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八十三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三百八十四至三百八十五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三百八十六至三百八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41.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41.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41.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41.djvu/5

成都府表                

                    

大清一统志

 成都府四川省治东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东至潼川府乐至县界一百六十

  里西至茂州瓦寺土司界一百八十里南至眉州彭山县界一百十五里北至绵州绵竹县界一百

  六十里东南至资州资阳县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邛州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潼川府中江县

  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茂州汶川县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五千七百一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鹑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梁州之域自古为蜀国华阳国志蜀之为国肇于

  人皇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

  蜀与周慎靓王五年秦灭之置蜀郡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后九

  年司马错伐蜀灭之华阳国志周失纲纪蜀侯蚕丛始称王后有王曰杜宇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

  国称王杜宇称帝禅位于其相开明九世有开明尚徙治成都后与苴巴相攻为秦所灭汉亦

  曰蜀郡属益州后汉初为公孙述所据置成都尹

  后汉书公孙述传王莽天凤中为导江卒正居临更始二年自立为蜀王都成都建武元年改益

  州为司隶校尉蜀郡为成都尹建武十二年述平复蜀郡兴平初

  兼为益州治时益州牧刘焉自绵竹徙治成都建安末蜀汉昭烈

  帝定都于此建安十九年刘焉子璋以成都降二十六年昭烈即帝位魏景元

  四年入魏晋太康十年改置成都国封子颖为王后仍

  为蜀郡太安二年为李雄所据永和三年平之宁康元年陷于苻秦太元八年还属晋安帝

  分置怀宁始康二郡宋齐因之元嘉十年置宋宁宋兴二郡十六年又徙南泰州之怀宁

  郡皆𭔃治成都梁徙始康郡于新都大宝三年武陵王纪僭号于

  此西魏废帝二年入魏后周置总管府省怀宁宋宁宋兴三

  郡人蜀郡隋开皇初州郡并废置西南道行台三年复


  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仍为蜀郡唐武德元年

  复置益州总管府三年府罢置西南道行台九年

  罢行台置都督府贞观元年置剑南道龙朔二年

  升大都督府开元二年置剑南经略使七年升节

  度使天宝元年复曰蜀郡十五载驻跸于此至德

  二载改成都府置南京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上

  元元年罢京五代时王建孟知祥据蜀皆都此宋

  乾德三年平蜀置西川路太平兴国六年降为益

   州端拱元年复曰成都府淳化五年又降为益州

   咸平四年分置益州路嘉祐五年改成都府路元

   曰成都路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至正中明玉

   珍改成都刺史府明洪武初复曰成都府

  本朝国之为四川省治领州三县十三

   成都县附郭在府治北东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东与华阳县分界西至郫县界三

   十里南与华阳县分界北至新都县界三十五里东南与华阳县分界西南至温江县界二十里东

   北与华阳县分界西北至新繁县界三十里古蜀王所治秦置成都县为罚郡治汉固之后汉木兼

   为益州治三国蜀汉建都于此晋以后皆为州郡治隋为郡治唐为成都府治五代王氏孟氏皆为

   国都宋为成都府治元为成都路治明为成都府治 本朝因之华阳县附郭在府治南

   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二十里东至简州界四十里西与成都县分界南至双流县界二十里北与

   成都县分界东南至简州界四十里西南至双流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简州界一百里西北与成

   都县分界唐以前俱为成都县地贞观十七年置蜀县与成都县共洽郭下乾元元年改为华阳

   县宋元明因之 本朝康熙九年并入成都县雍正五年复置双流县在府西南四十里东

   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四十里东至华阳县界二十里西至崇庆州界二十五里南至新津县界二

   十里北至温江县界二十里东南至资州仁寿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崇庆州界四十里东北至华阳

   县界二十里西北至温江县界十五里汉为蜀郡广都县地隋仁寿元年改置双流县属蜀郡唐龙

   朔二年复分置广都县属成都府宋因之元省广都入双流属成都路明洪武十年省入华阳十三

   年复置属成都府 本朝康熙元年并入新津雍正六年复置温江县在府西少南五十里

   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三十里东至成都县界三十里西至崇庆州界十五里南至双流县界二

   十里北至郫县界十五里东南五双流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崇庆州界十五里东北至成都县界三

   十里西北至灌县界四十里汉为郫江原二县地西魏分置温江县隋开皇三年省入郫县仁寿三

   年改置万春县大业初又省唐武德二年复置万春属益州贞观元年改曰温江至德初属成都府

   五代及宋因之元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 本朝因之新繁县在府西北五十六里东西

   距三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东至新都县界十五里西至崇宁县界十五里南至成都县界二十里

   北至彭县界十五里东南至成都县界十七里西南至郫县界十五里东北至新都县界十八里西

   北至彭县界二十五里汉置繁县属蜀郡蜀汉徙降人居于此周改曰新繁隋开皇初省人成都唐

   武德三年复置属成都府宋因之元属成都路明洪武十年省入成都十三年复置属成都府 本

   朝因金堂县在府东北七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潼川府中江县

   界五十里西至新都县界十五里南至简州界五十里北至汉州界十里东南至潼川府乐至县界

    七十里西南至新都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中江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汉州界二十里汉为新都牛

    鞞二县地唐初为雒新都二县地咸亨二年分置金台县属益州垂拱二年属汉州五代晋天福初

    改曰汉城后复故宋干徳五年置怀安军以县属之元初升军为怀州至元二十年省州入县属成

    都路明初属成都府洪武初省入新都十三年复置 本朝因之新都县在府北五十里

    东西距三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金堂县界十五里西至新繁县界十五里南至成都县界十

    五里北至汉州界三十里东南 至金堂县界二十里西南至成都县界十里东北 至汉州界二十里

    西北至新繁县界二十 五里汉置新都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晋泰始二 年属新都郡太康六年

    属广汉郡宋齐因之梁移始康郡来治西魏郡 废开皇十八年改曰兴乐大业初省入成都唐 武

    德二年复置属成都府五代及宋因之元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 本朝因之郫县在府西四

    十五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三十里东至成都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崇宁县界二十里南至温

   江县界十五里北至新繁县界十五里东南至温江县界二十里西南至灌县界二十里东北至新

   繁县界十七里西北至崇军县界二十里古蜀王杜宇所都秦置郫县属蜀郡汉至隋因之唐宋俱

   属成都府元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 本朝因之灌县在府西北一百二十五里东西距五

   十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崇宁县界三十五里西至茂州汶川县界十五里南至崇庆州界八十里

   北至彭县界二十里东南至温江县界四十里西有至汶川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彭县界六十里西

   北至汉州界三十五里汉绵虒郫江原三县地蜀汉置都安县属汶山郡晋因之刘宋移郡来治北

   齐因之周天和三年废郡改置汝山县隋仁寿初省入郫县唐武德元年置盘龙县寻改名导江贞

   观中曰灌宁开元中复曰导江垂拱二年自益州割属彭州开元中分置镇静军五代因之宋乾德

   四年改曰永安军以导江县属之太平兴国三年改曰永康军熙宁五年废为砦九年复即导江县

   置永康军隶彭州元祐初复故属成都府路元初改军置灌州省导江县入之属成都路明初降州

   为灌县属成都府 本朝因之彭县在府西北九十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

   东至汉州界七十里西至崇宁县界十五里南至新繁县界十五里北至茂州界一百里东南至汉

   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崇宁县界三十里东北至什邡县界四十里西北至灌县界一百一十里汉为

   繁县地刘宋元嘉十二年置南晋寿郡及晋寿县齐因之梁置东益州周废州改郡县俱曰九陇隋

   开皇初废郡仁寿𥘉置濛州大业初州废县属蜀郡唐武德三年复置濛州贞观二年州废县属益

   垂拱二年于县改置彭州天宝初改濛阳郡干元初复曰彭州属剑南道五代因之宋属成都府

   路元至元十三年省县入州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属成都府 本朝康熙七年并入新繁雍正六

   年复崇宁县在府西北八十里东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二十五里东至新繁县界十五

   里西至灌县界十五里南至郫县界十里北至彭县界十五里东南至郫县界二十里西南至灌县

   界二十五里束北至新繁县界二十里西北至灌县界四十里汉为郫县地唐初为九陇导江郫三

   县地仪凤二年置唐昌县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彭州长寿二年改曰周昌神龙𥘉复曰唐昌五代

   开平二年改曰归化后唐同光初复故晋天福初改曰彭山汉又复故宋开宝四年改曰永SKchar

   宁元年改曰崇宁元因之属彭州明洪武四年成都府十年省入灌县十三年复置 本朝康熙

   七年并入郫县雍正七年复置𥳑州在府东少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

   百四十五里东至潼川府乐至县界四十里西至华阳县界八十里南至资州资阳县界四十五里

   北至潼川府中江县界一百里东南至乐至县界四十里西南至资州仁寿县界六十里东北至中

   江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金堂县界九十五里汉置牛鞞县属犍为郡后汉因之晋永和中改属蜀郡

   宋曰鞞县齐复曰牛鞞西魏恭帝二年改置阳安县并置武康郡周闵帝元年于郡置资州武成二

   年州徙隋开皇初废郡仁寿三年改置简州大业初州废县属蜀郡唐武德一年复置简州天宝元

   年改曰阳安郡乾元元年复日简州属剑南道宋亦曰简州阳安郡属成都府路元至元二十年

  阳安县入州属成都路明洪武六年降州为县正德八年复升为州属成都府 本朝因之

  庆州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温江县界二十五里西至邛州

  大邑县界二十里南至新津县界三十五里北至灌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新津县界四十五里西

  南至大邑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温江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茂州瓦寺土司界一百里汉置江原县

  属蜀郡后汉因之晋永嘉六年李雄置汉原郡永和中归晋改晋原郡宋齐因之梁改江原郡周废

  郡改县曰晋原隋属蜀郡唐垂拱二年于县置蜀州天宝初改唐安郡乾元初复曰蜀州属剑南

  五代属蜀宋初亦曰蜀州唐安郡绍兴十年升崇庆军淳熙四年升崇庆府属成都府路元至元十

  二年置总管府二十年改曰崇庆州属成都路明洪武𥘉省晋原县入州属成都府 本朝因之

  新津县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四十里东至双流县界三十里西至邛州

  界三十里南至眉州彭山县界十五里北至崇庆州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彭山县界四十里西南至

   邛州蒲江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双流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崇庆州界二十五里汉犍为郡武阳县地

   周闵帝元年置新津县仍属犍为郡隋初属蜀郡唐初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蜀州宋初因之淳熙

   四年属崇庆府元属崇庆州明因之 本朝属成都府汉州在府北少东九十里东西距七

   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潼川府中江县界四十里西至什邡县界三十五里南至金堂县界

   二十五里北至绵州德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金堂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新都县界四十里东北

   至中江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什邡县界四十里汉置雒县属广汉郡后汉移郡及益州来治晋泰

   始二年改置新都郡太康六年罢新都郡仍为广汉郡治宋齐以后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

   县曰绵竹大业初复改曰雒属蜀郡唐垂拱二年于县置汉州天宝初改曰德阳郡乾元初复曰汉

   州属剑南道宋亦曰汉州德阳郡属成都府路端平中废元中统元年复置以雒县省入属成都路

   明属成都府 本朝因之什邡县在府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二十里南北距四十里东至

  绵州德阳县界十里西至彭县界十里南至汉州界十里北至绵州绵竹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德阳

  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彭县界三十里东北至绵什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彭县界六十里汉置什邡县

  属广汉郡后汉因之晋初属新都郡后仍属广汉宋齐以后因之周闵帝改曰方亭武帝省入雒县

  武德三年复置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汉州宋元因之明烘武十年省入绵竹干三年复置属成

  都府汉州 本朝属成都府

 ︹形势︺巴蜀沃野南御滇僰西近邛筰然四塞栈道千

  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史记货殖传井络储精

  坤宫定位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蜀都赋华阳西极黑水南流扬雄益州箴

  野千里天府之土蜀志诸葛亮传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

  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左思蜀都赋

  文井络辉其上地理岷嶓镇其域五岳华山表其

  阳四渎汶江岀其徼华阳国志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

  陆所辏货殖所萃隋书地理志西控吐蕃南抚蛮獠

  左阻劔门右负夷蕃内坦夷数百里环以长江

  里以复岺宋祁益部方物略记

 ︹风俗︺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食之

  饶南贾滇僰僮西近邛筰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

  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𥚹阸景武间文

  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及司马相如以文辞显

  后有王褒严遵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之徒文章冠天下汉书地理志

  俗文多于质其民柔弱土地沃美人士俊乂华阳国志

  其人敏慧轻急貎多蕞陋颇慕文学多溺于逸乐

  少从宦之士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侔于上国

  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

  作菐而士多自闲其𫟪野富人多规固山泽以财

  物雄役夷獠隋书地理志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

  之旷岁三四收其所𫉬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

  之集尤盛宋史地理志金绘纻絮天洒地发以给中府

  以赡诸塞宋文同漕厅记

 ︹城池︺成都府城周二十二里三分门四明洪武𥘉因旧址建 本朝康熙初重建雍正五

   年修乾隆四十八年重修 成都华阳二县附郭 满城在府城西周四里五分门五康熙五十七

   年建乾隆五十年修双流县城周三里二分门四明正德中因旧址土筑万历二十二年

   甃砖 本朝干隆三十一年修温江县城周四里一分门五池广一丈明成化间土筑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甃砖嘉庆四年修十一年重修新繁县城周六里七分门四池广一

   丈明正徳中土筑嘉靖中甃砖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乾隆四十四年重修金堂县城

   周五里三分门四明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初修乾隆三十四年重修新都县城

   里三分门四明正德初建 本朝乾隆三十年嘉庆十六年重修郫县城周八里三分门

   四明天顺中土筑 本朝乾隆三十年甃砖嘉庆三年修十二年重修灌县城周七里九

   釐门四明宏治中建 本朝康熙五年修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彭县城周五里六分门五明

   天顺中土筑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甃(⿰尃瓦)嘉庆二年修十八年重修崇宁县城周四里八

  分八釐门五明正德中土筑 本朝乾隆三十年甃砖𥳑州城周四里三分门四明成化

  中建 本朝康熙四年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崇庆州城周九里门四明成化中土筑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甃砖新津县城周三里七分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成化问土筑正

  徳中甃砖 本朝康熙四年修乾隆三十年重修汉州城周八里六分一釐门四池广一

  丈明天顺中土筑正徳间甃砖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什邡县城周三里九分门四明

  正德中建 本朝乾隆七年嘉庆八年修十一年重修

 ︹学校︺成都府学在府治南汉文翁讲堂遗址 本朝康熙八年修四十九年乾隆三十九

  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嘉庆四年定驻防旗人准附府学每五六人取进一名成都县

  学在县治东宋政和中建 本朝康熙初嘉庆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华阳县

  学在县治西南旧在县东南六里宋初以孟蜀太学改建 本朝康熙九年裁并成都县学雍正

   九年改建今所入学额数十二名双流县学在县治西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雍正十

   一年重建乾隆四十四年修入学额数八名温江县学在县治西南宋成平初建 本

   康熙八年雍正十年乾隆十年嘉庆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新繁县学

   治东南宋乾德三年建 本朝康熙初重建四十二年修五十五年乾隆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

   金堂县学在县治东北宋嘉祐初建 本朝康熙初修六十一年乾隆十六年重修入学

   额数九名新都县学在县治东明天顺中建 本朝干隆二十二年重建嘉庆十一年

   入学额数八名郫县学在县治东南隅唐元和初建于城西明隆庆中迁建西门外 本朝

   康熙五十五年复旧址乾隆二十九年建今所嘉废六年重建入学额数八名灌县学

   在县治西北五代时建 本朝康熙元年重建雍正四年修乾隆四十三年五十五年重修入学额

   数八彭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七年裁并新繁县学雍正八年

  乾隆四十四年修五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崇宁县学在县治西宋建 本朝康

  熙七年裁并郫县学雍正八年重建入学额数八名𥳑州学在州治旧城东北宋开宝初建

  正德八年徙于新城 本朝康熙九年复还旧址入学额数十五名崇庆州学

  治东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六年乾隆五十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新津县学

  在县治东宋明道初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重建乾隆四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八名汉州

  学在州治南宋嘉祐中建 本朝康熙元年重建五十七年修雍正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什邡县学在县治东宋大中祥符二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重建乾隆四十二年

