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渊集/卷二十 中华文库
书
答洪有人
自君之出。劳攘日甚。阙然久相捐。势也情耶。晩以一书致岚台俾传。未知能已达峡。而此焉收书。缱绻盈纸。江楼独夜。映雪而读者屡周。慰释可知已。但计深坚坐。归期犹邈。必欲准图南睡功之数。则会面非可以一二岁期。是为惙惙耳。且君之未入也。特以拘挛难淹为忧。既曰得闲逾时。犹病其占毕嚼蜡。其然。岂其然乎。抑莫知苗硕者类耶。毋其造静之初。馀扰未净。如杨子江宿浪。澹澹方寸耶。然不病者病。病病者未甚病也。则君之不快。在他人可贺者也。寄来四篇。情境俱到。神之所会。形若不隔。华山一古。尤感余矣。大抵高华清赡。咏叹有味。何其冲挹之过。犹存羞涩旧态耶。以此而推君。歉然于诵习者。非真话也。天真未露。犹是尘障作累也。须以华阴雪月。痛洒濯之为妙。此见栖玄城。将又入洛复来。作留每不过旬望计耳。以此无大致力。适拥纲目一秩。抽而漫看。阅历代兴亡之有征。抚前修处变之多方。往往犂然会心。吾于此书。实有晩见之叹。馀岁无多。只可抱此送旧耳。闻中庸读完。移就诗书。非迂计也。千万读得透会得真。以副区区之遐冀幸甚。峡境过清。须加毖护。馀在四篇和章。
与兪命岳
君之此行。何其率然耶。始惊焉中疑焉。终焉驰虑而不能自弛。何哉。以其密于谋行而疏于装为。长于引兴而短于济胜也。夫以庄周氏之清高绝俗。其为逍遥游也。犹且谓适百里者宿舂粮。况此四倍之地。未知君有何术而遽为此庄氏之不能者乎。既不能啖松遏饥。而卒乃有于陵无见之患。则万二千峰。幻为翳桑景色。尚安所取兴乎。况未必能及山门乎。若李君则羔雁有期。大礼将愆。浑舍惊愕。若遭家变。太半归咎于君四之招引。馀波之及乎拙身。亦且不少。君岂念及于玆乎。君四堂伯氏昨来问踪于此云送人马。且欲生之有一字。故玆以缕缕。所未知君行到于何处与否。而今若到山则送马之间。当为四五日馀。而胜槩之可观者。历亦遍矣。马到后旋即回鞭。其未竟者。留待日后。与我同搜如何。馀在拙吟。想亦一笑而趣驾也。
答兪命岳
书枉有日。而晩始拆见。慰沃殊深。但闻苏武故事。反致摩诘美疢。笑虑交往。夫以君四之确笃。而不留意于深讲切问。每窃隐悯于中也。承玆问录。太半精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岂是之谓耶。喜不可言。顾此所以应之者。寂寥无发明。且多谬错而失指者。幸以妄听之。毋或信之。只益务会疑随疑录出。使自己所见。流通明达。无有阏滞而已可矣。洪君则昨才以鲁论问目示及。可谓一般意思也。
答兪命岳孟子问目
行之止之。虽由乎人。而有非人者存焉。是乃天也。一解以或字正谓天也亦通。有字指贤者也。
配字。气配道义也。无是之是。指浩然之气也。馁字。统言人之馁也。下馁字亦同。
始也集义而生气。故行有不合于义。则欿然而馁。气无由充体。及其积行道义。则气益刚壮。浩浩其充。道义若赖而行焉。是所谓配也。义积而生气。如母子。气充而配义。如妻夫。
天人一也。浩然之气。虽固天地之正气。吾既以义理养心。心苟正矣。血气之充吾体者。便是浩然也。北宫,孟施之类。硬以麤猛之气。把持其志。是乃血气之勇也。孟施之胜北宫。等是血气。而以求诸己者笃。故彼胜于此。曾子之于孟施则血气与浩然之气悬别耳。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其言之无理。虽浅识易见。故不须细释。
