肉五辛、八不净财之类。此等六师,各执正言,无非圣旨;但由通局两见,故有用解参差。此钞所宗,意存第三、第六;馀亦参取,得失随机,知时故也!第五文义决通意。夫理本绝名,故立名标其宗极;名随事显,故对事而备斯文。然考斯律藏,言事并周,但为年代渺邈,声彩靡追;法为时移,事多残缺;加以五师捃拾,情见不同;重由翻译失旨,妄生构立;又为抄写错漏,相承传滥。所以至于寻究,纷虑良多。今总会之,以通其大见。

    若文义俱阙,则可举一以例诸;或就理有,而成前事;或在文虽具,而于义有阙,便以义定之。故论言以理为正故也!或义虽必立,当部无文,则统关诸部,以息馀谤。

    然文义决通,诚难废立;自非深明律相,善达开遮;不然,便有累于自心,固无益于他境。故律云:文义俱同、文同义异、文异义同、文义俱异,具舒进止,不劳叙释。

    然决判是非者,必总通律藏之旨,并识随经之文;如上六师所明,乃可究斯教迹。故《十诵》云:比丘有三事决定知毘尼相:一本起,二结戒,三随结。应思惟观察二部戒律,并及义解、毘尼、增一,开遮轻重。如五大色,是不净,遮;非色,净,不遮。如是等,筹量本末已用也!《明了论》亦云:比丘能知五相,名解毘尼,不看他面。文略同上,广如彼说。

    第六教所诠意。诠教之文,文虽浩博,撮其大趣,止明持犯。然持犯之境,境通内外;内谓行心之结业,外谓情事之顺违。但令教行相循,始终无犯,则为持也。若生来不学,于法无闻,修造善恶,义兼福罚。今欲科罪,但使与教相应,不问事情虚实,并名犯也。此通名持犯也!

    若结篇正罪,穷诸治罚,必令束其方便,揽成业果;使量据核其实情,轻重得于理教;则断割皎然,更何芜滥。此别名持犯也!第七道俗七部立教通局意。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

    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但汎明因果,识达邪正。科其行业,沈密而难知;显其来报,明了而易述。

    二谓行教。唯局于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网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指事曲宣,文无重览之义;结罪明断,事有再科之愆。

    然则,二教循环,非无相滥;举宗以判,理自彰矣。谓内心违顺,托理为宗,则准化教;外用施为,必护身口,便依行教。然犯化教者,但受业道一报;违行教者,重增圣制之罪。故经云:受戒者罪重,不受者罪轻,文广自明。所以更分者,恐迷二教之宗体,妄述业行之是非;故立一门,永用蠲别。

    第八僧尼二部行事通塞意。然二部同戒同制,则事法相同;行用仪式,类准僧法;具在诸门,随事详用。若辨成犯相者,戒本自分。隐而难知者,具在随相。馀有约位之戒,谓轻重不同,有无互缺,犯同缘异,而是当世盛行,种相难知者;及别行、众行等法,方列尼别行法中。此但分其宗类,犹未显其来诠;诸有不同之意,具在大疏。

    第九下三众随行异同意。二众沙弥,若约戒体,同大僧无作;捡其本数,唯显于十;就馀随行,类等尘沙;结罪居第五篇,就位在诸戒末。自外行法不同,取舍有异者,各就别篇具明。

    式叉摩那,六法是其学宗,戒体更不重发;自馀随行对治,同诸三众学之。必有不同,具如尼别法所显。

    第十明钞者。引用正文,去滥传真,科酌意。初明引用正经,次明世中伪说,后明钞兴本意。

    初言正本者:《僧祇律》是根本部,馀是五部、昙无德部《四分律》也,钞者所宗、萨婆多部《十诵律》也、弥沙塞部《五分律》也、迦叶遗部《解脱律》,此有戒本、婆麁富罗部律本未至,此依《大集》别;《毘尼母论》、《善见论》、《摩得勒伽论》、《萨婆多论》并传、《毘奈耶律》、《明了论》释正量部,并真谛三藏疏;《五百问法》、《出要律仪》梁武帝准律集……自馀众部,文广不列。并大小乘经,及以二论,与律相应者,名随经律。并具入正录,如费长房开皇三宝录十五卷中。

    次明诸师异执。法聪律师、覆律师出疏六卷,光律师两度出疏,理、隐、乐三师各出抄,遵统师疏八卷,渊律师有疏,云、晖、愿三师各自出抄疏,洪、胜二师有抄,首律师有疏二十卷,砺律师有疏十卷,基律师有疏已外;昙瑗、僧祐、灵裕诸师已下;及江表、关内、河南、蜀部诸馀流传者,并具披括,一如《义钞》。次明世中伪经。《诸佛下生经》六帙、《净行优婆塞经》十卷、《独觉论》、《金棺经》、《救疾经》、《罪福决疑经》、《毘尼决正论》、《优波离论》、《普决论》、《阿难请戒律论》、《迦叶问论》、《大威仪请问论》、《五辛经》、《宝鬘论》、《唯识普决论》、《初教经》、《罪报经》、《日轮供养经》、《乳光经》、《应供行经》、《福田报应经》、《宝印经》、《沙弥论》、《文殊请问要行论》、《提谓经》……如是等人造经论,总有五百四十馀卷。代代渐出,文义浅局,多附世情。隋朝久已焚除,愚丛犹自滥用。且述与律相应者,如前所列。馀文存略。后明钞兴本意。夫钞者,固令撮略正文,包括诸意也!余智同萤曜,量实疏庸;何敢轻侮猷言,动成戏论。虽然,学有所承,承必知本;每所引用,先加覆捡。于一事之下,废立意多;诸师所存,情见繁广。今并删略,止存文证。及教通馀论,理相难知;自非通解,焉能究尽?具如集《义钞》所显。而抄略证文,多不具委,但取文义堪来入宗者。自外不尽之文,必欲寻讨,知其始末,则非钞者之意。故文云:诸比丘欲不具说文句,佛言听之。《毘尼母论》云:佛令引要言妙辞,直显其义。庶令临机有用,无待访于他人;即事即行,岂复疑于罪福?犹恐后代加诸不急之务,增益其中,使真宗芜秽,行者致迷;鸟鼠之喻,复存于兹日矣!

    此之十条,并总束诸门,例科分析;若揽收不尽,自下别论。夫宅身佛海,餐味法流,形厕僧伍,行唯三位。若遵仰正戒,识达持犯,则中卷之中,体相具矣。自行既成,外德彰用,则上卷之中,纲领存矣。自他两德,成相多途,则下卷之中,毛目显矣。此三明行,无行不收;三卷摄文,无文不委。

    然则事类相投,更难量拟;若长途散释,则寡于讨论;必随相曲分,便过在繁碎。今随宜约略,通结指归;使举领提网,毛目自整;载舒载览,随事随依。

    全书始 下一篇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