  入学额数八名锦江书院在府学明伦堂后汉文翁石室故址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

  察使刘德芳建芙蓉书院在成都县治东旧为少𨹍书院 本朝嘉庆五年知县张人龙

  重建改今名潜江书院在华阳县东十里静居寺左 本明乾隆十二年元音

  书院在华阳县东三十里中兴场 本朝嘉庆十二年景贤书院在双流县学宫

  右 本朝乾隆六年建四十一年修万春书院在温江县治南学宫右 本朝乾隆九年

  繁江书院在新繁县治东学宫后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嘉庆十年绣川

  书院在金堂县治东 本朝康熙五十九年建乾隆二十六年龙门书院

  都县治北旧在县东 本朝乾隆十八年建五十四年迁建今所岷阳书院在郫县治

  南 本朝干隆十八年建岷江书院在灌县东门外 本朝干隆二十八年建五十一年

  九峰书院在彭县治南 本朝乾隆十五年建五十三年修唐昌书院

  在崇宁县治西 本朝干隆十六年建嘉庆四年凤山书院在简州治左 本朝乾隆

  六年崇阳书院在崇庆州治西南 本朝雍正元年建乾隆十八年嘉庆十七年

  通津书院在新津县治右旧名宝资耆院 本乾隆五十七年侨置城西嘉庆十

  七年移建改今名南轩书院在汉州治西南房公湖北明嘉靖元年方亭书

  院在什邡县永丰门内 本朝乾隆六年建四十一年修郫县义学在县城内 本

  朝嘉庆间建𥳑州义学有二一在州西龙泉驿一在州东北盘龙寺 本朝干𨺚中建

  什邡义学在县治学宫西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建 按旧志载大益书院在府治东北

  正德十三年建今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六今滋生男妇共五百四十八万四千二百七十二名口计一

  百七十万六千九百五十八户

 ︹田赋︺田地六万八千一百八十八顷二十七亩五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九万五千七百五十一

  两二钱三分五釐

 ︹山川︺武担山在府城内西北隅蜀本纪武都有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精也蜀王纳

  以为妃不习水土未几物故王发卒之武都担土葬于成都郭中盖地数亩高六七丈号曰武担表

  石镜一枚于墓上后汉耆方术传公孙述时蜀武担石坼注武担山在成都县北一百二十歩蜀志

  昭烈帝即位于武担之南通志明蜀府建于其阳升仙山在成都县北十里通志本名星

  宿山唐咸通十一年南诏寇成都大将宋或败之蛮退屯星宿山梁开平二年王建讲武于星宿山

  学射山在成都县北十八里寰宇记一名斛石山人名威凤山蜀汉后上尝习射于此

  因名旧志成都宴会惟上己学射山之集为盛宋兴山在成都县北三十里天回山

  在成都县北三十里本名天隳唐明皇自蜀返跸经此因名下有天回镇大面山在华阳县

  东二十八里六对山在华阳县南六十里相传孟蜀后主自新津修觉山四至广都见十

  二峰有三峰六对之语因名铁𬬻山在华阳县南六十里应天山在双流县南八

  里南接宜城山唐僖宗幸蜀时赐名宜城山在双流县南十二里岀紫革益州记在牛饮水

  南三十里冈阜相属高百馀歩连八贵平县界大墓山在温江县北二十五里相传为鱼凫

  两歧山在新繁县西北寰宇记在九陇县西北二十七里益州记此山出木堪为船本

  琅歧山语讹两歧五龙山在新繁县西北寰宇记山在九陇县有神溪水多木莲元统志

  在彭州西北五十里亦曰游龙山阳平山在新繁县西北方与胜览九陇县有金城山在

  西北五十里元统志金城即阳平也曲尺山在新繁县北三学山在金堂县东唐

  景福元年王建攻杨晟于彭州杨守亮遣将符昭救之营三学山蜀王衍咸康初逰汉州三学山皆

  此明统志山在县东北十里上有法海普济广济三寺又有佛迹石理温润非丗间追琢所能下有

  隘口壁立千仞惟一路可通人骑谓之三学隘望蜀山在金堂县东南二里金堂山

  在金堂县东南华阳国志新都县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汉以水岀金沙因名元和志在金水县北二

  十四里寰宁记金堂山在金水县西十五里人金台山在金台县东南五十里一作金堂山高耸如

   台明统志两山拱峙河流其中相传望帝相鳖灵所凿宋转连使韩璹复修之以通舟楫亦日金堂

   九头山在金堂县东南丑十里山有九峰因名白神山在金堂县南方舆胜

   览在军城西南周三里高五十歩蟠龙山在金堂县南五十里山势盘旋起伏如龙

   顶山在金堂县南五十里隋书地理志金泉县有石城山寰宇记云顶山旧名石城山其状如

   城在金水县西南十五里顶上有伸泉方大许澄清如镜灵霞常兴唐天宝六年改为云项山

   盘山在金堂县西北二十里寰宇记北接雒县南连新都山形如盘洛水弥牟毗江三水迳此

   山下合中江壁山在金堂县北五里万安山在金堂县北十五里相传洪水时栖

   其上者万人俱得免因名山有三脊雷霆所分栖贤山在金堂县东北十三里阴宏道益州

   故老传李八百昔游此山因有栖贤之号山侧有一泂莫知所去又有石庵一所丹灶存马

   官山在金堂县东北接中江县界隋志金泉县有铜官山元和志在金水县北四十九里震宇

  记铜官山邓通冶铸之所景龙二年御史奏元武金水二县竞铜官坑 按李宗谔益州路图经合

  属元武县又雒县有铜官山方舆胜览亦名金水山在汉州东二十里昌利山在金堂县

  东北十三里隋书地理志金泉县有昌利山寰宇记山有一石室三门中可容九十人今人呼为三

  龙门山在新都县南十二里下有龙洞四时不涸山顶有清泉繁阳山

  都县南十五里众山连接孤峰特起相传张道陵尝修炼于此上有浴丹池通仙井麻姑洞

  岸山在新都县南十五里山赭色岸𫟪常有光如火因名周三十里一名宋兴戍山丽元

  山在新都县北八里寰宇记平地特起高三丈有双石镜广五尺平乐山在郫县西二十

  登高山在灌县学宫左一峰卓立又金龟山在学官右 按元和志有盘龙山在导江

  县北二十里寰宇记山土色黄盘回有龙形故名今盘龙山不知所在帷金龟山坏黄而形蜿蜒或

  赵公山在灌县南九里隋嘉州太守赵昱居此有道术斩蛟治水唐太宗封神勇大将

  军明皇时进对赤城王宋张咏平蜀得神助奏闻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其上每有云起山顶辄雨

  圣母山在灌县西南寰宇记在青城县西山髙二千馀丈周回三十里通志山在灌县西南

  五十里舆地纪胜慈母山在青城山东有龙池洞穴即此青城山在灌县西南元和志在青

  城县西北三十里青城山记道书以此山为第五洞天上有清泉悬澍一日三时洒落谓之潮泉唐

  六典剑南道名山之一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也前号青城后曰大面其实一耳有

  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候八大洞应八节寰宇记道书福地记云上有甘露芝草玉匮经曰此第五

  大洞宝仙九室之天黄帝封为五岳丈人刻石篆书犹存舆地纪胜大西山在三溪之北前临成都

  山众峰攒秀高七十二里又八大洞一太一二九仙宝室三沙罗四髙台玉室五麻姑六宝园七圣

  母八都督方舆胜览一名赤城一名青城都天仓诸峰屹然三十有六前十八谓之阳峰后十八谓

  之阴峰明统志山在灌县西南五十里旧志又名丈人山高三千六百丈周一百五十里成都

   山在灌县西南舆地纪胜青城之案山也前临麻姑洞高台山在灌县西南七十里舆地

   纪胜在丈人祠之西上有天池晋立上清宫于其上天仓山在灌县西南八十里唐书地理

   志晋原有天仓山舆地纪胜在延庆观南连崖隐轸为三十六仓云神仙秘藏金石异宝米盐杂货

   于其中诣峰三十六每峰各有一洞其西南极峰之前有轩辕台傍便山在灌县西南八

   十里寰宇记在青城县西高下与青城山接连当吐蕃之界谿谷深䆳夏积冰雪雪山

   县西南一百里韫玉山在灌县西三十五里山色如玉一名永康山灵岩山

   县西北五里旁有泉出石穴中又有风洞风出如吼灌口山在灌县西北元和志在导江县

   西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湔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山西岭有天彭阙亦曰天彭门两石相立如阙

   故名 按华阳国志天彭关即汶山水经注在氐道县西北此后人附会明统志又以彭县彭门山

   为天彭阙亦非玉垒山在灌县西北汉书地理志绵虒县玉垒山前水所岀元和志在导江

   县西北二十九里今入汶川县界九陇山在彭县西元和志在九陇县西二十五里连峰

   迤逦凡有九曲寰宇记自唐昌县连互至县界崖谷险峻人所罕到有鸣猿谷清风岭鸭子鼻方舆

   胜览古彭州之西山一伏陇二旦陇三秋陇四龙奔陇五走马陇六骆驼陇七千秋陇八较车陇九

   横担至德山在彭县西方舆胜览在彭州西三十里蜀王衍逰是山患其高险令别开

   一径以登一名茶陇山慈坪山在彭县西北相传即慈照精蓝僧通陆习静之所

   景山在彭县西北元统志山在彭州西北三十五里与天彭山桐接旧志山多牡丹春时光艶

   白鹿山在彭县西北元和志在九陇县西北六十一里华阳国志刘璋曾孙敝隐此高

   尚皓首未尝屈志彭门山在彭县西北九城志彭州有彭门山明统志在县西北三十里

   两峰对立如阙名天彭门又有牛心山与彭门山隔江对峙大隋山在彭县西北方舆胜

   览在堋口镇北三十五里上有瀑布泉下流入清白江中隋山在彭县西北大隋山北方

   舆胜览山髙三十里下视大隋白鹿葛仙诸山真培𪣻也元统志在彭州西北八十里九峰

   山在彭县西北中隋山北山极髙大北连茂州界葛璝山在彭县北唐书地理志九陇有

   葛璝山寰宇记在县北四十八里方舆胜览上有崇真观梁武帝锡名上清观成都记韦皋梦神人

   谓苟富贵无忘葛璝也后尹成都乃复新观宇元统志仙传拾遣日葛仙翁永璝居蜀上清山白日

   升天时人因号其山为葛璝山通志山在县北四十里亦曰葛仙山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隋志云

   九陇县有道场山疑即此漓沅山在彭县北六十里唐耆地理志九陇县有漓沅山 按寰

   宇记作丽元山铁砧山在崇宁县西六里相传武侯铸铁砧于此以造军器故名昌化

   山在崇宁县北元和志在唐昌县北九里金马山在崇宁县北二十里相传似云南之

   金马故名上有金马碧鸡祠三面山在崇宁县北三十里上有龙湫径不盈尺而水常不

   李八百山在𥳑州东一里唐真人李和炼丹于上延年八百岁因名双牙山

  在简州东五十里上有双石对峙如牙山项有古井山半有石箱脉坚山在简州东南二

  十里大江直流一山横截为州治𨵿锁天台山在简州南八十里上有三峰如台

  城山在简州西南接资州仁寿县界寰宇记在平东县西北五十里山形如城北连分楝山南

  接圣灯山入贵平县界分栋山在简州西元和志在阳安县西七十七里灵池县东十五

  里其山北连秦陇南入资泸东北入静戎军其于东川即此为隔门也寰宇记李膺记云蜀人谓岭

  为栋宋刘泾少休亭记自成都趋陵简必过分栋山山周数百里高大险阻以石火弟为歩 按分

  栋山又名龙泉山元和志所言最核旧志别出龙泉山误孝子山在简州西邓宗古故里

  凤翅山在简州西寰宇记在平泉县北一里武侯山在简州西元和志在灵池县东

  南十五里大塔山在简州西元和志大塔山在广都县东四十里平泉县西北六十二里与

  分栋山连属南入陵州界 按今双流县虽古广都地而邑改地㣣境不及远自分栋山而下多属

  简州西界华阳南界资州仁寿县且双流移而西于大塔山益远矣旧载双流误乾卦山

  在简州西五十里山形如乾卦下有李浮风墓望湖山在简州西北五里下瞰金绛二水

  忠国山在简州西北一里宋知州李大全殉难于此因名五台山在简州西北二

  十里明天启中改丹景山长松山在简州西北七十里分梀山北与华阳县接界山岭有长

  松寺见郑谷集圣母山在简州西北灵泉废县北三十里云笈七签隋禇圣母青城黑水溪

  人居此唐悟达国师题为圣母院山亦从而名之宋时祷雨屡应大中祥符赐额瑞应院 按省志

  误与灌县圣母山合为一盘龙山在简州北少西六十里相传蜀汉先主尝立寨于此其下

  有泉名普济流为盘龙溪石鼓山在简州东北十里元和志昔蜀将许都军平定羌戎回登

  此山击石鼔犒军因名玉女山在简州东北唐志阳安县有玉女灵山寰宇记山东北有

  泉西北两岸各有悬崖腹有石乳房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土人呼为玉华池元统志隋时仙者刘

  庆善游此感玉女降现唐至德二载赐名明统志在州东北二十里逍遥山在简州东北方

  舆胜览去城三十里其北有层崖景德间有人登之有东西两室壁镌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㑹仙

  字石室丹𫁘俱存通志山在州东北五十七里柏茂山在简州东北唐书地理志阳安有柏

  庙山旧志今曰柏茂山在州东北八十里峰峦卓立为群山之首盖庙茂声近而误也穰山

  在简州东北四十里赖山在简州东北五十里方舆胜览下有赖简池多融山

  庆州西南元和志在晋原县西南化城山在崇庆州西城外蟆頣山在崇庆州

  西方舆胜览在永康县西七里山有穴如虾蟆頣故名诸山之鹿日聚于此号曰鹿市明统志在州

  西十六里天国山在崇庆州西九域志永康县有天国山为青城山八大洞之一方舆胜览

  左连大面右接鹤鸣前临狮子后枕大隋等山上有龙池明统志在灌县西南九十里白塔

  山在崇庆州西二十里龙华山在崇庆州西七十里有唐段文昌读书台翠围山

   在崇废州西北方舆胜览在永康县西八里前有绳桥白崖山在崇庆州西北元和志在

   永康故县西二十里西门楼山在崇庆州西北高峻如重楼之状鹤鸣山

   庆州西北后汉书刘焉传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蜀学道鹤鸣山中元和志在晋原县西北七十九

   里绝壁千寻 按三国志作鹄鸣山隋志青城县有鹄鸣山即此大坪山在崇庆州西北

   一百里右按大邑左接灌县诸山背有羊肠鸟道可抵瓦寺之三江口冉龙寨崚嶒叠嶂壁立千寻

   其中周匝一亩稍平故名大坪产茶修觉山在新津县东南五里山有修觉寺因名其上为

   雪峰亦曰宝华山其下为三江渡天社山在新津县南水经注文井江至武阳天社山下

   入江元和志山在县南三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毎益土有难人多依焉平冈山在新津县

   南五稠粳山在新津县南唐书地理志新津县有稠粳山方舆胜览在县南八里有草

   名稠粳服之可长生平葢山在新津县北三千里明统志相传崔孝通于此得道连山

  在汉州东二十五里以山势连延故名东觉山在汉州东三十里上有古井深数十丈

  蕹齿山在什邡县南寰宇记在什邡县南四百歩慈母山在什邡县西三十里

  居山在什邡县西五十里有飞瀑虚亭危桥古柏又有宝莲山在洛通龙居之间大蓬

  山在什邡县西五十五里即蓥华山方舆胜览什邡县有大蓬山高崖矗天瀑布飞落旧志山高

  百里六月积雪不消洛通山在什邡县西北汉书地理志雒县章山雒水所出华阳国志李

  冰导洛水于洛通山元和志洛通山在什邡县西三⺊九里寰宇记在县西北四十里方舆胜览洛

  通即章山也明统志章山在县西六十里上有风火二洞县志一名章雒山又名杨村山青云

  峰在简州北二十里金水东岸数峰洨云宋绍兴中上下建有白云寺青云楼今废东崖

  在𥳑州东五里崖后有石洞二洞有龙泉左右石刻卦图隶书西铭俱存又西厓在州西五里南厓

  在州南三里北厓在州北二里五龙冈在简州东北十里金绛二水合流其下新妇

   岘在新都县北七里焦山坡在金堂县东十五里前中后三江合流于此观坂

   在灌县西三国蜀汉建兴十四年后主幸湔登观坂观汶江之流即此元和志在灌口牡丹

   坪在灌县西南八十里方舆胜覧自音城之长平山扪萝而上由鸟道三十里许有平阜数十亩

   高树蔽天异花香艳𩔖牡丹因名离堆在灌县西南汉书沟洫志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沬水

   之害宋史河渠志离堆之址旧镵石为水则则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侧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

