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厚斋先生集
卷之十七
作者:金干
1766年
卷之十八

箚记

小学

小学箚记凡例

一。蒙养之道。莫切于小学。而初学之士。或病于难读。故本文注解之外。广搜古今诸书。苟有发明于是书者。率皆收录。以备参考。

一。箚记一以集说为主。而诸家注解之已见于栗谷集注者。自可参考。故幷不采录。

一。或有一事而有注解不同者。则两存其说。以考其得失。

一。若是一事则虽诸人之言。皆连书无圈。

一。凡古人姓名之可考者。本文出处之可据者。亦一幷采录。以便考阅。

一。字音字义。童蒙讲习之初。不可不先知。故凡音义一用韵书。而参以他书。务为详悉。使览者易晓。

一。此书是童幼先读之书。故一以详悉为主。而不避其烦细。

一。各条下或以己见论辨。则添一按字以别之。

题辞

标题

标。韵书表也。广韵。举也记也。

利者生物之遂

论语遂事不谏注。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

不加毫末。

按此四字。或就性分上看。盖言性分上不加毫末也。或就工夫上看。盖言工夫上不加毫末也。然以其下万善足焉及注中天性浑全等语观之。上说似长。

物欲交蔽。

按物欲交蔽。盖谓众欲争至。故曰交蔽。非谓物与欲各为一物而迭相交侵也。今谚解以物欲判作二物。恐失本旨。

暴弃。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以培其根以达其枝。

陈氏注。以小学之教为培根。以大学之教为达枝。饶氏曰养其仁义礼智之性。如培壅木之根本。充其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与夫爱亲敬兄忠君弟长之道。如发达木之枝条也。此与陈注不同。

明命赫然。

按此即太甲所谓顾𬤊天之明命。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是也。盖以天之所赋言则谓之命。以人之所受言则谓之性。其实一也。必曰明者。以其体本自明故也。赫然。又所以状其明也。

罔有内外。

按下文所谓德即内也业即外也。盖德崇于内而业广于外者。此皆天命所当然之理。而初未尝有内外之间也。

饶氏曰。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而德之积于内者极其崇高。由是推之。使家齐国治天下平而业之施于外者极乎广博。则有以复其性之本然云云。

按德即道之有得于内者。业如受业所业之业。格致诚正修之工夫。无非业也。此则大学之事也。德既崇于内。而业既广于外。然后可复厥初本性之善。所谓德崇业广。乃复其初者。其意不过如此。今饶氏之说。恐未免倒说也。盖人必先复其性之本然而后乃可推此以致齐治平之功。岂有先致齐治平而后方始复其性之本然者哉。窃观饶氏之意。盖以德崇属明德。业广属新民。故有此云云。而自不觉其言之颠倒也。况本文只言穷理修身而已。初不言齐治平。则饶氏说尤似未安。栗谷于饶注删使家齐国治天下平八字。其意想亦为此故也。

教弛。

弛。说文弓解也。

纷挐。

挐。说文持也。又牵引也又烦也。霍去病传。匈奴相纷挐。师古曰乱相抟持也。

喧豗。

豗。韵书相击也。又喧声也。李白诗飞湍瀑流争喧豗。

爰辑。

辑。韵书敛也。

庶几觉悟后来之学者尔。初学之小子。

按尔字或连上学者读。此尔字虚。或连下初学读。此尔字实。未知孰是。崔士逊曰尔字属上句为语助似是。

书题

书题。

先师文纯公曰小学书之题辞也。

隆师亲友之道。

按吴氏曰道者当然之理也。集解曰道则讲习之方。沙溪先生曰道者修为之方。三说不同。

扞格不胜。

韵书扞格。不入。又相抵捂也。学记曰发然后禁则扞格胡客反而不胜。注捍拒捍也。格读如冻𠗂之𠗂。谓地之冻。坚刚难入也。栗谷先生曰格如民莫敢格之格。即拒逆之意。读如字。士直曰若从栗谷说。则格如医书关格之意。司马温公释格物之格字。曰格犹捍也御也。此格字与栗谷说当参看也。

