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经解钩沉 全览1 全览2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七
  古经解钩沉      五经总义类
  提要
  等谨案古经解钩沉三十卷
  国朝余萧客撰萧客字仲林长洲人是编采录唐以前诸儒训诂首为叙录一卷次周易一卷尚书三卷毛诗一卷周礼一卷仪礼二卷礼记四卷左传七卷公羊传一卷糓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孟子二卷尔雅三卷共三十卷而叙录周易左传均各分子卷实则三十三卷也自宋学大行唐以前训诂之传率遭掊撃其书亦日就散亡沿及明人说经者遂凭臆空谈或荡轶于规矩之外
  国朝儒术昌明士敦实学复仰逢我
  皇上稽古右文
  诏校刋十三经注疏
  颁行天下风教观摩凡著述之家争奋发而求及于古萧客是书其一也其叙录备述先儒名氏爵里及所著义训其书尚存者不载或名存而其说不传者亦不载馀则自诸家经解所引旁及史传类书凡唐以前之旧说有片语单词可考者悉著其目虽有人名而无书名有书名而无人名者亦登之又以传从经钩稽排比一一各著其所出之书并仿资暇集龙龛手镜之例兼著其书之卷第以示有征又经文同异皆以北宋精本叅校正前明监板之讹缺自序谓创始于己卯成藁于壬午昼夜手录几于在目青盲而后成帙其用力亦云勤矣考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梁皇侃论语义疏日本尚有全帙又唐史征周易口诀义今永乐大典亦尚有其文是书列皇氏书于佚亡而史氏书亦复未采葢海外之本仅得诸传闻而天禄之珍久藏于清秘非下里寒儒力所能睹也然经生耳目之所及者则捃摭亦可谓备矣乾隆四十四年四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 校 官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一止
  长洲余萧客撰
  序录
  前序
  古之人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三十而五经立故汉晋古注入申部者唯毛苌王弼杜预不兼他经孔安国二何郭璞则尚书公羊论语尔雅外各兼一范𡩋穀梁外兼二郑𤣥毛诗三礼外兼五其在一经之中注外复有他书及总群经而有作若郑𤣥六艺论之类皆不与本注悉数独以玉海九经旧目较元明刋行注本其幸者传不传参半其不幸者传其一不传其二然隋唐三志注者百数十家今存者十家为书十有三然则其一得传已非不幸讲疏义疏盛于六朝今则唐唯四人得传贾孔为盛然公彦三礼疏中之礼记颖达周易疏外之𤣥谈已不复见其自宋明帝周易而下刘焯刘炫书春秋以前有录无书复非注之可比盖毛诗笺传一经或有二家南北旧疏九经至无一种当时得失未可强同遗事馀文零落可悯暇日因读注疏摘其所引并李鼎祚周易集解二十七家旧说益以史传稗官百家杂注及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诸巨编所载凡涉经义具有成书今所不传尽玉海而止罔不毕取仍注所出其不注者周易则出李鼎祚集解尚书以下即出本经注疏逺自周室迄于唐代凡得三十卷其间多寡亦微有凖绳辞条丰蔚则撮其精英一二仅存则随条辄录名曰古经解钩沉言古以别于现行刋本言经解不言注疏以并包异同钩沉则借晋杨方五经钩沉之名而义不必借昔王应麟集郑𤣥周易注两有刋本其集郑𤣥古文尚书古文论语贾逵服䖍古文春秋三书秘钞仅有存者传闻华亭一士大夫家独有尚书间关求借终莫得见今既遍检群籍知于厚斋所集纵不悉全或当得其七八至于十之二三访求补入亦无伤焉群经次第略依经典释文超孟子于尔雅前者唐宋书目孟子本入丙部玉海始列在九经而释文本老子庄子在尔雅前今谓孟庄同时州次部居理合相代每条先后则依先儒世次不以所出之书为断诸书屡见则事从其朔盈庭聚讼则彼我兼通窥豹则管亦一斑集狐则裘非一腋与夫存者杂而观之扶衰绝揽体要质当世表微君子匡不逮焉
  后序
  已卯杪秋萧客从事钩沉载寒暑易尚书古注旁搜略遍而周易五卷既削稿其后得交朱太学文游学博思精所藏宋元精本率前日所未见及所求而不得若王应麟集郑𤣥尚书注之类莫不毕具传本往还一瓻无费越一岁辛巳遂下榻滋兰精舍丹铅朝夕乐不为疲至于左目几成青盲而钩沉得信而有征于先儒言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焉壬午二月目疾甚百方自疗四月未尽复转入虚损头不得俯不得回顾行不得盘旋回顾盘旋眩晕耳鸣辄通夕不止人寿河清半须药物尚可惧吴祐汗青之责同子建论文之书要之皓首非今日之论哉昔兰台历载二十汉志弗成西乡受诏期月注文精密故知练三都者十年研两京以一纪大率作辍用兼旁杂人事萧客摈绝交游五年专力穷则腴代樵苏愁则娱同丝竹上惭食时期月之敏下非两京三都之精然蜜蜂以兼采为味秋菊则落英可餐绘事以众色成文濉涣则馀波未绝周易二十二家集解序上三国志注表二书所言有庶几之合壬午夏五扶疾缮写八月书二十九卷毕先以己卯十月作前序是岁九月作后序及录并前序为序录第一卷许慎说文目在卷末京房注易录入正卷汉魏旧章宋元儒者所弗屑然司马文正类篇一从许氏目在卷之十五至于录居一卷则自陆元朗经典释文以后无闻焉今之所集先儒姓氏及所撰书名僻者近半缺而不论则读者茫如随条附见则繁而寡要不得不别为一卷略述源流非敢自命古人造作同异饰诗书以惊愚买名声于天下者也本名古注疏钩沉文游曰疏以命名始吴陆玑其作注下之注始刘宋张该不若经解之目本后苍曲台记义虽不同新旧唐书已相承分类遂定今名前序曰古经解钩沉者亦今所追改也前序体例今不尽同者具出于例欲见撰集本意故复并存不必櫽括绳墨尽与本书合也
  
  汉人宋人说经殊旨鸿沟东西大约在李唐限断然卢仝啖赵春秋开弃传之宗王弼何晏易象有空文之注逓相祖述宋学要亦本自西京董仲舒东京马融今集散失尽取唐前非欲独宗汉学实存稽古之思
  王伯厚处宋诸儒末独能好古易尚书论语则集郑𤣥注诗则集齐鲁韩三家春秋则集贾逵服䖍今祖述其意旁及诸经下尽隋唐旧注质伯厚独集汉注初心不无抵牾要亦孔门各言尔志之义
  赵宋初叶注疏尊为科律渡江至元半为诸儒集矢其间所引复是注疏唾馀大率在不论不议之列故萧客初稿以各经注疏周易集解所载旧注为主后因何晏孔颖达李鼎祚征引繁多更以注疏集解未载者为主其客主之辨诸书则每见辄录注疏集解则但备一家及精义要言什一二而已
  旧注散见他经疏中仍为尽数分摘盖不在本经便与诸书无异至陆德明释文本为经典作音故其所载先儒诸音今不传者亦每人存一二则其涉旧注注疏所未及者择善而从录其强半陆淳春秋三书专为啖赵之学两家之卷帙虽亡三书之采摭略备今录其折衷三传理趣明者近数十条唯此二陆不同诸书尽录之例
  旧注初见备载姓氏书名再见以下独载书名此定法也其或先儒著书异人同名如刘向雷氏并有五经要义及诸书援引不称作者姓氏不能定其谁何则虽初见独出书名或一人数书如贾逵于春秋有左氏长经章句左氏解诂左氏经传朱墨列三家经本训诂其可分属者或从诸书指实或从文句排比其疑不能决则虽屡见独载人名其不立书名独称注解及音者再见以下配姓以相别一经之内复有姓同则少见者称名如孝经注王肃多王献之一见则献之称名王肃称姓孟子注刘熙多刘向一见则刘向称名刘熙称姓其从诸书元引称人称书者则又不以初见再见为例每条下注所出书名非独则古称先兼欲读者便于覆对然一书卷帙多或盈千若不注出某卷几与不注所出书同今自诸书两卷以上便为分别注出其体自唐李匡义资暇集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巳见资暇中卷曰礼记第十八卷开元礼第七十六龙龛注鑇字云在中阿含经第五十五卷注憻字云出阿差末经第三卷故程大昌考古编引通鉴演繁露引通典两用其法然则王应麟集郑氏易引书注卷盖非独创
  各经本文一以注疏本为正其先儒旧本字或异同分注经文各字之下参读后注便知某本作某某本有某字无某字至义门学士红豆侍读以唐石经及宋椠本校补校改涂乙颇多夫唐石宋刋流传既鲜其间同异便属沉沦今摘其切于学者闻见标以异字异句脱文诸目直书经句不作旁注盖据唐宋旧刻正有明两雍本之误又此集摘句附注初非全写经文老成典型知无复改窜经字之嫌也
  九经注疏其书尚存于体不当入集然缺文讹字非得两宋精本不可是正如礼记疏义门先生见南宋刋本已缺落数十处故就传是楼校北宋本经月始出其后吴门流传一北宋本朱太学楷字孔林比对精善今择疏中讹不可意校缺不可文句从朱校本补正百数十条不敢谓识庐山真面庶几为读礼疏者一挹西山朝爽
  校补缺误率用宋椠惟赵岐孟子章指毛斧季扆曾见章丘李氏所藏北宋蜀大字章句本赵氏篇叙从此校出而斧季手校注疏不言章指出自蜀本惠松崖先生亦仅从旴郡重刋廖氏本校录非世彩堂元本然章指旧在各章章句之末今本混入疏中零落大半前辈或疑孙宣公疏里有疏不知孙疏首述章指末乃覆疏初非自疏前疏今若必俟宋本则孙疏二十八卷之疑终无可解故从两家所校急为补入
  萧客少无过人之性中复贫病相兼三十以后居然濩落此集虽麄立规条然病中涂抹易稿再三其间或旧注失收或前后倒置或本非散失误行采入不能保无一二抵牾然亦有明知其误如崔寔有四民月令无礼记月令注而白帖指为注月令穀梁有麋信注无庾信注而太平御览两三处并作庾注司马彪有续汉书郡国志无礼记注而太平寰宇记指为注礼记若此之类凭臆改定则恐实有其书弃而不录则恐贻讥挂漏承讹袭谬受教大方虽非阙疑抑亦慎言之体
  
  古经解姓氏书目诸经解并是今所采入其散失之甚无一条可见者不滥载其目
  
  子夏
  易传三卷经典释文一 二卷隋书三十二 六卷唐㑹要七十七四卷文苑英华七百六十六 案此散失本非张弧所伪撰
  诗序诗考一 案此韩诗序
  魏文侯
  孝经传刘昭注补后汉书引 齐民要术引
  孟仲子
  诗论毛苌诗传引
  
  申公
  鲁诗汉书八十八 鲁训注补后汉书二十九
  韩婴
  韩诗内传四卷汉书三十
  诗叙水经注引
  辕固
  齐诗释文一 齐诗传徐天麟西汉㑹要二十五
  孟喜
  易章句二篇汉书三十 十卷释文一 八卷隋书三十二
  后苍
  齐诗汉书注三十 按苍与辕固并为齐诗诸书引率不称作者姓名今备其目于录仍其无姓名于本条他多仿此
  戴德
  丧服变除一卷旧唐书四十六
  丧服记通典引
  戴圣
  石渠礼论四卷隋书三十二 礼义通典九十二 礼议政和五礼新仪十一 礼议奏三十八篇西汉㑹要二十六
  欧阳高
  尚书章句三十一卷汉书三十释文一
  施雠
  易章句二篇
  淮南王安
  九师道训二篇按汉书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法
  董仲舒
  公羊治狱十六篇并汉书三十 春秋决事十卷隋书三十二 春秋决狱白孔六帖二十六 春秋断狱五卷玉海四十
  孔安国
  尚书音释文一 按释文注汉人不作音后人所托
  诗序北堂书钞引
  古文孝经传一卷隋书三十二
  古论语传释文一
  夏侯胜 夏侯建
  尚书章句各二十九卷
  尚书解故二十九篇并汉书三十
  京房
  易章句十二卷释文一 十卷隋书三十二
  严彭祖
  严氏春秋春秋疏引
  颜安乐
  公羊严氏记十一篇汉书三十 颜氏春秋春秋疏
  尹更始 汝南人汉书三十 议郎西汉㑹要二十六
  穀梁章句十五卷旧唐书四十六
  张禹
  孝经安昌侯说一篇汉书三十
  刘向
  周易系辞义二卷旧唐书四十六
  尚书五行传记十一卷汉书三十
  春秋说晋书引
  五经要义五卷旧唐书四十六
  孟子注李善文选注引
  许商
  尚书五行传记一篇汉书三十
  刘歆
  洪范五行传续汉志十三
  左氏章句汉书三十六
  尔雅注三卷释文一
  冯氏
  严氏春秋章句赵明诚金石录十四
  侯苞
  韩诗翼要十卷隋书三十二
  郑兴
  周礼解诂郑𤣥周礼序
  春秋条例后汉书三十六
  郑众 建初六年以左冯翊为大司农八年卒影宋本熊方后汉书年表九下
  周礼解诂周礼序
  春秋条例后汉书三十六
  左氏章句释文一
  贾徽
  左氏条例二十一篇
  贾逵
  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三卷并后汉书三十六古文尚书训徐天麟东汉㑹要十二
  周礼解诂周礼序
  春秋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
  左氏长经章句二十卷并隋书三十二 三十卷旧唐书十六左氏解诂三十卷释文一 左氏传义公羊疏引按王应麟集贾服春秋独红豆斋秘抄相传然与古文尚书古文论语皆多补治不为厚斋原本故今据宋元以前书采旧注于厚斋三书独根括原引书作注而阙三书之目
  左氏长义三十事后汉书三十六 东汉㑹要十三 四十事释文一
  包咸 永平五年以左中郎将为大鸿胪八年卒影宋本后汉书年表九上
  论语章句何晏论语集解序
  卫宏
  古文尚书训旨后汉书七十九下
  毛诗传经典释文引
  薛汉
  韩诗章句二十二卷隋书三十二
  景鸾 字汉伯梓潼人常璩华阳国志十下
  月令章句同上 按诸引月令章句大率皆蔡中郎书然不著姓氏者十居六七景鸾戴颙两家既与蔡同不传亦无以见诸书征引必无一二偶及故备录焉
  周氏
  论语章句论语序
  樊光 京兆人中散大夫释文一
  尔雅注六卷同上 三卷隋书三十二
  李巡 汝南人中黄门释文一
  尔雅注三卷同上
  阮谌 侍中隋书三十二
  三礼图十卷张彦逺历代名画记三
  许慎
  五经异义十卷隋书三十二
  五经通义初学记引
  许淑 字惠卿魏郡人春秋疏一
  左传注释文一
  张衡
  周官训诂册府元龟六百五
  马融
  易传九卷释文一 注一卷隋书三十二章句十卷旧唐书四十六
  易音释文一
  尚书注十一卷
  毛诗注十卷并释文一 毛诗传成伯玙毛诗指说
  丧服经传注一卷
  周礼注十二卷并隋书三十二 周官传贾公彦周礼废兴礼传同上 礼记注东汉㑹要十二
  三传异同说同上 左传注初学记引
  孝经注东汉㑹要十二
  论语训说论语序
  崔寔
  月令注白孔六帖引
  延笃
  左氏注释文一
  何休
  左氏膏肓十卷
  穀梁废疾三卷并通志六十三
  公羊墨守十四卷隋书三十二
  公羊文谥例公羊疏引
  公羊音训史记索隐引困学记闻引
  论语注后汉书七十九下
  刘熙
  孟子注七卷隋书三十二
  颍容
  左氏条例五万馀言后汉书七十九下 释例十卷隋书三十二 七卷新唐书五十七
  卢植
  礼记注二十卷释文一 十卷隋书三十二 礼记解诂东汉㑹要十二
  礼记音释文引
  服䖍
  左氏传解谊二十一卷隋书三十二 三十卷旧唐书四十六训解世说注上之下
  左氏传音一卷释文一 音隐一卷旧唐书四十六
  左氏膏肓释痾十卷隋书三十二 五卷旧唐书四十六春秋成长说九卷隋书三十二 成长义公羊疏二十四 七卷新唐书五十七
  荀爽
  易传后汉书六十二 易注十一卷释文一 章句十卷旧唐书四十六
  礼传
  春秋条例并册府元龟六百五
  刘表
  易注十卷释文一 章句五卷隋书三十二
  宋衷
  易注十卷释文一
  郑𤣥
  易注十二卷释文一 九卷隋书三十二 十卷新唐书五十七尚书注九卷
  尚书音并释文一
  丧服变除一卷旧唐书四十六
  三礼图魏书引
  三礼音各一卷释文一
  左传注文苑英华引 按世说上之下郑注春秋传未成尽以与服䖍为服氏注左传音群经音辨引
  针左氏膏肓 发公羊墨守 起穀梁废疾后汉书三十五
  六艺论一卷旧唐书四十六
  驳五经异义后汉书三十五
  孝经注同上 案太平寰宇记二十三卷曰康成彻孙所作
  论语注十卷释文一 九卷隋书三十二
  论语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论语孔子弟子目录一卷隋书三十二
  尔雅注周礼疏引
  
  髙贵乡公
  左氏音三卷释文一
  刘桢
  毛诗义问十卷隋书三十二 九卷册府元龟六百五
  陈群
  论语义说论语序
  王基
  毛诗驳一卷隋书三十二 五卷新唐书五十七
  王肃
  周易注十卷隋书三十二 按本传肃不注周易但撰定父朗所作易传则诸引肃注本王朗易传然诸志一不及朗遂同班固遗亲攘美之罪至苏易简文房四谱第五卷引顾野王舆地志曰王朗为㑹稽太守子肃随之郡住东斋注周易则谬误显然按朗与许靖书大男名肃生于㑹稽即非随父之郡明矣
  尚书注十一卷隋书三十一 十卷释文一
  毛诗注二十卷
  毛诗义驳八卷并隋书三十二 杂义驳旧唐书四十六
  毛诗问难二卷同上
  毛诗音释文一
  周礼注十二卷
  丧服经传注一卷
  丧服要记一卷
  礼记注三十卷并隋书三十二
  礼记音一卷释文一
  左传注三十卷
  孝经解一卷并隋书三十二
  论语义说论语序 注十卷隋书三十二
  董遇 𢎞农人魏志十三 字季直大司农魏志注十三
  周易注十卷旧唐书四十六
  易音释文引
  左传章句三十卷隋书三十二
  左氏朱墨别异魏志注十三
  周生烈 炖煌人魏志十三 姓周生名烈魏志注十三 字文逢本姓唐博士侍中释文一 字文逸论语序疏
  论语义说论语序
  论语义例魏志注十三
  糜信 字南山东海人乐平太守释文一 按册府元龟糜信外复出一康信误一为两
  春秋说要十卷隋书三十二 春秋要一卷册府元龟六百五穀梁传注十二卷释文一
  穀梁音释文引
  孙炎 乐安人征秘书监不就魏志十三 字叔然魏志注十三字叔言颜氏家训下
  周易例
  春秋例并魏志十三
  周礼注陈祥道礼书引
  礼记注二十九卷释文一 三十卷隋书三十二
  尔雅注三卷释文一 七卷隋书三十二 六卷旧唐书四十六二卷册府元龟六百五
  尔雅音义颜氏家训下 音一卷释文一
  王弼
  论语释疑三卷隋书三十二
  论语音释文引
  何晏
  周易私记二十卷
  周易讲疏十三卷并册府元龟六百五 按晏本传及诸书并不载此二书未知王钦若所本隋书有周易私记二十卷不注撰人下接周易讲疏十三卷注云何妥撰恐编册府时误妥为晏复误两书为一人然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晏说而不详书名故备其目
  论语音释文引
  嵇康
  左氏音三卷释文一






  古经解钩沉卷一上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一下
  长洲余萧客撰
  序录下
  吴
  虞翻
  周易注十卷释文一 九卷隋书三十二
  陆绩
  周易述十三卷释文一 注十五卷隋书三十二
  射慈 字孝宗彭城人吴志注十四 按孙休传作射慈孙奋传作谢慈射即谢姓之改见广韵四十祃射字注
  丧服变除图五卷隋书三十二
  姚信 字德祐吴兴人太常卿册府元龟六百五
  周易注十二卷释文一 十巻隋书三十二
  薛综
  述郑氏礼五宗图通典引
  韦昭
  毛诗答杂问七卷
  孝经解赞一卷并隋书三十二
  鲁论解罗愿尔雅翼引
  徐整 字文操豫章人太常卿释文一
  毛诗谱畅同上 谱三卷隋书三十二
  
  谯周
  丧服集图通典引
  论语注十卷
  五经然否论五卷并隋书三十二
  向秀
  易义释文一
  杜预
  丧服要集二卷隋书三十二 要记北堂书钞九十二 要集议三巻旧唐书四十六
  春秋长历晋书三十四
  春秋释例十五卷隋书三十二
  左传音三巻通志六十二
  束晰
  五经通论册府元龟六百五
  卫瓘 字伯玉庾肩吾书品 河东安邑人侍中张懐瓘书断中论语注八卷释文一 集注六巻隋书三十二 十卷旧唐书四十六
  裴秀
  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晋书三十五
  刘兆 字延世济南东平人晋书九十一
  春秋调人七万馀言同上
  公羊注文选注引
  京相璠 裴秀客隋书三十二
  春秋土地名三卷同上
  卢钦 字子若范阳人尚书仆射晋书四十四
  公羊序春秋疏引
  司马彪
  礼记注乐史太平寰宇记引
  邹湛
  周易统略论三巻旧唐书四十六
  刘寔 字子真平原人文选注四十九
  春秋条例十一卷隋书三十二 二十卷玉海四十
  缪播 字宣则兰陵人中书令晋书六十
  论语旨序三卷隋书三十二 二卷旧唐书四十六
  论语音释文引
  杨乂 字𤣥舒汝南人司徒左长史释文一
  易卦序论一卷旧唐书四十六
  陈劭 字节良东海襄贲人陈留内史晋书九十一
  周礼论释文一 周官论评十二卷旧唐书四十六 周官礼异同评通志六十四
  杨方 字公向髙梁太守晋书六十八 按册府元龟作阳方
  五经钩沉十卷隋书三十二 钩深旧唐书四十六
  孔晁 五经博士隋书三十二
  尚书义问三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穀梁传指训五卷隋书三十二 按隋书通志俱作孔君不言名而程端学春秋本义十四巻引孔晁
  刘逵 侍中
  丧服要记二卷
  袁凖 给事中
  丧服经传注一卷并隋书三十二
  丧服传通典引
  孙毓 字休朗释文一 北海人长沙太守毛诗指说
  毛诗异同评十卷
  左传义注十八卷并隋书三十二 二十八卷册府元龟六百五左传贾服异同略五卷隋书三十二
  栾肇 字永初太山人尚书郎释文一 史记索隐十八
  论语释疑十卷隋书三十二 论语义史记索隐十八 论语释新唐书五十七
  论语驳二卷旧唐书五十六 三卷通典六十三
  江熙 字太和兖州别驾册府元龟六百五
  公谷二传评三卷玉海四十
  论语集解十二卷释文一 十卷隋书三十二
  韩康伯
  易音赵汝梅周易辑闻引
  黄颖 南海人广州儒林从事释文一
  周易注四卷隋书三十二 十卷旧唐书四十六
  张轨
  易义十卷崔鸿十六国春秋七十
  干宝
  周易注十卷隋书三十二
  周易爻义一卷新唐书五十七
  周易𤣥品二卷册府元龟六百五
  易音释文引
  周礼注十二卷隋书三十二 十三卷释文一
  周礼音群经音辨引
  春秋左氏义晋书八十二 左氏函传义十五卷隋书三十二 左氏承传义册府元龟六百五 春秋义函传十六卷通志六十三
  王廙 字世将琅邪临沂人王敦用为荆州刺史历代名画记五
  周易注三卷隋书三十二 十二卷释文一 十卷旧唐书四十六
  贺循
  丧服要记十卷隋书三十二
  葛洪
  丧服变除一卷
  郭璞
  毛诗拾遗一卷并同上
  尔雅音一卷释文一 音义旧唐书四十六 音略二卷通志六十三
  尔雅图赞二卷释文一 图谱册府元龟六百五
  李轨 江夏人祠部郎中释文一
  周易音一卷隋书三十二
  尚书音
  周礼音一卷
  仪礼音一卷
  礼记音二卷并释文一
  左传音三卷隋书三十二
  公羊音一卷
  穀梁音并释文一
  李充 字𢎞度中书侍郎史记索隠十八
  论语集注十卷释文一 论语释隋书三十二
  论语音释文一
  刘智
  丧服释疑通典引 按隋志注梁有丧服释疑二十卷孔智撰亡而通典数处并引晋刘智无孔智
  张璠 安定人著作郎释文一
  周易注八卷隋书三十二 集解十二卷释文一 十卷旧唐书四十六
  周易略论一卷新唐书五十七
  李颙 字长林江夏人本郡太守释文一
  尚书集解十一卷隋书十二 集注十卷旧唐书四十六尚书新释二卷隋书三十二
  尚书要略二卷新唐书五十七
  谢沉 字行思㑹稽山阴人晋书八十二 著作郎毛诗指说尚书注十五卷隋书三十二 十三卷旧唐书四十六
  孔伦 字敬序㑹稽人庐陵太守释文一
  丧服经传集注隋书三十二
  徐干 字文祚东莞人给事中释文一
  穀梁传注十三卷同上
  徐邈 字仙民颜氏家训下 东莞姑幕人骁骑将军晋书九十一
  穀梁传义十卷
  五经音十巻并隋书三十二
  薄叔元
  问穀梁义二巻
  范𡩋
  尚书注十卷
  穀梁传例一卷并隋书三十二
  穀梁音群经音辨引
  答薄氏穀梁驳穀梁疏引
  孙绰
  论语集注十卷释文一
  蔡谟
  毛诗疑字议初学记引
  丧服谱一巻隋书三十二
  谢万
  孝经集解一卷同上
  谢道韫
  论语赞艺文类聚引
  王愆期 字门子河东人散骑常侍释文一
  公羊经传注十二卷同上 十三卷隋书三十二
  范宣 字宣子陈留人晋书九十一
  礼记音二卷释文一
  礼论难晋书九十一
  袁宏
  孝经说邢昺孝经序疏
  桓𤣥
  周易系辞注二卷
  殷仲文
  孝经注十巻并隋书三十二
  
  范长生 涪陵丹舆人李雄丞相十六国春秋八十 自称蜀才颜氏家训下
  易注十卷释文一
  北凉
  刘昞 字彦明炖煌人蒙逊克酒泉拜为秘书郎中十六国春秋九十七
  周易注十六国春秋九十三
  
  戴颙
  月令章句十二卷旧唐书四十六
  雷次宗
  诗序义二卷
  丧服经传略注一巻并隋书三十二
  周续之
  诗序义释文一
  毛诗音颜氏家训引 颜师古匡谬正俗引
  荀柔之 颍川颍阴人奉朝请释文一
  周易系辞注二巻隋书三十二
  易音册府元龟六百六
  荀昶 字茂祖中书郎册府元龟六百六
  孝经集解文苑英华七百六十六
  何承天
  礼论三百巻隋书三十二 三百七卷旧唐书四十六
  徐爰 字长玉琅邪人大中大夫窦蒙述书赋注上
  易音
  毛诗音并册府元龟六百六 音义毛诗指说
  礼记音二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任预 太尉参军隋书三十二
  礼论条牒十卷同上
  崔凯
  丧服驳通典引
  丧服难问六卷隋书三十二
  庾蔚之 字季随员外散骑常侍册府元龟六百六
  丧服要记注十卷旧唐书四十六 五卷新唐书五十七
  礼记义疏孔颖达礼记疏序
  贺道养 贺玚伯祖南史六十二
  春秋序注一卷隋书三十二
  后魏
  崔浩
  周易注十卷隋书三十二
  刘芳 字伯文彭城人侍中魏书五十五
  诗义疏御览引诗考引 诗义荃御览引
  毛诗笺音义证十卷北史四十二
  常爽 字仕明河内温人魏书八十四
  六经略注册府元龟六百六
  卫冀隆 辽西人国子博士魏书七十二
  难杜氏春秋六十三事同上
  秦道静 乐陵人北史四十七
  释卫氏难杜春秋疏引
  南齐
  刘𤩽 字子圭沛国相人彭城郡丞南齐书三十九
  周易乾坤义一卷隋书三十九 九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周易注文选注三十
  周易系辞义疏二卷新唐书五十七
  毛诗序义疏一卷隋书三十二
  孝经说孝经序疏
  顾欢 字景怡吴兴盐官人南史七十五 吴自牧梦梁录十七 一字元平宋本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六十三
  周易系辞注南齐书五十四
  王俭
  丧服古今集记三卷隋书三十二 按任昉撰俭集序但言占今集记不言丧服
  丘季彬 尚书仪曹郎隋书三十二
  礼统六卷同上
  
  武帝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隋书三十二
  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卷
  周易开题论序十卷并旧唐书四十六
  文言义梁书三
  易大义二十卷新唐书五十七 二十一卷通志六十三易大义疑问二十卷新唐书五十七
  易音释文八
  孝经义疏十八卷隋书三十二
  论语音释文引
  简文帝
  毛诗十五国风义二十卷隋书三十二
  元帝
  左传音释文引
  伏曼容 字公仪平昌安丘人临海太守梁书四十八
  周易注八卷隋书三十二
  褚仲都 天监中历五经博士宋本咸淳临安志六十三
  周易讲疏十六卷隋书三十二
  崔灵恩 清河武城人桂州刺史梁书四十八
  毛诗集注二十四卷毛诗指说 二十二卷册府元龟六百六周礼集注四十卷同上 二十卷通志六十四
  三礼义宗四十七卷梁书四十八 三十卷南史七十一春秋经传解六卷
  左氏传立义十卷
  春秋申先儒传论十卷并通志六十三
  左氏条例十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何𦙍
  毛诗隐义十卷隋书三十二
  礼记隐义二十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贺玚 字德琏㑹稽山阴人步兵校尉领五经博士梁书四十八
  礼记新义疏二十卷隋书三十二
  礼论要钞一百卷旧唐书四十六
  周舍 䕶军隋书三十二 汝南人太平广记二百四十六
  礼疑义五十卷旧唐书四十六 五十二卷通志六十四
  皇侃 吴郡人国子助教梁书四十八
  礼记讲疏五十卷同上 四十八卷隋书三十二 讲说南史七十一
  礼记义疏九十九卷隋书三十二
  论语义十卷梁书四十八 义疏隋书三十二 论语音释文引
  孝经义疏三卷通志六十三
  贺述
  礼统十二卷玉海三十九
  严植之 中抚军记室参军册府元龟六百六
  孝经注隋书三十二
  
  周𢎞正 字思行汝南安城人尚书右仆射陈书二十四
  周易讲疏十六卷同上
  张讥 字直言河南武城人国子博士陈书三十三
  周易义三十卷同上 讲疏隋书三十二
  戚衮 字公文盐官人梁江州刺史陈大建十三年卒宋本咸淳临安志六十三
  周礼音释文一
  沈文阿 字国卫吴兴武康人国子博士陈书三十三春秋义疏释文一 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二十五卷隋书三十二 二十七巻旧唐书四⺊六 三十巻册府元龟六百六
  王元规 字正范太原晋阳人陈尚书祠部郎隋秦王府东阁祭酒陈书十三
  左传音三巻同上
  施干 博士册府元龟六百六
  尔雅音释文一
  谢峤 国子祭酒释文一
  尔雅音册府元龟六百六
  顾野王
  孟子释孟子疏引
  尔雅音释文一
  后周
  沉重 字子厚吴兴武康人露门博士北史八十二
  毛诗音二卷
  周礼音一卷并同
  礼记音二卷周书四十五
  樊深 字文深河东猗氏人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四十五
  七经异同说三卷同上 七经论隋书十二
  七经义经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周书四十五 义纲二十九卷隋书三十二 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义纲略通志六十三
  卫元嵩 成都人赐爵持节蜀郡公元包经传一
  三易异同论李江元包经传注引
  熊安生 字植之长乐阜城人露门学博士周书四十五礼记义疏三十卷北史八十二 四十卷通志六十四
  庾信
  穀梁传注太平御覧引
  
  何妥 字栖凤西城人国子祭酒北史八十二
  周易讲疏十三卷隋书三十二 三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顾彪 字仲文馀杭人秘书学士宋本咸淳临安志六十三
  尚书疏二十卷隋书三十二
  李孟悊
  仪礼章疏贾公彦仪礼疏序
  刘焯
  尚书正义孔颖逹尚书疏序
  夏侯伏朗
  三礼图十二卷历代名画记三
  刘炫
  毛诗述义四十卷隋书三十二 述议北史八十二
  春秋攻昧十卷同上 十二卷旧唐书四十六
  春秋述议四十卷北史八十二 三十七卷旧唐书四十六三十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春秋规过三卷新唐书五十七
  千文孝经述议五卷隋书三十二 述义旧唐书四十六
  辛彦之 陇西人洛州刺史隋书五十七
  五经异义北史八十二 按礼记疏引异义一条载张华事考诸书目既无礼记异义当为辛彦之书
  魏真克 巨鹿人邢昺孝经序疏
  孝经训注同上 按新唐志有魏克已注孝经一卷列在贾公彦下未知即一人否
  
  江灌 字德源陈尚书令至武德中为隋州司马历代名画记三 按窦蒙述书赋注上卷载江灌字道群陈留人晋侍中中䕶军不言作尔雅赞当从张彦逺为唐人
  尔雅赞二卷名画记三
  陆德明
  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四卷旧唐书四十六 易疏十五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二十卷周易启䝉翼传中篇
  孔颖达
  毛诗谱胡三省通鉴音注引
  魏徵
  周易义六卷通志六十三
  裴瑜
  尔雅注五卷宋史二百二
  尔雅音芥隐笔记引
  崔憬
  周易探𤣥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僧一行
  易纂程㢠周易古占法引
  丁公著 苏州人通鉴二百四十一
  孟子音孙奭孟子音义序 手音一巻宋史二百二
  啖助
  春秋集传
  春秋例统并新唐书二百
  春秋集注陆淳春秋纂例一
  赵匡
  春秋集传损益同前
  五经辨惑说春秋纂例引
  施士丏 太学博士韩愈集二十四
  毛诗说韩集注引
  王隐
  周易要削三卷宋史二百二
  张鉴 苏州人中书侍郎平章事旧唐书百二十五
  三礼图十二卷册府元龟六百六 九卷通志六十四
  孟子音义三卷新唐书五十九
  陆淳
  春秋集注二十卷
  韩愈
  论语注十卷并新唐书五十七
  卢仝
  春秋摘微四卷读书志一 一卷通志六十三
  李瑾 试左武卫兵曹通考百八十二
  春秋指掌十五卷新唐书五十七 指掌图宋史二百二按通考引崇文总目碎玉一篇在指掌十五篇中通志列指掌十五卷碎玉一巻为两书误
  刘轲 韶右人范攎云溪友议三 慕孟轲为文故以名焉王定保唐摭言十 字希仁元和末进士卒于洛州刺史计敏夫唐诗纪事四十六
  三传指要十五卷新唐书五十七
  成伯玙 中山人卫湜礼记集说卷首
  礼记外传四卷新唐书五十七 十卷宋史二百二
  陆善经
  孟子注七卷新唐书五十七
  苏鹗
  周易开𤣥闗一卷姚应绩编晁公武读书志一
  东乡助 朝散大夫守江陵少尹启蒙翼传中篇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新唐书五十七
  张辕
  周易启元周易古占法引赵汝梅筮宗引
  李翺
  易铨三卷玉海三十六 七卷董真卿周易㑹通卷首
  陆希声 吴人宣和书谱四 相昭宗计敏夫唐诗纪事四十八
  易传二卷新唐书五十七 十卷葛立方韵语阳秋八 六卷玉海三十八 十三卷宋史二百二
  春秋通例三巻新唐书五十七
  陈岳 吉州庐陵人唐摭言十 锺传江西从事新唐书五十七
  春秋折衷论三十卷读书志一
  时代无考诸史无传诸书目杂出于晋宋齐梁之间不明指何代今列为无考诸传记或有附见姑俟续出
  陈铨 丧服注释文一
  聂氏 周礼音释文引
  刘昌宗 尚书音集韵引 毛诗音匡谬正俗引 周礼音一卷 仪礼音一卷 礼记音五卷并释文一 左传音集韵引
  姚规 周易注七卷
  崔觐 周易注十三卷 周易统例十卷
  傅氏 周易注十三卷并隋书三十二 十四巻启䝉翼传中篇卢氏 周易注十卷
  舒援 毛诗义疏二十巻
  谢氏 礼记音义隐一卷
  雷氏 五经要义五卷
  邯郸绰 五经析疑二十八卷并隋书三十二 三十卷旧唐书四
  十七

  綦母邃 孟子注九卷隋书三十二
  苏寛 春秋义疏春秋义序
  闵因 公羊序
  戴宏 公羊序并公羊疏引
  梁氏 丧服集说通典引
  王恺冲 周易注十卷
  贺述 礼统十三卷并旧唐书四十六
  梁正 三礼图聂崇义三礼图引
  韦辉光 毛诗问御览引
  郑氏 月令笺山堂考索续集引
  姓氏无考
  诗传荀子引 褚少孙补史记引 韩诗外传引 说苑引 论衡引
  易大传汉书引 案所引文非系辞
  鲁诗说二十八卷汉书三十
  礼服传
  丧服文传并白虎通引
  鲁诗传何休公羊解诂引 文选注引吴仁杰两汉刋误补遗引
  月令篇名
  月令记并蔡邕集引
  尚书诂训虞翻疏引见吴志注
  穀梁序常璩华阳国志引
  春秋古地水经注引
  春秋穀梁说卢辩大戴礼注引
  舍人尔雅注二巻 汉武帝时待诏释文一
  尚书内传北堂书钞引
  论语隐义注三巻
  礼记音义隐七巻并隋书三十二
  丧服条例礼记疏引
  五经释例艺文类聚引
  齐诗内传汉书注引
  毛诗草虫经初学记引 蔡卞毛诗名物解引 埤雅引
  春秋地名初学记引
  春秋井田记后汉书注引 史绳祖学斋占毕引
  春秋文义通典引 政和五礼新仪引
  礼记传通典引
  春秋大传余知古渚宫旧事引
  毛诗题纲
  毛诗义注
  五经义
  五经析疑驳
  论语隐义并御览引
  尔雅注行均龙龛手鉴引
  书名无考
  贾谊文莹湘山野录引 江少虞皇宋事实类苑引 服䖍释文引 湘山野录引 延笃 蔡景君 侯果并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庄氏周易疏引 刘知几王元亮唐律疏议注引 以上易
  刘蕡薛季宣尚书古文训引 书
  张敷 郑坤 刘氏 南公并礼记疏引 礼记
  彭汪春秋正义引 案正义引作仲博考释文盖汪字 左氏
  董仲舒释文引 戴氏公羊疏引公羊
  刘向释文引 缪协论语疏引 范𡩋释文引 案晁公武读书后志一巻曰皇侃论语疏引范𡩋说则隋志范廙论语别义十巻或是范𡩋之误 颜延之论语疏引 梁武帝释文引 李匡义资暇集引 论语
  
  钩沉一序录       一下序录下
  周易       二下周易下
  尚书上      四尚书中
  尚书下      六毛诗上
  毛诗下      八周礼
  仪礼上      十仪礼下
  十一礼记一     十二礼记二
  十三礼记三     十四礼记四
  十五左传一     十六左传二
  十七左传三     十八左传四
  十九左传五     二十左传六
  二十一左传七    二十一下左传七下
  二十二公羊     二十三穀梁
  二十四孝经     二十五论语
  二十六孟子上    二十七孟子下
  二十八尔雅上    二十九尔雅中
  三十尔雅下











  古经解钩沉卷一下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巻二上
  长洲余萧客撰
  周易上
  五经
  晋太宁元年撰钩经传之沉义著论难以起滞杨方五经钩沉序玉海四十二
  六经
  传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仁义者人之性也经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未有不由学而能成其器不由习而能利其业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𡩋越庸夫也讲艺以全髙尚之节盖所由者习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徳备焉昔者先王之训天下也莫不导以诗书教以礼乐移其风俗和其人民故恭俭庄敬而不烦者教深于礼也广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于乐也温柔敦厚而不愚者教深于诗也疏通知逺而不诬者教深于书也洁净精微而不贼者教深于易也属辞比事而不乱者教深于春秋也夫乐以和神诗以正言礼以明体书以广德春秋以断事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源故曰易不可见见则乾坤几乎息矣由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顷因暇日属意艺林略撰所闻讨论其本名曰六经略注以训门徒焉常爽六经略注序魏书八十四
  周易
  序国家西平河右炖煌张湛金城宗钦武威段承根三人皆儒者并有俊才见称于西州每与余论易余以左氏传卦解之遂相劝为注故因退朝之馀暇而为之解焉崔浩注序魏书五十二 炖煌张堪金城宋钦武威段根同册府元龟七百六十八 五代祖晋官至礼部侍郎学兼天人尝著八卦论为世所传遭乱遗坠而编简尚有存者鹗乃略演其旨于此苏鹗开𤣥关序姚应绩编晁公武读书志一 易以乾象龙以马明坤随事义而取象是故春秋传辞多因物象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文触类而长洎甲子以六十为运而卦则六十四为周六十四而参六十合九百六十年为一元纪助今采于注疏未释后学滞懵者摽出目为周易释疑属象比事约辞伸理云尔东乡助物象释疑序总康成辅嗣辈所说曰要削者言撮其要也王隐
  要削序并胡一桂启蒙翼传中 予乾符初任右拾遗岁莫端居梦在大河阳旷野数百里有三人偃卧东首长各数丈有告者曰上伏羲中文王下孔子也三圣皆无言意中甚愕寤而震悸伏而思之河与天通图之自来三圣衡列干之象也天道无言示人以象天将以易道畀予乎由是考核少小以来所集诸家注说贯以自得之理著易传十篇传上经为第一下经为第二所以列彖象之微辞测卦爻之奥义第三篇演文言之纯粹以显圣人之赜第四篇伸系辞之微意以彰易道之神第五篇原作易之始述列卦之序第六篇释说卦之义辨反对之相资第七篇穷画卦象之由生蓍奇耦之极第八篇明权舆律吕之本制作礼乐之原第九通天下之理第十成天下之务陆希声传序董真卿㑹通卷首 今年四十有七已及圣人之年于是作易传以授门人崔彻王赞之徒复自为注同韵语阳秋八
  解易者谓生生之德有易简之义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变易者谓生生之道变而相续崔觐注孔颖达八论
  
  元亨利贞
  始万物为元遂万物为亨益万物为利不私万物为贞魏徴义李衡义海撮要一
  初九
  阳在初称初九去初之二称九二则初复七阴在初称初六去初之二称六二则初复八矣陆绩述朱震汉上传一 位始故称初阳重故称九干宝爻义李鼎祚集解一
  潜龙
  爻辞周公所作马融传赵汝梅辑闻一 文王作爻辞崔憬探𤣥朱震汉上丛说
  利见大人
  圣人在位谓之大人向秀义史记索隐二十六
  终日乾乾
  承乾行干故曰乾乾荀爽注
  在渊
  渊谓初九甲子龙之所由升也干宝注
  用九
  总六爻纯九之义刘𪩘乾坤义疏并集解一
  见群龙无首吉
  爻皆体干群龙之象舜既受禅禹与稷契咎繇之属并在朝郑注后汉书注三十下 见众圣人无自尊之意则可以统御群才矣陆传撮要一
  六位
  天地四时也六爻效彼而作侯果集解一
  时乘六龙
  天子驾六孟喜章句诗疏三之二
  天行健
  天体不健能行之德健也犹如地体不顺承弱之势顺也何妥疏
  天德不可为首也
  纯阳天德万物之始莫能先之不可为首先之者凶随之者吉宋衷注
  文言曰
  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姚信注并集解一 文言是文王所制梁武帝影宋注疏本音义 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庄氏影宋本疏一
  体仁
  体生也郑注文选注二十四
  水流湿火就燥
  水之性润万物而退下火之性炎盛而升上王肃注书疏十二
  云从龙风从虎
  龙举而景云属虎啸而谷风兴同 犹言龙从云虎从风也张璠集解
  圣人作
  作起也马传并裴骃史记注六十一
  而万物睹
  五动成离日出照物皆相见虞翻注集解一
  
  先迷后得主利
  坤臣道也妻道也后而不先先则迷失道矣故曰先迷阴以阳为主当后而顺之则利卢氏注集解一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西南阴类故得朋东北阳类故丧朋王肃注汉上丛说
  万物资生
  自无出有曰生刘𤩽义宋本文选注六 生得性之始也刘𤩽注宋本文选注三十
  直方大
  直也方也地之性此爻得中气而在地上自然之性广生万物故生动直而且方郑注朱楷校宋本礼记疏六十五
  黄裳
  如舜试天子周公摄政同李德林书隋书四十二
  龙战于野
  圣人喻龙君子喻蛇同仪礼疏五
  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慊读如群公溓之慊古书传作立心与水相近读者失之故作慊溓杂也阴谓此上六也阳谓今消息用事干也上六为蛇得干气杂似龙同惠校相台岳本毛诗疏九之三
  天𤣥而地黄
  阴阳交战故血𤣥黄王凯冲注集解二
  
  天造草昧
  草草创也昧爽也郑注宋本文选注三十八 草昧微物董遇章句影宋注疏本音义
  君子以经纶
  经纶匡济也黄颖注释文二
  盘桓
  旋也马传胡三省通鉴音注八十八
  班如
  谓相牵不进也子夏传影宋本疏二
  以从禽也
  从子用翻黄颖音影宋注疏本音义
  泣血涟如
  体坎为血伏离为目互艮为手掩目流血泣之象也九家集解二
  
  蒙亨
  蒙者蒙蒙物初生形是其未开着之名也人幼稚曰童亨者阳也郑注
  匪我求童蒙
  互体震而得中嘉㑹礼通阳自动其中德于地道之上万物应之而萌芽生教授之师取象焉修道艺于其室而童蒙者求为之弟子非已乎求之也同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弟子初问则告之以事义不思其三隅相况以反解而筮者此勤师而功寡学者之灾也渎筮则不复告欲令思而得之亦所以利义而干事同并公羊疏二十六
  险而止蒙
  险而止山也险而动泉也动静皆蒙险杨乂卦序论宋本御览三十八
  用说桎梏
  木在手曰桎在足曰梏郑注周礼疏三十四
  顺以㢲也
  顺者心不违也㢲者外迹相卑下也虞注集解二
  
  利涉大川
  大川大难也能以信而待故可利涉褚疏影宋本疏二
  宴乐
  宴安也干注 宴乌衍翻李轨音并影宋本释文二
  需于沙
  沙接水者郑注诗疏十七之二
  惕中吉
  中丁仲翻马融音释文二
  归而逋
  坎为隐伏逋逃之象物象释疑㑹通三
  三百户
  小国之下大夫采地方一成其定税三百家故三百户也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二
  或锡之鞶带
  鞶带佩鞶之带同周礼疏二十七
  三褫
  三拖三加之也同项安世玩辞三
  
  丈人吉
  丈之言长能御众众有朝正人之德以法度为人之长吉而无咎谓天子诸侯主军者同周礼疏二十
  王三锡命
  锡音赐徐邈音释文二
  有命
  命所受天命也郑注文选注二十四
  
  盈缶
  爻辰在未上值东井井之水人所汲用缶同诗疏七之一
  终来有他
  非应称他也子夏传程迥古占法下
  比之匪人
  二四虽近情不相得又柔谄非已所亲故曰匪人魏义
  外比之
  内比之者以专其应为比外比之者以非其应为比陆传并撮要一
  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
  王因天下显习兵于蒐狩焉郑注周礼疏三十五 王者习兵于蒐狩驱禽而射之三则已法军礼也失前禽者谓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旁去又不射唯背走者顺而射之不中则已是其所以失之用兵之法亦如之降者不杀奔者不御皆为敌不敌已加以仁恩养威之道同宋本春秋疏六
  
  履虎尾
  夫鸟游旷泽之地而比翮者万群虎居繁林之薮而接豪者千数五经钩深宋本御览五十七
  不咥人
  噬啮也郑注文选注十
  履道坦坦
  二变震为大涂故曰坦道虞注㑹通三
  
  拔茅茹
  茅音苗郑音宋本贾昌朝群经音辨一 茹牵引也邹湛统略论
  以其彚
  彚古伟字美也傅氏注并释文二
  包荒
  荒虚也五虚无阳二上包之翟𤣥义集解四
  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易有周人五号帝天称一也王美称二也天子爵号三也大君者兴盛行异四也大人者圣人徳备五也孟章句朱校宋本礼记疏六 五爻辰在未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生育者嫁娶之贵仲春之月嫁娶男女之礼福禄大吉郑注周礼疏十四 以柔在上帝乙妹之象下应于二下嫁之象陆传㑹通三
  城复于隍
  隍壑也郑注诗疏十八之三
  
  休否
  休美也郑注文选注二十五
  系于苞桑
  苞植也同宋本文选注五十二
  同人
  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
  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蜀才注集解四
  同人于门
  门者出入之正道不由斯道则为咎陆传撮要二
  同人于宗吝
  今春秋公羊说鲁昭公娶于吴为同姓也谓之吴孟子春秋左氏说孟子非小君也不成其丧不当讥又按易曰同人于宗吝言同姓相娶吝道也即犯诛绝之罪言五属之内禽兽行乃当绝五经异义通典六十天子诸侯后夫人无子不出郑注仪礼疏二
  升其髙陵
  三居下体之上故谓之陵刘𤩽义㑹通四
  大有
  互体有兑兑为泽位在秋也干则施生泽则流润离则长茂秋则成收大富有也姚规注集解四
  公用亨于天子
  初九为元士九二为大夫九三为诸侯孙炎例张洎对状宋史二百六十七
  匪其彭
  彭亨盛满貌干注玩辞三
  
  地中有山谦
  谦之为道降已升人山本地上今居地中降体之义刘表章句并集解四
  卑以自牧也
  牧养也郑注文选注十六
  
  雷出地奋豫
  奋动也雷动于地上而万物豫也同诗疏一之四
  先王以作乐崇德
  外传曰三王之乐可得闻乎施犨章句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五
  殷荐之上帝
  上帝天帝也郑注旧唐书二十一 文苑英华七百六十二
  朋盍簪
  簪祖咸翻王肃音毛居正六经正误一 捷疾也陆传程迥古占法下
  冥豫
  冥深也王廙注释文二
  
  震动兑说内动之以德外说之以言则天下之民慕其行而随从之故谓之随也郑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蛊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也案尚书大传云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然为训者正以太古之时无为无事也今言蛊者是卦之惑乱也时既渐浇物情惑乱故事业因之而起惑矣伏曼容注集解四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诸侯贡士于天子乡大夫贡士于其君必以礼賔之唯主人盥而献賔賔盥而酢主人设荐俎则弟子也郑注仪礼疏四 盥手酌鬯祭之始荐进熟祭之末灌鬯之时诚敬内充齐庄之容颙颙外见则与祭者皆观感而化矣陆传罗苹路史前纪注九
  观天之神道
  诬神者殃及三世大传汉书二十五下
  噬嗑
  九四
  四体离阴位骨之象王肃注初学记二十六
  得金矢
  金矢所以获野禽故食之反得金矢君子于味必思其毒于利必备其难同御览八百六十二
  
  离为日日天文艮为石石地文也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之文交相而成贲贲然也郑注诗疏十一之一
  天文也
  天地以节气相交天文也陆希声朱震汉上图中
  山下有火贲
  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为体层峰峻岭峭崄参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饰复加火照弥见文章贲之象也王廙注集解五
  皤如
  六四㢲爻也有应于九九欲自饰以适初既进退未定故皤如也郑注
  白马翰如
  谓九三位在辰得㢲气为白马翰犹干也见六四适初未定欲干而有之同并朱校宋本礼记疏八
  贲于丘园束帛戋戋
  束帛五匹贾谊 服䖍并文莹湘山野录下 江少虞皇宋事实类苑二十四失位无应隐处丘园盖蒙暗之人道徳弥明必有
  束帛之聘也王肃注文选注三 戋戋礼之多也薛虞记释文二
  
  无不利
  无不利事非无所不利也陆传撮要三
  小人剥庐
  小人傲狠当剥彻卢舍而去之也郑注周礼疏十三
  
  七日来复
  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而云七日来复同章如愚山堂考索续集三
  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夏至阴气动未达故寝兵鼓不设政事所以助养阴气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后不省方以此助之五经通义艺文类聚三 冬至所以寝兵鼓商旅不行君不听政事同初学记四 以冬至阳气萌生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而不扰也同通典八十七
  无祗悔
  祗病也郑注释文二 祗音祈韩康伯音辑闻三 祗大也侯果集解六 祗适也陆传撮要三
  中行独复
  度中而行四独应初郑注汉上传三
  无妄
  此所谓四阳二阴非大壮则遁来虞注汉上图上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妄之言望人所望宜正行必有所望行而无所望是失其正何可往也郑注后汉书注十五
  大畜
  不家食吉养贤也
  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居外是不家食吉而养贤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二
  曰闲舆卫
  曰犹言也刘氏释文二
  豮豕之牙
  豮豕之去势者陆传撮要三
  何天之衢
  艮为手手上肩也干为首首肩之间荷物处乾为天艮为径路天衢象也郑注后汉书注五十二 何音荷梁武帝音释文二
  
  颐大过与诸卦不同大过从颐来六爻皆相变故卦有反合爻有升降所以明天人之理焉故征象㑹意必本于此陆希声汉上图上
  虎视眈耽
  兑为虎马传 艮为虎虞注
  大有庆也
  君以得人为庆郑注并汉上传三
  大过
  老夫得其女妻
  以丈夫年过娶二十之女老妇年过嫁于三十之男皆得其子同诗疏一之二
  习坎
  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成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坎离震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坎以阴包阳故自北正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涸之气消坎运终焉春分出于震始据万物之元为主于内则群阴化而从之极于南正而丰火之变穷震功究焉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孟章句一行大衍历 新唐书二十七上 上脱一坎字任守一甘棠正义辑闻三
  险且枕
  枕险碍险害之貌陆传汉上传三
  樽酒簋贰用缶
  六四上承九五又互体在震上天子大臣以王命出㑹诸侯尊于簋副设𤣥酒而用缶也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二 爻辰在丑丑上值斗可以斟之象斗上有建星建星之形似簋贰副也建星上有弁星弁星之形又如缶同诗疏七之一
  系用徽𬙊寘于丛棘
  徽𬙊索也马传影宋单本穀梁疏七 三纠绳曰徽二纠绳曰𬙊陆德明文句义疏影宋单本穀梁疏七 三股曰徽两股曰𬙊刘子𤣥唐律表注
  
  黄离元吉
  离南方之卦离为火土托位焉土色黄火之子喻子有明德能附丽于父之道文王之子发旦是也郑注宋本文选注二十 文王太子发是也慎成其业故吉矣同御览一百四十六
  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
  艮爻也位近丑丑上值弁星弁星似缶诗云坎其击缶则乐器亦有缶同诗疏七之一 大耋谓年馀七十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九
  死如
  杀人之刑
  弃如
  流宥之刑同并周礼疏三十六
  出涕沱若
  出敕类翻王嗣宗音释文二

  古经解钩沉巻二上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二下
  长洲余萧客撰
  周易下
  咸
  亦不处也
  㢲为处女男下女故不处也虞注集解七
  口说也
  媵送也虞注戴埴䑕璞
  
  不恒其德
  㢲为进退不恒其德之象郑注后汉书注二十四
  
  何灾也
  何河可翻褚仲都音释文二
  肥遁无不利
  遁而能肥吉孰大焉淮南九师道训文选注十五 遁而能飞同后汉书注五十九
  家人
  无攸遂
  二为阴爻得正于内五阳爻也得正于外犹妇人自修正于内丈夫修正于外无攸遂言妇人无敢自遂也郑注后汉书注五十四 从子从夫无所遂志魏义撮要四
  在中馈
  中馈酒食也郑注后汉书注四十九 爻体离又互体坎火位在下水在上饪之象也馈食也故云在中馈也同后汉书注五十四
  
  后说之弧
  说音税虞翻音 弧作壶是陆传并㑹通八
  
  而百果草木皆甲拆
  木硕曰果皆读如人倦之解解谓拆呼皮曰甲根曰宅宅居也郑注宋本文选注四
  
  二簋可用享
  离为日日圆㢲为木木器象同仪礼疏十六 木器圆簋象同诗疏六之四
  或益之十朋之龟
  元龟直二十大贝双贝曰朋探𤣥汉上传四
  
  王用享于帝
  享许庚翻王廙音影宋注疏本音义
  
  刚长乃终也
  自古小人在上最为难去盖得位得权而势不能摇夺以四凶尚历尧至舜而后能去尝玩易之夬夫一阴在上五阳并进以刚决柔宜若易然然爻辞俱险而肆盖小人在上故繇曰刚长乃终是也李翺诠王得臣麈史中
  苋陆夬夬
  苋陆木根草茎刚下柔上也子夏传影宋本疏七 苋陆兽名夬有兑兑为羊也孟章句罗苹路史后纪注五 苋陆一名商陆马传影宋本疏七 一名章陆同丘光庭兼明书二 苋苋菜也陆当陆也宋注影宋注疏本音义 苋蒉同辑闻五苋蒉也陆商也虞注影宋本释文二 苋萁也同影宋注疏本音义苋说也苋读夫子莞尔而笑之莞睦和睦也同集解
   前人以苋陆当陆为二草陆之为叶差坚于苋苋根小陆根大董章句辑闻五
  
  天地相遇
  坤出于离与干相遇故万物皆相见荀注汉上传五
  以杞
  杞苟杞张氏影宋注疏木音义
  
  一握
  握读为夫三为屋之屋郑注王应麟困学纪闻一
  六二引吉无咎
  六二与九五相应俱履贞正引由迎也为吉所迎何咎之有王肃注王志愔应正论旧唐书一百
  赍咨
  赍将也翻徐音欧阳德隆押韵释疑一
  
  允𡹿
  𡹿进也施犨章句汉上传五
  王用亨于岐山
  升之六二柔以时升太王之德随之上六天下悦随文王之德太王在岐直曰岐山武王在镐故曰西山陆传撮要五
  
  臀困于株木
  坎于木为坚多心株木之象陆传㑹通九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
  二据初辰在未未为土此二为大夫有地之象未上值天厨酒食象困于酒食者采地薄不足已用也郑注仪礼疏一
  劓刖
  五以刚中处位能去小人以救困者也上六鼻之象六三足之象皆掩刚者故刑而去之陆传㑹通九
  困于赤绂
  朱深曰赤郑注王应麟集郑氏易
  
  井以不变更为义周𢎞正义释文二
  井谷射鲋
  九二坎爻也坎为水上直鱼生一艮爻也艮为山山下有井必因谷水所生鱼无大鱼但多鲋鱼耳言微小也郑注宋本文选注五 上直㢲同文选注五 鲋小鱼王肃注御览九百三十七
  井渫
  谓已浚渫也犹臣修正其身以事君郑注文选注十一渫者浚治去泥浊也向义
  为我心恻
  可为恻然伤道未行也张集解并史记注八十四
  可用汲
  言我道可汲而用也京房章句史记索隐二十
  
