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论文集/皇汉医学变迁史 中华文库
不论何国。医学之源。与人类同时而起。在日本亦自太古已有医学矣。然医学之史料。除“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之外。其馀只据史学之遗物而考之。以外别无他法。据此等之记录遗物考之。日本太古之医学。在艺术上大概属于《民间医学》之部类。古事记日本书纪所载之医学内容。其程度虽属民间医学。然较之原始医学则颇进步。可见日本古代之文化颇新。及文化既进而后。有制铁为针。或用织绢机。此事在日本神代之历史已有之。即由此推想医学。亦必颇有可观者。然其为日本固有者。抑或由外国传来者。在今日甚难阐明。溯自神代与朝鲜往来极盛。或者以朝鲜为介。由大陆传来也。然传来何物。仍属不明。观夫中国古书载有日本之事。谓日本无治病之药。唯以水浴愈之云云。或为中国之观察不详欤。日本古代确实有药。且为数不少。据诸家之研究。人参、附子、厚朴、甘草、胡椒、丹砂、吧吉、大黄之类。确为神代已有之药。其曾应用于治疗也。自不待言。在古事记神代卷所举之动植物之名称颇多。其应用之于治疗上者。谅亦有之。唯针术则无。或由中国传来者。然考诸中国诸书。则针术似由日本传去云。按中国有《素问》之书。主载岐伯黄帝之医事问答。今日流传之素问。恐为秦汉时代所出。盖后人所出。托名于岐黄者也。此属日本纪元前二百馀年之事。即三千年前之书也。可谓古矣。素问之中。记载针由东方传来。盖东方之民食鱼而病。故以针刺之出血而治之云云。所谓东方者。谅指日本也。然日本往古不用此疗法。治疗主用内服与贴敷。考之日语タスリ(药)即ヅケル(贴之)之意。可以想见。盖ヅケル者。乃贴膏药之意也。例如大穴牢迟神受火伤而贴附蛤汁之类。如此诸问题。概属专门问题。姑且略之。然日本固有医术之外。以朝鲜为介而传来之中国医术。亦混在内者。谅有相当之理由。而国史上始载中国医书之传来。又属更后之事。传曰允恭天皇三年(西纪四一四年)帝病。由朝鲜聘医者命其治疗。是为外国医师来朝之嚆矢。尔后朝鲜及中国之医师。屡见聘来朝。由中国直接而来者名曰知聪。吴人也。钦明天皇二十三年(西纪五六二年)携医书而来。其所携为药书明堂图等百六十卷云。大概为隋唐以前之方书。又钦明天皇之季。佛教东来。汉译之藏经盛传。不得不读之。然皆为汉文故。读时非常困难。乃悟非迳往中国学习。不能得其真传。及推古帝十六年(西纪六〇八年)。乃使药师惠日等留学于中国。此时为隋之末季。推古天皇三年。惠日等归自中国。建论于朝廷曰。中国之文物非常开化。足可为范者甚多。不可不派留学生往。以专究文物云云。于是与中国之往来愈甚。当惠日等之往中国也。为隋之大业四年。及大业六年。(西纪六一〇)有《病原候论》之书出世。计三十卷。在西历纪元六一。年即第七世纪之初。医学界有此大宗成书。为世所稀。按此书乃巢元方奉敕所撰。分别症状。极为详细。又一一记载原因。(递示实物)一视此书《病原候论》之目次即知。然以今日之目光言之。此中所谓独立之病不甚多。疾病与症候。往往牵连不分。在西历第七世纪之初西洋之医学哇然坠地。希腊之医学灭。罗马之医学亦衰。惟亚拉比亚之医学尚见行于时。而在中国已有如此贵重之医书。直可钦佩。且其中所载之癞病。与今日吾人所知之癞病之症候概相同。脚气亦然。中国此时已有脚气。南方尤多。北方则少。又细考此书。载有疥癣虫之事。在西洋知疥癣虫者更属此后之事。即明知其为虫者。在十六世纪以后也。此书观察之充足有至某程度。故其症候之记载。亦非常绵密者多。当《病原候论》出世之时。适惠日等在中国之季。故该书谅为惠日等所携归者也。自奈良朝以至平安朝之时代。中国之学问渐见日本化。是为日本医术行世之时。然其根据亦不外乎此《病源候论》。