   堰减水河泄而归于江岁作侍郎堰必以竹为绳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髙下之度元史河

   渠志北江少东为虎头山为斗鸡台台有水则以尺画之凡十有一水及其九则民喜过则优没其

   则则困又书深沟滩高作堰六宇其旁为治水之法皆冰所为也又东为离堆旧志离堆在灌县西

   一里或曰灌口山也 按华阳国为离堆在南安县界洪氏隶释在今夹江县又保宁府南部苍溪

   二县皆有之大江原出岷山北自茂州汶川县流入东南迳灌县西又东南迳温江县西崇

   废州东又东南迁新津县东又东南入眉州彭山县界亦称岷江水经注江水东别为沱历都安县

   又迳临邛县又迳江原县𨞪江水出马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与𨞪江合元和志大江迳青城县北

   二里又温江县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迳县西一里出麸金又𨞪江在县西十里又唐兴县有𬩽江

   一名卑江迳县东二里寰宇记大阜水自淮口流迳青城县北入温江县界又𬩽江一名皂里水自

   青城县百又水南流迳温江县又江原县界入猪母水明统志大皂江在温江县治西南旧志大卑

   江本岷江正流自离堆凿后始以流江为正流而以此为南江 按自汉以来皆以李冰所凿迳成

   都者为大江其南流者曰𨞪水转谒之入江汉志云江原县都水首受江南至武阳入江是也元和

   志以𨞪江即卑江与温江分为二又与流江互称大江寰宇记讹称𨞪为𬩽其源流皆未明晰宋元

   以来始专以卑江为正源近时南流数道有金马羊马白马诸名而卑江之名又混以今考之江水

   自汶川县迳灌县俗呼味江迳县城西东南流东分为沱江稍南分一支入崇庆州界其流又分二

   派一迳州东为白马河即味江也江水又东南东分为油子走马二河即成都之二江也其南分者

   曰羊马河亦入崇庆州界江水又东南至温江县西为金马河南流入新津县金马河之东又分一

   支历温江县南双流县西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柳河杨枊河之东又分一丈经双流县城西数派分流皆会于新津

   东北又南入眉州彭山县界与成都之二江㑹旧志或以白马河为皂江或以羊马河为𨞪江按诸

   派中惟金马河在温江县西与元和志合新津县志云㞴江正派曰金马河自温江县东南流迳双

   流县西又二十里迳县北界又南二十里合羊马河西河至县东门外又合南河又五十里入彭山

   县界据此当以金马河为皂江正流也沱江自灌县南分大江东流迳崇宁县南郫县北又

   东迳新繁县南成都县北又东迳新都金堂二县南又东合前水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孔安

   国传江东南流沱东行汉书地理志郫县禺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郭璞尔雅音义沱水自蜀郡都

   安县湔山与江别而更流水经注江水历邻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益州记江至都安堰其右俭其

   左其正流遂东括地志新繁县有繁江首受郫冮即禹贡江沱也元和志江水在唐昌县西北四里

   又毗江水在金堂县西二里唐书地理志武后时彭州长史决唐昌沱冮凿川派流合堋口琅歧水

   溉九陇唐昌田九域志新都县有毗桥水宋史河渠志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流北流为

   三曰外应溉导江新繁达于金堂东北曰三石洞溉导江九陇崇庆𫎇阳逹于汉之维东南曰马骑

   溉导江崇宁郫温江成都华阳元史河渠志南江北江皆自都江堰东行北旧无江李冰所凿自离

   堆又东至三石洞酾为二梁其一自上马骑东流过郫入于成都古谓之内江今府河是也其一自

   三石洞北流过将军桥又北过四石泂折而东流过新繁入于新都古谓之外江此冰所穿二江也

   旧志大江迳灌县西三十三里分为二派其一东南迳崇庆州至新津者今谓之南江其一东循灌

   城者今谓之北江即禹贡江沱也北江又分为三派其一东南迳温江过府城南入新津合大江者

   为流江其一自灌县宝瓶口直东入五斗口东北遥新繁过府城北折而南合流江者谓之郫江其

   一自宝瓶口东北穿三泊洞又东北迳新繁新都至汉州入雒者为湔水又云沱江自雚县西岷江

   分派迳离堆山下又东迳县城南分为渡船河又东流二十里至废导江县又分二支一支东南流

   为走马河其正派俗名毗桥河东流二十里入崇宁县界迳县南五里又东流十五里入郫县界迳

   县西北十三里又东流十七里入新繁县界迳县南又东流七里入成都县界迳县北三十里人东

   流三十五里入新繁县界迳县南八里自县界合锦水河又东流二十五里入金堂县界迳县西南

   四里又名前江又东流二十五里有水利河绣川河自新都东流入焉至焦山坡合中后二江 按

   宋史所谓外应即沱江也三石洞即湔水也马骑即流江也旧志谓江沱始于禹贡水经注以为间

   明所凿寰宇记又专归之李冰皆误其言固是然禹迹难寻今所称沱江大抵皆后丗所开以溉田

   约客传其旧名耳郫江在成都县北白灌县分大江东流经郫县北又东入成都县界绕城

   北而南与锦江合旧统名为二江亦曰都江史记河渠书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沬水之害穿二江成

   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概百姓飨其利杜预益州记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华阳国志李

   冰穿郫江检江别支双流过郡下水经注江水东北迳郫县下又东迳成都县县有二江双流郡下

   故杨雄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也招地志郫江一名成都江一名市桥江一名永平江亦曰中江亦

   曰内江西北自新繁县界来元和志郫江迳郫县北三十一里新繁县西十一里又都江水在犀浦

   县北四里寰宇记都江水在府西四里一名粉水以水作粉鲜洁于他处九城志二江旧皆从府西

   入城自高騈筑罗城遂从西北作庆𬃷堰塞故渎更作新渠导外江绕城西而北内江绕城西而南

   下流仍合于旧渚旧渚合江亭也旧志内江由城南外江由城北至濯锦桥合流郫江上流自崇宁

   县分一支东南流为走马河至油子江口又分为油子河迳崇宁县南东南流十里入郫县界迳县

   北六里又东流四十里合九曲江入成都县界迳县北关外转东入锦江 按今郫江下流与古异

   水经注言郫江水从冲治桥北折东绝绵雒迳五城界至广都北岸入江斯为北江其自成都迳广

   都者为南江即二江也盖古郫江由灌县迳郫新繁至成都郡下仍北折抵新都过湔洛复折而南

   至府南旧广都界合于流江与今沱江始分中合未复分耳因其中合故水经注湔雒亦有郫江之

   名或者不考其故遂谓郫江即禹贡沱江非李冰所穿误矣又内江外江诸说亦互异元史河渠志

   以沱湔为外江郫江为内江近志以郫江为外江流江为内江盖自成都一府而言则郫为内江沱

   湔为外江自成都一城而言则流江为内江而郫又为外江郫江实兼内外之称也锦江

   阳县南即流江也自郫县西分流至府城东南合郫江折西南入彭山县界括地志大江一名汶冮

   一名流江一名筰桥水西南自温江县界流来通典成都县有锦江元和志大江迳成都县南七里

   蜀人又谓为筰桥水此水濯锦鲜于他水又在华阳县南六里旧志锦江在府城南关外俗名府河

   即岷江支流自灌县东南流迳崇宁县西入郫县界曰走马河东南流至合江浦分一小支为九曲

   江其正派又东流六十里入成都县界为锦江至府城南转东合郫江下流二十里至二江守合流

    江汶江又南迳仁寿县西 北入眉州界其九曲江东北曲注绕府城西北下 流五十里入油子河

    清白江自灌县南分沱江 东流迳崇宁县北又东迳彭县南新繁县 北又东迳新都金堂二

    县北至汉州东南折南流与雒水沱水㑹入𥳑州界自彭县以西俗名渡船河彭县以东曰清白江

    自金堂县以下曰中江即古湔水也汉书地理 志绵虒县玉垒山湔水所岀东南至江阳入江过 郡

    三行千八百九十里华阳国志文翁为蜀守穿渝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水经注湔水出绵道之