  水火相息
  息灭也马传黄震日抄六
  革言三就
  武王克商反商政一就也释囚封墓二就也散财发粟三就也探𤣥撮要五
  
  牛羊豕三鼎形同以足为异荀注董逌广川书跋一
  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颠踣也趾足也无事曰趾陈设曰足爻体㢲为股初爻在股之下足象也足所以承正鼎也初阴爻而柔与干同体以否正承乾干为君以喻君夫人事君若失正礼踣其为足之道情无怨则当以和义出之然如否者嫁于天子虽失礼无出道废逺之而已若其无子不废逺之后尊如故其犯六出则废之逺之子废坤为顺又为子母牛今在后妃之旁侧妾之例也有顺德子必贤贤而立以为世子又何咎也郑注御览一百四十六
  覆公𫗧其形渥
  𫗧健也马传释文二 𫗧谓糜也同榖梁疏九 𫗧菜也郑注释文二 糁谓之𫗧震为足竹萌曰笋笋者𫗧之为菜也是八珍之食同周礼疏六 𫗧美馔鼐三足三公象若三公倾覆王之美道屋中形之同周礼疏三十六
  金铉
  喻明道能举君之官职也同唐律疏议注一
  
  震为雷雷者动物之气也雷之发声犹人君出政教以动国中之人郑注诗疏一之四
  震来虩虩
  虩蝇虎始在穴中跳跃而出象人心之恐动也陆传撮要五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惊之言惊戒也郑注诗疏一之四 雷发声于百里古者诸侯象诸侯出教令能警戒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忘其匕鬯人君于祭匕牲体荐鬯而已其馀不亲为也同仪礼疏文五
  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在有灵而尊者莫若于天有灵而贵者莫若于王有声而威者莫若于雷有政而严者莫若于侯是以天子当干诸侯用震地不过一同雷不过百里政行百里则匕鬯亦不丧祭祀国家大事不丧宗庙安矣处则诸侯执其政出则长子掌其祀王肃注御览一百四十六
  不拯其随
  抍举也马传
  厉熏心
  熏灼其心王肃注并汉上传五
  
  鸿渐于干
  干谓大水之旁故停水处郑注诗疏十一之二
  衎衎
  寛饶之貌王肃注文选注六
  归妹
  以须
  须才智之称郑注周礼疏一 屈原之姊名女须同惠校相台岳本毛诗疏十四之二 屈原之妹同诗疏十四之二 在天文织女为贵须女为贱陆传撮要五
  女承筐
  宗庙之礼主妇奉筐米郑注仪礼疏十五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言皆有休已无常盛同公羊疏二十六
  虽旬无咎
  初修礼上朝四四以匹敌恩厚待之虽留十日不为咎郑注诗疏十九之三
  丰其蔀
  蔀茂盛周匝之义陆传汉上丛说
  见沬
  沬音妹王肃音广韵五 沬者斗概谓斗之辅星斗以象大臣概以象家臣陆传撮要六
  折其右肱
  三艮爻艮为手互体为㢲㢲又为进退手而便于进退右肱也郑注仪礼疏十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琐琐犹小小爻体互艮艮小石小小之象三为聘客初与二其介也介当以笃实之人为之而用小人琐琐然客主人为言不能辞曰非礼不能对曰非礼毎者不能以礼行之则其所以得罪郑注仪礼疏八
  得其资
  齐斧盖黄钺斧也张轨义释文二
  
  涣汗其大号
  王者出令不可复返喻如身中汗出不可反也王肃注北堂书钞一百三
  中孚
  中孚为阳贞于十一月子小过为阴贞于六月未郑注汉上传六 两㢲对合外实中虚荀注汉上丛说
  豚鱼吉
  三辰在亥亥为豕爻失正故变而从小名言豚耳四辰在丑丑为鳖蟹鳖蟹鱼之微者爻得正故变而从大名言鱼耳三体兑兑为泽四上值天渊二五皆坎爻坎为水二侵泽则豚利五亦以水灌渊则鱼利豚鱼以喻小民也而为明君贤臣恩意所供养故吉郑注诗疏十一之二
  虞吉有它不燕
  燕安也有应于四宜从之而诚信未通未能及物故自守则吉而有他不燕陆传㑹通十一
  小过
  有飞鸟之象焉
  中孚柔在内而刚在外有鸟𮬺实之象今变为小过则刚在内而柔在外有飞鸟之象同并㑹通十一
  既济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
  互体为坎也又互体为离离为日坎为月日出东方东邻象也月出西方西邻象也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九
  系辞上
  动静有常
  雷风也郑注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谓水火也同
  在地成形
  植物动物也马传并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七 草木鸟兽郑注宋本御览三十六 山川群物王肃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七 谓山川等王廙注宋本御览三十七
  相荡
  荡动也桓𤣥系辞注释文二
  一寒一暑
  寒暑和合以成岁也五经通义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六 冬至阳动于下推阴而上之故大寒于上夏至阴动于下推阳而上之故大热于上故易云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同宋本御览三十四
  六爻之动
  阴阳失位则变得位则否故以阴居阳位阳居阴位则动虞注林至徳裨传外篇
  辨吉凶者
  辨别也顾欢系辞注释文二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弥纶纒裹也王肃注文选注十七
  故知死生之说
  说始锐切宋衷音影宋本释文二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精气为七八游魂为九六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一 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也言水火之神生物东南金水之鬼终物西北二者之情其状与春夏生物秋冬终物相似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七
  而知
  知音智荀柔之系辞音 明僧绍繋辞音并释文二
  至矣哉
  至极也刘𤩽注宋本文选注三十九
  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户枢也机弩牙也户枢之发或明或暗弩牙之发或中或否以譬言语之发有荣有辱郑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冶容
  谓饰其容而见于外曰冶郑注后汉书注五十二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易有太极北辰是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有二月十有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中不动其馀四十有九转运而用也马传山堂考索前集九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以五行炁通于万物故减五大衍又减一故用四十九郑注刘牧钩隐图上
  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扐别也荀柔之系辞注释文二 初揲先扐右手一著于左小指间以仿人第二揲复于左手取一蓍扐于左手无名指间以象闰张辕启元 初揲挂一次两揲不挂揲左手不揲右手但以右手之蓍足满左手之馀初揲馀一馀二足满五馀三馀四足满九次两揲馀一馀二足满四馀三馀四足满八为九为六者各八为七为八者名二十四同并赵汝梅筮宗
  此所以成变化
  老阳变成少阴老阴变成少阳启元程迥古占法下
  凡三百六十
  阳爻三十六阴爻二十四三爻一百二十曰三百者举大概也虞注汉上丛说
  错综其数
  错交也综理事也王肃注文选注十二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研喻思虑郑注宋本文选注三十五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五惟有五十以五十之数不可以为七八九六卜筮之占以用之故更减其一故四十有九也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一 天三配艮天五配坎天七配震天九配干地二配兑地十配离地八配㢲地六配坤不取天一地四者此数八卦之外探𤣥汉上图下
  蓍之德圆而神
  蓍形圆而可以立变化之数故谓之神郑注仪礼疏十六
  圣人以此洗心
  洗尽也刘𤩽系辞义疏 洗悉殄翻刘𤩽音并释文二
  易有太极
  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道也郑注宋本文选注十九
  是生两仪
  天地也王肃注宋本文选注三十六
  莫大乎蓍龟
  蓍之言耆龟之言久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故能辨吉凶也刘向朱校宋本礼记疏五
  易有四象
  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郑注汉上丛说
  系辞下
  何以守位
  持一不惑曰守郑注诗疏十七之二
  于是始作八卦
  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㢲坎离艮兑消息无文字谓之易六艺论汉上传八 作十言之教以厚君民之别同路史后纪注一
  易穷则变变则通
  夫尚质则人淳人淳则俗朴朴之失其弊也蠢尚文则人和人和则俗顺顺之失其弊也谄谄则变之以质蠢则变之以文亦犹寛以济猛猛以济寛此圣人之用心也岂徒苟相反背而妄有述作焉斯文质相化之理也卫元嵩三易异同论李江元包经传注一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金天高阳髙辛遵黄帝之道无所改作故不述郑注周礼疏二十一 始去羽毛同公羊疏四 其服皆𤣥上𫄸下土托位南方南方色赤黄而兼赤故为𫄸也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六
  盖取诸乾坤
  天色𤣥地色黄故𤣥以为衣黄以为裳象天在上地在下同诗疏八之一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豫坤下震上九四体震又互体有艮艮为门震日所出亦为门重门象艮又为手㢲爻也应在四皆木也手持二木也手持二木以相敲是为击柝击柝为守备警戒也四又互体为坎坎为盗五离爻为甲胄戈兵盗为持兵是暴客也又以其卦为豫有守备则不可自逸同周礼疏三
  丧期无数
  诸侯在千里内皆奔丧千里外不奔丧若同姓千里外犹奔丧亲亲也易下邳传甘容说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三
  易之以书契
  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其木谓之书契郑注经典释文三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同
  书疏一
  君子知微知彰
  君子知微谓幽昧知章谓明显也失名注文选注十
  益长裕而不设
  设大也周礼考工记中其茎设其后郑注周礼疏四十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据此言以易文王所作断可知矣同宋本春秋疏二十六
  鬼谋
  谓谋卜筮于庙门同仪礼疏一
  说卦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易者阴阳之象天地之所变化政教之所生自人皇初起六艺论路史前纪注五 谓伏牺文王也郑注书疏⚋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言穷其义尽人之情性以至于命吉凶所定同宋本文选注六十
  万物皆致养焉
  地气含养使有秀实也同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共成万物不可得而分故合谓之神同并汉上传九
  兑为羊
  其畜好刚卤同周礼疏二十八
  兑为口
  上开似口同汉上传九
  故称乎母
  取含养也陆述宋本御览三十六
  为瘠马
  凡骨为阳肉为阴郑注
  为龙
  龙读为尨取日出时色杂也同并汉上传九
  为旉
  大布延笃集解十七 华之通名铺为华貌谓之𧀮王肃注戴侗六书故三十三
  为大涂
  国中三道曰涂震上值房心涂而大者取房有三涂焉郑注汉上传九 大涂万物所出王廙注宋本御览百九十五
  为寡
  宣发取四月靡草死发在人体犹靡草在地郑注周礼疏四十二
  为鳖为蟹
  骨在外同周礼疏四十一
  为径路
  田间之道曰径路艮为之者取山间兔鹿之蹊郑注锦绣万花谷后集二十五 物始故为径路王廙注宋本御览百九十五
  为黔喙之属
  取其为山兽郑注汉上传九
  为刚卤
  取金之刚不生也刚卤之地不生物朱仰之集解十七
  为羊
  羊女使郑注玩辞十五 此阳谓为养无家女行赁炊爨今时有之贱于妾也同汉上传九 羔女使虞注集解十七
  序卦
  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之始生故屯难卢氏影宋本疏十三
  饮食必有讼
  孟喜序卦曰阴阳养万物必讼而成之君臣养万民亦讼而成之僧一行易纂程迥古占法下
  主器者莫若长子
  谓父退居田里不能备祭宗庙长子当亲视涤濯鼎俎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






  古经解钩沉卷二下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巻三
  长洲余萧客撰
  尚书上
  尚书
  序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错所不知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卫宏 颜师古汉书注八十八 大誓后得按其文似若浅露又春秋引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従之国语引泰誓曰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孟子引泰誓曰我武惟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侵于之疆则取于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孙卿引泰誓曰独夫纣礼记引泰誓曰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今之泰誓皆无此言吾见书传多矣所引泰誓而不在泰誓者甚众不复悉记略引五事以明之亦可知已马融传序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虞夏书二十篇商书四十篇周书四十篇郑𤣥序疏二
  赞后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郑𤣥赞汉书注三十
  解孔子求书得黄帝𤣥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逺取近定可以为世法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𠉀郑𤣥论玉海三十七
  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
  尧顺考古道而行之贾逵训册府元龟四十王注魏志四 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郑𤣥注魏志四 稽同也古天也同后汉书注六十三
  曰放勲
  尧名马𫝊 放如字郑𤣥音并释文三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言尧德光耀及四海之外至于天地所谓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郑注诗疏十九之二
  克明峻徳
  挚立九年而唐侯德盛因禅位焉卫宏训㫖史记索隐一
  以亲九族
  九族谓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夏侯 欧阳林之奇全解一九族乃异姓有亲属者欧阳玉海三十七 父族四者
  五属之内一也父之女昆弟适人者及其子二也已之女昆弟适人者及其子三也已之女子适人及其子四也母族三者母之父族一也母之母族二也母之女昆弟适人者及其子三也妻族二者妻之父族一也妻之母族二也夏侯白珽湛渊静语二 九族者従髙祖至𤣥孙凡九皆同姓古尚书说宋本春秋疏六
  章百姓
  辨别也章明也郑注后汉书注三十九 辨明也同王楙野客丛书四 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同史记注一
  乃命羲和
  髙辛之世命重为南正司天犁为火正司地尧育重犁之后羲氏和氏之子贤者使掌旧职天地之官亦纪于近命以民事其时官名盖曰稷司徒郑注贾公彦周礼疏序
  钦若昊天
  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时马传王应麟小学绀珠五
  日中
  日中宵中昼夜各五十刻马传 日中宵中者日见之漏与不见者齐郑注并诗疏五之一
  星鸟
  鹑火之方同诗疏八之一
  日永
  日长昼漏六十刻马传史记注⚋ 日长者日见之漏五十五刻于四时最长也郑注周礼疏三十
  星火
  大火之属同诗疏八之一
  鸟兽希革
  夏时鸟兽毛疏皮见同诗疏十一之二
  宅西
  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同史记注一
  寅饯纳日
  浅在演切马融音影宋本集韵六
  星虚
  𤣥武中虚宿郑注诗疏八之一
  鸟兽毛毨
  毨理也毛更生整理同周礼疏七
  日短
  昼漏四十刻马传 四十五刻郑注并史记注一
  星昴
  昴白虎中宿同诗疏八之一
  厥民隩
  奥内也同文选注十四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以闰月推四时使启闭分至不失其常著之用成岁历将以授民时且记时事同公羊疏一
  共工
  水官名同史记注一 尧未时羲和之子皆死庶绩多阙而官废当此之时驩兜共工更相廌举同周礼疏序
  四岳
  尧既分阴阳为四时命羲仲和仲羲叔和叔等为之官又主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同陶潜群辅录 羲和子死分四岳为八伯同诗疏十八之三 八伯皆王官惟驩兜共工放齐𩨬四人而已其馀四人无文可知同周礼疏序
  异哉
  异音怡孔安国音释文三
  试可乃已
  尧意不能明鲧是以试用王注魏志四
  往钦哉
  尧虽独明于上众多不达于下故不得不副倒悬之望以供一切之求耳李颙注疏二
  汝能庸命㢲朕位
  言汝诸侯之中有能顺事用天命者入处我位统治天子之事者乎郑注史记注一
  于妫汭
  水所出曰汭马传水经注四 水所入曰汭同宋本御览六十四妫汭虞地名王注水经注四
  慎徽五典
  五教也盖试以司徒之职郑注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四门四方之门诸侯群臣朝者舜宾迎之皆有美徳也马传并史记注一
  三载
  宾四门之后三年也郑注
  上日
  朔日马传并史记注一
  受终于文祖
  文祖天也天为文万物之祖马传释文三 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犹周之明堂郑注史记注一
  在璇玑玉衡
  璇美玉也机浑天仪可转旋故曰机衡其中横筒以璇为机以玉为衡盖贵天象也马传史记索隐九 其转运者为机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郑注隋书十九璇为衡玑者转也衡者平也若今浑天矣王者所以正天文之器范寗注宋本御览二
  以齐七政
  七政者北斗七星也各有所主第一曰主日第二曰主月法第三曰命火谓荧惑也第四曰煞土谓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谓岁星也第七曰剽金谓太白也日月五星各异故曰七政马传史记索隐九 七政者日月五星也以机衡视其行度以观天意郑注隋书十九
  肆类于上帝
  以类祭天者以事类祭之夏侯欧阳说 非时祭天谓之类古尚书说并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七 礼祭上帝于圜㐀郑注史记注一 肆绥也王注文选注十七
  禋于六宗
  六宗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时在六者之间助阴阳变化欧阳和伯 夏侯建山堂考索前集三十五 陈经详解二 谓日宗月宗星宗岱宗海宗河宗贾逵训刘昭注补后汉书八 谓日月星辰泰山河海马传郑𤣥尚书大𫝊注一 天地春夏秋冬同许谦读书丛说二 六宗天地神之尊者谓天宗三地宗三日月属阴阳宗北辰为星宗岱为山宗河为水宗海为泽宗祀天则天文従祀祀地则地理従祀古尚书说周礼疏十八 北辰为皋宗同 六宗乾坤六子孔晁义问并通鉴音注三十七 考观众议各有说难郑氏证据最详是以附之范注注补后汉书八
  遍于群神
  若丘陵坟衍郑注
  五瑞
  揖敛也五瑞公侯伯子男所执以为瑞信也尧将禅舜使群牧敛之使舜亲往班之马传
  岁二月
  舜受终后五年之二月同 建卯之月郑注并史记注一
  东巡狩
  巡俞伦切徐邈音司马光类篇二中 巡养纯切同欧阳德隆押韵释疑一
  
  考绩燎也郑注公羊疏三 祭山曰燔柴范注注补后汉书七
  望秩于山川
  遍以尊卑次秩祭之郑注诗疏十九之四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小者或视卿大夫或视伯子男矣秩次也同公羊疏三
  协时月正日
  协正四时之月数及日名备有缺误同史记注一 其节气晦朔恐诸侯有不同故因巡守而合正之同通典五十四
  同律度量衡
  律音律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也郑注史记注一 称上曰衡同宋本文选注五十二
  修五礼
  吉凶军宾嘉马传史记注一 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郑注公羊疏三
  五玉
  五等诸侯之瑞圭璧也范注注补后汉书七
  三帛
  三孤所执马传 髙阳氏后用赤缯髙辛氏后用黒缯其馀诸侯皆用白缯郑注并史记注一 受瑞玉者以帛受之周礼改之为缫同公羊疏三
  二生
  卿执羔大夫执雁范注注补后汉书七
  一死
  雉士所执马传史记注一
  
  总谓上所执之以为贽范注注补后汉书七
  如五器
  五器上五玉五玉礼终则还之三帛以下不还马传史记注一 如者以物相授与之言授贽之器有五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器各异饰饰未闻所用也周礼改之饰羔雁饰雉执之而已皆去器郑注公羊疏三 如乃个切郑音影宋本集韵八
  格于艺祖
  艺祢也马传释文三
  用特
  毎归用特郑注通典五十四
  群后四朝
  巡守之年诸侯朝于方岳之下其间四年四方诸侯分来朝于京师岁遍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六
  肇十有二州
  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逺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马传史记注一
  浚川
  更为之定界浚水害同
  象以典刑
  言咎繇制五常之刑无犯之者但有其象无其人也马传
  流宥五刑
  流放宥寛也一曰幼小二曰老耄三曰蠢愚同并史记注一 谓君不尽刑杀宥之以逺方王肃王元亮唐律疏议释文一
  鞭作官刑
  为辨治官事者为刑马传
  扑作教刑
  为教官为刑郑注
  金作赎刑
  金黄金也意善功恶使出金赎罪坐不戒慎者马传并史记注一 正刑五加之流宥鞭扑赎刑此之谓九刑郑注周礼疏三十六
  眚灾肆赦
  眚灾为人作患害者也过失虽有害则赦之同
  怙终贼刑
  怙其奸邪终身以为残贼则用刑之同
  于幽州
  北裔马传
  于崇山
  南裔同并史记注一
  窜三苗于三危
  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同释文三 三危西裔同
  殛鲧于羽山
  殛诛也羽山东裔同并史记注一 禹治水既毕乃流四凶郑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月正
  夏而上皆寅正王注路史后纪注十一
  辟四门
  卿士之职使为已出政教于天下言四门者亦因卿之私朝在国门鲁有东门襄仲宋有桐门右师是后之取法于前也郑注诗疏四之二
  有能奋庸
  奋明庸功也马传史记注一
  熙帝之载
  载事也王注文选注十九
  伯禹作司空
  初尧冬官为共工舜举禹治水尧知其有圣德必成功故改名司空以官名宠异之非常官也至禹登百揆之任舍司空之职为共工与虞故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郑注周礼疏序
  
  然其举得其人郑注
  汝往哉
  汝往居此官不聴其所让同并史记注一
  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阻读曰俎阻厄也时读曰莳始者洪水时众民厄于饥汝居稷官种莳五谷以救活之郑注诗疏十九之二
  五品
  父母兄弟子也同 五常也王注
  敬敷五教
  五品之教马传并史记注一
  寇贼
  强聚为寇杀人为贼郑注周礼疏三十六
  奸轨
  由内为奸起外为轨同
  汝作士
  狱官之长马传
  五服三就
  三就谓大罪陈诸原野次罪于市朝同族适甸师氏既服五刑当就三处同
  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谓在八议君不忍刑宥之以逺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同并史记注一 宅读曰咤惩刈之器谓五刑之流皆有器惩刈五咤者是五种之器谓桎一梏二拲三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六
  惟明克允
  当明其罪能使信服之马传
  畴若予工
  谓主百工之官同
  汝共工
  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马传史记注一 司空兼理百工之事同全解三
  畴若予上下
  上谓原下为隰同
  汝作朕虞
  虞掌山泽之官名同
  有能典朕三礼
  天神地祗人鬼之礼同 天事地事人事之礼郑注
  汝作秩宗
  主次秩尊卑同并史记注一
  教胄子
  胄子国子也王注初学记十五
  歌永言
  歌所以长言诗之意马传史记注一郑注孔颖逹诗谱序疏
  声依永
  声之曲折又依长言郑注
  律和声
  声中律乃为和也同
  神人以和
  祖考来格群后德让其一隅也同
  百兽率舞
  百兽服不氏所养者也率舞言音和也同
  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
  所谓色取仁而行违是惊动我之众臣使之疑惑同
  汝二十有二人
  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无所复敕禹及垂已下皆初命凡六人与上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马传 皆格于文祖时所敕命也郑注并史记注一
  分北三苗
  北犹别也同宋景文笔记中
  徴庸
  徴庸三十谓历试三十年同
  三十在位
  历试三载其一在徴庸之年其馀二载与摄位二十八年凡三十岁王注并刘恕通鉴外纪一
  皋陶谟
  惇叙九族庶明励翼
  庶众也厉作也叙次序也序九族而亲之以众明作羽翼之亲也郑注裴松之蜀志注二
  迩可逺在兹
  此政由近可以及逺同史记注二
  惟帝其难之
  尧实不以此为难今云难者俯同流俗之称也顾彪正义疏四
  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禹为父隐故言不及鲧郑注史记注二
  夙夜浚明
  浚大也马传宋本文选注十九
  亮采
  亮信采事也同史记注二
  五服
  十二也九也七也五也三也郑注周礼疏十九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天之所谓聪明有德者由民也言天所善恶与民同同诗疏十八之三
  曰赞赞襄哉
  襄因也刘焯正义疏四
  浚畎浍距川
  畎浍田间沟也郑注史记注二 浍所以通水于川也同宋本文选注十八
  庶艰食鲜食
  禹复与稷教民种泽物菜蔬难厄之食授以水之众鲜食谓鱼鳖也同诗疏十九之二
  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乂养也众民乃复粒食万邦作相养之礼同同上
  安汝止
  安汝之所止无妄动动则扰民同
  天其申命用休
  天将重命汝以美应谓符瑞也同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我欲左右助民汝当翼成我也马传并史记注二
  作㑹
  㑹读为缋谓画也郑注宋本春秋疏三十一 缋读为绘同文选注十一
  宗彝
  虎也马传 郑注并影宋本释文三 宗庙之中郁尊同周礼疏二十
  𫄨
  读为绣谓刺也同宋本春秋疏三十一 读为紩同聂崇义三礼图一读为黹同陈祥道礼书一 画与紩皆有六画以为绘施
  之于衣紩以为绣施之于裳同全解六 黹紩也紩以为绣也同胡士行详解二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采施曰色未用谓之采已用谓之色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四
  在治忽以出纳五言
  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以出内政教于五官同史记注二 出纳政教五言同史记索隐一
  朋淫于家
  朋淫淫门内同史记注二
  惟荒度土功
  荒奄也同
  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敷土既毕广辅五服而成之至于面各五千里四面相距为万里同并诗疏二十之四
  州十有二师
  每一师领百国州十有二师则毎州千二百国畿外八州总九千六百国其馀四百国在畿内同宋本春秋疏三十五 禹㑹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五 禹朝诸侯于㑹稽同魏了翁读书杂抄一
  外薄四海
  薄补各芳夫二切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一 薄蒲各翻徐邈音六经正误二
  戛击鸣球
  戛栎也栎击鸣球已下数器鸣球即玉磬也郑注
  搏拊
  以韦为之装之以康所以节乐同
  以咏
  谓歌诗也同
  虞宾在位
  谓舜以为宾即二王后丹朱也同
  下管鼗鼓
  谓舜庙堂下之乐故言下同并周礼疏二十二
  合止柷敔
  柷状如漆筒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同三礼图五 敔状如伏虎背有刻以物㧰之所以止乐同
  笙镛以间
  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镛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以间者堂上堂下间代而作同并周礼疏二十二
  鸟兽跄跄
  奏百人之乐致𤣥鹤之舞内传北堂书抄一百七
  箫韶九成鳯凰来仪
  乐备作谓之成箫韶作九备而鳯凰乃来仪止巢乘匹郑注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䕫语舜云磬有大小予击大石磬拊小石磬则感百兽相率而舞同
  庶尹允谐
  尹正也允信也言乐之所感使众正之官信得其谐和同并周礼疏二十二
  念哉
  使群臣念帝之戒同史记注二
  乃赓载歌
  赓皆行翻刘昌宗音影宋本释文三
  禹贡
  图书之说由来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暨汉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凖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大晋龙兴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于庸蜀罙入其阻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访吴蜀地图蜀土既定六军所经地域逺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图记罔或有差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㑹旧名水陆径路为地图十八篇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髙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逺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凖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凖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髙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逺近之实相违失凖望之正矣故以六者参而考之然逺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髙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回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凖望之法既正则曲直逺近无所隐其形也裴秀禹贡地域图序晋书三十五郑樵通志一百二十一上
  禹敷土
  敷分也马传
  奠髙山大川
  定其差秩祀礼所视同
  冀州
  两河间曰冀州郑注并史记注二
  既载
  事谓作徒役也不书其界者时帝都之使若广大然同公羊疏七
  壶口
  地理志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同史记索隐一
  治梁
  梁山在左冯翼夏阳同史记注二
  及岐
  岐山在右扶风美阳西北同诗疏一之一
  至于岳阳
  大原之南同周礼疏三十三
  怀
  县属河内同史记注二
  至于衡漳
  漳水横流入河郑注周礼疏三十三 漳水在上党沽县大黾谷东北至安平阜城入河同诗疏二之一
  惟上上错
  一井上上出九夫税上中出八夫税上下出七夫税中上出六夫税中中出五夫税中下出四夫税下上出三夫税下中出二夫税下下出一夫税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五
  恒卫
  地理志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郑注史记注九
  大陆
  泽名在巨鹿北同乐史太平寰宇记五十九












  古经解钩沈巻三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巻四
  长洲余萧客撰
  尚书中
  禹贡
  济河惟兖州
  在此两河间郑注公羊疏七 东南据济西北距河王注诗疏七之三
  九河既道
  河水自上至此流盛而地平无岸故能分为九以衰其势壅塞故通利之也郑注诗疏十九之四
  雷夏既泽灉沮㑹同
  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地理志曰雷泽在济阴城阳同史记注二
  桑土既蚕
  其地尤宜蚕桑故以名之今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同诗疏二之一
  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
  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赋与八州同言功难也其赋下下郑注史记注二
  浮于济漯
  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同史记注二
  海岱惟青州
  东自海西至岱同
  既略
  用功少曰略马传
  潍淄其道
  地理志潍水出琅邪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郑注
  海滨广斥
  斥谓地盐卤同
  海物惟错
  海物海鱼也鱼种类尤杂同并史记注二
  岱畎丝枲
  畎音耿刘音影宋本集韵六
  浮于汶
  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郑注史记注二
  海岱及淮惟徐州
  徐州界又东至淮水同公羊疏七
  淮沂其乂
  沂水出沂山同水经注二十五 地理志沂水出泰山盖县同
  䝉羽其艺
  䝉羽二山名
  大野
  在山阳巨野北名巨野泽同
  东原
  地名今东平郡同并史记注二
  赤埴炽戠
  埴黏土也同周礼疏三十九 炽赤也同宋本文选注四 戠音志谢沈注宋本御览三十七
  惟土五色
  所以为大社之封郑注史记注二 王者取五色土为大社封四方诸侯各割其方色王者覆四方也王注宋书十七
  羽畎
  羽山之谷郑注诗疏十二之一
  峄阳
  峄山今在下邳西葛峄山也同宋本御览四十二
  泗滨
  泗水出济阴乘氏同史记注二
  蠙珠
  蠙音牝刘音影宋本集韵五
  𤣥纎缟
  纎细也祭服之材尚细郑注史记注二
  淮海惟扬州
  扬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东同公羊疏七
  彭蠡既猪
  地理志彭蠡泽在豫章彭泽西同史记注二 南方谓都为猪同史记索隐一
  阳鸟攸居
  阳鸟鸿雁之属随阳气南北同诗疏二之二
  三江既入
  左合汉为北江㑹彭蠡为南江岷江在其中则为中江同初学记六 江自彭蠡分为三既入者入海也同兼明书二
  筱簜
  筱箭簜大竹也同戴凯之竹谱注
  惟涂泥
  涂泥渐洳也马传宋本御览三十七
  惟金三品
  铜三色也郑注史记注二 金银铜也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三王注诗疏二十之一
  织贝
  贝锦名诗云成是贝锦凡织者先染其丝而织之即成矣郑注史记注二
  厥包橘柚
  包橘柚乃三物同 包普胶切郑音并吴仁杰离骚草本疏三
  锡贡
  有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则贡之或时乏则不贡锡所以柔金也郑注史记注二
  沿于江海
  均读曰沿沿顺水行也同史记注二
  荆及衡阳惟荆州
  荆州界自荆山南至衡山之南同公羊疏七
  九江孔殷
  地理志九江在寻阳南皆东合为大江同史记注二 九江者庐外之寻阳山谿分枝散出而合于大江者也同程大昌禹贡论上 庐江寻阳间九小谿入江同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
  杶干栝柏
  四木名郑注史记注二 柏叶松身曰栝同诗疏三之三
  惟箘簵栝
  箘簵聆风也郑注史记注二 箘竹聆风楛木类此州中生聆风与楛者众多同周礼疏三十九
  三邦厎贡厥名
  言箘簵楛三国所致贡其名善也马传史记注二
  包匦菁茅
  匦纒结也菁青茅有毛刺者给宗庙缩酒重之故包裹又纒结也郑注史记注二 菁蔓菁也同傅寅禹贡集解一今辰州卢溪县包茅山出三脊茅刘蕡薛季宣古文训三
  荆河惟豫州
  豫州界自荆山而北至河郑注公羊疏七
  荣波既猪
  沇水溢出河为泽今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处为荥泽同诗疏三之一 都音猪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三
  下土坟垆
  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马传史记注二 豫州地青同宋本御览三十七 垆疏也郑注礼书三十四
  华阳黒水惟梁州
  梁州界自华山之南至于黒水同公羊疏七 三危山黒水出其南同史记索隐一
  岷嶓
  地理志岷山在蜀郡煎氐道嶓冢山在汉阳西同史记注二
  
  潜水禹疏通为西汉水同古文训三
  蔡蒙
  皆在汉嘉县同禹贡集解一
  
  黄金之美者谓之璆同
  
  刚鐡可以刻镂也同
  西倾因桓是来
  治西倾山惟因桓水是来言无馀道也马传并史记注二地理志西倾山在陇西临洮郑注史记注二 织皮谓
  西戎之国也西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间人有事于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桓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谓是阪曲为盘也同水经注三十六
  逾于沔
  或谓汉为沔同史记注二
  黒水西河惟雍州
  州界自黒水而东至于西河同诗疏十八之四
  弱水既西
  众水皆东此独西流同史记注二
  泾属渭汭
  泾水渭水发源皆㡬二千里然而泾小渭大属于渭而入于河地理志云泾水出今安定泾阳西幵头山东南至京兆陵阳行千六百里入渭即泾水入渭也同诗疏二之二
  终南惇物
  地理志皆在右扶风武功同
  至于猪
  地理志都野在武威名曰休屠泽同并史记注二
  三危既宅
  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岐山相连同史记索隐一
  惟球
  璆美玉玲美石同经典释文七
  琅玕
  珠也同诗疏十八之四
  织皮
  衣皮之人居昆仑析支渠搜三山皆在西戎同史记索隐一
  昆仑
  在临羌西马传释文三王注史记索隐一 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郑注疏六
  析支
  在河关西马传释文三王注史记索隐一
  西戎
  西域也王注
  导岍
  导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为南条马传同上 地理志岍在右扶风郑注史记注二 导岍为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嶓冡为次阳列岷山为正阳列同疏六
  至于太岳
  今河东彘县霍太山是也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十二
  厎柱
  按地说河水贯厎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同水经注四
  朱圉
  地理志曰在汉阳南同
  至于太华
  地理志太华山在𢎞农华阴南同
  熊耳外方
  熊耳在卢氏东外方在颍川嵩髙山同并史记注二 属豫州同诗疏七之一
  桐柏
  山在南阳平氏东南同
  至于陪尾
  陪尾在江夏安陵东北若横尾者同
  至于荆山
  地理志荆山在南郡临沮同并史记注二
  内方
  章山同水经注四十 地理志在竟陵名立章山同史记注二
  至于大别
  在庐江安丰县同
  导弱水
  弱水出张掖同
  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合黎流沙是地名马传 王注 地理志流沙居延西北名居延泽地记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馀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郑注并史记注二
  导黒水
  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黒水祠而不记此山水所在同同上
  至于三危
  三危在鸟鼠之西而南当岷山又在积石之西南当黒水祠黒水出其南胁同通典百七十五
  导河积石
  北条行河中条行渭洛济淮南条行江汉马传 王注黄度说二
  至于大伾
  大伾地喉也沇出伾际矣郑注水经注五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
  地说云大河东北流过绛水千里至大陆为地腹如志之言大陆在巨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巨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读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北共山淇水共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地者恶言降故改云共耳又今河所従去大陆逺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同水经注十 降水在信都南同史记注二
  同为逆河
  下尾合曰逆河言相逆受也同同上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地理志瀁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至江夏为夏水郑注史记注二 汉氏释淮水改秩汉水为四渎以其国所氏裴秀禹贡地域图元和郡县图志二十二
  又东为沧浪之水
  沧浪夏水即汉河别流马传史记索隐一
  过三澨
  三澨水名马传禹贡论下郑注史记索隐一 在江夏竟陵之界同史记注二
  东汇泽
  汇回也同水经注二十八
  东别为沱
  此沱尾入江不于江出同太平寰字记七十二
  又东至于澧
  醴水名马传 王注 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长沙有醴陵县郑注并史记注二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泆为荥
  地理志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东至河内武德入河泆为荥同
  东出于陶丘北
  陶丘在济阴定陶西北同并史记注二
  导渭自鸟鼠同穴
  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同水经注四十 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同水经注十七 鸟名鵌似□而黄黒鼠同家鼠而短尾穿穴共处鼠内而鸟外同禹贡论下
  庶土交正厎慎财赋
  众土美恶及髙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贡篚慎奉其财物之税皆法定制而入之也同
  咸则三壤
  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同
  成赋中邦
  中即九州也同
  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土姓
  天子建其国诸侯胙之土赐之姓命之氏同
  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其敬悦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违我天子政教所行同并史记注二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
  甸服之外毎百里为差所纳总铚秸粟米者是甸服之外特为此数其侯服之外毎言三百二百里者还就其服之内别为名耳非是服外更有其地也贾训马传 毎言五百里一服者是尧旧服毎服之外
  更言三百里二百里者是禹所弼之残数也尧之五服服五百里耳禹平水土之后毎服更以五百里辅之郑注并诗疏二十之四 甸服尧制赋其田使入谷禹弼其外百里者赋入总谓入刈禾也同
  纳铚
  秷断去藳也同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逺弥轻也同并诗疏十四之一
  
  采事也各受王事者马传
  
  蔡法也受王者刑法而已同
  荒服
  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同并史记注二王注疏六
  
  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马传
  
  流行无城郭常居处同史记注二
  甘誓
  大战于甘
  甘有扈氏南郊地名马传史记注二
  乃召六卿
  六卿者六军之将郑注诗疏十六之三
  六事之人
  周礼六军皆命卿则三代同矣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六
  威侮五行
  五行四时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同
  怠弃三正
  天地人之正道同
  
  车左同
  
  车右同并史记注二
  戮于社
  社必树之以木周礼司徒职曰班社而树之各以土地所生尚书逸篇曰大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五经要义魏书五十五
  𦙍征序
  𦙍往征之
  𦙍臣名郑注史记注二
  汤誓
  非台小子
  台我也马传
  予其大赉汝
  赉赐也郑注并史记注三
  夏社序
  欲迁其社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以其时而旱暵水溢则变置社稷当汤伐桀之时旱致灾明法以荐而犹旱至七年故汤迁社而以周弃代之欲迁勾龙以无可继之者于是故止同周礼疏十八
  明居序
  咎单作明居
  咎单汤司空也明居民之法马传史记注三
  伊训肆命徂后序
  太甲元年
  殷家犹质逾月即改元年以明世异不待正月为首顾正义通鉴外纪二
  肆命
  陈政教所当为也郑注
  徂后
  言汤之法度同
  太甲序
  伊尹放诸桐
  地名也有王离宫焉同
  咸有一德序
  伊尹作咸有一德
  言君臣皆有一德王注并史记注三
  咸乂序
  共生于朝
  两手扼曰拱郑注
  作咸乂
  艾治也马传
  原命序
  原命
  原臣名命原以禹汤之道我所修也同并史记注三
  祖乙序
  祖乙圯于耿
  祖乙去相居耿为水所圯毁修德以御之不敢徙也郑注通鉴外纪二 祖乙去朝居耿同罗苹路史国名纪丁注
  盘庚上
  将治亳殷
  治于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而改号曰殷同史记注三
  不昏作劳
  昏勉也同魏志注二
  兹予大享于先王
  大享烝尝同周礼疏三十
  盘庚中
  予迓续乃命于天
  御音讶徐音颜师古匡谬正俗二
  盘庚下
  绥爰有众
  爰于也安隐于其众也郑注魏志注一
  髙宗肜日
  升鼎耳而雊
  鼎三公象也同文选注十
  西伯戡黎
  殷始咎周
  咎恶也同诗疏十六之一 纣闻文王断虞芮之讼后又三伐皆胜始畏而恶之拘于羑里同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周人乘黎
  乘胜也同诗疏十六之一 纣得散宜生等献宝而释文王文王释而伐黎同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西伯
  文王为雍州之伯南兼荆梁在西故曰西伯同诗疏一之一
  元龟
  大龟也长尺二寸马传
  不有康食
  王暴虐于民使不得安食郑注
  不虞天性
  逆乱阴阳不度天性同
  不迪率典
  傲很明德不修法教同并史记注三
  㣲子
  我祖
  汤也马传
  于下
  下下世也同
  卿士师师非度
  非但小人学为奸宄卿士巳下转相师效为非法度同
  凡有辜罪乃罔恒获
  群臣皆有是罪其爵禄又无常得之者言屡相攻夺郑注
  越至于今
  越于也于是至矣马传
  我其发出狂
  发起也纣祸败如此我其起作出往也郑注
  吾家耄
  卿大夫称家马传
  今尔无指告予颠𬯀
  𬯀犹坠也恐颠坠于非义当如之何同 无意告我也是㣲子求教诲也王注
  若之何其
  其语助也齐鲁之间声如姬礼记曰何居郑注
  父师若曰
  少师不答志在必死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
  牺纯毛牷体完具同周礼疏三十六
  泰誓序
  惟十有一年
  十有一年本文王受命而数之是年入戊午蔀四十岁矣同诗疏十六之一
  作泰誓三篇
  泰誓近非本经王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牧誓
  战于牧野
  牧野纣南都地名郑注史记注三 纣近郊三十里名牧同周礼疏十九
  冢君
  冢大也马传史记注四
  昏弃厥肆祀弗答
  肆祭名答问也郑注
  昏弃厥遗王父母弟
  王父母弟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举亲者言之也同并史记注四
  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
  始前就敌六步七步当止齐正行列同
  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伐谓击刺也及兵相接少者四伐多者五伐又当止齐正行列也同并朱校宋本礼记疏四
  尚桓桓
  威武貌同史记注四
  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螭猛兽也欧阳说文选注一 其威当如兽之将攫搏也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四
  弗迓御御克奔以役西土
  御强御谓强暴也克杀也不得暴杀纣师之奔走者当以为周之役也同史记注四 御五所切徐音匡谬正俗二
  尔所弗朂
  所言且也郑注史记注四
  武成序
  往伐归兽
  兽如售翻徐音匡谬正俗二
  洪范
  以箕子归
  箕国名子爵马传史记注三十八 箕子纣之诸父同周易辑闻四郑注疏十王注史记索隐十一
  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
  帝天也天以鲧如是乃震动其威怒不与天道大法九类郑注史记注三十八
  威用六极
  言天所以畏惧人用六极马传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此数本诸阴阳所生之次郑注并史记注三十八
  木曰曲直
  木兵者名曰木丁洪范五行传五色线上
  金曰从革
  金之性从人而更可消铄马传
  土爰稼穑
  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王注
  言曰从
  发言当使可从马传
  思曰睿
  睿通也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睿通于政事郑注诗疏二之二
  恭作肃
  肃敬也内曰恭外曰敬刘向洪范五行传记 许商洪范五行传记汉书二十七中之上 君貌恭则臣礼肃郑注诗疏十二之二
  从作乂
  出令而从所以为治马传史记注三十八
  明作晢
  哲知也洪范五行传五臣音注法言六
  聪作谋
  上聪则下进其谋马传史记注三十八
  
  洪祀大祀也阳曰神阴曰灵举国相率而行顺四时之序无令过差刘向洪范五行传江逌疏 晋书八十三
  司空
  掌营城郭主空土以居民马传史记注三十八
  司寇
  主诛寇害马传
  
  掌诸侯朝觐之官郑注
  
  掌军旅之官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夏至影一尺五寸八分刘向洪范传李淳风周髀算经注上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二分景七尺三寸六分同隋书十九 日者照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纪群阳之精众贵之象也故曰日出而天下光明日入而天下晦𡨋此其效也同宋本御览三
  星辰
  彗者去秽布新者也同宋本御览七 星二十八宿辰日月之所㑹也马传 星五星也郑注并史记注三十八
  历数
  历记始于颛顼上元太始阏䝉摄提格之岁毕陬之月朔日已巳立春七曜俱在营室五度洪范传一行大衍历 新唐书二十七上 民间亦有黄帝诸历不如史官记之明也刘向洪范五纪论司马彪续汉志二











  古经解钩沈巻四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五
  长洲余萧客撰
  尚书下
  洪范
  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
  当敛是五福之道用布与众民马传
  惟时厥庶民于汝极
  以其能敛是五福故众民于汝取中正以归心也同
  锡汝保极
  又锡汝以守中之道郑注
  汝则念之
  当思念其行有所趣舍也马传
  而畏髙明
  髙明显宠者不枉法畏之同
  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使进其行任之以政则国为之昌王注
  其作汝用咎
  其动作为女用恶谓为天子结怨于民郑注
  无有作好
  好私好也马传
  无党
  党朋党郑注
  无反无侧
  反反道侧倾侧也马传
  㑹其有极
  谓君也当㑹聚有中之人以为臣也郑注
  归其有极
  谓臣也同
  曰皇极之敷言
  王者尽极行之使臣下布陈其言马传
  是彛是训于帝其训
  是大中而常行之用是教训于天下于天为顺也同
  凡厥庶民极之敷言
  言尽极敷陈其言于上也同
  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民纳言于上而得中者则顺而行之近犹益也顺行民言所以益天子之光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政教务中民善是用所以为民父母而为天下所归往同
  正直
  中平之人郑注
  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克能也刚而能柔柔而能刚寛猛相济以成治立功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刚则强柔则弱此陷于灭亡之道非能也同诗疏四之三
  沈潜刚克
  沈阴也潜伏也马传
  髙明柔克
  髙明君子亦以德怀也同
  惟辟作福
  辟君也同 作福専爵赏也郑注
  作威
  専刑罚也同
  惟辟玉食
  玉食美食不言王者关诸侯也马传 玉食备珍美也郑注并史记注三十八 此凡君抑臣之言也同公羊疏十七
  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将立卜筮人乃先命名兆卦而分别之兆卦之名凡七龟用五易用二审此道者乃立之也同
  曰雨
  兆之体气如雨然同
  曰霁
  如雨止之云气在上者也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济才礼切郑音宋本群经音辨四 兆之光明如雨止郑注周礼疏二十四
  曰䝉
  雾者气不释郁冥冥也同史记注三十八 曰蟊者气不泽郁冥也同周礼疏二十四 雺声近䝉同尔雅疏五 䝉亡钩翻徐音六经正误二 蟊音茂刘音影宋本集韵八
  曰驿
  古文作悌今文为圛贾逵古文同异 圛者色泽光明郑注并诗疏五之二
  曰克
  如祲气之色相犯也同
  曰贞
  内卦曰贞正也同
  曰悔
  外卦曰悔悔之言晦晦终也同
  卜五占用二衍忒
  卜五占之用谓雨济圛雾克也二衍貣谓贞悔也卦象多变故言衍貣同
  立时人作卜筮
  立是能分别兆卦之名者以为卜筮人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三人占则従二人之言
  卜筮各三人大卜掌三兆三易同仪礼疏十二 従其多者蓍龟之道幽深难明慎之深同
  卿士逆吉
  此三者皆従多故为吉同
  作内吉作外凶
  此逆者多以故举事于境内则吉境外则凶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龟筮共违于人
  此禽兽草木之久而能知吉凶也洪范五行传宋本御览七百二十六
  用作凶
  龟筮皆与人谋相违人虽三从犹不可以举事郑注史记注三十八
  曰雨曰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曰燠曰寒曰风
  雨木气也春而施生故木气为雨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金气也秋物成而坚故金气为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燠火气也寒水汽也风土气也凡气非风不行犹金木水火非土不处故知土气为风同诗疏十五之三
  恒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时即有口痾刘向洪范五行传说文七下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十五时则有毛虫之孽刘歆洪范传续汉志十三
  恒燠若
  时则有羽虫之孽同续汉志十四
  恒寒若
  时则有介虫之孽谓蝗属也同续汉志十五
  恒风若
  时则有蠃虫之孽谓螟属也同续汉志十六
  曰王省惟岁
  言王者所省职如岁兼四时也马传
  星有好风星有好雨
  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中央土气为风东方木气为雨箕属东方木木克土土为妃尚妃之所好故好风西方金气为阴克东方木木为妃毕属西方尚妃之所好故好雨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二 土十为木八妻木八为金九妻同周礼疏十八
  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洪范传一行大衍历 新唐书二十七下 四时之间合于黄道也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四
  月之从星
  不言日者日之从星不可见同
  九五福
  此数本诸其尤者福是人之所欲以尤欲为先极是人之所恶以尤所不欲者为先以下縁人意轻重为次耳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攸好德
  人皆有好德也同
  考终命
  考成也终性命谓皆生佼好以至老也同并诗疏十七之二
  凶短折
  未齓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同
  
  愚懦不壮毅曰弱同史记注三十八
  分器序
  班宗彛
  宗彝宗庙樽也同
  作分器
  著王之命及受物同并史记注四
  旅巢命序
  巢伯来朝
  巢伯南方诸侯世一见者同诗疏十之一
  芮伯
  周同姓在畿内同诗疏十八之二
  金縢
  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同真徳秀读书记乙集二
  穆卜
  二公欲就文王庙卜同
  未可以戚我先王
  戚忧也未可忧怖我先王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三
  植璧
  植音置郑音类篇六中
  史乃册祝
  䇿周公所祝谓简书也祝者读此简书以告三王郑注史记注三十三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丕读曰负同史记索隐十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
  武王受命于天帝之庭布其道以佑助四方马传
  无坠天之降宝命
  宝犹神也郑注
  亦永有依归
  有所依归为宗庙之主也同
  归俟尔命
  待汝命武王当愈我当死也马传并史记注三十三
  王翼曰乃瘳
  文王十五生武王九十七而终终时武王八十三矣于文王受命为七年后六年伐纣后二年有疾疾瘳后二年崩崩时年九十三矣周公以武王崩后三年出五年秋反而居摄四年作康诰五年作召诰七年作洛诰伐纣至此十六年也作康诰时成王年十八洛诰时年二十一也即政时年二十二也然则成王以文王终明年生也郑注 文王十五而生武王九十七而终时受命九年武王八十三矣十三年伐纣明年有疾时年八十八矣九十三而崩以冬十二月其明年称元年周公摄政遭流言作大诰而东征二年克殷杀管蔡三年而归制礼作乐出入四年至六年而成七年营洛邑作康诰召诰洛诰致政成王然则文王崩之年成王已三岁武王八十而后有成王武王崩时成王已十三周公摄政七年致政成王年二十王注并诗疏八之一
  武王既丧
  文王崩后明年生成王则武王崩时成王年十岁服丧三年毕成王年十二明年将践祚周公欲代之摄政群叔流言周公辟之居东都时成王年十三也居东二年成王收捕周公之族党时成王年十四也明年秋大熟遭雷风之变时周公居东三年成王年十五迎周公反而居摄之元年也居摄四年封康叔作康诰是成王年十八也故书传云天子太子十八称孟侯居摄七年成王年二十一也明年成王即政年二十二也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八 罗璧识遗三 古文尚书说武王崩成王年十三推武王以庚辰岁崩谯周五经然否论通鉴外纪三
  周公居东二年
  诗序三年而归此言居东二年其错何也曰书言其罪人斯得之年诗言其归之年也王注诗疏八之一 周公以壬午岁出居东癸未岁返五经然否论通鉴外纪三
  则罪人斯得
  罪人周公之属与知摄者周公出皆奔二年尽为成王所得郑注诗疏八之一 谓之罪人史书成王意也同诗疏八之二
  于后
  于二年后也同诗疏八之一
  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怡悦也周公伤其属党无罪将死恐其刑滥又破其家而不敢正言故作鸱鸮之诗以贻王今豳风鸱鸮也同
  王亦未敢诮公
  成王疑周公意未解今又为罪人言欲让之推其恩亲故未敢同并诗疏八之二
  
  谓周公出二年之后明年秋也同诗疏八之一
  王与大夫尽弁
  古文尚书说武王崩时成王年十三后年管蔡作乱周公东辟之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时成王年十四言弁明知已冠矣五经异义公羊疏一 成王是丧冠同通典五十六 天子诸侯十二而冠成王此年十五于礼已冠而爵弁者承天变故降服也郑注影宋单本穀梁疏六 礼公冠记周公冠成王命史作祝辞告是除丧冠也周公未反成王冠弁开金縢之书时十六矣是成王十五周公冠之而后出也许慎五经异义云丧冠也者恐失矣按礼天子之年近则十二逺则十五必冠矣五经然否论通典五十六
  乃问诸史
  问审然否郑注
  以泣
  伤周公忠孝如是而无知之者同并史记注三十三
  其新迎
  新迎改先时之心更自新以迎周公同诗疏八之二
  礼亦宜之
  亦宜褒有德也王注
  反风
  风还反也马传
  尽起而筑之
  禾为木所偃者起其木拾其下禾乃无所亡失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三
  大诰
  王若曰
  王谓周公居摄命大事则权称王也郑注 称成王命故称王王注并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一
  宁王
  受命曰宁王承平曰平王郑注诗疏一之五
  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
  其父敬职之人其肯曰我有后子孙不废弃我基业乎同诗疏十六之五
  㣲子之命序
  成王既黜殷命
  黜殷命谓杀武庚也同
  命㣲子启代殷后
  㣲采地名武王投之于宋因命之封为宋公代殷后承汤祀同并诗疏十九之三
  归禾序
  异亩同颖
  二苗同为一穗同
  康诰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
  不言霍叔盖赦之也同
  封康叔
  康国名在千里之畿内既灭管蔡更封为卫侯王注并诗疏二之一
  哉生魄
  谓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马传戴侗六书故二
  作新大邑于东国洛
  岐镐之域处五岳之外周公为其于政不均故东行于洛邑合诸侯谋作天子之居郑注
  四方民大和㑹
  四方民闻之同心来㑹乐即功作效其力焉是时周公居摄四年也同并周礼疏十
  以修
  隆平已至同诗疏一之三
  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
  遹述也马传读书记乙集二
  酒诰
  成王若曰
  戒成康叔以慎酒成就人之道故曰成卫宏训㫖贾逵训并释文四
  于妹邦
  妹邦者纣都所处其民尤化纣嗜酒今禄父见诛康叔为其连属之监郑注
  矧太史友内史友
  太史内史掌记言记行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九
  梓材
  戕败人宥
  戕残也马传释文四郑注周礼疏二十九
  无胥戕无胥虐
  无相残贼无相暴虐同周礼疏二十九
  召诰
  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欲择土中建王国使召公在前视所居者王与周公将自后往也同诗疏四之一
  惟二月既望
  二月三月当为一月二月不云正月者盖待治定制礼乃正言正月故也同诗疏十六之一
  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周镐京也丰文王庙所在朝者举事上朝将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庙马传 步行也堂下谓之步丰镐异邑而言步者告武王庙即行不以逺为父恭也郑注并史记注三十三
  其自时中乂
  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五经要义宋敏求长安志二
  洛诰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以乙卯日至于洛邑之众观召公所卜之处皆可长久居民使服田相食郑注
  我又卜瀍水东
  瀍水东既成名曰成周今洛阳县是也召公所卜处名曰王城今河南县是同并诗疏四之一
  王肇称殷礼
  犹用殷礼者至成王即位乃用周礼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一
  迓衡
  迓牛据切郑音类篇二中
  亦未克敉公功
  敉安也郑注周礼疏二十五
  承保乃文祖
  文祖者周曰明堂以称文王同诗疏十九之一
  越乃光烈考武王
  烈威也同诗疏十九之三
  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成我所用明子之法度者乃尽明堂之德明堂者祭五帝太皥之处为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礼六典就其法度而损益用之同诗疏十九之一
  烝祭岁
  岁成王元年正月朔日也同
  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
  用二特牛祫祭文武于文王庙同
  逸祝册
  使逸读所作册祝之书告神同并诗疏二十之二
  惟告周公其后
  告神周公宜立后谓封伯禽同周礼疏十八
  惟七年
  文王受赤雀武王俯取白鱼皆七年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
  多士
  迁殷顽民
  此皆士也周谓之顽民同诗疏四之一
  无逸
  不敢荒宁
  知民之劳苦不敢荒废自安也马传
  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武丁为太子时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劳苦于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也同
  乃或亮阴
  楣谓之梁暗庐也郑注
  言乃雍
  驩喜悦也言乃喜悦则臣民望其言久矣同
  其在祖甲
  武丁子帝甲也马传并史记注三十三郑注史记索隐十 汤孙太甲王注
  旧为小人
  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贤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废长立少不义逃亡民间故曰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也马传
  肆祖甲之享国
  先中宗后祖甲先盛德后有过也王注并史记注三十三
  文王受命惟中身
  中身谓中年受命谓受殷王嗣立之命郑注诗疏十六之一
  君奭
  召公不悦
  召公以周公既摄政致太平功配文武不宜复列在臣位以为周公苟贪宠也马传史记注三十四
  我道惟宁王德延
  周公谓文王为宁王成王亦谓武王为宁王郑注诗疏一之五
  时则有若伊尹
  伊尹名挚汤以为阿衡至太甲改曰保衡阿衡保衡皆公官同诗疏二十之四
  格于皇天
  皇天北极大帝同周礼疏十八
  格于上帝
  道至于上帝谓奉天时也马传 上帝太㣲中其统也郑注并史记注三十四
  巫咸
  殷巫也马传通鉴音注八十九
  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
  循此数臣有陈列之功安治有殷也王注史记注三十四
  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
  诗传说有疏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人而曰文王有四臣以受命此之谓 不及吕望太师也教文王以大德谦不自比焉郑注诗疏十六之二
  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耇老也造成也老成德之人不降志与我并在位则鸣鸟之声不得闻况乃曰有能德格于天者乎言必无也同魏志注十一
  成王政序
  遂践奄
  践读曰翦翦灭也同诗疏八之三
  将蒲姑序
  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
  薄姑齐地马传史记注四 奄既灭矣其君佞人不可复故欲徙之于齐地使服于大国郑注诗疏八之三
  多方
  天惟五年须夏之子孙
  夏之言暇天觊纣能改故待暇其终至五年欲使复传子孙五年者文王八年至十三年也同诗疏十六之四
  尔曷不夹介
  夹音协徐音匡谬正俗二
  立政
  三亳阪尹
  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郑注详解十八 其长居险故云阪尹盖东成皋南轘辕西降谷也同诗疏二十之三
  君陈序
  分正东郊成周
  成周在近郊五十里同周礼疏十九 周之近郊五十里今河南洛阳相去则然同仪礼疏八
  顾命
  临终出命故谓之顾顾将去之意也同史记注四
  芮伯
  芮伯亦为宗伯同诗疏十八之二
  彤伯
  姒姓之国其馀五国王注通鉴外纪三
  毕公
  毕公入为司马郑注诗疏十八之二
  毛公
  文王庶子王注通鉴外纪三
  出缀衣于庭
  连缀小敛大敛之衣庭中郑注周礼疏六
  王崩
  成王二十八年崩同通鉴外纪三
  敷重篾席
  篾席蒻平盖蒲席也王注古文训十三
  敷重笋席
  笋箁箬马传释文四 笋笞箬同古文训十三 笋□箬同竹子为席徐音并六书故二十三
  大训
  大训者礼法先王礼教即虞书典谟郑注
  大玉
  华山之球同
  天球
  雍州所供之玉色如天者三者皆璞未见琢治故不以器名之同并周礼疏疏二十
  河图
  图出于河帝王圣者之所受同魏志注十一
  垂之竹矢
  𦙍也和也垂也皆古人造此物者之名同周礼疏二十
  大辂
  玉辂同
  
  赘次次在玉辂后谓玉路之贰同
  先辂在左塾之前
  先路象路门侧之堂谓之塾谓在路门内之西北面与玉路相对同
  次辂在右塾之前
  次路象路之贰与玉路之贰相对在门内之东北面同并周礼疏二十七
  奉同瑁
  同者大同天下马传 铜天子副玺失名诂训吴志注十二
  毕公率东方诸侯
  代周公为东伯王注疏十九
  王若曰
  摄政六年颁度量制其礼乐成王即位乃始用之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一
  吕刑
  惟吕命
  书说云周穆王以甫侯为相同史记注四
  