及平安朝时代之季。即西历九百年。距今约千年之前。有《医心方》之书出。此乃摘录中国医书之要点。集成三十卷。自药方以至针灸。凡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人科、本草、养生、服石、房内等。无不网罗之医学全书也。当隋唐时代。房内一科在中国颇盛行。是为生殖卫生之道。《医心方》所载乃拔隋唐医书之精萃而成。《医心方》为丹波康赖所载选。其当时乃据现在日本所有者。然该书后竟亡失无传。中国亦无之。今日所传者不过引用《医心方》之记事而已耳。若将引用于《医心方》者而集之。则其原书之内容。大略可窥也。《医心方》出自圆融天皇时代(九七五年前后。)即将近中国唐之末季。然《病源候论》以及其他之医书一切。在宋之时代曾经惠民医局校正。若夫以前之医书内容。即非据日本之《医心方》莫知其正确也。当时撰者丹波康赖将此书《医心方》献之朝廷。历代秘藏于御库。及室町时代(一五二一至一五三六年)之末。正亲町天皇时(一五六五年前后。)赐之医官半井氏。一面仁和寺宫之文库亦有《医心方》然不过二十卷。半井氏则全部三十卷皆有之。及德川幕府之末。东京神田佐久间町之医学馆告成。董事多纪氏上书幕府。请梓行半井氏家所传之《医心方》。而半井氏家不知何故。谓其书已失而不肯献出。其后历四十星霜至安政之季(一八五七年前后)。半井家换人。忽禀幕府曰。先年所询之《医心方》向谓一时不见。今已发见。似为誊写者云。及索而观之。乃原书也。于是幕府乃不惜重资。仿其字体。照样印刻木版以公于世。后明治政府继承幕府之医学馆。该版藏在今之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前年(大正十二年)之大震灾。谅已归乌有矣。《医心方》之可贵也如此。其本虽据《病源候论》。然《病源候论》竟无治疗之记述。于是唐之中季有孙思邈者。作治疗书名曰《千金方》。记述治疗之事。而治疗之法以明。及镰仓时代所出之《万安方》六十二卷。《顿医抄》五十卷。皆混有日本之实验方。迨足利时代(一五二一至一五三六年)而日本式愈著。当时之有学问者。概为禅宗之僧侣。禅僧留中国修佛教。同时兼修医学。归来以之传于国内者多。其曾留学者及不留学。无不取中国之书本而研究之。此时不但直译中国医书。即日本固有之医学。亦渐渐发现。遂有眼科妇人科等之专门科。以前虽有专门之科目。然非名实两全也。其时称内科为体燎。乃用唐代之名称。及室町时代(一五二一至一五三六年)乃呼本称。内科之外。复有外科。盖外科在唐代谓之“创肿”。及宋初乃有外科之称。室町时代。日本效之。而于其后有称外疗者。盖俗名也。中国自宋代医学受性理学(今世所谓自然哲学)一派之影响至大。故隋唐之医学。为之一变。盖隋唐之医学以寒为本。谓伤寒为病。与希腊罗马之所见略同。及宋则以天地为大宇宙。以人体为小宇宙。配之以阴阳五行。以考察疾病之本质。不论疾病症状皆分阴阳。发于外者曰阳。发于内者曰阴。配此阴阳二理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于疾病。治疗亦据此以行。元来阴阳五行之说。自古有之。然以之应用于医药而喋喋不休者。实自宋之医学始。印度有四大之说。即以地水风火之四元素为本。以说病理而立疗法。希腊亦有四元素之说。似由印度所传者。中国之医学则不然。以阴阳五行之说为本。在随唐时代以伤寒为病因。以排毒素于外为主。故行吐、泻、汗之法。宋医则极力营养身体而培补之。所用主为人参之类。在医史上名之曰“后世医学派”此医学于安土桃山时代(一五九〇年前后。)颇盛行于日本。曲直濑道三者。其泰斗也。由中国言之。盛唱金元时代之医学。及德川时代之中季(一七四〇年前后。)古学复兴。有伊藤仁齐者出而唱复古之说。医学亦唱古学。