无暴其气之气。稍与浩然之名有异。浩然之气则其养也在集义而已。无暴则如言笑趋步之类。不使过度乖节。致有动志耳。合而言之。均是善养也。
以知言照应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养气照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分得精详。似胜于割裂持其志与无暴其气而两应者矣。
盖告子则求于气者蔑。而孟子则求于气者多。告子则察乎言者疏。而孟子则察乎言者密。
孔子之于夷,尹所同则言之浅显。人得而闻之。其所异则神妙不可测者存焉。非公孙丑所与闻也。
不以天下。指天下之物也。
无人乎子思之侧。孟子引而斥彼客之不能为齐王安留己也。泄柳,申详则固从类带来。而亦广言齐王之侧。无维持调护者耳。
柳下惠严畏自防之意少。而宽坦和光之味多。故孟子谓之不恭。如左右之疑。则拂袖骂座而起。然后方为不恭耶。
答兪命岳
书到急拆。郑友〈龙河〉云亡。此何报也。此何报也。人生虽曰虗浮。岂料其如是奄忽。而况其贞刚。素所冀待者。不但己巳。遽承其凶。诚不觉失声而碎胆也。义分非浅。自昔而然矣。岁晩心期。亦惟在玆。涧阿而跫音之伫。幽问斯至。尤令人恸倒也。仍想其尊堂情肚及血属空亡。种种苦酷。何忍为念哉。顽入来病惫。一颓不复振。以故不即驰哭。无以申哀。有涕无从。其谓是矣。千万悲猥。不宣。
与李德载
一月林下。得共明窗净几。自是难得之缘。而所愧言语无力。不能惊动高志。使之转倦为勤。犹有逐鹿馀习耳。倘果回寻陋室。与迷儿对榻伊吾。时时注目于粘壁文字。则便是与我对坐也。拙冒寒几僵死。到衙见亲病倍剧。焦闷罔喩。千万不尽意。只几无倦。
与李德载
今番同游。七年所未有。跌荡疏涤。亦云剧矣。及至出山分路之际。宛一画中景色。亦不欲惆怅作恶。而念君孤返。难免惘惘。旅店宿食。俱可关心。未知以何日税休耶。此行其日达咸春关。雨留一日。初四始到石门矣。君则遇雨。度在席岭间耶。必未全行而宿于加平也。清平诗九绝录送。毋论诗格。第未知不背于真际否。同行者当知之。君须一一和送。不必次押。只逐题无缺则佳。游录亦须续成。毋使有首无尾可也。
与李德载
念中得书。所喜儿病快瘳。自此赤条条地。置在大厅中。任其鱼跳。岂复忧虑哉。艰食固难忘。而儿则可忘矣。此间草坐麦饭。惟随分送晷。以无褦襶之故。颇能读书。益知朱书之腴于刍豢。归与君处。当有以分嗜矣。楞严中交解。草草录去。传与仁老可也。
答明行
衅逆不灭。延至今日。乃蒙君以书问存没。惭䩄更何言哉。至于示谕缕缕。皆彼此合商量事。而有警乎荒颓者则为多。鳌海虽邈。如还檗溪对榻。岂寻常苏浣所可比乎。多少襞积。要之觌面聚首而后。可以宣摅。今姑不欲𫌨缕。而既承所询。其可忍须臾之默然乎。盖尝闻学不进。有许多病。约而言之。亦不过向学路歧。或东西之易迷。用功节度。或操纵之难调而已。知行所主。例多偏只。理事所安。有难周全。故择路。须是明著眼目。整顿则失于拘迫。从容又堕悠缓。调功亦在乎磨炼岁月。来谕云云。似非亡羊之忧。而多少忉怛。要不出依违于忘助之间耳。惟忘与助。于读书于治心。皆此患之为用。而转而适中。在一勿字。习若自然。在一熟字。夫既曰严威俨恪矣。而又必曰平平存在。略略提撕。合而言之则心法专矣。夫既曰优游涵泳矣。而又必曰竦起毛骨。如担百斤。合而言之则读法妙矣。