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道行经序第一 释道安

道行经后记第二 未详作者

放光经记第三 未详作者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四 道安法师

须真天子经记第五 未详作者

普曜经记第六 未详作者

贤劫经记第七 未详作者

般舟三昧经记第八 未详作者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第九 未详作者

合首楞严经记第十 支敏度

首楞严经后记第十一 未详作者

新出首楞严经序第十二 弘充法师

法句经序第十三 未详作者

阿维越致遮经记第十四 出经后记

魔逆经记第十五 出经后记

慧印三昧及济方等学二经序赞第十六 王僧孺撰

圣法印经记第十七 出经后记

文殊师利净律经记第十八 出经后记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第十九 佛念法师

合微密持经记第二十 支恭明

○道行经序第一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地含日照,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无形,两忘玄漠,块然无主,此智之纪也。夫永寿莫美乎上干,而齐之殇子;神伟莫美于凌虚,而同之涓滞;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种;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由此论之,亮为众圣宗矣。何者?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也。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名教远想者,智度之蘧庐也。然存乎证者,莫不契其无生而惶眩;存乎迹者,莫不忿其荡冥而诞诽。道动必反,优劣致殊,眩诽不其宜乎,不其宜乎!要斯法也,与进度齐轸,逍遥俱游,千行万定,莫不以成。众行得字而智进,全名诸法参相成者,求之此列也。且其经也,进咨第一义以为语端,退述权便以为谈首。行无细而不历,数无微而不极,言似烦而各有宗,义似重而各有主。璅见者庆其迩教而悦寤,宏者望其远标而绝目。陟者弥高而不能阶,涉者弥深而不能测,谋者虑不能规,寻者度不能尽。既杳冥矣,真可谓大业渊薮,妙矣者哉!然凡谕之者,考文以征其理者,昏其趣者也;察句以验其义者,迷其旨者也。何则?考文则异同每为辞,寻句则触类每为旨。为辞则丧其卒成之致,为旨则忽其始拟这义矣。若率初以要其终,或忘文以全其质者,则大智玄通,居可知也。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染,谓之智也,故曰远离也。三脱照空,四非明有,统鉴诸法,因后成用,药病双亡,谓之观也。明此二行,于三十万言,其如视诸掌乎。颠沛造次,无起无此也。

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九十章为《道行品》。醒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然经既抄撮,合成章指,音殊俗异,译人口传,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由是《道行》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仕行耻此,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垣,出为《放光品》。斥重省删,务今婉便,若其悉文,将过三倍。善出无生,论空特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焕尔阐幽。支谶全本,其亦应然。何者?抄经删削,所害必多,委本从圣,乃佛之至诫也。安不量末学,庶几斯心,载咏载玩,未坠于地。检其所出,事产始,犹令折伤玷缺,戢然无际。假无《放光》,何由解斯经乎?永谢先,所蒙多矣。今集所见,为解句下。始况现首,终隐现尾,出经见异,铨其得否,举本证抄,敢增损也。幸我同好,饰其瑕讠适也。

○道行经后记第二

△未详作者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译者月支菩萨支谶,时侍者南阳张少安、南海子碧,劝助者孙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日,洛阳城西菩萨寺中沙门佛大写之。

○放光经记第三(二十卷者。)

△未详作者

惟昔大魏颍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学道为沙门,出塞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六十万馀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胡本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界仓垣水南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共集议,晋书正写。时执胡本者,于阗沙门无罗叉,优婆塞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共笔受。正书九十章,凡二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一言。时仓垣诸贤者等,大小皆劝助供养,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都讫。经义深奥,又前后写者参校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门竺法寂来至仓垣水北寺求经本。写时捡取现品五部并胡本,与竺叔兰更共考校书写,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讫,于前后所写校最为差定,其前所写可更取校。晋胡音训畅义难通,诸开士大学文生书写供养讽诵读者,愿留三思,恕其不逮也。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四

△释道安

《放光》、《光赞》同本异译耳。其本俱出于阗国持来,其年相去无几。《光赞》,于阗沙门只多罗以泰康七年赍来,护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之。《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阗为师送至洛阳,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先《光赞》来四年,后《光赞》出九年也。