  秏音耄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三
  夺攘矫
  有因而盗曰攘挢䖍谓挠扰春秋传䖍刘我边垂谓劫夺人物以相挠扰也郑注周礼疏二十六
  苗民弗用灵
  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尢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髙辛氏之衰又复九黎之君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后王深恶此族三生凶恶故著其氏而谓之民民者冥也言未见仁道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二 尧末禹摄位又三诛之同通鉴外纪一
  越兹丽刑并制
  越于也丽施也于此施刑并制其无罪同诗疏十二之一
  皇帝
  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动八方以化合神者称皇德合天者称帝德合仁义者称王樊文深七经义纲初学记九
  告尔祥
  详审察之也郑注后汉书注三十九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
  训以安百姓之道当何所选择乎非当选择贤人乎王注
  其罪惟均
  以此五过出入人罪与犯法者等马传并史记注四
  倍差
  倍二百为四百锾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同并史记注四
  千锾
  所出金鐡也死罪出三百七十五斤用财少尔郑注路史后纪注十二
  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义和
  王顺曰父能以义和我诸侯马传
  昭升于上敷闻在下
  昭明也上谓天下谓人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亦惟先正
  先正先臣谓公卿大夫也郑注魏志注一
  费誓
  东郊不开
  □音开徐音匡谬五俗二
  马牛其风
  风走逸郑注史记注三十三
  无敢寇攘
  寇劫取也同诗疏十八之一 因其亡失曰攘同尔雅疏一
  汝则有大刑
  大刑死刑马传
  鲁人三郊三遂
  邑外曰郊郊外曰隧不言四者东郊留守故言三也王注
  峙乃桢干
  桢干皆筑具桢在前干在两旁马传并史记注三十三
  秦誓
  其心休休焉
  休休寛容貌郑注经典释文十四










  古经解钩沈巻五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六
  长洲余萧客撰
  毛诗上
  毛诗
  序垂世立教孔安国序北堂书钞十
  解诗弦歌讽谕之声也郑𤣥六艺论北堂书钞九十五自书契之兴朴略尚质面称不为谄目諌不为谤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于恳诚而已斯道稍衰奸伪以生上下相犯及其制礼尊君卑臣君道刚严臣道柔顺于是箴諌者希情志不通故作诗者以诵其美而讥其过同谱序疏 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为故训传授赵人小毛公徐整毛诗谱畅经典释文一
  周南召南
  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韩婴叙水经注三十四 房中之乐弦歌周南召南而不用钟磬之节王肃注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乐书百十三
  闗雎
  周衰所作齐诗李樗黄櫄集解一 康王政衰之诗同郑樵六经奥论三 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叹而伤之鲁诗洪迈容斋四笔一 刺时也韩诗序王应麟诗考六
  风风也
  动物曰风托音曰讽刘𤩽序义 用物感物则谓之讽崔灵恩集注
  故政得失
  正齐人之得失周续之序义并释文五
  
  夫风雅者体同而由我化物则谓之风物由我正则谓之雅考之礼教其归不殊也同北堂书钞九十五
  关关雎鸠
  闗雎贞洁慎匹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反宴处体安志明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闗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薛氏韩诗章句后汉注二
  在河之洲
  雎鸠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无人之处同后汉书注二十八
  窈窕淑女
  盈其欲而不愆其徳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诗传荀子十九 淑女奉顺坤徳成其纪纲韩诗诗考一 窈窕专贞貌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一 善心曰窈善容曰窕王肃注礼部韵略三
  不嫉妒
  嫉音自徐邈音影宋本释文五
  左右流之
  左右音佐佑郑𤣥音 如字王肃申毛并释文五
  钟鼓乐之
  钟者秋分之气万物至秋而成至冬而藏坚成不绝灭莫如金故金为钟相继不绝也五经通义北堂书钞一百八 房中之乐有钟磬侯苞韩诗翼要乐书百十三
  维叶萋萋
  萋萋盛也薛章句文选注七
  丛木也
  丛粗外切周续之音 丛徂外切刘昌宗㫖并影宋本集韵七
  烦撋之
  撋而纯翻何𦙍释文五
  我姑酌彼金罍
  金罍大器天子以玉诸侯大夫皆以金士以梓韩诗说 古廷说罍器诸臣之所酢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石金饰口目葢取云雷之象谨案韩诗说天子以玉经无明文罍者取象云雷故从人君下及诸臣同五经异义并周礼疏二十 士用梓无饰韩诗三礼圗十四 金罍大夫器也同诗考一
  我姑酌彼兕觥
  二升曰觥韩诗传仪礼疏七 四升曰㯘韩诗广川书䟦三
  云何吁矣
  云词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五
  螽斯羽
  螽斯名蜙蝑一名舂黍似蝗而小青色长股而鸣喻后妃之性不妒忌子孙众多毛诗题纲御览九百四十六
  桃夭序㛰姻以时
  春秋二百四十年鲁女出嫁夫人来归大夫逆女天王娶后自正月至十二月悉不以得时失时为贬褒何限于仲春季秋以相非哉夫春秋举秋毫之善贬纎介之恶故春狩于郎书时礼也夏城中丘书不时也此人间小事犹书得时失时况㛰姻人伦端始礼之大者不讥得时失时不善者耶若㛰姻季秋期尽仲春则隐二年冬十月夏之八月未及季秋伯姬归于纪周之季春夏之正月也桓九年春季姜归于京师庄二十五年六月夏之四月也已过仲春伯姬归于纪或出盛时之前或在期尽之后而经无贬文三传不讥何哉凡诗人之兴取义繁广或举譬类或称所见不必皆可以定时候也又按桃夭篇序美㛰姻以时葢谓盛壮之时而非日月之时故灼灼其华喻以盛壮非谓嫁娶当用桃夭之月其次章云其叶蓁蓁有蕡其实之子于归此岂在仲春之月乎又标梅三章注曰夏之向晚迨冰未泮正月以前草虫喓喓末秋之时或言嫁娶或羙男女及时然咏各异矣周礼以仲春会男女之无夫家者葢一切相配合之时而非常人之节曲礼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故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若万人必在仲春则其日月有常不得前却何复日月以告君乎夫冠㛰笄嫁男女之节冠以二十为限而无春秋之期笄以嫁而设不以日月为断何独嫁娶当系于时月乎王肃云㛰姻始于季秋止于仲春不言春不可以嫁也而马昭多引春秋之证以为反诗于难错矣两家俱失义皆不通通年聴㛰葢古正礼也束晰五经通论通典五十九
  公侯干城
  干户旦切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一
  施于中逵
  中馗馗中九交之道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
  芣苢
  伤夫有恶疾也韩诗宋本文选注五十四 自闗雎至芣苢后妃房中之乐王注诗考四
  采采芣苢
  芣苢木名实似李韩诗说文系传二 直曰车前瞿曰芣苢韩诗传陆佃埤雅十六 芣苢泽泻也芣苢臭恶之菜诗人伤其君子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已不得发愤而作以事兴芣苢虽臭恶乎我犹采采而不已者以兴君子虽有恶疾我犹守而不离去也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五十四芣苢实似李食之宜子出于西戎卫宏传 王注并影宋本释文五 远国异物非周妇人所得采王基驳疏一之三
  汉广
  悦人也韩诗序文选注三十四
  汉有游女
  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懐之超然而去十歩循探之即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韩诗内传文选注十二 汉女所弄珠如荆鸡卵同御览八百二 郑交甫逢二女鬾服韩诗传说文九上 郑交甫过汉皋遇二女妖服佩两珠韩诗初学记七 游女汉神也薛章句
  不可求思
  言汉神时见不可求而得之同并宋本文选注十八
  江之永
  漾长也同文选注十一
  汝坟
  辞家也韩诗后汉书注三十九 思亲之诗同尘史中
  惄如调饥
  饥而又饥饥之甚也王肃注李黄集解二
  鲂鱼赪尾
  赪赤也言鲂鱼劳则尾赤君子劳苦则颜色变薛章句后汉书注三十九
  如毁
  纣作炮烙之刑韩诗江休复醴泉笔录下
  父母孔迩
  孔甚也迩近也以父母甚迫近饥寒之忧为此禄仕薛章句后汉书注三十九
  鹊巢笺冬至架之
  架音稼刘音
  采蘩传山夹水曰涧
  夹音颊周续音并匡谬正俗一
  宗室牖下
  奥即牖下王注疏一之四
  甘棠
  自陕以东者周公主之自陕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之下而聴断焉陕间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咏之诗传刘向说苑五
  召伯所茇
  茇草舍也夫召伯聴男女之讼不堇烦劳百姓止舍甘棠之下而聴断焉刘芳义御览六百三十九
  勿拜
  拜言人心之拜小低屈也上言勿剪终言勿拜明召伯渐远人思不忘也毛注拜犹伐非也施士丏说失名韩集注二十四 拜如人之拜同吕祖谦读诗记三
  行露
  命伊尹歌晨露韩诗北堂书钞十七
  厌浥行露
  和气津凝为露从地生也五经通义萟文类聚九十八厌衣廉切沉重音义影宋本集韵四
  室家不足
  夫行露之人许嫁矣然而未往也见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节贞理守死不往君子以为得妇道之宜故举而传之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而歌之以绝无道之求防污道之行乎诗传韩诗外传一
  羔羊之皮
  小者曰羔大者曰羊薛章句
  素丝
  素喻洁白丝喻屈柔同后汉注七十六 古者以素丝饰裘郭璞拾遗北堂书钞百二十九
  五紽
  紽数名也薛章句后汉书注七十六
  委蛇
  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徳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薛章句同上
  迨其吉矣
  迨愿也韩诗影宋本释文五 诗考一 迨顾也同惠校相台岳氏注疏本音义
  江有渚
  水一溢而为渚薛章句文选注二
  壹发
  发读如废徐音吴棫韵补四
  驺虞
  驺虞为天子掌鸟兽官齐诗章句范处义解颐新语 诗考三韩诗传 鲁诗传吴仁杰两汉刋误补遗六 古有梁驺梁驺天子猎之田曲也鲁诗传宋本文选注六 梁驺者天子之田也同两汉刋误补遗六 今诗韩鲁说古毛诗说驺虞义兽白虎黑文食自死之肉不食生物人君有至信之徳则应之周南终麟趾召南终驺虞俱称嗟叹之皆兽名谨按古山海经邹书云驺虞兽说与毛诗同五经异义周礼疏二十四 驺虞或作吾刘芳义疏诗考四
  邶鄘卫
  南谓之鄘
  鄘在纣都之西王肃义驳
  柏舟
  卫宣姜自誓所作韩诗李黄集解一
  凄其以风
  阴阳散为风风气无根也五经通义文选注十三
  燕燕
  卫定姜归其娣送之而作韩诗李黄集解一 定姜归其妇同范处义补传篇目
  远送于南
  南尼心切沈音韵补一
  先君之思以朂寡人
  畜孝也献公无礼于定姜定姜作诗言献公当思先君定公以孝于寡人鲁诗郑𤣥礼记注十五经典释文十三
  不述
  术法也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五十五
  终风且暴
  终风西风也韩诗释文五 时风又且暴使己思益隆薛章句文选注二十四
  跲也
  跲渠业翻孙辅音影宋本释文五孙毓音释文五
  曀噎其阴
  㙪㙪天阴尘也韩诗章句读诗记四
  异句寐焉不寤唐石经三
  爰居
  自爰居而下三章卫人从军者与其室家诀别之辞王肃注欧阳修本义二
  雄雉序阙文尔雅云飞曰雌雄刺卫宣公也惠校相台岳氏注疏本二之二雄雉于飞
  雉耿介之鸟也薛章句诗考一
  迨冰未泮
  古者霜降逆女冰泮杀止韩诗传周礼疏十四
  黾勉同心
  宻勿僶俛也韩诗文选注三十八
  贾用不售
  一钱之物举卖百何时当售也韩诗御览八百三十五
  方将万舞
  万大舞也同初学记十五
  执辔如组
  辔是御者所执者也不得以辔为勒且旧语云马勒不云辔以勒为辔者葢是北人避石勒名也今南人皆云马勒而以鞚为辔反复推之此为明证又诗称执辔如组又曰六辔在手以所为辔审矣今俗儒仍以辔为勒而曽无寤者刘芳笺音义证宋本御览三百五十八
  饮饯于祢
  送行饮酒曰饯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二十
  静女其姝
  静贞也韩诗文选注十五
  搔首踟蹰
  踟蹰踯躅也薛章句文选注十三
  贻我彤管
  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左手阳也以当就君故著左手右手阴也御而复故五经要义萟文类聚十五 女史彤管法如国史主记后夫人之过人君有柱下史后有女史外内各有官也刘芳义疏御览百四十五
  新台有洒
  修旧曰新马融注
  不殄
  殄徙典翻毛苌音并释文五
  得此戚施
  戚施蟾蜍就喻丑恶薛章句御览九百四十九
  中冓之言
  冓夜也鲁诗晋灼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注四十七
  星言夙驾
  星精也韩诗惠校相台岳氏注疏本音义 星晴也同影宋本释文五
  蝃𬟽
  刺奔女也韩诗序
  蝃𬟽在东
  邪色乘阳韩诗并后汉书注五十四 夫妇失礼则虹气盛有赤色在上者阴乘阳气也刘桢义问北堂书钞百五十一
  何以予之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朱则赤诗传王充论衡三
  尤之
  尤非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五
  绿竹猗猗
  𦺇篇筑韩诗释文五 𦺇篇竹同李匡义资暇集上 □篇竹同俞徳邻佩韦斋辑闻二
  会弁如星
  弁高五寸前后玉饰五经通义隋书十二
  绿竹如箦
  箦积也绿䓯盛如积也薛君韩诗注文选注二
  考盘在阿
  地下而黄曰干韩诗章句读诗记六
  能不我甲
  甲音狎徐邈音匡谬正俗一
  伯兮朅兮邦之杰兮
  朅桀挺也疾驱貎韩诗文选注十九
  执殳
  亡国之社以戒诸侯人之戒在于桃殳韩诗传礼书九十二 步卒五兵戈殳车㦸酋矛矢樊支渊七经义纲格论宋本御览三百三十九
  焉得谖草
  喧草忘忧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五 忘爱也同诗考一
  
  黍离
  伯封作韩诗御览四百六十九 卫宣公之子寿闵其兄伋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齐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离离黍貎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于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又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韩诗御览四百六十九
  君子陶陶
  陶畅也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三十四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水笺蒲蒲柳
  蒲草之声不与戍许相协笺为长孙毓同异□释文五
  有蓷
  蓷益母韩诗陆玑疏上
  雉罹于罿
  施罗于车上曰罿韩诗礼部韵略一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葛藟一名燕薁藤好生河浒边得水润而长喻王九族蒙王恩惠以育子孙今王无泽于族人不如葛藟生河浒边也题纲御覧九百七十四
  将其来施施
  将如字王肃申毛释文五
  
  两骖
  左右𬴂骖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二十
  抑释掤忌
  掤椟丸葢也马注释文五 掤所以覆矢也谓箭筒葢义问北堂书钞百二十六
  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国君及元率戎车将在中央当鼓御者在左勇力之士执戈在后五经要义御覧三百五十一
  三英
  英谓古者以素丝英饰裘即上素丝五紽也郭璞拾遗初学记二十六
  掺执子之袪兮
  袪去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二
  昧旦
  昏暗也日明也日入后漏三刻为昏日出前漏三刻为明五经要义文选注五十六
  杂佩以赠之
  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纳其间韩诗传周礼注二
  有女同车
  今论说郑国之为俗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故曰郑声淫左传说烦手淫声谓之郑声者言烦手踯躅之声使淫过矣谨按郑诗二十一篇说妇人者十九矣故郑声淫也五经异义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七
  异字东门之坛唐石经七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
  栗木名言东门之外栗树之下有善人可与成为室家也韩诗御覧九百六十四 靖善也同萟文类聚八十七
  靖乐也薛章句御覧九百六十四
  子宁不嗣
  诒寄也曾不寄问也韩诗
  聊乐我员
  魂神也薛章句并诗考一
  出其𬮱阇
  阇止舍翻徐音影宋本集韵三
  野有蔓草
  国多兵役男女怨旷于是女感伤而思男故出游于洧之外托采芬香之草而为淫侄之行时草始生而云蔓者女情急欲以促时也韦昭问答御覧九百九十四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婉兮
  青静也薛章句文选注九
  零露瀼瀼
  瀼音囊徐音影宋本集韵三
  方涣涣
  洹洹盛貎韩诗注宋本御覧三十 三月桃花水时韩诗韩鄂岁华纪丽一
  方秉蕳兮
  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韩诗宋书十五 蕳莲也同释文五 秉执也蕳兰也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众女方执兰拂除邪恶韩诗注宋本御覧三十 祓除岁秽同宗懔荆楚岁时记 祓除气秽同黄朝英缃素杂记四 秉兰水上同辅广叶韵考异 祓除氛秽韩诗罗愿尔雅翼二
  且往观乎
  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也薛注后汉书注七十四上
  赠之以芍药
  勺药离草同补传七 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十三
  
  鸡鸣
  谗人也韩诗御覧九百四十四 说人也韩诗章句玉海三十八
  苍蝇之声
  鸡远鸣蝇声相似薛章句御覧九百四十四
  子之还兮
  还茂昌三者皆地名也崔集注读诗记九
  从两肩兮
  兽三岁曰肩薛君传后汉书注六十上
  东方之日兮
  诗人言所说者颜色盛美如东方之日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一
  在我闼兮
  门屏之间曰闼韩诗
  衡从其亩
  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同释文五
  维莠骄骄
  甫田维莠今何草答曰今之狗尾也问答御覧九百九十八
  其鱼唯唯
  遗遗言不能制也韩诗诗考一
  舞则选兮
  言其舞则应雅乐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八
  
  我歌且谣
  有章曲曰歌无章句曰谣韩诗章句初学记十五
  陟彼岵兮
  山无草木曰岵所以言陟彼岵兮无可怙也以其无草木故以譬之施士丏说韩集注二十四
  有县貆兮
  貉子曰貆貆状与貉类异世人皆名貆义问初学记二十九
  不素餐兮
  何谓素餐素者质人但有质朴无治民之材名曰素餐尸禄者颇有所知善恶不言黙然不语苟欲得禄而已譬若尸矣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二十
  河水清且沦猗
  从流而风曰沦同文选注十三
  
  蟋蟀在堂
  蟋蟀食蝇而化成义问 蟋蟀今促织也一名蜻蛚椘谓之蟋蟀或谓之蛬南楚谓之王孙刘芳义筌并御覧九百四十九
  岁聿其莫
  聿辞也薛章句文选注十二
  日月其除
  除音住毛音 除式朱翻郑音并宋本群经音辨五
  役车其休
  古者必有命民有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者命于其君然后乘饰车骈马未得命者不得乘车乘车皆有罚故其民虽有钱财侈物而无礼义功徳即无所用其钱财侈物故其民皆兴仁义而贱不争贵强不凌弱众不暴寡是唐虞之所以象典刑而民莫敢犯也韩诗御覧六百三十七
  何不日鼓瑟
  天子食日举乐诸侯不释县大夫士日琴瑟鲁诗传何煌校宋蜀本何休公羊解诂一
  素衣朱绣
  绡绮属鲁诗郑𤣥仪礼注二 绣当为绡绡绮刘芳义疏御覧八百十六
  蕃衍盈升
  古者为升上径一寸下径六分其深八分崔集注读诗记十一
  朋比也
  比必履翻孙毓申毛
  生于道周
  周右也韩诗释文五
  
  四马既闲
  闲大也谓闲然大也薛章句宋本文选注六
  驾我骐𮩴
  驾两马者王肃注埤雅十二
  温其如玉
  玉有五徳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五经通义初学记二十七
  白露为霜
  寒气凝以为霜霜从地升五经通义北堂书钞百五十二
  终南何有
  终南山长安南山也一名太一五经要义初学记五 在扶风武功县同文选注二
  鴥彼晨风
  晨风今之鹞义问萟文类聚九十一
  隰有六驳
  言六据所见言之王肃注王质总闲六
  琼瑰玉佩
  佩者服用之称佩者玉器之名称其服用则字从人名其器则字从玉蔡谟疑字义初学记二十六
  
  衡门之下
  横一木作门而上无屋谓之衡门义问萟文类聚六十三
  歌以讯之
  诗者思也辞也发虑在心谓之思言见其懐抱者也在辞为诗在乐为歌其本一也故云作好歌以讯之梁简文帝十五国风义成伯玙毛诗指说
  心焉惕惕
  悦人也韩诗郭璞尔雅注上
  僚兮
  僚音了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三
  且俨
  㜝重颐也韩诗薛君注宋本御覧三百六十八
  
  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郐荣之南左济右洛居阳郑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刘稹水经注二十二 周武王封祝融之后于济洛河颖之间为桧子王注补传十三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葢伤之也韩诗说汉书七十二
  
  维鹈在梁
  梁人取鱼梁也言鹈自合求鱼不合于人梁上取其鱼譬之人自无善事攘人之美者如鹈在人梁上焉施士丏说刘公嘉话拾遗韩集注二十四
  其子七兮
  鸤鸠之所以养七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万物者一仪也诗传说苑二十











  古经解钩沉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七
  长洲余萧客撰
  毛诗下
  豳
  七月笺褐毛布也
  贱者之所服也今罽亦用为之韦辉光问御覧八百十六
  三之日于耜
  三月之时可预取耒耜修缮之韩诗
  四之日举趾
  至四月始可举足而耕也同御覧八百二十三
  条桑
  条音超沈音义影宋本集韵三
  七月鸣鵙
  五月鸣鵙王肃谓古五字如七因讹为之崔集注诗考六
  于貉
  狐之类貉貒狸也义问初学记二十九 貉子似狸同尔雅翼二十二
  凿冰冲冲
  冰者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而为伏阴韩诗初学记七
  鸱鸮
  鸱鸮𫛢鴂鸟名也鸱鸮所以爱养其子者适以病之爱怜养其子者谓坚固其窠巢病之者谓不知托于大树茂枝反敷之苇䓟风至䓟折巢覆有子则死有卵则破是其病也同文选注四十四
  予手拮据
  口足为事曰拮据韩诗礼部韵略一
  蟏蛸
  长脚蜘蛛也义同 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之喜子义筌并御覧九百四十八
  鹳鸣于垤
  鹳水鸟巢处知风穴处知雨天将雨而蚁出壅土鹳鸟见之长鸣而喜韩诗宋本文选注二十九
  皇驳其马
  彤白杂毛曰驳刘芳义证文选注十四
  亲结其缡
  缡带也薛章句文选注十五
  九罭之鱼
  九罭取鰕芘也同御覧八百三十四
  狼䟦其胡
  老狼项下有袋求食满腹向前行乃触之退后又自踏践上㚄其尾进退有患故诗以况䟦前㚄后毛诗草虫经埤雅四
  小雅
  呦呦鹿鸣
  鹿饮食则皆鸣相召志不相忌也草虫经蔡卞名物解九
  吹笙
  夫笙者法万物始生导达阴阳之气故有长短黄锺之始象法鳯凰邯郸绰五经折疑初学记十六
  承筐是将
  承受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五
  常棣
  夫栘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也韩诗序读诗记十七
  伐木
  伐木废朋友之道缺劳者歌其事同文选注二十二 饥者歌食劳者歌事韩诗诗考一
  相彼鸟矣
  鸟微物也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二十
  如月之恒
  恒古恒翻沈音义六经正误三
  象弭
  毛云弭弓反末以象骨为之葢俗说之误也拾遗萟文类聚六十 左传曰左执鞭弭弭者弓之别名谓以象牙为弓今西方有以犀角及鹿角为弓者同宋本御覧三百四十七
  杨柳依依
  依依盛貎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二十
  南山有台
  台一名夫须莎草也言山生台及莎自荫喻人君得贤以自尊也题纲御覧九百九十七
  和鸾雍雍
  鸾在衡和在轼前韩内传郑𤣥礼记注十五 和设轼者也鸾设衡者也鲁训注补后汉书二十九 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韩诗传周礼疏三十二 在轼曰和在轭曰鸾韩诗读诗记十八
  厌厌夜饮
  愔愔和悦之貎薛章句文选注六
  菁菁者莪
  蓁蓁盛貎韩诗薛注文选注一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元戎大戎谓兵车也车有大戎十乘谓车缦轮马被甲衡扼之上尽有剑㦸名曰䧟军之车所以冒突先启敌家之行伍也韩婴章句史记注六十
  元老
  元长也韩诗玉篇一
  东有甫
  圃博也有博大茂草也韩诗薛君注文选注一 甫博也薛君传后汉书注四十六
  驾言行狩
  春曰畋夏曰獀秋曰狝冬曰狩天子抗大绥诸侯小绥群小献禽其下天子亲射之于门夫田猎因以讲道习武简兵也韩内传御覧八百三十一
  四牡奕奕
  奕奕盛貎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三
  儦儦𩣚俟俟𫘤
  趋曰𩣚行曰𫘤薛章句文选注二
  鸿雁序至于矜寡
  矜棘冰翻徐音释文六 各顽翻同匡谬正俗一
  在彼空
  穹谷深谷也薛章句文选注一
  君子攸芋
  芋火吾切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一
  如矢斯棘
  朸木理也韩诗玉篇十二 朸隅也同释文六
  乃生男子
  太子生以桑弧蓬矢六射上下四方韩内传白虎通下男子生以桑弓蓬矢六射上下四方明当有事天地四方也同宋本文选注二十九
  载衣之裼
  裼示之方也韩诗翼要疏十一之二
  蹙蹙靡所骋
  骋驰也薛章句文选注十一
  视天梦梦
  梦莫藤切沈音义韵补一
  又窘阴雨
  窘迫也韩诗章句读诗记二十
  十月之交
  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于此则有变改之政也齐诗内传孟康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注七十五
  不用其行
  三光考灵曜书云日道出于列宿之外万有馀里谓五星则差在其内何谓与日同乘黄道驳五经异义周礼疏二十六
  于何不臧
  月食非常也比之日食犹常也日食则不臧矣诗传汉书二十六
  雨无正
  雨无极正大夫刺幽王也韩诗序林𬳶源流至论后集八 雨无政无众也韩婴章句读诗记二十
  薰熏胥以铺
  薰帅也鲁诗诗考一 熏帅也胥相也痡病也言此无罪之人而使有罪者相率而病之是其大甚韩诗后汉书注六十下
  谋犹回遹
  回邪僻也薛章句文选注十
  曰父母且
  且音苟且之且郑音本义八
  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趯趯往来貎获得也言趯趯之毚兔谓狡兔数往来逃匿其迹有时遇犬得之韩婴章句史记注七十八
  吹篪
  篪以竹为之六孔有底五经要义北堂书钞百十一
  出此三物
  天子诸侯以牛豕大夫以犬庶人以鸡韩诗朱校宋本礼记疏七
  哆兮侈兮
  侈兮哆兮说文作鉹兮哆兮鉹曲也一曰鬵鼎崔集注读诗记二十一
  投畀有北
  孔子为鲁司冦时诛少正卯谓佞道已行乱国政也佞道未行章明逺之而已韩内传白虎通上
  将恐
  将辞也薛章句文选注三十六
  佻佻公子
  佻徒高翻沈音义释文六 佻音劳同影宋本集韵三
  终日七襄
  襄反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六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韩诗史记索隐九
  不可以挹酒浆
  言不得其人也施士丏说韩集注二十四
  挹㪺也
  㪺容四升何𦙍隐义礼部韵略一
  四月
  叹征役也韩诗读诗记二十一
  乱离瘼矣
  瘼散也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二十
  或不知叫号
  号呼到翻徐音匡谬正俗一
  鼓锺
  昭王之时作韩诗玉海三十八
  笙磬同音
  磬立秋之乐也五经要义初学记十六
  以南
  南如周南之南刘炫述议六经奥论三
  以享
  享许亮翻徐音匡谬正俗一
  芬孝祀
  馥香貎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九
  此有不敛穧
  不敛筥筥音穧崔集注读诗记二十二
  君子宜之
  君子者无所不宜也诗传说苑十九
  有莺其羽
  或说有莺工羽言虽小鸟其莺然有文章失名义注御覧九百二十三
  先集维霰
  霰英也韩诗宋书二十九 霰霙也薛注文选注十三
  徳音来括
  括约束也薛章句文选注五十三
  宾之初筵
  卫武公饮酒悔过也韩诗
  左右秩秩
  言賔客初就筵之时賔主秩秩然俱谨敬也同并后汉书注七十
  以祈尔爵
  一章为大射崔集注
  以奏尔时
  二章为燕射同并读诗记二十三
  威仪反反
  反蒲板切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一
  曰既醉止
  賔既醉止不知其为恶也韩诗诗考一
  及黼
  黼音补徐音影宋本集韵五
  绋纚维之
  纚系也韩诗文选注五十八
  母教猱升木
  猱狝猴也楚人谓之沐猴草虫经初学记二十九 猱乃豆切沈音义影宋本集韵八
  匪伊卷之
  卷其言切沈音义
  中心藏之
  藏音臧郑音并宋本群经音辨一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白华野菅草也其性柔刃堪用取此白华而将白茅束之喻申后被褒姒所代恶人蒙善好人见弃也题纲御覧九百九十六
  绵蛮黄鸟
  绵蛮文貎韩诗薛君注文选注四十六
  大雅
  伣天之妹
  磬譬也韩诗诗考一
  会甲也
  经传训诂未有以会为甲者同异评疏十六之二
  绵绵𤓰瓞
  瓞小𤓰韩诗礼部韵略五
  自土漆沮
  言公刘自狄而来居杜与漆沮之地齐诗汉书注二十八上
  周原膴膴
  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杜阳汉县扶风有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孔颖逹谱通鉴音注百九十一
  乃立冢土
  冢土太社也王肃解宋书十七 大社也同晋书十九
  彼玉瓒
  恤音瑟郑音宋木群经音辨一
  鱼跃于渊
  鱼喜乐则踊跃于泉中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五十一
  神罔时恫
  附补笺关文无是痛伤其所为者惠校相台岳氏注疏本十六之三
  自大伯王季
  太伯见王季生文王知天命之有在去而适吴太王没而不反王注通鉴外纪二
  诞先登于岸
  诞信也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二十
  侵阮徂共
  阮徂共皆国名鲁诗疏十六之四
  我陵我阿
  四平曰陵薛章句文选注九 曲景曰阿韩诗文选注二
  经始灵台
  灵台以望气明堂以布政辟廱以养老教学三者不同五经通义隋书四十九 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台但有时台囿台也五经异义初学记二十四
  于牣鱼跃
  文王圣徳上及飞鸟下及鱼鳖薛章句宋本文选注二十
  于乐辟廱
  天子立辟廱者何所以行礼乐宣徳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五经通义萟文类聚三十八
  蒙瞍奏公
  无珠子曰蒙珠子具而无见曰瞍薛章句文选注五十五
  皇王维辟
  师臣者帝交友受臣者王臣臣者霸鲁臣者亡韩内传⿰氵専 -- 溥唐㑹要七
  时维姜嫄
  姜姓原字韩诗章句史记注四
  以弗无子
  王者十岁七祭天地仲春后妃郊高禖亦祭天地也五经通义北堂书钞九十
  三单相袭也
  止居则妇女在内老弱次之强壮在外言自有备也述毛䟽十七之三
  鳯凰于飞
  雄曰鳯雌曰凰其雏为𬸚𬸦草虫经初学记三十
  天不湎尔以酒
  夫饮之礼不脱屦而即序者谓之礼跣而上坐者谓之宴能饮者饮之不能饮者已谓之醧齐颜色均众寡谓之沉闭门不出者谓之湎故君子可以宴可以醧不可以沉不可以湎韩诗初学记二十六 齐颜色均众寡谓之流闭门不出客谓之湎薛章句文选注三十五
  
  卫武公刺王室亦以自戒韩诗翼要玉海三十八 卫武公行年九十有五犹使人日诵是诗而不离于其侧同诗考一
  不仇
  仇承咒切郑音影宋本集韵八
  於乎小子
  呜叹辞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六
  涤涤山川
  汤时大旱使人祷于山川韩诗传何休公羊解诂五 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曰政不一与民失职与宫室荣与妇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倡与同何校宋蜀本公羊解诂宫室崇与同公羊解诂二
  旱魃为虐
  传曰魃天旱鬼也笺曰旱气生魃天有常神人死为鬼不审旱气生魃奈何答曰魃鬼人形眼在顶上天生此物则将旱天欲为灾何所不生而云有常神者耶韦曜问艺文类聚一百
  仲山甫徂齐
  封于齐韩诗邓展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注六十
  韩侯受命
  诸侯世子三年丧毕上受爵命于天子所以名之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绝也韩内传白虎通上 上受爵命于天子乃归即位何明爵天子有也臣无自爵之义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六
  干不庭芳
  干正也谓以其议非而正之薛章句诗考一
  王锡韩侯
  诸侯有徳天子锡之韩诗北堂书钞三十
  炰鳖
  炰甫九翻徐音六经正误三
  溥彼韩城
  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王注水经注十三
  燕师所完
  燕北燕国同困学纪闻三
  釐尔圭瓒
  釐音赉徐邈音影宋本集韵七
  自召祖命
  予小子使尔继召公之后受命者必以其祖命之诗传韩诗外传八
  内讧
  讧古红切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一
  周颂
  清庙
  颂言成也一章成篇宜列徳故登歌清庙一章也诗传东平王苍议注补后汉书九
  于穆不已
  大哉天命之无极而美周之礼也孟仲子论毛苌故训传二十六
  假以溢我
  溢音谥毛音释文七郑音宋本群经音辨四徐邈音类篇十一中
  肇禋
  禋音烟徐音影宋本集韵三
  无封靡于尔邦
  靡好也薛章句文选注十七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岐道虽僻而人不逺韩诗传后汉书八十六 徂往也夷易也行道也彼百姓归文王者皆曰岐有易道可往归矣易道谓仁义之道而易行故岐道险阻而人不难薛传后汉书注八十六
  以此订大王文王之道
  订直丁翻沈音义六经正误三
  昊天有成命
  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其佐曰五帝五经通义初学记一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振犹奋也薛章句文选注三十五 薄辞也莫无也震动也叠应也美成王能奋舒文武之道而行之则天下无不动而应其政教薛传后汉书注六十三
  执竞武王
  执服也韩诗北堂书钞八十九
  钟鼓喤喤
  喤音宏徐音六经正误三
  贻我来牟
  𪍓大麦也薛章句困学纪闻三
  播厥百谷
  谷类非一故言百也薛章句文选注一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
  鹭洁白之鸟西雍文王之雍也言文王之时辟雍学士皆洁白之人也薛章句后汉书注八十下
  多稌
  稌敕古翻徐音六经正误三
  文武维后
  禘取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庙韩内传通典四礼十九 书七十一
  克昌厥后
  昌文王名此祭文王之诗也周人以讳事神不应犯讳当音处亮翻旧音释文七
  亦右文母
  妇人以随从为义夫贵于朝妇贵于室故得蒙夫之谥五经通义通典一百四
  鞗革有鸧
  鸧鸹胎生孔子渡江见而异之韩内传卢辩大戴礼注十三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鹘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鸧鸹也韩诗广韵五
  自求辛螫
  群臣无肯牵引扶助我则自得辛螫之毒同异评诗考一
  拼飞维鸟
  翻飞貎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一
  俶载南亩
  俶始也载事也言用我之利始事于南亩也王注文选注三十
  有椒其馨
  椒子肖切徐音类篇六
  百室盈止
  王者藏于天下诸侯藏于百姓韩诗北堂书钞二十七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
  灵星为立尸故云丝衣其□会弁俅俅传言王者祭灵星公尸所服之衣也五经通义通典四十四
  自堂徂基
  明堂在南方七里之郊韩诗说大载礼注八
  鼐鼎及鼒
  鼐小鼎鲁诗说说文七上
  
  勺之笑切刘昌宗音影宋本集韵八
  鲁颂
  有驒
  驒白马黑髦韩诗经典释文三十
  思乐泮水
  水圆如璧诸侯曰泮宫者半于天子宫也明尊卑有差所化少也失名训白虎通上 泮水者泮之言半也天子曰辟雍谓以土雍水外员如辟故曰辟雍义取四方来观者平均耳泮宫水雍其半葢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水也五经通义通典五十三
  閟宫
  是禖宫也孟仲子论毛苌故训传二十九
  泰山岩岩
  泰山五岳之长群神之主故独封泰山告平于天报神功也五经通义北堂书钞九十一
  奚斯所作
  是诗公子奚斯所作韩诗薛君传洪迈容斋续笔一 奚斯鲁公子言其新庙奕奕然盛也薛章句王楙野客丛书十四
  孔曼且硕
  曼长也同宋本文选五十一
  商颂
  商颂亦羙襄公韩诗章句史记注三十八广川书䟦三
  嗟嗟烈祖
  殷中宗周成宣王皆以时毁鲁诗说疏二十之三
  亦有和羮
  铏羮有菜盐豉其中菜为其形象可食因以铏为名刘桢问初学记三十六
  天命𤣥鸟降而生商
  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𤣥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遂生契诗传褚少孙补史记
  奄有九有
  九域九州也薛章句文选注三十五
  长发序大禘也
  王者诸侯所以三年以祫五年以禘何三年一闰天道小偹故三年一祫祫皆取未迁庙主合食太祖庙中五岁再闰天道大偹故五岁一禘禘者禘也取已迁庙主合食太祖庙中五经通义御覧五百二十八
  至于汤齐
  汤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葬于徴今扶风徴陌是也韩内传宋本御覧八十三
  为下国骏厖
  骏骊马也齐诗读诗记三十二 厖母项切徐音影宋本集韵五
  陟彼景山
  文王创基至鲁僖间商颂不在数矣孔子删诗时录此五章岂无意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我有嘉客亦不夷怿岂能忘哉景山商坟墓之所在也商邑之大岂无贤材哉松柏芃芃在于斵而迁之方斵而敬承之以用之尔松柏小材有挺而整布众楹大材有闲而静别既各得施则寝成而孔安矣拱成群材而任以成国则人君高拱仰成矣是绸缪牖户之义也六萟论路史后纪注九下
  是断
  取松与柏薛章句文选注十八









  古经解钩沉卷七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八
  长洲余萧客撰
  周礼
  周礼
  序至六十为武都守郡小事少乃述平生之志著易尚书诗礼传皆讫唯念前业未毕者唯周官年六十有六目瞑意倦自力补之谓之周官传也马融传贾公彦废兴 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而就经为注同山堂考索前集一 戴徳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后汉马融卢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是也郑𤣥亦依卢马之本为注焉陈卲周礼论序经典释文一
  解书序言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作周官则此周官也郑众解诂废兴 夫百王不同各置官礼为禅让相传者亦不得不改但所以改者少非禅让之世者变易必多以革人视聴所以禅让不改多者以禅让道同人未为弊故不改者多非禅让之世须变人情故必多改故王者之兴必有改官之礼此周礼所兴之意也崔灵恩通典十九 周官是后人附益赵匡五经辨惑说陆淳春秋纂例四
  天官冢宰
  自颛顼以来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故重黎之后世掌天地官号曰羲和唐尧受之方置天地四时之官命羲和之后使复旧职而掌天地之事又分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使主四时为六卿之任及其末年舜摄百揆改地官为司徒秋官为士冬官为司空春官为秩宗故尚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分命和仲和叔等使主四时之事又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地官之事也皋繇作士五刑有服秋官之任也禹作司空以平水土冬官之职也伯夷为秩宗典朕三礼此春官之所司也崔灵恩通典十九
  辨方
  谓别东西南北之名以表阴阳也干宝注
  正位
  谓君南面当阳臣北面即阴居后于北宫以体太阴居太子于东宫以位少阳之类同并御覧百四十六
  体国
  体形体同
  乃立天官冢宰
  济其清浊和其刚柔而纳之中和曰宰同释文八
  
  于验切刘昌宗音押韵释疑三
  司会
  凡言司者总其领也凡言师者训其徒也凡言职者主其业也凡言衡者平其政也凡言掌者主其事也凡言氏者世其官也凡言人者终其身也不氏不人权其材也通权其材者既云不世又不终身随其材而权暂用也干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六
  治邦国
  国天子诸侯所理也邦疆国之境同
  赋贡
  赋上之所求于下贡下之所纳于上同并释文八
  饬化八材
  八材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镂革曰剥羽曰析郑众解诂惠校宋注疏本郑𤣥注二 珠曰切象曰磋同惠校宋经注本郑𤣥注一
  
  薮宜作叟干注释文八
  正月之吉
  周正建子之月吉朔日也同闾仁谞明堂告朔议唐㑹要十二 文苑英华七百六十二
  设其参
  参三公也同惠校宋经注本音义
  及纳亨
  纳亨纳牲将告杀谓向祭之辰也同注补后汉书四 亨普孟翻刘音释文八
  小宰凡宫之纠禁
  若御史中丞干注注补后汉书二十六
  则专达
  达决也同
  辟名者
  不当也同并释文八
  宫正注郑司农读火绝之
  读音豆徐音影宋本集韵八
  膳夫授祭
  祭五行六阴之神与人起居干注经典释文十一
  庖人注青州之蟹胥
  胥音泰刘音注疏本音义 胥音素同困学记闻四
  内餐
  音漏干宝音宋本群经音辨五
  甸师而耕耨王籍
  古之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籍葢其义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则不匮也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难难无违也干注注补后汉书四
  共萧茅
  萧字或为莤莤读为缩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郑兴解诂郑𤣥注一
  鳖人以时簎鱼
  簎七迹切沉重音影宋本集韵十
  
  蝤类干注释文八
  共蠯
  蠯蚌也杜子春注御覧九百四十一
  腊人
  膺肉郑众解诂惠校宋注疏本郑注四 胖肉同注疏本注四
  笾人糗饵
  糗饵者或屑而蒸之与枣豆之味同食干注冯鉴续事始高承事物纪原九
  临人麋臡
  麋骭髓醢郑众解诂惠校宋注疏本郑注二 麋肝同注疏本郑注六
  玉府佩玉
  凡玉佩上有双衡衡长五寸博一寸下有双璜璜径三寸冲牙蠙珠以纳其间上下为衡半璧为璜璜中横以冲牙以苍珠为瑀三礼图初学记二十六
  床笫
  笫阻引切徐音影宋本集韵五
  司裘设其鹄
  四尺曰正正五重鹄在其内而方二尺贾逵解诂礼书一百五
  内宰教六宫
  后正寝在前五小寝在后郑众解诂聂崇义三礼图四
  而生穜稑之种
  穜晚粳稻之属稑陵谷黍稷之属干注注补后汉书四
  内司服袆衣
  从王祭先王则服之崔灵恩二礼义宗
  揄狄
  从王祭先公则服之同
  阙狄
  飨诸侯则服之同并蒋钦绪驳祝钦明请南郊皇后充亚献议 文苑英华七百六十一 王后三翟数皆十二诸侯夫人三公而下夫人雉数如命数崔灵恩山堂考索前集四十三
  鞠衣
  以采桑则服之同
  展衣
  以礼见王及见宾客则服之同
  縁衣
  燕居则服之王后无助祭天地故自先王以下 后不助祭天地四岳故无助祭天地四望之服同并文苑英华七百六十一
  缝人衣翣柳之属
  翣以竹为之高二尺四寸广三尺衣以白布柄长五尺葬时今人执之于柩车傍也三礼图后汉书注三十九
  追师注所谓髲髢
  髢音地刘音惠校宋经注本音义 髢音也同注疏本音义
  屦人为赤舄
  屦复下曰舄三礼图后汉书注二
  絇谓之拘
  救音句刘音惠校宋经注本音义 音拘同影宋本释文八 拘音句同注疏本音义
  地官司徒
  乡大夫
  六乡大夫则冢宰以下贾逵解诂废兴
  遗人
  遗音维郑众音释文八 音遂徐音影宋本集韵七
  毎门下士二人
  如今门候干注注补后汉书二十七
  掌节
  节长尺二寸秦汉以下改为旌𣄢之形义宗通鉴音注九
  设其社稷之壝
  社主用石以地产最实欤崔灵恩新唐书百九十九
  宜鳞物
  □音鳞刘音惠校宋经注本音义 □音鳞同注疏本音义
  谓之地中
  地中洛阳马融注李淳风周髀算经注上
  乃建王国焉
  王国东都王城今河南县同书疏十五
  其食者四之一
  诸子诸男食者四之一郑众解诂惠校宋注疏本郑注十诸男食者四之一同惠校宋经注本郑注三
  服事
  服事谓为公家服事者同郑注三 服谓公家之事也同文选注三十七
  不恤之刑
  恤谓相忧同惠校宋注疏本郑注十 谓相爱同注疏本注十
  乡师共茅蒩
  蒩侧鱼翻杜子春音释文八
  鼓人以雷鼓
  雷鼓六面郑众解诂
  以灵鼓
  灵鼓四面同
  以路鼓
  路鼓两面同并聂圗二十
  以晋鼓
  晋鼓大而短贾逵解诂郑注十一
  以金𬭚
  去地一尺灌之以水又以其器盛水于下以芒当心跪注以手震芒其声如雷干注广川书䟦三
  以金铎
  铎今之铃其匡铜为之木舌为木铎金舌为金铎三礼图北堂书钞百二十一
  充人展牲
  若今夕牲干注注补后汉书四
  均人注读如㽦㽦原隰之㽦
  㽦常纯翻聂氏音释文八
  师氏掌以媺诏王
  媺媺道告王以善道马传
  以三徳
  徳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徳施之为行同
  至徳以为道本
  至徳者中徳也以至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失中庸则无以至道故曰以为道本同
  孝徳以知逆恶
  教以孝徳使知逆恶之不可为也同
  友行
  教以朋友之行使择益友同
  以事师长
  师徳所不如也长老者同并通典五十三
  保氏以道
  道六艺同御覧七百四十四
  九数
  今有夕桀同困学记闻四
  调人掌司万民之难
  难谓相与为仇同御覧四百八十一
  㕓人注总读为儳
  儳才鉴切徐音影宋本集韵八
  掌节皆金也
  汉之铜虎符则其制也干注
  以英荡辅之
  英刻书也荡竹萌也刻而书其所使之事以助三节之信同并注补后汉书二十六
  遂人帅六遂之役
  六遂为十五万家絙千里之地贾逵解诂废兴
  草人赤缇用羊
  缇他奚翻李轨音惠校宋经注本音义
  春官宗伯
  镈师
  镈大钟孙炎注礼书百二十
  祀昊天上帝
  周公祭天用太公为尸石渠礼论诗疏七十之二 建华冠祀天地五郊八佾舞人之所服也三礼图北堂书钞百二十七
  以疈
  罢铺逼切郑众音宋本群经音辨三
  以肆献祼享先王
  五采方山冠各以其采名为冠礼庙天子八佾乐五行舞人所服三礼图北堂书钞百二十七
  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一方四分之或朝春或觐秋或宗夏或遇冬藩屏之臣不可虚方俱行故分趋四时助祭也贾逵解诂在东方者朝春在南方者宗夏在西方者觐秋在北方者遇冬马传并诗疏十八之四
  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古者诸侯朝天子四时礼外有时会殷同之法殷同者十二年王不巡狩则六服诸侯各当方面来赴四时见王也殷众也四方诸侯众来见王义宗通典七十四
  以苍璧礼天
  璧径九寸郑𤣥三礼图 苍璧所以礼天其长尺有二寸葢法天之十二时义宗并王溥五代㑹要三 冬至日祭天于圜丘玉用其苍璧牲用玉色乐用夹锺为宫乐作六变同宋本御览二十八
  以黄琮礼地
  黄琮无好阮谌三礼图 黄琮所以礼地其长一尺以法地数义宗并五代㑹要三
  以白琥
  白琥以玉长九寸广五寸刻伏虎形高三寸郑图聂图十一
  享大鬼
  大鬼谓先王也古周礼说御览五百二十五
  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
  东郊木帝太皥八里南郊火帝炎帝七里西郊金帝少皥九里北郊水帝颛顼六里中兆黄帝之位并南郊之季故云兆五帝于四郊也贾逵解诂刘芳疏魏书五十五
  鬯人禜门
  雩祈雨之祭禜止雨之祭每禜于城门义宗初学记二
  司几筵筵国賔
  国賔二王后马传通典七十四
  变几
  变几变更其质谓有饰也郑众解诂惠校宋经本注五 变更其几谓无饰同御览五百四十四
  典瑞以朝日
  天子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马传南齐书九
  四圭有邸
  象四方物之初生以璧为邸者取其初生之圆匝也崔灵恩通典四十二
  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
  社稷同四望其玉葢同也以圭锐首象土生物同通典四十五
  牙璋以起军旅
  若今铜虎节发兵也郑众解诂聂圗十
  司服则鷩冕
  鷩冕王祭先公及卿之服天子九旒用玉二百十六侯伯服以助祭七旒用玉八十三礼图
  则毳冕
  毳冕天子七旒用玉百六十八子男服以助祭用玉五十同
  则希
  □冕天子五旒用玉百二十孤卿服以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同
  则𤣥冕
  𤣥冕王祭群小祀及视朝服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诸侯服以祭其宗庙三旒用玉十八同并隋书十二
  公之服
  公卿大夫助祭之日所著之服降王一等 悉与王同义宗长孙无忌冕服议 文苑英华七百六千六
  孤之服自希冕而下
  天子孤及卿皆六命则同𫄨冕之服三章小章则画六上公及王之三公二王之后二伯九州之牧侯伯王之同姓封为侯伯者服之以助王祭社张鉴三礼图聂圗一
  大司乐乃奏黄锺歌大吕
  奏黄锺者用黄锺为调歌大吕者用大吕为调奏者谓堂下四悬歌者谓堂上所歌义宗隋书四十九
  凡六乐者
  六乐十二调崔灵恩
  圜锺
  夹锺也贾逵解诂 应锺也马传
  黄锺
  不言商商为臣王者自谓故著其实而去其名若曰有天地人物无徳以主之谦以自牧也干注并隋书十五
  孤竹之管
  管如篪六孔贾逵解诂郭璞尔雅注中
  六变
  六变者舞六终八变八终九变九终义宗小学绀珠九
  典同高声䃂
  䃂锺病声杜注影宋本集韵四
  磬师击编锺
  凡锺十六枚同为一簨簴为编锺特悬者谓之镈三礼图初学记十六
  笙师掌教龡竽
  竽二十六簧郑众解诂注六 三十六簧同聂图五 雅竽簧上下各六三礼图北堂书钞一百十
  
  雅箫长尺四寸二十四𫸩颂箫长尺二寸十六𫸩三礼图北堂书钞百十一 无底者谓之洞箫同初学记十六
  龠章掌土鼓
  土鼓以瓦为匡杜注注六 以毛土为匡同御覧五百八十二
  大祝大师宜于社
  尔雅曰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马传御覧五百四十二
  先告后土用牡币
  亲告以牲有奠故也使祝史用币王肃注 吉则用牲凶则用币同并通典五十五
  丧祝掌胜国邑之社稷之祝号
  所讨国所封邑由立社稷马传御覧五百三十二
  司巫而舞雩
  雩坛在已地阮图通典四十三
  大史抱天时
  抱式以知天时郑众解诂李林甫唐六典注十四
  外史五帝之书
  五典五帝之常道也张衡解诂宋本春秋疏二十八
  巾车龙勒
  龙音尨戚衮音影宋本集韵一
  重翟
  后从王祭先王先公所乘也义宗旧唐书百八十九下
  厌翟
  后从王享诸侯所乘同册府元亀五百九十六
  安车
  后宫中朝夕见于王所乘也同蒋钦绪驳祝钦明请南郊皇后充亚献议文苑英华七百六十一
  皆有容葢
  客为幨车山东谓之裳帏郑众解诂注六 山东谓之帷裳同聂图二
  翟车
  后求桑所乘义宗旧唐书百八十九下
  辇车
  对轝曰辇干注注补后汉书七 后游宴所乘也义宗文苑英华七百六十一
  鸣铃
  和鸾皆以金为铃干注注补后汉书二十九
  夏官司马
  大仆
  若汉侍中干注注补后汉书二十六
  以九伐之法
  伐扶废切刘音韵补四
  射人五正
  十尺曰侯四尺曰鹄二尺曰正四寸曰质马注礼书一百五
  弁师掌王之五冕
  冕以三十升布漆而为之广八寸长尺六寸前圜后方前下后高有俯伏之形故谓之冕欲人之位弥高而志弥下故以名焉三礼图后汉书注二
  会五采
  弁缝十二梁正三礼图聂圗一
  韦弁
  王及诸侯兵服也三礼圗初学记二十六
  司弓矢献矢箙
  箙今谓之步义干注注补后汉书二十九
  矰矢
  缴系短矢谓之矰马注史记索隠十五
  职方氏云瞢
  瞢谟蓬切李音影宋本集韵一
  弦
  蒲颇五切郑𤣥音韵补三
  河内曰冀州
  在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马传经典释文二十九
  秋官司寇
  条狼氏
  今卒辟车之属干注注补后汉书二十九
  象胥
  若今鸿胪同通典二十六
  朝士外朝之法
  礼司徒府中有百官朝会殿天子与丞相决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干注注补后汉书二十四
  司刑劓罪
  劓刑法木胜土决其皮革也贺述礼说
  刖罪
  膑刑法金胜木去其节目也同并御览六百四十八
  司寤氏以诏夜士
  夜士今都𠉀之属干注注补后汉书二十五
  修闾氏而比其追胥者
  追追萃切刘音类萹二中
  庭氏掌射国中之夭鸟
  鸱鸮恶声之鸟也马传
  若不见其鸟兽
  兽虎狼㘁鸣也同并宋本御览三百四十七
  大行人十有二岁王巡狩南国
  取岁星一周天道之备数崔灵恩通典五十四
  冬官考工记
  坐而论道谓之王
  天子立三公曰太师太傅太保无官属与王同职故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古周礼说北堂书钞五十
  轮人以为贤
  贤胡甸切郑众音宋本群经音辨三
  辀人孤旌枉矢以象弧也
  枉矢象妖星非其义也枉盖应为枉直谓枉矢于弧干注注补后汉书二十九
  筑氏为削
  削偃曲却刃马传林希逸考工记解上
  玉人用将
  将音阳郑众音宋本群经音辨三
  磬氏股为二
  股广三寸长尺三寸半三礼圗初学记十六
  旊人髺垦薜暴
  薜蒲驳切郑𤣥音宋本群经音辨一
  梓人为笋虡
  笋虡两头并为龙以衔组阮圗文选注四十六
  则一豆矣
  豆当为斗马传疏四十一
  庐人细则校
  校古饱切郑𤣥音宋本群经音辨二
  以为晋围
  晋音箭郑众音宋本群经音辨三
  匠人左祖右社
  社稷在右宗庙在左马传注补后汉书九
  五室
  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火西金北水土在其中三礼图萟文类聚三十八

  古经解钩沉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九
  长洲余萧客撰
  仪礼上
  仪礼
  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后孔子壁中得古文礼五十七篇其十七篇与前同而字多异六萟论山堂考索续集八
  士冠礼
  筮于庙门
  王彪之以为礼冠自卜日不必以三元也何承天礼论御覧五百四十
  主人戒賔
  主人不敢自专请賔其成也亦谓人之父耻自成其子故请賔也石渠礼议政和五礼新仪十一
  为期于庙门之外
  冠者人道之始也嘉事之善也是以圣王重之必行乎庙同同上
  设洗
  洗高三尺口径一尺五寸足径三尺中身小疏中士以铁为之大夫以上铜为之诸侯白金饰天子黄金饰三礼旧图聂图十三
  爵弁服
  爵弁士助君祭服之色无爵头无旒礼图隋书十二 士服以祭其庙三礼图初学记二十六
  皮弁服
  以白鹿皮为冠礼图疏一
  缁布冠
  太古冠布齐则缁之后以为冠冠之始也今武冠则其遗象三礼图和学记二十六
  
  士以骨大夫以象阮谌三礼图聂图三
  有篚
  篚以竹为之长三尺广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如今小车筌旧图聂图十二
  实勺
  勺五升口径六寸曲中博三寸长三寸柄长二尺四寸漆赤中柄末亦丹旧圗聂图十三
  赞者盥于洗西
  盥盘口径二尺一寸受二斗漆赤中同同上
  服𤣥冠
  𤣥冠朝服戴圣曰𤣥冠委貎也朝服布上素下缁帛带素韦韠石渠礼论注补后汉书三十
  今文扄为铉
  铉音关刘昌宗音释文十
  冬皮屦
  礼夏冠用葛履冬冠用皮履明无定时也礼论御覧五百四十
  委貎
  委貎与弁皆天子始冠之冠李孟悊章疏贾公彦疏序
  乡饮酒礼
  笙入
  笙有雅簧十三上六下七二礼图北堂书钞一百十
  乡射礼
  东北面告于主人
  乡射请告主人乐不告者何也戴圣曰请射告主人者賔主俱当射也夫乐主所以乐賔也故不告于主人石渠礼议通典七十七
  命弟子设丰
  制度云射罚爵之丰作人形丰国名其君坐酒亡国戴杆以为戒旧图聂图十二
  蒲筵
  士蒲筵长七尺广三尺三寸无纯三礼图初学记二十五
  则皮树中
  皮树人面兽形张鉴图聂图五
  燕礼
  罍水在东
  罍刻木为之礼图诗疏一之二
  两方壶
  方壶受一斛腹圆口足皆方旧图
  两圆壶
  圆壶受一斛腹方口足皆圆同并聂图十二
  大射仪
  乐人宿县于阼阶东
  宣帝甘露三年三月黄门侍郎临奏曰乡射合乐大射不乐何也戴圣曰乡射至而合乐者质也大射人君之礼仪多故不可乐也闻人通汉曰乡射合乐者人礼也所以合和百姓也大射不合乐者诸侯之礼也韦𤣥成曰乡人本无乐故合乐岁时所以合和百姓以同其意也至诸侯当有乐传曰诸侯不释悬明用无时也君臣朝廷当有之矣必须合乐而后合故不云合乐也时公卿以𤣥成议是石渠礼议通典七十七
  聘礼
  有司筵几于室中
  几长五尺高尺二寸广二尺阮图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六
  米八筐
  筐受五斛旧图聂图十二
  公食大夫礼
  小臣具盘匜
  𠤷受一斗流长六寸漆赤中诸侯以象饰天子以黄金梁正三礼图聂图十三
  宰夫设铏四于豆西
  铏鼎受一斗两耳三足高三寸有葢士以鐡为之大夫以上铜为之诸侯饰以白金天子饰以黄金旧图聂图十三
  觐礼
  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
  扆从广八尺画斧文于其上今之屏风也郑𤣥三礼图李谧明堂制度论 魏书九十
  方明者
  诸侯会天子则以方明为主觐礼之明未也其形四方六面上𤣥下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黒方明者也下四方神明之象也五经通议御覧五百三十一 用槐为之旧图聂图十二
  丧服
  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也丧服文传白虎通下
  斩衰
  麻之有蕡者也
  蕡者实枲麻之有子者其色麄恶故用之马融丧服经传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菅菲也
  菲草屦杜预丧服要集
  朝一溢米
  二十两曰溢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射慈丧服变除 满手曰溢刘逵丧服要记 袁凖丧服经传注并释文十
  剪屏柱楣
  子为父三日既葬草屦内纳庐则柱楣剪屏屏者庐前屏也其庐所为之屏也而更作外鄣以为之作庐先横一木长梁著地因立细木于上以曲就东墉以草被之既葬则剪去此草之拍地以短柱柱起此横梁之著地谓之柱楣楣一名梁既举此梁乃得于庐外作鄣但下用泥之诸侯始作庐者便有屏而未泥之既葬乃泥之既柱起梁又立小鄣以辟风凶事转轻葛洪丧服变除通典八十七
  