始焉龃龉若相妨。终则浑融以一致。所争只生熟分数耳。若又错认话头。一边欲严威俨恪。而一边则平平略略之为事。一边则优游涵泳。而一边若竦起毛骨者然。则用心支离。反成多事矣。或问持敬不能久。当如何下工夫。朱子曰。某曾如此思量。要得一个直截道理。元来都无他法。只是习得熟。熟则自久。以此观之。则虽以上智大贤之资。其为学初轨。只从这里捱去而已。都无别㨾巧法。若痴心虗觑。以为有别㨾巧法。而我适未捉云。则岂学古之误耶。久离此关之谕。令人骍汗。依违忘助之间。大略彼此同证。而但知无别㨾巧法。是则云尔矣。且学者虽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可苟自贬沮。盖妄尊则得小为足。顾影流连而已。苟贬则视易为难。望远愁绝而已。二者为证虽殊。其妨于进道则均也。与学古别久矣。中间学修所造。未知比前如何。而尝得其所抵浚弟书云。沉潜玩索之乐。殆欲合一天人。同流于风咏鸢鱼之间。闻来殊不胜钦赏。近又收得纯行书。大称学古穷格之功。分外精深。而操存气象。犹有未竞。依旧有疏疏散散底标格。据是而论之。则学古之比来造诣。可知其熟于硏究而生于操存矣。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据其熟以为己物。炼其生以补前阙。使其有馀不足之分。明诸寸心。而矫揉涵融之功。凝乎日用。则庶见其道备全体而人亦可成矣。又何为临此大路。迟回前却。多为心以眩其趋哉。浚弟证情。亦多类此。大抵先难后获之意少。而捷趋省力之计长。延跂稍久。意望未充。则辄生愁沮。思所以别作调度。古今如此辈。岂可一二数哉。毕竟都归于悠悠迟回之间。岁月易失。嗟咄之际。和乐不贯。故不如朴实理会者。低首信步。足目交运。自有到头时节也。拘迫则不可。悠缓亦不可。两既不可。可在其中。是所谓勿忘勿助底工夫也。今乃曰何以则勿忘勿助乎。则得无近于骑驴觅驴乎。朱子尝答或人病根何在之问曰。头痛则灸头。臂痛则灸臂。何病根之复问乎。此言虽似沓沓。其除人蔓延病证。亦足为斩截机锋也。如所谓艰涩不快活。未必当治恶证。大抵新故递革。客主交战之际。例多如此。只从这去。或能自底于艰者通涩者滑之界。朱子曰。闷然不快活。方是好消息。又曰。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此皆经历说话。必不欺人。学古试思之。以为如何。罪人雨露感切。哀陨罔极。拨哀撑撕。颇以文字遮眼。而神芒思涣。有同漏卮盛水。岂复有凑成片段。以至融贯之妙耶。至于操存一边。尤属散漫。只俟学古之来。交相检摄。以觊有桑楡之收也。千万荒愦仅布谢。统希神会。
别纸
昔书所箴警。实感其忠而藏诸中矣。作此后一边啾喞者。固毋论已。虽在同人相悉。而亦未有究论细确。作一段道理理会。如学古之勤焉者也。当时冲口而发。其于语默时义。固不暇于料量。而事过后。见其患愈炽而毒愈肆。则勿为诚是也。然此亦系人。非其人。言亦无力而然。未必今日非可言之时也。今自高情喜洁者而论之。例曰此时莫如隐。此时莫如默。仍以此抗之又抗。上薄层云。遂谓天下道理。只有藏默而已。而不复度时义之如何。则是孔子之辙环。有愧于荷蓧之肥遁。而孟子之好辩。太闹于壶口之杜机矣。孔明之驱驰。见输于管宁之一榻。而韩子之原道。多事于承祯之坐忘矣。盖语默行藏。正如阴阳动静体用循环。要不可以偏主也。如学古意见。薄厄斯世。谓不足污吾一言。则殆见其不杂阴阳底太极。而未信有不离阴阳者耳。无乃太高乎。书辞疵病。固不胜点检。而所愧严正不足。而间涉于谐浪者有之。是则诚如来评。若乃主客先后崇扬轻重。则自有斟酌。自有次序。盖自细心櫽括而为恐不至于全然错乱。细寻其语脉则可见矣。且将谒其主。先接奴面。始述川广以及海大。语势则然。庸何伤乎。