无古今之异。

吴氏讷曰无古今之异。即朱子搜集以成书者是也。沙溪先生曰大学或问论小学处。有曰古法之宜于今者。亦既辑而成书云云。正与吴氏说互相发也。牛溪先生曰无古今之异。指人性而言。按无古今之异者。即指小学洒扫应对爱亲敬兄隆师亲友之道也。盖世虽有古今之异。而道未尝有古今之别也。今世之人。虽不见小学全书。然其杂出于传记者。尚多有之。但读者谓以古今异宜而莫之行。然绝不知其所谓洒扫应对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等事。则实无古今之异。其未始不可行于今日者亦明矣。又按杂出于传记者。固不能无古今之异。而其中亦有随古今而不异者。即爱亲敬长等事是也。

蒐。

韵书春猎曰蒐。又索也。集韵通作搜。

晦庵题。

按朱子于他序。幷称新安朱熹。而于此独称晦庵何耶。岂或夫子作此书。以授童蒙小子。故不称姓名耶。且如毛诗大学中庸之类。皆是古圣贤所撰。故于其序。不敢称私号而称姓名。今此小学是夫子所自纂集。故不称姓名而只称私号耶。

总论

格言。

格。至也又正也。

谗说。

先师曰荀子伤良曰谗。谗说犹言害善之说也。

众口辨言铄于外。

先师曰辨言。即一种时俗强辨捷给之说。外似有据而实害正理者。孟子非由外铄我注。铄以火销金之名。自外而至内也。

那个是做人底样子。

那个。语录어ᄂᆡ것。又뎌。又어ᄃᆡ。眉训彼也。做作也。底当处也。或作的。又그런거시。眉训ᄒᆞᆫ。又样子본。

就上面讲究委曲。

沙溪先生曰上面者。小学之上面也。郑愚伏经世曰各件事事上面也。语录曰。小学是学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又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之类。古人小学都曾理会来。然其间却有多少事。如仁必有所以为仁者。敬必有所以为敬者。故又来大学致知格物上穷究教尽。上面운녁。如下面外面里面前面后面其义同。委曲。委亦曲字之意。고븨고븨。犹言曲尽也。

涵养。

韵书涵濡也。

只就上点化出些精彩。

按就上与上文就上面意同。点化。疑妆点变化之意。西河龙门之下。大鱼能点其额者。化而为龙。些。죠고매。精彩。ᄭᆞᆺᄀᆞᆺ다。出去声。

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

便곳又쉽다。得。语辞。又올타。有得意。他뎌又ᄂᆞ믜。眉训彼也。又其人也。了语辞。又ᄆᆞᆺ다又아다。眉训在末句者。事之已毕为了。

只去理会许多闲汨董。

去。语辞。有去意。眉训舍此事为彼之意。理会。혜아리다又ᄉᆡᆼ각다又아다。眉训讲究也。溪训整理省察也。许多。만타。闲。闲漫也。又쇽졀업다。汨董。잡되다。性理大全补注南人杂鱼肉置饭中。谓之汨董羹。谓杂乱不切之事也。古有罗浮颖老。取饮食杂烹之。名曰汨董羹。

已自有三分了。

按三分。即十分之三也。

出治。

按出与点化出之出同。治即修治之义也。

都蹉过了。

都。오로。蹉过。드틔텨디내다。

不能更转去做。

按小儿自能食。便教以右手。能言。便教以男唯女兪。六年教以数与方名。七年教以不同席不共食。以至成童。皆有当做事。而到今年已长大。则其势不能更为转去能言能食时做其事。转去六年七年时做其事也。转去。犹言도로가다。

地头。

地头。语录ᄯᅡᄭᅳᆺ。

箚住。

箚住。眉训坚立也。沙溪先生曰箚。剌着也。凡物剌着则不移动。故曰箚住。

脚跟。

跟。说文足踵也。古根切。音근。

现在。

中庸章句素位。犹言现在也。

只消旬月工夫。

消。语录犹须也。

李周翰。

见语类。朱子答李伯谏书。周翰倾倒相与。甚至恨未识面耳。退溪先生曰书在未见前。语类说在已见后。

时文。

按时文。疑程式合于时样之文。即是科文也。

这须是自见得。

这。语录이。眉训此也。

也有古人说话。

也。语辞。又ᄯᅩ。辞之反也。而含犹且之意。如俗语抑而复扬之曰그려도。眉训亦也犹也。

亦要理会。

要。语录求也。又브듸又ᄒᆞ여곰。

文为制度。

礼记仲尼闲居。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注马氏曰制度者。文为之体。文为者。制度之用。簠簋俎豆。所谓制度也。升降上下。所谓文为也。按文为制度。或以为兼小大学看。或以为只以小学言。未知孰是。