    玊垒山吕忱云一曰半沈水也明统志清白江 在新繁县北十里宋赵抃过此尝曰吾志如此江 清

    白虽万𩔖混淆其中不少 浊也因名旧志沱江至灌县南分一小夫穿县下 注四十五里入崇宁县

    界曰渡船河迳县北三里又东十里入彭县界为清白江合王村河又东入新繁县界又分一支为

    督桥河又东入新都县界迳县北三十里又东 迳汉州西南二十五里又东南流五十里至三水 𨵿

    合马水河又南入金堂县界流二十五里 至焦山坡合前后两江总名为金堂河又东南曲 流九十

    里出金堂 峡入 简州界通名 为中 江味  江 在灌 县 西 南自 大江 分 流迳崇 庆 州 西又 南迳 新 津

    县入 大 江寰 宇记 味 江水 源出 青城西 长乐山 下江中 有 大石 高数 丈 号大 坎又 有小石 在下亦 髙

    数丈 为小坎 水激 其上 声闻 数 里其 水东流古 老传云 水味廿 美人 争饮 之因 名 方舆 胜览味江 入

    永康县 界注 白 马 文 井 两江旧 志俗名西 河自 灌县岷江 分流 入 崇 庆 州 界合石 定江又南 十里 合

    西北 河又 东 南三十 里八 新 津县 界又 东十 五 里迳县 北入 大 江其石 定江 在 灌县 西南 十五 里 源

    岀丈 人 山西北 河 源 出瓦 寺土 司 界雪 山皆 东 南洲至 崇 庆州北 合 味 江  按咪 江 今自 灌县 南 流

    东 分为白马 江入 荣 庆 州又 分一 支 西南 流其 正派 迳州城西 名曰 西 河 至西 南与 白 马江 㑹又 谓

    之 白西 河其 西 南分 者 下 流 又分二 夫 东 曰溪水 河西 曰干 溪 河至 新 津 县 西合流 入 丈 井江 白

    沙江在 灌县西 北 方舆 胜 览在 导 江县西三十 里源 山灌口 入 都江 通 志源 岀 茂州雷山经 灌

    县西十一 里 入岷 江 县 志县 西 数十 里 有水出尤溪口又 数 十里 有 水 出白 沙 口同 㑹 于灌 中

    江在蕑州城东即湔雒诸水下流自金堂县东南流入一名牛鞞水亦名雁水水经注雒水合绵

    水湔水又迳犍为牛鞞县为牛鞞水昔罗尚乘牛鞞水东征李雄谓此水也元和志中江水即牛鞞

    水也寰宇记中江在怀安军西北源从汉州弥𪷟雒水毗桥等三水至金堂合为一江入简州阳安

    县界又东南入资阳县界元统志雁江上接金堂下逹资江旧志雁水入简州境东南流七十里至

    州城东合绛水转南流五十里入资阳县 按绵湔雒诸水皆会于中江俗以沱为前江雒为后江

    浦为中江盖本之汉志以湔为正流元和志云中江在金堂县东北一里是也水经注则以雒为正

    流土俗称为雁江则又以汉州之沉犀金雁二 水为正流要之中江所合之水甚多不必专主一 水

    白马江在崇庆州东北十里自灌县味江分流入州界又分为黑石溪河又东南流九

    十里入新津县界与西河合谓之白西河东南至县北又㑹羊马河入于大江旧志以此为岷江正

    流也其黑石溪本白马江分支流迳州东三江口仍入白马江又羊马河在白马江东自大江分流

    曰龙安河下流曰羊马河南合白马江旧志谓白马江即羊马河误文井江在新 津县南 自

    邛州流入大江 即古仆千水也汉书地理 志临 邛县仆千水东至 武阳入江水经注丈井江 自临 邛

    县东迳江原 县又东至武阳天 社山下入 江旧 志文井江今曰 南河自邛州流入 新津县又 东三 十

    里迳县城南 转东入江元统 志云白 木 水自 邛州依政县流入 迳天社山下入 江即此 又 铁溪 河在

    县西十三里 亦自邛州流来入南河相传武 侯烹铁于此因名 雒  江自 什邡县西北 莶源东南

    流迳绵竹德 阳二县 界又南 迳漠州 东至金堂 县东合绵湔诸 水一名 石亭江 亦曰后 江汉书地 理

    志雒县章山 雒水所岀南至新 都谷入 湔华阳 国志李冰导洛 通山洛水出瀑口 什邡与 郫别江 㑹

    新都大渡又有绵水迳绵竹人洛 东流过资中 㑹江阳皆灌溉稻曰水经注雒水出 洛县章山亦 言

    出梓潼县柏 山流 迳什邡县又南迳洛县故城 南又南迳新都 县与 绵水合又与湔水合亦谓之 郫

    江元和 志雒水在 雒县东一里 寰宇记绥江水在什邡县 东北十八 里源出县北 洛通山李𭙶以此

    水为雒水云即石亭水盖是洛水又流今按洛水发源或洛通山或九陇县界鹿堂山也又洛水在

    金堂县北三十三 里明统志石亭水在汉州东北二十馀里旧志石 亭江在什邡县北三十五里源

    出茂州大政堡东南流八十里抵什邡县 北髙境关又东南四十里迳徳阳县西与汉州分 界又东

    南三十里迳州东又南六 十里合金雁沈 犀诸水又十里合绵阳河入金堂 界又南二十四 里至焦

    山坡合前中二江金水河在府城内自城西入由城东岀通志唐白敏中所开旧名禁河

    宋吴师孟导水记 云自高騈筑罗城堰䴢东分江水为二道环城而 东惟馀一脉自城西北隅铁窗

    潜流入城歳久遂绝天禧中王觌知成都访得铁窗石渠故基循渠而上十里许至曹波堰接上流

    溉馀之弃水于是导之自西门而南至南 铁窗入城引而东派别而四又东汇于东门而入 江久之

    复塞大观初席旦复䟽 导之宣和末旦子益以旧渠堙废复修筑城西外 堤引江水入城如亩作三

    斗门节之明初建蜀府 于河阳改名金水 本朝雍正九年复浚又于三 桥西北开新河环蜀王城

   外以通舟楫酸𬃷河自岷江分流东南迳郫县南温江县北又东南迳双流县东又东南

   至华阳县界入府河俗名新开河又名马坝河即元时马坝渠也元史河渠志鹿角之北涯有渠曰

   马坝东流至成都入于南江渠东行二十馀里水决其南涯四十有九每岁疲民力以塞之乃自其

   北涯凿二渠与杨柳梁合东行数十里复与马坝渠佥而渠成安流 按旧志又有二江一名筰桥

   河在双流县东北十里即流江一名簇锦江在双流县东北十里即汶江皆自温江县流入东流二

   十里迳成都县界入府江亦即此水但流江汶江即锦江也移其名于此与古不合杨柳河

   在温江县西南自县西岷江分流曰石鱼河迳县城西分为二支一支南流名杨柳河流二十里八

   双流县界名黄水河一支绕县南而东迳双流县西下流仍合杨柳河又南至新津县东入江 按

   此即元和志之温江也锦水河自灌县南柏木堰分江流曰柏木河东流迳崇宁县南合

   徐堰河又东迳彭新繁二县南又东至新都县西南分一支东流为水利河入金堂县界注湔江其

   正浱人东至新都县东南亦入湔江督桥河自彭县西南分清白江东流迳新繁县北又东

   迳新都县北又东迳金堂县南至焦山坡入中江一名绣川河马水河源出彭县西北五峰

   大隋中隋白鹿丽元诸山溪合流曰王村河迳彭门山下岀三郎镇复分二支冻流入什邡县慈母

   山界其正派东流入汉州界曰马水河又东迳州南入清白江 按元和志有马师水在雒县南二

   里即此旧志谓清白江即马蹄水误沈犀河自什邡县西发源曰平桥河东南流四十里迳

   县城北又十里入汉州界为沈犀河又东南四十里至州城东北合雁江又二十五里入石亭江又

   有白鱼河亦自什邡县西北发源东南流百馀里至汉州东南入沉犀河 按旧志谓沈犀河即石

   亭江分流今考与图石亭在东沈犀在西中隔白鱼河非分流也又谓沈犀历江乃雒水正派亦非

   全雁河亦名雁江自什邡县西南发源俗名鸭子河东南流四十里至汉州城东北合沈犀

   河方舆胜覧雁江在雒县南曾有金雁故名牛饮水在双流县西元和志在广都县西三

   里寰宇记清水在双流县西十里牛饮水之末流也昔程郑家于此每群牛饮江为之竭故名

   源水在温江县西唐书地理志温江县有新源本开元二十三年长史章仇兼琼因蜀王秀故

   渠开通漕西山竹木弩机水在灌县南元和志在青城县东南四十里水流甚急如弩箭故

   名其水下入晋原合文井江弥濛水在彭县东寰宇记在𪷟阳县南二百五十歩源出琅

   歧山俗呼五侯水旧志东入湔水即新都弥牟水之上源也濛声转讹而为牟耳罗江水

   在彭县及什邡县界元和志在𪷟阳县北十里寰宇记在什邡县西南二十七里源出九陇县两歧

   山经县界入雒县亦名廉江水 按今什邡西南之水入汉州者止有雁江疑罗江即雁江之异名

   赤水在简州西北元和志在平泉县南七十歩旧志一名黄龙溪西流入仁寿县界即简

   溪上源也绛水在简州北今曰绛溪河寰宇记绛水在州南色赤如绛故名王洙九州要记云

   州在赤水之北是也旧志绛溪河源岀州西北月亮沟东南六十里至州西北合赤水河又过州城

   北入江其赤水河在州西北二十里源出龙泉山东南流四十里入绛溪水 按此水东流入中江

   赤水西流入府河二水名相似而其流宝不相混绵水在汉州东自德阳县流入又南入雒

   水元和志在雒县东三十里旧志俗称绵阳河入州境东南流二十里有土溪河亦自德阳流入马

   又二十五里入石亭江浣花溪在成都县西五里方舆胜览一名百花潭唐杜子美居此

   又薛涛家潭旁以潭水造十色笺名浣花笺陆游老学巷茟记四月十九日泛浣花溪郡人谓之大

   逰江倾城而往邀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自开岁宴逰至是日而止蜀人云虽载白之老未尝

   见浣花日两也解玉溪在华阳县东明统志在大慈寺南与锦江同源唐韦皋所凿用其沙

   解玉则易为功因名柳溪在金堂县东南方舆胜览在金水县南七里尝有柳叶从穴中岀因

   名入金堂河三溪皆在简州方舆胜览刘泾云三溪号一郡之胜前溪在阳安县治北南溪

   在寿昌寺侧沿江行一里许惟东溪最胜明统志东溪在州东三里宋姚孳有咏三溪诗板桥

   滩在华阳县东南合江亭下自蜀下峡之第一滩也白石沟在彭县北王村河分流也

   源出小峡山东流入汉州注金堂峡东湖在彭县旧州倅厅唐李徳𥙿开又有西湖唐元和间

   州守王潜萧佑创又崇庆州治东西亦有二湖方与胜览皂江之水皆导城中环守之居因潴其馀

   以为湖云房公湖在汉州治西南唐房琯为刺史时所凿扯甫李德裕皆有诗方舆胜览又

   名西湖旧志宋熙宁中奏垦为田今废塞摩诃池在府城内寰宇记污池一名摩诃池萧摩

   词所置在锦城西方舆胜览隋蜀王秀筑广子城取土于此因为池陆游渭南集摩诃池入蜀王宫

   中旧泛舟入此池曲折十馀里今蜀宫后门巴为平陆犹呼水门旧志明初此地填为蜀藩正殿西

   南尚有一曲水光涟漪万岁池在府城北华阳国志张仪筑成都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

   养鱼今万岁池是也唐书地理志成都县北十八里有万岁池天宝中长史章仇兼琼筑堤积水溉

   田宋史王刚中传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淀刚中疏之 按水经注作万顷池

   秋池在华阳县东五里华阳国志成都城北有龙坝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冬夏不竭

    按水经注龙坝作龙堤又西北有天片池龙跃池在华阳县东南方舆胜览在府东南

   十二里隋开皇中欲伐陈作此池以教水战路振九国志蜀王衍乾德初改龙跃池为宣华苑 按

   摩诃龙䠰本二池方舆胜览明统志俱误混为一宋张唐英蜀梼机又谓王建武成元年改摩诃池

   为龙跃池俱误龙饮池在金堂县东六十里杨妃池在灌县东方舆胜览在导江县

   妃父为蜀州司户生妃㓜尝误堕此池县志池在县东十里赖简池在简州东元和志隋

   置𥳑州因赖简池为名池在阳安县东九十六里方舆胜覧又有柳池凤池是为三池柳池在折柳

   亭下凤池在州西南三里水自凤翅山来赖黎池在简州南元统志在平众故县东二十六

   灵泉池在简州西寰宇记在灵池县南三十五里唐初涌出县因此为名又石虎池在

   县南二十里池上有怪石如虎形白螺泉在新都县北五里相传有白螺在此化泉居民

   春作设祭泉即涌岀新妇泉在新都县东北五里寰宇记又什邡县界亦有新妇水初二妇

   勤于奉养晨夜员汲不惮冰雪久之泉为之勇故以名众涌泉在汉州东三十五里周广三百

   馀丈可激硙濯缨泉在什邡县北三十里旧志唐任愿云什邡之西行十里许有佛寺曰

   南阳宋大明中所建寺之左有泉汇为陂浮于方亭达于雒流百里许溉田数十万顷即此泉也

   通仙井在成都县方舆胜览在成都县严贞观与绵竹县君平宅井相通往有沟井得钱三

   径可二寸恍惚不安因复投于井中或谓此钱即君平掷卦钱也诸葛井在成都县西五

   里浣花溪旁明统志相传蜀汉诸葛亮欲通井络王气故为此井又一井在府城东门内有祠明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名有记今存薛涛井在华阳县锦江南岸旧名玉女津水极清冽明属藩邸人不敢汲每

   岁春三月二日没此水造笺二十四幅以十六幅入贡仙人井在金堂县东北十五里明

   统志唐仙人李八百女妙应真人于此取水炼丹因名阳明盐井在简州华阳国志牛

   鞞县有阳明盐井元和志在阳安县北十四里又有牛鞞䓁四井公私仰给又上军井下军井并盐

   井也在平泉县北二十里州志明旧有九井曰下流宝应韭菜永通龙凹永城海济石马窑居宏治

   间水涨崖崩尽行填塞 本朝顺治十七年始招𫁘氏重开通志今简州盐井共九十三七星

   井在汉州元妙观相传为汉严君平凿

大清一统志

成都府

︹古迹︺成都故城即今成都华阳二县治蜀王开明故都也秦置县历代因之旧有大城少

  城罗城羊马城华阳国志秦惠王二十七年张仪与张若城成都周𮞉十七里高七丈县本治赤里

  衍若徙置少城内府舍市肆与咸阳同制又晋时州治大城郡治少城刘达蜀都赋注汉武帝元鼎

  二年立成都十八门元和志州城张仪所筑初筑时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

  筑之城得坚立又少城一名小城在城都县南一里二百歩寰宇记少城在县南一百歩李膺记云

  与大城同筑惟西南北三壁其东即大城之西墉故左思赋云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宋长咏盆州重

  修公宇记按图经张仪筑是城方广七里隋文帝封次子秀为蜀王因附张仪旧城增筑西南二隅

  通广十里旧志成都大城亦谓之子域唐乾符二年西川节度使高騈以子城湫隘筑罗城周二十

  五里以甓甃之后唐天成二年孟知祥于罗城外增筑羊马城周四十二里广都故城

  有二一在华阳县东南汉置县属蜀都晋永和中分置宁蜀郡领广汉广都升迁西乡四县后周郡

  废隋改广都县曰双流而此城废一在双流县东南唐析置属成都府元省蜀本纪蜀王本治广都

  三樊乡后徒成都华阳国志广都县在蜀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蜀以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号

  名城隋书地理志双流县旧曰广都置宁蜀郡后周郡废仁寿元年改县曰双流后汉书注广都故

  城在成都县东南元和志广都县北至成都府四十五里龙朔二年长火乔师望重奏置寰宇记唐

  析双流县置广都县于旧县南十二里续通典唐广都县置于汉故县西南十二里旧志唐故城在

  双流县东南七里 按隋志元和志俱谓双流即汉广都据后汉书唐章怀太子注参考岑彭呉汉

  传汉县当在府东南江北岸但不知徙置在何时耳寰宇记续通典谓唐县在汉县南十馀里则汉

  县又当在今双流县界明统志谓汉城在唐县北十五里晋城在县北十三里未知何据万春

  故城在涩江县治元和志温江县东至成都府七十五里本汉郫县地后魏于此置温江县属

  蜀郡隋开皇三年废入郫县仁寿三年于郫东境置万春县贞观元年改名为温江县九域志在府

  西南五十里县志今县之长春郷即万春故址繁县故城在新繁县东北汉置华阳国志

  县在郡北九十里元和志新繁县东南至成都府六十里本汉繁县因繁江以为名周改为新繁隋

  开皇三年武德二年分广都县地重置因周旧名也旧唐书地理志汉繁县刘𫢸时加新字寰宇

  记蜀延熙十年后主居凉州降人于繁县而移繁县户于此俗谓之新繁自此县名因俗而改元统

  志汉故繁城在九陇县东四十里新繁城在崇宁县东二十里府志繁城在今县北二十里 按繁

  县之加新字以晋宋附志考之惟元和志谓周改名为合旧唐志寰宇记皆非也宋史谓前蜀改更

  误盖迁治或在蜀汉时改名在周耳金堂故城在今金堂县东南唐置县元和志县北至

  汉州五十二里本汉牛鞞县地咸亨二年蜀郡长史李崇义奏析雒县新都及简州金水三县置以

  县界连金堂山故以为名旧属益州垂拱二年入汉州寰宇记县在怀安军西北五十里乾德六

  年来隶旧志旧县治在县东南二十里金堂峡口今为古城镇怀安故城在金堂县东南

  晋义熙末朱龄石于东山置金渊戍西魏置金渊县并置金渊郡后周郡废隋属蜀郡唐武德元年

  改曰金水三年属𥳑州宋乾德五年以县置怀安军元至元十三年升军为怀州以金水县并入二

  十年又并州入金堂元和志县南至𥳑州一百五十里九域志怀安军东南至简州一百里西南至

  成都一百二十里新都故城在新都县东汉置县隋大业初省唐武德二年复置后汉

  书注新都故城在今新都县东元和志县南至府四十八里府志故城在今县东二里始康

  故城在新都县南一里晋安帝置始康郡领始康新城谈晋丰四县宋寄治成都梁时自成都

  移治县界西魏废郫县故城在今郫县北秦置华阳国志秦张仪与张若城郫城周回

  七里高六丈在蜀郡西北六十里晋书载记李雄自称益州敬都郫城元和志县东至成都府五十

  里本郫邑蜀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是也秦灭蜀因而县之不改故郫城在县北五十里灌州

  故城今灌县治本古灌口镇唐置镇静军宋改永康军元改军为灌州明降州为县元和志灌

  口镇在导江县西二十六里后魏置自灌阪迄千顷山五百里间两岸壁立时有瀑布飞流昔人以

  比井陉之厄寰宇记灌口镇本导江县地唐贞观十年立为镇静军宋乾德三年平蜀四年改为永

  安军割蜀郡之青城彭州之导江二县隶焉太平兴国三年改曰永康军东北至九陇县一百十五

  里西北至汶川县二百十六里元统志蜀人呼雒口为大郎灌口为二郎栅口为三郎导江

  故城在灌县东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属汝山郡刘宋为汶山郡治周废唐改置导江县属彭州

  宋属永康军元省元和志县东至彭州五十八里本汉郫县地武德元年于灌口置盘龙县寻为灌

  宁二年又改为导江县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属成都垂拱二年割入彭州寰宇记县在军东十八

  里本都安县地属汶山郡周天和三年废汶山郡以县并入郫县别于灌口置汶山县唐改为盘龙

  寻改为导江自灌口移于旧邑县为诺城即古都安城也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以导江青城二

  县户少省入灌州旧志明为导江铺在县东二十里九陇故城今彭县治刘宋置晋寿县

  为晋寿郡治周改曰九陇唐宋为彭州治元省入州元和志彭州东南至成都府一百里东至汉州

  七十五里垂拱二年置以天彭门为名九陇县郭下西至州二里本汉繁县地旧曰小郫言土地肥

  良比之郫县也梁于此置东益州后魏改九陇郡取九陇山为名寰宇记九陇县宋置晋寿郡古城

  在县西北三里 按元统志谓彭州即古彭国旧志又谓隋九陇故城在彭县北三十里之二郎镇

  唐移今冶疑皆无据新津故城在今新津县东元和志县西北至蜀州八十里本汉犍为

  郡武阳县地故城东七里有新津渡人谓之新津市周闵帝元年于此置新津县元统志隋开皇初

  移今治有故城在县东三里西五城故城在汉州寰宇记在雒县宋元嘉九年以旧

  五城置新城郡复于此立西五城什邡故城在今什邡县南汉书功臣表汁防候雍齿

  高帝五年封括地志雍齿故城在今县南四百歩元和志县东南至汉州四十里本汉旧县俗名雍

  齿城周闵帝改曰方亭武帝省武德三年复置寰宇记什邡县旧置在雍齿城今于城北四十步立

  县 按史记作汁邡汉书地理志作汁方功臣表作汁防后汉书郡国志作什邡晋齐志又作什方

  诸本不一应劭曰汁音十南阳故城在什邡县寰宇记南阳郡故城在什邡县西二十三

  里李膺记云李雒乱蜀遣李寿尽掠汉川五千馀家流寓于此晋太康元年置郡后魏三年废 按

  太康初李雄未乱诸志益州亦无南阳郡惟宋志北阴平郡有南阳今疑是宋兴废郡

  在成都县北宋元嘉十年免建平营置领南汉建昌永川三县又有宋宁郡亦是年免吴营桥置领

  兴平宜昌永安三县俱𭔃治成都周俱并入成都县县有宋兴山盖以故郡得名怀宁旧

  郡在成都县南晋安帝时置属南秦州宋元嘉十六年改属益州领治平西平万年三县𭔃治成

  都齐梁因之周时郡县俱废入成都县旧志今有西平城在府南白牟废县在金堂县

  东西魏置属金渊郡后周废入金渊县犀浦废县在郫县东唐置元和志县东至成都

  府二十七里本成都县地垂拱二年分置取李冰所造石犀为名宋史地理志熙宁五年省犀浦为

  镇入郫县府志在府城西二十里即古晋兴城县志今为犀浦铺在县东二十五里青城废

  县在灌县西本汉源县地齐置齐基县属汶山郡梁兼置齐基郡后周天和四年废郡改县名清

  城隋属蜀郡唐垂拱中改属蜀州开元八年去水为青寰宇记永安军乾德四年判蜀州之青城县

  隶焉元史地理志青城县至元十三年省人灌州堋口废县在彭县西北九域志熙宁

  二年置堋口县四年省为镇入九陇县又有堋口茶场旧志在彭县西北二十五里濛阳废

  县在彭县东北唐置元和志县北至彭州四十里本九陇雒新都繁什邡五县之地仪凤初分置

  𪷟阳县在濛江之北因名寰宇记县在彭州东三十九里初属益州垂拱三年来属明统志𪷟阳废

  县在彭县东二十一里旧志明洪武十年省入彭县今为濛阳镇阳安废县在简州东

  汉置牛鞞县属犍为郡西魏改名阳安为武康郡治唐宋为简州治元省元和志简州正西微北至

  成都一百三十里正东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阳安县郭下本汉牛鞞

  县也九域志阳安县有牛鞞镇旧志州旧治在绛河北明正德八年徙治河南州西一里有牛鞞戍

  即故县也又州东二里有阳安故县自元以前治此 按华阳国志牛鞞县汉元鼎二年置水经注

  则谓元封二年置宋志蜀郡有鞞县齐志有牛鞞县元和志谓南齐于此置牛鞞戍皆彼此互异又

  周本纪闵帝元年于武康郡置资州寰宇记谓西魏恭帝二年置资州误平泉废县

  州西南元和志平泉县北至简州四十里本牛鞞县地后魏恭帝二年置婆闰县属益州隋开皇十

  八年改为平泉县以县内有泉源出于平地故以为名仁寿三年置𥳑州以县属之又婆闰故县在

  县南四十六里旧唐书地理志隋移婆闰县治赖黎池改为平泉元史地理志简州有平泉县至元

  二十二年以地荒废之明统志平泉废县在简州西南五十里婆闰城在𥳑州南九十馀里

  平废县在简州西南四十里西魏置唐开元中移治仁寿县界隋书地理志隆山郡贵平县

  西魏置又置仁和郡周又废可昙平井二县入焉开皇初郡废旧唐书地理志贵平县汉广都县之

  东南地旧治仁和城开元十四年移治禄川九域志平泉县有贵平镇旧志在𥳑州西南四十里后

  魏时县址也灵池废县在简州西北元和志灵池县西至成都府六十里久视元年

  史李道广奏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天宝元年为灵池县以县南灵池为名宋史地理志天圣四