与明行
纯行之志学纯笃。今世罕有比者。况以其痼疾癃废之身。乃能担荷此事。尤可贵重。虽或有间间弛置。不硬著脊骨者。何可苛责以因循乎。然君则以此为责。纯也则责君之疏疏散散。互相检押。以趋至善之极。甚善甚善。
答明行
别怀多少。置勿论。最未弛念者。以君孤弱之躯。半千里奉柩以往。恐或颠沛之在其间也。虽在冥栖灰心中。而梦想为劳矣。岭外书至。大解忧悬。拆缄展读。乃一好个游录。历历烟霞路程。宛然在目。矧伊宿践之地。尤有触起神情者。便是我再游孤山九屏间也。常病君家书札过于烦悉。今乃知不如此不得也。顽慨廓馀悰。投此穷寂。岁暮不自聊。知非吓人语。而骨肉满京洛。牵情亦非一端。以此闲居意味。专欠渊永读书之暇。负手逍遥。每至岩泉最佳处。辄起营度之计曰。某处可池。某处可台。纷然万緖。至发于梦思。此亦闲居者之一魔。挠金屑尘沙眯眼则均。何必声色货利而后。方为心累乎。想君九屏之计。恐亦未免其憧憧。类此证候否。托同于程子澶州之木。而不即下上蔡除根之手。其亦殆矣。板屋栖迟之详。则盖自十月初旬前。闭户闲坐。今已八十日矣。所读中庸。颇能轮流通念。而硏究则全未也。有愧于吴德溪多矣。然或虗闲入心时。读至天地位万物育。以至洋洋乎发育万物。则不觉手舞足蹈。以谓丈夫七尺。本非眇小。而参赞事业。皆吾分内也。于是意思开大。有自待不轻底意。此虽石火消息。然亦可谓云尔矣。岩阿毕命之计已办。田园开垦与池台疏凿事役繁兴。要非一二岁可了。一身为其婴绊。脱出为难。明秋岭南之会。恐乖初约。浩叹奈何。千万何能尽意。所冀侍学凡百。多膺新祉。
录示中丰山龟亭遍谒俯仰之状。历历如目睹。向风兴感。自不能已。柳院川壁之胜。似非等闲。亦足驰神也。象贤上源。步步可坐。略言之如斯矣。东观音则绝胜无比。而犹欠大发挥。盖高敞幽奥。两臻其极。而诸庵星列。万岭玉森。枫岳中亦少其匹矣。此山内外交岭处。奇峰簇列。若万戟攒空。令人有朝睹甘夕死之意。使君一览。必西顾寂照而一唾之矣。
答明行
妙香大致。山强水弱。环山数百里。无一大洞壑。可以漱口濯足者。惟在在精篮。金碧如画。僧有道气。不废焚诵为可喜。若细论其胜。则上院三瀑之奇。缥缈云虹。金仙两台之妙。超出埃壒。以此而持比枫岳中品。略相甲乙。大体通考。则枫岳上之下。此可二下矣。以彼久擅嵬望。而以实较量。不及雪岳。大有迳庭。自此吾爱吾庐之意。倍觉深浓。理屐他山。恐遂懒废。然待君夸示。其红流之胜。或能鼓兴否耳。春间来书。领过矣。砭语切当。铭佩在心。多言数穷。每有驷不及之叹。幸为舅氏大度包容。堇免严诛已。设一誓于座下。断此生为雪山默居士。未知果能坚守三缄否也。近寓终南。一再与朴君弼周接面。可爱其端悫。而语及孟子养心寡欲之说。有未契合。凡三度往复。彼此两尽。观其书辞。明畅达志。不无意味为可喜。而然其所抵牾者。尚未烂漫归一矣。吾则以濂溪寡之。以至于无为。非孟子本旨。而彼乃硬守而强说合之。此其所构争之端也。去冬山居。作延平赞。以见默修之志。聊此呈似。以君雅意。亦应有契乎斯也。
与明行