立个。

个。语录语辞。

陆氏。

字子静号象山谥文安。为学深思顿悟。第进士知荆门军。生徒数十百人。

做对。

沙溪先生曰犹今联句。

吕氏。

字伯恭号东莱谥成。夷简六世孙。好问之孙也。开封人。寓居婺州金华。隆兴进士第。仕至秘书省著作。

尔雅训诂。

尔雅。周公所作。训诂。尔雅有释训释诂两篇。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

脱然。

按脱然。如身被一物而一朝脱而去之也。更兼洒然之意。

躐等。

韵书躐。逾跨也。礼记学不躐等。

陈氏。

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人。朱子守漳遂从学。先生每称为吾道得人。性孝友。名播天下。以特奏恩授泉州安溪簿。有四书口义等书。先生尝曰安卿看得道理尽密。诸生未有能及之者。

程子说主敬工夫可以补小学之阙。

按程子语止阙字。朱子曰自小学不传。伊川却是带补一敬字。

循序。

循。说文行顺也。广韵依也沿也。

合内外。

先师曰内心也外身也。言敬能合身心而为工也。

纲领。

按纲谓如网之有纲。领谓如衣之有领。

李氏。

字公晦号果斋。邵武光泽人。进士为国子学录。端谨纯笃。博学能文。著传心精语紫阳年谱。

编次。

编。说文次简也。字林以绳次物。又列也。

真氏。

字希元号西山谥文忠。浦城人。本姓慎。避孝宗讳改真。登庆元五年宏词科。立朝数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直声振朝野。韩伒胄立伪禁以锢善类。凡近世大儒之书皆显禁绝之。公独晩出。慨然以斯文自任。正学遂明于后世。

许氏。

字平仲号鲁斋谥文正。河内人。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通。仕元为集贤大学士。追封魏国公。

衡曰。

曰字他本无。

入于空虚。流于功利。

按空虚。如老佛之类。功利。如管商之徒。

立教

命犹令也。

朱子曰天之生此人。如朝廷之命此官。人之有此性。如官之有此职。

健顺。

朱子曰就原头定体上说则未分五行时。只谓之阴阳。未分五性时。只谓之健顺。及分而言之则阳为木火。阴为金水。健为仁礼。顺为义智。

不食邪味。

邪。说文不正也。沙溪先生曰邪味。医书所谓孕妇食异味则妊子有类之谓也。按沙溪先生此说。即俗所谓孕妇食兔肉则生子缺唇。食鹅肉则生子騈拇之类也按邪味是不正之味。即饮食之乖于义理。失其正而不当食者。以下文释邪色曰不正之色。释淫声曰不正之声者例之。意甚分明。盖凡人之饮食视听。莫非所当慎者。而至于孕妇妊娠之时。感化之际。尤不可以不慎。则凡不合于义理而失其正者。岂所当食而视听之哉。大抵此章自寝不侧至诵诗道正事。首尾一意。而究其大槩则不过曰妊子之时。一饮一食一听一视。皆当出于义理之正云尔。大戴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所求非正味。太宰荷升不敢煎调。

割切肉也。

士直曰论语则下有不得其酱则不食之文。故以割肉为释。此则当通言凡物。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按诵诗必以夜者何也。无乃夜则心神精一。清明而无杂虑故耶。正事。集解以二典对二南。而兼言诗书者。其意虽好。然集说所谓事之合礼者。恐其说通耳。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本传曰妊子之时。必谨所感。心感于物则其子形音肖之。故能谨于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识过人矣。

内则曰凡生子。择诸母与可者使为子师。

按凡生子三字。内则本文无。朱子曰可。列女传作阿。即所谓阿母也。后汉书有阿母。此与本注不同○长乐刘氏曰名彝字执中宽则容德固多。裕则临事不挠。慈则仁性丰盈。惠则恩意浃洽。温则言动粹和。良则心意纯熟。恭则容止必庄。敬则明诚不散。具此八善而加之以畏慎。将之以寡言。妇人之全德也。然后可以为子之师焉。若不正厥始。不淑其习。乌能正厥性哉。内则注师教以善道者。