《放光》,于阗沙门无罗叉执胡,竺叔兰为译,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从约必有所遣于天竺辞及腾每大简焉。

《光赞》,护公执胡本,聂承远笔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每至事首,辄多不便,诸反复相明,又不显灼也。考其所出,事事周密耳。互相补益,所悟实多。恨其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既残不具,并《放光》寻出,大行华京,息心居士翕然传焉。中山支和上遣人于仓垣断绢写之,持还中山。中山王乃众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经。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赞》人无知者。昔在赵魏,迸得其第一品,知有兹经,而求之不得。至此,会慧常、进行、慧辩等将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因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寻之玩之,欣有所益,辄记其所长,为《略解》如左。

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故其为经也,以如为首,以法身为宗也。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由是其经万行两废,触章辄无也。何者?痴则无往而非侥,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门也。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乎大也。

凡论般若,推诸病之疆服者,理彻者也。寻众药之封域者,断迹者也。高谈其辙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者,若《假号章》之不住,《五通品》之贡高,是其涉百辟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辙迹,又思存其所指,则始可与言智已矣。何者?诸五阴至萨云若,则是菩萨来往所现法慧,可道之道也。诸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道也。可道,故后章或曰世俗,或曰说已也。常道,则或曰无为,或曰复说也。此两者同谓之智,而不可相无也。斯乃转法轮之目要,般若波罗蜜之常例也。

○须真天子经记第五

△未详作者

《须真天子经》,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长安青门内白马寺中,天竺菩萨昙摩罗察口授出之。时传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聂承远、张玄伯、孙休达。十二月三十日未时讫。

○普曜经记第六

△未详作者

《普曜经》,永嘉二年,太岁在戊辰,五月,本齐菩萨沙门法护在天水寺手执胡本,口宣晋言。时笔受者沙门康殊、帛法炬。

○贤劫经记第七

△未详作者

《贤劫经》,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萨竺法护从罽宾沙门得是《贤劫三昧》,手执口宣。时竺法友从洛寄来。笔受者赵文龙。使其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离于罪盖。其是经者,次见千佛,稽首道化,受菩萨决,致无生忍,至一切法。十方亦尔。

○般舟三昧经记第八

△未详作者

《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萨竺朔佛于洛阳出。菩萨法护。时传言者月支菩萨支谶,授与河南洛阳孟福字元士,随侍菩萨张莲字少安笔受。令后普著。在建安十三年于佛寺中校定,悉具足。后有写者,皆得南无佛。又言,建安三年,岁在戊子,八月八日于许昌寺校定。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第九

△未详作者

首楞严三昧者,晋曰“勇猛伏定意”也。谓十住之人,志当而功显,不为而务成。盖勇猛伏之名,生于希尚者耳。虽功高天下,岂系其名哉。直以忘宗而称立,遗称故名贵,训三千,敷典诰,群生瞻之而弗及,钻之而莫喻,自非奇致超玄,胡可以应乎?圣录所谓勇猛者,诚哉难阶也。定意者,谓迹绝仁智,有无兼忘,虽复寂以应感,惠泽仓生,何尝不通以仁智,照以玄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云,悉遍诸国亦无所分,而于法身不坏也。谓虽从感若流,身充宇宙,岂有为之者哉!谓化者以不化为宗,作者以不作为主,为主其自忘焉。像可分哉,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极也。可分则有亏,斯成则有散。所谓为法身者,绝成亏,遗合散,灵鉴与玄风齐踪,员神与太阳俱畅。其明不分,万类殊观,法身全济,非亦宜乎?故曰不分无所坏也。

首楞严者,冲风冠乎知丧,洪绪在于忘言,微旨尽于七住,外迹显乎三权。洞重玄之极奥,耀八特之化筌。插高木之玄标,建十准以伺能,玩妙旨以调习,既习释而知玄。遗慈故慈洽,弃照而照弘也。故有陶化育物,绍以经纶,自非领略玄宗,深达奇趣,岂云究之哉!沙门支道林者,道心冥乎上世,神悟发于天然。俊朗明彻,玄映色空,启于往数,位叙三乘。余时复畴咨,豫闻其一,敢以不敏,系于句末。想望来贤,助删定焉。(安公《经录》云,中平二年十二月八日支谶所出。其经首略“如是我闻”,唯称佛在王舍城灵鸟顶山中。)