离怀多少。只以知足二字了之。然于稷谷分歧时。犹未免黯然频顾。信乎情胜之强于理遣也。此行间关。不可细悉。自入礼安。俯仰观感。有足忘疲。投宿之夕。适值院衿散尽。独坐岩轩整襟。至夜深。淡云微月。池面有光。滩声与子规。并入清听。晨兴盥漱。复趋轩屏。若将抠衣然者。未觉百载为遥。今行大抵多忙。末后所得。最觉意味渊永。奇幸奇幸。清凉山骨。态顽色黯。不出君之所评。而自唤仙至御风。横截以一条云梯。曲曲有台。令人有翩跹遐举意。是则清凉已矣。三篇呈春府外。又三篇可挂君眼。故并往。馀则懒未录出也。
答纯行
还山抚同游迹。适在嘤鸣时节。感念多緖矣。手问坠此间。岂神会耶。承审室忧如海。展眉无隙。闷若在已。而然且拨愁立课。不抛寸阴。则可谓有心力矣。况又观花观史。圆融一贯。不惟开落与治乱无别。而史未始不为易也。不易。君如是洞览。岂亦闻拙修风而有契者乎。至于规砭疏顽。欲其与天地同翕辟。则恐难承当。不觉愧汗雨泻。然何敢不佩服也。衰惫觉甚。往来为艰。丧馀亦未往。痛疚不自遣。翠微之期。莫之克赴。恨叹奈何。不宣。
答纯行
门祸荐酷。葛山黔山凶问一时至。惊恸何言。恋中得书。认耐暑保卫。能与彦侄对榻讲朱书。不待先嘱而冥会焉。神交固如是耶。妙用功用。孰能的辨其上下而使真面跃然耶。依俙强解之。则所谓妙用。即阴阳不测之神。周子谓之神妙万物。是则形而上者也。降一等而言之曰功用。则指阴阳之合散屈伸。若有形迹者也。只可如是说。更欲细硏。则终没巴鼻。此等微奥。只俟吾看理周遍。凡于浅近明白处。无所碍塞而后。自费入隐。乍尔融会。或不费力矣。卒乍硬钻。恐致心病也。昨间舜瑞与李仲谦。各以论辨文字如麻束者。埤益于丌前。目眯神眩。尚未讨头緖。系是十分义理。其孰为堂上人乎。早晩批凿去。试看林如何。
答纯行问目
河图运行之次左旋。而洛书运行之次右旋者何故。岂洛书主变主用。故运行亦变左旋为右旋耶。
生之运行。克之运行。自有两段意。生之意于河图见之。克之意于洛书见之。生先而克后。生顺而克逆。先者为体。后者为用。体见于河图。用见于洛书。自有妙理。今只曰变左旋而为右旋。则似鹘突矣。今就两图而推其顺逆之所以。则只因金火之易位而乃如此。试以河图之一六。欲右转而之四九则生不得。以洛书之三八。欲左转而之四九则克不得。河顺洛逆。方见运行之势。自是两段意思。潜玩可知矣。
答纯行
别久得书于岁前。欣泻不可量。已为新春。想侍学益佳吉。此又添顽齿。已过邵子年矣。瞿忸罔喩。见规未括囊。诚是诚是。此由于迹近养未厚而亲爱之偏患未自省。使君辈在侧。岂有此愆乎。且诗是恶业易播丑。自此欲讱其出尔。湖中诗清活可喜。哭玄元数首。殆不忍累阅。悲语易造。而悲境难描。此则兼之。读之。增知己之感。可谓情生于文矣。闻读系辞。果融会否。有疑拈示。使有反复为佳。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则字。无谓的是用字之误。赵君明履。能于此会疑而未能判以误字也。君亦留神为可。
答纯行
岁改信閟。南望太息者累矣。官伻忽至。委札入手。发缄欣倒之剧。又认陪到七松。皂盖之翩跹。只隔岭矣。神情飞越。殆不可裁。顾此惫眩难动。势不容三次逾岭。低徊揣量。竟归没趣。奈何奈何。见投册子阅见。兴学节次。洋洋在目。何喜如之。果能继以毋倦。丕作邻邑师法。岂不至佳。通书曰。师道立则善人多而朝廷正。君能倡此。于以振衰救颓。则太学将取法矣。然玆事体大。不惟人妒。神亦忌之。故春府之屡败。每坐兴学为祟。则区区公喜而私虑之也。然此涉于谑语。勿以此暗沮锐志可矣。礼记中学记。详述师生相观之法。十分紧切。可补大学之所未该。幸详阅而后讲示诸生如何。盖教人之法。道理备大学。事目在学记。实合参看。而人多歇看。亦可笑。注解多谬。一为是正以呈似计也。观此孱气绝望三山之会。且每岁远役。亦非晦息之道。而寂寂一床。方得玩索意味。故尤不欲动著道场。始拟清秋末。驰往离岳。结夏于东观音者。恐归谬悠。惜乎。菁莪时节。未能往参其席端。以观洋洋之盛也。千万何既。都付神会。