教以右手。

集解教以右手。取其便也。与本注取其强少异。

男唯。

曲礼必慎唯诺。注郑云唯恭于诺。方氏曰唯之声速而质。诺之声缓而文。

男鞶革。

韵书曰鞶大带也。縏小囊也。然则大带之鞶字。与小囊之縏字不同。此鞶字依韵书只作大带看似好。士直曰大带非小儿所宜。作小囊似胜。

耦曰门。奇曰户。

说文门闻也。从二户。户护也。半门为户。又外曰门。内曰户。

学书计。

书计。即周官保氏所谓六书九数是也。以数必计其多少。故又谓之计。

衣不帛襦袴。

内则曰童子不裘不帛。

请肄简谅。

简谅。内则注一说简者。简要。谓使之习事务从其要。不为迂曲烦扰也。

舞象。

礼记文王世子下管象。注下管象者。堂下以管奏象舞之曲也。周颂维清。乃象舞之乐歌。

学射御。

射谓五射。御谓五御。

乐八音之器也。

按说文曰乐者。声音之摠名也。今注以乐为八音之器。恐未安。仲固曰以乐之大体言则固然也。若以童蒙所学习者言。则不得不以器训乐也。余曰不然。所谓学乐者。盖谓学乐之声律。岂是只学其器之谓哉。童蒙之学乐。与长大之学乐。虽有精粗浅深之别。而其所学者。同是声律也。若以为只学其器而已。则是其所学者。只某是金器某是石器某是丝器某是竹器也。十三岁儿所学。岂但如此。窃恐决无是理也。

二十而冠。

礼记冠义注陈氏曰男者阳类。二十而冠。以阴而成乎阳。女者阴类。十五而笄。以阳而成乎阴。

大夏。

大夏。周礼注禹乐也。禹治水敷土。言其德能大中国也。

惇行孝悌。

按童稚所行。无非孝悌之事。而但不无简略。至二十成人之后。始责以惇厚孝悌之行。看此一惇字可见也。

内而不出。

内而不出。内则注一说谓不出言以为人谋画。按以下文方物出谋发虑之说观之。所谓不为人谋画之说亦好。可以备一意也。◑此章十年学书计。十三学乐。成童学射御。二十学礼。所谓六艺之学备矣。

礼五礼。

吉凶军宾嘉。

三十而有室。

周礼地官媒氏掌万民之判。注判半也。得偶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礼记曲礼三十曰壮。有室。家语哀公问曰礼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岂不晩哉。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道。女子十五而许嫁。有适人之道。白虎通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方氏曰嫁必止于二十。娶必止于三十。阴以少为美。阳以壮为强故也。

博学无方。逊友视志。

博学无方。士秀曰言学无常师。惟善人所在则往师之也。余曰不然。此与孟子立贤无方之无方。其意同。朱子曰方类也。惟贤则立之于位。不问其类也。然则所谓博学无方者。亦言所学无常。惟善则是学。其意不过曰凡学之所当学者。皆当学之。而无所不学云尔。无所不学。故曰博学无方。谓所学非一方也。士秀曰上文既言博学不教。则此不当更言博学无方。况其下继言逊友视志。则师友对说。意益分明。余曰博学二字。上下虽同。然以文势观之。上博学下言不教二字。则博学工夫之尚浅可知。下博学下言无方二字。则博学工夫之已深可知。岂可以博学二字叠见之。故遽为生疑。而近舍本文之正意。远求言外之他旨哉。至于师友对说。尤似失旨。古人之以师友对说者。盖亦有之。然或言师而不言友。或言友而不言师者。亦多有之。如出就外传。只言其师也。如益者三友。只言其友也。此等文字。不可泥看。礼记旅币无方。注旅陈也。庭实所陈之币。非一方所贡。故曰无方。檀弓就养无方。注近就而奉养之。无一定之方。观此等说则无方之意益明矣。