  年改为灵泉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二年并灵泉入𥶆州旧志州西七十里有龙泉镇即故灵泉县

  晋乐废县在崇庆州西南旧志按宋书州郡志晋源郡领晋乐县故属沈黎郡今州

  西南三十里有晋康废县疑即晋乐之讹也江源废县在崇庆州东南汉江原县地西

  魏置犍为郡及僰道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大业二年废僰道县入新津县唐武德元年于此置唐隆

  县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蜀州长寿二年改曰武神龙元年复曰唐隆先天元年改为唐安至德

  二载又改唐兴后复曰唐安宋开宝四年改曰江源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崇庆州元和志县西北至

  蜀州四十里九域志在州东南三十里旧志今为焚道乡江源镇 按元和志至德二载改唐安为

  唐兴新旧唐志寰宇记皆不载疑五代时复旧名也又旧唐志寰宇记皆云后魏置犍为郡及僰道

  县元和志则谓隋开皇三年徙焚道县于此岂前此犍为郡治竟无县耶旧志遂谓西魏置犍为郡

  兼置江源县误隋志汶山郡有江源县后周置当在今松潘厅地非此江源此自宋时改名也

  原废县今崇庆州治汉置江原县晋永嘉中李雄置汉原郡并改县曰汉原永和中平蜀改

  郡曰晋原县复故名曰江原周废郡改县曰晋原唐于县置蜀州宋为崇庆府治明初省县入州华

  阳国志江原县在蜀郡西滨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元和志蜀州东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西南

  至邛州八十二里东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在汉为江原县李雄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为晋原

  郡后魏平蜀后移犍为郡理此东三十里因省晋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县隋改为晋

  原取旧郡名也开皇中改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蜀州元统志古州城秦张仪筑子城隋大业九年

  县今韩士元筑旧志汉原废县在州西北五十里横原镇一作怀远镇相传李雄置县于此 按今

  本齐志作晋康郡康即原之讹耳或以为齐改晋原为晋康亦误永康废县在崇庆州

  西北五代后蜀置宋因之明省寰宇记广政十二年割郭信等八乡就横渠镇置征税院十六年升

  为永康县在蜀州北六十里州志在州西北五十里今名四界镇 按元史失载此县明统志明初

  省入崇庆州旧志谓元至元十二年省恐无据雒废县在汉州北汉置属广汉郡后汉为郡

  治晋初徙广汉郡治广汉以雒县为新都郡治寻复为广汉郡治隋属蜀郡唐于县置汉州元省县

  入州元和志州南至成都府一百里东至梓州二百十里正西微南至彭州七十五里东北至绵州

  一百八十里 按后汉书注雒县故城在今县南旧志故雒县在州北二里二誽不同水经注云雒

  水经雒县故城南则旧志之说似是怀中废县在汉州北隋书地理志雒县有西遂宁郡

  后周改为怀中寻废安州废卫在府治东四里明洪武十一年建又成都右卫在府西三

  里中卫在府西南七里前卫在府南六里后卫在府东三里俱洪武中建今皆废锦官城

  在府南华阳国志夷星桥南岸道西有城故锦官也命曰锦里又有车官城元和志锦城在成都县

  南十里故锦官城也盘古城在成都县元和志在成都县东三十里 按方舆胜览作盘古

  赤涂城在成都县北三里李特所筑瞿上城在双流县东华阳国志杜宇或

  治瞿上明统志在县东十八里蚕丛氏所都宜城在双流县东南十里宜城山下相传汉任

  安所筑亦曰武阳城鱼凫城在温江县北十里相传古鱼凫所都方便城在温江县

  北去鱼凫城五里周四里汉朱遵所筑又有敦城在县西二十二里蛮子城在新繁县东十

  五里唐咸通中南诏蛮寇成都尝筑城于此以拒官军因名人有蛮子城在崇庆州西北四十里一

  名忙子城相传唐明皇幸蜀驻跸于此不三日而城成因名王子城在彭县境寰宇记在

  九陇县汉封雍齿子于此公孙述城在新津县西宻宇记江源县有临邛故城俗云公孙

  述城益州记云盖李雄据蜀李专从牂柯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临邛旧县尽为獠居因兹移置

  元统志公孙城在今县西三十里周九里 按蕉唐志晋于唐隆县置临邛县后魏平蜀自唐隆移

  还汉县即此葭萌城在汉州东五十里或以为汉故城误湔阳城在汉州南寰宇

  记汉县废城在雒县南旧志在州西南二十里以在湔水之南为名盖南北朝时置唐僖宗

  行殿在新都县北半里宝光寺遗础尚存蜀王府在府城内明太祖第十一子椿洪武

  中封蜀建有城周五里今改其南为贡院北为宝川局石笋街在成都县西华阳国志蜀

  有五丁力士能移山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刘禹锡福成

  寺记益城石门街大逵西驰曰石笋街酉阳杂俎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

  海眠莫知其故杜光庭石笋记成都子城西通衢有石二株挺然耸峭高丈馀围八九尺老学庵笔

  记成都石笋其状与笋不𩔖乃垒叠数石成之赤里街在华阳县南华阳国志成都县本治

  赤里碧鸡坊在成都县西南益州记成都之坊百有二十第四曰碧鸡坊玉女

  房在灌县西华阳国志李冰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寰宇记五女房在导江县

  李膺记云其房凿山为穴深数十丈中有廊庑堂室屈由羊灌田戍在灌县西华阳国志

  李冰自湔堰分穿羊摩江灌江唐书地理志彭州有羊灌田朋笮绳桥三守捉城旧志唐元和初高

  霞寓追刘辟及之于羊灌田即此又县西四十里有金绳渡即绳桥故址鸡鸣原在华阳县

  南宋咸平三年知蜀州杨怀忠攻贼王均砦于鸡鸣原即此望川原在双流县西任豫益

  州记广都县有望川原后汉时凿石二十里引取郫江水灌广都田华阳国志广都有盐井渔田之

  饶江西有安稻田穿山崖过水二十里蚕市在府城内方舆胜览蜀民重蚕事每岁二月望

  日于府治东大慈寺前鬻蚕器谓之蚕市又五月卖扇于街中谓之扇市五月九日于市前鬻香药

  号药市冬月于市前鬻器用号七宝市花村在彭县北方舆胜览天彭亦谓之花州牛心山

  下谓之花村文翁石室在府治南华阳国志丈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室

  在城南永初后堂过大太守陈留高联更修立又増造一石室元和志南外城中有文翁学堂一名

  周公礼殿李膺记云后汉中平中火延学观厢廊一时荡尽惟此堂火焰不及构制虽古而巧异特

  奇壁上悉图古圣贤齐永明中刘瑱更图焉朱龄石平谯纵勒宋武帝檄文于石室之璧代王更以

  丹青增饰古画仍加豆卢辨苏绰之象费著周公礼殿圣贤圗考周公礼殿制甚古低屋方柱柱上

  狭下广与今异制左柱有汉高䀢修学舍记凡三百四十二字殿有板龛䕶先圣贤像邱文播尽山

  水龛后有板壁黄筌书湖滩邱书已亡独黄昼存殿之壁高下三方悉书上古以来君臣及七十二

  弟子像世传晋太康中太守张收之笔收子载即铭剑阁者也嘉祐中王素命模写为七卷凡一百

  五十五人为成都礼殿圣贤图绍兴中席益又模写于石经堂凡一百六十八人县志今为成都府

  扬雄宅在成都县寰宇记在成都少城西南角一名草元堂方舆胜览中有载酒亭及

  墨池通志今成都县治即其地也严君平宅在成都县寰宇记在益州西一里耆旧传

  曰卜肆之井犹存今为普贤寺旧志今名严真𮗚中有支机石元和志君平卜台在汉州雒县东一

  里寰宇记雁桥东有严君平卜处土台高数丈诸葛亮宅有三一在成都县二在双流县

  寰宇记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有祠在观内元和志诸葛亮宅在广都县南十九里又

  有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十八里今谓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即此地也蒋琬

  宅在成都县寰宇记在成都县东七里又犀浦县有蒋桥益州记云琬宅于此因以名桥

  膺宅在成都县寰宇记在府西三里或云是姜维宅司马相如宅在成都县西南

  寰宇记在益州西四里蜀记云相如宅在市桥西益部耆旧传云宅在少城中笮桥下百歩许琴台

  在焉今为金花寺明统志在府城西南五里杜甫宅在成都县西南五里浣花溪杜甫诗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谓此寰宇记在成都县西郭外地属犀浦接浣花溪地名百花潭陆游云

  少陵有二草堂一在万里桥西一在百花潭万里桥踪迹不可见今据杜诗当在县西郊碧鸡坊外

  万里桥南百花潭北浣花水西实无二革堂也又有革堂别馆明巡抚刘东皋巡按王金川建 本

  朝知府冀应熊重修立碑书草堂寺三字右为工部祠巡抚张德地建花蕊夫人宅

  在灌县西南方与胜览在故青城县陈后山云夫人费氏青城县人朱桃椎故居

  州西元统志在灵泉故县东一里今为安静观西园在府城内旧转运司署宋章楶有转运西

  园十咏又东园为兵马提辖后圃宋李良臣有东园记雪锦楼在府治东方舆胜览在大

  慈寺前郡人每岁七月七日登楼观夜市明统志取杜甫雪岭界天白锦城薫日黄之句以名成都

  一城之景一望在目锦官楼在府治东宋元丰中吕大防建楼后有彦聚亭亭后有集思堂

  筹𫟪在府治西李德裕建四壁图蛮夷险要日与习𫟪事者篿昼其上宋淳熙中范成大

  重建于子城西南明时又改在都院之东后圯海棠楼在府治西唐李回建以㑹僚佐裴坦

  张仪楼在成都县元和志成都城西南楼百有馀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蜀中近望之

  隹处也寰宇记张仪楼即宣明门楼也重阁复跨阳城门故左思赋云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于

  云中旧志一名白兔锦楼在华阳县治东北隅方舆胜览在成都县龟城上唐建前瞰大

  江西眺雪岭东望长松二江合流一曰锦江楼亦曰散花楼唐李白诗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

  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望雪楼在彭县北方舆胜览在彭州子城上唐大中初邓衮有记

  江月楼在简州方舆胜览在郡治下临雁赤二水之间读书楼在简州东溪上刘光

  祖所居今东林寺即其故址丛桂楼在简州南双市街明统志宋建因绍兴中李瞰如李

  进修范时中袁炎牟子正同登第故名望湖楼在简州南三里明统志下瞰江流山光水

  色交相辉映轻舟小艇时出柳阴中人调不减潇湘苕霅之景铜壶阁在府治陆游铜壶把

  阁南直西川门西北距府五十歩宋蒋堂知益州建吴域范成大相继更新为成都巨观亦称郡楼

  东阁在简州东唐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逄早梅相忆见𭔃诗云东阁宦梅动诗兴即

  插云阁在简州舆地纪胜在简州东一里天王院居民栽桃李万株方春花开郡守领

  客来游刘左史建阁尚友阁在崇庆州治西湖上明统志宋绍兴间计敏夫领郡事以高适

  尝为此州时与杜甫以诗酬唱乃索高杜二诗刻石目其阁曰尚友静胜堂在府治又有雄

  边堂俱宋时建又有圆通堂在府治园中宋韩绛建赵抃葺之惠远堂在府治宋靖康初卢

  法原建摹礼殿人物图绘堂中石经堂在府学内名胜志成都记云蜀孟昶有国其相母昭

  裔刻孝经论语尔雅周易尚书周礼毛诗礼记仪礼左传凡十经于石石凡千数尽依太和旧本思

  八年乃成公谷则有宋田元均补刻古文尚书则晁公武所𥙷也胡元质作堂以贮之名石经堂

  西瞻堂在灌县舆地纪胜在永康军城西门之南下临江水西见青城雪山清忠堂

  在简州旧倅廰宋赵抃范纯仁尝按临于此因名四相堂在崇庆州治明统志唐建以张

  东之锺绍京李岘王缙田人皆牧是州后皆为相因名前有崇庆堂宋绍兴间知州孙大冲建

  心堂在汉州旧通判厅后宋文同建合江亭在府东南二江合流处唐韦皋建宋吕大

  防记亭为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俯而观之沧波眇然东山翠丽与烟林篁竹列峙于

  前鸣赖抑扬鸥鸟上下商船渔艇错落逰衍一府之佳观也疏江亭在灌县西二里相传

  大禹导江于北碑尚存又名都江亭广莫亭在灌县北旧朝天门宋吕大防建危薝飞槛附

  城四岀观览之盛甲于东南会胜亭在简州城内西北隅明统志宋赵抃为蜀漕时按部

  至此赋诗后十五年再入蜀为帅复和前韵人因绘像于壁歇马亭在简州西四十里汉

  昭烈帝征吴驻跸于此因名浮觞亭在崇庆州西湖侧宋文同建房湖亭

  州明统志在汉州治南唐郡守房琯凿湖构亭高适杜甫及宋宋祁司马光赵抃韩驹文同皆有题

  冷泉亭在什邡县西十里唐李白有冷泉亭诗读书台在成都县北二里寰

  宇记孔明相蜀筑此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望乡台

  在成都县寰宇记升仙亭夹路有二台一名望乡台在成都县北九里蜀王秀所筑写经台

  在新繁县北三十里随时有苟居士尝于台上援笔书空曰为诸天写经后雨降台上独不沾涯台

  侧有石砚讲道台在汉州东宋程颢及弟頣随父晌守汉州讲道处址尚存将相台

  在什邡县南三里汉高祖封雍齿处台犹存八阵在新都县弥牟镇元和志在新都县北十

  九里寰宇记李𭙶益州记云雅子阙北五里有武侯八阵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

  方一丈高三尺纬略八阵图在新都县者峙土为魁植以红石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八八成行两阵

  并峙周凡四百七十二歩魁百二十有八成都图经八阵凡三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在弥牟

  者一百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在恭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法也棋盘市亦曰南市在废广都

  石妇在府西十五里明统志昔有妇守节孝于鼻姑后人刻石像之唐白居易有诗

  犀在华阳县南华阳国志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压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

