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事变之感想 中华文库
中日事变之感想 作者:裴涧泉 1941年2月 |
此次中日事变,实为中日两国最不幸之事项,战事绵延,业经五载,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兹将我个人之感想,借此机缘,与诸君披沥谈之。
从来善为国者,必先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始可措天下如磐石之安,登人民于衽席之上,否则不论亲疏,不顾远近,树党结援,予智自雄,势必轻启衅端,殃及全民!此次事变即由蒋政权之措理不善,不与同文同种复同洲之友邦日本相亲善,以谋建设东亚之和平,而乃谬倡远交近攻之说,遣使远渡重洋,结交欧西。吁!过矣!殊不知远交近攻之说,乃战国时范雎作俑,取媚秦王,以谗穰侯,藉为进身之计,岂真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哉?不观乎三国之天下乎?吴与蜀,唇齿相依之国也,其所恃以制魏而自固者,在通好也,厥后两国分离,甚至互相攻伐,终至灭亡。此无他,孙刘二氏,分道扬镳,其力不足以制曹魏耳。是故远交近攻者,正如韩非子所谓“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蒋政权谬于此义,不顾共党之劫制,不虑欧美之侵凌,刚愎自用,轻与同洲同种之日本失和,致有此次红羊浩劫,其大误而特误者,即在远交近攻一念之错耳。果能从此度德量力,审时识势,释嫌弃怨,言归于好,一旦化干戈为玉帛,变争夺为揖让,乘风转舵,知难而退,岂不幡然改过之君子乎?良以同舟宜有互助之谊,唇齿当念寒亡之势,如管仲之相齐,修明内政,如子产之相郑,交好邻国,上以奠宗社之基,下以永生民之命,不亦懿欤!不亦懿欤!
无如蒋政权不此之图,一味假抗日之名,而遂其维持地位之实,因而坚决主战,讳言和平,私心以为依赖英美援助,终能得到最后胜利,然而事实上,却得其反,驯致国困民贫,一败涂地,日不聊生,此又远交近攻之策所致之祸也。试观前清拳匪之乱,华北诸省,奉政府之命,一力排外,致有八国联军进攻之举,人民蒙其害者,不堪言喩,而华南诸省,用联盟互保、讲求睦邻之法,因之战争之祸,毫未波及,此和平之举胜于战争之明证也。由上观之,处理此次事变,唯有遵亲仁善邻之古训,联合日满,促成东亚之和平,共同建设东亚新秩序,始能立足于世界。此吾中日事变之感想也,望诸君澈底认识此一点,将来回校以后,用以指导学生。幸甚!幸甚!
学员徐如寿纪录
《山西省第一届中等学校教员讲习会工作报告》(19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