谓宜返本还元而归于隋唐之医学。其所根据者。乃以后汉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及金匮。伤寒论以治热病。热病以外。则皆载在张仲景之金匮要略。故特取此二书以为根据也。是故德川时代(一八七〇年前后)之汉方有二潮流。一以宋金元时代之中国医家所作之医书为本。一则以伤寒论为据。惟日本之医学。虽传自中国。然不论其何方面。内容皆与本来面目不同。譬如中国之产科不用手术。日本则用种种手术。中国之外科手术极少。日本则用麻醉药。或行足之切断术。或摘出癌肿。即西洋未有志鲁罗本以前。已有麻醉药以行手术者。关于此点。中国学者如研究日本医学之历史时。还祈注意。中国之陈邦贤氏近著《中国医学史》。虽述西洋医学传入日本之事。然中国医学传入日本以至发达之历史。亦还祈详考焉。在日本始先传入中国之医学。以之变为日本之医学。行至德川时代末季(一八七〇年前后)有此根基而后见西洋医学之传来也。
中国医学来日本永年。支配日本医家之思想。且比本地尤有进步。及西洋医学乘机而入。转瞬间遂见繁盛。西洋人初来日本为天文十二年(一五四三年)之季。葡萄牙商船来种子岛(九洲之南端。)通办为中国人。 名曰五峰。当时以其毛色有异。故称为南蛮人。其南蛮人俄即北上至九洲北部。在丰后内府(今之大分县)设立救济院。收容患者而治疗之。乃宣传耶酥为主。兼营救济事业。未几而有铲巴氏东来。先是有安次郎者。因犯罪逃之厦门。师事铲巴氏。导之入九洲鹿儿岛。渐进北方。颇得势力。此安次郎受名(普罗。)后在山口院设病院以教育医生云。其后葡萄牙人有亚尔脉陀亦曾来日行医。适织田信长在安土城与佛教徒作对。长年与僧侣(莲宗、真宗)战而不能胜之。故非常压迫佛教而欢迎耶酥教。不但招葡萄牙于安土优遇之。且有葡萄牙取药种而植之于伊吹山。其间足利氏灭。永禄初年。信长出至京都。乃建南蛮寺于京都。使葡萄牙人居之。以宣传耶酥教。时为永禄十二年。故拟号为永禄氏。而叡出僧徒反对之。谓以年号称寺须请敕许。全国虽广。以年号为寺者。唯我延历寺耳云云。于是改名南蛮寺。在京都市四条坊门建大会堂。聘雷、俱列古里二医于此。以治贫民之病。兼教授医道。降及丰臣秀吉时代(一五九〇年)始征伐耶酥教。废南蛮寺。遣散寺内之葡萄牙人。嗣后不复再来日本。一面日人之信耶酥教者。处之以死刑。当时学于南蛮寺之日人医师有三人。一名梅庵。不知去向。一名告须蒙。一名寿门。皆隐于堺市(大阪附近。)一从外科。一从内科。未几事显见捕。受处死刑。此时所传医学皆为西洋牙连之医学。乃盛行至十六世纪者也。又有克里斯笃菲罗者(葡萄牙人)久住日本。后归化易名为南蛮忠庵。由基督教改信禅宗。此人颇精日语。善读日本稗史。又能医。在长崎曾有出名弟子二三人。以外科构成一派。及德川时代之初(一六〇〇年前后)英人来日。以其毛色特异。故称为红毛。未几荷兰人来。扬言至今所来者皆托名宣教。其实为夺取日本计。于是德川政府大惊。遽下令禁与西洋交通。唯荷兰人有忠告之功。特许其往来。然亦非常制限。入港只许一处。每年来舟一回。不得越二艘。亦不许滥与国内日人应接。然往来虽久。惟闻其口传医学及视其治疗而已。德川时代中季。第八代将军吉宗(一七二〇年前后)好西洋文学。为计测星辰。觉中国译书有隔靴搔痒之感。不如直读原书。乃命儒官青木昆阳及习官野吕元丈学习荷兰书籍。未几吉宗将军去世。此事遂亦中绝然青木昆阳未死之二年前。丰前侯中津处有医者前野良泽氏。其叔宫田全泽氏常诲之曰。凡人若附骥尾以行。必无出头之日。宜为人所不能为之事。于是良泽受此感化。平生颇自负。一日有士人阪江鸥者出一兰书曰。能读乎。良泽固不能读。然自负心太深。誓必读之。幸而闻青木昆阳受幕府命学习兰书。乃往请教焉。昆阳喜而授以单语五百。尚犹不足。更往长崎就通辨(翻译者)学得单语二百馀而归。是为明和七年(西纪一七七〇年)之事。