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序 南瀛探索
第一章 总论
黄文博总编辑
第二章

    第一章 总论

    台南县位于台湾本岛的西南方,是台湾平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东以关仔岭、大冻山、崁头山、竹头山、三角南山和嘉义县为界;以西阿里关山、大乌山、内乌山、草山顶、龙船窝、大坪溪和松仔脚溪和高雄县为界。南以二仁溪(二层行溪)和高雄县为界;又以曾文溪和台南市为界。北以三层崎、鹿寮水库和八掌溪与嘉义县为界。

    清初,康熙22年(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把明郑首都“承天府”(今台南市)改为“台湾府”,隶属于福建,设台湾府,分置诸罗、台湾、凤山等3县,当时台南县境,分隶于台南与诸罗2县;光绪13年(1887),“台湾府”迁建于今天的“台中市”,原在台南的“台湾府”,由于位在新的“台”湾府(台中)之“南”,故改称“台南府”。日本治台后,明治28年(1895)将台南府改设为台南县,明治34年(1901)改为台南厅,大正9年(1920)始改为台南州。

    战后,民国35年(1946)1月重划县市,又将原台南州的台南与嘉义等2市划为省辖市,馀编为台南县,改郡为区,改街、庄为乡、镇。继则复将水上、太保二乡划归嘉义市,安顺乡编入台南市,并增设林内、麦寮、褒忠、东势等4乡,复将原阿里山番界改设吴凤乡。至此,全县计辖10区,15镇,52乡,1166村里,15649邻。同年4月9日,县治即由台南迁移新营现址。民国39年(1950),全台行政区域再度调整,将八掌溪以北地区并嘉义市,另设嘉义、云林两县,馀八掌溪以南原辖区域为今之台南县。重划行政区域后,台南县仅辖原新营、新化、新丰、北门、曾文等5区,计7镇24乡。

    民国57年(1968)2月2日,学甲乡升格为学甲镇。民国70年(1981)12月25日,因台南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新营镇,改制为新营市。复永康乡因人口急速成长,依据台湾省各乡镇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第7条第2款规定,人口在15万人以上者,得设县辖市之规定,于民国82年(1983)5月1日改制为永康市,形成现今的2市7镇22乡。

    南瀛乡土教材架构是以历史做为分期的基准,将全文分为10个章节,分别为一、总论,二、变动的南瀛,三、史前时代的南瀛,四、早期的南瀛,五、荷兰时期的南瀛,六、明郑时期的南瀛,七、清代时期的南瀛,八、日本时期的南瀛,九、战后南瀛,十、结论。

    “总论”将本县的行政沿革做一简单的介绍,再将各章节的架构及内涵逐一呈现。

    第二章“变动的南瀛”,从南瀛地区的地理环境、海岸变迁、河流地形及河道变迁来解释及发现南瀛河流的特性,河道变迁对人的影响,再述河流与南瀛开发的关系,最后呈现出本区人地互动下的区域特色。

    第三章“史前时代的南瀛”,这部分又将整个漫长未有文字纪录的史前时代,依时间的顺序及发现遗址的地区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环境,以左镇人的发现为代表;第2部分,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分为早中晚期,分别以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做为代表说明;第3部分,则以台南地区茑松文化遗址的分布、茑松文化人的文化内涵,来说明铁器时代南瀛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文化发展。

    第四章“早期的南瀛”,本章从南瀛地区平埔族族群(蔴豆社群、萧垅社群、目加溜湾、大武垄社群、大目降、新港社群、哆啰啯社群)及其分布,来探讨西拉雅原住民的社会与生活,而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平埔族人的社会文化变迁,又分为(一)传统生业、(二)生活习俗、(三)社会组织与人口变化等3部分做讨论。最后则谈到平埔族群的宗教信仰变迁。

