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华民族小史
第三章 长江下流之同化
第四章 

  长江下流自古为吴楚诸蛮族之根据地,在本书第一章的东夷系即包括居住于此一带的民族而言,在战国以前尚与诸夏民族俨然对立,竞争极烈;然至今日则不但人种风俗纯与诸夏混合。且一变而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区域,则其间变迁化合之迹当有可观者矣。兹按其同化次第,分为四时期。

一曰文化独立发生时代(自上古至西初)
二曰诸夏文化南被时代(自至东末)
诸夏民族南迁时代(自三国至
四曰文化发展极盛时代(自五代至现代)

第一节 文化独立发生时代

  东夷民族就古史所载情形观之当分为三组。居于山东半岛及安徽江苏北部者为一组,种类极多有莱夷淮夷徐戎,等名称,可以代表之。居于湖北江西一带者为一组,有诸种,可以代表之。居于江苏南部者为一组,可以代表之。此三组古代是否彼此交通,文化一致,今已难考,惟吾人为研究便利起见,姑作为同属一族观之,无取细分,以省纷扰。此族人民古代决非与诸夏族同种,由彼此对待之态度观之,可以证明。诸夏呼彼曰,显示其非我族类。而彼族亦自居于诸夏以外,故至春秋初年,之君王尚有‘我蛮夷也’之语,可见自此以前东夷族未有以诸夏自居者也。此族古代因与诸夏族同处平原,接触极易,故冲突亦较多。《诗·商颂·殷武篇》有‘奋伐入其阻’之语,可见时此族已甚强大。至初则太公莱夷与之争国家;武庚,诸夷为之附和;而伯禽之讨淮夷徐戎,见于《书·费誓》,尤为当时一大事;昭王南征至于溺死,可见其在上古必常为诸夏之害矣。惟东夷因与诸夏壤地相接,故同化亦较易。孟子耕于历山东夷之人,可见山东全部尚均为东夷所盘据。朝起于东方,及其亡也东夷尚助武庚为叛,可见朝与东夷血统必亦甚近。然则自上古以来所谓诸夏民族者,其中混入东夷之血当已不少矣。惟至春秋初年,山东一带经诸国之经营,已变为诸夏根据地,故东夷只得退据长江下流而苟延残喘耳。然其最强之族如,如,如,尚屡为诸夏之患,是亦未可轻视也。

  东夷族古代文化之特点有几,现已不可深考。但知其宗教则偏重鬼神,巫卜之风甚盛,人亦有此风,故疑其与东夷族必有关系,社会组织则纯为个人主义,与诸夏之重家庭者不同,——,之公族均不强,可以为证;——言语则别为一系,殆近于复音,非若夫诸夏之单音系;服饰则断发文身,尤与诸夏冠带之族不同;此皆东夷族独立发展之文化也。

第二节 诸夏文化南被时代

  长江下流之接收诸夏文化,就史书所载似当始于泰伯之适,又自称其先祖为文王鬻熊,如果属实,则鬻熊亦开化江表之一人也。又《诗·召南》诸篇称赞之化,女子野人均有文采,可知长江流域之一部分已经同化。或者人本属东夷,故当时东方之交通必较繁,文化亦必较高,至而反退化耳。传说谓时有大彭豕韦两霸国,大彭地,豕韦楚地,皆东夷之国,亦可为证。惟其时长江流域之大部分尚均在比较野蛮之东夷族手中,故未可谓为诸夏文化之真正南被时代。至泰伯,史未叙其如何开化江南春秋末年尚甚野蛮,可知泰伯之影响甚小。鬻熊则有无此人尚未可定,故亦难以为诸夏文化南被之据也。

第三节 诸夏民族南迁时代

  

第四节 文化发展极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