  牛二头在府中一在市桥一在渊中水经注市桥下谓之石犀渊陆游笔记犀在庙之东阶下一足

  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明统志在府城南三十五里土人立庙祀冰号石犀庙誓水碑

  在彭县方舆胜览在彭州李冰凿山导江刻石与江神誓曰后世浅无至足深无至肩碑以唐贞元

  十四年立

 ︹关隘︺獠泽关在灌县西南百里盐井关在灌县西南沙河北又有水西关在北沙

  蚕崖关在灌县西北元和志在导江县西北田十七里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

  蚕食故名汉于此置县后废寰字记周天和二年立西北与汶川县接界旧志关在岷江北当松茂

  驿路之冲宋熙宁五年重建元末毁于兵明置巡司分废关外有宋时所置蚕崖市夏夷互易之地

  玉垒关在灌县西北方舆胜览在玉垒山下乃畨夷往来之冲旧志唐贞观𥘉建亦曰七盘

  静塞关在彭县北唐书地理志彭州有静塞关阳安关在简州西南三里依

  山为清溪关在崇庆州西八十里宋置亦曰清溪口其旁两山峙立上合下开名百家

  门门内二里曰天生侨以两山相接如桥也明置巡司今裁三水关在汉州东南十五里

  关下有渡即湔绵二水合流处明置巡司今裁高境关在什邡县北六十里关外即章洛山

  龙泉镇巡司在简州西七十里即古灵泉县明置巡司 本朝康熙中裁雍正七年

  天回镇在成都县北天回山下沱江镇在成都县北九域志成都县有沱江

  蚕此二镇华阳有均窑镇广都有招𢹂木马丽江三镇旧志蚕此镇在成都县北学射山下

  茂镇在金堂县东柏茂山下接简州界古城镇在金堂县东南九域志金堂县有金

  堂真多古城牟池四镇又金水县有堂化三州常乐白方三节柏茂六镇方舆胜览怀安军县二而

  镇九以县而言古城为富谚谓军不如县县不如镇军屯镇在新都县界弥牟镇

  在新都县北二十里接汉州界九域志县有弥牟军屯二镇 本朝雍正七年置巡司乾隆二十二

  马街镇在郫县北九域志县有犀浦马街雍店三镇白沙河镇在灌县西

  北 本朝雍正七年巡司乾隆二十一年白石沟镇在彭县北六十里明置巡司今

  干溪镇在崇庆州西南二十里唐中和二年西川叛将阡能等作乱陈敬暄遣杨行迁

  等击之战于干溪即此怀远镇在崇庆州西昔为土番岀没之地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

  设州同驻此新穿镇在新津县东北其地有新穿水唐成通十一年南诏寇成都遁还至

  双流阻新穿水造桥即此九域志新津县有新穿方井二镇旧志新穿口在县东北四十里

  云营在灌县青云沱本朝设守备驻防马军寨在华阳县东南三十五里明置巡司

  太平场在华阳县东四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置巡司嘉庆二十二年

  阁栈道在灌县西十里又十五里有石笋阁道三十里有龙洞阁道石桥井

  州界州判驻此锦官驿在成都县治左马驿也又有木马水驿在华阳县东南六十里明设

  驿丞今裁广汉驿在新都县治内南至省城五十里北至汉州五十里为自蜀赴京之道

  龙泉驿在简州西即龙泉镇接华阳县界为东路第一驿又阳安驿在州西一里

 ︹津梁︺青羊桥在成都县西南笮桥在成都县西南四里华阳国志万里桥西上曰夷星

  桥亦曰笮桥徐康晋记桓温讨李势战于笮桥寰宇记以竹索为之市桥在成都县西四里华

  阳国志城西南石牛门曰市桥李膺记云市在桥南因以名通志今曰金花桥冲治桥

  都县西华阳国志直西门郫江上曰冲治桥从冲治桥西出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又成都

  西南两江有七桥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有七星故世祖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星间李膺记一

  长星桥今名万里二员星桥今名安叅三玑星桥今名建昌四夷星桥今名笮桥五尾星桥今名禅

  尼六冲星桥今名永平七曲星桥今名升仙 按李膺记与华阳国志多不同华阳国志升仙桥亦

  不在七星之数升仙桥在成都县北华阳国志城北十里有升仙桥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

  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 按水经注寰宇记作升迁清远桥在成都县北唐光启

  三年王建攻成都田令孜登楼慰谕建与诸将罗拜于清远桥上即此宋京镗驷马桥记出成都城

  北不百步有桥旧名清远疑即古升仙桥镗更新之改曰驷马 按胡三省谓清逺桥在府南太元

  楼前濯锦桥在华阳县东洪济桥在华阳县东明万历中布政使余一龙建

  为洞九形胜壮观俗呼为新桥又有金津桥金水桥俱在城内安顺桥在华阳县东南跨锦

  江上 本朝乾隆中建万里桥在华阳县南华阳国志城南江桥曰万里桥元和志万里

  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呉诸葛亮祖之祎叹日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以为名又唐

  明皇幸蜀过此问桥名左右以对明皇叹曰间元末僧一行谓更二十年朕当远激万里外此其验

  也寰宇记亦名笃泉桥以桥南有笃泉也范成大吴船录桥在今合江亭西通志桥高三火寛半之

  长十馀丈 本康熙五年江南桥在华阳县南华阳国志城南门曰江桥寰宇记江南

  桥亦曰安乐桥在城南二十五歩宋孝武改名明统志今名南虹桥龟化桥在华阳县南俗

  呼青石桥金花桥在双流县东十里又簇锦桥在县东二十里黄水桥在县南十五里

  济桥在双流县东南八里本朝乾隆五十七年卧龙桥在新繁县西十里旧建石

  桥久圯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邑人罗美锦等易以木为洞七十有二上益以楼水势始分自是桥

  与冲潡之患毗桥在新都县南十里旧志晋永宁初李特攻成都遣其弟骧军于毗桥唐咸

  通十一年南诏攻成都成都将王画军毗桥即此又名德阳王桥以明徳阳王尝修治也又天縁桥

  在县南八里其北有安澜桥清白桥在县东北二十里其北有永清桥皆省㑹大道蒋桥

  县东寰宇记在犀浦县益州记云蒋琬曾宅于此因以名桥珠浦桥在灌县西二里索桥

  也亦名绳桥长一百二十丈广一丈长安桥在崇宁县北三里广丈馀长百二十丈

  柳桥在简州北一里方与胜览在简州朝天门外本名情尽唐刺史雍陶易今名济川

  桥在简州北绛溪人高九十尺阔三十二尺直跨四百馀尺上有瓦房三十馀楹 本朝康熙初

  通远桥在崇庆州西十里又有铁索桥二皆跨文井江其制用铁索十馀截江平系于

  两岸上铺木板索横板纵左右复系数索为栏人行板上随索高下不能自主而贩夫负重度若康

  庄又有刁桥其制横木于两岸以土石镇其本其颠则积渐长出数尺相对如石桥卷洞状将合处

  则以竹为徘架于其上高约数丈阔仅数尺亦跨文井江系龙桥在新津县东七里㑹安乡

  寰宇记神仙瞿SKchar子系龙于此雁桥在汉州北一里跨雁江水上一名金雁桥元和志在汉州

  雒县南二里又犀桥在州北寰宇记广汉郡北一里半有犀桥跨白鱼水旧志明周满重建一名周

  和顺桥在汉州北十里 本朝嘉庆八年州人张边和迪顺建因名金绳渡

  在灌县西四十里人飞赴渡在县南二十里新津三渡在新津县东三里首文井江次

  羊马河三石鱼河金马河为建昌道要路江势冲激俗有难过新津渡之谣

 ︹堤堰︺官源渠堤在成都县南唐书地理志成都县城南百步有官源渠堤百馀里天宝二

  年令独孤戒盈筑九里堤在成都县西北堤长九里故名相传汉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

  宋干徳中刘熙古重修一名刘公堤万年堤在华阳县东长三百馀丈置石人石牛各九以

  镇水清波堰在成都县西十里又双江堰在县西二十五里木龙堰在县北二十五里

  石堤堰在县北四十里洗瓦堰在华阳县东五里又妲儿堰在县东十里龙爪堰在县西

  南五里关干堰在县西南十里皆分都江水溉田金马堰在双流县西北十五里又鲢鱼

  堰在县东北二十里县境凡二十二堰鹿角堰在温江县西元时建通志县有朱家龙梁

  二堰在县东三十里自灌口下二十里分一派入江安堰即新开河流径温江郫双流华阳又自灌

  口下四十里分一派入五石堰流径温江双流皆溉田杨柳堰在新繁县北五里又兴龙

  堰在县东十二里铁马堰在县南七里金牛堰在县西南十五里天生堰在县西三里老马

  堰在金堂县东十里又石龙堰在县南十里天工堰在县西十里纺车堰在县北二十五里蛮子

  堰在县东北五里龙门堰在新都县南二十里又千工堰在县西南十五里马沙堰在县

  西二十里插版堰在县北二十里皆分昆桥河水黄土堰在郫县三十里县境又有漏沙

  石子资家红踏等三十七堰俱分自都江大堰溉田侍郎堰在灌县南十里唐书地理志导

  江县有侍郎堰其东百丈堰引江水以漑彭益田龙朔中筑宋史河渠志离堆之址镵石为水则过

  六则则从侍郎堰减水河泄而归之江岁作侍郎堰必以竹为绳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高

  下之都安堰在灌县西二十五里亦曰湔堰亦曰犍尾堰水经注江水历都安县李冰

  作大堰于此堰于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江入郫江检江以行舟俗谓之都安堰亦曰湔堰

  又谓金堤左思赋云西逾金堤是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堤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

  有堰官元和志犍尾堰在导江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

  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宋史河渠志都江口置大堰疏北流为三曰外应三石洞马骑三流而下派别

  大分不可悉记皆以堤摄北流注之东而防其决离堆之南宝支流故道以竹笼石为大堤凡七堆

  如象鼻状以捍之元史河渠志至元元年廉访佥事吉当普复修都江堰即禹凿之处分水之源也

  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江南北皆东行中为都江堰少东为大小约鱼又东跨二江为

  石门以节北江之水又东为利民台台之东南为侍郎杨柳二堰其水自离堆分流入于南江北江

  少东为斗鸡台又东为离堆又东至三石洞酾为内外二江三石洞之东为外应颜上五斗诸堰诸

  堰都江及利民台之后最大而都江又居大江中流以铁万六千斤铸为人龟贯以铁柱镇其源然

  后即工诸堰皆甃以石工以永固明洪治正德间屡加修筑明末废坏 本朝顺治十六年重修康

  熙四十五年为䨙雨所冲巡抚能泰复加修筑雍正八年巡抚宪徳以旧时力役未均奏请凡用水

  灌田之州县计亩出夫随时修华民便利焉马鸣堰在彭县东县境又有麻柳罗江济民

  等共二十四堰万工堰在崇宁县北十五里元史河渠志外江东至崇宁为万工堰堰之支

  流自北而东为三十六泂过清白堰东入于彭汉之间而清白堰水溃其南涯延袤三里馀有司因

  溃以为堰堰辄坏乃就其北涯旧梁直流而东罢其堰及三十六洞之役通志今有纪家堰在县东

  三里永安堰在县南十里龙口堰平乐堰俱在县西十里毛家堰在县北十五里阳明镇

  堰在简州东北州境又有花落沟官斗沟平大镇虎头长沟等六十五堰皆节雁绛诸水以溉田

  百丈堰在崇庆州北州境又有黑石石头沙河普济普润婆罗石鱼等七十四堰通济

  堰在新津县西南三里即远济堰唐书地理志逺济堰分四洞穿渠溉眉州通义彭山之田开元

  二十八年采访使章仇兼琼所开大寺堰在新津县西北十五里接崇庆州界引西北河

  水漑田又七星堰在县东北十里引羊马河水石马堰荞草堰在县西俱引金马河水五所堰在县

  东十五里引杨柳河水柳梢堰在汉州北引绵水溉田人马义堰引石亭江水马脚堰引

  金雁河水皆在州北老鸦堰引马蹄河水栗米堰引清白江水皆在州西州境共三十六堰

  口堰在什邡县北县境又有青竹跑马杨村等二十堰皆引雒水溉田

 ︹陵墓︺︹三国︺︹汉︺昭烈帝惠陵在华阳县西南八里旁有庙蚕丛氏

  墓在成都县西南隅圣寿寺侧金花桥东鱼凫王墓在温江县北二十五里

  女墓在什邡县界︹周︺蜀王开明墓在成都县西北武担山下商瞿墓

  在双流县南八应天山下杜宇墓在郫县南一里鳖灵墓在郫县西五里与杜

  宇墓对峙宋皇祐四年陈皋记︹汉︺赵典墓在成都县西笮桥侧有二石阙费贻墓

  在华阳县东南元统志在江原故县公孙述墓在双流县西四十里述女墓在崇庆州东

  十三里高三丈侯刚墓在新繁县西十里入灌县界王涣墓在新都县北十五里

  旧志有二石阙各高三丈一题曰汉故兖州刺史雒阳令王君稚子之关一曰汉故侍御史河内县

  令王君稚子之阙两角有斗又作重屋四壁刻人物牛马之𩔖何武墓在郫县南三里宋赵

  抃为建祠杨雄墓在郫县西二十里有子云亭司马相如墓在灌县东元和

  志在导江县东二十里元统志在彭州九陇山严遵墓在崇宁县西南元和志在唐昌县西

  南十陈立墓在崇庆州东南元统志在江原故县张任墓在汉州北关外

  齿墓在什邡县南一里寰宇记李膺记云墓高四丈阔四畞有石麒麟二︹三国︺︹汉︺关

  帝墓在华阳县南万里桥侧昭烈帝以衣冠招魂葬此张桓侯墓在华阳县禹里

  马超墓在新都县南三里︹唐︺李淳风墓在简州西五十里元统志在平

  泉故县乾封镇东十里︹五代︺蜀王建墓在成都县西郭有二石幢孟知祥

  墓在成都县北二十里又什邡县龙居山龙潭右亦有知祥墓杜光庭墓在灌县西

  南清都观后旁有薛昌井︹宋︺陈咸墓在成都县北五里范家墓在成都县北积

  善里范镇范百禄祖墓也黄庭坚有记宇文邦彦墓在双流县灵溪郷子粹中孙师

  献附谢湜墓在金堂县西门外李大全墓在简州治左有祠曰赫神

  奕墓在间州干封门外刘光祖墓在简州北二十里地名官坟沟有石碑上题宋

  大学士杨安刘公神道碑︹元︺杜圭墓在新都县东北二里张𩖕墓在灌县东十六

  ︹眀︺蜀献王墓在成都县北天回山又靖王墓亦在此又僖王墓在华阳县正觉山

  崇安王墓在崇宁县朝天山崇庆王墓在成都县威凤山悼怀王墓在成都县李村山宋濂

  墓在华阳县东十五里明统志初葬夔州永乐间蜀献王迁葬于此杨廷和墓

  都县西一里周垣数里其父春子慎墓俱在内杨处子墓在汉州南十五里正德初为贼

 所执不辱投水死葬此何教授夫妇墓在府学明伦堂西

︹本朝︺岳锺琪墓在金堂县东松秀山下

︹祠庙︺蚕丛祠在府治西南南史齐永明间始兴王萧鉴为益州刺史于州园得古冡有金蚕

 数斗鉴一无所取复为起冡且立祠焉方舆胜览今呼为青衣神在圣寿寺应

 城金马坊方舆胜览汉宣帝使王褒祭金马碧鸡之神于此宋赐今额韦皋祠在府城内

 大慈张文定祠在府城内净众寺苏洵有画像记赵清献祠在府东南

 望帝祠在府西南五里寰宇记齐永宁未刺史刘仲连置又有祠在导江县二十里灌口镇

 杜工部祠有二一在府城西完花溪上宋吕大防建一在崇庆州东南宋赵抃建

 成公祠在府城北门外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金川平定后公建祀定西将军文成公阿

 桂嘉庆十七年修慰忠祠在府城北门外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敕建祀金川死

  事文武诸臣昭忠祠在府城北门外 本朝嘉庆九年   敕建祀征剿教匪死事文

  武诸臣俱以春秋仲月岁祭继勇公祠在府城北门外 本朝嘉庆十四年   敕

  建祀成都将军继勇公德楞泰六贤祠在新繁县东北祀汉章明侯刚任末宋梅击勾涛明

  瞿君祠在新津县东六里寰宇记瞿君名武江渎庙在府城内汉书郊祀志秦

  并天下立江水祠于蜀元和志祠在成都县南八里通志今庙在城内南门西隋开皇三年建 本

  康熙六年雍正三年   敕封南渎涵和大江之神载在祀典大禹庙在府城东

  明万历中建 本朝康熙年间修有  圣祖仁皇帝御书永奠大川扁额显英王庙

  在府城东俗名二郎祀李冰之子 本朝雍正五年   敕封承绩广惠显英王各州县皆有庙

  关张庙寰宇记俱在府南七里惠陵左右宋卢陵王立汉昭烈帝庙在府城南

  寰宇记  祠在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歩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季圭修立而卑

  小故相国李回在镇更改置守陵户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建前殿祀昭烈以关张北地王及诸将