为人父。以至荣亲云云。文势木僵。少意味。若改以为人父者所望于其子。与子之所欲荣其亲者只在决科云则如何。
一举两得。理非不是。而语太野迫。合有点改之也。如曰若谓学问迂于进取。则明道,晦翁两先生。独非决科之人乎。以此意裁融为说则似为紧切矣。韩文答陈生书。有云事亲以诚者。尽其心。不夸于外。不以己之得于外者。为父母荣也。名与位之谓也云云。义理甚真确。可采援为说也。南丰宜黄记。可令学子熟读。
答纯行
未赴佳招。怅缺殆将病。官伻又传申札。喜当半觌。况佳什伴来。承认陪赏惬意。至搜阅杜谷。漱弄瀑泉而返。尤令人兴叹也。三山事几会诚恰好。实似顺风而呼。其庶丕作乎。无学可推。岂其然乎。向来烂讲于石郊者一部曾书。几乎毫分缕析。今日据皋比。何至䩄颜乎。若玉藻仪节。素所亏欠者。则不妨直述其短于群蒙之前。而且𢽾且学。期以相长焉可也。如君者其于以言教。绰乎有裕。虽其身教。何渠不若内悾悾而徒务其详言徐步者乎。只须顾名思义。以纯以为要。而急贤贤为善。明道于扶沟兴学而有未究而叹曰。百里之狭。道之兴丧系焉。老夫无兴于衰世。聊以君今日之为。卜之也。三山结夏。实所耿耿。而顾气不助愿。八九分难谐。而然不至绝意矣。海衣思吃而莫致。得此倍加匙。良喜。前贶枣饼。珍荷而忘谢矣。拙自客腊。轮诵中庸大文。几至百八十遍。意味甚长。而未敢谓实能知新也。接诵通书一般。有渊永之味。殆不知年数之不足。而辄为督文者搅夺。可惜可惜。
答春行
别来阅几晨夕。而每饭后登西坞。吟啸乎皎皎亭亭之间。光景与神情。虽千里若可流通。所示十五夜悄坐江村。亦吾梦到时节也。君岂知之哉。专伻书至。益见情垫。秀嶂澄潭。本非忘饥之物。而谓可恋恋。又以脱粟苦薇为上味。足见君之尚志而难向世人道也。此中游赏。固多留债。而归日欢迎杖屦。舞彩于九松台上。何等乐事。君之运会之旺。自今年数可也。
答春行
穷阴闭户。怀人政苦。念与君同清梦榻者。已换四黄锺。当时所讲贯者。通彼此言之。存乎否乎。有足慨惋。此时书至。若有冥会者。何等慰泻。且认明窗之下。用功于大学或问。玩索味长。诚所乐闻。科事云云。既未断置。只可俯首而已。有何更细商乎。但使志确识高者处此。必能七分硏经。三分做科工。凡一年费日。亦准此为之。主客奴郞之分既判。则可以优游其间。无愁苦逐迫之患。近来如林沧溪,韩泰东之类。亦能分主客者也。试看李伯温纷纭出接作表几千首。果能斡旋其一分于命数之外乎。所须数字符诀。亦是闲讲。然有一言。得失置度外。而千万人中。只知有己。庶免为随众狂走否。病夫呕眩日甚。寝味几全废。只此八行。亦艰辛为之。千万付神会。
答尹潝
意外赵棘之来。获承哀札。披豁不可量。至悉辞旨。满纸忉怛。奄此春夏之交。练祥俱逼。孺慕当益罔极。悲系旋为之切。且闻眼患非细。果有根柢而然。则必须省视善调。可以拨云也。看史功课。权减似宜。且浩博之书。初不合以成诵为准。而终至于支离难堪。非所以悠久生意味。而趱趁期限。亦易致心眼俱病也。自今改却调度。只默坐澄心。如道家垂帘内观者㨾。似为当剂。所要看史凡例。固无可荐呈者。借有之。亦不合今日用矣。