合首楞严经记第十(胡文同,晋音“勇伏定意”。支敏度三经谢敷合注,共四卷。)

此经本有记云,支谶所译出。谶,月支人也。汉桓灵之世来在中国。其博学渊妙,才思测微,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今之《小品》、《阿阇贳》、《屯真》、《般舟》,悉谶所出也。

又有支越字恭明,亦月支人也。其父亦汉灵帝之世来献中国。越在汉生,似不及见谶也。又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谶,故越得受业于亮焉。越才学深彻,内外备通,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然其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以汉末沸乱,南度奔吴,从黄武至建兴中,所出诸经凡数十卷,自有别传记录。亦云出此经,今不见复有异本也。然此《首楞严》自有小不同,辞有丰约,文有晋胡,较而寻之要不足以为异人别出也。恐是越嫌谶所译者辞质多胡音,所异者,删而定之;其所同者,述而不改。二家各有记录耳。此一本于诸本中辞最省便,又少胡音,遍行于世,即越所定者也。

至大晋之初,有沙门支法护,白衣竺叔兰,并更译此经,求之于义,互相发明。

披寻三部,劳而难兼,欲令学者即得其对,令以越所定者为母,护所出为子,兰所译者系之,其所无者辄于其位记而别之。或有文义皆同,或有义同而文有小小增减,不足重书者,亦混以为同。虽无益于大趣,分部章句,差见可耳。

《勇伏定记》曰:“元康元年四月九日,敦煌菩萨支法护手执胡经,口出《首楞严三昧》,聂承远笔受。愿令四辈揽综奉宣,观异同意。”

○首楞严经后记第十一

△未详作者

咸安三年,岁在癸酉,凉州刺史张天锡在州出此《首楞严经》。于时有月支优婆塞支施仑手执胡本。支博综众经,于方等三昧特善,其志业大乘学也。出《首楞严》、《须赖》、《上金光首》、《如幻三昧》,时在凉州,州内正听堂湛露轩下集。时译者龟兹王世子制延善晋胡音。延博解群籍,内外兼综。受者常侍西海赵氵肃、会水令马亦、内侍来恭政,此三人皆是俊德,有心道德。时在坐沙门释慧常、释进行。凉州自属辞。辞旨如本,不加文饰,饰近俗,质近道,文质兼唯圣有之耳。

○新出首楞严经序第十二

△释弘充

首楞严三昧者,盖神通之龙津,圣德之渊府也。妙物希微,非器像所表;幽玄冥湛,岂情言所议。冠九位以虚升,果万行而圆就,量种智以穷贤,绝殆庶而静统。用能灵台十地,扃法云;罔象环中,神图自外。然心虽澄一,应无不周,定必凝泊,在感斯至。故明宗本则三达同寂,论善救则六度弥纶,辩威效则强魔忄习沦,语众变则百亿星繁。至乃征号龙上,晦迹尘光,像告诸乘,有尽无灭。斯皆参定之冥功,成能之显事,权济之枢纲,勇伏之宏要矣。

罗什法师弱龄言道,思通法门。昔纡步关右,译出此经。自云布已来,竞辰而衍。中兴启运,世道载昌,宣传之盛,日月弥懋。太宰江夏王该综群籍,讨论渊敏,每鉴兹卷,特深远情。充以管昧,尝厕玄肆,预遭先匠,启训音轨,参听儒纬,仿佛文意。以皇宋大明二年,岁次奄茂,于法言精舍略为注解,庶勉不习之传,敢慕我闻之义。如必纰谬,以俟君子。

○法句经序第十三

△未详作者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湣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

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漫。唯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弗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均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咨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故,朋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

○阿维越致遮经记第十四(晋言《不退转法轮经》,四卷。出经后记)

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菩萨沙门法护于敦煌从龟兹副使羌子侯得此梵书《不退转法轮经》,口敷晋言,授沙门法乘使流布,一切咸悉闻知。

○魔逆经记第十五

△出经后记

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月支菩萨法护手执梵书,口宣晋言,聂道真笔受,于洛阳城西白马寺中始出。折显元写,使功德流布,一切蒙福度脱。