  佐左右配享后殿祀诸葛武侯唐裴度撰武侯祠堂碑柳公权书在庙内又方舆胜览蜀先主祠在

  晋原县西二里有房琯碑文通祐王庙在府城西南俗名川主祀秦蜀守李冰 本朝

  雍正五年   敕封敷泽兴济通祐王与二郎庙俱载祀典 按冰庙今各处皆有其见于古者

  府境有四一在成都县西南三里寰宇记唐李德𥙿重文一在灌县西元和志在导江县西三十三

  里吴船录谓之崇德庙一在崇庆州南一里旧名广济王庙一在什邡县见唐书地理志三公

  庙在府城西南祀秦李冰汉文翁宋张咏明洪武中建武侯庙寰宇记在先主庙西方舆

  胜览在府城西北二里武侯初亡百姓遇朔节各私祭于道中李雄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

  少城独存孔明庙旧志一在百花潭上按今与昭烈合祀一庙详见上府东北亦有祠又有庙在新

  都县北弥牟镇八阵前杨晟庙在彭县西湖墓亦在焉

 ︹寺观︺圣寿寺在成都县西南唐为空慧寺后改龙渊宋大中祥符间改今名金花寺

  在成都县西南明统志即司马相如故宅刘宋时有僧持金花王像至此因名梵安寺

  都县西南五里与杜甫草堂相接本名浣花寺唐大历中建宋时祷雨有验改今名俗呼草堂寺

  本朝康熙四年修净众寺在成都县西北一名万福寺唐开元十六年新罗国僧无相募

  建有巨钟重千钧昭觉寺在成都县北唐建即孟蜀宣华苑故址 本朝康熙五年修有

     圣祖仁皇帝御制昭觉寺诗并   敕赐扁额经部大慈寺在华阳县东唐至德

  中建明皇书大圣慈寺额 本朝顺治年间修普慈寺在华阳县东蜀中人多饯客于此

  马觉寺在华阳县东旧名正觉院相传马祖尝经此因名三学寺在金堂县东南

  二十里三学山一名栖贤寺有上中下三刹曰法海曰普济曰广济承天寺在灌县南

  十里寺有马祖灵骨塔髙丈六尺俗呼为马祖寺飞赴寺在灌县西南三十五里内有四

  望亭名胜志按神僧僡青城山有异僧出入井中赴供长安项𠜇复返广明中赐名飞赴寺

  庆寺在简州西北长松山亦名长松寺本蚕丛庙址唐开元中为马祖所建宋名嘉福今名灵

  修觉寺在新津县东南五里修觉山僧神秀结庐于此唐明皇驻𨆅为题修觉山三字

  有左右二井春夏汲东秋冬汲西水斯甘冽反之则否名曰灵泉又县南二里有四安寺亦神秀创

  杜甫有暮登四安寺钟楼诗开元寺在汉州治东北唐建罗汉寺在什邡县东唐

  景龙三年建为马祖出家处门右有说法台 本朝康熙三年修龙居寺在什邡县西旧

  名净慈寺方舆胜览在龙居山飞瀑千尺虚亭屹然桥穔路转高柏拥翠玊局观在府城南

  杨柳堤寰宇记内有玉局坛张通陵得道之所方舆胜览昔老君与张道陵至此有局脚五床自地

  而岀老子升座说南斗经既去而座隐入地中因成涸穴故以玉局为名苏轼提举玉局观即此明

  统志在府城北二十里 按明统志与寰宇记不同明初别建止取故名非故址通真观

  在成都县北十里学射山隋开宝中建名至真观明统志晋孝武时张伯子于此飞升度人

  观在华阳县治东相传唐保和真人尝修炼于此金乌观在温江县西三里内有池旧志

  唐高宗梦金乌集于益州亘木上遣使访至此见金乌三足而金色浴于池中因建伏龙观

  在灌县南一里离堆山上下有深潭相传李冰锁孽龙于此长生观在灌县南二十里方

  舆胜览旧名碧落观在青城山北二十里汉昭烈时有范寂字无为修炼于此观有古枏高数十寻

  围三十丈又有赤城阁临眺甚远丈人观在灌县西南五十里青城山北方舆胜览今名

  㑹庆建福宫昔甯封栖于北岩之上黄帝师焉筑坛拜为五岳丈人常道观在灌县西南青

  城山一名延庆宫方舆胜览隋时建有张天师遗迹及唐明皇御书碑有六时水六时洒水以代䓘

  清都观在灌县西南六十三里一名洞天观舆地纪胜宋文彦博镇蜀日市观侧陈地

  以赠张俞所谓白云居也其下白云溪出马青羊宫在成都县西南寰宇记老子与关尹

  喜别约曰千日后寻我于成都青羊肆今为青羊宫明统志青羊宫在府西南十里明初蜀王重建

   本朝康熙七年修上清宫在灌县高台山上唐建吴船录宫在峰顶岷山数百峰悉在阑

  槛下如翠浪起伏势皆东倾方舆胜览夜有神灯飞行遍空其东北麓有天师手植乘十七株

  殊院在成都县西北即妙圆塔院有   圣祖仁皇帝御制诗并   敕赐扁额

  仙庵在成都县西南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建有   圣祖仁岂帝御制诗及扁额乾隆四

  十六年修䕶国庵在华阳县南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   敕赐扁额经部

 ︹名宦︺︹秦︺李冰孝文王时为蜀守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成都二江溉田万顷罚人水飨其利

  子二郎赞𦔳之厥功懋焉︹汉︺文翁舒人景帝时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

  风欲诱进之乃选邵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十馀人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皆成就还归

  文翁以为右职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高者以𥙷郡县吏次为孝弟

  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吏民荣之争欲为

  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

  之始赵䕶成帝鸿嘉三年广汉男子郑躬等盗库兵四年党与寖广犯四县众且万入拜

  䕶为广汉太守发郡中及蜀郡合三万人击之或相捕斩除罪旬月平张堪宛人光武时拜

  蜀郡太守时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军馀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堪闻之驰往见汉誽述必败不宜退

  师汉从之成都既拔堪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列上之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蔡茂

  怀人光武时为广汉太守有政绩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第五

  伦长陵人永平中为蜀郡太守蜀地肥饶⿰扌⿱彐𧰨 -- 掾史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

  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廉范

  杜陵人建初中迁蜀郡太守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伦薄之誽成都民物丰盛

  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先令但严使储水百姓歌之曰

  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氏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陈宠沛国汶人和帝初为广汉太守西州

  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竉到显用良吏王涣镡显等以为腹心讼者日减郡中清肃

  昌馀姚人顺帝时迁蜀郡太守先太守李根年老多悖政昌到吏人讼者七百馀人悉为断理莫

  不得所密捕盗师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所遣脱宿恶大奸皆奔走他境

  第五访长陵人顺帝时补新都令政平化行三年之间邻县归之户口十倍韦义

  人顺帝时为广郡长政甚有续广都为生立庙及卒吏氏举哀若䘮考妣李膺襄城人桓帝时

  出𥙷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今恩威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高䀢

  陈留人献帝初为蜀郡太守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永初后遇火䀢更修立乃增造二石

  室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𫟪起文学以播文教 按魏志高柔传注髙干父

  躬蜀郡太守陈留圉人眹疑即躬之讹李严南阳人汉末益州牧刘璋以为成都令有能名

  董和枝江人汉末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俗奢和躬率以俭防遏逾僭为之轨

  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不敢犯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老弱相携乞留者

  数千人璋聴留二年︹三国︺︹汉︺杨洪武阳人先主争汉中时蜀守法正从行诸葛亮表洪

  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邓芝新野人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与语大奇

  之推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蒋琬湘郷人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至广

  都见琬众事不理将加罪诸葛亮请日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

  为先愿重加察之先主乃不罪项之为什邡令王连南阳人先主平成都以为什邡今转任广

  都所居有绩后迁蜀郡太守吕乂南阳人先主时为新都绵竹令存心隐恤百姓称之为一

  州诸城之首累迁广汉蜀郡太守蜀郡户口众多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又到官为之防禁

  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晋︺周处阳羡人武帝时为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

  经三十年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南北朝︺︹梁︺柳憕解人武帝时为蜀郡太守

  为政廉恪益郡怀之庚黔娄新野人武帝初为益州刺史邓元起长史成都平城中珍宝山

  积元起悉以分寮佐黔娄一无所取请书数箧而已后除蜀郡太守在职清素民安之︹魏︺辛

  昻狄道人大统末尉迟迥平蜀表为成都令昻到县即与诸生祭文翁学堂因共欢宴谓诸生曰

  子孝臣忠恤严友信立身之要如斯而己若不事斯语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举弗言切理至

  诸生等并深感悟师告其父兄曰辛君教诫如此不可违之于是井邑肃然咸从其他︹隋︺柳

  俭解人高祖初为广汉太守甚有能名韦仁寿万年人大业未为蜀郡司法书佐断狱平

  恕其得罪者皆曰韦君所论死而无恨︹唐︺韦嗣立阳武人武后时为双流令政为二州

  刘易从彭城人武后时彭州长史决唐昌池江凿川派流合堋口琅岐水漑九陇唐昌

  张东之襄阳人武后时以凤阁舍人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故事岁以兵五百戍姚州地

  险瘴到屯辄死东之请罢姚州隶嶲府岁时朝觐同蕃国废泸南诸镇而设关泸北非命使不许交

  通增嶲屯兵择良吏以统之疏奏不纳李祎吴王恪孙开元初蜀州刺史政号清严人吏畏

  而服之子岘肃宗时亦刺蜀州颜春卿琅邪人开元初调犀浦主萍常送徒于州亡其籍至

  廷口说物色凡千人无所差长史陆象先异之转蜀尉章仇兼琼颍川人开元中益州

  长史开通济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中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眉州西南入冮溉田千六百顷

  颜泉明春唧弟子肃宗拜为郫令政化清明县宿盗人情翕然成都尹举课第一迁彭州司

  卢士珵范阳人贞元末汉州刺史立堤堰溉田四百馀顷薛元赏佚其箱太

  和初汉州刺史李徳裕受维州降牛僧孺沮之元赏上言可因抚之溃虏𭙶腹不可失不省

  仁厚怢其籍出为西川押牙邛州贼阡能等纷起节度使陈敬瑄遣仁厚讨之六日而平五贼

  又平涪州刺史韩秀升之乱后与敬瑄绝败死昭宗时赠司徒杨晟佚其籍昭宋时守彭州王

  建据蜀数攻彭州城陷不屈死其爱将安师建勇而有礼既就执王建顾曰尔报杨司徙足矣能从

  我乎谢曰杨司徙哲同生死不忍复戴日月三谓不四乃杀之︹五代︺︹前蜀︺段融 

  主为雒今多惠政汉州惟廉吏第一︹后蜀︺张业浚仪人本名知业孟知祥入蜀授简州刺

  史时蜀汉盗贼群起百姓惊扰菐率兵捕之令五家为小保五十家为大保旬日之内擒𫉬殆尽

  ︹宋︺吕馀庆安次人太祖平蜀命知成都府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

  能戢下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佼𬒳酒持刀夺贾人物馀庆立捕斩之以殉军中畏服民用

  刘熙古宁陵人太祖时知成都府九里堤壤熙古规尽修筑以捍水患民德之曰刘公

  吕端安次人开宝中知成都府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卒仲甫孝义人太祖时知彭

  州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戌以长春节宴集为乱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

  薙之其党疑谋泄乃自首尽擒斩之先是州少种树署无所休仲甫课氏栽柳䕃行路郡人德之石

  𥙷阙柳太祖问群臣大武兼资者赵普以仲甫对徙益州兵马都监太宗时知成都府奏免岁输铜

  钱罢榷酤政尚寛简蜀人安之郭守文太原人太祖平蜀选知简州时剑外多寇守文悉招

  来集安守忠晋阳人干徳时知汉州时寇难甫平使车旁牛公帑不足守忠出私钱以

  给用每遣使太祖必戒曰守忠在蜀律己以正汝当效之王晋卿河朔人干徳四年知汉州

  时蜀初平寇盗充斥晋郷严武备设方略擒捕靡遗贼无敢窥其境耿昭化河南人为蜀州

  司户参军盗据城欲胁以官昭化大骂至㫁手足不屈而死张咏鄄城人太宗时知盆州时

  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大致克捷时民多胁从咏移

  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且曰前日李顺胁民为贼今日吾化贼为民不亦可乎蜀士知向学

  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魁就举三人者忠登科士由

  是知劝民有牃诉者咏灼见情伪立为判决人皆厌服真宗时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传谕咏曰得卿在蜀联无西顾之忧矣凌䇿泾人太宗时为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李顺

  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莱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真宗时复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

  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州凡六任时以为异䇿勤吏职处事精密真宗尝对王旦称䇿治蜀

  敏而有断宋珰渭南人太宗时知益州属岁饥多盗珰始至以方略擒捕招辑盗皆首服屏息

  下诏嘉奖程羽陆泽人太宗时知成都府为政寛简蜀人便之谢涛富阳人太宗时知华

  阳县时李顺初平田庐荒废诏有能占田而倍入租者与之于是腴田悉为豪右所占流氏至无所

  归涛收诏书悉以田还其主刘师道东明人太宗时知彭州转运使刘锡马襄上其治绩

  郭延浚彭城人太宗时知汉州州绖兵燹廨舍桥梁城砦忠毁延浚募军氏葺之又率

  州帑以应军须薛田河东人真宗时为益州路转运使民间以鐡钱重私为劵以便交易谓之

  交子而富家专之数致争讼田请置交子务以权其出入未报及寇珹守益州卒奏用其议蜀人便

  高觌靳人真宗时为益州转运使彭州广碃丽水二峡地出金宦者挟富人请置场募人

  夫采取之觌曰聚众山谷间与夷獠杂处非远方所宜且得不偿失奏罢之张佶渭南人景

  德中为益州钤辖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任中正济阴人景徳中代张咏知

  益州在郡五载遵咏条教蜀人便之王𥌓河南人真宗时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死有卒

  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刘随考城人真宗时通判益州

  临事明锐蜀人号为水晶灯笼赵湘华州人真宗时知新繁县以吏最命知商州李行

  简冯翊人真宗时为彭州军事推官陵州富民陈子美父死继母诈为父书逐出之累诉不得直

  转运使檄行简核正其狱陈从易晋江人真宗时调彭州军事推官摄州事时王均盗据成

  都彭人谋应之从易斩其首谋召馀党晓以祸福贳之众皆呼悦乃率励将吏修严守械成其家伟

  积薪舍后曰吾力不足以守当死于此贼闻其有备不敢入境司马池夏县人真宗时为郫

  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闲令假他事上府主等称疾不岀池摄县

  事㑹上元张灯纵民逰观凡三夕民心遂安章频浦城人真宗时知九陇县眉州大姓孙延

  丗伪为劵夺族人田久不能辩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墨浮朱上曰此必先益印然后书乃引伏

  杨怀忠咸平中知蜀州王均乱怀忠即调乡兵进讨寨槠木桥南以捍邛蜀之路与雷有终

  击破之均走领翼虎军追之均穷蹙死赵贺封邱人真宗时知汉州蜀史善弄法而贺精明

  吏不敢欺吏呈文牍多𬒳究诘人目为赵家关谓如关梁不可越也后又为益州转运使张逸

  荥阳人真宗时知益州逸几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令受财狱既具乃使

  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𡨚守者𰚾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

  岁早逸使作堰壅江水漑民田并出公租减价以赈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明年

  岁少稔逸请放还后其业彭思永庐陵人仁宗时为益州路转运使成都府吏盗公钱付狱

  已三岁岀入自妃思水摄府事甫一日即具狱中使岁祠峨眉率留成都购珍玩价值数百万钱悉

  贲诸民思永削其三之一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袁抗南昌人仁宗时为盆州路转逎使时

  三司岁市上供绫锦万二千匹抗言蜀民困惫愿少纾其力以备秦中他日之用是年郊祀蠲其数

  薛奎正平人天圣中知益州见范缜爱之俾兴子弟讲学有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

  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且戒之日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𥘉王骏临城人景