答兪拓基
忽尔官人输一駄。倚岩扉承书前。忙问何故。则便非好消息。错愕之剧。采色靡定。曁悉示谕。节节乖愿。何若是亟也。最是板舆当寒颠遽返洛。而旋作饮冰之行。未暇依恋。靡盬不遑。诚知两难为怀矣。大事丕蔽。若有神赞。彼中虽险巇。岂至有碍。而独恐朝绅而包祸心者。叛形已著。难平者事。未必彼中为可忧也。
答郑彦焕
再被手问。勤恳有加。感著非不深。而稽答乃至半年则懒耳。无可诿者。敢冀见谅乎。即想老炎。侍学珍胜。而大府月城之除。果不乖愿否。等是参商而愈远。增黯惘尔。陋自来此谷。栖息粗适。近身松石。不知有三庚。拥书千卷翻阅。亦足遣闷。而但苦闲懒成习。亦无謦欬于侧。岂非所谓独居钝滞者乎。所投沿海二记。读来豁胸。况满肚名,理。倾泻于流峙俯仰之间。若万个水银。片片成圆。其亦奇乎妙矣。所询人物同异。系是精奥。岂疏莽可容评断乎。然窃怪自洛闽以来。理同气异。不翅八字打开。而犹有异说如许。愚未知为此异说者。曾看太极图否。如已看之。试令手画其五层圈子。则其将以一圆贯之乎。抑为碎碎尖斜者乎。殊不足多辨也。鄙所说太极。皆出于仓卒。扭捏疏谬非一。而不幸遇聪听疾书者。载在册面。或挂他眼。岂不大惹嗤点乎。实不胜悚忸。其中失旨或没紧要者。删点以往。馀眼痛艰草。不能究。统希神会。
答郑彦焕
近看士友精硏仁字之训。殆秋毫必察。而却未能于切近施为处有些相应。其不为一膜外胡越者几希。若吾人则似是偏禀木气。所以其发多慈恻。必不至有痿痹之疾矣。若以存主之意言之。则刚毅木讷。却为近仁。此意不可不认取也。比看雅意。多向外掀露。务以笔舌取胜。一向如此。几何不为稷下谈天与晋宋挥麈乎。所谓万馀言。虽未经眼。已猜其大张皇矣。古人所谓赋名六合。已是大愚者。无乃近之乎。况轩轾退栗。尤非后生可易为者。何其不深思乎。如老拙恐被收司之律。实所惶汗。幸反省之。如其所已言者。果涉不韪。则虽不付丙。且藏深箧。如何如何。太极解小注。鄙意不快也。来辨盖多得之。可谓符合矣。草草批送。未尽蕴。然亦不必详矣。此等辨驳。固异于评退栗。而似此以寻扯吹觅为伎俩。亦非所以务本矫偏也。幸试取中庸衣锦章。潜心细嚼。如何如何。葛藤多矣。只此顿断。千万唯向里加功。益臻深厚。窃所冀祈。拙过冬谷云。粗免呻吟。而业次则全无。每晓诵中庸数章。庶冀其无迷其源而已。
答郑彦焕太极图小注熊氏说问目
理气混融无间。故曰无彼此也。小注则谓同是一理。
小注之错。多在理字。
以火燥水湿等性。论五行之性。
燥湿等字。可以解各字之意矣。
以自然而然。解无假借。
自然二字最儱侗。
答郑彦焕问目
曾与尹瑞膺,朴公美,兪子恭论人物之理。其说多般。略以愚说仰质。如曰各一其性则谓万物各异其性耶。
各是气。一是性。
若谓人物同得天理。则牛之耕马之行。鸡之司晨犬之司夜之类。何尝仿佛于人之日用伦理之事乎。
人亦耕人亦行。人亦掌漏人亦巡更。同归于当然矣。
朱子说曰。仁义礼智之粹然者。物则无之。
非谓不具也。乃不全也。于此只当论通塞。
仁义礼智之天理。凭却气机而无乎不在。
虽不离于气。何可与气杂乎。
答郑彦焕问目
用九用六之义。
用字以变字看为可。如潜龙初九之九。未定其为七为九。而只假其当变之义而命之曰九。若乾坤二用。则六爻皆变之谓也。
答兪肃基