  斩衰三年之服始有父之丧笄纚徒跣扱上衽交手哭踊无数恻怛痛疾既袭三称服白布深衣十五升数章甫冠白麻屦无絇孙为祖父后者上通于高祖自天子达于士与子为父同戴徳丧服变除通典八十四
  天子至尊也
  天下所尊马注
  君
  臣为君笄纚不徒跣戴徳变除 不笄纚郑𤣥丧服变除并通典八十一
  至尊也
  一国所尊马注
  父为长子
  以其为五代之嫡也石渠礼论并通典八十八 自天子达于士不笄纚不徒跣不食粥戴徳变除 诸侯为天子父为长子为次于内郑𤣥变除并遍典八十四 为五世长子服斩也同刘芳疏 册府元龟五百八十一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
  体者嫡嫡相承也正为体在长子之上上正于高祖体重其正故服三年马注 父子一体也而长嫡独正故曰体既为正体又将传重兼有二义乃加其服自非亲正兼之情体俱隆岂有凌天地混尊亲也雷注
  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
  庶子贱为长子服其服不得随父服三年故言不继祖也马注
  为人后者
  但言为人后者文似不足下章有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此文当言为人后者为所后之父今阙此五字者以所后者或为祖父或为高曾繁文不可备设言一以包二则凡诸所后皆备于其中也雷注
  受重者
  受人宗庙之重故三年马注
  妻为夫
  言夫则可知举妻者殊妾之文也王肃丧服经传注言妻以明其齐所以称夫也雷注
  夫至尊也
  妇人夫天故曰至尊马注 以父服服之故曰至尊孔伦丧服经传集注
  妾为君
  降于女君故不敢称夫称为君者同于人臣也陈铨丧服经传注 言妾以见其接所以乃称君也雷注
  君至尊也
  妾贱事夫如君故至尊也马注
  子嫁反在父母之室
  为犯七出还在父母之家同 嫌已嫁而反与在室不同故明之遭丧未练而出则三年既练而出则已未练而反则周既练而反则遂之王注 不言女子子者上女子也复言子者欲见其外义已尽子道复𢎞也雷注并通典八十八
  齐衰三年
  疏衰
  疏以名缞轻乎斩也斩不同数麄可知也王注
  牡麻绖右本在上
  在上指右故曰右本马注 右本在上者为母本于阴而统外也孔注 麻本从左来加右之上也陈注藨蒯之菲也
  藨蒯草名同并通典八十七
  父卒则为母
  父卒无所复屈故得伸重服三年也马注通典八十九
  慈母
  父在为慈母则条不见谯周丧服集图通典九十四
  母为长子
  不在斩衰章者以子当服母齐衰也马注
  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也
  父之重长以居正嫡之𦙍当为先祖之主故也母亦以此义而加崇焉夫父之服长以其仰述祖祢堂构斯荷母亦以承夫嗣业三从是寄父尚不以大夫之严降祖祢之主母亦安敢以妇人之尊降所天之嫡故曰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以父况母明父有屈体母宜无嫌如旧说妻从服则当云夫所不降妻亦不敢降今言父母者岂非自子而言也雷注
  齐衰周
  屈也
  屈者子自屈于父故周而除母服也父至尊子不敢伸母服三年马注
  妻至亲也
  与已共承宗庙所以至亲同 不直云至亲而言妻者明其齐礼判合之亲以别至极之称而言雷注
  出妻之子为母
  不直言为出母嫌妾子及前妻之子为之服子服出母之义敌系夫而言同通典八十九 出妻之子为母及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此皆为庶子耳为父后者皆不服也传云与尊者为体不敢服其私亲此不独为出母重为继母发继母嫁已随则为之服继母私也为父后者亦不敢服也崔凯通典九十四
  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
  继母为己父三年丧毕嫁后夫重成母道故随为之服继母不终己父三年丧则不服也马注通典八十九从乎继寄育乃为之服王注挚虞表 晋书十九 从子继寄育同邵博闻见后录四 从乎继母而寄育同敖继公集说十一为庐当就继母之家若远不得往者则别为异室亦有庐变除垔室及禫如亲子亦报也子周不言报者凡经中之文悉报也射慈丧服图 凡言报者继母报亦如此雷注并通典八十九
  祖父母
  世人或有出后大宗者还其为祖父周与女子子出适不降其祖同义凯以为女子出适人有归宗之义故上不降祖下不降昆弟之为父后者今出后大宗大宗尊之统收族者也故族人尊之百代不迁其父母报之周所谓尊祖敬宗也又曰持重于大宗降其小宗还当为其祖父母大功耳崔凯丧服驳通典九十六
  至尊也
  言与杖周同制惟杖屦异王注通典十九
  与尊者一体也
  与父一体故不降而服周马注敖集说十一 尊者父也所谓昆弟一体也陈注
  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
  大夫重嫡不降大功子从父不敢降其妻故服周也马注
  为众子
  经于伯叔下无姑文于昆弟下无姊妹文于众子下无女子子文者以未成人则殇已成人则当出故皆不见于此雷注
  昆弟之子
  男女同陈注
  父之所不降
  大夫为众子大功嫡子周同
  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
  据无所厌屈则周为轻言报者明子于彼则名判于此故推之于无尊逺之以报服女虽受族于人犹在父子之名故得加尊而降之雷注并通典九十 世人有出为大宗后还为其父母周其子从服大功者凯以为经文为人后者为其父母周为其兄弟降一等此指为后者身也不及其子则当以其父所后之家还计其亲踈为服纪耳崔凯丧服驳通典十六
  不贰斩也
  为大宗后当为大宗斩还为小宗周故曰不贰斩也马注
  大宗者尊之统也
  大宗为尊者之正宗故后之也陈注并通典九十
  适子不得后大宗
  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已有一适子当绝父祀以后大宗不戴圣云大宗不可绝言嫡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闻人通汉云大宗有绝子不绝其父宣帝制曰圣议是也石渠礼议通典九十六
  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
  妇人以适人降故服父母周为昆弟之为父后者亦为之周也马注
  必有归宗曰小宗
  归宗者归父母之宗也昆弟之为父后者曰小宗马注 嫌所宗者唯大宗故曰小宗明各自宗其为父后者也王注并通典九十
  与之适人
  问夫死妻稚子㓜与之适人子后何服韦𤣥成对与出妻子同服周石渠礼义通典八十九 无大功之亲凡收养之故母与之俱行适人马注
  妻不敢与焉
  不敢与知之也同
  未尝同居则不为异居
  谓已自有宗庙不随母适人初不同居何异居之有同 异居者昔尝同今不同也夫有大功之亲同财者也子有大功不可以随母彼有大功不可以专财也陈注
  为夫之君
  夫为君服三年妻从夫降一等故服周马注
  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姑姊妹报
  按檀弓曰姑姊妹之薄也葢有受我而厚之者今无祭主者是无子无夫则无受我而厚之者也既无受我之厚则我不得降其本情故哀发于无主而服于天伦也今之不降既縁亡者之茕独又因报身之无屈二途俱伸彼此兼遂故父母兄弟在室姊妹咸得反服也惟出适者自以义结他族事杀本宗受我之厚夺已亦深至乃爱敬兼及者犹抑斩以为周况馀人乎虽则家庭莫主兄弟绝嗣无后之痛路人所悲而深心徒结至服无反良由既曰外志成事无两降故也降由已之身出不计前人应降与不应也所谓反服者反于昆弟伯叔耳若无主服周昆弟大功则是过于昆弟也岂所谓反服哉问者曰女子云出适者不得为无主服周斯则然矣敢问两无主得交相反服不由已身人今哀已不可无报若两俱无主义无先服则无服安得交相为周雷注
  为君之父母妻长子
  父母长子君服斩故臣从降服一等周也妻则小君服母之义故周也同
  妾为女君
  今抑妾使同妇尊女君使同姑女君于妾不得同姑之降妇不降则应报所以不报者欲伸圣人抑妾之㫖若复报之则并后之诚意无所徴故报之则违抑妾之义降之则有舅姑之嫌故使都无服无重嫌之责雷注
  从服也
  从夫而为之服也从服降一等故夫服三年妻服周也马注
  报之也
  伯母叔母报之马注 从于夫者宜服大功今乃周者报之陈注
  公妾大夫之妾
  公诸侯也马注 嫌二妾从于君尊以降其子故明之所嫌者尊故降不言士妾也雷注
  妾不得体君为其子得遂也
  夫人与君同体以尊降其子也公子与君同体以厌其亲也妾无夫人之尊故不降其子无公子之厌故得遂其亲也而事邻于体君迹几于不遂故每以不体得遂为言也同
  女子子为祖父母
  不言女孙言女子子者妇质者亲亲故系父言之出入服同故不言在室适人也马注
  不敢降其祖也
  言虽已嫁犹不敢降陈注 妇人归宗故不敢降其祖也孔注并通典九十
  姑姊妹女子子无主者
  士为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齐衰周射慈图
  唯子不报
  戴圣以为唯子不报者言命妇不得降故以大夫之子为文唯子不报者言犹断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为父母周是也石渠礼议并通典九十九 姑姊妹本大功今以无主为之周故亦报已以周女子子亦大功今以无主为之周女子子今为父母周今虽具报自其本服故曰唯子不报王注 以报之为言二服如一父母为女子子适人无主者周女子子适人亦为父母周与报相乱故经别具非报也雷注
  大夫不敢降其祖与适也
  尊祖重嫡自尊者始也故不敢降马注
  以及士妾
  其间有卿大夫妾故言以及同敖集说十一
  得为其父母遂也
  以妾卑贱不得体君又嫌君之尊不得服其父母故传明之陈注
  齐衰三月
  寄公为所寓
  既来受其惠宜敬其所托故与众人同雷注
  丈夫妇人为宗子宗子之母妻
  言一族男女皆为宗子母与妻马注 此谓族人无复五属者反为其宗子服也王注
  尊祖故敬宗
  明祖已殁也无由施于尊祖因敬宗以致尊祖之心雷注
  为旧君君之母妻
  身既反昔服亦同人葢谦远之情居身之道也然恩既内结实异馀人故爰及母妻也同
  仕焉而已者也
  仕焉者凡仕者而已者致仕也陈注
  庶人为国君
  众人为国君服齐衰三月也马注
  大夫在外其妻长子为旧国君
  戴圣曰大夫在外者三諌不从而去君不绝其禄位使其嫡子奉其宗庙言长子者重长子也承宗庙宜以长子为文萧太傅曰长子者先祖之遗体也大夫在外不得亲祭故以重者为文宣帝制曰以在故言长子石渠礼议
  继父不同居者
  女子子适人者为继父服齐衰三月不分别同居异居戴徳丧服记 女子子适人者服继父与不同居者服同梁氏集说并通典九十
  曾祖父母
  高曾祖母与祖母俱存其卑者先亡则当厌屈否昔鲁穆姜在而成公夫人薨春秋书曰葬我小君齐姜旧说云妻随夫而成尊姑不厌妇妇人不主祭已承先君之正体无疑于服重也刘智释疑通典八十九
  小功者兄弟之服也
  祖父周则曾祖大功而传以小功为说者服本以周为正父则倍之故再周祖亦如焉故服周曾祖恩轻加所不及正当小功故传曰以小功言之耳传言小功者兄弟之服是据祖父言之从祖祖父从祖父昆弟此三者其亲皆从祖父而来也而已为之小功从祖昆弟同与己为兄弟之族而从祖父与己父为从父兄弟者也从祖祖父则与己祖父为兄弟故曰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不敢以祖父兄弟小功之服服祖父之尊者故曰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王注
  大夫不敢降其宗也
  五属孙虽为大夫不敢降宗子者故服齐衰三月马注
  言其以道去君而犹末绝也
  经前已有旧君今复有此旧君传所以知前经有仕焉而已后经是待放未去者葢以兼服小君知恩有深浅也仕焉而退君臣道足恩义既施恩及母妻今被放而去名义尽矣若君不能扫其宗庙则但不为戎首而已以其复末绝故得同于人庶适足以反服于君不获及其亲也雷注
  如众人
  为众者如众人也陈注
  大夫不敢降其祖也
  尊祖故不降马注
  其成人
  成人谓十五以上许嫁未行者也同
  不敢降其祖也
  以祖名曾明妇人虽为天王后不降其祖宗也同并通典九十









  古经解钩沉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十
  长洲余萧客撰
  仪礼下
  丧服
  大功
  子
  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礼服传白虎通下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
  按孔子家语曰男子十六而成童女子十四而化育此成人之大例也人成有早晚又按左氏传曰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然则十五十六可以为成人矣女七岁男八岁而堕齿此堕齿之大例以是而处殇之义则七岁至九岁宜为下殇十岁至十二宜为中殇十三至十五宜为长殇合古十六成人十五生子之义十九以下四岁之差传所记言非经典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是无不冠不娶之限耳若必三十则舜适为得礼矣奚为称鳏哉袁准传通典九十一女子未许嫁十九犹为殇射慈图孙夐奏 南齐书三十一
  以日易月
  以哭之日易服之月王注挚虞表晋书十九
  叔父之长殇中殇
  卒哭之后则得与寻常大功同于大功之末可以身自冠嫁所以然者虽本期年但降在大功其服稍伸故得冠嫁也庾蔚之丧服要记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二
  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大夫为适子之长殇中殇重嫡也大夫亦重嫡故皆不降服大功也马注
  缨绖
  长殇以成人其绖有缨同 大功已上以绳为绖之缨也王注
  不缨绖
  中殇贱礼略其绖无缨也马注 长中殇唯以绖有缨无缨为异耳陈注
  为人后者为其昆弟
  昆弟在周而降之以所后为亲也马注
  庶孙
  自非嫡孙一人皆为庶孙也陈注
  不降其适也
  重嫡故不降之为服也马注 妇为舅姑服周舅姑为妇宜服大功而庶妇小功者以尊降之也此为妇大功故传释不降陈注
  为众昆弟
  适人降其昆弟故大功也马注 此言昆弟非父后者也陈注
  
  嫁姑为嫁侄服也俱出也马注
  从服也
  从夫为之服降一等同 凡从服皆降一等陈注
  
  谓庶子也皆周也大夫尊降士故服大功也马注
  尊同则得服其亲服
  尊同者亦为大夫服周也同
  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为母
  言庶者诸侯异母兄弟也庶子大夫妾子也诸侯贵妾子又在为母周父没伸服三年大夫贵妾子父在为母周贱妾子父在为母大功所从大夫而降也同并通典九十一 父之所不服其子亦不敢服故大夫不服其妾妾子为母大功也丧服条例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三
  先君馀尊之所厌
  公羊传曰国君以国为体是以其人虽亡其国犹存故许有馀尊以厌降之雷注
  则从乎大夫而降也
  谓父在者陈注
  为夫之昆弟之妇人子适人者
  在室者周适人者降大功也马注 妇人者夫之昆弟之子妇也子者夫之昆弟之女子子适人者也此是二人皆服大功先儒皆以妇人子为一人此既不殊且夫昆弟之子妇复见何许耶陈注
  女子子嫁者未嫁者
  合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言大夫之妾为此三人同服马注
  大夫大夫之妻大夫之子公之昆弟为姑姊妹女子子嫁于大夫者
  此上四人者各为其姑姊妹女子子嫁于大夫者服也在室大功嫁于大夫大功尊同也同
  君为姑姊妹女子子嫁于国君者
  君诸侯也为姑姊妹女子子嫁于国君者服也不言诸国者闗天子元士卿大夫也上但言君者欲闗天子卿大夫嫁女诸侯皆为大功也同
  尊同则得服其亲服
  诸侯绝周姑姊妹在室无服也嫁于国君者尊与已同故服周亲服同并通典九十一
  穗衰七月
  穗衰裳
  穗衰七月之服戴变除
  牡麻绖
  绖带从大功制度小功言澡麻是言牡麻知从大功也马注
  诸侯之大夫
  诸侯大夫以时接见天子故服今诸侯大夫臣亦有时接见于诸侯不圣对曰诸侯大夫臣无接见诸侯义诸侯有时使臣奉贺乃非常也不得为接见至于大夫有年献于君君不见亦非接见也侍郎臣临待诏闻人通汉等皆以为有接见义石渠礼议并通典八十一
  小功
  叔父之下殇 适孙之下殇 昆弟之下殇 大夫庶子为适昆弟之下殇 为姑姊妹女子子之下殇本皆周服下殇降二等故小功也马注通典九十二婴儿无知然于其父母之丧则以缞抱之其馀亲八岁则制服矣七年曰悼过此有罪则入于刑必致之于礼故在下殇之年为之制服按小功章昆弟之殇服昆弟之下殇是已下殇之年则行服也刘智释疑通典八十一
  为人后者为其昆弟从父昆弟之长殇
  成人服大功也长殇降一等故小功马注
  为夫之叔父之长殇
  成人大功长殇降一等同
  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
  伯叔父母为之服也成人在周下殇降二等故服小功也同 妻为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与夫同陈注
  大夫公之昆弟大夫之子为其昆弟庶子姑姊妹女子子之长殇
  大夫以尊降公之昆弟以尊厌大夫子以父尊厌各降在大功长殇复降一等故服小功也大夫无昆弟之殇此言殇者闗有罪若畏厌溺当殇服之马注
  大夫之妾为庶子之长殇
  除嫡子一人其馀皆庶子也男女有成人同在大功长殇降一等故小功也不言君者殇贱见妾亦得子之也同
  从祖祖父母
  曾祖之子祖之昆弟也正服小功同
  从祖父母报
  从祖祖父之子是父之从父昆弟也云报者恩轻欲见两相为服同
  从祖昆弟
  俱曾祖孙也于已为再从昆弟同出曾祖故言从祖昆弟正服小功同 从祖父之子陈注
  从父姊妹
  伯叔父之女马注
  孙适人者
  祖为女孙适人者降一等故小功同
  为人后者为其姊妹适人者
  在室者齐衰周适人大功以为大宗后疏之降二等故小功也不言姑者明降一体不降姑也同 累降也姑不见者同可知也犹为人后者为昆弟而不载伯父同降不嫌陈注
  以尊加也
  本亲缌以母所至尊加服小功故曰以尊加马注
  从母丈夫妇人报
  母之姊妹也言丈夫妇人者异姓无出入降皆以丈夫妇人成人之名名之也同
  以名加也
  外祖从母其亲皆缌也以尊名加故小功也同 夫二亲恩等而中表服异君子类族辩物本以性分为判故外亲之服不过于缌于义虽当求情未惬苟㣲有可因则加以伸心外祖有尊从母有名故皆得因此加以小功也舅情同二人而名理阙无因故有心而不获遂也然情不止于缌亦以见于慈母矣至于馀人虽有尊名而不得加者服当其义情无不足也雷注
  娣姒妇
  兄弟之妻相名也长稚自相为服不言长者妇人无所専以夫为长幼不自以年齿也妻虽小犹随夫为长也先娣后姒者明其尊敬也马注
  
  姑报侄妇也言妇者庙见成妇乃相为服同
  弟长也
  按左氏传曰鲁之穆姜晋子容之母皆有稚妇为娣妇长妇为姒妇今据传文与左氏正合宜即而按之王注
  大夫大夫之子公之昆弟为从父昆弟庶孙姑姊妹女子子适士者
  谓上三人各自为其从父昆弟庶孙姑姊妹女子子适士者服也从父昆弟庶孙正亲大功也以尊隆故服小功姑姊妹女子子适人大功适士降一等故服小功也马注
  大夫之妾为庶子适人者
  嫡夫人庶子也在室大功出适降一等故服小功同适士降一等王注
  庶妇
  庶子妇也舅姑为之服马注
  君母之父母从母
  君母者母之所君事者从母者君母之姊妹也妾为之服小功也自降外祖服缌麻外无二统者同
  君母不在则不服
  从君母为亲服也君母亡无所服复厌则不为其亲服也自得伸其外祖小功也同
  君子子为庶母慈已者
  为慈养已者为小功同 君子子者大夫之美称也陈注并通典九十二 慈母之子不服慈母之党妇人不从夫而服慈姑小功服无从故也贺循要记 非徒子不从母而服其党孙又不从父而服其慈母庾蔚之要记注南史七十一
  贵人之子也
  贵人者嫡夫人也子以庶母慈养已加一等小功也为父贱妾服缌父没之后贵贱妾皆小功也马注贵人者公卿大夫也谓贵人之子父没之后行士礼为庶母缌也有慈养已者乃加服小功陈注 大夫不服凡妾父所不服子亦不敢服又安得为庶母缌者大夫惟服侄娣今所服者将侄娣之庶母雷注
  缌麻
  族祖父母
  族祖父祖之从父昆弟也 亦高祖之孙马注
  族父母
  族父从祖昆弟之亲也同
  庶孙之妇
  祖父母为嫡孙之妇小功庶孙降一等故缌也同
  庶孙之中殇
  祖为孙成人大功长殇降一等中下殇降二等故服缌也言中则有下文不备疏者略耳同 此见大夫为孙服之异也士为庶孙大功则大夫为之小功降而小功者则殇中从上故举中以见之王注
  从祖姑姊妹适人者
  于已再从在室小功适人降一等故缌也马注
  从祖父从祖昆弟之长殇
  成人服小功长殇降一等故缌也中下殇无服故不见也同
  从父昆弟侄之下殇
  降二等故服缌同
  夫之叔父之中殇下殇
  妻为之服也成人在大功中下殇降二等同 本服与从父昆弟同陈注
  从母之长殇
  成人小功长殇降一等马注
  与尊者为一体不敢服其私亲也
  承父之体四时祭祀不敢伸私亲服废尊者之祭故无缌也同
  则为之三月不举祭
  縁先人在时哀伤臣仆有死宫中者为缺一时不举祭因是服缌也同
  士为庶母
  以有母名为之服缌同 为五服之凡不称其人者皆士也若有天子诸侯下及庶人则指其称位未有言士为者此独言士何乎盖大夫以上庶母无服庶人无妾则无庶母为庶母唯士而已故诡常例以著唯独一人也雷注
  贵臣
  君为贵臣妾服也天子贵公诸侯贵卿大夫贵室老马注并通典九十二 天子诸侯皆为贵臣妾服三月礼统御览五百四十七
  贵妾
  谓侄娣马注通典九十二 适夫人为八妾服三月八妾为夫人服与舅姑同礼统御览五百四十七 天子贵妾三夫人诸侯大夫贵妾侄娣陈注
  乳母
  问曰大夫降乳母耶闻人通汉对曰乳母所以不降者报义之服故不降石渠礼义 士为乳母服马注谓母死莫养亲取乳活之者故服之报功也梁集
  
  以名服也
  以其乳养于已有母名马注
  从母昆弟
  姊妹子相为服也同
  以名服也
  以从母有母名以子有昆弟名同
  
  甥从其母而服已缌故报之同
  婿
  婿从女来为己服缌故报之以缌也同
  从服也
  婿从妻而服缌也同
  舅之子
  姑之子为舅之子服今之中外兄弟也同
  从服也
  从其母来服舅之子缌同
  夫之姑姊妹之长殇
  成人服小功长殇降一等缌中下殇无服礼三十乃娶而夫之姊殇者闗有畏厌溺者同 未二十而娶故有姊殇然矣夫虽未二十则成人陈注 盖为违礼早娶者制孔注
  夫之诸祖父母报
  所服者四其报者二曾祖正小功故妻服缌不报也从祖祖父旁尊故报也马注
  君母之昆弟
  妾子为嫡夫人昆弟服也君母卒则不服同
  从服也
  从母在为之服同
  昆弟之孙之长殇
  成人小功长殇降一等同
  则生缌之亲焉
  娣姒以同室相亲生以縁缌之服同并通典九十二
  
  公子为其母练冠
  天子诸侯之庶昆弟与大夫之庶子为其母大功九月哭泣饮食思慕犹三年戴变除通典八十一 令不以十一升布为冠恐入正服也而得用练虽重已在周外非复正服故可著亦名为本重也同注
  为其妻縓冠葛绖带
  天子诸侯之庶子为其妻轻故縓冠葛带马注
  皆既葬除之
  无日月数同并通典九十三
  宗子孤为殇
  言孤何也闻人通汉曰孤者师傅曰因殇而见孤也男二十冠而不为殇亦不为孤故因殇而见之戴圣曰凡为宗子者无父乃得为宗子然为人后者父虽在得为宗子故称孤圣又问通汉曰因殇而见孤冠则不为孤者曲礼曰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此孤而言冠何也对曰孝子未曾忘亲有父母无父母衣服辄异记曰父母在冠衣不纯素父母没冠衣不纯采故言孤孤者别衣服也圣又曰则子无父母年且百岁犹称孤不断何乎通汉对曰二十冠而不为孤父母之丧年虽老犹称孤石渠礼议通典七十三
  改葬缌
  制缌麻具而葬葬而降为子为父妻妾为君臣为君孙为祖后也无遣奠之礼其馀亲皆吊服戴变除棺有弛坏将亡尸棺故制改葬棺物败者设之如初其奠如大敛时不制斩者礼已终也从墓之墓事已而除不必三月唯三年者服缌周以下无服马注本有三年之服者道有远近或有艰故既葬而除不得待有三月之限王注 改葬斩衰礼言缌者谓缌亲以上皆反服也蔡谟谱并通典一百二
  童子唯当室缌
  童子当室谓十五至十九为父后持宗庙之重者其服深衣不裳其馀与成人同礼不为未成人制服者为用心不能一也其能服者亦不禁衰绖不以制度唯其所能胜戴变除通典八十一
  士丧礼
  竹笏
  士笏饰以象骨大夫饰以鱼须三礼图北堂书钞百二十八
  夏葛屦冬白屦
  复下曰舄单下曰履夏葛冬皮礼图隋书十二 其色各随裳色三礼图北堂书钞百三十六
  既夕
  取铬
  始死葬铭凡卿大夫士各以其官妇人则以姓行杜预丧服要记
  迁于祖
  将祖纳轜车贺循丧服要记并北堂书钞九十二
  稿车
  稿居号切郑𤣥音影宋本集韵八
  特牲馈食礼
  棜在其南
  棜长四尺广二尺四寸深五寸画青云气蓤苕华饰旧图聂图十二
  实二爵二觚四觯一角一散
  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旧说郑𤣥注十五
  少牢馈食礼
  牲北首东上
  二王后则自用其牲崔灵恩
  主妇被锡衣
  二王后夫人各以本国盛服侯伯夫人则服褕狄子男及三公大夫夫人阙狄同
  祝先尸从
  二王后各得行其先王之礼尸各服其君之服尸君夫人入皆作乐殷人先乐降神后酌郁鬯以献尸方伯之祭同服冕行九献之法不得同二王后食前六献食后三当食前四至酳为五更行四献为九也王之兄弟封为侯伯时祭则尸坐南面主在东面侯伯则行七献之礼子男则行五献皆依其命数凡五等之爵自祭皆用𤣥冕未赐圭瓒者不以郁鬯直以酒灌神也凡诸侯灌用黄目为上齐则献象以下尸如君服以入奏肆夏君与夫人灌各一献然后迎牲丽于碑鸾刀启其血毛以授祝祝入诏于室及杀始行朝践之事尸南面主在西东面取膟膋燎于炉炭入诏神于室夫人酌盎齐以献尸为三献至荐熟先以羮告设馔于堂后迎尸于奥君妥尸酌清以献为四献至酳五献酬酢至七献礼成同并通典四十八
  有司彻
  覆二疏匕于其上
  疏匕亦形如饭□以棘为之长二尺四寸叶长八寸博三寸其柄叶通疏皆丹漆之旧图聂图十三


  古经解钩沈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十一
  长洲余萧客撰
  礼记一
  礼记
  礼者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也郑𤣥六艺论北堂书钞九十五
  曲礼上
  郑𤣥三礼目录名曰曲礼者以其篇记五礼之事
  吉凶军賔嘉即五礼之目也吉礼者祭祀郊庙社稷之事是也凶礼者丧纪之说年谷不登大夫去国之事也賔礼者贡献朝聘之礼是也军礼者始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嘉礼者好㑹之事也起自伏羲以俪皮焉始制嫁娶其后有冠乡饮酒乡射食耆老王燕族人之事是也但前代象天其礼质而略后代法地其事烦而文唐虞之际五礼明备周公所制文物极矣成伯玙外传御览五百二十三
  敖不可长
  长直良翻马融音 卢植音 王肃音并释文十一
  是以君子
  君上位子下民王肃注朱校宋本疏二
  二十曰弱冠
  戴圣云男子阳也阳成于阴石渠礼论通典五十六偶数起于二终于二十阴数之偶也故二十而冠谓小成也石渠礼议政和五礼新仪十一
  三十曰壮有室
  三十盛壮可以取女卢植注周礼疏十四
  百年
  寿者百二十过此不死为失归祅怪外传罗华路史后纪注七
  若今小车也
  汉世驾一马而坐乘也庾蔚义疏校宋疏二
  视日蚤莫
  日者实也形体光实人君之象礼统宋本御览三
  
  音海徐邈音释文十一
  谓酳也
  酳饭毕荡口也音义隐校宋疏三隐义疏二
  操量鼔
  乐浪人呼容十二石者为鼓何𦙍隠义影宋本释文十一十二斛同校宋疏四
  受珠玉者
  珠母者大珠在中小珠环之樊文渊七经义初学记二十七赞宁物类相感志十八
  
  息理翻沉重音释文十一
  知生者吊知死者伤
  吊生曰唁吊死曰吊生谓之唁何非为丧之位哭泣之事但嗟叹以言故谓之唁吊死谓之吊何素有恩礼无服属但致哀伤故谓之吊礼统北堂书钞八十五
  此卿大夫之辱也
  附补疏阙文独为大夫之辱不云士辱者但大夫官尊入则与君同谋出则身为将帅故多垒独为大夫之辱校宋本五
  
  施也论也应变施化审论不误也礼统尔雅疏六
  卒哭乃讳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始死哀遽故卒哭乃令讳王注通典一百四
  大夫有名恶
  石字误当云大夫有名恶知者昭七年卫侯恶卒穀梁传云昭七年有卫齐恶今卫侯恶何为君臣同名也君子不夺人名不夺人亲所名也重其所以来也是名恶非齐恶熊安义疏读书杂抄一
  入门而问讳
  邻国之君犹吾君也卢注通典一百四
  仆展𫐉
  𫐉辖头也同注补后汉书二十九 车辖头靼也同戴侗六书故二十七
  曲礼下
  则裼
  古者著裘于内而以缯衣覆之乃加以朝服会之时𥘵其朝服见裘里裼衣谓之裼裼之言露可见之辞所以示美呈好而为饰五经要义
  则袭
  加以朝服谓之袭𥘵谓之裼同并初学记二十六御覧六百九十四
  三世
  世岁也万物以岁为世卢注 王注释文十一
  立之主
  人君既葬之后日中虞祭即作木主以存神庙主用木者木者木落归本有如之义天子庙主长尺二寸诸侯一尺四向有孔子相通葬后孝子心目无所睹故用以主其神也外传御览五百三十一
  大宰
  夫黄帝之九牧倡教即周之六卿分职以倡九牧也同路史后纪注五
  曾孙某侯某
  天子诸侯事曾祖已上皆称曾孙荀爽礼传通典七十九
  言谥曰类
  谓类象其行言于天子以求谥也王肃通典一百四
  天子祭天地
  天之为言镇也神也珍也施生为本运转精神功效列陈其道可珍重也礼统宋本御览一 天之为言陈也同呉棫韵补一 王质诗总闻三十
  大夫曰卒
  春秋说题辞曰大夫曰卒精耀终也卒之为言绝于邦也五经通义
  士曰不禄
  不禄为言削名章也同并通典八十三
  在床曰尸
  尸之为言矢也陈也礼统御览五百四十八
  死寇曰兵
  兵死也王肃通典八十三
  诸侯圭
  诸侯太子非天子所命者有列会之事则执皮帛继子男之下外传
  卿羔大夫雁
  王者朝臣诸侯之朝臣非南面之尊地不成国不比玉故不执玉孤卿执皮币卿执羔大夫执雁同
  士雉
  士执雉雉性刚介死节夏执干雉馀三时皆执死雉同
  
  工商执鸡庶人执鹜同
  枣栗
  妇人初见舅姑执榛栗枣脩执挚币非礼也同并御览五百三十九
  檀弓上
  舍其孙而立其子
  公羊说云质家立世子弟文家立世子子五经异义公羊疏十八
  心丧三年
  心制终二十七月王俭丧服古今集记通典八十
  有宿草而不哭焉
  谓过周不复哭王肃通典一百一 谓于一岁之内如闻朋友之丧或经过朋友之墓及事故须哭如此则哭焉若期之外则不哭也张敷校宋疏八
  不知其墓
  无此事注记者谬王注张华博物志八
  
  载棺车箱也卢注后汉书注三十九
  夏后氏尚黒
  三微三正也言十一月阳气始施万物动于黄泉之下微而未著其色皆赤赤者阳气故周以天正为岁色尚赤夜半为朔十二月万物始牙色白白者阴气故殷以地正为岁色尚白鸡鸣为朔十三月万物始逹其色皆黑人得加工以展其业夏以人正为岁色尚黒平旦为朔故曰三微王者奉而成之各法其一以改正朔也易干凿度曰三微而成著三著而体成当此之时天地交万物通也三礼义宗后汉书注四十六
  周人尚赤
  若以书传中𠉀文依三正记推之则三皇五帝之所尚可得而知也以周人代殷用天正而尚赤殷人代夏用地正而尚白夏以人正代舜而尚黒则知虞氏之王当用天正而尚赤陶唐氏当用地正而尚白高辛氏当用人正而尚黒高阳氏当用天正而尚赤少皥氏当用地正而尚白黄帝当用人正而尚黒炎帝当用天正而尚赤共工氏当用地正而尚白太皥氏当用人正而尚黒也同通典五十五
  华而睆
  睆漆也孙炎注释文十一
  鲁妇人之髽而吊也
  髽者妇人有丧者髽去纚而紒曰髽有布髽有麻髽髽拆开散之名也外传御览五百四十八
  尔母从从
  从音崇郑𤣥音影宋本集韵一 从音总同影宋本集韵五 纵徂聪切刘昌宗音影宋本集韵一
  
  畏者兵刃所杀卢注 犯法狱死谓之畏尔雅曰畏刑者也王肃并通典八十三
  师吾哭诸寝
  有父道故于所寝哭之卢注通典一百一
  裼裘而吊
  大夫吊于大夫始死而往朝服裼裘如吉时也当敛之时而至则皮弁服皮弁之服以袭裘也主人成服而往则皮弁绖而加裼衰也大夫于士有朋友之恩乃得弁绖贺循丧服要记御览五百六十一
  绖也者实也
  绖者实也表其有丧蹙之情实也丧服衰之与绖因象平常之时冠带吉㓙相变也有首绖有腰绖有绞带斩衰首绖围九寸向下皆五分去一用为腰绖则七寸五分齐衰首绖七寸五分之一腰绖五寸八分大功首绖五寸八分腰绖四寸六分小功首绖三寸七分缌首绖三寸七分腰绖二寸九分外传御览五百四十七
  子游曰其大功乎
  子游为近是卢注 母嫁则外祖父母无服所谓绝族无施服也唯母之身有服所谓亲者属也异父同母昆弟不应有施此谓与继父同居为继父周故其子大功也礼无明文是以子游疑而答也王肃
  我未之前闻也
  未闻有服也卢注
  鲁人则为之齐衰
  齐衰非也游夏不亲问夫子是以疑也礼家推以当在小功以母亲极于小功同并通典九十一
  练中衣
  凡祭服先加明衣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袍夏则用葛次加祭服若朝衣亦先以明衣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裘裘上加裼衣裼衣之上加朝衣皇疏礼书十一
  虽缌必往
  亲骨肉也射慈丧服变除圗
  虽邻不往
  疏无亲也同并通典九十七
  四重
  凡棺之重数从内数向外如席之重也外传
  水兕革棺
  兕革棺一棺三寸一名椑棺又名榇同 上公同水牛皮侯伯已下去水兕同
  杝棺一
  杝棺二厚八寸同
  梓棺二
  属棺三其厚四寸大棺四厚六寸属棺大棺皆用梓也同 卿大夫唯属棺大棺士不言重同并御览五百五十一
  檀弓下
  子显
  古者名字相配显当作韅卢注郑𤣥注三
  
  未立主之礼也王肃魏书一百八之二
  
  纡粉翻庾蔚之音释文十一
  弁绖
  小记曰诸侯吊必皮弁锡衰则此弁绖之衰亦是吊服也郑坤校宋疏二
  谓为俑者不仁
  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以此而葬殆将于殉故曰不仁也礼记传通典八十六
  为旧君反服
  老疾三谏去者为旧君服齐王肃丧服要记 贺循丧服要记并通典九十
  夹羡道
  羡车道音义隐释文十一
  杜蒉
  杜同都切刘昌宗音影宋本集韵二
  请谥于君
  君卫灵公也卢注
  请所以易其名者
  无谥则当书名故易其名也同
  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丧朝夕奠尚生事之虞而立尸卒哭讳新是为以生道事之毕矣复以鬼道始事之也已者辞也一说生事毕从生至死也鬼事始已者从死至卒哭也同
  宰夫
  于周礼为下大夫小宰之副也大丧小丧掌小官之戒令帅执事而理之大丧君小官属官也戒令即所谓舍故而讳新之属同
  执木铎
  钤也以木为舌王肃
  舍故
  故谓五庙毁者同
  自寝门至于库门
  振木铎从寝门至库门也寝门之内新君所处库门之内庙所在也卢注 百官所在也库门宫外门王肃并通典一百四
  异字使子贡问之校宋注疏本十四
  王制
  大国三卿
  鲁已有孟叔季三卿为政而更有臧氏及孔子并为司冦则皆小司冦也崔灵恩通典三十一
  三公
  古周礼说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冒号于天何爵之有参职于天子何官之有五经异义北堂书钞五十
  天子五年一巡守
  唐虞五载一巡故周语云尧临民以五义宗路史后纪注十
  岁二月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诸侯各守天子之地故巡行之夏殷五载一巡狩周制十二年一巡狩皆在仲月以至岳下燔柴告天巡狩之年四方诸侯先令岳之下以侯见考其制度以齐同有善恶以黜陟之外传御览五百三十七
  至于岱宗
  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五经通义御览三十九 东岳所以谓之岱者代谢之义阳春用事除故生新万物更生相代之义义宗宋本御览十八
  至于南岳
  南岳谓之霍霍者䕶也言阳气用事盛夏之时䕶养万物故以为称同宋本御览二十一
  
  唐虞五载巡狩一岳二十年方遍四岳周则四十八年矣若一出四岳皆遍且阙四时祭享唐虞衡山为南岳周氏霍山为南岳其制吉行五十里若以二月到东岳五月到南岳八月到西岳十一月到北岳路程辽远固不必及此知每至一岳即归斯义为长也同通典五十四
  赐弓矢
  卢矢长三尺三礼圗北堂书钞百二十五
  然后为学
  诸侯为学之法但一堂之上不为五室唯南向为之置立之处一如时王之法贵尚是同崔灵恩通典五十三
  辟廱
  教化天下也礼统白孔六帖三十七
  頖宫
  诸侯不得观四方故𡙇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頖宫五经通义艺文类聚三十八
  天子七庙
  或四庙周舍礼疑义册府元龟五百九十四 晋太常贺循云庙以容主为限无拘常数何承天礼论玉海三十九
  三昭三穆
  先王居中以昭穆为左右阮忱礼圗册府元龟五百八十四谓通文武若无文武亲不过四卢注卢观议 魏书一百八之二
  与大祖之庙而七
  尊者尊统上卑者尊统下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其有殊功异徳非太祖而不毁不在七庙之数王注隋书七
  诸侯五庙
  诸侯止开南门礼圗魏书一百八之二
  祭因国之在其地
  公侯祭百辟自卿已下不过其族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国位百辟者百君先有功徳于人者今在其位故报之五经异义初学记十三
  司徒
  今尚书夏侯欧阳说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马三曰司空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在天为山川古周礼说天子立三公曰太师太傅太保无官属与王同职故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又立三少以为之副曰少师少傅少保是为三孤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是为六卿之属大夫士庶人凡在官者凡万二千石案周公为傅召公为保太公为师无为司徒司空文知师保傅三公官名也五帝三王不同物此周之制也五经异义北堂书钞五十
  移之郊
  天子四郊有学去王都五十里王注魏书五十五
  不屏于南北
  疏阙文帝王世纪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东西九千三百二里汉地既然古亦应尔校宋本十九
  幅广狭
  夹音洽郑音宋本群经音辨四
  于上庠
  米廪虞氏之庠也礼传路史后纪注十一
  将徙于诸侯
  据仕者从大夫家出仕诸侯虞氏
  自诸侯来徙家
  从诸侯退仕大夫同并疏十三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
  无妻曰鳏无夫曰寡无子曰独无父曰孤此通言耳四十无妻不为鳏三十无夫不为寡有室无父不为孤壮而无子不为独圣人深意先王制礼忧民之极则以老少年齿为限也外传卫集说三十六
  月令
  因天时制人事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所以顺阴阳奉四时效气物行王政也月令篇名蔡中郎集三 周公所作蔡邕月令章句资暇集上王注博物志六
  孟春之月
  天之道阴阳各有少太是生四时少阳为春太阳为夏少阴为秋太阴为冬也蔡章句北堂书钞百五十三
  参中
  中星当中而不中日行迟也未当中而中日行疾也章句注补后汉书三
  甲乙
  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星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同注补后汉书一
  句芒
  五行之官也木正曰句芒者物始生皆勾曲而芒角因用为官名义宗宋本御览十八
  
  闻角声无不恻隐而慈者邯郸绰五经折疑初学记十五
  律中大蔟
  凡律皆围九分径三寸月令郑氏笺山堂考索续集十九上古圣人始镕金以铸钟以应正月至十二月之声乃截竹为管谓之律声之清浊以律管长短定之蔡章句北堂书钞百十二 孟春月则太簇为宫姑洗为商蕤賔为角南吕为徴应锺为羽大吕为变宫夷则为变徴他月仿此同隋书四十九 律率也声之管也中应也太簇钟名上古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不可以文载口传也故铸金作钟以正十二月之声然后以效升降之气而钟不可用乃截竹为管曰律为清浊之率也正月之律与太簇相中也言出于钟乃置深室葭莩为灰以实其端其月气既至则灰飞管通古以钟律齐其声后人不能则数以正其度度正则音亦正矣 钟以斤两尺寸所容受升之数为法律亦以寸分大小长短为法故也黄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馀皆稍短唯大小围数无增减以度量者可以文载口传与众共知然不如耳决之明也同宋本御览十六
  
  东方有木三土五故数八同南齐书十一
  獭祭鱼
  獭毛虫西方白虎之属水居而杀鱼者也同尔雅翼二十一
  载青旗
  有铃曰旗卢注注补后汉书二十九
  以立春
  孟春以立春为节惊蛰为中中必正其月节不必正其月据孟春之惊蛰在十六日以后立春在正月惊蛰在十五日以前立春在往年十二月章句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为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国也每次三十二度三十三分之十四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气自危十度至壁八度谓之豕韦之次立春惊蛰居之卫之分野同并注补后汉书三
  以迎春于东郊
  迎春者礼太皥勾芒之神也于东郊就其位也邑外为郊去邑八里内因木数也周礼建国之神位兆五帝于四郊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𤣥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方之色乐奏太簇歌青阳冕执干戚舞云翘育命所以尊收时和也蔡章句御览五百二十八 东郊八里郊也卢注魏书五十五
  宿
  日所在蔡章句
  
  月所历同并困学纪闻五
  乃以元日
  日干也有事于天用日同 元善也郊天阳也故以日卢注周山文议 日甲至癸也同刘蔓议
  乃择元辰
  辰支也有事于地用辰蔡章句 辰子至亥也卢注并南齐书九 藉田阴也故以辰同册府元龟五百七十七
  躬耕帝籍
  天子籍田千亩以供上帝之粢盛借人力以成其功故曰帝籍蔡章句初学记三 帝天也籍耕也春秋传曰鄅人籍稻故知籍为耕也卢注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天子耕籍一发九推耒周礼二耜为耦一耜之伐广尺深尺伐发也天子及三公坐而论道参五职事故三公以五为数即诸侯当究成天子之职事故以九为数伐皆三者礼以三为文同并注补后汉书四
  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
  丘陵原隰阪险总而曰地蔡章句北堂书钞百五十七 色别曰土同御览三十七
  天气
  天有纯阳积刚运转无穷其体运行包地之外天左旋出地上而西入地下而东其绕北极七十度常见不伏同北堂书钞百四十九
  入学
  三王教化之宫总名为学五经通义叶廷圭海录碎事十九
  习舞
  乐容曰舞有俯仰张翕行缀长短之制蔡章句艺文类聚四十三 天子省风以作乐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佾列也每佾八人每服冕而执戚同御览五百七十四
  则水潦为败
  太阴新休少阳尚微而行冬令以导水汽故水潦至而败生物也同旧唐书八十九
  大挚
  挚折伤同黄震日抄十六
  首种不入
  太阴干时雨雪而霜故伤首种同通典七十六 麦以秋种故谓之首种入收也春为冱寒所伤故至夏麦不成同旧唐书八十九



  古经解钩沈卷十一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十二
  长洲余萧客撰
  礼记二
  月令
  始雨水
  自壁八度至胃一度谓之降娄之次雨水春分居之鲁之分野蔡章句注补后汉书三
  𤣥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祀于髙禖
  髙尊也禖祀也吉事先见之象也盖为人所祈子孙之祀𤣥鸟感阳而至其来主为字乳蕃滋故重其至日因以用事契母简狄盖以𤣥鸟至日有事髙禖而生契焉故诗曰天命𤣥鸟降而生商同 𤣥鸟至时阴阳中万物生故于是以三牲请子于髙禖之神居明显之处故谓之髙因其求子故谓之禖以为古者有媒氏之官因以为神卢注并注补后汉书四髙禖先王子孙之祀也五经要义事物纪原二
  后妃帅九嫔御
  后妃将嫔御皆㑹于髙禖以祈孕姓蔡章句
  乃礼天子所御
  天子所御谓后妃已下至御妾孕姓有萌芽者也同
  带以弓韣
  韣弓衣同
  授以弓矢于髙禖之前
  饮以醴酒带以弓矢于髙禖之前弓矢者男子之事也同并初学记十
  日夜分
  昼有五十刻夜有五十刻马融注校宋疏二十三
  毋竭川泽
  众流注海曰川蔡章句广韵二
  习乐
  乐声曰歌同萟文类聚四十三
  律中姑洗
  以姑洗为角南吕为羽则微浊也同注补后汉书一
  桐始华
  木之后华者也同埤雅十四
  虹始见
  虹䗖𬟽也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雄曰虹䳄曰霓霓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大阴亦不见率以日西见于东方故诗云䗖𬟽在于东霓常在于旁四时长有之唯雄虹见藏有月同萟文类聚二夫阴阳不和婚姻失序即生此气同初学记二
  乃荐鞠衣
  祭在明堂王权 贺玚校宋疏二十二
  乃告舟备具
  备谓楫棹绵绳维引之具蔡章句御览七百六十八
  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
  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论语暮春浴乎沂洎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已祓于水滨盖出此也同宋书十五
  
  掩飞禽曰罼同御览八百三十二
  鸣鸠拂其羽
  鹘鸠也鸠先是时鸣故称鸣鸠拂犹搏也阳气所感故搏羽同
  戴胜降于桑
  以动民事也同并埤雅九
  审五库之量
  审者审所用多少也 一曰车库二曰兵库三曰祭器库四曰乐库五曰宴器库蔡章句初学记二十四
  
  去毛曰革犀兕水牛之属以为甲楯鼔鞞蔡章句宋木御览三百五十七
  乃合累牛
  累力追切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五
  季春
  自胃一度至毕六度谓之大梁之次清明榖雨居之赵之分野蔡章句注补后汉书三
  则天多沈阴
  阴者密云也沉者云之重也蔡章句宋本文选注三十九
  孟夏之月
  夏谓南者南任也义宗
  祝融
  火正曰祝融者祝甚也融明也言夏时物气甚明也同并宋本御览二十一
  
  闻征声无不善养而好施者也五经通义初学记十五
  
  南方有火二土五故数七蔡章句南齐书十一
  苦菜秀
  苦荬菜同呉澄月令七十二𠉀集解 不荣而实谓之秀同 御览九百九十七
  天子居明堂左个
  明堂者所以明天气统万物明堂上通于天象日辰故下十二宫象日辰也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徳广及四海方此水也月令记蔡中郎集三 或以为明堂者文王庙礼论萟文类聚三十八
  以立夏
  自毕六度至井十度立夏小满居之晋之分野蔡章句注补后汉书三 四月立夏为节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小满为中者物之生长小得并满义宗宋本御览二十三
  以迎夏于南郊
  迎夏者礼炎帝祝融神也于南郊七里因火数也圭用赤牲币各仿其色乐奏中宫歌朱明其他皆如孟春也蔡章句御览五音二十八 南郊七里郊也卢注魏书五十五
  命太尉
  太尉卿官蔡章句御览二百七
  麦秋至
  百榖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同宋本御览二十一 祝穆事文类聚前集九 陈元靓岁时广记二
  断薄刑
  立秋乃施鞭扑马融注北堂书钞四十五
  则蝗虫
  螽类乳于土中深埋其卵江东谓之蚱蜢善害田稚蔡章句埤雅十 蝗音横范宣音经典释文三十
  日在东井
  日在牵牛则寒在东井则暑牵牛宿外逺人故寒东井宿内近人故温五经通义北堂书钞百五十六 牵牛外宿东井内宿同御览二十四
  小暑至
  自柳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小暑大暑居之周之分野蔡章句注补后汉书三 六月小暑为节者此以相形为名形大暑故谓之小暑六月之初暑气未极故以小为名大暑为中者自十一月一阳爻生从地而出至此之时方始上彻阳气并出地上大暑既极故大暑为中义宗宋本御览二十一
  螳螂生
  虫名食蝉杀虫蔡章句御览九百四十六
  鵙始鸣
  鵙伯劳伯劳赵应时而鸣为阴𠉀也同御览九百二十三
  均琴
  凡弦之缓急为清浊琴𦂳其弦则清慢则浊同文选注十八 琴第一弦为宫次弦为商次为角征次为羽次为少宫次为少商三礼图初学记十六
  
  形长尺围寸有孔无底蔡章句宋书十九 其器今亡同通典百四十四
  
  编竹有底同宋书十九 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腊实其底而増减之则和管而成音定无所复调当与琴瑟相参同萟文类聚四十四 以蜜腊实其底同事文类聚续集二十三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同
  
  篪竹也六孔有距横吹之同并通典百四十四
  羞以含桃
  注异句含桃樱汝桃也校宋注疏本注二十三
  
  闗在境所以察出御入同萟文类聚六
  日长至
  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芒种夏至居之秦之分野同 夏至之为极有三意焉昼漏极长去极极近晷景极短同并注补后汉书三 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榖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助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之北至故谓之至义宗宋本御览二十三
  可以处台榭
  所以制灵台何以尊天重民备灾御害豫防未然也夫王者尝承顺天地御节阴阳也夏所以为清台何明明相承太平相续故为清台殷为神台周为灵台何质者具天而王夫者称神文者具地而王地者称灵是其尚也礼统御览五百三十四
  则雹冻伤谷
  雨凝曰雹同北堂书钞百五十二
  以祠宗庙社稷之灵
  稷秋夏乃熟历四时备阴阳榖之贵者章句注补后汉书九
  蟋蟀居壁
  蟋蟀虫名螽斯莎鸡之类世谓之蜻蛚同萟文类聚九十七
  中央土
  中郊五里之郊也卢注 五里因土数王注并北史四十二
  
  闻宫声无不温雅而和之五经通义初学记十五
  中溜
  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溜之是以因名中室为中溜也庾蔚公羊疏二十七
  庚辛
  庚更也辛新也言物皆改更而新也义宗宋本御览二十四
  
  闻商声无不断割而亡事也五经折疑初学记十四
  
  西方有金四土五故数九蔡章句南齐书十一
  白露降
  露者阴液也同北堂书钞百五十二
  寒蝉鸣
  鸣则天凉同埤雅十一
  以立秋
  自张十二度至轸六度谓之鹑尾之次立秋处暑居之楚之分野同注补后汉书三 七月立秋秋之言揪缩之意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故以秋为节名义宗宋本御览二十五
  以迎秋于西郊
  西郊九里郊卢注北史四十二 迎秋者礼少皥蓐收之神于西郊九里因金数也圭用白琥牲币各仿其色乐奏夷则歌白藏其他如孟夏之礼蔡章句御览五百二十八
  盲风至
  秦人谓蓼风为盲风同初学记三 秦人谓之蓼花风同陈元靓歳时广记三
  养衰老
  五更当为五叟叟长老之称也其字似更书有转误嫂字女傍叟今皆以为更矣同御览五百三十五 三老国老也五更庶老也同通典六十七
  冠带有常
  冠首饰也同宋本文选注四
  日夜分
  自轸六度至亢八度谓之寿星之次白露秋分居之郑之分野同注补后汉书三
  爵入大水
  凡鸟生于水同御览九百十四
  鞠有黄花
  鞠草名也有者非所有也黄华者土气之所成也季秋草木皆成非荣华之时也故言菊有明他无有也同尔雅翼三
  于神仓
  榖藏曰仓米藏曰廪同宋本文选注七
  霜始降
  自亢八度至尾四度谓之大火之次寒露霜降居之宋之分野同注补后汉书三 九月寒露为节者九月之时露气转冷故谓之寒露节霜降为中露变为霜故以霜降为中义宗宋本御览二十四
  习吹
  习吹笙所以通气也管箫竽笙皆以吹鸣者也蔡章句乐书百二十三
  大飨帝
  九月大飨帝于明堂之中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是也义宗宋本御览二十四
  以习五戎
  寄戎事之教于田猎武事不可空设必有以诫故寄教于田猎闲肄五兵天子诸侯无事而不田为不敬田不以礼为暴天物周礼司马以旌致民平列阵如战之阵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鼔师帅执提旅师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士卒听声视旗随而前却故曰师之耳目在我旗鼓春教振旅以蒐田夏教茇舍以苗田秋教治兵以狝田冬教大阅以狩田春夏示行礼取禽供事而已秋者教时田猎之正其礼盛章句
  执弓挟矢以猎
  亲执弓以猎所以教兆民载战事也四时闲习以救无辜以伐有罪所以强兵保民安不忘危也同并注补后汉书五 猎捷也言以捷取之同初学记二十三
  天子乃以犬尝稻
  十月获稻人君尝其先熟故在季秋九月熟者谓之半夏稻同初学记二十七
  孟冬之月
  冬终也万物于是终也同初学记三
  壬癸
  壬任也癸揆也言万物更任生于黄泉皆有法度也义宗宋本御览二十六
  
  介者甲也谓龟蟹之属蔡章句傅肱蟹谱上
  
  北方有水一土五故数六同南齐书十一
  
  共工之子曰修好逺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礼传残本风俗通下
  以立冬
  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野蔡章句注补后汉书三 十月立冬为节者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为节名小雪为中者气数转寒雨变成雪故以小雪为节义宗宋本御览二十八
  以迎冬于北郊
  北郊六里郊也卢注北史四十二 迎冬者礼颛顼𤣥冥之神也于北郊六里水数圭用𤣥牲币各仿其色乐奏应锺歌𤣥英其他如立秋礼蔡章句御览五百二十八
  命太史衅龟䇲
  大卜官各以牲祠龟䇲涂以牲血谓之衅同宋本御览七百二十六
  无有不敛
  十月农人事毕五榖既登家家储蓄乃顺时令崔实注白孔六帖三
  修键门
  键闗牡也所以止扉或谓之剡移蔡章句颜氏家训下 黄朝英缃素杂记三
  于天宗
  天宗六宗之神卢注注补后汉书八
  腊先祖五祀
  周木徳汉火徳各以其五行之王日为祖其休废日为腊也火王午木王卯水王子金王酉而腊各用其弃日如魏土行土衰于辰故魏腊用辰晋金行金衰于丑故晋腊用丑五运相承莫不皆然外传缃素杂记五
  角力
  如汉家乘之引阈蹋踘之类卢注注补后汉书五
  饬死事
  死逃亡皇疏黄震日抄十六
  日短至
  自斗六度至须女二度谓之星纪之次大雪冬至居之越之分野蔡章句注补后汉书三 冬至之为极有三意焉昼漏极短去极极逺晷景极长极者至而还之辞也同注补后汉书三 十一月大雪为节者形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冬至中者亦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南至义宗宋本御览二十八
  芸始生荔挺出
  荔似挺蔡章句颜氏家训下 荔马薤同月令七十二𠉀集解以其俱香草故应阳气而出皇疏呉仁杰离骚草木疏四
  氛雾冥冥
  雾从地汁五经通义北堂书钞百五十一
  雉雊
  雷在地中雉性精刚故独知之应而鸣也蔡章句蔡卞毛诗名物解七
  大难
  所以逐衰而迎新卢注 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太阴恐为所折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也章句并注补后汉书五 方相氏之官歳有三时率领群隶驱索厉疾之气于宫室之中亦攘送之义也天以一气化万物及常各行其徳除气留滞则伤后时谓之不和而疾疫兴焉大傩者贵贱至于邑至皆得骏疾命国傩者但于国城中行之耳外传御览五百三十
  月穷于纪
  纪还复故历章句注补后汉书二
  星回于天
  天官五兽中有大角轩辕麒麟之位蔡章句初学记二十九天官五兽之于五事也左有苍龙大辰之貎右有
  白虎大梁之文前有朱雀鹑火之体后有𤣥武龟蛇之质同宋本御览六
  出土牛
  是月之㑹建丑丑为牛寒将极故出其物类形象以示送达之且以升阳也同通典七十八
  季冬
  自须女二度至危十度谓之𤣥枵之次小寒大寒居之齐之分野同注补后汉书三 通鉴音注五十九 十二月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是极也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故谓之大义宗宋本御览二十六
  曽子问
  祝声三
  祝之又翻徐音释文十二
  而祭于祢
  本父当成之不能成故已冠而祭之若成之矣卢注
  而后飨冠者
  饮宾也同 兄弟饮冠者身王注并通典五十六
  天子巡守
  天下广大四方隠僻南面之君多行威福恐其不奉天子之制度故有巡守亦忧民之至也外传卫湜集说二十八
  以迁庙主行
  唯载新迁一室之主皇疏册府元龟五百九十二 或曰卿大夫士有主不答曰按公羊说卿大夫非有土之君不祫享昭穆故无主大夫束帛依神士结茅为主五经异义 少牢馈食大夫祭礼也束帛依神特牲馈食士祭礼也结茅为丛驳五经异义并通典四十八
  与祫祭于祖
  禘祫谓之殷祭祫大而禘小春秋之经有禘而无祫毁庙无时祭但五年有二殷祭耳神主入庙先为一禘明年春禘而又祫外传御览五百二十八
  与其兵
  东方用㦸南方用矛西方用弩北方用楯中央用鼔隠义校宋疏三十六
  称天以诔之
  大臣吉服之南郊告天还素服称天而谥之五经通义通典一百四
  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
  殇无为人父之道宗族无子但主其丧不为后也卢注通典七十三
  遂舆机而往
  疏阙文舆犹抗也机者以木为之状如床无脚及𨐈箦也先用一绳直于中央系著两头之杩又别取一绳系一边材横钩中央直绳报还钩绳往还取吊两边悉然而后以尸置于绳上抗举以往园中临敛时当堲周之上先缩除直绳则两边交钩之绳悉各离解而尸从机中央零落入于堲周中故曰舆机而往也
  涂迩故也
  疏阙文涂路也迩近也若成人墓逺则以棺衣棺于宫中此下殇葬于园是路去家甚近故先用机举近往园中而后棺敛故曰涂迩故也
  土周堲周也
  疏阙文案檀弓云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殇故知土周是堲周也
  周人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下殇于园中
  疏阙文檀弓云中殇下殇此直云葬下殇土周葬于园者以经云下殇故指下殇为言檀弓所言据士及庶人也若诸侯长中殇适者车三乘下殇车一乘既有遣车即不得堲周舆机而葬也诸侯庶长殇中殇车一乘则宗子亦不用堲周舆机而葬其下殇则舆机其大夫之适长殇中殇遣车一乘亦不舆机下殇无遣则舆机也然则王之适庶长中下殇皆有遣车并不舆机士及庶人适庶皆无遣车则中下殇并皆舆机故熊氏云若无遣车中从下殇其长殇既无遣车年又长大不可与下殇同盖棺敛于宫中载棺而往之墓从成人也并校宋本二十七
  今墓逺则其葬也如之何
  问下殇葬墓有旐否徐邈答曰旐以题柩耳无不有旐礼论御览五百 疏阙五十二  文今谓曽子见时世礼变皆棺敛下殇于宫中而葬之于墓与成人同隆今既逺不复用舆机于尸为当用人抗与棺而往墓为当用车载棺而往墓耶问其葬仪故云如之何
  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
  疏阙文此记失礼所由之人史佚周初良史武王周公成王时臣也有子下殇而死
  墓逺
  疏阙文史佚欲不葬于园而载尸往墓及棺而葬之其墓稍逺犹豫未定
  成王时贤史也
  疏阙文史佚文王武王时臣故国语称访于辛尹尚书称逸祝册是也但下殇之丧非成人之要故史佚犹有不知
  何以不棺敛于宫中
  疏阙文见史佚欲依下殇礼而不棺敛于宫中而欲车载往墓犹豫未定故劝之令棺敛于宫中如成人也
  吾敢乎哉
  疏阙文言吾虽欲如此犹不敢恐达礼者所讥
  畏知礼也
  疏阙文是畏周公也不欲直指
  召公言于周公
  疏阙文言犹问也史佚既畏周公故召公为咨问于周公述其事状以决之者
  岂不可
  疏阙文周公闻召公之问故答云岂岂者怪拒之辞先怪拒之又云不可不可是不许之辞
  史佚行之
  疏阙文召公述周公曰岂不可之辞以语史佚不达其指犹言周公岂不可是许之之辞故行棺敛宫中之礼也
  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疏阙文更据失礼所由也然此云棺衣棺于宫中自史佚为始明昔非唯于宫中不棺亦不衣也而不言于宫中者略从可知也并校宋本二十七