  祐元年知益州戌卒有焚营杀马胁军校为乱者骏潜兵还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

  是众皆岀命军校指乱者得十馀人即戮之蒋堂宜兴人仁宗时知益州庆历初诏天下建

  学堂因广汉文翁石室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任中师中正弟康定中

  知益州先转运使急于笼利自薪刍果蔬之属皆有算中师尽奏蠲之杨曰严河南人庆

  历中知益州时急财用多扰民之赋又陕西奏市益梓利路溪洞马而不知实无马也日严皆奏罢

  文彦博介休人庆历五年知益州尝击球钤辖𪠘闻外喧甚乃卒长杖一卒不伏呼入

  问状令引出与杖又不受后呼人斩之竟球乃归田况信都人庆历中知成都府蜀自李顺

  王均再辞人心易揺守得便宜决事多擅杀以为威况至拊循教诲蜀人爱之程戡阳翟人知

  成都府夺职人言岁在甲午蜀且有变仁宗自择戡再知益州至彭州民妄言有兵变捕斩之守益

  州者以嫌多不治城堞戡独宅城浚池自固奏禁蜀人妖言诬民者韩亿雍邱人仁宗时知益

  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粜给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与民民得不饥又疏九升江

  口下溉民田数千顷张方平南床人至和𥘉知益州未王或煽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

  守亟调兵筑城民大鷩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戌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

  乎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得邛部川译人始造比语

   者枭首境上而流其馀党蜀人遂安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半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减铸铁

   钱十馀万缗王素萃县人嘉祐中知成都府先是牙校岁输酒坊钱以供厨传日加厚输者

   转困素一切裁约之鐡钱布满两蜀而鼓铸不止币益轻商贾不行命罢鏄十年以权物价凡为政

   务合人情蜀人纪其目号曰王公异㫁韩绛亿子嘉祐中知成都府张咏镇蜀日春粜米秋

   粜盐官给劵以惠贫弱历岁久权归豪右中人奉使至蜀使酒吏主贸易因附益以取悦绛悉奏罢

   吕公弻寿州人嘉祐六年知成都府为治尚寛人疑其少咸断营卒犯法当杖抗不受

   曰廿以剑死公弻曰杖者国法剑汝自请杖而后斩之军府肃然高继宣𫎇城人仁宗时

   为盆州都监蜀人富侈元夕大张灯知府薛奎戒以备盗继宣籍恶少年饮犒之使夜中潜志盗背

   明日皆𫉬郑骧河南人仁宗时提㸃益州路刑狱建言蜀人引江水溉田率有禁岁旱利不均

   宜弛其禁孙甫阳翟人仁宗时知永昌县监益州交子务蜀用铁钱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𥿄

  代钱以便市易转军使以伪造交子多犯法欲废不用甫曰交子易可以伪造钱亦可以私铸私铸

  有犯钱可废乎但严治之不当以小人废大利后卒不能废锺离瑾合肥人仁宗时为简

  州推官以殿中丞通判益州建言州郡既土雨后虽旱多隐之以成前奏请令监司劫其不实者

  陈荐沙河人仁宗时为华阳尉盗杀人弃尸民田荐出验有以移尸告者田主又杀其母县欲

  文致杀二人以逭荐失盗之责荐不可曰焉有诬人以自贳者耶己而𫉬盗姚仲孙

  人仁宗时通判彭州尝以天下久无事不可以弛兵备因上前世御戎料敌之䇿名防𫟪龟鉴累迁

  尚书屯田员外郎王鬃守益州辟通判州事吕大防蓝田人仁宗时知青城县故时圭田

  粟入以大斗而出以公平复利三倍民虽病不敢诉大防始均出纳以平其直青城外控汶川与敌

  相接大防据要置逻密为之防禁山之采樵以严障蔽韩绛镇蜀称其有王佐才八权盐铁判官元

  丰中知成都府俞汝尚乌程入仁宗时知导江县新繁令卒使者使承其乏将资以公田辞

  不许至则悉以周旧令之家朱寿隆诸城人仁宗时知九陇县吏告民一家七人以火死

  者寿隆曰岂有尽室就焚无一脱者殆必有奸逾月𫉬盗果即纵火之人杀之卢士宏

  入仁宗时知汉州校实民产使力佚不溢人徳之鱼周询雍邱人仁宗时通判汉州城中

  夜有火部众救之植剑于前曰攘一物者斩火止民无所失亡王举元镇定人治平中徙成

  都转运使邛井盐岁入三百五十万为丹稷卓个所侵积不售下令止之盐登于旧刘航

  神宗时知犀浦县航先知虞城虞城多奸猾喜寇盗犀浦民弱而驯航为政寛猛急缓不同两县皆

  冯京鄂州人熙宁中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

  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丗世为

  韩宗道熙宁中㩴成都路转运判官时行新法使者相望于道宗道不务纷更不胶旧

  贯所究利害务通其平故蜀路视他路独优丗论嘉之陆诜馀杭人熙宁中知成都府青苗

  法岀诜言蜀氓刀耕火种民常不足今省税科折已重其民轻侈不为储积脱岁俭不能偿逋适陷

  之死地愿罢四路使者诏独置成都府一路刘庠彭城人神宗时知成都府乞禁西山六州

  与汉人㛰姻勿蹈吐蕃侵取维州之害张寿濮州人神宗时知成都府蜀人苦多盗弃严保

  伍使不得隐而中其捕限南蛮寇黎雅讨走之罢磨刀崖戍卒张戬长安人熙宁元年知金堂

  县民有小善皆籍记之月吉召老者饮劳使其子孙侍劝以孝悌民化其德县讼日少程珦

  河南人神宗时知汉州尝宴开元僧舎酒方行人讙言佛光现观者相腾践不可禁珦安坐不动顷

  之遂定熙宁法行为守令者奉令惟恐后珦独抗议指其未便使者李元瑜怒珦印移病归

  常京兆人哲宗时为成都路转运副使中使持御札至令织戏龙罗二千匹绣旗五百常奏旗者

  军器之饰敢不奉诏戏龙罗惟供御服日衣一匹不过三百有奇今乃数倍无益也诏奖其言为减

  四分之三胡宗愈晋陵人元祐初知成都府蜀人安其政王觌如皋人绍圣初知成

  都府蜀地齐腴亩千金无间田以葬觌索侵耕官地表为墓田江水贯城中为渠岁久湮塞积苦霖

  潦多水灾观疏治复故民德之号王公渠吕由诚开对人哲宗时通判成都有治绩

  伸东平人绍圣中为郫县丞守委受成都租伸屏绝宿弊民争先输多沿途假𥧌以达旦常平使

  者孙俊早行怪问之皆应曰今年马县丞受纳不我病也俟遂荐于朝席旦河南人徽宗时

  知成都府蜀数有妖言议者遂言蜀士习乱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务尚和平政和中入见言蜀楮

  劵益多使民不敢信帝曰朕为卿损数百万虚劵而别给缗钱与本业可乎对曰陛下不爱重费以

  救敞法此古圣王用心也自是钱引稍仍亩邵伯温洛阳人徽宗时提点成都路刑狱贼

  史斌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不能入蜀人德之唐恕江陵人崇宁初

  为华阳令以不龙奉行茶法忤使者谢病免归梁介乾道中为彭州守修复三县二十馀堰灌

  溉之利及于邻邦诏直秘阁利州路转运判官黄畴若丰城人嘉定中知成都府蠲积欠十

  馀万考官吏冗员非敕令差注者悉罢之为民代输六年布估钱计二十万二千四百缗又别立库

  储二十五万三千湣期扵异日接续代输又籴米十五万石有奇足广惠仓之储又减他赋之重者

  民力遂寛初沈𥠖蛮屡犯𫟪畴若镂榜晓以祸福青弥两卷遂乞降后董蛮寇犍为利店畴若亟调

  兵设方略捕之皆遁去洪咨䕫于潜人嘉定中隹与之帅成都请于帝授咨䕫藉田令通

  判成都府与之为制置使首檄咨夔自近辞曰今当开诚心布公道合西南人物以济国事乃一未

  有闲而先及门生故史是示人私也卒不受惟以通判职事往来效忠蜀人高之冯有硕

  淳祐初权成都府事兀兵入蜀死之诏赠三官李大全淳祐𥘉知简州元兵克简州大全死

  王骧淳祐初权汉州兀兵入蜀死之同时死者彭州守宇文景讷权刘当可

  初权汉州事元兵屠汉州当可与判官邵复录事参军熊由司户参军赵崇启知雒县罗君文皆不

  屈而︹元︺刘元振济南人宪宗时随父黑马入蜀摄万户年方二十号令严明赏罚不

  妄𪧐将皆敬服之中统元年廉希宪奏为成都总管宋将刘整降元振往爱之整献金六千而男女

  五百人元振以金分赐将士而归还其男女张宏元统中灌州判官从肃政廉访使吉逹布

  修治堤堰役省工速氏利之︹明︺何文辉滁人洪武初以参将留守成都号令明肃军民

  皆徳之帝尝称其课略威望子环成都后御指挥使征迤北阵殁胡子祺吉水人洪武中

  知彭州都江诸堰歳治堤防旧用鐡石劳费不赀元李堰废子祺议以竹木代工甚省朱景

  哲陕西人洪武初知金堂县廉静寛平民赖其抚字凡官署学校坛祠多所创建民不劳而事举

  易节万载人洪武闲知成都府治尚清静吏胥不敢为奸王佑秦和人洪武中知崇庆州

  招𢯦抚辑甚得民和胡寿安歙县人水乐中知新繁县延父老询邑中利病而罢行之躬行

  原野劝耕种性淡泊寝处一纸帐后圃种芦菔数亩采以供客三宰大邑未尝携妻子孔友

  谅长洲人永乐中知双流县立学宫尚风节去任民立祠祀之王敏郫县训导宣徳中言

  郫彭盗贼纵横乞命廉能大臣克朝殄灭诏从之严亨宣德中灌县阴阳学训术请筑都江

  四十四堰诏许之汪奎婺源人宏治中知成都府岁饥多盗赈救复业曾逊氶天人正

  德中知金堂县老成凝重初远氏多逋赋不奉约束或以事捕至辄拘击惫于狱逊至叹日民不信

  有司之过也遂下令与民吏始吏不得禁无辜是愉赋者如期至户给倪帖升合有稽民得其使

  祀名刘汉金齿人嘉靖𥘉任成都训导教人有法捐赀以养士孤寒皆能自立著郫县教

  谕声望益著郫人尸死之缪辅之通海人嘉靖初授重庆节推谳狱明断擢知汉州节浮费

  却请记事上敬而弗阿𢊍传忠裁以制岁早调治有法郡不至乱忌之者以考察阴中之怡然引去

  汪鸾陕州人嘉靖中知简州廉直慈惠体士爱民救荒弭盗疏减京料盐课州人思之

  琮安福人嘉靖中知汉州资性刚明州廨学宫倾圯悉为建置丁禾大早设粥赈饥恊豪强屏益

  贼人称其能张文渊贵州人嘉靖中知汉州自廿俭约赋役令氏自应不待期㑹而集利

  害无不兴革去久民犹称道刘体仁昆明人嘉靖中知新繁县作堰灌口以概民田改甃

  砖城摘奸僧续善隐罪人称神明邻县每有疑狱辄委决无不立服者自奉淡泊民目为青菜刘子

  文征历四川按察使清节与其父同韩宸大理人嘉靖间知什邡县清介自持勤察民瘼未久

  以直道去邑人知其贫赆以金帛宸受之行稍速仍及其主任璜临潼人嘉靖中授成都推

  官监仓粮时月棒皆倍支仓曹多累璜草其弊当事有要功者请加兵泸叙等卫琪按其迹实未叛

  力请罢师及征苗民备𫟪无不奉命造衅者遂被劾去璜得褒擢贾梁江川人隆庆时知什

  邡县刚正无私在任四年清苦如一日条陈运米折银民免赔累耿定力黄冈人万历中

  知成都府方正严明人不敢干以私大新学宫激厉后进政尚体要郡务翕然改观李曰辅

  南昌人天启时成都推官值奢贼乱后民物凋盏有绥辑劳巡抚朱变元倚以兵事偕诸将攻后重

  庆释胁从无算随摄仁寿县事翟英天启时成都卫指挥奢崇明之乱英扼贼龙泉驿与后卫

  指挥韩应泰小河所镇抚都联若俱力𢧐死左重䝉化人灌县知县天启初奢崇明围成都

  重数励士民救之力战马蹶骂贼死赠光禄寺卿赵恺天启初郫县川导奢崇明来攻率众

  御之为贼刺死赠重庆同知郑安民浙江人崇祯末为蜀王府左长史贼围成都安民分

  守南城城陷不屈死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刘士斗南海人崇𬓲末为成

  都府推官摄府事巡按刘之勃荐为建昌兵备佥事贼将人境之勃促之行士斗曰生死共之复何

  往及城陷被就见之勃与献忠语大呼曰此贼也不可屈节献忠怒遂阖门被杀之勃宝鸡人被执

  时劝贼勿杀百姓放士平遥语以勿屈既而慷慨骂贼贼攒箭射杀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士斗谥烈愍之勃谥忠烈又成都同知当涂沈受蒲举家被害双流知县蒲圻李甲升建昌卫

  同知未行会师荣经县贼至战败𬒳执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赐谥烈愍

  尧相黄冈人荣祯末为成都同知监纪军事城䧟被执不屈死又金堂县知县沭阳章鸣谦新

  都县知县通海包洪䇿崇寜县知县江宁刘旋均以城陷不屈死 木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沈云祚太仓人崇侦中知华阳县流寇破夔门成都大震云祚谒蜀藩陈守御䇿

  不应城陷被执胁降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潘梦科金堂县典

  史与郫县主簿张应奇于崇祯十年李贼陷城均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子人忠

  王励精蒲城人崇祯中知崇庆州有善政张献忠䧟成都家人劝之去励精不可朝服

  北向拜书文文山成仁取义四语于壁登楼自焚死 木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义祠

  李之珍崇祯时为成都都司佥事献贼陷城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赵嘉炜山阴人官郫县主簿甫受事守都江堰献贼至胁降不从投江死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子入忠义祠何教授佚其名官成都府教授献贼破成都夫妇并殉难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义祠

 ︹本朝︺萧永芃汉军镶白旗人康熙三年知温江县询民利病而罢行之开荒田瘗枯骨期年

  之闲流亡复业常九经洋县人康熙三年知新津县时人民稀少风𰚾淳朴九经慈良诚悫

  官民相亲至有男妇出耕而九经代视其稚幼者民闲谓之真父母戴宏烈桐城人康熙八

  年知成都县招流亡给牛种相度地𫝑修都江堰以通水利民利赖之周辅奏海盐人康

  熙四十七年知成都县发奸摘伏有能名寻摄崇庆州事州多滞狱辅奏至立谳决百馀案称为平

  王霖上元人雍正二年知新繁县听断之下谕导款至妇孺无隐情加意学校建义路礼

  门二坊在任四载缊𫀆蔬食人服其廉王绍文衡水人雍正五年成都县勤理民事非

  公不谒大府操守清廉以与同官争论解职贫至不能举火民负米析薪日为具食巡抚宪德以

    闲擢知西安府黄锷将乐人乾隆元年知双流县时邑初创复锷综理有序修桥十二堰

  四设官渡六于邑之东南牧马山相度皋隰募民开塘浚沟辟田二万亩在任十一年以卓异陞

  郑方城闽县人乾隆二年知新繁县莅任𥘉即𭄿民称社谷以济匮乏历三载积储渐充分

  贮四村贫民赖之建西关义和桥往来者称便张南瑛姚安人乾隆十二年知金堂县初大

  河湾有地十里许平衍无灌漑利居民仅种菽麦南瑛亲为履度遂绕冠紫山南凿渠接绣川河溉

  良田数千赦民呼为普利堰堰旁悉成膏腴关基圣临桂人乾隆三十三年知双流县值

  夏旱履行各乡村至邑东北得水源田鲢鱼洞氏接笕注水苦不能多基圣往复周勘令凿石置笕

  辟两洞以引水水大至灌溉皆遍下流宣泄无滞民享其利蒋兆奎渭南人干隆三十四

  年知华阳县洁已奉公摘伏如神与大吏论事刚正不挠爱民以实去官之日邑人奔送者相属

  毛大瀛宝山人嘉庆五年知简州贼首冉添元等偷渡嘉陵江涉潼河扰及金堂大瀛偕汎

  弁马应魁带兵防堵至金堂界之土桥沟贼大至大瀛及应魁力战殁州人从死者五十馀人

   赐祭葬荫如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