○慧印三昧及济方等学二经序赞第十六

△王僧孺撰

夫六画相因,悬日月而无改;二字一吐,更天地而靡渝。虽书不尽言,言非书不禅;言不尽意,意非言不称。是以谛听善思,承兹利喜,俯首屈足,恭此受持。若读若诵,已说今说,一音一偈,莫匪舟梁,一赞一称,动成轮轨。况夫五力方圆,四摄无怠,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流方等之妙说,得菩提之至因,沐此宝池,照兹法炬,香支靡靡,慧露傍流,出伽耶之妙城,发娑罗之宝树。建安殿下含章基性,育德成体,忄惠声溢于秋水,美义光于冬日。事高祖丘兔圃,名出前意后苍。损己利人,忘我济物,傍通兼善,无碍无私。若空谷之必应,如洪钟之虚受,匡法弘道,以善为乐,重以植显因于永劫,袭妙果于兹生。托意绍隆,用心依止,妙达空有,深辩权实。而玉体不安,有亏凉暑,行仁莫显,楚君日见其瘳;施德靡言,汉相方飨其乐。桂叶龟脑,固风寒之易销,荔葩鸾骨,更腾飞之可孱。况复慧身方渐,善根宿树,无劳湔肠氵胃,不待望色察声。

有广州南海郡民何规,以岁次协洽,月旅黄钟,天监之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采药于豫章胡翼山,幸非放子逐臣,乃类寻仙招隐。登峰十所里,屑若有来。将循曲陌,先限清涧,或如止水,乍有洁流,方从揭厉,且就褰揽。未济之间,忽不自觉,见涧之西隅有一长者,语规忽渡,规于时即留。其人面色正青,徒跣舍屦,年可八九十。面已皱敛,须长五六寸,髭半于须。耳过于眉,眉皆下被,眉之长毛长二三寸,随风相靡。唇色甚赤,语响而清。手睚黄,指毛亦长二三寸。著赭布帔,下有赭布泥洹僧。手捉书一卷,遥投与规。规即捧持,望礼三拜。语规:“可以此经与建安王。”兼言王之姓字。“此经若至,宜作三七日宿斋。若不晓斋法,可问下林寺副公。”副法师者,戒行精苦,恬忄詹无为,遗嗜欲,等豪贱,蔬藿自充,禅寂无怠。此长者言毕便去。行十馀步间,忽不复睹。

规开卷敬视名为《慧印三昧经》。经旨以至极法身无相为体,理出百非,义逾名相,寂同法相,妙等真如。言其慧冥此理,有若恒印,心照凝寂,故以三昧为名。后又有《济诸方等学经》,此下又题云:“天等萨和鞞曰僧迦与海虎王。”经旨以流通至教,轨法有体,所以诫示大士化物方法,言若济诸苍氓,宜弘方等之教。方等者,大乘之通名,究竟之弘旨。其轴题云:“敦煌菩萨沙门支法护所出,竺法首笔受,共为一卷,写以流。”轴用淳漆,书甚紧洁,点制可观。究寻义趣,或微或显,称在罗阅山著陀邻尼行,无来无去,非住非止。斯盖鹫岳鹤林之别记,宝殿孤园之后述,不殊玉检,靡异宝函,理出希微,辞深钅句致,是唯正说,曾匪异端。虽王遵之得《四十二章》,安清之出《百六十品》,无以或异。

大王沐浴持奉,擎跪钻习,多写广述,阐扬玄旨。孰匪医王,即斯药树,不待眼瞬,无劳苦口,舍兹六术,屏此十巫。昔或授编书于圯上,受揣术于谷里,乍有寓言,且或假梦,未有因应炳发,若此其至焉。受命下才,式ユ上道,敢因滓贱,率此颛蒙。其辞曰:

雷音震响,录简青编。匪言曷教,非迹靡传。是资妙象,实寄幽筌。照之慧烛,济以宝船。恳哉至矣,在应斯圆。覆其,浸此熙涟。救焚援溺,去盖销缠。灼灼应韩,英英河楚。松孤桂郁,鸾栖鹏举。照野光朝,润山枯渚。滥源兹永,覆篑已多。郁为蕃干,擢此天柯。寄诚梵表,托好禅阿。接足能仁,心直妙觉。用遗滞染,是祛尘浊。靡向非真,何背非俗。一忘受想,将捐味触。无德不训,有感必召。吐彼神诀,示我玄要。既蠲既已,留华及少。等以北恒,均之东耀。