    第五章“荷兰时期的南瀛”,这章最初以季节性的渔民、农民与海盗、海商的兴起,做为时代的背景,再从大员政权的确立与殖民统治的形态,来说明对平埔族的征伐与统治、滨田弥兵卫事件、宗教传播与教化等;在农业垦殖方面,则以(一)荷人的奖励农业、(二)郭怀一抗荷事件两个部份来做探讨;当然,在荷兰时期东亚贸易网络的开展是不可不谈的,这小节则从米、糖、鹿皮产量的提高、外销,与对中国、日本、南洋国际贸易的开展,来探讨整个荷兰时期南瀛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状态。

    第六章“明郑时期的南瀛”,本章细分7节,概述明郑时期的军政、海权、垦殖、聚落、水利、平埔族番社抚化与结语等内容,将17世纪中下叶的台湾面貌清晰勾勒与呈现。从明郑时期的军政看汉人政权的建立、从明郑时期在南瀛的垦植见其背景与制度的建立、垦殖的形式及汉人移民潮与郑氏垦殖的范围;由明郑时期的水利兴筑见其缘由与背景、水利开筑形式与整个南瀛地区陂圳的分布;政权建立、水利兴逐与移民潮,造就了明郑时期南瀛地区汉人聚落的形成;最后,则仍不免要谈到对平埔族社的安抚与教化。

    第七章“清代时期的南瀛”,在清代的帝国统治下,第1节探讨从政治面、经济面去看整个南瀛的转变。第2节则从水利的开发与聚落、街庄的大量出现,谈汉人移垦社会的建立,此时期却也因此造成了汉番关系的改变,与西拉雅族的危机与变迁。第3节则延续汉人移垦社会建立后宗族的成长,与形成发展的探讨。谈到移垦社会,其移民社会的动乱─民变与械斗则一定得谈讨的议题,所以整个第4节的部分,则从动乱的背景谈到民变、分类械斗、动乱的分析、民变与分类械斗的关系。最后两节,前者先谈到清代时期产业与贸易的发展,后者则探讨移垦社会的民俗与文化活动,此小节也再细分三部分(一)宗教信仰、(二)文化活动与社会意义(三)移垦社会的特质。

    第八章“日本时期的南瀛”,本章的章节架构如下:第1节日本对台统治政策概述:日本时期的统治体制、殖民行政组织、皇民化运动;第2节武装抗日与政治文化运动:南瀛保卫战、武装抗日事件、政治文化运动;第3节嘉南大圳的兴建:嘉南大圳兴建的背景、嘉南大圳的兴建、3年轮灌的实施与农民抗争、水利组织;第4节现代化制糖与糖业发展:总督府的糖业奖励、新式制糖业的发展、4大制糖会社概述、制糖会社下的台湾蔗农;第5节盐场的开设:日治以前台南县盐场史略、日本时期台南盐场的增辟与发展;第6节新式学校和教育:教育政策的演变、制度化期(大正8年至昭和20年)、各类教育概述、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第7节都市计划与现代化的生活设施:都市计划与街面整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第8节艺文活动:传统文学、新文学、文学团体、近代绘画;第9节小结。

    第九章“战后南瀛”,本章的章节架构如下:第1节战后南瀛的政治:由接收到劫收、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中的南瀛、白色恐怖与南瀛、南瀛地方自治的实施、南瀛重要政治人物概述;第2节战后南瀛的经济发展:土地改革与农业发展、南瀛的工业发展、南瀛的商业活动;第3节战后南瀛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南瀛的社会变迁、南瀛地方的风俗的发展、南瀛教育文化的发展、南瀛观光休憩的发展;第4节小结。

    第十章“结论”,将各章节做统整而完整的介绍,并将南瀛地区各时期的面貌、人与地关系,族群与族群的关系、社会与生活做简单的呈现。

    最后,希望借由本文建立以历史为纵轴的南瀛乡土教育补充教材,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对南瀛历史的发展,以及曾经和南瀛发生关系的人与事及其大环境,有一全面性及客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