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轻唇之⾳,古读皆为重唇。《诗》:“凡⺠有丧,匍匐救之”,《檀⼸》引《诗》作“扶服”,《家语》引 作“扶伏”;⼜“诞实匍匐”,《释⽂》:“本亦作‘扶服’”;《左传》昭⼗⼆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释 ⽂》:“本⼜作‘匍匐’,‘蒲’本亦作‘扶’”;昭⼆⼗⼀年:“扶伏而击之”,《释⽂》:“本或作‘匍匐’”;《史 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范雎传》:“膝⾏蒲服”、《淮阴侯传》:“俛出袴下蒲伏”、《汉书·霍光传》:“中 孺扶服叩头”,皆“匍匐”之异⽂也。

古读“扶”如“酺”,转为“蟠”⾳。《汉书·天⽂志》:“晷⻑为潦,短为旱,奢为扶。”郑⽒ 云:“‘扶’当为‘蟠’,⿑鲁之间声如‘酺’,‘酺’、‘扶’声近‘蟠’,⽌不⾏也。”《史记·五帝本纪》:“东 ⾄蟠木。”《吕⽒春秋》:“东⾄扶木。”⼜云:“禹东⾄槫木之地。”“扶木”谓扶桑也,《说⽂》作“槫桑”。古 ⾳“扶”如“蟠”,故⼜作“蟠木”。《⼀切经⾳义》“菩萨”⼜作“扶薛”

“服”⼜转为“犕”⾳。《说⽂》引《易》“犕⽜乘⾺”,“犕⽜”即“服⽜”也。《左传》:“王使伯服、 游孙伯”,《史记·郑世家》作“伯犕”,《后汉书·皇甫嵩传》:“义真犕未乎”,注:“‘犕’古‘服’字。” “服”⼜转为“謈”⾳。《汉书·东⽅朔传》:“舍⼈不胜痛,呼謈。”服虔云:“謈⾳‘暴’。”邓展 云:“‘⽠瓝’之‘瓝’。”师古⽈;“痛切而叫呼也,与《⽥蚡传》‘呼服’⾳义皆同。”《⽥蚡传》:“蚡疾,⼀ ⾝尽痛,若有击者,謼服谢罪。”晋灼云:“‘服’⾳‘瓝’。关西俗谓得杖呼及小儿啼为‘呼瓝’。”

《广韵》:“菢,薄报切,⿃伏卵。”“伏,扶富切,⿃菢⼦。”“伏”“菢”互相训,而声亦相转,此伏羲 所以为庖牺、伏羲⽒亦称作庖牺⽒。《说⽂》:“??,迫也,读若《易》虙羲⽒。”《唐韵》:“??,平秘 切。”《⾵俗通》:“伏者,别也,变也。伏羲始别⼋卦以变化天下。”“伏”⼜与“逼”通。《考⼯记》:“不伏 其辕,必缢其⽜。”注:“故书‘伏’作‘偪’。杜⼦春云:‘偪当作伏。’”按,“偪”、“迫”、“别”、“变”皆 重唇。“伏”⼜与“冯”通。⽪冰切《史记·魏世家》:“中旗冯琴而对”,《春秋后语》作“伏琴”;《战国 策》:“伏轼撙衔”,《汉书·王吉传》:“冯式撙街。”

古⾳“负”如“背”,亦如“倍”。《史记·鲁周公世家》:“南⾯倍依”,《汉书·徐乐传》:“南⾯背 依”,“倍”与“背”同,即负扆也。《书·禹贡》:“⾄于陪尾”,《史记》作“负尾”,《汉书》作“倍尾”。《汉 书·宣帝纪》:“⾏幸负阳宫”,李斐⽈:“负⾳倍。”《东⽅朔传》:“倍阳、宣曲尤幸”,师古⽈:“倍阳即萯阳 也。”《释名》:“负,背也,置项背也。”《书》:“⽅命圯族”,《史记》作“负命”,《正义》云:“‘负’⾳‘佩’,依《字通》,负违也。” 按,“负命”犹⾔“背命”。“负”亦为⽼⺟之称。《汉书·⾼帝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如湻⽈:“俗谓⽼⼤⺟为负。”师古 ⽈:“刘向《烈⼥传》:‘魏曲沃负者,魏⼤夫如耳之⺟也。”此则古语谓⽼⺟为负耳。武负,武家之⺟ 也。”案,古称⽼妪为负,若今为婆,皆重唇、⾮轻唇。

古读“附”如“部”。《左传》:“部娄无松柏”,说⽂引作“附娄”,云:“附娄,小⼟⼭也。”今⼈称培𪣻 《诗》:“景命有仆”,《传》:“仆,附也。”《广雅》:“薄,附也。” “苻”即“蒲”字。《左传》:“取⼈于萑苻之泽”,《释⽂》:“苻⾳蒲。”《晋书》:“蒲洪孙坚,背有 草‘付’字,改姓苻。”