佑少寻经律,窃诸部之奥,但一切变易,万事迁讹,所以古今同异,触类皆有,故鱼谬为鲁,陶误成阴。案晋末已来,关中诸贤经录云,《慧印三昧经》,支谦所出。《济方等大乘学经》,法护所出。《圣法印经后记》云:“晋元康四年,菩萨沙门支法护于酒泉出此经,弟子竺法首笔受。”而何规所得经本,二经同卷,题方等于法护,乱三昧于支谦,实由编写成然,非为诬滥。而一往观览,容生疑惑,聊记所忆,存之末尘,故出别记。

○圣尘印经记第十七(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图》。)

△出经后记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萨沙门法护,于酒泉演出此经,弟子竺法首笔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住。

○文殊师利净律经记第十八

△出经后记

经后记云:沙门竺法护于京师,遇西国寂志诵出此经。经后尚有数品,其人忘失,辄宣现者,转之为晋。更得其本,补令具足。太康十年四月八日,白马寺中,聂道真对笔受,劝助刘元谋、传公信、侯彦长等。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第十九

△竺佛念造

原夫善恶之运契,犹形影之相顾,受对明验,凡三差焉,现世、中世、后世。播九色之深恩,以悦天妃之耳目;孤禽投王而全命,形受五刖之切酷。斯现报也。群徒潜沦于幽壑,神陟沦漂而不改;身酸历世之殃,不晓王子之丧目。斯中报也。阿兰从祸于无想,婴佩永惑于始终;终为著翅之暴狸,飞沈受困而难计。斯后报也。故圣人降灵,必有所由,非务不豫,清白明矣。

玄鉴三世弱丧之流,深记来世坏形之累,趣使引入百练之室。自如来逝后,阿育登位,纲维阎浮,光被六合,图形神寺,八万四千,罗汉御世,泛济亿数,国主师宗,玄化滂沛,万民仰戴而不已,神钦赖而愈深。然王子法益,宿植洪业,生在王宫,容貌殊特,复受对此,靡知缘起。

会秦尚书令、辅国将军、宗正卿、领城门校尉使者、司隶校尉姚者,南安郡人也。亲姚韶之次兄,字景嶷,文为儒表,则烈勋于千载;武为邈群,则皎然而独标。亢音通冥,则辩机而旷远,执素纵情,则翺翔而无伦。德也纯懿,范也难模,赫逸翰于群才,震龙威于昆锋。然湣永惑之叵救,伤愚党之不寤,欲绍先胜之遗迹,竖玄宗于末俗。故请天竺沙门昙摩难提出斯缘本。秦建初六年,岁在辛卯,于安定城,二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乃讫。胡本三百四十三首户也,传为汉文一万八百八十言。佛念译音,情义实难。或离文而就义,或正滞而傍通,或取解于诵人,或事略而曲备。冀将来之学士,令鉴罪福之不朽。设有毫耗润色者,尽铭之于萌兆。故序之焉。

○合微密持经记第二十

△支恭明作

合《微密持陀邻尼总持》三本:(上本是《陀邻尼》,下子是《总持》、《微密持》也。)《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佛说阿难陀目亻去尼阿离陀邻尼经》。《佛说总持经》,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二本后皆有此名,并不别出耳。)

又别剡西台昙斐记云:

此经凡有四本,三本并各二名,一本三名,备如后列。其中文句参差,或胡或汉音殊,或随义制语,各有左右,依义顺文,皆可符同。所为异处,后列得法利、三乘阶级人数,及动地、雨华、诸天妓乐供养,多不悉备,意所未详。

一本一名《无量门微密之持》,二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一本名行于世,为常旧本。

一本一名《阿难陀目亻去尼呵离陀罗尼》,二名《疾使人民得一切智》。

一本一名《无端底门总持之行》,二名《菩萨降却诸魔坚固于一切智》。

一本一名《出生无量门持》,二名《一生补处道行》,三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本备明法利及动地妓乐事。

四本皆各标前一名于经首,第二第三名不以题经也。后舍利弗请名,佛说名,皆备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