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作者:吴楚材 吴调侯 
1695年
卷一

    序一

      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传,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辩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师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书,无不精切而确当。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

    序二

      古文宜选乎?曰:“无庸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则选尚已。古文至今日,操选政者,代有其人,骎骎乎有积薪之叹矣!尚宜选乎?曰:“无庸也!”详略互见,醇疵错陈,则选又尚已。且余两人非敢言选也,即焉云耳!即之奈何?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釐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盖诸选家各有精思深意,以抉古人之奥,读之者取此置彼,则美者或遗;一概观览,则劳于睹记,此余两人所以汇而集之也。

      至于考订之下,偶有所得,则亦谨附之,以备参究,不敢雷同附和,以取讥于大雅。若夫声音之间,点画之际,诸家或以为无益于至义而忽之,而不知童子之所肄习,终身勿能忘;况考试之时,一有不合,即遭摈斥,可不慎欤?余两人之从事于兹也,有年矣!兢兢焉一义之未合于古,勿敢登也;一理之未欠慊于心,勿敢载也;一段落、一钩勒之不轨于法度,勿敢袭也;一声音、一点画之不协于正韵,勿敢书也。

      山居寂寥,日点一蓺以课子弟,而非敢以此问世也;间有好事者有所许可,辄手录数则以去,乡先生见之者,必曰:“诸选之美者毕集,其缺者无不备,而讹者无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宜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余两人默然相视良久,曰:“唯唯!弗敢当!弗敢当!诚若先生言,抑亦何敢自私。”退而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付诸梓人,以请政于海内君子云。

      康熙戊寅仲冬山阴吴乘权楚材吴大职调侯氏题于尺木堂

    例言

      一、古文选本如林,而所选之文若出一辙,盖较学相传既为轻车熟路,欲别加选录,虽蹊径一新,反多扞格。故是编所登者,亦仍诸选之旧。

      一、古文须评注兼有方能豁然。若有注无评,或有评无注,譬若一人之身,知其有面目而不知其有血脉,知其有血脉而不知其有面目,可乎?是编字义典故逐次注明,复另加评语,庶读之者明若观火。

      一、诸选各有妙解,颇多阙略,是当取其所长以补其不足,便成全璧。是编遍采名家旧注,参以己私,毫无遗漏。

      一、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是编于艰奥须解者固细加阐发,即目前便语亦未尝率意忽过,庶于初学有补。

      一、诸选本圈点外或加角,或加小画,虽各有取义,然初读不能即晓,徒以眩目。是编但加圈点,盖评注既详,信口读去,奥旨自明。又于圈下加一小圆点,以便句读。

      一、是编注解字义典故毕,加一小圈,苒下评语。又本文评语外欲下总评,复加一小圈以别之,庶一览便省。

      一、字音,今人颇多忽略。是编音声无一字不注,且即注于本字之下,便于诵读。

      一、字画,今人亦多不讲究,余痛恨此病。是编样本皆经手录,不间昼夜寒暑,剞劂告峻,复严加校雠,誓不留一画之讹贻误后人。

      吴乘权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