古读“佛”如“弼”,亦如“勃”。《诗》:“佛时仔肩”,《释⽂》:“佛,‘毛’苻弗反,⼤也。郑 ⾳‘弼’,辅也。”《学记》:“其求之也佛”,《正义》:“佛者佛戾也。”《释⽂》:“本⼜作拂,扶弗反。”《曲 礼》:“献⿃者佛其⾸。”注:“佛,戾也。”《释⽂》:“作‘拂’,本⼜作‘佛’,扶弗反。”《晋书》:“赫连勃 勃”,《宋书》作“佛佛”。乞伏⽒亦作“乞佛”。古⾳“伏”“佛”皆重唇“佛”亦作“?”,《说⽂》:“?,⼤ 也,读若‘予违汝弻’。”

古读“⽂”如“⾨”。《⽔经注·汉⽔篇》:“⽂⽔即⾨⽔也。”今吴⼈呼蚊如“⾨”。《书》:“岷嶓既 艺”、“岷⼭之阳”、“岷⼭导江”,《史记·夏本纪》皆作“汶⼭”。《汉书·武帝纪》⽂⼭郡注:“应劭⽈:‘⽂ ⼭,今蜀郡?⼭。’”《礼记》:“君⼦贵⽟而贱?”,“?”或作“玟”,《释⽂》:“玟,武⼱切,⼜⾳枚。”《汉书·⾼ 帝纪》:“亡诸⾝帅闽中兵”,如湻⽈:“闽⾳缗。”应劭⽈:“⾳⽂饰之⽂。”“⽂”“闽”同⾳,皆重唇也。《史 记·鲁世家》“平公⼦⽂公”,世本作“湣公”,“湣”与“闵”同,“闵”亦从“⽂”声。

古读“弗”如“不”。《广韵》“不”与“弗”同分勿切。《说⽂》:“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 之‘笔’,‘笔’‘弗’声相近也。” 古读“弗”如“弼”。《孟⼦》:“⼊则无法家拂⼠”,《史记·夏本纪》:“⼥匡拂予”。

古读“笰”如“蔽”。《诗》:“翟笰以朝”,《传》:“笰,蔽也。”《周礼注》引作“翟蔽以朝”;“簟笰⿂ 服”,笺:“笰之⾔蔽也。”“簟笰朱鞹”,《传》:“⾞之蔽⽈笰”。

古读“茀”如“孛”。《史记·天官书》:“星茀于河戌”,《索隐》云:“‘茀’⾳‘佩’,即孛星也。”《汉书 ·⾕永传》:“茀星耀光”,师古⽈:“‘茀’与‘孛’同,⾳步内反。” 论语:“⾊勃如也”,说⽂两引,⼀作“孛”,⼀作“艴”。《广韵》⼗⼀部没韵:“艴,艴然不悦,蒲没 切。”此古⾳。⼜⼋物部:“艴,浅⾊,敷勿切。”此⿑梁以后之⾳。

古读“繁”如“鞶”。《左传·成⼆年》:“曲县繁缨以朝”,《释⽂》:“繁,步⼲反。”“繁缨”亦作“樊 缨”。《周礼·⼱⾞》:“⽟路锡樊缨,⼗有再就”,注:“樊读如‘鞶带’之‘鞶’,谓今之⾺⼤带也。”《释 ⽂》:“樊,步⼲反。”《广韵》⼆⼗六桓部有“繁”字,云:“繁缨,⾺饰,薄官切,陆元明作步⼲切,是寒 桓不分也,故知寒桓分开口合口呼,亦起于法⾔诸⼈。“繁”⼜转“婆”⾳。《左传·定四年》:“殷⺠七族, 繁⽒、锜⽒。”《释⽂》:“繁,步河反。”《汉书·公卿表》:“李延寿为御史⼤夫,⼀姓‘繁’。”师古 ⽈:“‘繁’⾳蒲元反。”《陈汤传》:“御史⼤夫繁延寿。”师古⽈:“‘繁’⾳蒲胡反。”《萧望之传》师古 ⾳“婆”,《⾕永传》师古⾳“蒲何反”,延寿⼀⼈,而小颜三易其⾳,要皆重唇⾮轻唇,则是汉时无轻唇之 证也。《史记·张丞相列传》:“丞相司直繁君”,《索隐》⾳“繁”为“婆”。《⽂选》“繁休伯”,吕向⾳“步何 反”。《广韵》⼋⼽部有“繁”字,薄波切,则“繁”姓读为“婆”⾳为正。