  古经解钩沈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十三
  长洲余萧客撰
  礼记三
  文王世子
  凡学世子
  凡诸侯之子入学之法亦以十年而出就外傅学书计入学之时祭先圣先师释奠之法如王子之事崔灵恩通典五十三
  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
  四事之中有文有武故得分之义宗宋本御览十八
  则以其丧服之精粗
  丧服以粗为精故郑注杂记云臣为君三升半微细焉则属于粗是知斩为精齐为粗皇疏校宋疏二十八
  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公族诸侯同族也磬丽系也郊外曰甸去天子城百里内也不与国人同虑兄弟故系于甸人卢注
  为之变如其伦之丧
  变饮食终其月如其等之丧也同并通典一百一
  遂设三老五更
  选三公老者为三老卿大夫之中老者为五更亦参五之也卢注 汉初或云三老答天子拜遭王莽之乱法度残缺汉中兴定仪礼群臣欲令三老答拜城门校尉董钧驳曰养三老所以教事父之道也若答拜是使天子答子拜也诏从钧仪谯周论之曰礼尸服上服犹以非亲之故答子拜士见异国君亦答拜是皆不得视犹子也谯周五经然否论并注补后汉书四
  州里𩧱于邑
  𩧱音冀皇侃音释文十二
  礼运
  典于蜡宾
  三代名腊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五经要义世说注上之上
  我欲观夏道
  疏脱字观此夏礼堪成与否
  征成也
  疏脱字征验之义故为成
  及其死也升屋而号
  疏阙文前文云燔黍捭豚谓中古之时次云及其死也似还论中古之死但中古神农未有宫室上栋下宇及在五帝以来此及其死也而云升屋则非神农时也故熊氏云及其死也以为五帝时或为三王时皇氏以为及其死也还论中古时
  未有宫室
  疏阙文既云未有宫室则总是五帝之前
  则居营窟
  疏阙文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髙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于地上累土而为窟
  则居橧巢
  疏脱字谓橧聚其薪以为巢
  未有火化
  疏阙文则唯为伏牺之前以上文中古神农有火故也
  茹其毛
  疏阙文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食其毛以助饱也若汉时苏武以雪杂羊毛而食之是其类也并校宋本三十
  衣其羽皮
  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后五经要义北堂书钞百二十八
  然后修火之利
  疏阙文谓神农也火利言修者火利先有用之简少至神农更修益使多故云修知者以世本云燧人出火案六萟论云燧人在伏牺之前凡六纪九十一代广雅云一纪二十六万七千年六纪计百六十万二千年也校宋本三十
  阴阳之交
  圣人之生必资于阴阳阴阳之理即圣人所尽但尽阴阳之理而𤣥照之本自见此谓不求于自知而理尽自然知者五经钩沈初学记十七
  还相为宫也
  十二月三管流转用事卢注隋书十九 五管同册府元龟五百六十八
  龟
  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𤣥文交错以成列宿五光昭若𤣥锦文运转应四时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礼统初学记三十
  分而为天地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同经典释文二十七 万物之所自同宋本御览一
  皆在郊棷
  棷祖外切徐音影宋本集韵七
  礼器
  天子之席五重
  天子祫席五重此文是也禘则宜四重也时祭三重司几筵职是也受神酢席亦然祭天则蒲越稿鞂郊特牲云是也自天地以外日月山川五祀则鬼神之祭单席是也熊疏礼书四十七
  天子冕朱绿藻十有二旒
  冕制奈何礼器曰冕冠长六寸广八寸员前冕缁布在上五采组十二冕夏殷之冕如周制矣其旒色异夏冕黑白赤组旒殷冕黒黄青组旒五经义御览六百八十六
  夫奥者老妇之祭也
  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五经异义宗懔荆楚歳时记
  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
  疏阙文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者既设礼大小随于万体不可不备故周公制礼遂有三千三百之多也其致一也者致至也一诚也虽三千三百之多而行之者皆须至诚故云一也若损大益小揜显之微皆其至诚也
  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疏阙文室犹礼也户犹诚也入室必由户行礼必由诚故云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行礼不由诚者言皆由诚也
  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
  疏阙文此经覆明上以少小下素为贵之义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者谓所以少小下素为贵者当求诸于内有所求竭已情尽其戒慎致其恭敬而行至诚和顺
  有美而文而诚若
  疏阙文此一经明多大髙文为贵之义有美而文者谓有威仪之美而文章显著 言内行诚顺则以少小下素求诸内也外行诚顺则以多大髙文章之外也并校宋疏三十二
  周旅酬六尸
  毁庙无尸但有主也王注校宋疏三十三
  必先有事于配林
  配林小山林麓配泰山者也谓诸侯不郊天泰山巡省所考五岳之宗故有事将祀之先即其渐天子则否矣泰山庙在博县卢注注补后汉书七
  因名山升中于天
  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气于天也同注补后汉书五 自周以前封者皆封土为坛至秦皇汉武皆用石捡崔灵恩通典五十四
  郊特牲
  存二代之后
  二王之后不考功有诛无绝五经通义注补后汉书二十八
  孔子朝服立于阼
  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庾疏校宋疏三十五
  社祭土
  今人谓社神为公社位上公非地祗也五经异义北堂书钞八十七 五行之主能吐生百榖者也王注注补后汉书九
  答阴之义也
  阴气北向故君南向以答之同南齐书九
  以达天地之气也
  谓无屋卢注
  家主中溜
  诸主祭以土地为本也中溜其神后土即勾龙也既祀于社又祀中溜同并注补后汉书九
  迎长日之至也
  夏正在冬至后卢注南齐书九
  郊之用辛也
  辛之为言自新洁也同南齐书九 王者所以祭天何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故以子道也祭日以丁与辛何丁者反复丁宁也辛者自克辛也五经通义萟文类聚三十八
  天子大蜡八
  蜡祭用少牢行一献之礼崔灵恩通典四十四
  飨农
  先农立坛于田所祠之其制度如社之坛五经要义通典四十六
  盏酒涗于清汁献涗于盏酒
  五齐三酒皆供祭祀之用五齐尊而三酒卑所以名齐者酒人和合分剂之名也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一名盏酒四曰醍齐五曰陈齐一名澄酒三酒者列于堂下臣下相酌酬酢之用一曰事酒一名醳酒酌饮有事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外传御览八百四十三
  内则
  縏袠
  袠刺也刺袠而为縏囊故云縏袠熊疏礼书二十二
  
  堥土釜也今以木为器象土釜之形隠义校宋疏三十七
  
  共王及后与世子食后所进之六饮水居其上其次曰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醴六曰酏外传御览八百六十一
  芝栭
  芝木芝也卢注校宋疏三十七尔雅翼十 芝水芝也同疏二十七芝木也同离骚草木疏一 无华而实者名栭皆芝属王
  注 无华叶而生者曰芝栭庾疏 芝木椹栭软枣贺疏并校宋疏三十七
  若将
  注误字将当为䍧䍧牝羊也校宋注疏本注三十八
  饵筋腱也
  腱筋之大者礼记隠影宋本释文十二隠义释文十二
  玉藻
  而朝日
  朝日以立春之日卢注南齐书九
  皮弁
  皮弁冠前后玉饰五经通义御览六百八十六
  𤣥端以祭
  端当为冕𤣥冕祭服之下也其祭先君亦裨冕矣孙注卢辩大戴礼注十
  史进象笏
  笏者臣见于君以书思对命五经要义北堂书钞百二十八笏所以记事防忽忘同
  天子搢珽
  天子笏曰珽珽直无所屈也五经异义并隋书十二五经要义御览六百九十二
  𤣥冠朱组缨
  诸侯朝服之𤣥冠士之𤣥端之𤣥冠诸侯之冠弁此三冠与周天子委貌形制相同张镒三礼图聂崇义图三
  唯君有黼裘以誓省
  诸侯黼裘以誓田杂羔狐为黼文也五经要义初学记二十六
  大裘
  大裘不覆反本以质也同御览六百九十四
  君衣狐白裘
  天子狐白诸侯狐黄大夫狐苍士羔皇疏校宋疏四十
  羔裘
  凡六冕之裘皆黒羔裘也故司服云祭昊天大裘而冕以下冕皆不云裘是皆用羔裘也刘氏校宋疏四十
  大夫以鱼须文竹
  以鱼须及文竹为笏卢注校宋疏四十 文眉贫切刘音影宋本集韵一 用文竹及鱼班也崔疏影宋本释文十二 及鱼须同注疏本音义 及鱼颁同钱希白南部新书辛 以鱼须饰文竹之边隠义影宋本释文十二 以鱼颁同南部新书辛
  其中博三寸
  博二寸礼图隋书十二
  
  舜之所制裳前之蔽也五经要义北堂书钞百二十八
  肩革带
  有章印则于革帯佩之阮图通鉴音注百七十四
  于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
  但为公家讳不得为私家讳也卢注通典一百四 谓士与大夫言有音字同巳祖祢名字皆不得讳辟敬大夫故不重敬庾氏校宋疏四十
  庙中不讳
  不讳新君厌于祖祢也卢注
  教学临文不讳
  教诗书典籍教训也临文谓礼文也诗书执礼皆雅言故不讳礼执文行事故言文也同并通典一百四
  有冲牙
  冲居中央牙是两边之璜皇疏礼书十九
  立容徳
  徳音置徐音释文十二 盖如有所置物于前也同影宋本集韵七
  明堂位
  朝诸侯于明堂之位
  明堂即太庙也天子太庙上可以望气故谓之灵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谓之太庙圆之以水似璧故谓之辟廱古法皆同一处近世殊异分为三耳卢注诗疏十六之五 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在国南十里之内七里之外黄帝享百神于明庭是也唐虞为五府夏谓太庙为世室殷人谓路寝为重屋周人谓五府为明堂夏后氏一堂殷人为五室南面三阶五室者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明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周人有圆屋九月大享五帝于明堂心为天子明堂或以明独以一室外传御览五百三十三
  脯鬼侯
  邺西有九侯城盖鬼侯国是司马彪注寰宇记五十六 九与鬼声相近庾氏校宋疏四十一
  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王者乐有先后各尚其徳也以文得之衣绣衣持羽毛而舞五经通义北堂书钞一百七 以武得之先武乐持朱干玉戚而舞同萟文类聚四十一 朱干玉戚所以增威武也戚斧干楯也玉取其徳干取其仁明当尚徳行仁以断斩也同通典百四十五
  牺象
  犠尊饰以牛象尊饰以象于尊腹之上画为牛象之形阮图礼书九十五
  叔之离磬
  无句叔之别名皇疏礼书百二十
  丧服小记
  斩衰
  凡言斩衰者以六寸之布广四寸为衰帖于心前剪而不缉也外传
  齐衰
  齐之言齐也同并御览五百四十七
  男子免而妇人髽
  男子妇人皆吉屦无絇其服皆白布深衣郑𤣥丧服变除注校宋疏四十二
  祖父卒
  父死未殡而祖父死服祖以周既殡而祖父死三年此谓嫡子为父后者也父未殡服祖以周者父尸尚在人子之义未可以代重也贺循丧服要记通典九十七
  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典祢故也
  此但别庶子而下言不继祖者谓庶子身不继祢故其长子为不继祖合而言之也谯周五经然否论刘智丧服释疑 庶子父虽没犹不为长子三年以已不继祖也贺循丧服要记并通典八十八 言不继祖与祢欲明死者之父不继祖与祢非据死者之身庾氏校宋疏四十二
  妾从女君而出则不为女君之子服
  谓俱有过而出女君为其子服嫌妾当从服故言不也卢注 非属从故不服王注并通典八十七
  再期之丧
  三年周丧歳数没闰射慈丧服变除图
  九月七月之丧
  九月以下数闰同并通典一百
  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
  谓逢变三年后乃葬者虞祔后必行小祥大祥祭也卢注
  不同时而除丧
  不同者异月也谓葬后一月练后一月大祥也除重服宜有渐间一月若异时矣故言不同时者但不同月耳王注并通典一百三
  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已则否
  谓父客他所子生服竟乃归父追服子生所不见恩浅不追服也卢注 谓父与祖离隔子生之时祖父母已死故曰生不及祖父母若至长大父税服已则不服也诸父伯叔也昆弟诸父之昆弟也王注并通典九十八
  降而在缌小功者则税之
  凡屈不得服者皆有心丧之礼小功以下不税服乃无心丧耳刘智丧服释疑通典八十一
  妾为君之长子与女君同
  与女君丧长子俱三年卢注通典八十九
  夫为人后者其妻为舅姑大功
  从夫而服不论识前舅姑与否熊疏疏三十三
  男子冠而不为殇妇人笄而不为殇
  女年十五笄卢注通典九十一 男子㓜娶必冠女子㓜嫁必笄礼之则从成人不为殇谯周丧服图御览五百四十
  唯主丧者不除
  或问萧太傅久而不葬唯主丧者不除今则或十年葬主丧者除不答曰所谓主丧者独谓子耳虽过期不葬子义不可以除石渠礼论通典一百三 其下子孙皆不除也以主丧为正耳馀亲者以麻各终其月数除矣卢注校宋疏四十三
  其馀以麻终月数者除丧则已
  萧太傅云以麻终月数者以其未葬除无文节故不变其服为稍轻也已除丧服未葬者皆至葬反服庶人为国君亦如之宣帝制曰㑹葬服丧衣是也石渠礼议通典一百三
  诸侯吊必皮弁锡衰
  夫王吊三公及三孤弁绖锡衰吊六卿弁绖锡衰吊大夫弁绖疑衰吊士弁绖缌衰吊畿内诸侯弁绖缌衰谢兹丧服图御览五百六十一
  大传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夏正郊天者王者各祭所出帝于南郊即大传所谓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也义宗旧唐书二十一
  殊徽号
  徽章也号所以书之于绥若夏则书其号为夏也卢注 徽谓旌旗斿也王注并通典五十五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天子之子称王子王子封诸侯若鲁卫是也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还自仕食采于其国为卿大夫若鲁公子季友者是也则子孙自立此公子之庙谓之别子为祖则嫡嫡相承作大宗百代不绝薛综述郑氏礼五宗图
  继祢者为小宗
  大宗之庶子则皆为小宗小宗有四五代而迁已身庶也宗祢宗已父庶也宗祖宗已祖庶也宗曽祖宗已曽祖庶也宗髙祖宗已髙祖庶也则迁而唯宗大宗耳同
  有小宗而无大宗者
  谓君无嫡弟以庶弟为小宗王注 谓君之诸弟同庶者君命庶长为众庶之宗则名小宗则服大功九月者是也范宣礼论难 母妻则无服女公子服宗亦与男同谢徽丧服要记注
  有大宗而无小宗者
  谓大宗一子无小宗王注 谓君有同母弟命以为宗则群庶昆弟宗之则名大宗服齐衰九月者是也礼论难 母弟虽贵诸弟亦不敢服既为宗主则齐衰九月其母则小君也其妻齐衰三月如大宗也以母弟之贵故也谢徽丧服要记注
  有无宗
  谓君一身也王注 谓公子唯已而已则上不敢宗君下无昆弟宗已者是也礼论难
  亦莫之宗者
  谓君有一弟为宗无宗之者也王注
  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
  其士大夫之嫡者此为诸侯别子之后也或母弟之子孙或庶弟之子孙位为大夫者各祖别子为始祖各宗其嫡为大宗嫌庶子小宗之后犹不得为嫡故通称嫡以明后代皆应同正也曹述初集解并通典七十三
  少仪
  不斥人
  不斥主人南公疏三十五
  不翣也
  翣扇也卢注释文十二 虽热不敢摇扇也同
  则拥矢
  尊者委四矢于地一一取以投卑者不敢委于地悉执之也隠义
  加夫襓
  依广雅夫襓木剑衣谓以木为剑衣者若今刀㯼熊疏并校宋疏四十五
  兔为宛脾
  宛于月翻郑音宋本群经音辨三
  学记
  足以𫍲闻
  𫍲所六切徐音影宋本集韵九
  其必由学乎
  学者觉也人生也皆禀五常之正性故圣人脩道以教之使其发学不失其性也外传御览五百三十三
  家有塾
  三王教化之宫总名为学夏为学校校之言教也殷为庠周为序周家人兼用之故乡为庠里为序家为塾五经通义御览五百三十五
  大学始教
  天子诸侯皆有大学小学大学在西有虞氏之学曰庠亦谓之米廪夏曰序殷曰瞽宗周曰辟雍外传御览五百三十三
  强而弗抑
  强其良翻沉重音释文十三
  师尚父西面
  王在宾位师尚父主位故西面王庭之位若寻常师徒之教则师东面弟子西面与此异也皇疏校宋疏四十五
  乐记
  物使之然也
  物事也谓哀乐喜怒和敬之事感人而动见于声王注史记注二十四
  噍以杀
  噍音樵徐音影宋本集韵三
  宫为君
  居中总四方王注
  商为臣
  秋义断同
  角为民
  春物并生各以区别民之象也同
  征为事
  夏物盛故事多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羽为物
  冬物聚故为物同史记索隠八
  清庙之瑟
  于清庙中所鼓之瑟王注史记注二十四
  画疏之使声迟也
  瑟两头有孔画疏之疏通也使两头孔相连而通孔小则声急孔大则声迟故云使声迟也熊疏
  而俎腥鱼
  其牛羊之俎至荐熟之时皆烹之而熟荐腥鱼则始末不烹故云而俎腥鱼也同并校宋疏四十七
  有遗音者矣
  未尽音之极王注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事至以智知之然后情之好恶见同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内无定节智为物所诱于外情从之动而失其天性同
  人为之节
  以人为之节言得其中也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人为犹为人也言为人作法节也庾疏校宋疏四十七
  则流
  流遁不能自还王注
  则离
  离析而不亲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大乐与天地同和
  乐贵和而上质五经通义北堂书钞一百五
  故事与时并
  有其时然后得立其事王注
  名与功偕
  有功然后得受其名同
  论伦无患
  言能合道论中伦理而无患也同
  则此所与民同也
  自天子至民人皆贵礼之和乐之和以事鬼神先祖也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功成作乐
  所以禁奢侈涤邪志通中和也 乐者所以象徳表功因事之宜五经通义初学记十五
  不相沿乐
  五帝三皇乐所以不同何乐以象徳有优劣故不同同北堂书钞一百五
  居鬼
  品处人鬼之志孙注
  天地官矣
  各得其位也王注
  乐着大始
  著明也明大始谓法天也同
  而礼居成物
  成物谓地也居亦谓法也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古经解钩沈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十四
  长洲余萧客撰
  礼记四
  乐记
  以歌南风
  南风育养民之诗也王注
  其舞行缀逺
  逺以象民行之劳同
  其舞行缀短
  近以象民行之逸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大章
  按五行钩命决云伏羲乐为立基神农乐为下谋祝融乐为祝续熊疏校宋疏四十八 章明也民乐尧徳大明故名乐曰大明皇疏通鉴音注四十七
  咸池备矣
  黄帝乐所以为咸池者何咸皆也施也黄帝时道皆施于民五经通义初学记十五 包容浸润行化皆然故曰备矣王注史记注二十四
  
  受命而王者六乐焉以大一乐天以咸池乐地以肆夏乐人以大夏乐四时以大濩乐五行神明以大武乐六律各象其性分而为之制以乐其先祖五经通义萟文类聚四十一
  以法治也
  作乐所以法其治行也王注
  善则行象徳矣
  君行善即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徳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
  粗厉亢厉猛起发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奋末浸疾广贲广大之也王注
  
  经法也孙注
  肉好
  古音之洪美王注并史记注二十四 言音之洪润同史记索隠八
  涤滥之音作
  涤放荡滥僭差也同
  以绳徳厚
  绳法也法其徳厚薄也同
  律大小之称
  作乐器大小称十二律孙注
  广则容奸
  其音广大则容奸伪王注
  狭则思欲
  其狭者使人思利欲也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从以箫管
  箫编竹为之长尺有五寸五经通义初学记十六
  奋至徳之光
  天地之道也孙注
  动四时之和
  四时之化也同
  以著万物之理
  著犹诚也同并史记索𨼆八
  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
  清明广大终始周旋皆乐之节奏容仪发动也王注史记注二十四
  五色成文而不乱
  五色者五行之音谓宫商角徵羽之声和合成文不乱也而云五色因五行之色别广以明义也崔氏校宋疏四十八
  八风从律而不奸
  八风者八卦之风八风以时至则阴阳变化之道成万物各以时育生之五经通义后汉书注六十一
  百度得数而有常
  至乐之极能使然耳王注
  三歩以见方
  舞武乐三步为一节者以见伐道也同
  奋疾而不拔
  舞虽奋疾而不失节若树木得疾风而不拔同
  独乐其志不厌其道
  乐能使仁人独乐其志不厌倦其道也同并史记注二十四乐音岳庾音释文十三
  乐乐其所自生
  作乐者縁民所乐于已之徳若舜之民乐其绍尧也周之民乐其伐纣而作韶武也孙注
  而礼反其所自始
  制礼者本已所由得民心殷尚质周尚文是也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不殈
  殈音溢范音释文十三
  则乐之道归焉耳
  乐和阴阳故归此也孙注
  乐师辨乎声诗
  但能别声诗不知其义故北面而弦王注
  治乱以相
  整其乱行节之以相孙注并史记注二十四 相辅相也王注释文十三
  讯疾以雅
  赴敌迅疾趋之以雅孙注
  奸声以滥
  奸声淫使人不能自止王注
  及优侏儒
  俳优短人也同
  燕女
  燕女欢悦
  趋数
  音促速而数变也孙注并史记注二十四
  
  干主立冬阴阳终始故圣人象天以制柷形法使死者不恨生者不怨乐记圗御覧五百八十二
  铿以立号
  钟声髙故以立号王注
  石声磬
  硁声果劲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钟声为兑石声为干崔氏
  丝声哀
  丝声为离同并校宋疏四十九
  竹声滥
  滥会诸音王注史记注二十四 竹声为震崔氏
  鼓鼙之声讙
  鼓鞞为坎同并校宋疏四十九
  夫武之备戒之已乆
  班固作汉书髙帝四年作武徳之乐又云高帝庙中奏武徳文始注云舜之韶舞名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五行舞注云五行木周舞高帝六年改名文始五行之舞案此知有改乐之法也任预礼论条牒礼书二十二
  发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蹈厉之已蚤
  厉疾也备戒已乆至其发作又疾也王注
  及时事也
  欲令之事各及时同
  致右宪左
  右膝至地左膝去地也同
  声淫及商
  声深淫贪商同
  非武音也
  言武王不获已为天下除残非贪商同
  则既闻命矣
  闻命谓言是孙注
  夫乐者象成者也
  象成而为乐王注
  总干而山立
  总持干盾山立不动同
  大公之志也
  志在鹰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武乱皆坐
  武乱武之治也皆坐以象安民无事也同
  而南
  诛纣已而南同
  而南国是疆
  有南国以为疆界同
  而分周公左召公右
  分陕东西而治同
  复缀以崇
  以象尊崇天子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以象尊崇天地同初学记十五
  天子夹振之而驷伐
  振威武也四伐者伐四方与纣同恶者一击一刺为一伐也同
  分夹而进事蚤济也
  分部而并进者欲事早成同
  建櫜
  所以能櫜弓矢而不用者将率之士力也故建以为诸侯谓之建櫜也同
  而郊射
  郊有学宫可以习礼也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左射狸首
  狸之取物则伏下其头然后必得言射亦必中如狸之取物矣旧解校宋疏四十九
  则易直子谅之心
  易平易直正直子谅爱信也王注
  故徳辉
  徳辉明惠也孙注
  理发诸外
  理言行也同
  故礼主其减
  谦自谦损也王注
  乐主其盈
  盈充气志也同
  礼减而进
  礼自减损所以修徳进业同
  乐盈而反
  乐充气志而反本也同并史记注二十四 反谓曲终还更始也孙注史记索隠八
  故礼有报
  报谓礼尚往来以劝进之同困学纪闻五 以进为报王注史记注二十四
  杂记上
  寡君不禄
  闻人通汉问云记曰君赴于佗国之君曰不禄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夫士或言卒死皆不能明戴圣对曰君死未葬曰不禄既葬曰薨又问尸服卒者之上服士曰不禄言卒何也圣又曰夫尸者所以象神也其言卒而不言不禄者通贵贱尸之义也通汉对曰尸象神也故服其服士曰不禄讳辞也孝子讳死曰卒石渠礼议通典八十三
  布衰
  以三升半布为衰长六寸广四寸缀于衣前当胸上后又有负版长一尺六寸广四寸皇疏校宋疏五十
  不反服
  所适尊卑同反服旧君王注通典九十
  杂记下
  祥因其故服
  𤣥衣黄裳戴徳丧服变除郑𤣥注十二
  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
  王父母之兄弟伯父叔父姑姊妹皆父之所讳也王注
  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
  同名同从祖昆弟所讳之名也从祖昆弟之父小功之亲也于礼不讳妻名重则讳之同并通典一百四
  已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
  已大功卒哭可以冠孙注通典五十六
  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
  正者冬至之日祭昊天上帝于圜丘诸侯不祭天外传郡覧五百二十七
  丧大记
  复
  人之精气曰魂形体谓之魄合阴阳二气而生也形劳则神逝死则难复生也孝子之心不能忍也故升屋而招其魂神也神智无涯也鬼者复于上也气绝而收其神使反复于体也外传御覧五百四十九
  皆升自东荣
  荣音营郑众宋本群经音辨三刘音影宋本释文十三
  始卒
  始吊朝𤣥端之服也皮弁绖素弁而加环绖也始死而往朝服者主人未变宾未可以变也贺循丧服要记御覧五百六十一
  祭法
  禘黄帝
  禘者祭名禘者帝也事尊明禘故曰禘卢注旧唐书二十一禘者谛也同册府元龟五百九十
  燔柴于泰坛
  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义宗旧唐书百六十四
  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
  王莽时刘歆孔昭以为易震㢲等六子之卦为六宗汉武即位依虞书禋于六宗礼用大社至魏明帝时诏令王肃议六宗取家语宰我问六宗孔子所宗者六埋少牢于大昭祭时相近于坎坛祭寒暑王宫祭日夜明祭月幽禜祭星雩禜祭水旱礼论周礼疏十八尚书禋于六宗禋有三义禋者烟也洁也精也禋者燔柴升烟于天以气闻达洁取净洁以表无秽之理精者取祭者精勤之意六宗之神先儒所释义各不同义虽不同亦各有通 孔光刘歆谓六宗者乾坤之六子取水火雷风川泽能生万物故禋祀以报谓之六宗马昭难云凡八卦者所以生育万物若祭卦便因祭八卦岂但祭六明非六卦也意谓刘孔之意所以但六者以子不能成父之业故生物之功由于六子合据成功而报故舎乾坤而不祭也 郑云宗者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此谓六宗也王肃难云星则五纬之星合为一位辰则十二月之会次又合为一位名实不相副也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而别为两位文昌之星独分为二五纬之星所主各异合而为一于义不安寻郑本意以五星十二次各共成功故各合为一司中司命所司有一不其成功故分为二王肃六宗亦以四时其成岁功得合为之一宗郑以十二次五星各其成岁则何以不得各合为一王此难无通义也义宗山堂考索前集三十五
  祭寒暑也
  祭六宗之礼寒暑有往来之期可退则祭禳却之命退应至而不至则祭求之命至故春则送寒而迎暑秋则送暑而迎寒义宗宋本御覧十八
  祭日也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则神从官也縁天地之意亦欲及之故岁一祭之礼日出于南门外礼月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礼风伯雨师于东门外礼各即其位也以示明之其祭之奈何乎曰祭日者悬祭月者毁祭风者明祭雨者布祭山川者沈各象其貌也五经通义邮覧五百二十九
  逺庙为祧
  将祧而去之故曰祧五经异义御覧五百二十九
  有二祧
  谓文武卢植说文校宋疏十七 祧者五世六世之祖王注宋书五十五
  去祧为坛去坛为𫮃
  皆藏于祖庙五经异义御覧五百二十九
  享尝乃止
  诸侯立五庙又两庙降于天子不月祭也王肃
  大夫立三庙
  天子之大夫卢注
  曰王考庙
  大夫无祖考庙唯别子为宗者有祖考庙然有祖考庙者无皇考庙也王肃
  官师
  中下士也同并通典四十八
  大社
  天子大社王社诸侯国社侯社制度奈何曰社皆有垣无屋树其中以木有木者土主生万物万物莫善于木故树木也五经通义魏书五十五 北史四十二五经通议册府元龟五百八十 有木者主土生万物五经通义通志百五十社者五土之神也稷者百谷之神也天子为天下
  之人立社为太社坛方五丈诸侯为境内之民立社曰国社地之势有礼生物各随所宜九州之人各居其土食有利者各报祭之籍田之后则告五谷五谷既登又报功也国以民为大人以食为大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也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祭之貌之也日用甲尊之也惟天子祭天地诸侯社稷而已外传
  王社
  籍田中为千亩报功也五经通义并御览五百三十二
  置社
  州长职曰以岁时祭祀州社是二千五百家为社也驳五经异义校宋疏五十五 今之里社是也王注宋书十七
  中溜
  七祀中之五门戸灶行中溜即勾芒等五官之神配食者勾芒食于水祝融食于火该食于金修及𤣥冥食于水勾龙食于土马融注通典五十一
  泰厉
  如周杜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王注宋书十七 如周社同传咸表晋书十九
  故祀以为稷
  稷坛在社西俱北乡并列同营共门任预礼论条牒孝经疏二
  祭义
  天子为籍千亩
  天子籍田千亩孟冬启蛰既郊之后率公卿大夫而亲耕焉所以先百姓而致孝敬五经通义萟文类聚三十九籍蹈也言亲自蹈履于田而耕之五经要义后汉书注
   籍者借也天子耕千亩但三推发耒三岱而止借民力治之所耕之谷藏之神仓以SKchar事天地宗庙神祗人鬼之用也天子以身先天下以建寅之日而郊郊而后耕郊用辛日而耕用亥日享先农而后籍田外传御览五百三十七
  祀乎明堂
  祭用纯漆俎瓦樽文于郊质于庙止一献周舍礼疑义北史六十
  右社稷而左宗庙
  文家右社稷左宗庙何文家握地而王地道长乆得事宗庙以有社稷故右之也质家左社稷右宗庙社皆有坛者饰也五经通义御览五百三十二
  祭统
  出田邑
  月令所记非一王之制凡称古者无逺近之限未知夏封诸侯何代之典秋祭田邑夏乎殷乎而王据月令以非祭统郑宗祭统而疑月令无乃俱未通哉莫若通以三代说两氏而不俱一也束晰五经通论通典七十一
  孔子闲居
  天降时雨
  雨者辅时生养均遍故谓之雨礼统宋本御覧十
  山川出云
  云者运气布恩普也同萟文类聚一
  坊记
  故堂上观乎室
  祭祀之时在堂上者观望在室之人以取法沉重义疏校宋疏五十九
  不下渔色
  疏阙文渔色谓渔人取鱼中网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渔人求鱼故云渔色诸侯当外取不得下向国中取卿大夫士之女
  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
  疏阙文谓不问其疾所委曲若问其委曲嫌似媚故不丁宁但问増损而已
  恐事之违也
  疏阙文谓恐此女人于昏事乖违并校宋五十九
  中庸
  鲜能知味也
  张华辨酢师旷知薪符郎为青州刺史善能知味食鸡知栖半露食鹅知其黑白失名异义校宋疏六十
  追王大王王季
  太王王季之父也美大故号之王季文王之父也太王实始翦商王季绥和文王懐保王业所兴故追王也三妣亦同尊其号卢注通典七十二
  所以序昭穆也
  祭有昭穆所以别父子逺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礼统山堂考索前集二十九
  或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者上也问曰孰生而知之乎答曰圣人二仪既判悬象列晖八风有序四气错御览日月而达阴阳之数消摇八节俯仰𤣥黄弥纶天地之体穷竟有生之机瞻天为师用醒已心故曰生知不亦审乎五经钩沈初学记十七
  斯昭昭之多
  疏阙文昭昭狭小之貌校宋六十
  一卷石之多
  卷音权李轨音释文十四 苦逺切范宜音影宋本集韵五
  货财殖焉
  注误字皆合少成多自小致大校宋注疏本注六十
  纯亦不已
  疏误字此一节明至诚不已则能从微至著从小至大
  礼仪三百
  疏阙文周礼有三百六十官
  威仪三千
  疏阙文即仪礼行事之威仪
  故曰苟不至徳至道不凝焉
  疏阙文古语先有其文今夫子既言三百三千待其贤人始行故引古语证之苟诚也不非也苟诚非至徳之人则圣人至极之道不可成也俗本不作非也并校宋六十
  故君子尊徳性
  疏阙文此一经明君子欲行圣人之道当须勤学前经明圣人性之至诚此经明贤人学而至诚也 尊敬此圣人道徳之性自然至诚也校宋六十一
  表记
  先王谥以尊名
  有徳则谥善无徳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五经通义晋书二十 谥者死后之称累生时之行而谥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谥所以劝善戒恶也谥之言列其所行身虽死名常存故谓谥也同萟文类聚四十
  缁衣
  公孙尼子所作刘献释文十四
  问丧
  当室则免而杖矣
  董子当室谓年十五以上若世子生则杖故曾子问云子衰杖成子礼是也戴徳校宋疏五十二
  服问
  如外宗之为君也
  外宗外女之嫁于卿大夫者也为君服周王注通典八十一
  间传
  期而小祥
  小祥中衣黄为里縓为领袖縁縓者红之多黄者也葛⿰氵𠔏丧服变除 祥者吉也故衰裳无负版及心前衰崔凯
  要绖不除
  去首绖同
  又期而大祥
  二十五月大祥祭主人夕为期朝服缟冠讫祭而受以布深衣十五升外无哭者谓哀至入即位而哭也杜预丧服要集并通典八十七
  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
  凡言有事其缕者先加灰锡治其麻缕为布则不治外传御覧五百四十七
  投壶
  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矢大七分或言去其皮节旧说校宋注疏本注六十五 或以棘取无节同注疏本注 疏脱五十八  字此亦正篇之后记者之言也校宋六十五
  儒行
  疏误字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校宋六十六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注误字席犹铺陈也铺陈往古尧舜之善道以待见问也大问曰聘校宋注疏本注六十六
  大学
  明堂灵台辟雍大学同实异名卢注牛𢎞议 隋书四十九 通志百六十 学制有二一云制与明堂同体五室四堂在一基之上四方堂则以其方名学中央堂谓之大学二云凡三学之法有四郊及国中在东郊曰东学并方名之在国中谓之大学崔灵恩通典五十三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疏误字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者是夫子之辞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是记者释夫子无讼之事然能使无讼则是异于人也而云吾犹人者谓聴之时备两造吾听与人无殊故云吾犹人也但用意精诚求其情伪所以使无讼也
  此谓知本
  疏误字意为行本既精诚其意是晓知其本并校宋六十七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校宋注疏本六十七
  时谓观射父昭奚恤也
  疏阙文知有观射父昭奚恤者案战国义云楚王筑坛昭奚恤等立于坛上楚王指之谓秦使曰此寡人之宝故知有昭奚恤等也谓贤为宝者案史记云 引之者证为君长能保爱善人为宝也
  若有一个臣㫁㫁兮
  疏阙文此秦穆公誓辞云群臣若有一耿介之臣断断然诚实专一谨悫兮是语辞古文尚书为猗言有一介之臣其心断断猗猗然专一
  孟献子曰
  疏阙文此一经明治国家不可务于积财若务于积财即是小人之行非君上之道
  不畜聚敛之臣
  疏阙文言卿大夫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使赋税什一之外徴求采邑之物也故论语云百乘之家是也
  宁有盗臣
  疏误字以盗臣但害财聚敛之臣则害义也并校宋六十七
  冠义
  冠者礼之始也
  冠嘉礼也冠者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五经要义政和五礼靳仪十一
  𤣥端
  疏误字𤣥端上士则𤣥裳校宋六十八
  昏义
  和于室人
  注误字室人谓女妐女叔校宋注疏本注六十八
  乡饮酒义
  圣也
  疏误字圣之言生也 以生物言之则谓之圣校宋六十八
  射义
  故天子之大射
  疏误字畿外诸侯以下宾射其侯无文约大射诸侯既同天子张三侯则宾射亦同天子用五正三正二正之侯其乡大夫射亦用三正二正之侯校宋六十九
  丧服四制
  三月而沐
  小祥祭则栉稍自饰崔凯通典八十七




  古经解钩沈卷十四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十五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左传一
  春秋
  序孔子览史记就是非之公素王之法贾逵序宋本疏一书称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
  釐百工庶绩咸熙是以天子必置日官诸侯必置日御世修其业以考其术举全数而言故曰六日其实五日四分之一日日行一度而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有畸日官当会集此之迟疾以考成晦朔错综以设闰月闰月无中气而北斗邪指两辰之间所以异于他月也积此以相通四时八节无违乃得成歳其微密至矣得其精微以合天道事叙而不悖故传曰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然阴阳之运随动而差差而不已遂与历错故仲尼丘明毎于朔闰发文盖矫正得失因以宣明历数也桓十七年日食得朔而史阙其日单书朔僖十五年日食而史阙朔与日故传因其得失并起时史之谬兼以明其馀日食或历失其正也庄二十五年经书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周之六月夏之四月所谓正阳之月也而时历误实是七月之朔非六月故传云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此非用币伐鼓常月因变而起历误也文十五年经文皆同而更复发传曰非礼明前传欲以审正阳之月后传发例欲以明诸侯之礼也此乃圣贤之微㫖先儒所未喻也昭十七年夏六月日有食之而平子言非正阳之月以诬一朝近于指鹿为马故传曰不君君且因以明此月为得天正也刘子骏造三统历以修春秋春秋日食有甲乙者三十四而三统历唯一食历术比诸家既最疏又六千馀岁辄益一日凡岁当累日为次而无故益之此不可行之甚者班固前代名儒而谓之最密非徒班固也自古以来诸论春秋者多述谬诸或造家术或用黄帝以来诸历以推经传朔日皆不得谐合日食于朔此乃天验经传又书其朔日可谓得天而刘贾诸儒说皆以为月二日或三日公违圣人明文其蔽在于守一元不与天消息也余感春秋之事尝著历论极言历之通理其大指曰天行不息日月星辰各运其舎皆动物也物动则不一虽行度大量可得而限累日为月以新故相序不得不有毫毛之差此自然理也故春秋日有频月而食者旷年不食者理不得一而算守恒数故历无不有差失也始失于毫毛而尚未可觉积而成多以失弦望朔晦则不得不改宪以从之书所谓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易所谓治历明时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者也推此论之春秋二百馀年其治历变通多矣虽数术绝灭还寻经传微㫖大量可知时之违谬则经传有验学者固当曲循经传月日日之食以考朔晦也以推时验而皆不然各据其学以推春秋此无异度已之迹而欲削他人之足也余为历论之后至咸宁中善算李修夏显依论体为术名干度历表上朝廷其术合日行四分之数而微增月行用三百岁改宪之意二元相推七十馀岁承以强弱强弱之差盖少而适足以逺通盈缩时尚书及史官以干度与太始历参校古今记注干度历殊胜今其术具存时又并考古今十历以验春秋知三统历之最疏也今具列其时得失之数又据经传微㫖证据及失闰㫖考日辰朔晦以相发明为经传长历诸经传证据及失闰时文字谬误皆甄发之虽未必其得天盖春秋当时之历也学者览焉杜预长历注补后汉书二 如周官有调人私怨之官刘兆调人序六经奥论序 惜乎微言乆绝通儒不作遗文所存三传而已传已互失经㫖注又不尽传意春秋之义几乎泯灭唯圣作则譬如泉源苟涉其流无不善利在人贤者得其深者其次得其浅者若文义隠密是虚设大训谁能通之故春秋之文简易如天地焉其理著明如日月焉但先儒各守一传不肯相通互相弹射仇雠不若诡辞迂说附㑹本学鳞杂米聚难见易滞益令后人不识宗本因注迷经因疏迷注党于所习其俗若此老氏曰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信矣故知三传分流其源则同择善而从且过半矣归乎允当亦何常师今公羊穀梁二传殆绝习左氏者皆遗经存传谈其事迹玩其文彩如览史籍不复知有春秋微㫖呜呼买椟还珠岂足怪哉余辄考核三传舎短取长又集前贤注释亦以愚意裨补阙漏商榷得失研精宣畅期于浃洽尼父之志庶几可见疑殆则阙以俟君子谓之春秋集传集注又撮其纲目撰为统例三卷以辅集传通经意焉所以剪除荆棘平易道路令趋孔门之士方轨康衢免涉于险难也啖助集传集注序陆淳集传纂例解春秋者国史所记人君动作之事左史所记为
  春秋右史所记为尚书郑𤣥六萟论公羊疏一 春秋者救时之弊革礼之薄何以明之前志曰夏政忠忠之弊野殷人承之以敬敬之弊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弊僿救僿莫若以忠复当从夏政夫文者忠之末也设教于本其弊犹末设教于末弊将若何武王周公承殷之弊不得已而用之周公既没莫知改作故其頺弊甚于二代以至东周王纲废绝人伦大壊夫子伤之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弊又曰后代虽有作者虞帝不可及已盖言唐虞淳化难行于季末夏之忠道当变而致焉是故春秋以权辅正以诚㫁礼正以忠道原情为本不拘浮名不尚狷介从宜救乱因时黜陟或贵非礼勿动或贵贞而不谅进退抑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去华居实故曰救周之弊革礼之薄也古人曰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又言三王之道如循环太史公亦言闻诸董生曰春秋上明三王之道公羊亦言乐尧舜之道以俟后圣是知春秋参用二帝三王之法以夏为本不全守周典礼必然矣啖集传 春秋因史制经以明王道其指大要二端而已兴常典也著权制也故凡郊庙丧纪朝聘蒐狩昏取皆违礼则讥之是兴常典也非常之事典礼所不及则裁之圣心以定褒贬所以穷精理也精理者非权无以及之故曰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是以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赵匡集传并纂例一
  三传
  先儒以春秋之有三传若天之有三光刘轲三传指要序玉海四十
  左传
  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春贵阳之始秋取阴之初贺道养春秋序注宋本疏一旧史遗文
  附正疏误字言遗者旧史已没策书遗留并宋木一
  此盖春秋新意
  分变例新意以为二事刘寔春秋序注宋本疏一
  则西周之美可寻
  附补疏阙文成王虽暂至洛邑还归镐京及幽王灭于西周平王东迁洛邑因谓洛邑为东周谓镐京为西周宋本一
  隐公
  谥法云隠拂不成曰隠杜预释例吕祖谦春秋集解一 幽厉虽衰雅未为风逮平王之东人习馀化苟有善恶当以周法正之故㫁自平王之季以隠公为始所以拯薄勉善救周之弊革礼之失啖助春秋统例白孔六帖八十八
  传以声子
  声子之谥非礼也服䖍注通典一百四
  为鲁夫人
  有文在手为鲁疑不得若此刘炫广川书跋二
  是以隠公立而奉之
  隠公摄立为君奉桓为太子郑泉春秋条例 隠立桓为太子奉以为君贾逵解诂并宋本 附正注疏二  误字隠公继室之子当嗣世宋注疏本注二
  元年经春王正月
  公羊以鲁隠公为受命王黜周为二王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隠公人臣而虚称以王周天子见在上而黜公侯是非臣名而言顺也如此何以笑子路率尔何以为忠信何以为事上何以诲人何以为法何以全身贾逵左氏传义公羊疏一 春秋所以重一统者四海九州同风共贯正王道之大范也迺以月次正正次王王次春春次年年次元斯五者编年纪事之纲领也故书王以统之在乎尊天子卑诸侯正升黜埀劝惩作一王法为万代规俾其礼乐征伐不专于诸侯也故用隠之元统平之春存平之正得不书乎王欤苟曰周书始命之王则二年复书何王必不然也平王明矣斯公羊之短左氏穀梁得其实矣陈岳春秋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公及邾仪父
  名重于字故君父之前自名朋友之接自字杜例宋本疏二 仪父亦名也鲁季孙行父晋荀林父亦以父为名赵集传陆淳春秋集传辨疑一
  郑伯
  郑姬姓周厉王子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杜预春秋世族谱宋本疏一 周厉王母弟桓公友之后同宋庠国语补音三 幽王无道友徙其人于虢郐之间遂有其地同通鉴音注一
  克段于鄢
  若云郑段出奔则郑伯但有逐弟之名而无杀弟之志啖集传陆淳春秋集传微㫖上 鄢当作邬郑地也在缑氏县西南至十一年乃属周左氏曰王取邬刘𫇭䢴之田于郑是也传写误为鄢字杜注云今颖川鄢陵误甚矣按从京至邬非逺又是郑地段 -- 𠭊 or 假 ?所以有兵众故曰克若逺走至鄢陵已出境则无复兵众何得云克又传曰自鄢出奔共即自邬过河向共城为便路若已南行至鄢陵即不当奔共也赵集传辨疑一
  郑在荥阳宛陵县西南
  疏阙文河南郡有宛陵县又有新郑县于汉则宛陵新郑各自为县宋本二
  天王
  畿内称王诸夏称天王贾逵春秋三家经训诂穀梁疏十三
  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仲子惠公之母啖集传辨疑一 惠公仲子圣辞也虚仝春秋摘微文献通考百八十二
  传不书即位
  鲁十二公国史尽书即位仲尼修之乃有所不书颜氏春秋疏二颍容释例宋本疏二 恩深不忍则传言不称恩浅可忍则传言不书刘歆 贾逵 颍容并宋本疏二
  
  郑地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二
  请京
  京郑都邑贾逵史记注四十二
  过百雉
  百雉为长三百丈方五百歩古春秋左氏说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九 雉长三丈马融春秋三家同异 王肃注并宋本疏二 韩诗说五堵为雉 左氏说三堵为雉一雉之墙长三丈五经异义宋本疏二 古周礼说天子城高七雉隅髙九雉公之城髙五雉隅高七雉侯伯之城髙三雉隅髙五雉都城之城髙皆如子男之城高同周礼疏四十一 或云周亦九里城则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驳五经异义同上 天子之城髙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仭子男三仭五经异义初学记二十四
  出奔共
  共国名贾逵
  于城颍
  郑城同并史记注四十二
  不及黄泉
  天𤣥地黄泉注地中故曰黄泉服虔文选注二十八
  为颍谷封人
  颍谷郑地贾逵史记注四十二
  士逾月
  士礼三月而葬今左氏云逾月于义左氏为短膏肓礼人君之丧殡葬皆数来月来日士殡葬皆数死
  月死日尊卑相下之差数故士大夫俱三月其实不同箴膏肓并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二
  改葬惠公
  改备礼也贾逵
  公弗临
  葬嗣君之事公弗临言无恩礼曰改葬缌也同
  葬故有阙
  言是以礼阙故同并御览五百五十三
  二年经莒人入向
  克内曰入陆希声春秋通例
  郑人伐卫
  声罪致讨曰伐同并程端学春秋本义一
  三年经宋公和卒
  凡诸侯同盟名于载书朝㑹名于要约聘告名于简牍故于卒赴可知而纪也非此则否示详慎也赵集傅纂例三
  盟于石门
  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歩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水经注八
  传为平王卿士
  卿士之有事者六卿也贾逵
  王子狐
  周平王之子同
  取温之麦
  温周地名苏氏邑也同并御覧四百八十
  潢污
  不泄谓之污服虔文选注四十五
  得臣之妹
  得臣齐世子名居东宫同诗疏三之二
  石碏
  卫上卿贾逵史记注三十七
  四年经遇于清
  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土地名水经注八
  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卫使宋为主使大夫将故叙卫于陈蔡下服䖍诗疏二之一
  于濮
  濮陈地贾逵史记索隠十一服虔史记注三十七
  传将修先君之怨于郑
  隠二年郑人伐卫是也同
  以除君害
  公子冯将为君之害同并诗疏二之一
  阻兵
  疏阙文阻训恃也宋本三
  以赋
  赋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服虔诗疏二之一
  使右宰丑
  右宰丑卫大夫同史记注三十七
  五年经于棠
  棠鲁地陈鱼而观之贾逵史记注三十三 棠在鲁部内云本宋地盖鲁宋之界上也杜例集解二
  卫师入城
  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有故郕都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四
  考仲子之宫
  考者成室之名赵集传辨疑十
  传天子用八
  天子八八服注
  诸侯用六
  诸侯六八同
  大夫四
  大夫四八同
  士二
  士二八同并宋书十九
  而行八风
  按乐纬云坎主冬至乐用管艮主立春乐用埙震主春分乐用鼔巽主立夏乐用笙离主夏至乐用弦坤主立秋乐用磬兑主秋分乐用钟干主立冬乐用柷敔此八方之音沈文阿义疏宋本疏三
  叔父
  诸侯称同姓大夫长曰伯父少曰叔父服注诗疏九之三
  七年经滕侯卒
  滕国春秋后七世为秦所灭 滕自叔绣以下至公丘二十一世释例程复心孟子年谱
  八年经遇于埀
  今济阴句阳县小城阳东五里有故埀亭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四
  传注近许之田
  别有许邑邑自名许非由近许国始名为许刘炫规杜 宋本疏四
  传先配而后祖
  祖祖道之祭应先为祖道然后配合今乃先为配合而后乃为祖道之祭郑𤣥注 大夫以上无问舅姑在否皆三月见祖庙之后乃始成昏故讥郑公子忽先为配匹乃见祖庙贾逵 服䖍并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六
  因生以赐姓
  炎帝姓姜太皥之所赐也黄帝姓姬炎帝之所赐也故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赐稷姓曰姬著在书传驳五经异义通鉴音注二百四十七
  九年经于防
  注阙文在琅邪华县东南宋注疏本注四
  诸侯以字
  公之母弟则以长幼为氏贵适统伯仲叔季是也庶公子则以配氏为字尊公族展氏臧氏是也服䖍宋本疏四
  十一年经十有一年
  十盈则更始以奇从盈数故言有也干宝函义宋本疏四
  公薨
  周公归政就臣位乃死何得记崩隠公见死于君位不称薨云何箴膏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一
  传争长
  先登授玉服注仪礼疏十
  周之宗盟
  宗盟尊盟贾逵路史前纪注八 同宗之盟服䖍 宗伯属官掌作盟诅之载辞故曰宗盟孙毓义注 同宗之盟则无与异姓何论先后孙毓贾服异同略并宋本疏四
  异姓为后
  若王官之伯主盟则异姓为后其馀则否也杜例朱校宋本礼记疏七
  于郲
  今荥阳东四十里有故釐城土地名
  
  或云河内轵西有地名向今无杜例并水经注七 河内轵西有向而无城疑为苏田土地名路史国名纪甲
  𬯎
  河内修武县北有故𬯎城实中今世俗谓之皮垣方四百步实中高八丈际陂北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际山世谓之敕丘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同水经注九
  使营莵裘
  莵裘鲁邑营莵裘以作宫室欲居之以终老也服䖍
  锺巫
  祭名也贾逵
  馆于寪氏
  馆舎也寪氏鲁大夫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三
  桓公
  元年传宋华父督
  戴公之孙服䖍
  目逆
  目者极视睛不转也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美而艶
  古者大夫皆乘车其妻固当乘之不可在路而见其貌盖以旧言孔父义形于色故误以为女色之色也啖集传孙觉春秋经解一
  二年经取郜大鼎于宋
  郜鼎之名犹如和氏之璧封父之繁弱之类啖集传辨疑二
  传十一战
  一战郑围其东门二战取其禾三战取邾四战邾郑伐宋入其郛五战伐郑围长葛六战郑以王命伐宋七战鲁败宋师于菅八战宋卫入郑九战伐戴十战郑入宋十一战郑伯以虢师大败宋贾逵史记注三十八
  是以清庙
  肃然清静谓之清庙同诗疏十九之一
  大路
  总名也如今驾驷高车矣尊卑俱乘之其朱饰有差服䖍注补后汉书二十九
  越席
  结括草以为席同 不缘也王肃并史记注二十三
  鞶厉
  鞶大带服氏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八
  钖鸾和铃
  鸾在镳和在衡同史记注二十三
  三辰旗旗
  三辰谓日月星旗旗九旗之总名同仪礼疏十
  迁九鼎于雒邑
  今河南有鼎中观同书疏十五
  师服
  晋大夫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士有隶子弟
  士卑自以其子弟为仆隶 禄不足以及宗是其有隶子弟也服注仪礼疏十三
  侵陉庭之田
  陉庭翼南鄙邑名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三年经公子翚如齐逆女
  公子翚公子遂叔孙侨如为君逆夫人皆以非礼书翚遂公子而行㛰礼尤不可也啖集传纂例二
  传韩万
  曲沃桓叔之子庄伯弟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晋为大夫以韩为氏服䖍诗疏十八之四
  四年经公狩于郎
  四时之田其事各殊其名亦异春以阅武择材故以蒐为称夏以为苗除害故以苗为名秋则顺天时以杀物故以狝为义冬则狩禽兽以习兽故以狩为目以为微事不谨则大事不立故毎慎于微而王徳全矣赵集传郑玉春秋经传阙疑三
  传书时礼也
  疏误字以时合礼知地非礼也 宋本六
  五年经春正月甲戌
  甲戌下当记陈佗作乱之事今传脱之赵集传辨疑二
  齐侯郑伯如纪
  自此适彼曰如
  蔡人卫人陈人
  言人者时陈乱无君则三国皆大夫也故称人服䖍诗疏三之三
  大雩
  言大雩者别于山川之雩贾逵榖梁疏三 夏祭天名也雩逺也逺为百谷求膏雨也服注注补后汉书五
  传旝动而鼓
  旝发石车也失名说宋本御覧三百三十七
  启蛰而郊
  一说郊祀天祈农事雩祭山川而祈雨也服注注补后汉书五 鲁祭天以孟月祭宗庙以仲月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八
  龙见而雩
  龙角亢也谓四月昏龙星体见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同注补后汉书五
  六年经大阅
  简车马于庙也贾注公羊疏四
  子同生
  不称太子者书始生贾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六 庄公生当乙亥之岁建申之月春秋长历通典一百五
  传侵随
  随姬姓贾注史记注四十
  接以太牢
  接者子初生接见于父服䖍御覧百四十六
  公问名于申𦈡
  申𦈡鲁大夫贾逵史纪注三十三
  宋以武公废司空
  武公名司空废为司城服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四










