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谷论
作者:华夏 
本作品收录于《过宜言

盖中原者,边鄙之藉也;百姓者,中原之藉也;衣食者,百姓之藉也。故边鄙固而后百夷庭,中原安而后边鄙奠,衣食足而后中原熙。今者四方多警,天灾频仍,嗷嗷万口,几不愿有须臾。于是抚字之司牧袖手无策,即当宁拊髀[1],凡可为元元计者,不外蠲振二议。然亦小补目前,终非久安长治之策也。则当今最急而可守者,无逾储谷一议,请试言之。

夫积储者,天下之大生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攻取战胜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然古之积贮者藏富于民,而今之积贮者并不能藏富于国;古之积贮者导利于下,而今之积贮者专利于上也。畸羸之夫腹无半菽,而桁杨[2]独逼于催科;肘见之民身有百鹑[3],而大吏犹华于供帐;里社耆长千里运粮,而委家悬磬[4],甚不能养洴絖[5]妻以补中道衣敝。于是争趋末而厌胼胝,率鸷悍轻生,易动而难戢,游食而友奸。一不如意,鸟兽散矣。匹夫作难,千人向应,可不寒心哉!

夫弭之之术,无过课农以系其家,足食以系其身,聚其骨肉以系其心而已。无十年终岁之虑,而欲求旦夕效,恐巧妇决难借炊也。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余观大无麦禾之书,府无虚笔,则荐饥[6]病国未有如今日者也。

犹忆分天下为郡县以来,备荒之政莫过汉。汉以前有廒仓,隋以前有洛口仓,唐义仓,宋常平仓,皆随在而贮。猝遇水旱之灾,则于焉是赖;即不幸师旅之兴,亦于焉是给。今试核官舍之所藏,每郡能得谷十万焉,则司计者可安枕矣;得五万焉,犹可以意为转徙也。而今或不能满万也!夫各地皆有官仓,本为寄囤,其存积实鲜,何哉?

唐、宋以来义仓、社仓:义仓盖于有秋之日发银以籴者;社仓盖收民谷以充者。义仓之法,凶年散之,丰年敛之,初未尝不善也。然其贷也寄之里胥,而诈冒之名多;迄其偿也责之里胥,而征求之弊作。至于借一偿十、借十得一,以及借止一年而征至十数年不休,贪一时之安,至使卖妻鬻子,受徒流而不足以偿,其害岂忍道乎?

若社仓,始于汉耿寿昌,而盛于隋长孙平、唐戴胄之徒。计天下积至数十万以上,每岁王公以下皆有入,是以所积独多,而法令则先行于贵近也。宋准正税之数,二十分而取其一,亦唐之遗意也。今之公卿巨族方曰:“我不愿振于后,亦不愿出于今。”更有卑之而谓:“我方待振,奚以振为?”力能使有司莫可如何者,庶几因二仓之法,酌以常平制:度量民数以贮栗,酌远近以立仓;丰年增价而籴,凶年减价而粜;委富民以掌之,临廉吏以主之;州郡之赎锾[7],行省之羡馀[8],悉以供其用。其爰书之既定而入赀赎罪[9]者,不得以银抵而必输谷入仓;则劝富家出粟复其身[10],荣之表里,则慕义者或亦不少。贵入贱出[11],新入旧出,母出子入[12],一惟其平。上捐金以为母,而上不废一钱。母之入无尽,而子之出亦无穷。不过三四年,又何虑积之不裕乎?

夫是则藏富于官,因以不瘠于民;计上因以道利于下。居丰则多籴以泄轻[13]而农不伤,遇灾则多散以广惠而岁不病。宁尚患民之不安于恒产,而根本不固也哉?语云:“中流失船,一壶千金[14]。”故目前之弊,大都在此,岂能奇乎?先儒之言曰:“有治人,无治法。”今法固犁然具也,乃州邑之吏反持尺一[15]以壅濊泽[16],何济乎?则更在择其人而课之矣!

  1. 拊髀:指拍大腿,喻急切。
  2. 桁杨:指刑具。
  3. 百鹑:喻衣衫褴褛。
  4. 悬磬:喻家徒四壁。
  5. 洴絖:指漂洗绵絮,喻贫苦。
  6. 荐饥:连年饥荒。
  7. 赎锾:赎罪的罚金。
  8. 羡馀:正税外的盈馀收入。
  9. 入赀赎罪:缴纳钱财赎免刑罚。
  10. 复其身:免除其本人的徭役。
  11. 贵入贱出:指仓储管理原则:丰年谷贱时(贵)买入,荒年谷贵时(贱)卖出。
  12. 母出子入:指仓储运作资金:本金(母)的利息(子)收入再投入。
  13. 泄轻:指丰年谷价低(轻)时,政府增价买入(籴),可防止谷价过贱伤农(泄轻)。
  14. 一壶千金:喻物虽微贱,急时则贵。
  15. 尺一:指诏书或法令。
  16. 壅濊泽:“濊泽”指浩荡的恩泽。“壅濊泽”指地方官吏阻挠朝廷惠民政策(如储粮、赈济)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