受田给政役。

周礼地官遂人掌邦之野。辨其野之土。以颁田里。夫一廛田百亩。古者一夫一妇。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八家是为八百八十亩。馀公田二十亩。八家分之得二亩半。以为庐舍。城邑之居。亦各得二亩半。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周礼天官太宰听政役。注郑司农云政谓军政也。役谓发兵起役徒也。郑康成云政谓赋也。或作正。或作征。地官遗人均地政。注读为征税也。

四十始仕。

曲礼曰四十强而仕。注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仕者为士以事人。治官府之小事也。

方物。

朱子曰方。犹对也。比方以穷理。

命为大夫服官政。

按命即再命三命之命。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三命受下大夫之位。四命为上大夫。曲礼五十服官政。注服官政者。为大夫以长人。与闻邦国之大事者也。才可用则使之仕。德成乃命为大夫也。

七十致事。

王制七十致政。注致政事。以其不能服职任之劳也。孔颖达正义七十曰老。在家则传家事于子孙。在官则致所掌职事还君。退还田里也。

姆教婉娩。

姆。左传伯姬待姆。莫透切。士昏礼注姆。妇人年五十无子。出而不复嫁。能以妇道教人者。婉。韵书顺也。娩。韵书媚也。庆源辅氏曰婉有委曲之意。娩有迟缓之意。○沙溪先生曰。世宗朝词臣定礼记句绝。以姆教为句。非是。本朝谚解亦因此而误。以失本旨耳。姆句教连下读为是云云。按以姆教为句则是主女子言。而其下婉娩听从。即女子之事也。以姆为句则是主姆言。而其下教婉娩听从至礼相助奠。皆以姆之教女子者言也。下说恐不若上说之为顺。第观本注曰此皆教以女德。此皆教之学女事。此皆教以祭祀之礼云云。味此注中三教字。则此一节自首至尾。幷把作姆之教者。恐亦得之。

麻枲

麻有子曰枲。礼记间传貌若枲注。枲牡麻也。

纴。韵书机缕也。诗采𬞟注。缯帛也。

组。说文绶属。小者以为冕缨。诗诂云组间次五采为之。增韵经纬也织也。诗执辔如组。按今若以说文绶属之义见之。织纴之织字。当蒙纴组𬘓三字看。盖言织此纴组𬘓三物也。第不若本注训组为织之为顺。士直曰织纴恐皆织也。曰治丝茧则缯帛自在其中。何必更言之。

𬘓

𬘓说文圜采也。杂记𬘓以五采。注𬘓施诸缝中者。若今时绦。

酒浆

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三曰浆。注浆犹今之酨浆也。酨之言载米汴相载。内则浆注醋水也。曺芝山名好益以为粥之甚稀。以酒小许和而酿之。

笾豆

笾。说文竹豆也。面径尺柄尺。其实容四升。豆说文古食肉器也。周礼醢人掌四豆之实。注实容四升。论语注笾。竹豆。豆。木豆。三礼图说。笾盛棘栗修脯糗饵之属。豆盛菹醢之属。

菹醢

菹。说文酢菜也。以粒米和酢以渍菜也。周礼七菹。韭菁芹葵茆菭草名荀。醢说文肉浆也。周礼醢人注肉汁。用肉作醢多汁。诗醓醢以荐。注凡作醢者。必先䏝干其肉莝之。杂以粱曲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甀中百日即成。

助奠

严陵方氏曰。相助长者而奠之于神也。庆源辅氏曰。始于容德。中于女工之事。终于祭祀之礼。妇人之事尽是矣。

十五而笄

笄。说文簪也。其端刻鸡形。丧服小记笄所以卷发。严陵方氏曰笄者。妇人首饰。盖成人之服也。

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王氏曰。女子非二十而后可嫁。以为二十而不嫁则非礼也。○按凡女子年二十而遭父母之丧者。俟其服阕则当二十二年而嫁。今曰二十三年何欤。士秀曰岂以其遭故也。或在于二十年之末。则其终。制也不得不在于二十三年之初故如是为言耶○郭叔云子从曰。内则云女子十有五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言二十三年而嫁。不止一丧而已。故郑云父母丧也。若前遭父服未阕那。得为母三年。则是有故二十四而嫁。不止二十三也。朱子答曰内则之说。亦大槩言之耳。少迟不过一年。二十四而嫁。亦未为晩也。今以朱子大槩言之说观之。则所谓二十三年之意可知也。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方氏曰聘言由彼而问此。奔言自此而趋彼。