  古经解钩沈卷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十六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左传二
  桓公
  七年传名贱之也
  传曰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又云服于有礼社稷之卫谷邓在南地属衡岳以越弃疆楚逺朝恶人卒至灭亡故书名以贱之杜驳论先儒自谓一凖丘明之传今僻陋之语传本无一文杜何所凖冯知其僻陋传又称莒之辞陋而经无贬文谷邓僻陋何以书名此杜义不通卫冀隆难杜氏春秋宋本疏七
  八年经春正月己卯烝
  案周礼四时之祭皆用四仲之月此正月则夏之仲冬何为不得烝而云过时也又传无过时之文明知直为再烝而渎也秦道静释卫氏难杜同前
  凡郊祀各有其时苟得其时则国之常礼国之常礼则不书之于册也夫所书者或志其过时或刺其失礼皆非徒然故启蛰则郊之时也龙见则雩之时也始杀则尝之时也闭蛰则烝之时也周以建子为岁首夏以建寅为岁首夫启蛰者则夏之春周之夏也龙见者则夏之夏周之秋也始杀者则夏之秋周之冬也闭蛰者则夏之冬周之春也春秋用周正以建子为岁首书正月烝则夏闭蛰而烝得其时矣既得其时则是国之常礼其何以书之书之者为五月复烝也五月复烝一则失其时二则失其礼正月烝正也五月烝不正也书其正以讥其不正左氏谓非过时而书得其㫖公羊讥亟近之穀梁谓冬事春兴逺矣陈岳春秋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遂逆王后于纪
  先儒争此义郑康成据毛诗义以文王亲迎为证据文王乃非天子不可为证考之大体固无自逆之道问曰夫子对哀公云为天地社稷宗庙之主非谓天子乎答曰鲁有郊天祀地之礼故云尔何得言天子之礼乎赵集传纂例二
  九年经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
  桓公子庄公射姑服䖍御覧百四十六
  传賔之以上卿礼也
  曹伯有故使其太子摄而朝曲礼曰诸侯之嫡子摄其君未誓于天子则以皮帛继子男诸侯之上卿之礼也上卿出入三积食三牢一享一食宴之也同
  初献
  初献酒如献爵
  乐奏
  乐奏人上堂也同
  而叹
  太子叹而哀乐也同
  施父
  鲁大夫同并同
  十一年经宋人执郑祭仲
  公羊祭仲之权是也若令臣子得行则闭君臣之道贾逵长义公羊疏五 执大夫例称人通例
  郑忽出奔卫
  忽太子也兄也正也突公子也弟也非正也忽既立则祭仲之君以君臣之义颠则扶之危则持之力不足则死之又知突在宋非㑹非聘为宋所诱其无谋甚矣往而被执不能死节归立厉公折衷并本义五
  传君多内宠
  言庶子有宠者多服䖍
  宋雍氏
  雍氏黄帝之孙姞姓之后为宋大夫贾逵
  有宠于宋庄公
  为宋正卿故曰有宠服䖍并史记注四十二
  十四年经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
  不用我师而用彼师曰以赵集传经解四
  十五年经入于栎
  栎郑大都服䖍史记注四
  传雍纠
  郑大夫贾逵史记注四十二
  杀檀伯
  檀伯郑守栎大夫服䖍水经注二十二
  十六年传构急子
  构㑹其过恶同
  使盗待诸莘
  莘卫东地同并诗疏二之三
  十七年经夏五月
  若登台而不视朔则书时不书月若视朔而不登台则书月不书时若虽无事视朔登台则空书时月贾注服注并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一
  葬蔡桓侯
  桓卒而季归无臣子之辞也蔡侯无子以弟承位群臣无废主社稷不乏祀故传称蔡人嘉之非贬所也杞伯称子传为三发蔡侯有贬传亦宜说史书谬误疑有阙文许淑注宋本疏七 蔡子贤请谥于王王之策书曰某侯夫子从而书之以讥当时之僭称公者赵集传 陆淳集传并孙觉经解四
  蔡季自陈归于蔡
  蔡季义而后取非如当时之归者或谋杀或夺正或本非当立国人不顺惟蔡季入继之善美而字之陆淳集传经解四
  传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
  日官日御典历数者也服注
  居卿
  是居卿者使卿居其官以主之重历数也同并周礼疏二十六
  十八年传通焉
  傍淫曰通服䖍诗疏二之二
  师于首止
  首止近卫之地同史记注四十二
  逆郑子
  郑子昭公弟子仪也同诗疏四之四
  而立王子克
  庄王弟子仪贾逵
  辛伯
  周大夫同并史记注四
  庄公
  元年经夫人孙于齐
  桓公之薨至是年三月期而小祥公忧思少杀念及于母以其罪重不可以反之故书孙于齐耳其实先在于齐本未归也贾逵 服䖍 盖鲁桓公之丧自齐来服䖍并诗疏五之二
  单伯送王姬
  天子嫁女秦汉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李瑾春秋指掌碎玉高承事物纪原一
  筑王姬之馆
  圣人修述惟重其礼法得其宜则书以是之非其宜则书以刺之有循常而书者有变文而书者循常而书如战伐灾异之类是也变文而书如君氏卒大去其国之类是也循常而书者史册之旧文也变文而书者圣人之新意也筑于外是书庄公变礼得其宜圣人变文示其法也何天子之女下嫁于诸侯则同于诸侯之礼而天子使姬伯遗王子于齐以鲁为主公与齐襄有不同天之雠文公方在谅暗不宜行吉礼于庙以齐之强以王之尊大义难距迺筑馆于外上不失尊周之仪中不失敬齐之体下不失居丧之节左氏穀梁得其㫖公羊之误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春秋公羊穀梁说王使荣叔锡鲁桓公命追锡死者非礼也死者功可追而锡如有罪又可追而刑耶五经异义通典七十二
  齐师迁纪郱鄑郚
  直取其地不取其民故云迁不云取苏寛义疏宋本疏八
  传文姜出故也
  文姜通于兄齐襄与杀公而不反父杀母出隠痛深讳服注
  绝不为亲
  夫人有与杀桓之罪绝不为亲得尊父之义善庄公思大义绝有罪故曰礼也同并魏书八十八
  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失国而曰大去何也纪侯贤而无罪怙力者并之故力不足者君子不咎之也不曰出奔所以䕶纪恶齐也不书灭不绝其祀也赵集传微旨下
  传除道梁溠
  溠侧嫁翻高贵乡公音释文十五
  于汉汭
  汉出武都沮县经襄阳至江夏阳安县入江杜例读诗纪二
  六年经齐人来归卫俘
  疏脱字宝或作𠍂字与俘相似宋本八
  七年经星陨如雨
  为奔流者众如雨之多自汉已来史籍频有诗曰有女如云李陵曰谋臣如雨皆言多尔三传不达此理故悉穿凿啖集传辨疑三本义六
  八年传使连称管至父
  皆齐大夫贾逵史记注三十二
  戍葵丘
  齐西五十里有葵丘地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六
  𤓰时
  七月服䖍
  及𤓰
  谓后年𤓰时同
  在公宫
  为妾在宫同
  使间公
  候公之间隙王肃
  齐侯游于姑棼
  姑棼齐地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二
  遂田于贝丘
  贝丘在博昌土地名水经注五
  公子彭生也
  公见彘从者乃见彭生鬼改形为豕也服䖍史记注三十二
  立而啼
  啼呼也同宋本文选注四
  管夷吾
  管仲穆王后杜例路史后纪注九下
  虐于雍廪
  雍林渠丘大夫贾逵史记注三十二
  九年经战于干时
  今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通济其上源出盘阳北至髙苑下有干时中无水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四
  不称公战公败讳之
  败绩义在桓十年来战论中明矣第评书及而已凡公自伐曰公伐某国如庄九年公伐齐纳子纠遣大夫伐则曰某伐某国如隠二年无骇帅师入极是也若公不与谋则曰㑹某师伐某国如桓十六年公㑹宋书伐郑公与谋则曰公及某师伐某国如宣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郑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败绩第曰及如僖二十二年及邾人战于升陉或使微者不列于春秋亦苐曰及桓十七年及齐师战于奚斯书及者是败绩讳之明矣杜得其㫖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浚洙
  洙水在鲁城北浚深之为齐备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五
  传于生窦
  生窦鲁地句窦贾逵史记索隠十
  及堂阜
  鲁北境同
  治于高傒
  齐正卿高敬仲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二
  公使吊焉
  问凶曰吊同
  射南宫长万
  南宫氏万名宋卿同
  十二年传于蒙泽
  宋泽名也同
  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
  萧亳宋邑服䖍并史记注三十八 亳在梁国蒙泽县北薄城中有汤冢凡三亳也杜例说文系传十
  使妇人饮之酒
  宋万多力勇不可执故先使妇人诱而饮之酒醉而缚之服䖍
  皆醢之
  醢肉酱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十三六经齐人灭遂
  隧在蛇丘东北十里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四
  冬公㑹齐侯盟
  公谷以桓盟不书日谓齐桓公信着于诸侯桓盟皆不日究其微旨殊不然春秋书内事或系日或系月或系时内事系日如书卒葬嫁娶大灾异内事系月如书烝尝雩望是也内事系时如书蒐狩土功是也外事第从赴告而已盟㑹外事也赴以日则书日斯桓之盟不日者不赴以日也苟曰桓盟不日桓方伯之际亦有书日者桓既卒之后复有不书日者方伯之际书日则庄二十二年防之盟二十三年扈之盟闵元年姑落之盟僖元年葵丘之盟是也既卒之后不书日则僖二十八年温之盟二十九年翟泉之盟文二年埀陇之盟宣七年黑壤之盟成十八年虚朾之盟是也聊举大者以明之则知盟㑹不以月为义例定矣斯左氏得其实公谷皆误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十四年传及大陵
  颍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臣陵亭古大陵也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二
  十六年经㑹齐侯
  左氏穀梁无公字阙文也折衷
  十七年经郑詹自齐逃来
  凡言逃者皆谓义当留而窃去者也通例并本义七
  十八年经于济西
  济水自巨野至济北土地名水经注八
  传有蜮为灾也
  短狐南方盛暑所生其状如鳖古无今有含沙射入人皮中其疮如疥遍身濩濩蜮蜮故曰灾服䖍周礼疏三十四
  二十年传乐及遍舞
  遍舞皆舞六代之乐贾逵史记注四
  二十二年经肆大眚
  肆放也啖集传辨疑四赵集传本义八
  及齐高徯盟于防
  书髙徯罪之也此言凡公与大夫盟但称某人者言非其罪也齐恃霸主强使卿与公盟故特书之以示讥赵集传微㫖上
  公如齐纳币
  凡㛰姻合礼者皆不书啖集传纂例二
  传羇旅之臣
  羇寄旅客也贾逵史记注三十六
  翘翘车乘
  翘翘逺貌服䖍诗疏一之三
  使为工政
  掌百工贾逵史记注三十二
  臣卜其昼
  臣享君必卜示敬慎也服䖍诗疏十之一
  有妫之后
  舜居西域本曰妫汭颖容释例御览百六十八
  五世其昌并于正卿
  言完后五世与卿并列服䖍
  莫之与京
  京大也贾逵
  遇观之否
  坤下㢲上观坤下干上否同并史记注三十六 观爻在六四变而之否同汉上易丛说
  在其子孙
  疏阙文或取爻象或取互体宋本九
  成子得政
  君子之人当记其忠之善者刘炫义疏宋本疏九
  士𫇭
  晋大夫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二十四年经大夫宗妇觌
  宗妇同姓大夫之妇同诗疏九之二
  二十五年经伯姬归于杞
  凡内女归嫁为夫人则书但云归而不云逆者知自来逆常事不书啖集传纂例二
  公子友如陈
  庶弟不得称弟而母弟得称公子秦伯之弟针适晋女叔齐曰秦公子必归杜例宋本疏九
  传嘉之故不名
  凡升绌之体唯在爵氏名字而已朝聘之使苟循常礼无升绌名氏如卫侯使甯俞来聘苟有可嘉字以贵之如齐仲孙来虽天子之使苟可嘉亦嘉之可绌亦无所避如天王使南季来聘故字之宰咺归故贬名之左谓结陈好嘉之得其㫖折衷
  非常也
  凡书灾异多矣大则日月之责小则水旱之灾夫阳正之月阴气未作不宜侵阳苟月掩日则臣掩君之象是以伐鼓用币正阳既过则一阴生为灾轻也故日食不伐鼓用币矣得礼之正也如水旱之灾则国之常不系于君臣逆顺故但书记其为灾而已斯伐鼓用币者讥非其常也左得其旨同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鼓用牲于社
  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黒上方黄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者取赤土封于西者取白土封于北者取黑土各取其方土裹以白茅封以为社此始受封于天子者 此之谓主土主土者立社以奉之也春秋大传通鉴音注三十八 天子社广五丈诸侯半之春秋文义政和五礼新仪九
  公子友如陈
  庶弟不得称弟而母弟得称公子杜例宋本疏九
  传非常也
  感精符云立推度以正阳日食则鼓用牲于社朱丝营社鸣鼓胁之左氏云用牲非常明左氏说非夫子春秋于义为短膏肓 用牲者不宜用春秋之通例此䜟说正阳朱丝鸣鼓岂说用牲之义也䜟用牲于社者取经完句耳箴膏肓并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五
  乃城聚
  聚晋邑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二十八年经筑郿
  公羊传谓之微在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土地名水经注八 微子国同路史国名纪丁注
  臧孙辰告籴于齐
  无庭实也服注仪礼疏八
  传郑人将奔桐丘
  今圗无而桐丘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五
  三十年经齐人降鄣
  章纪遗邑刘歆章句路史国名名纪甲
  三十二年经公薨于路寝
  君必终于正寝以就公卿也大位奸之窥也危病邪之伺也若蔽于隠是使小人女子得行其志也赵集传微㫖上
  传临党氏
  党氏鲁大夫任姓贾逵
  见孟任
  党氏女同
  割臂盟公
  割其臂以与公盟服䖍
  圉人荦
  圉人掌养马者荦其名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三
  能投盖于稷门
  能投千钧之重过门之上也同水经注二十五
  鸩之
  鸩鸟一名运日鸟同
  成季奔陈
  季友内知庆父之情力不能诛故避其难出奔同史记注三十三
  闵公
  元年经齐仲孙来
  存邻国之美者莫过于仲孙高子陆质集传经解七
  传以灭耿灭霍灭魏
  三国皆姬姓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魏在晋之蒲坂同元和郡县图志十二
  分之都城
  邑有先君之主曰都同
  而位以卿
  谓将下军贾逵
  先为之极
  言其禄位极尽于此服䖍
  为呉太伯
  太伯知天命在王季奔吴不反王肃
  犹有令名与其及也
  虽去犹可有令名何与其坐而及祸同
  卜偃
  晋掌卜大夫郭偃贾逵
  万盈数也魏大名也
  数从一至万为满魏喻巍巍高大也服䖍
  天启之矣
  以魏赏毕万是为天开其福同
  遇屯之比
  震下坎上屯坤下坎上比屯初九变之比贾逵
  辛廖
  晋大夫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二年经吉禘于庄公
  禘者逓也审禘昭穆迁主逓位孙居王父之处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八 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赵集传阙疑十二
  传于渭汭
  队谓汭也服䖍水经注十九 汭入也王注通鉴音注八十九
  夺卜𬺈田
  卜𬺈鲁大夫贾逵
  于武闱
  宫中门谓之闱同
  间于两社
  两社者周社亳社也两社之间朝延执政之臣所在同并史记注 疏误三十三  字宗庙社稷在雉门之外分左右厢也宋本十
  鹤有乘轩者
  车有藩曰轩服䖍宋本疏十
  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
  昭伯卫宣公之长庶伋之兄宣姜宣公夫人惠公之母服䖍诗疏三之一
  鱼轩
  鱼兽名同诗疏九之三
  里克
  晋卿李季贾逵
  以朝夕视君膳者也
  厨膳饮食服䖍
  有守则从
  有代太子守则从同
  抚军
  助君抚循军士同
  君与国政之所图也
  国政正卿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九
  君其舎之
  舎之置申生勿使将兵服䖍
  不对
  里克不对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教之以军旅
  将下军贾逵
  无惧弗得立
  不得立已服䖍
  公衣之偏衣
  偏衣偏裻之衣偏异色驳不纯裻在中左右各异故曰偏衣同
  佩之金玦
  以金为玦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闻成季之繇
  繇抽也抽出吉凶也同经典释文二
  卫文公大布之衣
  戴公卒在于此年同诗疏三之一


  古经解钩沈卷十六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十七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左传三
  僖公
  元年传汶上之田及费
  汶阳鄪鲁二邑贾逵史记注三十三
  二年经城楚丘
  楚丘卫城同史记索隠十
  冬十月不雨
  凡经时不雨告庙则书赵集传解疑五
  灭下阳
  夏阳虢邑也在太阳东三十里城南服注水经注四
  传请以屈产之乘
  产生也服虔公羊疏十
  假道于虞以伐虢
  虞在晋南虢在虞南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伐鄍三门
  鄍晋别都服注补注后汉书二十
  三年经徐人取舒
  舒有五名舒庸舒龙舒鸠舒城其实一也释例御览百六十九
  传荡公
  荡摇也贾逵
  四年经蔡溃
  民逃其上曰渎同并史记注三十二
  传唯是风马牛
  风放也牝牡相诱曰风同书疏二十
  昔召康公
  召公奭服䖍史记注三十二
  五侯九伯
  五等诸侯九州之伯贾注 服注周礼疏十八
  女实征之
  太公为王官之伯掌司马职以九伐之法征讨邦国故得征之服䖍诗疏二之二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是皆太公始受封土地疆境所至也同史记注三十二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土地名水注注九
  尔贡包茅不入
  包茅菁茅包匦之也以供祭祀贾逵
  昭王南征而不复
  周昭王南巡狩涉汉未济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讳之不以赴诸侯不知故桓公以为辞责问楚也服䖍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方城山在汉南同并史记注二十二 皆楚之隘塞同诗疏二十之四
  死王事
  谓朝天子以命用师贾逵
  于是有以衮敛
  衮敛上公九命服衮也同御览五百五十六
  卜之不吉筮之吉
  国之大事先筮后卜筮凶则止不卜崔灵恩宋本疏十一
  大子祭于曲沃
  齐姜庙所在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五年传遂登观台
  人君入太庙视朔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在明堂之中同通典四十四
  狐裘蒙茸
  蒙茸以言乱貌同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三公言君二公子将敌故不知所从同
  披斩其袪
  袪袂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㑹王大子郑
  惠王以惠后故将废大子郑而立王子带故齐桓帅诸侯㑹王大子以定其位同御览百四十六
  辅车相依
  辅上颔车也与牙相依同诗疏三之二
  虢仲虢叔
  叔同母仲异母三传异同说路史后纪注九下
  民不易物惟徳繄物
  繄发声也言黍稷牲玉不易无徳荐之则不见享有德则言飨言物为有徳用也服注诗疏十七之三
  童谣云
  注阙文兼而志之以为鉴戒宋注疏本注十一
  均服振振
  袀服黑服也服䖍文选注十六
  而修虞祀
  虞所祭祀命祀也同史记注三十九
  六年传使贾华
  晋右行大夫贾逵同上
  郑所以不时城也
  先王之制诸侯无故不造城造城则攻其所造司马法曰产城攻其所产是也刘炫宋本疏十一
  七年传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郑伯罪之也服䖍御览百四十六
  八年经禘于大庙用致夫人
  夫人者时君之妻尔且声姜更无书至处故知因其至特设禘礼以为荣观故变文讥之尔赵集传辨疑五
  传不薨于寝
  寝谓小寝服䖍
  不殡于庙
  庙谓殡宫鬼神所在谓之庙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三
  九年经宋子
  凡诸侯在丧而出以丧行者称子以吉行者称爵志恶之浅深也赵集传微㫖中
  诸侯盟于葵丘
  葵丘地名今邺西台是也春秋古地水经注十
  耋老
  七十曰耋服注诗疏六之三
  㔻郑
  晋大夫贾逵
  故以三公子之徒
  三公子申生重耳夷吾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及高梁
  高梁晋地服䖍史记注三十二
  公谓公孙枝
  秦大夫公孙子桑同
  十年传周公忌父
  周卿士贾逵
  狐突适下国
  晋所灭国以为下邑服䖍
  余得请于帝矣
  帝天帝请罚有罪同
  敝于韩
  弊败也韩晋韩原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九
  自郢
  郢于政切刘昌宗音影宋本集韵八
  十二年传诸侯城卫楚丘之郛
  疏阙文不单言卫而言卫楚丘者见楚丘未有郛也宋本十一
  若节春秋
  节时也贾逵 春秋聘享之节王肃
  陪臣敢辞
  陪重也诸侯之臣于天子故曰陪臣服䖍
  舅氏
  言伯舅之使贾逵并史记注四
  十三年传谓百里
  秦大夫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自雍及绛
  雍秦国都绛晋国都贾逵史记注四
  十四年传虢射
  惠公舅服䖍
  不孙
  孙顺同
  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御戎家仆徒为右
  二子晋大夫同
  辂秦伯
  辂迎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火焚其旗
  震为龙龙为诸侯旗离之震故火焚其旗也服䖍宋本疏十一
  馈七牢焉
  诸侯饔饩七牢牛一羊一豕一为一牢也贾逵史记注五
  十六年传风也
  风起于逺至宋都高而疾故鹢逢风却退同史纪注三十八
  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
  石山岳之物齐太岳之𦙍而五石陨宋象齐桓卒而五公子作乱宋将得诸侯而治五公子之乱鹢退不成之象后六年霸业退也鹢水鸟阳中之阴象君臣之讼阋也同穀梁疏八
  十七年传圉
  圉人掌养马臣之贱者服䖍
  妾
  不聘曰妾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好内
  内妇言也同
  宋华子
  宋华氏之女子姓贾逵
  雍巫
  雍人名巫易牙字同
  因内宠以杀群吏
  内宠如夫人者六人群吏诸大夫也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二
  十九年经用之
  经文上言㑹盟下言用之縁盟用之同于牲也赵集传辨疑六
  传乃沟公宫
  沟堑也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二十年经新作南门
  言新有故木言作有新木刘章句宋本疏十二 言新有故在言作有新在同疏十四
  传滑人
  滑姬姓之国贾逵史记注四
  二十一年经执宋公以伐宋
  聨诸侯之㑹书之明与楚国共执之宋既服诸侯复盟于薄以释之则共执之义显矣折衷本义十二
  传须句
  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土地名水经注八
  二十二年传寡君之使婢子
  曲礼曰世妇以下自称婢子婢子妇人之卑称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富辰
  周大夫同史记注四
  君未知战
  刺襄公不度徳不量力考异邮襄公大辱师败于泓徒信不知权谲之谋不足以交邻国定逺疆也此是讥师败也公羊不讥违考异邮矣箴膏肓诗疏十六之二
  二十三年传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
  十九年诸侯盟于齐以无忘桓公之徳宋襄公欲行霸道不与盟故伐之服注史记注三十二
  策名委质
  古者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于君也同史记索隠十八
  司空季子
  胥臣臼季也同
  出于五鹿
  五鹿卫地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九 今卫国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地土地名水经注五
  二十乘
  八十匹贾逵史记注三十八
  姜氏杀之
  恐孝公怒故杀之以灭口服䖍
  其辟君三舎
  司马法从遁不过三舎三舎九十里也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九
  二十四年传入桑泉取臼衰
  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土地名
  军于郇
  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服䖍 解县西北有郇城杜例并水经注六
  朝于武宫
  文公之祖武公庙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逆夫人嬴氏
  缪公女服䖍史记注五
  上下相蒙
  蒙欺也同
  以绵上
  绵上晋地贾逵
  且旌善人
  旌表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王使伯服游孙伯
  二子周大夫同
  而不与厉公爵也
  惠王以后之鞶鉴与郑厉公而独与虢公王爵服注
  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
  滑小国近郑世世服从而更违叛郑师伐之聴命后自诉于王王以与卫同并史记注四
  吊二叔之不咸
  二叔管蔡郑条例 贾注 夏殷之叔世三传异同说并诗疏九之二
  
  今河内出山阳西有故雍城土地名水经注九
  
  汉兴博物洽闻著述之士前有司马迁扬雄刘歆后有郑众贾逵班固近即马融郑𤣥其所著作违义之正者迁尤多间略举一两事以言之史记不识毕公文王之子而言与周同姓扬雄着法言不识六十四卦云所从来尚矣颍容例郡览六百十八
  
  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䢴城䢴台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土地名水经注九 有故䢴城同通志四十一
  召穆公
  王卿士服注诗疏十五之二 召康公十六世孙同诗疏十七之四
  甘昭公
  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土地名 今河南河南县有甘水北入洛同水经注十六
  及坎坎
  巩东地名坎坎在洞水东同水经注十五
  衍字得罪于母之宠子带宋注疏本十二
  二十五年经纳顿子于顿
  疏脱字误字不复言归归纳不须两见宋本十二
  公㑹卫子
  明不失子道服䖍朱校宋本礼记疏七
  传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阪泉地名同史记注一
  次于阳樊
  阳樊周地阳邑名也同史记注三十九 樊仲山之所居故名阳樊同注补后汉书十九黄彻䂬溪诗话五
  杀之于隰城
  隰城在懐县西南土地名
  晋于是始启南阳
  南阳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三传异同说并水经注九
  二十六年经至酅
  酅齐地折衷本义十二
  公以楚师伐齐
  诸称以皆小以大下以上非其宜也许淑宋本疏十二
  传䕫子不祀祝融与鬻熊
  䕫楚态渠之孙熊挚之后䕫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服䖍史记注四十 秭归归乡同水经注三十四 鬻熊子早卒杜例路史后纪注八
  二十七年传作三军
  始复成国之礼半周军也王肃
  让于栾枝
  栾賔之孙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九
  二十八年经晋侯侵曹晋侯伐卫
  曷为不言遂非因曹而伐卫异乎侵蔡而伐楚也赵集传微旨中
  战于城濮
  城濮卫地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九
  盟于践土
  践土郑地名在河内同
  天王狩于河阳
  河阳温也同并史记注四服䖍水经注五
  传还自南河济
  南河济南之东南流河也服䖍史记注三十七
  于襄牛
  卫地同
  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子玉非敢求有大功但欲执𫇭贾谗慝之口谓子玉过三百乘不能入也同
  使宛春
  楚大夫贾逵
  作王宫于践土
  既败楚师襄王自往临践土赐命晋侯晋侯闻而为之作宫服䖍
  驷介
  驷马被甲也同
  徒兵
  步卒也同
  及王子虎
  周大夫贾逵
  赐之大辂之服
  大辂金辂同
  彤弓一彤矢伯□弓矢千
  彤弓赤□黑弓也诸侯赐弓矢然后征伐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矢千则弓十服注诗疏十之一
  秬鬯一卣
  秬黑黍鬯香酒所以降神卣器名诸侯赐圭瓒然后为鬯贾逵
  虎贲
  天子之卒曰虎贲同
  稽首
  首至地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于王庭
  王庭是践土者服䖍史记索隠十二
  自为琼弁玉缨
  谓马饰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九
  盟于宛濮
  卫地也土地名水经注八
  作三行
  辟天子六军故谓之三行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三十九年经介葛卢来
  不庙受故不言朝啖集传纂例四
  传其音云问之而信
  言八律之音聴鸟兽之鸣则知其嗜欲生死可知伯益明是术故尧舜使掌朕虞贾注 服注并周礼疏三十六
  三十年传行李之往来
  疏误字本多作理训之为吏宋本十三
  
  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土地名水经注六
  郑公子兰出奔晋
  郑逐群公子故奔晋服䖍
  许之
  晋善兰不忘本国故也同
  使待命于东
  待命于郑东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飨冇昌歜
  昌歜昌本之菹同
  盐虎形
  克形同并周礼疏五
  三十一年经四卜郊
  天子以冬至祭上帝又以夏之孟春祈谷于上帝礼曰祈郊故谓之郊鲁以周公之故特得以孟春祈谷于上帝亦谓之郊啖集传纂例二
  犹三望
  三望分野星国中山川贾注穀梁疏九服䖍周礼疏十九
  传四卜郊
  天子郊以夏正上旬之日鲁之卜三正下旬之日箴膏盲周礼疏二
  三十三年传饩牵
  腥曰饩服注仪礼疏八 死曰饩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七
  子墨衰绖
  墨变凶贾逵
  遂墨以葬文公
  非礼也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九
  及箕
  箕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土地名
  过冀
  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杜例 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土地名并水经注六
  敛而葬之郐城之下
  郐城古郐国之虚服注诗疏四之二
  特祀于主
  谓在寝同
  烝尝禘于庙
  三年丧毕遭烝尝则行祭皆于庙焉同并仪礼疏十四
  文公
  元年传楚国之举
  举立也贾逵
  忍人也
  言忍为不义服䖍
  又欲立王子职
  职商臣庶弟贾逵
  能事诸乎
  若立职子能事之服䖍并史记四
  二年经盟于埀
  垂陇郑地今荥阳县东二十里有故陇城即此是也土地名程大吕禹贡山川地理图
  传不登于明堂
  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儿也五经异义南齐书九明堂祖庙服注通典四十四 告朔行政谓之明堂五经释例萟文类聚三十八 明堂太庙凡有八名其体一也颍容例旧唐书二十一 凡有七名同文苑英华七百六十二
  礼也
  僖公母成风主㛰得权时之礼箴膏盲朱校宋本礼记疏九
  三年传取王官及郊
  皆晋地不能有服䖍
  封殽尸
  封识之贾逵
  举人之周也
  周备也服䖍并史记注五
  四年经夫人风氏薨
  父为长子三年众子期明无二适也女君卒继摄其事耳不得复立为夫人驳五经异义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四
  传围邧新城
  新城秦邑新所作城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五年经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疏阙文王归含赗二事而已宰咺又赗而不含不至全无所讥宋本十四
  传忽诸
  诸辞服䖍诗疏二之一
  栾贞子霍伯
  栾贞子栾枝也霍伯先且居也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六年传以子车氏之三子
  子车秦大夫氏也服䖍
  为殉
  杀人以葬璇环其左右曰殉同并诗疏六之四
  晋人以难故
  晋国数有患难同
  辰嬴嬖于二君
  辰嬴懐嬴也二君懐公文公同
  班在九人
  班次也同
  何震之有
  震威也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九
  七年传秦康公
  康公秦穆公太子罃晋出也服䖍
  无卫
  卫从兵也同
  故有吕却之难
  吕甥却芮欲焚公宫也同
  穆嬴
  襄公夫人同
  将焉寘此
  寘置也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此太子同史记注三十九
  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
  如子善为教诲此子使之有贤才知人君之道也则吾受子之赐赐犹惠同
  不才吾唯子之怨
  才而受赐美其教也不才怨子恶其教不至也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恐其教导不至王肃史记注三十九
  言犹在耳
  君没未乆其言声言气尚在耳服䖍
  皆患穆嬴
  言诸大夫患穆嬴之言以君顾命之言责巳也同
  且畏逼
  畏逼迫无置公一云畏他公子相逼迫也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古经解钩沈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十八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左传四
  文公
  八年传使解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晋大夫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皆复之
  疏阙文一人不得言皆知司城官属悉与来奔还悉皆复也宋本十四
  十年经叔仲彭生
  叔仲惠伯服䖍史记注三十三
  于承筐
  今陈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筐城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三
  传楚子伐麇
  麇当阳也颖容例宋白续通典 通鉴音注六十五
  富父终甥
  鲁大夫服䖍
  摏其喉
  摏犹冲同
  于子驹之门
  子驹鲁郭门名同
  以命宣伯贾逵
  宣伯叔孙得臣子乔如也得臣获乔如以名其子使后世旌识其功服䖍
  宋武公之世
  武公周平王时在春秋前二十五年同
  齐王子成父
  齐大夫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三
  于周首之北门
  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土地名水经注八
  卫人获其季弟简如
  获与乔如同时服䖍史记注三十三
  自安于夫锺
  自安犹处也夫锺邑名同
  国人弗徇
  循顺也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十二年经子叔姬卒
  时君之女故曰子以别非先君之女赵集传本义十五
  战于河曲
  河曲晋地服䖍史记注五
  及郓
  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五
  传郕人立君
  改立君不问天子也服䖍
  大子以夫锺与郕邽来奔
  郕邽亦邑名也一曰郕邦之家宝圭太子窃之而自安于夫锺国人以为不顺故郕伯卒而更立君太子以其国宝与地夫锺来奔也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寡君敢辞玉
  疏阙文初聘之时其意欲致与主国但主国谦退礼终还之宋本十五
  取羁马
  晋邑服䖍史记注五
  赵有侧室曰穿
  疏误字穿别为邯郸氏赵旃赵胜邯郸午是其后也宋本十五
  若使轻者肆焉
  肆突言使轻锐之兵往驱突晋军失名注周礼疏三十
  交绥
  绥却也旧说宋本疏十五
  十三年经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圣人之文苟异于常则必有旨常文者史册之旧文也异于常者笔削之微旨也斯文异于常矣凡旱之为灾多系于夏如竟夏不雨则为灾矣故书旱之常文曰夏大旱是竟夏不雨书为灾也有旨之文则弗然如僖三年书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是旱不竟夏书不为灾也不曰不为灾异第书六月雨则不为灾可知矣斯书自十二月不雨至于七月历四时而言之又夏在其中则为灾可知矣故不复曰大旱苟亦曰夏大雨则嫌聨春冬之不雨苟备书历四时不雨而更曰大旱则嫌文之繁斯圣人之旨书旱明矣如书螽蝝有蜮有蜚不曰为灾而灾可知也三家俱失其旨折衷得其旨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太室屋坏
  太庙太室之上屋也服注隋书四十九 太室太庙之上屋也同北史七十二通志一百六十
  传能贱而有耻
  能处贱又且知耻言不可污辱同白珽湛渊静语二
  乃使魏寿
  魏雠馀晋之魏邑大夫同史记注五
  策马檛
  檛邹华翻王元规春秋音释文十六
  卜迁于峄
  峄山在邹县北绎邑之所依为名也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五
  赋载驰之四章
  载驰五章属鄘风许夫人闵卫灭戴公失国欲驰驱而唁之故作以自痛国小力不能救礼妇人父母既没不得宁兄弟于是许人不嘉故赋二章以喻思不逺也许人尤之遂赋三章以卒章非许人不听遂赋四章言我遂往无我有尤也服注诗疏三之二
  十四年经有星孛
  孛音渤稽康音释文十六
  弗克纳
  言失之于初而得之于末也愈乎遂也赵集传微旨中
  十五年传史佚
  周成王太史服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九
  十六年传襄夫人
  周襄王之姊王姬也同
  而不可
  鲍不肯也同并史记注三十八
  十七年传鹿死不择音
  鹿得美草呦呦相呼至于困迫将死不暇复择善音急之至也同宋本疏十五
  于邥垂
  邥垂在髙都南同 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杜例并水经注十五
  十八年经秦伯罃卒
  榖梁传曰秦伯偃三家经同异公羊疏十一
  传而使歜仆
  仆御也贾逵
  襄仲
  公子遂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二
  在九刑不忘
  正刑一加之以八议贾注 服注并周礼疏三十六
  谓之八恺
  恺和也贾注
  谓之八元
  元善也同
  使主后土
  君治九土之宜王肃
  昔帝鸿氏
  黄帝也贾逵
  有不才子
  其苗裔讙兜也同
  少皥氏
  金天氏帝号服䖍
  谓之穷奇
  谓共工氏也其行穷而好奇同
  谓之梼杌
  梼杌凶顽无匹之貌谓鲧也贾逵
  缙云氏
  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同
  投诸四裔
  四裔之地去王城四千里同并史记注一
  以御螭魅
  螭山神兽形或曰如虎而啖虎或曰魅人面兽身而四足贾注 服注并周礼疏二十七 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以为人害服䖍史记注一
  遂出武穆之族
  出逐也贾逵史记注三十八
  宣公
  元年传尊夫人也
  书曰公子公命何以加尊乎不称公子夫人何以尊乎盖左氏不知有一事再见者卒名之义故妄为此说啖集传辨疑八
  遇于北林
  北林郑南地服䖍 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土地名并水经注二十二
  二年传狂狡辂郑人
  狂狡近于古道膏盲 狂狡临敌拘于小仁忘在军之礼讥之义合于谶箴膏盲并诗疏十六之二
  倒㦸
  矢绝于弦不可追止㦸执在手制之在人邯郸五经折疑驳宋本御览三百三十九
  文马
  文狸文也贾逵 画马也王肃并史记注三十八
  于思
  白头貌服䖍诗疏十五之三
  以雕墙
  雕画也贾逵
  胹熊蹯不熟
  蹯熊掌其肉难熟服䖍
  使锄麑
  锄麑晋力士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九
  田于首山
  首山在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三传异同说注补后汉书十九
  宦三年矣
  宦官学士也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宦学也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二
  不告而退
  不望报同
  为法受恶
  闻义则服同
  以为公族
  公族大夫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九
  为旄车之族
  軞车戎车之倅同诗疏五之三
  三年传观兵于周疆
  观兵陈兵于周也同
  劳楚子
  以郊劳礼迎之也同
  贡金九牧
  使九州之牧贡金同
  铸鼎象物
  象所图物著之于鼎贾逵并史记注四十
  螭魅罔两
  魁怪物罔两木石之怪服䖍周礼疏二十七
  载祀
  载辞也祀年也商曰祀贾逵史记注四十
  于郏鄏
  郏山名鄏地邑也土地名水经注十六
  燕姞
  姞南燕姓贾逵
  与已兰
  兰香名同
  而祖也
  伯倏南燕祖同
  以是为而子
  以是兰也为汝子之名王肃并史记注四十二
  四年传公子宋与子家
  二子郑卿贾逵
  子公之食指
  第二指服䖍并史记注四十二 俗所谓喋盐指也同宋本疏十六
  师于漳澨
  澨杜预曰水际及边地名也土地名程大昌禹贡论下
  十一年经盟于辰陵
  颍川长平有故辰亭同水经注二十二
  传使封人
  封人司徒之属官失名注周礼疏二十九
  申叔时
  楚大夫贾逵史记注三十六
  书有礼也
  若以纳乱臣为有礼孰为非礼啖集传辨疑九
  十二年经同盟于清丘
  在今东郡濮阳县东南三十里
  传卜临于大宫
  临哭也贾逵
  且巷出车
  陈于街巷示虽困不降必欲战也同
  守碑者
  埤城也同并御览四百八十
  入自皇门
  皇门郑城门同
  郑伯肉袒牵羊
  示服为臣隶也同并史记注四十
  孤不天
  不为天所祐同御览四百八十
  其俘诸江南
  江水出汶山升迁县岷山经南郡江夏至广陵入海杜例读诗记二
  潘尪
  楚大夫师叔字也贾逵
  子良
  郑公子同并御览四百八十
  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
  疏阙文于亲内选贤于旧内选贤
  坎变为兑是法败
  疏阙文坎变为兑是为水不流水不流则为法不行并宋本十七
  分为二广广有一卒
  左右广各十五乘百人为卒言广有一卒为乘也服䖍
  卒偏之两
  五十人曰偏二十五人曰两广既有一卒为承承有偏偏有两故曰卒偏之两同并周礼疏二十八
  掉鞅
  掉女教切徐邈音影宋本集韵八
  脱扃
  扃横木校轮间服注影宋本释文十七
  十五年经宋人及楚人平
  春秋襄公与楚争伯故相攻伐至斯方已宋楚皆大国非有内外也非有升降也虽曰楚非中国自入春秋久矣凡书盟㑹战伐皆与中国等公羊意谓曷以人宋而不人楚苟人之则宜俱人之苟国之则宜俱国之稽其体例凡盟㑹战伐君在不称君而称人则贬也大夫在不称大夫而称人亦贬也苟非战伐盟㑹苐书其国则一称君一称臣是为升绌一曰大夫一曰人亦为升绌苟非此例则以国敌国人不为升绌矧宋楚之平亦何所绌欤圣人以其不系升绌苟曰宋人及楚楚平则为文之繁故简而书之斯左氏榖梁得其实公羊之误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初税亩
  人年三十受田百亩以食五口五口为一户父母妻子也公田十亩庐舍五亩成田一顷十五亩八家而九顷二十亩共为一井庐舍在内贵人也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贱私也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货财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春秋井田记后汉书注七十六 一曰无泄天时地气同史绳祖学齐占毕三
  蝝生
  蝝蝗子董仲舒 蚍蜉子刘歆并释文十七
  传注幸其冬生不为物害
  按此类生讫便为灾如蚕而食叶也但为秋中之螽未息冬又生子重重为灾故书赵集传辨疑八
  传伯宗
  晋大夫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髙下
  犹屈伸也失名注
  含垢
  含忍也垢耻也同并御览四百九十五
  登诸楼车
  楼车所以窥望敌军兵法所谓云梯也服䖍
  无霣
  陨坠也同并史记注四十二
  而夺黎氏地
  黎侯之国同诗疏二之二
  脱字尔用而先人之治命唐石经十一
  十七年传庶有豸
  鸠丈尔切徐音影宋本集韵五
  公孙归父
  襄仲之子服䖍
  传以失大援者仲也夫
  援助也仲杀适立庶国政无常邻国非之是失大援助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三
  成公
  元年经作丘甲
  司马法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马一匹服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九 司马法云四邑为丘有戎马一匹牛三头是曰匹马丘牛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具备谓之乘马同诗疏十三之二 穀梁谓士农工商为一丘今丘作甲是使四人皆作甲以为非正为见之浅欤公羊谓四丘为甸甸出甲士三人今乃使一丘之地出甲士斯近之亦未尽其旨噫苟如是二说则必书曰丘出甲必不曰作丘甲也究其旨谓之丘甲者丘则赋之本名加之以甲则赋之总号非独为出甲矣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出戎马一疋牛三头斯赋则鲁赋之本名也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车一乘戎马四疋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甸所赋今使丘出之故曰丘甲左氏谓讥重敛得其旨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二年经战于鞍
  鞍齐地名同史记注三十二
  公及楚人
  公与外大夫盟例不书公而此书之讥公弃晋从楚也赵集传微旨下
  传请曲县
  诸侯轩县阙南方形如车舆失名注周礼疏二十三
  请八百乘
  六万人贾逵
  师至于靡笄之下
  靡笄山名同并史记注三十二
  异字旦辟左右唐石经十二
  逢丑父
  齐大夫贾逵史记注三十二
  将及华泉
  华不注山下泉水也土地名水经注八
  击马陉
  马陉齐地贾逵史记注三十二 马陵一作马陉同于钦齐乘二
  必以萧同叔子
  萧附庸子姓同
  尽东其亩
  欲令齐陇亩东行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二
  使为邢大夫
  邢晋邑贾逵
  三年传晋作六军
  初作六军僭王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五年传注野馈曰餫
  疏阙文俱是在野皆以野言之
  六年经注鲁人自鞍之功至今无患
  疏阙文鞍在二年今始立武宫故云并宋本十八
  传沃饶而近盬
  土平有溉曰沃盐盬也服䖍水经注八
  
  出平阳绛县西入汾释例说文系传二十一
  七年传使为行人于吴
  行人掌国賔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賔大客受小国之币辞服䖍史记注三十一
  八年经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
  汶阳者本鲁之田而齐取之成二年鞍之战齐师败绩齐使国佐于晋纪献玉石与地以和之晋使齐归我汶阳之田至斯齐晋未有衅隙齐复求汶阳于晋晋复使我还齐苟曰使我使归之则必书曰晋侯使韩穿来归汶阳之田于齐矣而曰来言汶阳之田非胁之明矣穷其旨是和好之言使我徐徐自归于齐不使齐鲁复有怨隙然考其情不无临制听其言则宛且逊圣人为鲁故不书其情而书其言斯左氏穀梁得其实公羊之误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
  不称主人母命不通故称使妇人无外事服注仪礼疏二
  传异姓则否
  诸侯直云备酒浆何得有异姓在其中箴膏盲影宋单本穀梁疏八
  九年传南冠
  楚冠也贾逵御览六百八十五
  十年经乃不郊
  不郊则是免牲也其文虽殊其旨无异折衷本义十九
  传膏之下
  释者为膏规仕宋本疏十八
  十三年经宋公卫侯
  宋公卫侯先君未葬而称爵讥其不称子贾注 服注并朱校宋本礼记疏七
  传受脤于社
  左氏说脤社祭之肉盛之以蜃宗庙之肉名曰膰五经异义周礼疏十八
  使吕相
  晋大夫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戮力
  戮音留稽康音国语补音一
  又欲阙剪我公室
  疏阙文正义曰阙为缺损剪为灭削言欲损害晋之公室宋本十九
  不佞
  佞才也不才者自谦之辞服注论语疏三
  宜言寡人称君误也
  吕相虽奉君命兼有已语规杜宋本疏十九
  十四年传称族
  左氏以豹违命故贬之而去族箴膏盲宋本疏十九
  十五年传晋三郤
  郤锜郤犫郤至贾逵
  十六年经战于鄢陵
  鄢陵郑之东南地也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九
  于沙随
  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是也杜例水经注二十三
  曹伯归自京师
  曹伯不名自京师故也此言诸侯在他国者则是失地之君故反国则名之今曹伯在京师王不黜之则是不失国故不名也啖集传微旨下
  传至于鸣雁
  鸣雁在雍丘县西北杜例水经注二十三
  蹲甲
  蹲才丸切郑𤣥音宋本群经音辨一
  有韎韦之跗注
  跗谓足跗注属也袴而属于跗贾注 服注并周礼疏二十一
  敢告不宁
  楚王云无乃伤乎恐其伤也答云敢告不宁告其身不伤耳魏犫云不有宁也以伤为宁此与魏犫相似规杜宋本疏十九
  及瑕
  瑕楚地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三

  古经解钩沉卷十八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十九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左传五
  成公
  十七年经同盟于柯陵
  不重言诸侯见尹子单子与盟通例
  用郊
  犹用币于社因史之文也指掌碎玉并本义十九
  壬申
  十一月丁亥朔六日壬辰长历宋本疏十九 六日壬申同疏二十八
  传士燮卒
  昔周公之隆天不出妖地不出孽阴阳和调灾害不生武王有疾周公植璧圭愿以身代武王疾愈周公不夭由此言之死不可请偶自天禄欲尽矣非果死左氏以为果死因着其事以为信然于义左氏为短膏盲公羊疏二十一
  师于汝上
  汝出汝阳县大盂山至汝阴褒信县入睢杜例读诗记二
  梦涉洹
  洹出汲郡林虑县东北至信成入张甲河同说文系传二十一
  不敢占也
  声伯恶琼瑰赠死之物故畏而不言服䖍诗疏六之四
  公游于匠丽氏
  匠丽氏公外嬖大夫在翼者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十八年传于清原
  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杜释地水经注二十二
  襄公
  元年传于洧上
  洧水名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二年经六月庚辰郑伯睔卒
  书于六月经误长历宋本疏二十
  遂城虎牢
  不书取许其城也赵集传微旨下
  三年传帅组甲
  以组缀甲贾注宋本疏二十服注初学记二十二礼书百十六 以组为甲三传异同说宋本文选注五
  被练
  练为甲里卑者所服马融注初学记二十二
  当时君子
  疏阙文诸言君子论议往事多自丘明自言托之君子此传君子谓子重亡多于获楚人以君子之言咎责子重不得为后世君子宋本二十
  于耏外
  今临淄唯有𣶩水西北入沛即地理志曰如水矣耏如声相似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四
  乱行
  行陈也贾逵史记注三十九
  四年传金奏肆夏之三
  疏阙文肆遂也夏大也言遂于大位谓王位也宋本二十
  恃其射也
  羿之先祖世为先王射官故帝赐羿弓矢使司射贾逵书疏七
  灭斟灌及斟寻氏
  斟灌斟寻夏同姓也夏后相依斟灌而国故曰灭夏后相也同史记注三十一
  官箴王阙
  疏阙文每官各为箴辞以戒王若箴之疗疾故名箴焉言官箴者各以其官所掌而为箴辞宋本二十
  武不可重
  重犹大也言武事不可大任服䖍宋本疏二十
  六年传同盟故也
  用同盟之礼盖继好之义也杜例宋本疏二十
  八年传尊晋侯也
  尊晋侯则季孙亦不当书但言㑹而已且鲁君与他国大夫㑹例皆书人何独尊晋侯乎啖集传辨疑九
  九年传注刑器刑书
  疏阙文恐其为火所焚当是国之所重必非刑人之器故以刑器为刑书也宋本二十一
  居商丘
  商丘地名服注诗疏二十之三 阏伯居商丘祀大火杜例宋本疏二十一
  相土因之
  相土契之孙因之者代阏伯之后居商丘汤以为号服䖍诗疏二十之三
  遇艮之八
  爻在初六九三六四六五上九惟六二不变连山归藏之占以不变者为主失名注周礼疏二十四
  次于阴口
  参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同水经注二十二
  冠而生子
  人君礼十二而冠贾注 服注宋书十四 春秋左氏传说岁星为年纪十二而一周于天天道备故人君子十二可以冠自夏殷天子皆十二而冠五经异义通典五十六
  以金石之乐节之
  公冠记无乐春秋传说君冠必以金石之乐节之谨案人君饭有举乐而云冠无乐非礼义也五经异义政和五礼新仪十二
  以先君之祧
  曾祖之庙曰祧服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五
  冠于成公之庙
  成公卫曽祖故以祧为曽祖庙时不冠于卫之始祖非以巳庙故也同仪礼疏一
  十年经㑹吴于柤
  柤宋地今彭城逼阳县西北有柤水沟去逼阳八十里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六
  传其将不免乎
  免脱也言将不脱罪祸不以寿终也服䖍御览百四十六
  脱字尔车多非礼也唐石经十五
  十一年传西济于济隧
  济燧郑地土地名禹贡山川地理图
  司慎司盟
  二司天神司盟司慎不敬者盟司察盟者是为天之司盟也失名注仪礼疏九
  歌钟二肆
  周礼钟磬皆编悬之二八十六而在一簴谓之堵磬一堵谓之肆春秋传曰歌钟二肆此之谓也五经要义艺文类聚四十一
  赐魏绛
  汉家郡守行大夫礼鼎俎笾豆工歌县服䖍春秋左氏膏盲释痾注补后汉书四 大夫士无乐小胥云大夫判县士特县者小胥所云娱身之乐及治人之乐则有之也故乡饮酒有工歌之乐是也说题辞云无乐者谓无祭祀之乐故特牲少牢无乐箴膏盲朱校宋本礼记疏六
  九合诸侯
  九合一谓㑹于戚二㑹城棣救陈三㑹于鄢四㑹于邢丘五同盟於戏六㑹于柤七戍郑虎牢八同盟于亳城北九㑹于萧鱼服䖍史记注三十九
  十二年传师于杨梁
  宋地矣今睢阳东南三十里有故杨梁今曰阳亭也俗名之曰縁城非矣西北去梁国八十里土地名水经注三十
  且拜士鲂之辱礼也
  按大国使聘即须自往拜之是公无宁岁也而言礼也一何谬乎赵集传辨疑九
  十四年传曹宣公之卒也
  宣公曹伯庐也以鲁成公十三年㑹诸侯伐秦卒于师服䖍
  不义曹君
  曹君公子负刍也负刍在国闻宣公卒杀太子而自立故曰不义之也同
  将立子臧
  子臧负刍庶兄同
  义嗣也
  义宜也嫡子嗣国得礼之宜王肃并史记注三十一
  戒孙文子寗惠子食
  孙文子林父也𡩋惠子𡩋殖也敕戒二子欲共宴食服䖍
  皆服而朝
  皆服朝衣待命同
  日旰
  旰晏也同
  从之
  从公于囿同
  如戚
  戚孙文子邑同
  师曹
  乐人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七
  鄄人执之
  执追公徒者公如鄄故鄄人为公执之服䖍史记注三十二
  射两钩
  钩车轭也两轭叉马颈者同诗疏六之三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逸诗也都人士首章有之同读诗记二十四
  十五年传富
  卖玉得富同周礼疏二
  十六年传战于湛阪
  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一
  十七年传唁之
  吊生曰唁服注经典释文六 以生见获故唁之也同诗疏三之二
  十八年传御诸平阴
  平阴齐地名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土地名
  堑防门
  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同
  广里
  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同
  登巫山
  巫山在平阴东北同并水经注八
  右回梅山
  回户贿切徐音影宋本集韵五
  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
  北风夹锺无射以北南风姑洗南吕以南失名注周礼疏二十三
  多死声
  南律气不至故死声多失名注周礼疏二十三
  十九年经自漷水
  薛县漷水首受蕃县西注山阳阳陆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五
  城武城
  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同水经注二十二
  传如百谷之仰膏雨焉
  疏缺文正义曰榖之种类多言百举成数也宋本二十二
  颜懿姬无子其侄鬷声姬
  兄子曰侄懿姬所从也颜鬷皆其母姓声懿谥也传家从后言之故举谥也服䖍
  诸子
  诸子妾生子氏同
  仲子戎子
  二子宋女
  属诸戎子
  戎子子牙养母也同
  许之
  齐侯许之同
  废常不祥
  立嫡为常立而废之为不祥也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间诸侯难
  间犯为光已列于诸侯难成同
  列于诸侯矣
  数从诸侯征伐㑹盟同并史记注三十二
  是专黜诸侯
  专独也光従于诸侯列于盟不可黜也同
  而以难犯不祥也
  以难成之事犯不善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遂东太子光
  徙之东垂贾逵史记注三十二
  微逆光
  微隐匿也服䖍
  疾病而立之
  疾困也而立为太子同并御览百四十六
  卫奔髙唐
  济南祝柯县西北有援城有高唐城春秋时齐邑杜例齐乘三 本平原县也土地名水经注五
  王追赐之大路
  卿以上所乘车皆曰大路诗云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此大夫之车称路也王制卿为大夫箴膏盲诗疏九之三
  问守备焉以无备告揖之乃登
  问卫之守髙唐者卫无恩信故令守者以无备告齐侯善其言故揖之乃命士卒登城彭仲传宋本疏二十二彭仲传疏三十四 齐侯以卫告诚揖而礼之欲生之也卫志于战死故不顺齐侯之揖而还登城服䖍御览五百四十二
  孔成子
  卫卿孔烝锄同史记注三十七
  二十一年经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
  凡以邑来奔叛也不言叛为内讳也受叛臣非也故讳以示讥也啖集传微旨下
  传虽贱必书重地也
  按不命之卿接于鲁者悉书名郑宛莒庆秦术之类是也赵集传辨疑九
  出诸轘辕
  缑氏县东南有轘辕关道路险隘凡十二曲将去复还故曰轘辕失名注元和郡县图志五
  识其枚数
  疏阙文十八年传云以枚数阖枚谓马檛以马枚数门扇之板此云识其枚数枚谓门扇之板宋本二十二
  二十二年传焉用圣人
  说左氏传者曰春秋之志非圣人孰能修之言夫子圣人乃能修之御叔谓臧武仲为圣人是非独孔子膏盲 武仲者述圣人之道鲁人称之曰圣今使如晋过御叔御叔不说学见武仲而雨行傲之云焉用圣人为左氏传载之者非御叔不说学不谓武仲圣与孔子同箴膏盲并周礼疏十
  二十三年经入于曲沃
  疏阙文栾盈潜入曲沃乃率曲沃之甲以入晋都 后言入于曲沃谓其败而后入宋本二十三
  传礼为邻国阙
  邻国尚为之阙乐况甥舅之国乎服注仪礼疏八
  纳诸曲沃
  栾盈之邑贾逵史记注三十二
  
  左翼曰启同
  
  右翼曰胠同并宋本疏二十三
  取朝歌
  晋邑同
  入孟门登太行
  孟门太行皆晋山隘同并史记注三十二
  封少水
  晋地土地名 少水今沁水也同水经注九
  为马正
  马正家司马贾逵
  闵子马
  鲁大夫闵马父同并御览四百三十二
  药石也
  石砭石也服䖍南史五十九 册府元龟七百八十
  二十五年传齐棠公之妻
  棠公齐棠邑大夫贾逵
  间公
  伺公间隙服䖍
  公拊楹而歌
  公以姜氏为不知已在外故歌以命之也同
  不能听命
  言不能亲听公命同
  近于公宫
  崔杼之宫近公宫淫者或诈称公同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闻难而来贾逵
  则亡之
  谓以公义为社稷死亡也如是者臣亦随之死亡服䖍
  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言君自以已之私欲取死亡之祸则私近之臣所当任也同
  舍之得民
  置之所以得人心同 史记注三十二
  执简
  古文篆书一简八字同仪礼疏八
  四翣
  疏阙文翣以木为筐广三尺高二尺四寸宋本二十三
  下车七乘
  上公饔饩九牢遣车九乘服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二
  以备三恪
  三恪尊于诸侯卑于二王之后驳异义诗疏七之一
  井堙木刋
  堙塞刋削也服䖍诗疏二十之一
  度山林
  山林之地九夫为度九度而当一井也贾注
  鸠薮泽
  薮泽之地九夫为鸠八鸠而当一井也同
  辨京陵
  京陵之地九夫为辨七辨而当一井也同
  表淳卤
  淳卤之地九夫为表六表而当一井也同
  数疆潦
  疆潦之地九夫为数五数而当一井也同
  规偃猪
  偃猪之地九夫为规四规而当一井也同
  町原防
  原防之地九夫为町三町而当一井也同并宋本疏二十三
  牧隰皋
  隰皋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一井同诗疏十八之三
  井衍沃
  衍沃之地亩百为夫九夫为井同宋本疏二十三
  齐人城郏
  西城梁门枯水处世谓之死谷颍容春秋条例水经注十六
  公㑹晋赵武
  凡公与他国卿盟则耻之㑹则不耻故蜀之㑹书楚公子婴齐澶渊之㑹书郑良霄左氏言澶渊之㑹赵武不书尊公也若如此良霄何不尊公乎啖集传纂例四 时㑹者非赵武别是未命之大夫而左氏曲解之啖助春秋集注程端学春秋或问八
  宋芮司徒
  宋大夫服䖍
  赤而毛
  其身色赤而生毛也同
  共姬之妾
  恭姬宋伯姬也同
  平公入夕
  视夕也平公恭姬子同
  而视之尤
  尤过也意悦之视之过久同
  纳诸御
  纳诸平公之御同
  嬖生佐
  公嬖弃而生佐佐立为宋元公同
  恶而婉太子座美而狠
  婉婉顺也佐貌恶心顺太子貌美而心狠狠戾不从教同
  合左师
  向戌同
  寺人惠墙伊戾为太子内师
  寺人宋阉士惠墙皆发声实为伊戾名以公寺人为太子内师掌内官同
  过宋
  楚客过宋同
  夫不恶女乎
  夫谓太子伊戾无宠于太子故曰夫不恶汝同
  莫共其内
  言我内师也当为内师供内使同
  加书征之
  以书为之征验也书盟书也同
  欲速
  速病也欲病代公得位同
  则信有焉
  有盟也同
  问诸夫人
  夫人佐母弃也同
  固闻之
  固久也久闻太子欲为乱同
  闻之
  闻太子与佐期日中同
  聒而与之语
  聒讙也欲使失朝于佐同
  乃缢
  经书宋公杀其世子痤平公用伊戾之谮听夫人左师之言世子无罪而死故称宋公杀罪之也同并御览百四十七
  涉于汜
  汜城周襄王居之故曰襄城也今置关于其下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二
  袭卫羊角
  卫邑也今东郡廪丘县南有羊角城同
  遂袭我髙鱼
  今鲁邑也今廪丘东北有故髙鱼城俗谓之交鱼城谓羊角为角逐城同并水经注二十四
  二十七年经豹及诸侯之大夫
  既不驰请又不辞会杜例宋本疏二十四 豹之不氏自为先目后凡啖集传辨疑九
  传仲尼使举是礼也以为多文辞
  以其多文辞故特举而用之后世谓之孔氏聘辞以孔氏有其辞故传不复载也服䖍宋本疏二十四
  床笫之言
  箦谓之笫服䖍史记注二十三
  以诬道蔽诸侯
  弊踣也服注 董遇章句 王注并影宋本释文十八 毙踣也服注宋本疏二十四 蔽踣也同疏三十八 蔽谓以诬人之道掩诸侯也董章句 王注并宋本疏二十四
  于崔
  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杜例
  告卢蒲嫳
  嫳齐大夫庆封之属贾逵
  二十八年传与庆舍政
  舍庆封之子也生传其职政与子服䖍并史记三十二
  异句武王有乱十人唐石经十八