翌年即明和八年(西纪一七七一年)三月四日。恰逢东京千住小冢刑场解剖女尸。良泽与杉田玄白。桂川甫周。中村淳庵连袂往观焉。其时前野良泽曾由长崎买得荷兰之人身内景图。杉田玄白亦由酒井侯而得解剖图。互相对照之。同版同图。盖德人九轮博士所著之解剖图也。将图与解剖现场对照之。若合符节。分毫不爽。乃知中国医家所载之不实。同受大感动。归途共议翻译之。翌日即三月五日共集于京桥铁炮洲之前野良泽之宅而翻译之。今日之翻译有辞典可参考。当时则缺此种工具。颇非易也。四年之后。始告成功。而每日之翻译皆由杉田玄白随时改为汉文。以为此书第一不可不先往中国。盖往时虽以中国医书而知解剖。不料皆错误不符。日本人固宜读。然中国人亦不可不使之读也。及安永三年。初版始出。所谓《解剖新书》四卷是也。解剖新书之著者署杉田玄白者。盖欲使杉田翻译兰书之功早名于世也。其实翻译大业。半出前野良泽之手。其他诸氏亦与焉。距今百七十年。既无兰语先生及字典。而翻译竟一字不错。可见诸氏如何忠实尽心于学问。此事陈邦贤氏所著《中国医学史》亦有记载。且附言曰。在日本对此种努力从事学之人。后人皆表敬意。若中国则如风马牛。毫不以为意也云云。夫如是对西洋医书全莫可如何之时代。而竟能读之。何幸如之。然革新之事常带种种困难。元来欲读兰书必介长崎之通事。与之无关之江湖医生为之。故颇惹其反感。其后刊行解剖新书约十年前。有本草学者后藤梨春。著有《红毛谈》一书。因其罗列欧文二十六文字。竟遭禁止出版之厄。其后不过十年。且全属翻译故。出版后果得无事与否。一时非常疑惧。于是杉田氏窃献之于德川内府及京都禁襄。竟获无事通过见许。乃得安心以公于世。盖政治家有用沼玄蕃头者。颇私淑荷兰人。因此日本桥东京有卖兰物之店。得此人居间周旋。得以刊行。亦一幸也。然当时动辄以外国为夷狄。翻译外书。物议骚然。著名儒家山本北山氏评解剖新书之题曰。“解体”者乃国家瓦解之义。非解剖身体之意。若为解剖身体。宜称“体解”云云。此可见当时刊行之不易。阻碍者之心计百出也。总之《解体新书》既出世矣。因此国人始知兰书可读。有志者互集于前野良泽及杉田玄白之处。讲究兰语。音与今异。能读者虽无几。然读法则确实。《解体新书》梓行之翌年。丹麦有名学者统巴俄氏来日。其纪行文(德文)中记有在日本曾逢桂川中川两氏。善兰语富于书籍。常以书簿内之事见问。困于应酬云云。盖统巴俄氏为植物学者。而质以内科外科之事。宜乎其无满意之答复也。此乃以独学始读兰书第六年之事。其后事隔二十六年。有大槻玄泽者向曾受业于前野杉田之门。而侈荷兰之学。此人之手记曾载宽政六年(西纪一四六五年)德医列启氏来日。叩其种种之事。列启氏当时不过二十九岁。所叩如“先哲菲普克拉的斯闻为希腊人”距今几百年前乎。又保尔南为何。列启氏暂思之后答以不能记忆。其实菲普克拉的斯有十二人。为希膜学之祖。乃有名之第二世菲普克的斯也。若保尔南则不详。又问厦斯嗜氏为几年前之人。列启氏皆不能答。其实厦斯嗜氏为德国外科之元祖。德人毕业德国大学而竟不知。亦奇也。又问“膈噎翻胃之病症”之荷兰名称。盖膈噎者食物膈于喉之意。翻胃者乃食则吐之意。似为胃癌病。列启氏答为荷兰称为普拉壳诗德。拉丁所谓吗拉武斯况面色斯。大槻归家考之。盖吗拉武斯为吗武斯之误。况面色斯为望面抽斯之讹。而吗武斯为病。望面抽斯为吐。即以兰语变为拉丁语。同为吐病也。大槻氏自记曰。彼固不知。因被强问乃胡乱以答。且缀字有误。其才学可知矣云云。夫如是有此真挚学者为中坚。以事翻译。故无错误。其后理学、化学、生理以及其他各科学。渐见翻译。于是兰学一门以成。日本之西洋医学。遂得发达。今者皇汉医学。采取西洋医学之长处。以补其不足。则皇汉医学之前途无限。而史迹上又起一大变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