古读“蕃”如“卞”。《汉书·成帝纪》引《书》“于蕃时雍”,“于蕃”即“于变”也,《孔宙碑》⼜ 云:“于卞时雍”,卞变蕃皆同⾳。 古读“藩”如“播”。《周礼·⼤司乐》:“播之以⼋⾳”,注:“故书‘播’为‘藩’。杜⼦春云:‘播’当 为‘藩’ ,读‘后稷播百谷’之‘播’。”《尚书·⼤传》:“播国率相⾏事”,郑注:“播”读为“藩”。

古读“偾”如“奔”。《礼射义》:“贲军之将”,注:“‘贲’读为‘偾’,覆败也。”《诗·⾏苇传》引 作“奔军之将”。

古读“汾”如“盆”。《庄⼦·逍遥游篇》:“汾⽔之阳。”司⾺彪、崔撰本皆作“盆⽔”。

古读“纷”如“豳”。《周礼·司⼏筵》:“设莞筵纷纯”,郑司农云:“‘纷’读为‘豳’。”

古读“甫”如“圃”。《诗》:“东有甫草”,《韩诗》作“圃草”,《薛君章句》:“圃,博也,有博⼤茂草 也。”郑笺云:“甫草,甫⽥之草也,郑有圃⽥。”《释⽂》:“郑⾳‘补’。”《左传》:“及甫⽥之北竟”,《释 ⽂》:“甫,布五反,本亦作‘圃’。”

古⾳“敷”如“布”,《书·顾命》:“敷重篾席”,《说⽂》引作“布重??席。”《诗》:“敷政优优”,《左传》 引作“布政”。《仪礼·管⼈》:“‘布幕于寝⾨外’,注:今⽂‘布’作‘敷’。” “敷”亦读如“铺”。《诗》:“铺敦淮𣸣”,《释⽂》:“韩诗作‘敷’。”⼜“敷时绎思”,《左传》引 作“铺”。《蓼萧笺》:“外薄四海”,《释⽂》云:“诸本作‘外敷’。”注:“芳夫反”,是亦读如“铺”也。《公 ⽺·隐元年》释⽂:“扳,普颜反,旧敷闲反。”是古读“敷”如“普”。

古读“⽅”如“旁”。《书》:“⽅鸠僝功”,《说⽂》两引,⼀作“旁逑僝功”,⼀作“旁救孱功”,《史记》 作“⽅聚布功”。《书》:“⽅施象刑惟明”,《新序》引作“旁施”。《⽴政》:“⽅⾏天下”,亦读为“旁”,与 《易》“旁⾏而不流”义同,《传》云:“⽅,四⽅”,⾮也。《书》:“⽅告无辜于上”,《论衡》引作“旁”。《⼠ 丧礼》:“牢中?⼨”,注:今⽂“旁”作“⽅”。《左传》:“衡流而⽅⽺”,《释⽂》:“⽅,蒲郎反。”《庄⼦·逍 遥游篇》:“彷徨乎无为之侧”,崔撰本作“⽅⽺”。

“⽅”⼜读如“谤”。《论语》:“⼦贡⽅⼈”,郑康成本作“谤⼈”。《广雅》:“⽅,表也。边,⽅ 也。”《说⽂》:“⽅,并船也。”古⼈读“⽅”重唇,与“边”、“表”、“并”声相近。《字林》:“穮,⽅遥 反。”“襮,⽅沃反。”“邶,⽅代反。” 吕忱,魏⼈,其时初⾏反语,即反语可得“⽅”之正⾳。六朝以后, 转重唇为轻唇,后世不知有正⾳,乃强为类隔之说,谬矣。