  古经解钩沉巻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二十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左传六
  襄公
  二十九年经城𣏌
  夫伯主之于诸侯虽曰先姬姓而后异姓然于正救之道第同盟而共尊王室则异姓亦无碍矣苟不同盟而不尊王室则姬姓亦有嫌焉如城邢城楚丘城縁陵皆伯主帅诸侯而城矣齐桓公城縁陵得非迁𣏌耶奚齐桓公城𣏌而无词晋平城杞而异论故圣人以常文而书之无讥无刺非升非绌也公羊榖梁俱不足取左氏以杞无事而晋以外族之故帅诸侯而城之载郑子太叔与卫太叔仪之言曰不恤宗周之阙而夏肄是屏所谓广记当时之事然于经之传斯得其实矣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传不尚取之
  不尚尚也尚当取女叔侯杀之服䖍宋本疏二十五
  请观于周乐
  周乐鲁所受四代之乐同
  始基之矣
  言始造王基也王肃
  犹未也
  未有雅颂之成功贾逵
  渊乎
  渊深也同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
  康叔遭管叔蔡叔之难武公罹幽王褒姒之忧故曰康叔武公之德如是同
  为之歌王
  王室当在雅衰微而列在风故国人犹尊之称王犹春秋之王人也服䖍
  其周之东乎
  平王东迁雒邑同
  为之歌郑
  郑风东郑是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一 郑东郑古桧国之地服䖍诗疏四之二
  其细已甚民弗堪也
  其风细弱已其摄于大国之间亡逺虑持久之风故曰民弗堪将先亡也同
  泱泱乎大风也哉
  泱泱舒缓深逺有太和之意其诗风刺辞约而义微体疏而不切故曰大风同
  表东海者
  言为东海之表式同
  国未可量也
  国之兴衰世数长短未可量也服䖍
  荡乎乐而不淫
  荡然无忧自乐而不荒淫也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一
  此之谓夏声
  秦仲始有车马礼乐之好侍御之臣戎车四牡田狩之事其孙襄仲列为秦伯故有蒹葭苍苍之歌终南之诗追录先人车邻四驖小戎之歌与诸夏同风故曰夏声服䖍诗疏六之三
  大而婉
  其志大直而有曲体归中和贾逵
  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中庸之德难成而易行故曰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同
  自郐以下无讥焉
  郐以下及曹风其国小无所刺讥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一
  为之歌小雅
  自鹿鸣至菁菁者莪道文武修小政定大乱致太平乐且有仪是为正小雅同诗疏九之一
  怨而不言
  非不能言畏罪咎也王肃史记注三十一
  为之歌大雅
  陈文王之德武王之功自文王以下至凫鹥是为正大雅服䖍诗疏九之一
  为之歌颂
  哀公十一年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距此六十二岁当时雅颂未定而云为之歌小雅大雅颂者传家据已定录之服注诗谱序疏
  至矣哉
  言道备至也贾逵
  迁而不淫
  迁徙也文王徙丰武王居镐服䖍
  见舞象箾南龠者
  象文王之乐武象也箾舞曲也南龠以龠舞也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一 象文王之乐舞象也箾舞曲也言天下乐削去无道服注诗疏十九之一
  犹有憾
  憾恨也恨不及巳以伐纣而致太平也同
  见舞大武者
  周公所作武王乐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一 周用六代之礼乐故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鲁受四代之礼乐故不舞云门咸池示有降杀也颍容释例御览五百六十五
  见舞韶濩者
  韶濩殷成汤乐大䕶也贾逵
  圣人之𢎞也
  𢎞大也同
  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
  惭于始伐而无圣佐故曰圣人之难服䖍
  见舞大夏者
  夏禹之乐贾逵
  勤而不德
  禹勤其身以治水土也服䖍
  见舞韶箾者
  有虞氏之乐大韶也同
  德至矣哉
  至帝王之道极于韶也尽善尽美也同
  如天之无不帱
  焘覆也贾逵
  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周用六代之乐鲁受四代下周二等故不舞其二季札知之故曰有他乐吾不敢请服䖍
  子速纳邑与政
  入邑与政职于公不与国家之事同
  慎之以礼
  礼所以经国家利社稷也同
  闻钟声焉
  孙文子鼓钟作乐同
  辩而不德必加于戮
  辩若斗辩也夫以辩争不以德居之必加于刑戮也同
  夫子获罪于君
  夫子孙文子也获罪出献公以戚畔也贾逵
  犹燕之巢于幕上
  言至危王肃
  君又在殡
  卫君献公棺在殡未葬贾逵
  终身不聴琴瑟
  闻义而改也琴瑟不听而况于钟鼓乎服䖍
  晋国其萃于三族乎
  言晋国之祚将集于三家同
  好直
  直不能曲挠以从众同并史记注三十一
  三十一年传齐归之子
  齐谥服䖍
  无则立长
  无母弟则立庶子之长同
  犹有童心
  言无成人之志而有童子之心同并史记注三十三
  展舆因国人以攻莒子
  其文当曰展舆因国人之攻莒子而后来传写误为以字尔赵集传阙疑三十三
  昭公
  元年传告于庄共之庙
  庄谓楚庄王围之祖共王围之父服䖍仪礼疏八
  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
  司马法云五十乘为两百二十乘为伍八十一乘为专二十九乘为参二十五乘为偏彼皆凖车数多少以为别名此传去车用卒而有此名则此名不以车数为别也服䖍宋本疏二十六
  居于旷林
  旷大也贾逵
  后帝不臧
  后帝尧也臧善也同
  于商丘
  在漳南同
  主辰
  辰大火主祀也服䖍
  商人是因
  商人契之先殷之世祖相土封阏伯之故地因其故国而代之同
  于大夏
  在汾浍之间贾逵
  主参
  主祀参星同
  唐人是因
  唐人谓陶唐之𦙍刘累事夏孔甲封于大夏因实沈之国子孙服事夏商也同
  梦帝谓已
  帝天也已武王也同
  故参为晋星
  晋主祀参参为晋星同
  曰昧为𤣥冥师
  𤣥冥水官也师长也昧为水官之长服䖍
  生允格台骀
  兄弟也同
  台骀能业其官
  修昧之职同
  宣汾洮
  宣犹通也贾逵并史记注四十二 汾洮二水名同水经注六
  障大泽
  障陂障其水也服䖍
  以处大原
  大原汾水名同
  帝用嘉之
  帝颛顼同
  沈姒蓐黄
  四国台骀之后贾逵
  而灭之矣
  灭四国
  于是乎禜之
  禜为营攒用弊也服䖍并史记注四十二
  淫声
  郑重之音使人淫过许慎五经通义初学记十五 郑重其手而音淫过服注公羊疏七
  阴阳风雨晦明也
  风东方雨西方阴中央晦北方明南方唯天阳不变贾逵 服䖍并惠校相台岳本毛诗疏十五之三
  问应为后之辞焉
  问来赴者同史记注四十
  甲辰朔
  祭人君用孟月人臣用仲月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八
  二年传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
  按霸国正卿无有适诸国告为政之理前后为政者多矣何不来乎赵集传辨疑十
  宣子誉之
  誉游也宣子游其树下夏谚曰一游一誉为诸侯度服䖍宋本疏二十六
  使郊劳
  近郊三十里同诗疏二十之一
  三年传火中寒暑乃退
  火大火星也季冬十二月平旦正中在南方大寒退季夏六月黄昏火星中天暑退是火为寒暑之候事也同诗疏八之一
  而三老
  工老商老农老同
  谗鼎之铭
  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谗地名禹铸九鼎于甘谗之地故曰谗鼎服虔宋本疏二十六
  四年经大雨雹
  穀梁作大雨雪三家经同异公羊疏二十二
  传三涂
  涂道也太行轘辕崤黾同 山名土地名 山在陆浑县南杜例并水经注十五
  传无雹虽有不为灾
  疏阙文正义曰无雹谓无害物之雹虽有依时小雹不与物为灾也宋本二十七
  日在北陆
  陆道也北陆言在谓十二月日在危一度服注
  西陆朝觌
  不言在则不在昴谓二月在娄四度谓春分时奎娄晨见东方而出冰是公始用之同并周礼疏五
  而出之
  春分之中奎始晨见东方蛰虫出矣故以是时出之给賔客丧祭之用同
  朝之禄位
  谓大夫以上同
  以享司寒
  司寒司阴之神𤣥冥也将藏冰致寒气故祀其神同
  火出
  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同并诗疏八之一
  成有岐阳之蒐
  岐阳岐山之阳贾逵
  康有酆宫之朝
  酆宫成王庙所在服䖍
  为仍之㑹有缗
  仍缗国名贾逵
  为黎之蒐
  黎国子姓服䖍并史记注四十
  以落之
  衅以豭豚为落同诗疏一
  五年传叔孙氏臣其子弟
  疏阙文大率半属于公半属于已宋本二十七
  明而未融
  融高也服䖍诗疏五之一
  劳诸索氏
  京县有大索亭小索亭大小索氏兄弟居之故有大小之号土地名李石续博物志九通鉴音注百二十六
  于雩娄
  楚之东邑服䖍史记注三十一
  七年经公如楚
  赐以大屈之弓春秋大传余知古渚宫旧事二
  叔孙婼
  婼音释徐音影宋本集韵十
  传梦襄公祖
  祖道者行祭为道路祈也五经要义后汉书注五十四
  好以大屈
  大屈宝金可以为剑一曰大屈弓名鲁连书曰楚子享鲁侯于章华与之大曲之弓既而悔之大屈殆所谓大曲之弓服䖍史记注三十三
  化为黄熊
  鮌之所化是能鳖也若是熊兽何以能入羽渊梁主宋本疏二十七
  余敢忘髙圉亚圉
  髙圉亚圉周人所报而不立庙三传异同说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七
  曰孔丘
  仲尼时年三十五贾注史记索隐十四
  圣人之后也
  圣人谓商汤服䖍史记注四十七
  而灭于宋
  孔子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华督所杀其子奔鲁也同后汉书注七十
  弗父何
  宋湣公世子厉公之兄同
  以有宋而受厉公
  以有宋言湣公之适嗣当有宋国而让与弟厉公同并诗疏二十之三
  及正考父
  弗父何之曽孙同并史记注四十七
  佐戴武宣
  三人皆宋君也贾逵
  三命
  上卿同并御览四百二十二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偻伛俯皆恭敬之貌服䖍史记注四十七 俯恭于伛伛恭于偻贾逵
  循墙而走
  言不敢安行也同并御览四百三十二
  若不当世
  谓若弗父何殷汤之后而不继世为宋君也王肃史记注四十七
  岁时日月星辰是谓也
  岁星之神也左行于地十二岁而一周时四时也日十日也月十二月也星二十八宿也辰十二辰也是为六物也服䖍诗疏十二之三
  八年传石言于晋魏榆
  魏晋邑榆州里名也同水经注六
  陈颛顼之族也
  陈祖虞舜舜出颛顼同
  且陈氏得政于齐而后陈卒亡
  物莫能两盛贾逵
  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
  幕舜之先郑众例 幕舜后虞思也至于瞽瞍无闻违天命以废绝者贾逵并史记注三十六
  九年传辰在子卯
  五行子卯自刑郑众春秋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三 桀以乙卯日死纣以甲子日亡故以为戒贾逵经典释文十一
  如齐殷聘
  殷中也自襄二十年叔老聘于齐至今积二十一年聘齐故中复盛聘服注周礼疏三十七
  十年经十有二月
  无冬刺不登台视气贾逵 服䖍公羊疏二十二
  传请断三尺焉
  断三尺使至于较大夫旗至较服注周礼疏三十九
  视民不佻
  示民不偷薄同诗疏九之二
  十二年传攸乎
  攸以久切徐音影宋本集韵六
  求鼎以为分
  有功德受分器服䖍
  筚路
  柴车素木辂也同
  蓝缕
  言衣敝坏其蒌蓝蓝然同
  跋涉山川
  草行曰跋水行曰涉同
  唯是桃弧棘矢
  所以御其灾言楚地山林无所出同
  齐王舅也
  齐吕伋成王之舅同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
  陆终氏六子长曰昆吾少曰季连季连楚之祖故谓昆吾为伯父也同
  旧许是宅
  昆吾曾居许地同
  析父
  楚大夫贾逵并史记注四十
  是能读三坟
  三皇之书 坟大也言三皇之大道同文选注十六玉海三十七 张平子说三坟三礼礼为人防尔雅曰坟大防也书曰谁能典朕三礼延笃注宋本疏二十八
  八索
  素王之法贾逵 孔子作春秋素王之法也同文选注十六
  十三年经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
  卫杀州吁齐杀无知皆书曰人讨比不称人何也弃疾以图位而杀比其罪钧也故不可称人啖集传微旨下
  传以听国人
  听国人欲为谁服䖍
  将欲入鄢
  鄢楚别都同
  再奸王命
  断王旌执人于章华之宫同
  获其五帅
  五帅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同
  乃使为卜尹
  卜尹卜师大夫官贾逵
  乃与巴姬
  共王妾同
  跨之
  两足各跨璧一边服䖍
  同恶相求如市贾焉
  谓国人同恶相求者如市贾之人求利也同
  无与同好谁与同恶
  言无党于内当与谁共同好恶同
  无衅而动
  言灵王尚在而妄动取国故谓无谋同
  私欲不违
  不以私欲违民心同
  齐桓晋文
  皆庶子而出奔同
  有莒卫
  齐桓出奔莒自莒先入卫人助之贾逵
  有国髙
  国子髙子皆齐之正卿服䖍
  从善如流
  言其入
  有齐宋秦楚
  齐以女妻之宋赠之马楚享以九献秦送内之同
  有栾郤狐先
  四姓晋大夫同
  惠怀弃民
  皆弃民不恤服䖍并史记注四十
  间朝以讲礼
  朝天子之法贾逵 服注 朝霸主之法崔灵恩并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六
  郑伯男也
  郑伯爵在男畿贾逵诗疏四之二
  及中人
  今中山望都里二十里有故中人城土地名
  十五年传围鼓
  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故鼓子国也同并水经注十一
  十六年传不亦锐乎
  疏阙文正义曰说文云锐芒也锋芒尖故为细小言得利小也宋本二十九
  十七年传故为云师而云名
  黄帝以云名官盖春官为青云氏夏官为缙云氏秋官为白云氏冬官为黑云氏中官为黄云氏服䖍
  故为火师而火名
  炎帝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同并宋本疏二十九
  自颛顼以来
  自少皥以上天子之号以其德百官之号以其征自颛顼以来天下之号以其地百官之纪以其事服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一 颛顼者颛犹专顼犹愉幼少而王以致太平常自愉俭嗛约自小之意故两字为谥五经通义通典一百四
  而命以民事
  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髙辛氏因之服注贾公彦周礼疏序路史后纪注九
  涉自棘津
  棘津犹孟津也同水经注五
  及汉
  天汉水也或曰天河贾逵解宋本御览八
  十八年传登大廷氏之库
  大廷氏古亡国之名在黄帝前其处髙显服注周礼疏十六
  弗良及也
  良能也服䖍宋本疏三十
  巡群屏摄
  束茅以为屏蔽祭神之处草易然故巡行之郑众周礼疏十七
  十九年传费无极
  楚大夫服䖍
  若大城城父
  城父楚北境邑同并史记注四十 城父周襄王居之因名襄城土地名寰宇记八
  二十年传彼将有他志
  欲取国服䖍
  乃见鱄设诸焉
  鱄诸吴勇士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一
  賔将掫
  谓行夜贾注 服注并周礼疏三十
  齐侯疥
  疥音该梁元帝音释文十九
  聊摄以东
  聊城悬东北三十里有故摄城土地名水经注五
  田于沛
  今临淄有𣶩水西北入沛即班志所谓如水同通鉴音注四
  七音
  黄锺之均黄锺为宫大族为商姑洗为角林锺为征南吕为羽应锺为变宫蕤賔为变征一悬十九锺十二悬二百二十八锺八十四律服注魏书一百九
  古之遗爱也
  爱惠也贾逵史记注十二
  二十一年传豹则关矣
  疏阙文正义曰关乌环反本又作弯宋本三十









  古经解钩沉巻二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二十一上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左传七上
  昭公
  二十二年传王子朝
  景王之长庶子贾逵史记注四
  次于皇
  訾城北三里有黄亭土地名
  𬩽肹伐皇
  今巩洛渡北有𬩽谷水东入洛谓之下𬩽故有上𬩽下𬩽之名亦谓之北𬩽于是有南𬩽北𬩽之称矣又有𬩽城盖周大夫𬩽肹之旧邑同并水经注十五
  敬王
  猛母弟贾逵史记注四
  取前城
  前读为泉周地也服䖍 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阙外前亭土地名并水经注十五
  二十三年传在泽邑
  周地贾逵史记注四
  戊辰晦
  此时史随其日而存之杜例宋本疏三十一
  南宫极
  王子朝之卿士失名注
  今西王之大臣
  子朝居王城故谓之西王同
  东王
  敬王居狄泉狄泉在王城之东故曰东王同并御览八百八十
  二十四年传及锺离
  州来西邑同史记注三十一
  二十五年经有鸜鹆来巢
  鸜音权稽康音释文十九
  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春秋不书常祭其或书之各有旨或为过时而书或非礼而书唯书雩数矣以多为过时斯书上辛之雩非为过时也非为非礼也是正雩之时也何者龙见而雩雩用夏夏之仲月斯书周之七月则夏之仲月也故曰正雩之时常祭不书正雩得非常祭欤曷以书之书之者为季辛又雩也亦犹书正月烝五月复烝正月正也五月烝不正也书其正以讥其不正斯上辛雩正也季辛又雩旱甚也书其正以明其旱是复雩也左氏得其旨榖梁谓有继之词近之公羊谓聚众以逐季氏逺矣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传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
  好生于阳恶生于阴喜生于风怒生于雨哀生于晦乐生于明服注诗疏十八之三
  师已
  鲁大夫贾逵
  吾闻文成之世
  鲁文公成公同并史记注三十三
  介其鸡
  介甲为鸡著甲郑众仪礼疏十六 吴曽能改齐漫录四 捣芥子播其鸡羽可以坌郈氏鸡目服䖍史记注三十三
  为之金距
  金距以金踏距服注仪礼疏十六
  平子怒
  怒其不下已同
  益宫于郈氏
  侵郈氏之宫地以自益同
  臧昭伯之从弟
  昭伯臧孙赐也贾逵
  拘臧氏老
  老臧氏家之大臣服䖍
  请以五乘亡
  言五乘自省约以出同
  逆孟懿子
  仲孙何忌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三
  执冰
  冰犊丸盖同宋本疏三十一服䖍惠校相台岳本毛诗疏四之二
  请致千社
  二十五家为一社千社二万五千家也贾逵史记注三十二
  二十六年传申丰从女贾
  申丰女贾鲁大夫同
  粟五千庾
  十六斗为庾五千庾八万斗同
  然据有异焉
  异犹怪也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三
  守阙塞
  南山伊阙是也同孛兰肹大元大一统志三百八十三 伊阙在洛阳西南五十里土地名通鉴音注五十八
  欲立子西
  平王之长庶子宜申服䖍
  太子壬弱
  即昭王也其年幼弱同
  王子建实聘之
  谓夫人故太子建聘之同
  是乱国而恶君王也
  废而不立是谓乱国迫恶君王也同
  国有外援
  谓太子宜秦之外孙同
  不可黩也
  黩易也秦为任外援不可易同并御览百四十七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春秋之义三代异建适媵别贵贱有侄娣以广亲疏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王后无适明尊之敬之义无所卜筮不以贤者人状难别嫌有所私故绝其怨望防其觊觎今如左氏言云年钧以德德钧以卜君之所贤人必从之岂复有卜隐桓之祸皆由此兴乃曰古制不亦谬哉又大夫不世如并为公卿通计嗣之礼左氏为短膏盲 立适固以长矣无适而立子固以贵矣今言无适则择立长谓贵均如立长王不得立爱之法年均则㑹群臣群吏万民而询之有司以序进而问大众之中非君所能掩是王不得立爱之法也礼有询立君示义在此休之言谬失春秋与礼之义矣箴膏盲并周礼疏二十四 若长均贵均何以别之故须卜礼有询立君卜立君是有卜也箴膏盲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二
  诸侯释位以间王政
  言诸侯释其私政而佐王室服䖍魏志注一
  其谁有此乎
  景公自恐德薄不能久享齐国故曰谁有此也同史记注三十二
  二十七年传使公子掩馀公子烛庸
  二公子并寿梦子春秋世族谱史记索隐十
  以观诸侯
  察强弱服䖍史记注三十一
  遇于穷
  今安丰有穷水北入淮土地名水经注三十
  及沙汭
  楚东地同水经注二十二
  不索何获
  不索当何时得也服䖍
  季子虽至
  聘晋还至王肃
  母老子弱是无若我何
  专诸托其母子于光也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一 犹言我无若是何同史记索隐十 专诸言王母老子弱王肃
  我尔身也
  言我身犹尔身同
  铍交于胸
  交专诸匈也贾逵
  以待天命
  待其天命之终服䖍
  复命哭墓
  复命于僚哭其墓也同
  复位而待
  复本位待光命同并史记注三十一
  二十八年传生女黰黑
  髪美为鬒服注经典释文五
  名曰𤣥妻
  诗云鬒髪如云其言美长而𤣥以髪美故名𤣥妻同诗疏三之一
  为梗阳大夫
  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地土地名水经注六
  比于文王
  此作唯此文王不可以文王之徳还自比文王故知比于文王可以比于上代文德之王也刘炫宋本疏三十三
  心能制义曰度
  心能制事使得其宜言善揆度事也服䖍
  德正应和曰莫
  在巳为德施行为音发号施令天下皆应和之言皆莫然无讙哗也同
  照临四方曰明
  豫见安危也同
  教诲不倦曰长
  教诲人以善不懈倦言善长以道德也同
  慈和遍服曰顺
  上爱下曰慈和中和也为上而爱下行之以中和天下遍服从而顺之同
  择善而从之曰比
  比方损益古今之宜而从之同
  经纬天地曰文
  德能经纬顺从天地之道故曰文同并诗疏十六之四
  其大宗
  讼者之大宗失名注
  谓阎没女寛
  二子晋大夫魏子之属同
  召之
  召二大夫食同
  或赐二小人酒
  小人二子自谓同
  不夕食
  昨饮酒醉故不夕食同
  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属足也小人腹饥则恐食之不足厌饱则恐亡君子居尊官食重禄而不知足故愿以其腹为君子之心同并御览四百五十一
  二十九年传称主君
  大夫称主比公于大夫故称主君服䖍史记注三十三
  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豢养也谷食曰豢贾逵 御亦养服䖍
  其后有刘累
  后刘累之为诸侯者夏后赐之姓同
  既而使求之惧
  夏后既飨而又使求致龙不能得而惧也贾逵并史记注二
  遂济穷桑
  穷桑颛顼所居服䖍路史后纪注八
  三十一年经黑肱以滥来奔
  公羊五分之然后受之邾娄本附庸三十里耳而言五分之为六里国也服䖍成长义公羊疏二十四
  传季孙练冠麻衣跣行
  示忧戚王肃史记注三十三
  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是夜也赵简子梦童子裸而转以歌
  楚之先颛顼之子老童童子楚象行歌象楚走哭服注 晋诸侯之霸与楚同盟赵简子为执政之卿逺将伐同盟日食之应故梦发赵简子同
  六年及此月也吴其入郢乎
  是岁岁在析木后六年在大梁大梁水宗十一月日在星纪为吴国分 姬姓日日在星纪星纪之分姬姓吴也楚衰则吴得志吴世世与楚怨楚走去其国故曰吴其入郢吴属水水数十十月水位故曰六年及此月也同
  终亦弗克
  有谪而食故知吴终亦不克同
  入郢必以庚辰
  后六年定四年十一月闰馀十七闰在四月后其十一月晦庚辰吴入郢在立冬后复此月也同
  日月在辰尾
  十二月辛亥日㑹月于龙尾而食庚午日初有谪故曰庚辰一曰日月在辰尾尾为亡臣是岁吴始用子胥之谋以伐楚故天垂象同
  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
  午火庚金也火当胜金而反有谪故为不克同并周礼疏二十五
  三十二年传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
  史墨知不及四十年越有吴者以其岁星十二年一周天存亡之数不过三纪三者天地人之数故岁星三周星纪至𤣥枵哀二十二年越灭吴至此三十八年同
  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岁星在星纪吴越之分野蔡复之岁岁在大梁距此十九年昭十五年有事于武宫之岁龙度天门龙岁星也天门在戌吴岁越过故使今年越得岁龙东方宿天德之贵神其在所之国兵必昌向之以兵则凶吴越同次吴先举兵故凶也或岁星在越分中故云得岁同并周礼疏二十六
  定公
  元年经春王
  春秋诸公即位之岁有书即位者有不书即位者然皆备五始以谨其始唯定公即位第书定元年春王而不书正月三家以是之互苟曰昭无正终故定无正始则隐无正终桓曷以书正始桓庄僖闵亦然奚皆书之故其旨昭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薨于干侯定公正月不即位者丧未归也至六月癸亥公之丧至是月癸巳公方书即位所以不书正月公即位六月也杜得其旨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戊辰公即位
  凡公即位皆于朔日故不书日定公待昭公丧至既殡而即位故书日啖集传纂例二
  [[#立炀(“旦”改为“𠀇”)宫|立炀(“旦”改为“𠀇”)宫]]
  炀(“旦”改为“𠀇”)公伯禽之子季氏祷而立其宫也郑𤣥注裴子馀废隐太子等四庙议 文苑英华七百六十三
  三年传有两肃爽马
  骕骦鸟也马似之三传异同说宋本文选注五 肃霜色如霜纨贾逵宋本疏三十三 肃爽雁也其羽如练髙首而修颈马似之天下稀有故子常欲之同宋本疏三十三两汉刋误补遗七
  四年经战于柏举
  柏举汉东地土地名水经注三十五
  传君行师从卿行旅从
  谓㑹同服䖍诗疏十五之二
  将长蔡于卫
  载书使蔡在卫上同史记注三十五
  以大路
  金路也贾逵
  少帛
  杂帛也同
  𬘬筏
  大赤也同 斾名郑众
  旃旌
  通帛为旃析羽为旌贾逵
  大吕
  锺名同并史记注三十七
  无始乱
  无为乱始同御览三百八十
  王奔郧
  郧楚县服䖍
  杀吾父
  父蔓成然同
  以王奔随
  随楚与国同
  与申包胥友
  楚大夫王孙包胥同
  五年传而自稷
  稷楚地贾逵并史记注四十
  六年传于是乎迁郢于鄀
  鄀楚邑服䖍史记注三十一
  负黍
  在颍川阳城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土地名水经注二十二
  七年传阳关
  鲁邑服䖍史记注三十三
  八年经三月公至自侵齐
  还至不月为曹伯卒月贾逵公羊疏二十六
  从祀先公
  自僖公以来昭穆皆逆服䖍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二
  传吾志其目也
  志中其目是非其诚诈以自矜同仪礼疏七
  九年传而衣狸制
  狸制狸裘也同诗疏八之一
  十年传于祝其实夹谷
  东海郡祝其县同史记注四 地二名同水经注三十
  且牺象
  飨礼之牺尊象尊也同
  嘉乐
  钟鼓之乐也同并诗疏十三十二
  十二年传将堕三都
  三家之邑
  入及公侧
  人有入及公之台侧同
  命申句须乐颀
  鲁大夫同
  公敛处父
  成宰同并史记注四十七











  古经解钩沉卷二十一上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二十一下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左传七下
  定公
  十三年经筑蛇渊囿
  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误矣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四
  晋赵鞅入于晋阳
  赵简子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颍容条例元和郡县图志十三晋太卤太原太夏太墟晋阳太康六名其实一也
  春秋地名初学记八
  传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
  往年赵鞅围卫卫人恐惧故贡五百家鞅置之邯郸又欲更徙于晋阳服䖍
  告其父兄
  午之请父兄及邯郸中长老同并史记注四十三
  十四年经于越败吴于槜李
  槜李越地贾逵史记注三十一 㒞里越地同王存九域志五 今吴郡嘉兴县李城杜例说文系传十一
  传使死士
  死罪人贾逵 欲以死报恩者郑众并史记注三十一
  为夫人南子
  南子宋女贾逵
  谓戏阳速
  戏阳速太子家臣同并史记注三十七
  十五年经辛亥郊
  凡郊祀卜牛礼也卜郊非礼也何者牛可改郊不可改也牛苟不吉则改之苟有伤则改之郊必其时也先亦非礼也过亦非礼也以不卜者不可改也苟卜必书之何者刺其非礼也苟过时必书之何者亦刺其非礼也公羊谓三卜遇吉所以五月郊设三卜胡不书之如成十年书五卜襄七年书三卜郊襄十一年书四卜郊而第书辛亥郊欤斯误矣稽其旨上书鼷䑕食郊牛牛死改卜牛书五月辛亥郊书改卜牛正也书五月郊不正也是刺不时而非礼明矣左氏穀梁得其旨公羊之短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齐侯卫侯次于蘧挐
  欲救宋盖恤邻也贾逵公羊疏二十六
  姒氏卒
  哀公母定姒卒时子未逾年虽行丧礼不可加于子故书卒子既未成君故不称夫人也啖集传纂例三
  哀公
  元年传于夫椒
  越地同
  以行成
  求成也服䖍
  昔有过浇
  过国名也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一
  杀斟灌以伐斟𬩽
  地理志北海有斟县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土地名水经注二十六 斟寻去斟亭七里同郑樵通志四十一
  
  启之孙服䖍
  后缗
  缗有仍之姓贾逵
  归于有仍
  有仍国名后缗之家同
  生少康焉
  少康后缗遗腹子服䖍
  为仍牧正
  牧正牧官之长同肃
  而邑诸纶
  纶虞邑贾逵
  一成
  六十里为成同
  一旅
  五百人为旅同
  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因此基业稍收取夏遗民馀众抚修夏之故官宪典服䖍
  配天
  以鮌配天同
  不失旧物
  物职也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一
  二年传子南仆
  仆御也贾逵
  郢不足以辱社稷
  郢自谓已无德不足立以污辱社稷服䖍
  八人衰绖
  衰绖为若从卫来迎太子也同并史记注三十七
  登铁上
  铁丘名也土地名水经注五
  三年传命藏象魏
  象魏阙也法令悬之朝谓其书为象魏服䖍御览一百七十九
  其桓僖乎
  桓僖当毁而鲁事非礼之庙故孔子闻有火灾知其加桓僖也同史记注四十七
  四年经亳社灾
  公羊曰薄社也三家经同异公羊疏二十七
  传袭梁及霍
  梁霍周南鄙也服注 霍阳山在周平城东南土地名
  将通于少习
  少习楚通上洛阸道也同并水经注二十
  五年传齐燕姬生子不成
  燕姬齐景公嫡夫人昭七年燕人所归不成未冠也服注
  诸子鬻姒之子荼
  诸子诸公子鬻姒景公妾也淳于人所纳女荼安孺子同
  恐其为大子也
  为子为太子也荼少故恐立之同
  长矣未有太子若之何
  言君长未有太子一旦不讳当若之何欲早立长也同
  二三子间于忧虞则有疾疢亦姑谋乐何忧于无君言二三子当国家间暇无忧虞惟恐疾疢在其间今无疾疚何为不自谋自乐何忧无君乎同
  使国惠子髙昭子
  国惠子国景之子国夏也昭子髙姬之子髙张同
  寘群公子于莱
  寘置莱齐东鄙邑欲使逺齐同
  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
  莱人见五公子逺迁鄙邑不得与景公葬埋之事及国三军之谋故愍而歌同
  师乎师乎何党之乎
  师众也党所也言公子徒众何所适也同并御览百四十七
  六年传晏圉
  晏婴之子贾逵
  闭涂
  不通外使也服䖍
  逆越女之子
  越女昭王妾同
  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谓所受王命祀其国中山川为望同并史记注四十
  于骀
  骀齐邑贾逵史记注三十二
  七年传不过十二
  周礼王合诸侯享礼十有二牢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同史记注三十一
  端委
  𤣥端之衣委貌之冠王肃穀梁疏七
  立于社宫
  社宫中有室屋者郑众 社宫社也服䖍
  乃背晋而奸宋
  以小加大贾逵并水经注三十五
  八年经及阐
  阐在冈县北杜例 冈县西四十里有阐亭土地名并水经注二十四
  十年传三日哭于军门之外
  诸侯相临之礼服䖍史记注三十一
  侵及赖
  赖齐邑服䖍史记注三十二
  十一年传犹获石田也
  石田不可耕王肃
  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遗育
  颠陨也越坠也颠越无道则割绝无遗也服䖍
  于鲍氏
  鲍氏齐大夫同
  使赐之属镂
  属镂剑名同并史记注三十一
  鸟则择木
  鸟喻巳木以喻所之国同史记注四十七
  十二年经于櫜皋
  櫜皋地名同史记注三十一
  传请寻盟
  寻温也贾注论语疏二 寻之言重也服注
  亦可寒也
  寒歇也亦可寒而歇之同并仪礼疏十七
  十三年传王恶其闻也
  恶其闻诸侯贾逵
  自刭七人
  以绝口服䖍
  乃先晋人
  外传曰吴先歃晋亚之先叙晋晋有信又所以外吴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一
  十四年经西狩获麟
  视明礼修则麒麟至服注经典释文五 思睿信立白虎扰言从乂成则神龟在沼听聪知政而名川出龙貌恭礼仁则鳯凰来仪同诗疏一之三 麟中央土兽土为信信礼之子修其母致其子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一
  传于大野
  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同
  叔孙氏之车子锄商
  车子微者也锄商名也同
  以为不祥
  麟非时所常见故怪之以为不祥同
  曰麟也然后取之
  仲尼名之曰麟然后鲁人乃取之明麟为仲尼至也同并史记注四十七
  阚止
  子我也贾逵
  诸御鞅
  齐大夫也同
  子我夕陈逆杀人逢之
  子我将往夕有事于君而逢逆之杀人也服䖍
  陈氏方睦
  陈常方欲谋有齐国故和其宗族同
  使疾而遗之潘沐
  使陈逆诈病而遗也同
  子我盟诸陈于陈宗
  子我见陈逆得生出而恐为陈氏所怨故与盟而请和也陈宗宗长之家同
  陈豹
  陈氏族也贾逵
  使公孙
  齐大夫也同
  我逺于陈氏矣
  言与陈氏宗疏逺也服䖍
  且其违者
  不从子我者同
  彼得君弗先必祸子
  彼谓阚止也子谓陈常也同
  子行舍于公宫
  止于公宫为陈氏作内间也同
  四乘如公
  成子兄弟八人二人共乘故曰四乘同
  出逆之遂入闭门
  成子兄弟见子我出遂突入反闭门子我不得复入同
  侍人御之
  阉竖以兵御陈氏同
  子行杀侍人
  舍于公宫故得杀之同
  公与妇人饮酒于檀台
  当陈氏入时饮酒于此台同
  成子迁诸寝
  欲徙公令居寝也同
  太史子馀
  齐大夫同
  将出
  出奔也同
  攻闱与大门
  宫中之门曰闱大门公门同
  适丰丘
  陈氏邑贾逵
  杀诸郭关
  齐闗名服䖍
  将杀大陆子方
  子方子我党大夫东郭贾也同
  于舒州
  陈氏邑也贾逵并史记注三十二
  十五年传舍于孔氏之外圃
  圃园同
  二人蒙衣而乘
  二人谓良夫太子蒙衣为妇人之服以巾蒙其头而共乘也同
  孔氏之老栾宁问之
  家臣称老问其姓名同
  称姻妾
  㛰姻家妾同
  适伯姬氏
  适伯姬所居服䖍
  杖戈而先
  先至孔悝所同
  介舆豭从之
  介被甲也舆豭豚欲以盟贾逵
  遂劫以登台
  于卫台上召卫群臣服䖍
  使告季子
  季路为孔氏邑宰故告之同
  召获驾乘车
  召获卫大夫驾乘车不驾兵车也言无距父之意同
  行爵食炙
  栾𡩋使召季路乃行爵食炙同
  奉卫侯辄
  召获奉卫侯同
  遇子羔将出
  子羔卫大夫髙柴孔子弟子也将出奔贾逵
  弗及不践其难
  是时辄以出不及事不当践其难子羔言不及以为子路欲死国也郑众 言家臣忧不及国不得践履其难贾逵
  食焉不辟其难
  言食悝之禄欲救悝之难此明其不死国也服䖍
  公孙敢
  卫大夫同
  无入为也
  言辄已出无为复入同
  必或继之
  必有继续其后攻太子王肃
  下石乞盂黡敌子路
  二子蒯瞆之臣敌当也服䖍
  冠不免
  不使冠在地同并史记注三十七
  十六年传称一人非名也
  天子自谓一人非诸侯所当名同史记注四十七
  为白公
  白邑名楚邑大夫皆称公同
  如髙府
  髙府府名贾逵
  以如昭夫人之宫
  昭王夫人惠王母越女也服䖍并史记注四十
  十七年传国子实执齐柄
  秉权柄同史记索隐二十
  如鱼竀尾
  鱼劳则尾赤以喻蒯瞆淫纵郑众诗疏一之三
  立公子起
  起灵公子服䖍史记注三十七
  二十二年传居甬东
  越东鄙甬江东也贾逵史记注三十七
  二十七年传盟于平阳
  宣八年平阳东平阳也泰山有平阳县此年平阳西平阳也髙平南有平阳县土地名宋本疏三十六
  属孤子
  属㑹也孤子死事者之子失名注
  设乘车两马
  大夫车服也一曰两饰同
  系五邑焉
  加之五邑也同
  隰之役
  在哀二十三年同并御览二百一
  多间
  间隙也贾逵
  公游于陵阪
  陵阪地名服䖍并史记注三十一










  古经解钩沉卷二十一下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二十二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公羊传
  公羊
  序子夏传公羊髙髙传其子平平传其子地地传其子敢敢传其子寿至汉景时寿乃与弟子胡母子都著以竹帛其后传董仲舒以公羊显于朝戴宏序读书志三  玉海四十戴𤣥传序山堂考索前集六 孔子自因鲁史记而修春秋制素王之道卢钦序宋本春秋疏一 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一百十二国宝书九月经立闵因叙疏一
  解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严氏春秋宋本春秋疏一 治公羊者胡母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阴丰刘向王彦郑𤣥六艺论
  序多随二创
  公羊先师说公羊义不著反与公羊为一创贾逵縁隙奋笔夺之与公羊为二创旧疏并序疏
  隠公
  元年经春王正月
  此春秋五始三科九㫖七等六辅二类之义以矫枉拨乱为受命品道之端正徳之纪也何休文谥例疏一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七等者州国
  氏人名字子是也六辅者公辅天子卿辅公大夫辅卿士辅大夫京师辅君诸夏辅京师是也二类者人事与灾异是也同玉海四十
  传君之始年也
  君者臣之天也何休墨守宋本文选注三十七
  为桓立也
  隠为摄位周公为摄政虽俱相幼君摄位与摄政异也郑𤣥发墨守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一
  褒之也
  仪父附庸之君非有勤王之善纵其自通于大国亦自利尔有何可嘉而字褒之乎赵匡春秋集传孙觉春秋经解一
  经郑伯
  桓公国在宗周畿内武公迁居东周畿内发墨守诗疏四之二
  天王
  惠公三年平王东迁何休音训困学纪闻七
  入庙称祢
  祢字示傍尔言虽可入庙是神示犹是最近于已故曰祢旧说疏一
  传何以不日
  公谷多以日月为例或以书日为美或以为恶夫美恶在于事迹见其文足以知其褒贬日月之例复何为哉假如书曰春正月叛逆与言甲子之日叛逆又何差异乎故知皆穿凿妄说也啖集传纂例九
  三年传讥世卿
  今春秋公羊穀梁说卿大夫世位则权并一姓谓周尹氏齐崔氏也而古文春秋左氏说卿大夫皆得世禄传曰官族易曰食旧德谓食父故禄也尚书曰世选尔劳予不绝尔善诗云惟周之士不显奕世论语曰兴灭国继绝世国谓诸侯世谓卿大夫也五经异义魏书一百八十四
  五年传将尊师少称将
  附正注误字卫孙良夫伐将咎如是也何煌校宋蜀大字本一
  将卑师少称人
  按前后称人以围者凡十五若将卑师少何能围国赵集传纂例五
  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王者已有州伯所以复设二伯何欲使绌职也三岁一闰天道小备故二伯绌职也何以为二伯乎曰以三公在外称伯东西分为二所以称伯何欲抑之也三公臣之最尊者也又以王命行天下为其威故抑之也明有所屈伯也五经异义北堂书钞五十
  六年传讳获也
  附补注脱字明郑独擅获诸侯何煌校宋鄂泮官本一
  桓公
  二年传宋始以不义得之故谓之郜鼎
  注误字不应得故正之
  四年传苗
  注误字毛也明当毛物取未懐任者
  五年传言雩则旱见
  雩祭名尔旱乃灾也以雩言旱非举重之义赵集传纂例三
  八年传则因用是往逆矣
  公羊说天子至庶人皆亲迎左氏说王者至尊无敌体之义不亲迎五经异义通典五十八
  十六年经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
  大国书奔皆悉书月春秋例疏七
  庄公
  三年传其言次于郎何
  注误字国内兵不当书何校官本三
  四年传春秋为贤者讳
  公羊云春秋为贤者讳为尊者讳穀梁云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疾为贤者讳过旧说隠讳也乃隠其恶耳若隠其恶何名为直笔乎盖讳避之也避其名而逊其辞以示尊敬也犹鲁讳具敖以乡名山非为隠讳言鲁无此山也但讳为避则近春秋之义也今言他人之遇屯否罪戾死丧耻辱则正言之至于所尊所敬则婉顺言之此盖是人情常理春秋讳避之道亦尔公夫人见杀及鲁师败不书不可斥言也公则以不地见杀夫人则以齐人以尸归见杀师败则书战而已举例而见意凡恶事必须书者则避辞言之犹公夫人奔则曰逊杀大夫曰刺之类是也啖助春秋集传纂例九
  徒葬于齐尔
  注误字徒为齐侯所葬何校官本三
  十年传荆者何州名也
  荆楚一物义能相发吴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异训故不得州名也戴氏疏七
  国不若民
  按诸侯无称氏之例赵集传
  氏不若人
  按春秋无氏独行之例唯崔氏出奔尹氏卒自是讥世卿不同常例同并辨疑三
  十三年传注摽辟也
  辟捐也刘兆释文二十一
  二十二年经纳币
  附删注衍字纳币即纳徴礼曰主人受币
  二十五年经陈侯使女叔来聘
  注误字礼七十虽庶人主字而礼之并何校官本三
  三十二年传有子则庙
  未逾年君有子则书葬立庙无子则不书葬恩无所录也左氏说云臣之奉君悉心奉恩不得縁君父有子则为立庙无子则废也或议曰许君按礼云臣不殇君子不殇父无子而不为立庙是背义弃礼罪之大者也五经异义 未逾年君者鲁子般子恶是也皆不称公书卒弗谥不成于君也庙者当序于昭穆不成于君则何庙之立凡无庙者为坛祭之近汉诸幼少之帝尚皆不庙祭而祭于陵云罪之重者此何故不罪殇者十九向下未逾年之君未必未冠引殇欲以何明也驳五经异义并通典九十三
  闵公
  元年传曷为外之
  注误字据俱出奔还也何校官本四
  二年传未可以称宫庙也
  禘者本王者之大祭诸侯不得行之成王以特尊周公令鲁行耳闵二年遂僭用于庄庙故经书以讥之公羊云其言庄公何未可以称宫庙也必若不合于宫庙行禘而今行之则当明书以示讥不应隠避也自縁不配文王故斥言庄公以明之尔赵集传纂例二
  僖公
  九年经宋子
  诸侯未逾年出朝㑹与不出㑹何春秋公羊说云诸侯未逾年不出境在国中称子以王事出亦称子非王事而出㑹同安父位不称子郑伯伐许未逾年以本爵讥不子也左氏说诸侯未逾年在国内称子以王事出则称爵诎于王事不敢伸其私恩郑伯伐许是也春秋不得以家事辞王事诸侯藩卫之臣虽未逾年以王事称爵是也五经异义 昔武王卒父业既除丧出至孟津之上犹称太子者是为孝也今未除丧而出称爵是与武王义反矣春秋僖九年春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夏公㑹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宋子即未逾年君也出与天子大夫㑹是非王事而非子耶驳五经异义并通典九十三
  十五年传晦者何冥也
  晦者晦朔之晦尔据十六年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成十六年甲午晦晋楚战于鄢陵并书晦朔则知古史之体应合书日而遇晦朔必书之以为历数之证赵集传辨疑五
  十九年脱字鄫人㑹盟于邾娄何校官本五
  二十八年传未侵曹则其言侵曹何致其意也
  圣人立教犹云不逆诈岂未行其事而先致其意乎赵集传
  归之于者罪已定矣归于者罪未定也
  归于与归之于其义一也或传写衍缩不烦妄释同并辨疑六
  三十一年传祭天
  公羊说祭天无尸左氏说晋祀夏郊以董伯为尸虞夏传云舜入唐郊以丹朱为尸是祭天有尸也鲁郊祀曰祝延帝尸从左氏之说也五经异义读书杂钞一
  三十三年传必于殽之嵚岩
  嵚音钦徐邈音
  匹马只轮无反者
  车皆不还故不得易轮辙董仲舒并释文二十一
  文公
  二年传藏主也
  正庙之主各藏太室西壁之中迁庙之主于太祖太室北壁之中冯君严氏春秋章句通典四十八 赵明诚金石录十四洪适隶 注误释二十四 字常所当奉事也
  五年传口实也
  注误字天子以球并何校官本六
  兼之非礼也
  据礼含赗襚止一人公谷反云讥一人兼行二礼殊乖礼意也据礼含赗襚止一人兼行尔若每事须一人则罄王朝之臣不足以充丧礼之使也赵集传辨疑七
  经葬我小君成风
  母以子贵庶子为君母为夫人薨卒赴告皆以成礼不行妾母之制夫人成风是也春秋条例通典八十二妾母之子为君子得尊其母为夫人按春秋公羊说妾子立为君母得称夫人故上堂称妾屈于嫡下堂称夫人尊行国家则士庶起为人君母亦不得称夫人父母者子之天也子不得爵命父母至于妾子为君爵其母者以妾本接事尊者有所因也穀梁说僖公立妾母成风为夫人入宗庙是子而爵母也以妾为妻非礼也古春秋左氏说成风得立为夫人母以子贵谨按尚书舜为天子瞽叟为士明起于匹庶者子不得爵父母也至于鲁僖公本妾子尊成风为小君经无讥文公羊左氏义是也五经异义 礼丧服父为长子三年以将传重故也众子则为之周明无二嫡也女君卒贵妾继室摄其事耳不得复立夫人鲁僖公妾母为夫人者乃縁庄夫人哀姜有杀子般闵公之罪应贬故也近汉吕后杀戚夫人及庶子赵王不仁废不得配食文帝更尊其母薄后非其比耶妾子立者得尊其母礼未之有也驳五经异义并通典七十二
  十四年传大其弗克纳也
  此乃讥其不量事而劳师尔闻义能止差能补过何足大之哉赵集传辨疑七
  十五年传笋将而来也
  笋音峻何休音训史记索隠二十二
  十七年脱字冬公子遂如齐唐石经六
  宣公
  五年传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故以喻焉旧说疏十五
  八年异字公至自㑹唐石经七
  九年经公如齐
  诸侯有妾母丧得出朝㑹不春秋公羊说妾子为诸侯不敢以妾母之丧废事天子大国出朝㑹礼也鲁宣公如齐有妾母之丧经书善之左氏说云妻子为君当尊其母有三年之丧而出朝㑹非礼也故讥鲁宣公按礼妾母无服贵妾子不立而他妾子立者也不敢以卑废事尊者礼也即妾子为君义如左氏五经异义 丧服缌麻庶子为后为其母此义自天子至庶人固不得三年鲁襄公所以得尊其妾母敬嬴为夫人者以夫人姜氏大归齐不反故也因是言妾子立母卒得为之三年于礼为通乎其服之间出朝㑹无王事与郑伯伐许何异驳五经异义并通典九十三
  十二年传杅不穿
  杅是衧字若今食帒矣旧说疏十六
  而佚晋冦
  注误字为其欲壊楚善行以求上人何校官本七
  成公
  二年传逮于袁娄
  注脱字一言使四国大夫汲汲追与之盟何校官本八
  五年传河上之山也何校余本八
  十年阙文冬十月
  十五年传公孙婴齐则曷谓之仲婴齐为兄后也
  二传不知时有叔肹子公孙婴齐故此称仲以别之义故妄说尔啖集传辨疑八
  误字臧宣叔者
  十八年传郊用正月上辛
  注误字鲁郊博卜春三月并何校官本八
  襄公
  五年传盖欲立其出也
  注脱字主书者善之何校官本九
  十年经公至自㑹
  注误字脱字例不当书致书致者深讳使若公与上㑹不与下灭同前
  十二年异字春王三月何校余本九
  二十二年经春王正月公至自㑹
  注误字脱字月者危公前疆随漷有邾娄地又受其叛臣邑而今与㑹不于上㑹月者与日食同月不得复见何校官本九
  二十九年传贤者不名
  夫褒而字之但为有殊异之美者非谓贤者常不名啖集传辨疑九
  三十年传贤也
  夫人无爵故无谥或曰夫人有谥夫人一国之母修闺门之内则下以化之故设谥章其善恶公羊曰葬宋共姬称其谥贤之也卿大夫妻命妇也无谥者以贱也妾无谥亦以卑贱无所能与犹士卑小不得谥也五经通义通典一百四
  昭公
  四年异字楚人执徐子
  五年传匿嫡之名也
  注倒字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方择勇猛者而立之并何校余本十
  十三年传不与诸侯専封也
  此本是列国今改过复其所耳何名専封赵集传辨疑十
  二十一年传若曰因诸者然
  即博物志云周曰囹圄齐曰因诸是也旧说疏二十三
  二十二年传西周也
  注异字自号西周主何校蜀大字本十
  二十四年经秋八月
  注误字明年叔倪出㑹何校官本十
  二十五年传以逐季氏也
  雩但礼官与女巫而已何足攻季氏乎啖集传辨疑十注误字辰为臣去辰则逐季氏意明矣何校官本十
  二十六年经公围成
  注误字入即如定公当致也同前
  定公
  元年经立炀(“旦”改为“𠀇”)
  孝子祭祀虽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而已不求其为而祝尸嘏主人曰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来女孝孙使女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年勿替引之若此祭祀内尽已心外亦有祈福之义也发墨守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二
  传记异也
  注异字时独杀菽何校官本十一
  而不念父
  定公为昭公弟而谓昭公为父者臣子一例故也旧疏疏二十五
  五年传曷为不言诸侯归之离至不可得而序
  若实如此则但不列序何不言诸侯归粟于蔡若诸侯归之而云尔则鲁自归之如何为文乎赵集传辨疑十
  十二年传五堵而雉
  诸儒皆以为雉长三丈堵长一丈疑五误为三王愆期注诗疏十一之一
  十五年异字曼也唐石经十一
  哀公
  五年传丧以闰数也
  注误字谓丧服大功以下诸丧当以闰月为数何校官本十二
  十四年传有麏而角者
  君猎得麑使大夫持以归大夫道见其母随而鸣感而纵之君愠议罪未定君病恐死欲托孤幼乃觉之大夫其仁乎遇麑以恩况人乎乃释之以为子傅于议何如董仲舒春秋决狱白孔六帖二十六 麇獐也刘兆文选注十一
  反袂拭面
  注异字夫子素案图录知庶圣刘季当代周
  所见异辞
  从襄二十一年以后孔子生讫即为所见之世颜安乐序疏








  吉经解钩沈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巻二十三
  长洲余萧客撰
  春秋穀梁传
  穀梁
  序成帝时议立三传博士巴郡胥君安独驳左传不祖圣人春秋穀梁传序常璩华阳国志十下 夫子感隠桓之事为作春秋振王道于无王徐邈序北堂书钞九十五解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穀梁善于经郑𤣥六萟论序疏 穀梁与孝公同时麋信注经典释文一
  序鼓芳风以扇游尘
  正乐为芳风淫乐为游尘乐可以降天神出地祇故云芳风淫乐鬼神不享君子不聴故曰游尘旧解序疏
  隠公
  元年传不正
  夫逊者君臣之大节也苟不失其正则圣人必重之春秋必韪之穀梁谓非正岂㣲㫖欤隠之逊非徒为威盖成先君归仲子之意春秋实尼父之日月也日月之埀昭昭然非逊君之贤君曷以居其首哉居斯之首与居诸史之首则正创业之主斯之首则圣特笔之以冠十二公矣始定易非乾象无以冠之七十传非夷齐无以冠之三千子非颜闵无以冠之又春秋正威母之丧不正隠母之丧威母书夫人薨隠母书君氏卒斯皆正隠让之明言而圣人崇谦逊之风戒僭乱之俗成王化之本也左氏公羊得其实穀梁之短矣陈岳春秋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经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天子于诸侯含之赗之诸侯于卿大夫如天子于诸侯诸侯于士如天子于诸侯臣襚之赗之天子于二王之后含为先襚则次之赗为后诸侯相于如天子于二王后 平王新有幽王之乱迁于成周欲崇礼于诸侯原情免之若无事而晚者去来以讥之荣叔是也郑𤣥释废疾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一
  传贝玉曰含
  大夫当五诸侯当七天子当九旧说疏一
  寰内诸侯
  天子以千里为寰尹更始章句宋本文选注六
  二年传入者内弗受也
  按侵伐围灭皆用兵之事安有彼国愿受之乎赵匡春秋集传纂例五
  夫人薨不地
  此说非也假如夫人归宁死于外岂得云不地乎同纂例三
  传外壤
  壤音伤旧音疏一
  五年传苞人民殴牛马曰侵斩树木壊宫室曰伐
  厩焚孔子曰伤人乎不问马今穀梁以苞人民为轻斩树木壊宫室为重是理道之不通也何休废疾苞人民殴牛马兵去则可以归还其为壊宫室斩树木则树木断不复生宫室壊不复成为毒害更重也释废疾疏二
  九年传聘诸侯非正也
  周礼云天子时聘以结诸侯之好人君亦有聘士之礼穀梁曰聘诸侯非正也言天子不当聘诸侯殊误矣啖助春秋集传纂例四
  所侠也
  所者侠之氏尹更始注疏二
  十年传不正其乘败人而深为利
  安有彼不败而能取其邑乎假如兵不败我直取得其邑则无罪乎赵集传辨疑一
  桓公
  元年经春王
  春秋上下无王者凡一百有八桓无王者见不奉王法馀公无王者为不书正月不得书王桓初即位者已见治故书王以示义范甯例疏三 春秋岁首必书王者圣人大一统也书王必次春书正必次王谓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王禀于春正禀于王以载行事以立纲纪纲纪立而后条贯举条贯举而后褒贬作褒贬作而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定是以凡书王皆用周之班历或失不班历则不书以明上尊天子下卑诸侯以正王道也苟不班历而不书正则并正去之虽是月有事第书其事而无其正何者王既不书正将奚附局班历而书王则并正在焉虽是无事亦书空正月以纪之何者王既书之正宜在焉自始正末无毫厘之差穀梁公羊无辞左氏得其实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郑伯以璧假许田
  郑以祊不足当许田故复加璧麋信史记注三十三
  二年传孔氏父字谥也
  孔字父美称也孔氏之先皆以字连父故有弗父金父若孔为氏岂世世改乎又春秋时名嘉者多字孔是其证也啖集传辨疑二
  三年传谨言而退
  穀梁云善其约言而退按㑹遇亦并不盟皆是约言而退何得独异其文赵集传纂例四
  四年传夏曰苗
  运斗枢曰夏不田穀梁有夏田于义为短废疾四时皆田夏殷之礼诗云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夏田明矣孔子虽有圣德不敢显然改先王之法以教授于世若其所欲改其阴书于纬藏之以传后王穀梁四时田者近孔子故也公羊正当六国之亡谶纬见读而传为三时田作传有先后虽异不足以㫁穀梁也 岁三田谓以三事为田释废疾并朱校宋本礼记疏十七
  九年传为之中者归之也
  按王后者天下之母不同于诸侯自合书之不闗鲁为之媒乃书也赵集传纂例六
  言使非正也
  礼诸侯嫡誓于天子摄其君则下其君一等未誓则以玉帛继子男此为同急王命也至于相朝非急㑹今曹伯有不朝鲁未为有阙命使世子摄朝言非礼之政庾信注
  以内
  内鲁同
  内失正曹伯失正
  言二者俱失之同并御览百四十七
  异字则是放命也唐石经二
  放违也言世子违命而止是当不义则争之庾信注御览百四十七
  十年传正终生之卒也
  曹伯亢诸侯之礼使世子行朝故于卒示讥范甯答薄氏驳疏四
  来战者前定之战也
  此说非也言来者责三国不当来尔言战者讳败之常也赵集传辨疑二
  十一年经公㑹宋公于夫锺
  童音锺麋信音释文二十三
  十四年传以为唯未易灾之馀而尝可也志不敬也唯以未易灾之馀而尝然后可志也用火焚之馀以祭宗庙非人子所以尽其心力不敬之大也郑嗣注二
  十五年传地而后伐疑辞也
  按谋伐之初岂有不懐疑者疑者心中之事何由知之今据经文因成㑹礼而后行伐尔辞意甚明无他义也赵集传
  十八年传薨称公举上也
  诸侯虽五等臣子皆曰公从髙称也生时皆然何用解薨啖集传并辨疑二
  庄公
  元年传无来锡命
  锡命者旌功德之由苟锡之非礼也穀梁曰礼有受命无来锡命此说非也按秦汉以后郡县天下天子益尊不比三代犹就郡国加守相爵秩何得无锡命乎盖不知讥其赏无功而遂妄为义也赵集传纂例四
  二年传妇人既嫁不逾竟
  若然则父母存岂得绝其归宁乎同纂例二
  四年传刺释怨也
  凡战伐盟㑹苟君臣不敌则必耻之矧其狩乎狩者非大于战伐盟㑹也战伐盟㑹者不得已而为之狩者在我而已苟公自狩于境内则为人事也越境与齐狩则非人事也既非人事则必齐侯召公同狩公不肯自与齐之微者狩也苟是与㣲者狩则必为鲁讳当书及齐人狩于禚不曰公矣如文二年书及晋处父盟也噫人齐侯者盖刺公也刺其非王事而与不同天之雠狩斯穀梁近之左氏公羊俱误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二
  六年传称名贵之也
  王人者卑者之称也当直称王人而已今以其能奉天子之命救卫而拒诸侯故加名以贵之僖八年公㑹王人齐侯是卑者之常称徐干注注三
  七年经恒星不见
  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将令専事暝晦公室卑矣刘向春秋说晋书二十九
  十七年传逃义曰逃
  凡言逃者皆谓义当留而窃去也故穀梁云逃义曰逃君臣同辞逃者匹夫之事也赵集传纂例七
  二十二年传为嫌天子之葬也
  穀梁曰为嫌天子不许之葬按当时天子微弱鲁肯畏之乎若实有畏王之心则自赦以除母罪岂为得礼且鲁庄未尝有怨齐之心葬母肯有所忌赦自赦尔葬自葬尔事不相闗同
  二十三年传朝于庙正也于外非正也
  若于国中而不于庙乃为非礼若于境外如何求庙乎且诸侯朝于四岳之下亦岂得求庙乎同并辨疑四
  二十四年传赤盖郭公也
  赤若是诸侯不能治国舍而归曹应谓之奔何以诡例言归乎薄叔𤣥驳疏六
  二十八年经大无麦禾
  水旱当书不书水旱而曰大无麦禾者土气不养稼穑不成刘向说晋书二十七
  二十九年传以大及小也
  此但言先后次第破甚者先之或近边者亦先之何必小大乎啖集传辨疑四
  闵公
  元年传谥所以成德也
  成谓定其德之优劣徐邈注北堂书钞九十四
  僖公
  四年传侵蔡而蔡溃以桓公为知所侵也
  霸主当以讨罪正邪为心岂以易侵而遂侵乎又凡春秋书侵伐皆罪之也不可妄加褒饰赵集传辨疑五
  十八年传言及恶宋也
  战言及者所以别客主直与不直河曲之战两不直故去及今宋言及明直在宋非所以恶宋也即言及为恶是河曲之战为两善乎及穀梁以为河曲之战不言及略之也自相反矣废疾王晰春秋皇纲论三
  二十一年经大旱
  春秋凡书二十四旱考异邮说云分为四部各有义焉释废疾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三
  二十九年经大雨雹
  雹者阴胁阳之象霰者阳胁阴之符也春秋穀梁说大戴礼注五
  三十三年传未可杀而杀举重也
  未可杀而杀谓定元年杀菽者此说非也定元年草不死唯菽死故纪其灾也且今百草未死豆苗先枯即知豆易凋不得云举重也赵集传辨疑六
  文公
  四年传其不言氏何也贬之也
  凡夫人加氏字便于言尔今既曰妇姜故不要言氏无他义也啖集传辨疑七
  五年传而含已晚
  附正疏误字唯论诸侯自相于影宋本六
  九年经地震
  阳气伏于阴下见迫于阴故不能升以至地动孔晁指训春秋本义
  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
  以其殽败兵无休时君子原情不责晚也释废疾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一
  十二年传女子十五而许嫁
  女子十五许嫁笄尹章句周礼疏十四
  十四年传犹茀也
  茀扶愦翻李轨音 茀扶勿翻徐邈音并释文二十三
  宣公
  二年传华元虽获不病矣
  按军败身获而云不病此说非也但縁师先败绩身乃见获依次第书之有何褒贬乎若欲褒贬之乃责其不身先士卒尔何得云善也晋侯夷吾之见获为马陷泞中师实不败各依事实而言无烦曲说赵集传辨疑八
  三年经牛死
  宣公区霿昏乱故天不飨其祀刘向说晋书二十九
  八年经有事于太庙
  禘而云有事者虽为卿佐卒张本而书有事其实当时有用七月而禘因宣公六月而禘得礼故变文言有事春秋因事变文见其得正也释废疾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二
  十一年传使不得其君臣之道
  附补注脱字二人与君昏淫
  十五年传古者什一
  附删注衍字又受田十亩并何煌校宋建安余氏万巻堂本七
  十八年异字是亦奔父也唐石经七
  成公
  元年传作为也
  附补疏脱字言新则兼作也影宋本六
  九年传详其事贤伯姬也
  按春秋褒贬当事而书未有别纪闲事以为褒也赵集传辨疑八
  十三年脱字遂㑹晋侯齐侯唐石经八何校余本八
  十八年经筑鹿囿
  天子囿方百里公侯十里徐邈注影宋疏八
  襄公
  六年异句非立异姓以莅祭祀何校余本九
  此盖昭四年经云取鄫以为若今实灭之不合如此所以云立异姓也按吕今灭鄫以为附庸后鲁取得之何妨书取鄫乎且定六年郑灭许哀元年许复见于经则鄫之灭而再见亦何足怪若鄫人实取外孙为国嗣罪自在鄫非莒之过则经文又当如梁亡之类而言鄫亡不当书灭赵匡集传辨疑九
  七年传见以如㑹卒也
  此说非也几诸侯卒皆书名若言郑伯如㑹髡原卒于鄵则不成文辞也故云尔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书名于伐楚之上亦同此义同纂例三
  十二年经围邰
  台音台范甯音宋本群经音辨一
  昭公
  七年传王父名子也
  注脱字误字君不聴臣易名者欲使人重父命也父受名于王父王父卒则称王父之命名之何校余本十
  八年经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
  招成公子姬师襄公子所谓悼太子者也哀公爱其世子留托之招哀公有疾招杀太子姬师而立留庾信注
  传曰乡陈公子招
  招发于十年矣同
  尽具亲
  谓称公子又称弟招先君之公子今君之母弟也同
  恶也
  恶哀公使招至于杀之同并御览百四十七
  御轚者
  轚絓也刘兆释文二十三 轚继也同经典释文六
  异字闵之也唐石经十
  十五年传君命无所不通
  宗庙大事大夫卒小事以理言之应待祭毕又礼记称卫侯曰柳庄者非寡人之臣也社稷之臣也如其卒虽当祭必告据此足明常礼不告啖集传辨疑十
  二十年传齐谓之綦
  綦连并也刘兆
  楚谓之踂
  踂聚合不解也同
  卫谓之絷
  絷如见絷纠也同并影宋本释文二十三
  定公
  元年传毛泽未尽人力未竭未可以雩也
  雩者以祈雨也若待毛泽尽人力竭虽雨何救哉盖传以日月为例故有此分别啖集传辨疑十
  四年异句一事而再㑹唐石经十一
  经楚囊瓦出奔郑
  注阙文知见伐由巳故惧而出奔何校余本十一
  十二年异句非国不言围唐石经十一
  十五年经滕子来㑹葬
  曹滕二莒世属服事我范答薄氏影宋疏十一 二邾同疏十九
  传乃急辞也
  按凡称乃缓辞也不得云急赵集传辨疑十
  哀公
  元年脱字此该郊之变而道之也唐石经十二
  异字子不志三月卜郊唐石经十二
  十二年传非正也
  春秋常赋不书苟书之必讥其重敛也复书用田赋可知其害人矣谓作者不宜作谓用者不宜用皆圣人之㣲文也自作丘甲之后已破十一之税矣田赋军赋本通出马一匹牛三头今别为田明矣杜氏穀梁得其㫖折衷山堂考索续集十三