常视毋诳

父母之母字。女字内有两点。象女之两乳也。毋自欺之毋字。女字内画出外。有女淫奸之象。有奸当禁止。故以毋为禁止之辞。长乐刘氏曰。幼子之性。纯明自天。未有外物生其好恶者。无所学而不可成也。故视之以诚信则诚信笃于其心。视之以诈伪则诈伪笃于其志矣。

立必正方

士相见礼云正方不疑君。疑谓邪向之也。

尔雅曰门侧之堂谓之塾。古今注。塾之为言熟也。臣来朝君。至门外。更详熟所应对之事。礼记家有塾注。古者仕焉而已老。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侧之堂。谓之塾。

孟子周曰庠。庠养也。礼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注庠之言详。于以考礼详事也。

孟子殷曰序。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序。注序者次序王事也。

学。说文觉悟也。学校庠序之摠名。

二千五百家为州

礼记本注二千五百上有万字。按周礼五党为州。注党五百家。州二千五百家。前汉食货志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家。以此观之。礼记注恐误。

以教元子众子及卿大夫士之子与所升俊选之士焉。

大学序曰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夫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教以人伦

问人伦不及师何也。朱子曰师之义即朋友。而分则与君父等。朋友多而师少。以其多者言之。

圣人。谓尧也。契。臣名。

按孟子本注朱子曰契。舜臣名也。朱子既以契为舜臣。则所谓圣人是指舜而言也。此以为尧何也。仲固曰命契为司徒。已在于尧时。舜则特因其旧而戒饬之而已。故以尧言之。余曰然则当曰契尧臣。而朱子于此。何以谓舜臣也。仲固曰契之为司徒。虽在于尧时。而契之事舜最久。其敷教成功。特在于舜时。故乃以舜臣言之耶。

敬敷五教。在宽。

蔡氏曰圣贤之于事。虽无所不敬。而此又事之大者。故特以敬言之。宽。裕以待之也。陈氏曰名雅言敷教之道。必主于敬。而尤在于宽。苟一于敬则或失于急迫。一于宽则或失于纵弛。皆所不可。

典乐

乐。说文五声八音之总名。白象鼓形。𢆶在木上。

胄子

广韵胄子。国子也。

直而温。简而无虐。

朱子曰直而温。宽而栗。直与宽。本自是好。但济之以温与栗则尽善。至如刚简二字则微觉有弊。故戒之以无虐无傲。盖所以防其失也。某所以分开。欲见防其失者。专为刚简而设。不蒙上直宽二句。

八音克谐。神人以和。

八音。周礼春官注金锺镈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箫管也。○春官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注六律。合阳声也。六同。合阴声也。此十二者。以铜为管。转而相生。黄锺为首。其长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大合乐者。谓遍作六代之乐。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祗物鬼。动羽裸之属。

五声十二律注○与孟子离娄篇箚记五音六律参看

汉志宫为四声纲。宫为君。乐书宫土音。其数八十一。其声最大而中。声出于脾。合口而通之。其声圆而居中。故主合。商金行之声最清。曰商伤也。律中夷则。夷亦伤也。商为臣。前律历志。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角为民。五行则为木。征。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征为事。乐书云声出于心。而齿合吻开谓之征。征火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羽为物。乐书云声出于肾。而齿开吻聚谓之羽。羽水也。○新安陈氏曰黄锺为第一宫。其长九寸。隔八下生。林锺为征。三分损一。其长六寸。林锺隔八上生。大簇为角。三分益一。其长八寸。惟此三律。长皆全寸而无馀分。馀律则馀分参差不齐矣。太簇下生南吕为羽。南吕上生姑洗为角。林锺为第二宫。宫生征。征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以下皆仿此。以至仲吕为第十二宫。十二宫各有五声。凡六十声。宫征商羽角。隔八相生之序也。由宫声之浊而长。以渐而清且短之。序则为宫商角徵羽。假令黄锺为宫则相去一律而太簇为商。又相去一律而姑洗为角。又相去二律而林锺为征。又相去一律而南吕为羽。羽距黄锺之宫又相去二律焉。相去一律则音节和。相去二律则音节远。故征角之间。近征收一声。比征稍下曰变征。宫羽之间。近宫收一声。少高于宫曰变宫。所以济五声之不及也。