古⾳“鲂”如“鳑”。《说⽂》:“‘鲂’或作‘鳑’。”《春秋》:“晋侯使⼠鲂来乞师”,《公⽺传》作“⼠ 彭”,是“鲂”⾮轻唇也。

古⾳“逢”如“蓬”。《诗》:“鼍⿎逢逢“,《释⽂》:“逢,薄红反。徐仙⺠⾳‘丰’。”亦读“丰”为重 唇也。《尔雅》:“岁在甲⽈阏逢”,《淮南·天⽂训》作“阏蓬”。《庄⼦·⼭木篇》:“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今 本“蓬”作“逢”,盖浅⼈妄改。兹据陆⽒释⽂。即孟⼦之逢蒙也。后世声韵之学⾏,妄⽣分别,以“⿎逢 逢”读重唇,⼊东韵;“相逢”字读轻唇,⼊锺韵。⼜别造⼀“逄”字,转为薄江切,训⼈姓改“逢 蒙”、“逢丑⽗”之“逢”为“逄”以实之,则真⼤谬矣。洪⽒《隶释》引司⾺相如云:“乌获、逢蒙之巧”, 王褒云:“逢⾨⼦,弯乌号。”《艺⽂志》亦作“逢⾨”,即“逢蒙”也。《古今⼈表》有“逢于何”数⼈,阳 朔中有太仆逢信,《左传》有逢伯陵、逢丑⽗矣,汉有逢萌,《庄⼦》:“羿逢蒙不能睥睨”,《淮南⼦》:“重以 逢⾨⼦之巧”,皆作“逢迎”之“逢”。⽯刻有《汉故博⼠赵传逢府君神道逢童⼦碑》,其篆⽂皆从“夆”。 《魏元丕碑》有“逢牧“,《孔宙碑》有“逢祈”,《逢盛碑阴》有“逢信”。亦不书作“逄”。⼜闻汉儒尚 借“蜂”为“逢”,则恐诸“逢”当读为“鼍⿎逢逢”之“逢”,洪说是也。汉魏以前未有“逄”字,其为六 朝⼈妄造无疑。《广韵>江部⼜有“韸”字,训“⿎”声,此即“鼍⿎逢逢”之“逢”,⾳转为薄江切,俗师 改从⾳?,⼜以夆为夅,皆所谓不知而作也。

古读“封”如“邦”。《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释⽂》:“邦或作封”;“而谋动⼲⼽于邦内”,《释 ⽂》:“郑本作‘封内’。”《释名》:“邦,封也。有功于是,故封之也。” “封”⼜读如“窆”。《檀⼸》:“县棺而封”,注:“‘封’当为‘窆’,下棺也。”《春秋传》作“堋”。《周 礼·乡师》:“及窆,执斧以莅匠师。”郑司农云:“‘窆’谓葬下棺也。《春秋传》⽈:‘⽇中而塴’,《礼记》所 谓‘封’者。”《太仆》:“窆亦如之”,郑司农云:“‘窆’谓葬下棺也。《春秋传》所谓‘⽇中而塴’,《礼记》 谓之‘封’,皆葬下棺也。⾳相似,‘窆’读如‘庆封汜祭’之‘汜’。”《左传》:“⽇中而塴”,《释 ⽂》:“堋,北邓反,下棺也。《礼》家作‘窆’,彼验切,义同。”《说⽂》:“堋,丧葬下⼟也。《礼》谓之 封,《周官》谓之窆。”封,府容切;堋,⽅验切;窆,⽅邓切徐邈⾳甫邓切,声皆相似,故可互转。后儒不 通古⾳,乃有类隔之例,不知古⾳本无轻唇也。古⼈读“封”如“邦”,先郑云:“窆、塴、封⾳相似”,是 东京尚无轻唇⾳。

古⾳“勿”如“没”。《尔雅》“蠠没”,即《诗》“密勿”也。《诗》“⿌勉从事”,《刘向傅》引作“密勿 从事”。《礼记·祭义》:“勿勿诸其欲其响之也”,注:“勿勿犹勉勉。”《⼤戴礼·曾⼦志事篇》:“君⼦终⾝守此 勿勿”,注:“勿勿犹勉勉。”《曲礼》:“国中以策彗?勿”,注:“?勿,骚摩也。”古⼈读“勿勿”重唇故 与“勉”、“摩”声相转。《颜⽒家训》云:“《战国策》⾳‘刎’为‘免’。”古⾳“刎”、“免”皆重唇,六朝 ⼈转“勿”为轻唇,故以为异。

古读“副”如“劈”。《说⽂》:“副,判也。”“判”“副”双声。引《周礼》“副辜”,籀⽂作“疈辜”。 《诗》:“不坼不副”,读“孚逼反”。《字林》:“判也,匹亦反。”《诗释⽂》。

古读“罚”如“軷”。《周礼·⼤驭》:“犯軷”,注:“故书‘軷’作‘罚’。杜⼦春云:‘罚’当为‘軷’, 读‘軷’为‘别异’之‘别’。”

古读“⾮”如“颁”。《说⽂》:“??,赋事也,读若‘颁’。⼀⽈读若‘⾮’。”《周礼·⼤宰》“匪颁之 式”,郑司农云:“匪,分也。”“匪”、“颁”双声。

古读“匪”如“彼”。《诗》:“彼交匪敖”,《春秋·襄廿七年传》引作“匪交匪敖”;《诗》“彼交匪纾”, 《荀⼦·劝学篇》引作“匪交匪纾”。《春秋襄⼋年传》引《诗》“如匪⾏迈谋”,注:“匪,彼也。”《广 雅》:“匪,彼也。” “匪”⼜与“邲”通。《诗》:“有匪君⼦”,《韩诗》作“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