  古经解钩沈巻二十三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巻二十四
  长洲余萧客撰
  孝经
  孝经
  序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馀暇迷失子之志而注孝经郑氏注序刘肃大唐新语九
  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郑氏序玉海四十一 春秋有吕国而无甫侯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二 以郑为主荀昶集解序文苑英华七百六十六
  解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㑹之郑𤣥六萟论序疏叙孝经云𤣥又为之注同唐㑹要七十七
  开宗明义章
  开宗及纪孝行丧亲等三章通于贵贱皇侃义疏疏一
  仲尼居
  居静而思道也孔安国注释文二十三 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张禹说 刘𤩽说并疏一 凥凥讲堂也郑𤣥注 居闲居也王肃注并释文二十三 丘聚尼和梁武帝讲疏疏一
  先王
  禹三王最先者郑𤣥注
  有至德
  至德孝悌也同 孝为之至也王注
  要道
  礼乐也郑注 孝为道之要王注并释文二十三 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殷仲文注疏一
  曽子避席曰
  炫谓孔子自作孝经本非曽参请业而对也刘炫述义序疏
  夫孝徳之本也
  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韦昭注唐𤣥宗注疏一
  无念尔祖
  无念无忘也郑𤣥注释文二十三
  天子章
  不敢恶于人
  博爱也魏真克训注
  卿大夫章
  张官设府谓之卿大夫郑𤣥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
  非先王之法服
  法服谓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大粉米黼黻𫄨绣同北堂书钞八十六 天子服日月星辰诸侯服山龙华虫卿大夫服藻火士服粉米同北堂书钞百二十八
  士章
  资于事父
  资者人之行也同公羊疏二十五
  故以孝事君则忠
  上云君父敬同则忠孝不得有异言以至孝之心事君必忠也严植之说疏二
  庶人章
  异字子曰因天之道影宋蜀大字本
  民春以力耕夏以镪耘秋以收敛魏文侯齐民要术一脱衣就功暴其肌体朝暮从事露髪涂足少而习之其心安焉孔注文苑英华七百六十六
  因地之利影宋蜀大字本
  分别五土视其高下若髙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丘陵阪险宜种枣栗郑𤣥注初学记三 宜种桑栗同御览三十六
  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
  言为人无终始者谓孝行有终始也患不及者谓用心忧不足也能行如此之善曽子所以称难谢万注疏三
  三才章
  异字因天之明影宋蜀大字本
  孝治章
  昔者
  昔古也郑注公羊序疏
  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诸侯五年一朝天子天子亦五年一巡狩孝经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六
  不敢侮于鳏寡
  丈夫六十无妻曰鳏妇人五十无夫曰寡郑注诗疏一之二
  圣治章
  以配天
  配天于南郊祀之王肃史记注二十八
  宗祀文王于明堂
  大学者中学明堂之位也魏文侯孝经传注补后汉书八大学中学也庠言养也所以养隽德也舜命䕫曰汝典乐以教胄子胄子国子也同通典五十三 明堂在国之阳孝经传颜师古议 旧唐书二十二 明堂上圆下方梁武帝义疏魏书八十四 册府元龟六百五十八
  以配上帝
  帝亦天也孔安国传旧唐书二十一 上帝太乙之神在紫微宫天之最尊者马融传 上帝天也王注并通鉴音注三十六上帝天之别名也神无二主故异其处避后稷也郑𤣥注史记注二十八
  其仪不忒
  忒差也郑𤣥注宋本李善文选注三十六
  纪孝行章
  祭则致其严
  斋戒沐浴明发不寐郑注北堂书钞八十八
  五刑章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不孝之罪圣人恶之云在三千条外谢安 袁宏说王献之并疏六
  广至德章
  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非门到戸至而见之郑𤣥注宋本文选注三十八
  天子有争臣七人
  七人谓三公及前疑后承左辅右弼同后汉书注五十七
  丧亲章
  礼无容言不文
  礼无容触地无容言不文不为文饰郑注北堂书钞九十三
  毁不灭性
  毁瘠羸瘦孝子有之郑𤣥注文选注五十七
  陈其簠簋而哀戚之
  簠簋祭器受一斗二升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陈奠素器而不见亲故哀戚也郑注北堂书钞八十九
  卜其宅兆
  宅墓穴也兆茔域也葬事大故卜之同北堂书钞九十二
  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宗尊也庙貌也亲虽亡没事之若生为立宫室四时祭之若见鬼神之容貌孝经注诗疏十九之一
  春秋祭祀
  四时变易物有成熟将欲食之故荐先祖念之若生不忘亲也郑𤣥注御览五百二十五









  古经解钩沈巻二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巻二十五
  长洲余萧客撰
  论语
  论语
  序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尺二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谦焉郑𤣥序仪礼疏入
  赞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德则大矣比德中庸斯言之善莫不归宗□者乖本妙极令终嗟我懐矣兴言攸同孔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谢道韫论语赞艺文类聚五十五
  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
  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马融古论语训说集解一凡学有三时一身中时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
  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郑𤣥云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又文王世子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郑𤣥云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时阳用事则学之以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初功易也三日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习也皇侃义疏疏一
  不亦说乎
  说深而乐浅谯周注
  而不愠
  愠怨也郑𤣥注并释文二十四
  有子曰
  弟子有若孔安国训解高丽本何晏集解一 鲁人郑𤣥论语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与朋友交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郑注影宋本易疏六周礼疏十四
  道千乘之国
  道犹治也包咸章句蔡节集说一 司马法云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出革车一乘郑注诗疏十三之二
  子夏曰
  子夏温国卜商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其言可反复故曰近义马说韩李论语笔解上
  恭近于礼逺耻辱也
  恭不合礼非礼也以其能逺耻辱故曰近于礼也包章句高丽本集解一马训说笔解上
  异句未若贫而乐道唐石经一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磋琢磨以成宝器郑注诗疏三之二
  为政
  一言以蔽之
  蔽塞也郑注文选注五十四
  道之以徳
  六徳谓智仁圣义中和同释文二十四
  孟懿子
  庆父辀称死时人为之讳故曰孟氏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九
  樊迟御
  樊迟齐人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父母唯其疾之忧
  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马说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犬以守御马以待劳皆养人者包章句并集解一
  色难
  言和颜悦色为难也郑注
  先生馔
  食馀曰馂同并初学记十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孔解笔解上
  君子周而不比
  忠信为周阿党为比郑注宋本春秋疏十五
  诲汝知之乎
  诲犹教也孔解蔡集说一
  子张学干禄
  颛孙师阳城人篇目弟子史记索隠十八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言行如此虽不得禄得禄之道郑注史记注六十七
  或谓孔子曰
  或之言有也同书疏十 或云言有人不显其名而略称为或同宋本春秋疏三十三
  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
  大车为柏车小车为羊车同周礼疏二十二
  虽百世可知也
  物类相招势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马说高丽本集解一
  八佾
  与其易也
  易简郑注释文二十四
  子谓冉有曰
  冉有鲁人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素以为绚兮
  成章曰绚郑注仪礼疏八
  绘事后素
  素用绘同仪礼疏一
  禘自既灌而往者
  禘祭之礼自血腥始同周礼疏五
  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或出或病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不致肃敬于心与不祭之同同仪礼疏十五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诸侯告朔以羊则天子特牛与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九 诗疏十九之二
  哀而不伤
  哀世夫妇不得此人不为减伤其爱同诗疏一之一
  哀公问社于宰我
  主田主谓社也同初学记二十八 宰我鲁人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始作
  谓金奏郑注周礼疏二十二
  绎如也
  绎调达之貌同后汉书注四十下
  未尽善也
  谓未致太平同诗疏一之三
  里仁
  里仁为美
  里者民之所居郑注高丽本集解一
  知者利仁
  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王肃义说集解二
  颠沛必于是
  颠沛僵仆也马说宋本文选注六
  无适也无莫也
  莫音慕郑𤣥音 适莫犹厚薄也范甯释文二十四
  君子怀徳
  怀思也孔解文选注十一
  何有
  言不难也同
  如礼何
  言不能用礼也同并蔡集说二
  忠恕而巳矣
  附补何注阙文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惟其人也恵校相台岳氏本二
  事君数
  数谓速数之数包章句笔解上 数世角翻何晏音色具翻梁武帝音释文二十四
  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
  公冶长名芝字子长范甯释文二十四 字子芝同史记索隐十八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
  南容南宫绦鲁人不废言见用孔解史记注六十七
  瑚琏也
  黍稷器夏曰瑚殷曰琏郑注世说注上之上读书杂钞一
  雍也
  鲁人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子使漆雕开仕
  漆雕姓开名子若其字也仕仕于朝也孔解蔡集说三
  乘桴
  桴编竹木大曰筏小曰桴郑注诗疏一之三
  无所取材
  适用曰材好勇过我用故曰无所取栾肇释疑史记注六十七
  可使治其赋也
  赋鲁论作傅梁武帝毛扆影宋蜀大字本音义
  赤也
  鲁人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孰愈
  愈犹胜也郑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二
  宰予昼寝
  寝卧息也同文选注十五资暇集上 昼当作画字言其绘画寝室故夫子叹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梁武帝资暇集上
  申枨
  盖孔子弟子申续郑注释文二十四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㣲故不可得而闻也孔解笔解上 性谓人受血气以生有贤愚吉凶天道七政变动之占也郑注后汉书注二十八上
  敏而好学
  敏行之疾也孔解诗疏十八之四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
  节栭也刻之为山棁梁上楹也画以藻文蔡谓国君之守龟出蔡因以为名焉山节藻棁皆非文仲所当有之郑注宋本春秋疏十四
  未知
  但闻其忠事未知其仁也孔解高丽本集解二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简略也同文选注四十三 吾党之小子于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同任渊山谷诗注四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焉犹安也言小室之邑虽小必有忠信如丘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学也言亦不如我之好学也卫瓘集注疏五 焉于䖍翻卫瓘音释文二十四
  雍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桑秦大夫郑注释文二十四
  原思为之宰
  鲁人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九百
  九百斗孔解集解一
  季氏使闵子骞
  闵子骞鲁人篇目弟子
  伯牛有疾
  伯牛鲁人同并史记注六十七
  一箪食
  箪笥也郑注仪礼疏一
  一瓢饮
  瓢瓠也孔解高丽本集解三
  贤哉回也
  非大贤乐道不能若此故以称之卫瓘注史记注六十七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君子儒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名何休注北堂书钞六十六
  行不由径
  步道曰迳郑注史记索隠三
  则野
  野人粗略同仪礼疏十一
  文质彬彬
  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孔解文选注十七
  人之生也直
  始生之性皆正直郑注诗疏七之二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陷陷入于井也孔解蔡集说三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包章句高丽本集解三 惠校日本本集解三
  夫子矢之
  矢誓也郑注 缪播论语旨序并释文二十四 矢陈也夫子为子路陈天命也蔡谟史记注四十七
  予所否者
  否备鄙翻王弼音 李克音 方有翻缪播音并释文二十四
  天厌之
  见南子者时不获已犹文王之拘羑里也天厌之者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厌也栾释疑史记注四十七
  可谓仁之方也已
  方犹道也郑注后汉书注四十上
  述而
  窃比于我老彭
  老耼周之太史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六 彭彭咸也同文选注八
  自行束修以上
  谓年十五以上同后汉书注六十四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用已而后行不假隠以自高不屈道以要名时人无知其实者惟我与尔有是行栾释疑史记注六十七
  则谁与
  与音馀皇侃音释文二十四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忘于肉味也周氏章句史记注四十七周生烈义说高丽本集解四文选注十八 三月作音字韩愈注王楙野客丛书二十八
  饭蔬食
  蔬食菜食皇侃疏兼明书三
  子不语怪力乱神
  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孔解高丽本集解四 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于邪无益于教故不言也李充集注史记注四十七
  陈司败问昭公
  司败人名齐大夫郑注释文二十四
  揖巫马期而进之
  巫马期鲁人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正如所言弟子犹不能学况仁圣乎包章句高丽本集解四
  
  谓疾益困也郑注宋本春秋疏六
  子路请祷
  祷请也包章句世说注上之上
  丘之祷乆矣
  明素恭肃于鬼神且顺子路之言也郑注后汉书注八十二
  泰伯
  泰伯
  泰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泰伯范甯史记索隠十
  三以天下让
  泰伯少弟季历生文王昌有圣徳泰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传位于季历以太王病托采药于呉越不反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江熙释范成大呉郡志四十八
  则绞
  绞刺也壬说笔解上
  启予足启予手
  父母全而生之亦当全而归之论语注后汉书注五十二
  可以托六尺之孤
  六尺之孤年十五以下郑注周礼疏十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冥也其见人道逺同仪礼疏十一 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同后汉书注八十二
  不至于谷
  谷禄也孙绰注
  不易得也
  易音亦孙绰音并释文二十四
  异句予有乱十人唐石经四
  乱理也理官者十人孔解高丽本集解四 十人谓文母周公太公召公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郑注宋本春秋疏二十四
  而致美乎黻冕
  黻祭服之衣冕其冠也同宋本春秋疏十七
  子罕
  与仁
  寡能及之故希言包章句笔解上
  达巷党人曰
  巷党党名也郑注读书杂钞一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任意无専必无固行无有其身壬说笔解上
  我叩其两端
  两端末也郑注释文二十四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恍惚不可得而形容包章句笔解上
  吾未见好徳如好色者也
  使好徳如好色则弃邪而反正矣李充注史记注四十七
  未成一篑
  篑土笼也郑注书疏十三
  秀而不实者
  莠草似稷无实韦昭鲁论解尔雅翼八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虽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虽有所立未必能权量轻重孔解笔解上
  唐棣之华
  唐棣棣也同兼明书三
  乡党
  恂恂如也
  恂恂恭愼貌郑注后汉书注二十七
  踧踖如也
  踧踖敬恭貌同后汉书注二
  过位
  谓入门右北面君揖之位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五
  屏气
  屏除也孔解文选注十八
  红紫不以为亵服
  红紫间色不正䙝服私居服也䙝服不用则正服可知同蔡集说五 䙝衣袍襗也郑注诗疏一之四
  缁衣羔裘
  诸侯视朝之服同仪礼疏十三 亦卿大夫士祭于君之服同周礼疏七 其服缁布衣而素裳缁带素韠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二 卿大夫朝服亦羔裘唯豹袪与君异耳同
  素衣麑裘
  诸侯视朝之服其臣则青豻褎绞衣为裼同并诗疏一之四视朔之服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
  长一身有半
  今小卧被同周礼疏六
  非帷裳必杀之
  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非帷裳者谓深衣削其幅缝齐倍要同宋本春秋疏二十六
  𤣥冠
  𤣥冠委貌诸侯视朝之服同榖梁疏七
  必朝服而朝
  朝服皮弁服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六
  食不厌精
  食麄则误人生疾故调和不厌精洁也皇疏
  食饐而餲
  谓经久味恶如干鱼肉久而味恶也同并兼明书三
  鱼馁
  鱼败曰馁孔解史记注四十七
  不时不食
  不时非朝夕日中时一日之中三时食郑注仪礼疏十三
  不使胜食气
  食谓他馔皇疏兼明书三
  不撤姜食
  齐禁荤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孔解集解五
  乡人傩
  十二月命方相氏索室中驱疫鬼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五傩却之也以苇矢射之谯周注注补后汉书五
  廏焚
  廏公廏也王弼释疑释文二十四
  入大庙
  为君助祭也郑注高丽本集解五
  异字居不客唐石经五
  式负版者
  版谓邦国籍也负之者贱隶人也郑注世说注上之下
  必变
  敬天之怒孔解兼明书三
  山梁雌雉
  孔子山行见一雌雉食其梁粟同文选注三十五
  子路共之
  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周氏笔解上
  先进
  先进于礼乐
  先进谓仕也包章句 谓学也郑注释文二十四
  则吾从先进
  将移风易俗归之纯素先进犹近古风故从之也包章句高丽本集解六
  皆不及门也
  皆不及仕进之门而失其所郑注集解六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言闵子骞为人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动静尽善故人不得有非间之言也陈群义说高丽本集解六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卫蒯聩乱子路兴师往有孤黯者当师曰子欲入耶曰然黯从城上下麻绳钩子路半城问曰为师耶为君耶曰在君为君在师为师黯因投之折其左股不死黯开城欲杀之子路目如明星之光曜黯不能前谓曰畏子之目愿覆之子路以衣袂覆目黯遂杀之论语隠义宋本御覧三百六十六
  柴也
  鲁人篇目弟子史记注六十七 卫人同史记索隐十八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笃是口无择言君子是身无择行色庄者不恶而严孔解笔解下
  且知方也
  方常也郑注文选注十二
  洛乎沂风乎舞雩
  沂水出沂山同水经注二十五 沂水在鲁城南雩坛在其上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四
  颜渊
  请问其目
  欲知其要郑注周礼疏二十四
  举皋陶
  皋陶为士师号曰庭坚同路史后纪注十一
  子路
  必世而后仁
  周道至美武王伐纣至成王乃致太平由承殷纣敝化之后故也郑注
  冉子退朝
  朝于季氏之私朝同并诗疏四之二 谓冉有从季氏自鲁君之朝而退也周氏蔡集说六
  吾党有直躬
  直人名弓郑注释文二十四 叶公见圣人之训动有隠讳故举直躬江熙集解疏十三
  狂者进取
  仰法古制不顾时俗是进取一概之义郑注诗疏三之二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言巫医不能治无恒之人同
  不占而已矣
  无恒之人易所不占同并集解七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切切劝竞貌怡怡谦顺貌同诗疏九之二
  宪问
  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郑注史记注六十七
  危言危行
  危犹高也同文选注三十五后汉书注四十一
  危行言孙
  据时高言高行者皆见危同宋本春秋疏二
  夺伯氏骈邑三百
  三百家齐下大夫之制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五十九
  卞庄子之勇
  卞庄子秦大夫郑注释文二十四
  霸诸侯
  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同书疏十一
  何以报徳
  徳谓恩惠也同蔡集说七
  下学而上达
  下学人事上知天命同后汉书注五十九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大夫于朝士于市公伯寮是士止应云肆诸市连言朝耳同周礼疏三十五
  作者七人矣
  伯夷叔齐虞仲辟世者荷莜长沮桀溺辟地者柳下惠少连辟色者荷蒉楚狂接舆辟言者七当为十字之误也同疏十四 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栾释疑孟子疏十三上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
  石门鲁城外门也晨门主晨夜开闭者郑注后汉书注六十下
  深则厉
  由膝以上为厉同诗疏二之二
  高宗谅阴
  谅暗谓凶庐也同后汉书注四十四
  原壤
  孔子幼少之旧故同魏书八十四
  卫灵公
  在陈绝粮
  粻粮也郑注影宋蜀本音义
  斯滥矣
  滥窃也同同前
  知柳下惠之贤
  柳下惠鲁大夫展禽食采柳下谥曰惠同文选注五十七
  动之不以礼
  夫知及以得其失也荡仁守以静其失也寛庄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须礼然后和之以礼制知则精而不荡以礼辅仁则温而不寛以礼御庄则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李充注 知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颜延之并疏十五
  固相师之道也
  相扶工郑注仪礼疏四
  季氏
  自诸侯出
  亦谓幽王之后也郑注贾公彦序周礼废兴 平王东迁政始微弱同诗疏四之一
  四世矣
  文子武子悼子平子同高丽本集解八
  狎大人
  狎惯忽之言惯见而忽也同书疏十一 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同仪礼疏三
  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
  阳货名虎字货孔解
  归孔子豚
  豚豕之小者同并孟子疏六十
  子路不说
  夫子岂实之公山佛肸乎欲往之意以示无系以观门人之意子路见形而不及道故闻乘桴而喜闻之公山而不说升堂而不入室安得圣人之趣江熙解疏十七
  吾其为东周乎
  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孔解笔解下 据时东周郑注诗疏四之一
  吾岂匏𤓰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不得如不食之物系滞一处孔解笔解下 我非匏𤓰焉能系而不食者冀往仕而得禄郑注文选注十一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尔时礼坏乐崩三年不行宰我大惧其往以为圣人无微旨以戒将来故假时人之谓启愤于夫子义在屈已以明道也缪协疏十一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既称君子不职为乱阶也其于赴患致命而不知正顾义者则亦陷于为乱而受不义之责李充注史记注六十七
  恶讦以为直者
  发人之私曰讦孔解蔡集说九
  微子
  殷有三仁焉
  三人行异而同仁其忧乱寜民孔解笔解下 箕子比干不忍去皆是同姓之臣者亲属之恩君虽无道不忍去之也然君臣义合道终不行虽同姓有去之理故微子去与箕子比干同称三仁郑注诗疏二之二
  吾老矣不能用也
  圣道难行故言老不能用孔解笔解下
  孔子下
  下堂出门也郑注释文二十四
  滔滔
  悠悠者周流之貌孔解史记注四十七 宋本文选注四十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言凡天下有道者己皆不与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同高丽本集解九
  子路从而后
  孔子至蔡解于客舍人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寘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屐异论语隠义注御览六百九十八论语隠义事物纪原三
  以杖荷莜
  莜草器名包章句史记注四十七
  朱张
  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王弼注释文二十四 言其行与孔子同故不论也同疏十八
  放言
  放置也置不复言世务包章句史记注四十七
  我则异于是
  不为夷齐之清不为惠连之屈故曰异于是也郑注后汉书注六十一
  大师挚适齐
  师挚以下周平时人同汉书注二十
  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
  亚饭三饭四饭皆举食之乐同周礼疏四
  故旧无大故
  大故谓恶逆之事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十四
  周有八士
  宣王时刘向 马融训说并释文二十四 周公相成王时所生郑注诗疏十六之三
  子张
  虽小道
  小道如今诸子书也郑注
  恐泥
  泥谓滞陷不通同并后汉书注六十下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谓在谅阴之中父臣及父政虽有不善者不忍改也马说集解十
  尧曰
  天之历数在尔躬
  谓有图录之名郑注书疏四
  敢用𤣥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帝太微五帝同诗疏二十之二 用𤣥牡者为舜命禹事于时总告五方之帝莫适用用皇天大帝之牲同书疏八
  帝臣不蔽
  桀居帝臣之位罪过不可隠蔽包章句笔解下
  简在帝心
  简阅在天心言天简阅其善恶也郑注书疏八



  古经解钩沈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巻二十六
  长洲余萧客撰
  孟子上
  孟子
  附补赵岐篇叙孟子篇叙者言孟子七篇所以相次叙之意也孟子以为圣王之盛惟有尧舜尧舜之道仁义为上故以梁惠王问利国对以仁义为首篇也仁义根心然后可以大行其政故次以公孙丑问管晏之政答以曾西之所羞也政莫美于反古之道滕文公乐反古故次以文公为世子始有从善思礼之心也奉礼之谓明明莫甚于离娄故次以离娄之明也明者当明其行行莫大于孝故次以万章问舜往于田号泣也孝道之本在于情性故次以告子论情性也情性在内而主于心故次以尽心也尽已之心与天通道道之极者也是以终于尽心也篇所以七者天以七纪璇玑运度七政分离圣以布曜故法之也章所以二百六十有一者三时之日数也不敢比易当期之数故取其三时三时者成歳之要时故法之也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者可以行五常之道施七政之纪故法五七之数而不敢盈也文章多少拟其大数不必适等犹诗三百五篇而论曰诗三百也章有大小分章赋篇篇趣五千以卒其文无所取法犹论四百八十六章章次大小各当其事亦无所法也盖所以佐明六艺之文义崇宣先圣之指务王制拂邪之隠括立德立言之程式也洋洋浩浩具存乎斯文矣毛扆影宋蜀大字章句本卷末
  题辞
  即序也赵生尚义故不谓之序而谓之题辞也张镒音释毛扆影宋蜀大字本孙奭音义上
  梁惠王
  叟
  长老之称依皓首之言刘熙注史记注四十四
  何必曰利
  附补赵岐章指言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毛扆校呉文定钞本
  岂能独乐哉
  章指言圣王之德与民其乐恩及鸟兽则忻戴其上大平化兴无道之君众怨神怒则国灭祀绝不得保守其所乐也同前
  数罟
  数音朔丁公著音 张镒音
  莩有梅
  韩诗也丁音释并音义上
  斯天下之民至焉
  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已矜穷则斯民集矣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章指言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首以政杀人人君之咎犹以白刃疾之甚也
  王请勿疑
  章指言以百里行仁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沛然谁能御之
  章指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并毛校呉文定本
  王若隠其无罪
  隠度也刘注文选注五十六
  为长者折枝
  折枝若今之按摩也同后汉书注五十六折草树枝陆善经注音义上
  未之有也
  章指言典籍攸载帝王道纯桓文之事谲正相纷拨乱反正圣意弗珍故曰后世无传未闻仁不施人犹称成德衅钟易牲民不被泽王请尝试欲践其迹答以反本惟是为要此盖孟子不屈道之言也
  则王矣
  章指言人君田猎以时钟鼓有节发政行仁民乐其事则王道之阶在于此矣故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矣
  不亦宜乎
  章指言讥王广囿专利严刑陷民也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章指言圣人乐天贤者知时仁必有勇勇以讨乱而不为暴则百姓安之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
  㵲水名出南阳恐误㵲为儛顾野王释疏二上
  睊睊胥谗
  睊睊侧目视貌言睊睊然怒目相嫉而相谗也张音释音义上
  好君也
  章指言与天下同忧者不为慢游之乐不循肆溢之行是以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也
  于王何有
  章指言夫子恂恂然善诱人诱人以进于善也齐王好货好色孟子推以公刘大王所谓责难于君谓之恭者也并毛扆校丛书堂录本
  王顾左右而言他
  章指言君臣上下各勤其任无惰其职乃安其身也
  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章指言人君进贤退恶翔而后集有世贤臣称曰旧国则四方瞻仰之以为则矣
  未闻弑君也
  章指言孟子云纣以崇恶失其尊名不得以君臣论之欲以深寤齐王埀戒于后也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章指言任贤使能不违其学则功成而不堕屈人之是从已之非则人不成道玉不成圭善恶之致可不察哉
  亦运而已矣
  章指言征伐之道当顺民心民心悦则天意得天意得然后乃可以取人之国也并毛扆校匏庵藏本
  反其旄倪
  老也丁音释音义上
  则犹可及止也
  章指言伐恶养善无贪其富以小王大夫将何惧也毛校匏庵本
  邹与鲁哄
  哄构也构兵以斗也刘注音义上
  死其长矣
  章指言上恤其下下赴其难恶出于已害及其身如影响自然也
  则是可为也
  章指言事无礼之国不若得民心与之守死善道也
  强为善而巳矣
  章指言君子之道正已任天强暴之来非已所招谓穷则独善其身者
  君请择于斯二者
  章指言太王去邠权也效死而守业义也义权不并故曰择而处之也
  焉能使予不遇哉
  章指言谗邪构贤贤者归天不尤人也并毛校匏庵本
  公孙丑
  夫子当路于齐
  当仕路也綦母邃注文选注二十三
  惟此时为然
  章指言德流之速过于置邮君子得时大行其道是以吕望睹文王而陈王图管晏虽勤犹为曾西所羞也毛校丛书堂本
  无是馁也
  言以道义配之则能充塞无是馁也陆注音义上
  则具体而微
  体者四肢股脚也具体者皆微者也皆具圣人之体微小耳体以喻德也刘注文选注五十三
  未有盛于孔子也
  章指言义以行勇则不动心养气顺道无效宋人圣人量时贤者道偏是以孟子究言情理而归之学孔子也毛校丛书堂本
  此之谓也
  章指言王者任德霸者兼力力服心服优劣不同故曰逺人不服修文德以怀之
  此之谓也
  章指言国必修政君必行仁祸福由已不专在天言当防患于未乱也
  未之有也
  章指言修古之道邻国之民以为父母行今之政自已之民不得而子是故众夫扰扰非所常有命曰天吏明天所使也
  不足以事父母
  章指言人之行当内求诸已以演大四端充广其道上以匡君下以荣身也
  反求诸已而已矣
  章指言各治其术术有善恶祸福之来随行而作耻为人役不若居仁治术之忌勿为矢人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章指言大圣之君由采善于人故曰计及下者无遗策举及众者无废功也
  君子不由也
  章指言伯夷柳下惠古之大贤犹有所阙介者必偏中和为贵纯圣能然君子所由尧舜是尊
  战必胜矣
  章指言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章指言人君以尊德乐义为贤君子以守道不回为志
  而可以货取乎
  章指言取与之道必得其礼于其可也虽少不辞义之无处兼金不顾
  此则寡人之罪也
  章指言人臣以道事君否则奉身以退诗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言不尸其禄也
  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章指言执职者劣藉道者优是以臧武仲雨行而不息段干木偃寝而式闾
  予何言哉
  章指言治道不合者不相与言王驩之操与孟子殊君子处时危行言逊故不尤之但不与言至于公行之丧以礼为解也并毛校呉文定本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章指言孝必尽心匪礼之逾论语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可谓孝矣
  何为劝之哉
  章指言诛不义者必须圣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王道之正也
  又从为之辞
  章指言圣人亲亲不文其过小人顺非以谄其上也并毛校丛书堂本
  有私龙㫁焉
  㫁如字或读如㫁割之㫁非也张音 龙㫁谓冈垄㫁而髙者陆注并音义上
  自此贱丈夫始矣
  章指言君子正身行道道之不行命也不为利回创业可继是以君子以龙㫁之人为恶戒也毛校丛书堂本
  宿于昼
  画齐西南近邑音获刘注史记注八十二
  长者绝子乎
  章指言惟贤能安贤智能知微以愚喻智道之所以乖也
  士诚小人也
  章指言大德洋洋介士察察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此之谓也
  吾何为不豫哉
  章指言圣贤兴作与天消息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并毛校丛书堂本
  非我志也
  章指言禄以食功志以率事无事而食其禄君子不由也惠校旴郡重刋廖氏本
  滕文公
  厥疾不瘳
  章指言人当上则圣人秉仁行义髙山景行庶几不倦论语曰力行近仁盖不虚云
  吊者大悦
  章指言事莫当于奉礼孝莫大于哀恸从善如流文公之谓也并毛校呉文定本
  周人百亩而彻
  家耕百亩彻取十亩以为赋也刘熙注孝经疏三
  则在君与子矣
  章指言尊贤师智采人之善善之至也修学校劝礼义敕民事正经界钧井田赋什一则为国之大本也毛校呉文定本
  捆犹叩㧻也
  㧻击也丁音释音义上
  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与露同丁音释 张音释
  秋阳以暴之
  周之秋于夏为盛阳地綦母邃注文选注五十九
  恶能治国家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盖归反蔂梩而掩之
  蔂土笼也梩土轝也丁音释音义上
  命之矣
  章指言圣人縁情制礼奉终墨子尚同质而违中以直正枉怃然改容盖其理也毛校呉文定本
  为之诡遇
  横而射之曰诡遇刘注文选注一 诡计以要禽也陆注音义上
  未有能直人者也
  章指言修礼守正非招不往枉道富贵君子不许是以诸侯虽有善其辞命伯夷不屑就也毛校丛书堂本
  景春曰
  景春孟子时人为纵横之术者刘注宋本文选注三十四
  此之谓大丈夫
  章指言以道匡君非礼不运称大丈夫阿意用谋善战务胜事虽有刚心归柔顺故云妾妇以况仪衍毛校丛书堂本
  媒妁之言
  谓媒氏酌二姓之可否故谓之媒妁也丁音释音义上
  与钻穴隙之类也
  章指言君子务仕思播其道达义行仁待礼而动苟容干禄逾墙之女人之所贱故弗为也
  食功也
  章指言百工食力以禄养贤修仁尚义国之所尊移风易俗其功可珍虽食诸侯不为素餐
  何畏焉
  章指言修德无小暴慢无强是故夏商之末民思汤武虽欲不王末由也已
  独如宋王何
  章指言自非圣人在所变化故谚曰白沙在涅不染自黒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言辅之者众也并毛校丛书堂本
  病于夏畦
  今俗以二十五亩为小畦五十亩为大畦刘熙注史记索隠二十八文选注二十六
  可知已矣
  章指言道异不谋迫斯强之段泄已甚瞰亡得宜正巳直行不纳于邪赧然不接伤若夏畦也
  何待来年
  章指言从善改非坐而待旦知而为之罪重于故譬犹攘鸡多少同盗变恶自新速然后可也并毛校匏庵本
  驱蛇龙而放之菹
  泽生草言蒩綦母邃注文选注四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知者行尧舜之道者也罪者在王公之位见贬绝者刘注史记注四十七
  圣人之徒也
  章指言夫忧世拨乱勤以济之义以匡之是故禹稷骈踬周公仰思仲尼皇皇墨突不及污圣贤若是岂得不辩也毛校匏庵本
  陈仲子
  齐一介士也刘熙注
  螬食实者过半矣
  螬虫也李实有虫食之过半言仲子目无见也同
  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仲子自织屦妻纺纑以易食也缉续其麻曰辟练丝曰纑也同并宋本文选注二十九
  盖禄万锺
  盖音盍丁音 张音音义上
  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章指言圣人之道亲亲尚和志士之操耿介特立可以激浊不可常法是以孟子喻以丘蚓比诸巨擘也毛校匏庵本
  离娄
  黄帝亡其𤣥珠
  案庄子以𤣥珠喻𤣥妙至道耳非实亡其珠也丁音释音义上
  谓之贼
  章指言虽有巧智犹须法度国由先王礼义为上不仁在位播越其恶诬君不谏故谓之贼则上下相须而道化行也
  此之谓也
  章指言法则尧舜以为规矩鉴戒桀纣避逺危殆名谥一定千载而不可改也
  而强酒
  章指言仁所以安莫若为仁恶而弗去患必在身自上达下其道一焉
  自求多福
  章指言行有不得于人一求诸身责已之道也改行饬躬福则至矣
  家之本在身
  章指言天下国家各依其本本正则立本倾则踣虽曰常言必须敬慎也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章指言天下倾心思慕向善巨室不罪咸以为表德之流行可以充四海也
  逝不以濯
  章指言遭衰逢乱屈服强大据国行仁天下莫敌虽有亿万无德不亲执热须濯明不可违仁也
  此之谓也
  章指言人之安危皆由于已先自毁伐人乃攻讨甚于天孽敬慎而已如临深渊战战恐栗也
  此之谓也
  章指言水性趋下民乐归仁桀纣之驱使就其君三年之艾蓄而可得一时欲仁犹将沈溺所以明鉴戒也
  哀哉
  章指言旷仁舍义自暴弃之道也
  而天下平
  章指言亲亲敬长近取诸已则迩而易也
  未有能动者也
  章指言事上得君乃可临民信友悦亲本在于身是以曾子三省大雅矜矜以诚为贵也
  必为政于天下矣
  章指言养老尊贤国之上务文王勤之二老逺至父来子从天之顺道七年为政以勉诸侯欲使庶几于行善也
  次之
  章指言聚敛富君弃于孔子冉求行之同闻鸣鼓以战杀人土食人肉罪不容死以为大戮重人命之至也
  人焉廋哉
  章指言目为神候精之所在存而察之善恶不隠知人之道斯为审矣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貎为哉
  章指言人君恭俭率下移风人臣恭俭明其廉忠侮夺之恶何由干之而错其心
  子欲手援天下乎
  章指言权时之宜嫂溺援手君子大行拯世以道道之指也
  则不祥莫大焉
  章指言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
  可也
  章指言上孝养志下孝养体曾孙事亲可谓至矣孟子言之欲令后人则曾子也
  而国定矣
  章指言小人为政不足闲非贤臣正君使握道机君正国定下不邪侈将何闲也
  有求全之毁
  章指言不虞获誉不可为戒求全受毁未足惩咎君子正行不由斯二者也
  无责耳矣
  章指言言出于身驷不及舌不惟其责则易之矣
  在好为人师
  章指言君子好谋而成临事而惧时然后言畏失言地故曰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不慎则有患矣
  克有罪
  章指言尊师重道敬贤事长人之大纲乐正子好善故孟子讥之责贤者备也
  而以𫗦啜也
  章指言学优则仕仕以行道否则隠逸免寘穷处𫗦啜浮沈君子不与是以孟子咨嗟乐正子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章指言量其轻重无后不可是以大圣受尧二女夫三不孝蔽者所暗至于大圣卓然匪疑所以埀法也
  手之舞之
  章指言仁义之本在于孝弟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况于歌舞不能自知盖有诸中形于外也
  此之谓大孝
  章指言以天下之贵富为不若得意于亲故能怀协顽嚚底豫而欣天下化之父子加亲故称盛德者必百世祀无与比崇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其揆一也
  章指言圣人殊世而合其道地虽不比由通一轨故可以为百王法也惠校旴郡重刋廖氏本
  徒杠成
  杠方桥也张音释音义下
  日亦不足矣
  章指言重民之道平政为首人君由天天不家抚是故子产渡人孟子不取也惠校旴郡重刋廖氏本
  有故而去
  谓有他故不得不行或避怨仇者也綦母邃注通典九十九
  何服之有
  章指言君臣之道以义为表以恩为里表里相应犹若影响旧君之服盖有所兴风谕宣王劝以仁也
  则士可以徙
  章指言君子见几而作故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不济也
  君义莫不义
  章指言君以仁义率众孰不顺焉上为下效也
  大人弗为
  章指言礼义人之所以折中履其正者乃可为中是以大人不行疑礼
  其间不能以寸
  章指言父兄已贤子弟既顽教而不改乃归自然
  而后可以有为
  章指言贵廉贱耻乃有不为不为非义义乃可申
  当如后患何
  章指言好言人恶殆非君子故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仲尼不为已甚者
  章指言论语曰疾之已甚乱也故孟子讥逾墙距门者也
  惟义所在
  章指言大人之行行其重者不信不果所求合义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章指言人之所爱莫过赤子视民则然民懐之矣大人之行不过是也
  可以当大事
  章指言养生竭力人情所勉哀死送终行之髙者事不违礼可谓难矣故谓之大事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章指言学必根源如性自得物来能名事来不惑君子好之朝益暮习道所以臻也
  将以反说约也
  章指言广寻道义详说其事要约至义还反于朴说之美者也
  未之有也
  章指言五霸服人三王服心其服一也功则不同上论尧舜其是违乎
  蔽贤者当之
  章指言进贤受上赏蔽贤𫎇显戮故谓之不祥也
  君子耻之
  章指言有本不竭无本则涸虚声过实君子耻之是以仲尼川上曰逝者如斯
  非行仁义也
  章指言人与禽兽俱含天气就利避害其间不希众人皆然君子则否圣人超绝识仁义之生于已矣并毛校吴文定本
  武王不泄迩
  案注云泄狎也案媟训狎今注以泄训狎借声训耳丁音释音义下
  坐以待旦
  章指言周公能思三王之道以辅成王太平之隆礼乐之备盖由此也毛校呉文定本
  晋之乘
  晋名春秋为乘者取其善恶无不载丁音
  楚之梼杌
  楚谓春秋为梼杌者在记恶而兴善也同并音义下
  则丘窃取之矣
  章指言诗可以言咏颂太平时无所咏春秋乃兴假史记之文孔子正之以匡邪也
  予私淑诸人也
  章指言五世一体上下通流君子小人斩各有时企以髙山跌以陷污是以孟子恨不及乎仲尼也并毛校呉文定本









  古经解钩沈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巻二十七
  长洲余萧客撰
  孟子下
  离娄
  死伤勇
  章指言廉恵勇人之髙行也丧此三名则士病诸故设斯科以进能者也
  发乘矢而后反
  章指言求交取友必得其人得善以全养凶获患是故子濯济难𡗝羿以残可以鉴也
  则可以祀上帝
  章指言貌好行恶西子冒臭丑人絜服供事上帝明当修饰惟义为常也
  可坐而致也
  章指言能修性守故天道可知妄智改常必与道乖性命之旨也
  不亦异乎
  章指言循礼而动不合时人阿意事贵胁肩所尊俗之情也是以万物皆流而金石独止
  则君子不患矣
  章指言君子责已小人不改比之禽兽不足难矣蹈仁行礼不患其患惟不若舜可以忧也
  虽闭户可也
  章指言上贤之士得圣一概颜子之心有同禹稷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失其节则惑矣
  是则章子巳矣
  章指言匡章得罪出妻屏子上不得养下以责己众曰不孝其实则否是以孟子礼貌之也
  易地则皆然
  章指言臣当营君师有馀裕二人处义非殊者也是故孟子纪之而得其同
  尧舜与人同耳
  章指言人以道殊贤愚体别头员足方善恶如一储子之言齐王之不达也并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其良人出
  妇人称夫曰良人刘注文选注十六
  几希矣
  章指言小人茍得谓不见知君子观之与正道乖妻妻妾犹羞况于国人著以为戒耻之甚焉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万章
  予于大舜见之矣
  章指言夫孝百行之本无物以先之虽富有天下而不能取悦于其父母莫有可也孝道明著则六合归仁矣毛校吴文定本
  
  舜以权谋自免亦大圣有神人之助也刘注史记注一
  奚伪焉
  章指言仁圣所存者舍小从大达权之义不告而娶守正道也
  此之谓也
  章指言恳诚于内者则外发于事仁人之心也象为无道极矣友于之性忘其悖逆况其仁贤乎
  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章指言孝莫大于严父而尊之矣行莫过于烝烝执子之政也此圣人之执道无有加焉并毛校吴文定本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南河九河之最在南者刘注史记注一
  夫然后之中国
  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同疏九下
  此之谓也
  章指言徳合于天则天爵妇之行归于仁则天下与之天命不常此之谓也毛校吴文定本
  十有七年舜崩
  若此则舜格于文祖三年之后摄禹使得祭祀焉刘注
  禹避舜之子于箕山之阴
  今颍川阳城是也同
  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嵩髙之北同并史记注一 注补后汉书二十
  其义一也
  章指言笃志于仁则四海宅心守正不足则圣位莫继丹朱商均是也是以圣人孜孜于仁徳也
  朕载自亳
  章指言贤达之理世务也推正以济时物守巳直行不枉道而取容期于益治而已矣
  何以为孔子
  章指言君子大居正以礼进退屈伸达节不违贞信故孟子辨之正其大义也
  而谓贤者为之乎
  章指言君子时行则行时舍则舍故能显君明道不为茍合而违正也
  非尔力也
  章指言圣人由力力有常也贤者由巧巧可増也仲尼天髙故不可阶他人丘陵丘陵由可逾所谓小同而大异者也
  其禄以是为差
  章指言圣人制禄上下差叙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诸侯僭越灭籍从私孟子略记言其大纲以答北宫子之问
  其义一也
  章指言匹夫友贤下之以徳王公友贤授之以爵大圣之行千载为法者也
  公养之仕也
  章指言圣人忧民乐行其道苟善辞命不忍逆距不合则去亦不淹久盖仲尼行止之节也
  耻也
  章指言国有道则能者取卿相国无道则圣人居乘田量时安卑不受言责独善其身之道也
  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章指言知贤之道举之为上养之为次不举不养贤恶肯归是以孟子上陈尧舜之大法下刺缪公之不𢎞也
  而以其官召之也
  章指言君子之志志于行道不得其礼亦不苟往于礼之可伊尹三聘而后就汤道之未洽沮溺耦耕接舆佯狂岂可见也
  是尚友也
  章指言好髙慕逺君子之道虽各有伦乐其崇茂是以仲尼曰毋友不如己者髙山仰止景行行止
  则去
  章指言国须贤臣必择忠良亲近贵戚或遭殃祸伊发有莘为殷兴道故云成汤立贤无方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告子
  犹杯棬也
  杯棬屈木为之也张音释 方言曰海岱之间谓碗为棬丁音释并音义下
  必子之言夫
  章指言养性长义任天自然残木为器变而后成告子道偏见有不纯仁内义外违人之端孟子拂之不假以言也毛校吴文定本
  搏而跃之
  搏以手击水张音释音义上
  其性亦犹是也
  章指言人之欲善犹水好下迫势激跃失其素真是以守正性者为君子随曲拂者为小人也毛校吴文定本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孟子以为白羽之性轻白雪之性消白玉之性坚虽俱白其性不同问告子以为三白之性同刘注文选注十三
  犹人之性与
  章指言物虽有性性各殊异惟人之性与善俱生赤子入井以发其诚告子一之知其粗矣孟子精之是在其中
  亦有外与
  章指言事虽在外行其事者皆发于中明仁义由内所以晓告子之惑也
  亦在外也
  章指言凡人随形不本其源贤者逹情知所以然季子信之犹若告于公都受命然后乃理
  故好是懿徳
  章指言天之生人皆有善性引而趋之善恶异衢髙卞相悬贤愚舛殊寻其本者乃能一诸并毛校吴文定本
  播种而耰之
  耰壅苗根也丁音释音义下
  犹刍豢之恱我口
  章指言人禀性俱有好憎耳目口心所恱者同或为君子或为小人犹麰麦不齐雨露使然也孟子言是所以朂而进之毛校吴文定本
  牛山之木
  南小山曰牛山孟子注注补后汉书二十二
  有梏亡之矣
  梏谓悔吝利害也言利害之乱其性犹桎梏之刑其身故喻之丁音释音义下
  惟心之谓与
  章指言秉心持正使邪不干犹止斧斤不伐牛山山则木茂人则称仁也
  非然也
  章指言奕为小数不精不能一人善之十人恶之虽竭其道何由智哉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章指言舍生取义义之大者也箪食万锺用有轻重纵彼纳此盖违其本凡人皆然君子则否所以殊也
  求其放心而已矣
  章指言由路求心为得其本追逐鸡狗务其末也学以求之详矣
  此之谓不知类也
  章指言舍大恶小不知其要忧指忘心不乡于道是以君子恶之也
  弗思甚也
  章指言莫知养身而养树木失事违务不得所急所以诚未达者也
  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章指言养其行治其正俱用智力善恶相厉是以君子居处思义饮食思礼也
  此为大人而巳矣
  章指言天与人性先立其大心官思之邪不乖越故谓之大人也
  终亦必亡而已矣
  章指言古修天爵自乐之也今要人爵以诱时也得人弃天道之忌也惑以招亡小人事也
  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章指言所贵在身人不知求膏梁文绣已之所优赵孟所贵何能比之是以君子贫而乐也
  亦终必亡而已矣
  章指言为仁不至不反诸已谓水胜火熄而后已不仁之甚终必亡矣为道不卒无益于贤也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章指言功毁几成人在慎终五谷不熟美稗是胜是以为仁必其成也
  亦必以规矩
  章指言事各有本道有所隆彀张规矩以喻为仁学不为仁犹是二教失其法而行之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而搂其处子
  搂牵也刘向注文选注十八刘熙注宋本文选注十八
  则将搂之乎
  章指言临事量宜权其轻重以礼为先食色为后若有偏殊从其大者屋庐子未达故譬搂紾也
  有馀师
  章指言天下大道人并由之病于不为不患不能是以曹交请学孟子辞焉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并毛校吴文定本
  髙叟之为诗也
  为犹解说也丁音释
  尚或墐之
  墐路旁冢也同并音义下
  五十而慕
  章指言生之膝下一体而分喘息呼吸气通于亲当亲而疏怨慕号天是以小弁之怨未足为愆也
  何必曰利
  章指言上之所欲下以为俗俗化于善久而致平俗化于恶久而致倾是以君子创业慎其所以为名也
  储子得之平陆
  章指言君子交接动不违礼享见之仪亢答不差是以孟子或见或否各以其宜也
  众人固不识也
  章指言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孔子将行冕不及税庸人不识课以功实淳于虽辨终亦屈服正者胜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掊克在位
  掊深也丁音释音义下
  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章指言王道寖衰转为罪人孟子伤之是以博思古法匡时君也
  志于仁而已
  章指言招携懐逺贵以徳礼既其用兵庙胜为上战胜为下明贱战也
  不能一朝居也
  章指言善为国者必藏于民贼民以往其馀何观变俗移风非乐不化以乱济民不知其善也并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大桀小桀也
  章指言先王典礼万世可遵什一供贡下富上尊
  吾子过矣
  章指言君子除害普为人也白圭壑邻亦以狭矣是故贤者志其大者逺者也
  恶乎执
  章指言论语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重信之至也毛校吴文定本
  𫍙𫍙
  吐禾切盖言辞不正欺罔于人自夸大之貌张音释此字音他又逹可切说文云欺也字作𧦧者音怡
  𧦧𧦧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今诸本皆作𫍙即不合注意当借读为𧦧丁音释并音义下
  可得乎
  章指言好善从人圣人一概禹闻谠言答之而拜𫍙𫍙吐之善人亦逝善去恶来道若合符诗曰雨雪瀌瀌见𬀪聿消此之谓也
  免死而巳矣
  章指言士虽正道亦有量宜聴言为上礼貌次之困而免死斯为下矣备此三科亦无疑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言忧患者以生全安乐者得死亡也陆注音义下章指言圣贤困穷天坚其志次贤感激乃奋其虑凡人佚乐以丧知能贤愚之叙也
  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章指言学而见贱耻之大者激而厉之能者以改教诲之方或折或引同归殊涂成之而已并毛校吴文定本
  尽心
  所以立命也
  章指言尽心竭性足以承天夭寿祸福秉心不违立命之道惟是为珍
  非正命也
  章指言人必趋命贵受其正岩墙之疑君子逺之
  求在外者也
  章指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故孔子曰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求仁莫近焉
  章指言每必以诚恕已而行乐在其中仁之至也
  众也
  章指言人有仁端达之为道凡夫用之不知其为宝也
  无耻也
  章指言耻身无分独无所耻斯必逺辱不为忧矣
  何若人有
  章指言不慕大人何能有耻是以隰朋愧不及黄帝佐齐桓以有勲颜渊慕虞舜仲尼叹庶几云
  而况得而臣之乎
  章指言王公尊贤以贵下贱之义也乐道忘势不以富贵动心之分也各从所尚则义不亏矣
  达则兼善天下
  章指言内定常满嚣嚣无忧可出可处故云以游修身立世贱不失道达善天下乃用其宝句践好游未得其要孟子言之然后乃喻
  虽无文王犹兴
  章指言小人待化乃不辟邪君子特立不为俗移故称豪杰自兴也
  则过人逺矣
  章指言人情富盛莫不骄矜若能欿然谓不如人非但免过卓绝乎凡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不怨杀者
  章指言劳人欲以佚之杀人欲以生之则民无怨也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言君子所过人者在于政化存其身者在于神明陆注音义下
  岂曰小补之哉
  章指言王政浩浩与天地同道霸者徳小民人速睹是以贤者志其大者也
  善教得民心
  章指言明法审令民趋君命崇寛务化民爱君徳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毛校吴文定本
  在襁褓
  襁博物志曰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一尺二寸以负小儿于背上声类曰褓者小儿被子也丁音释音义下
  达之天下也
  章指言天性良能仁义是也达之天下恕乎己也
  沛然莫之能御也
  章指言圣人潜隐辟若神龙亦能飞天亦能小同舜之谓也
  如此而已矣
  章指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尼之道也
  故达
  章指言孤孽自危故能显达膏粱难正多用沉溺是故在上不骄以戒诸侯也
  而物正者也
  章指言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章指言保亲之养兄弟无他诚不愧天育养英才贤人能之乐过万乘孟子重焉一章再云也并毛校吴文定木
  盎于背
  如负之于背陆注音义下
  四体不言而喻
  章指言临莅天下君国子民君子之乐尚不与存仁义内充身体履方四支不言蟠辟用张心邪意溺进退无容于是之际知其不同也
  此之谓也
  章指言王政普大教其常业各养其老使不冻馁二老闻之归身自托众鸟不罗翔凤来集亦斯类也
  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章指言教民之道富而节用畜积有馀焉有不仁故曰仓廪实知礼节也
  不达
  章指言𢎞大明者无不照包圣道者成其仁是故贤者志大宜为君子
  利与善之间也
  章指言好善从舜好利从跖明明求之常若不足君子小人各一趋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子莫执中
  言子等无执中陆注音义下
  举一而废百也
  章指言杨墨放荡子莫执一圣人量时不取此术孔子行止唯义所在
  不为忧矣
  章指言饥不妄食忍情抑欲贱不失道不为苟求能无心害夫将何忧并毛校吴文定本
  不以三公易其介
  介操也刘注宋本文选 章注十八  指言柳下恵不恭用志大也无可无否以贱为贵也
  犹为弃井也
  章指言为仁由已必在究之九轫而辍无益成功论之一篑义与此同
  恶知其非有也
  章指言仁在性体其次假借用而不己实何以易在其勉之也
  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章指言忧国忘家意在出身志在宁君放恶摄政伊周有焉凡人志异则生篡心也
  孰大于是
  章指言君子正己以立于世世美其道君臣是贵所过者化何素餐之谓也
  大人之事备矣
  章指言人当尚志志于善也善之所由仁与义也欲使王子无过差也
  奚可哉
  章指言事有轻重行有小大以大包小可也以小信大未之闻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犹弃敝蹝
  屣草屦可履刘注文选注四十三
  乐而忘天下
  章指言奉法承天政不可枉大孝荣父遗弃天下虞舜之道趋舍若此孟子之言揆圣意也
  夫非尽人之子与
  章指言人性皆同居使之异君子居仁小人处利譬犹王子殊于众品也
  居相似也
  章指言舆服器用人用不殊尊贵居之志气以舒是以居仁由义盎然内优胸中正者眸子不瞀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似人畜禽兽但爱而不能敬也刘注文选注十九
  君子不可虚拘
  章指言取人之道必以恭敬恭敬贵实虚则不应实者谓敬爱也
  然后可以践形
  章指言体徳正容大人所履有表无里谓之柚梓是以圣人乃堪践形也
  而弗为者也
  章指言礼断三年孝者欲益富贵怠厌思减其日君子正言不可阿情丑欲期之故譬以紾兄徐徐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有达财者
  达财周恤之一本作才说云以有善才就开其性理也陆注音义下
  君子之所以教也
  章指言爱人之术莫善五者养育英才君子所珍圣所不倦其惟诲人乎恵校盱郡重刋廖氏本
  变其彀率
  率循也谓彀张其弩又当循其射道令必中于表丁音释 率法也陆注
  跃如也
  跃如心愿中也同
  能者从之
  当勤求也同并音 章义下 指言曲髙和寡道大难追然而履正者不枉执徳者不回故曰人能𢎞道丑欲下之非也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章指言穷达巻舒屈伸异变变流从化守者所慎故曰金石独止不殉人也
  滕更有二焉
  章指言学尚虚已师诲贵平是以滕更恃二孟子弗应
  其退速
  章指言赏僭及淫刑滥及善不僭不滥诗人所纪是以季文三思何后之有
  仁民而爱物
  章指言君子布徳各有所施事得其宜故谓之义也
  是之谓不知务
  章指言振裘持领正罗维纲君子百行先务其崇是尧舜亲贤大化以隆道为要也
  及其所爱也
  章指言发政施仁一国被恩好战轻民灾及所亲著此魏王以戒人君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虎贲三千人
  先儒言如猛虎之奔丁音释
  𬱃角屖厥地
  𬱃即额字屖音西义与栖迟同息也久也字从尸下辛或作犀牛字误也同并音义下
  不能使人巧
  章指言规矩之法喻若典礼人不志仁虽诵宪籍不能以善善人修道公输守绳政成器美惟度是应得其理也毛校吴文定本
  被袗衣
  袗衣之美者陆注
  貉稽曰
  貉貊鹤二音既是人性当音鹤纂文曰俗人姓也丁音释
  既入其苙
  苙栏也圈也同
  是以言餂之也
  注云餂取也今案字书及诸书并无此餂字郭璞方言注云音忝谓挑取物也其字从金今此字从食与方言不同盖𫝊写误也学者宜详同
  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孟子意自以当之邹鲁相邻故曰近圣人之居无乎尔有乎尔疑之也此意以况绝笔于获麟也陆注并音义下

  古经解钩沉巻二十七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