被之八音

仲固曰被之八音之八音。是八音之器也。余曰不然。夫既云八音则是八者之音。非器也。礼记曰声成文谓之音。然则所谓八音者。即为八者之音可知。况此注上既言八音二字。而其下乃言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则下虽不复言音之一字。而上音字已蒙之矣。仲固曰所谓被之八音者。是言以十二律之声。被之八音之器也。夫十二律。既是声也。而八音又是声也。则岂有以声被声之理哉。余曰不然。凡以此加彼。通谓之被。则以此声加之彼声者。亦可谓之被。何必被之于器而后始可谓之被也。盖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元来皆有自然之声。金有金之声。石有石之声。但无律吕以调和。则其清浊高下。不合于节文耳。于是圣人作阴阳十二律。被之八者。以调其清浊高下之声。然后方始合于节文。而始为成文之音耳。即朱子所谓乐有五声十二律。以为八音之节者此也。且孟子遏密八音。集注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乐器之音也。此言尤为分晓矣。

养性情育人材事神祗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切。

按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即是养性情也。命汝典乐。教胄子。即是育人材也。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即是事神柢和上下也。至于乐之所以养性情。所以育人材。所以事神祗。所以和上下。即体也。其养性情育人材事神祗和上下。即用也。其性情之养。人材之育。神祗之事。上下之和。即是功效也。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周礼本注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

乡大夫

王制注大司徒。命乡大夫论述乡学之士。才德颖出于同辈者而礼宾之。升其人于司徒。

知仁圣义忠和

程子曰。惟圣罔念作狂。如周礼六德之圣。通明之谓也。按以成德之序言之。则仁在知先。而以入德之序言之则知在仁先。此则教童子者。故以入德之序言之。

不弟之刑

不弟。周礼本注不敬师长也。

乱民之刑

乱民。周礼本注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也。王制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注变乱名物。更改制度。或挟异端邪道。以罔惑于人。皆足以乱政。故在所当杀。按王莾主安石之类。轻变祖宗旧章。以致天下大乱。疑此即改作之事也。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通典注。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皆阴也。陈氏曰旧注阴阳之说。似为拘泥。又曰文王世子礼记篇名言春诵夏弦。与此不同。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吕氏曰先生者。父兄之称。有德齿可为人师者。犹父兄。故亦称先生。以师为父兄则学者自比于子弟。故称弟子。论语谓有酒食先生馔。则先生之号。亦通父兄也。

温恭自虚。所受是极。

朱子大全注必虚其心。然后能有所容。极谓尽其本源也。

毋骄恃力

朱子曰恃力。如恃气力胡乱打人之类。盖自少便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按恃力。朱子以为恃气力胡乱打人。则与温柔孝弟相反者。

必就有德。

朱子大全有德。作其德。

抑扬反复

新安陈氏曰抑扬。谓声音高下。反复。谓前后重复翻倒。

诗本性情。有邪有正。使人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

按好善应上有正字。恶恶应上有邪字。盖有邪。故读其诗。使人便兴起其恶恶之心。有正。故读其诗。使人便兴起其好善之心也。

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礼记礼运本注。会合也。物合其则也。如头容宜合于直之类。束收敛也。如手容宜恭之类。蔡氏清曰此注未稳。盖人之肌肤。元有个会处。筋骸元有个束处。惟心所运行而已。心存而不放则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自然凝固而不解。非强制之谓也。

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

新安陈氏曰。邪秽谓私欲之污恶。皆荡涤而无馀。查滓谓道理勉强未纯熟者。皆消融而无迹也。

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

云峯胡氏曰。兴于诗。知之事。成于乐则知之精。故曰义精。立于礼。行之事。成于乐则行之熟。故曰仁熟。

子夏曰吾必谓之学矣

朱子曰人固有资禀自好。不待学而自能尽此数者。然使其为学。亦不过学此数者。故曰人虽以为未学。吾必以为已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