去岁一再接面。实有未摅之悰。今适入城。又不胜倾向也。不料盛翰先及。满纸𫌨缕。所以属勉者。则亦不著题。感叹之馀。继以骍忸也。所谕示疾曲折。诚所贡虑。曾献调治之云。只是口头说耳。实未知所以治法也。今左右既潜心于退陶遗书。则二养旨诀。具在是矣。尝览其所答南时甫书。凡所提撕调诱。无非老婆真慈。委曲易从。其必有以留神焉矣。昌翕衰年妄举。浪走半万里而归。身免大疲而心则全荒。到头摄往躅而叩滞思。实亦有之矣。自馀所欲抒剖者。要非尺书可罄。何由一为对榻乎。辱询心气之判。系是精奥。何敢率对乎。陋意所泾渭大略。与盛示吻印。但以昏明缀之气质之条。似欠莹彻。未知如何。姑此挂一。诸所未究。统希心照。
答兪肃基
大杀之岁。各自逃生。不遑于音墨固也。损书之及。惊倒倍至。所审上下忧危。咷笑在呼吸间。神相恺悌。奉贺无尽。况彩趋占闲携书。入天圣深处玩索。定高一格。企羡无已。服人漫浪溟岳。消尽几何光阴。转来洞阴。犹栖栖也。倒水罗汉。不能拯人。政谓是矣。然念寻数功课作辍。无大利害。寸地收检。一刻为急。陆王虽偏。以用心之紧。大有受用他山之石。其于矫病较切。朱子亦称陆善扶竖人。有裒多益寡之意。而叹自家门下日用不著紧。盖如林择之辈。精于硏究而疏于克治故也。今吾辈粗辨心性界分。而不脱于记问科臼。岂不有愧于荑稗之熟乎。如子恭博洽胸中几百卷。易滋草木。宜在刊落而反约。禅老所谓夸示十二兵器。不如寸铁杀人者。岂不切紧乎。葛藤至此。终是耘人之田。悚忸不尽布。馀惟深寒加爱。
答兪肃基问目
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先生释之曰。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曾前看得此章。以寤寐反侧琴瑟钟鼓。皆作文王之事。而诗人乃能形容得文王性情之正。如此其至。则诗人性情之正。又可因其辞而见之。此则盖以文王性情为主。而诗人不过形容之。不失其正耳。虽说得去。终是于所谓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者。犹未十分衬贴。近更玩读而推究集传之意。则恐有不然者。其释寤寐反侧。则曰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则无以配君子而成其内治之美。故其忧思之深。不能自已。至于如此。其释琴瑟锺鼓。则曰此人此德。世不常有。幸而得之。则有以配君子而成内治。故其喜乐尊奉之意。自不能已。又如此。详味此等语意。则所谓寤寐反侧琴瑟锺鼓者。似亦只说得诗人之心如此云耳。未及乎文王之事也。若作文王之事看。则所谓尊奉二字。恐说不去。未知如何。然第二章小注。又载朱子之说而却曰此诗看来。是妾媵做。所以形容得寤寐反侧。外人做不到此。此则依旧又作文王之事看也。迷滞之见。不免于再数长廊柱而差否。抑先生之说。却自有初晩之分否。伏乞详赐指教也。
旷阻得乍觌。合散只半饷耳。依旧参商。怅悁增深。旋承惠书之问。忻审冒热归。侍履用佳迪。又与赵斯文稳做书会。发叙以仁智之乐。何等企羡。服人身殃未殄。又丧仲子妇。悲悼罔喩。积惨摧剥。衰肚之蚀可知。又逢无前大暑。以呕泄惫倒者。殆二十日。苏健无期。秪自闷怜而已。未病前乍留东郊。与诚仲讲国风。有些鼓发。以为今世为学者。徒知祢洛闽祖孔孟。而不识诗书之为孔孟所宗。至于二南之不讲。寥寥许多年。几乎束阁。甘心于面墙。以是口说支离。无得乎性情之正。人伪滋而天机浅。有足慨惋。今得来示。味众人之所不味。岂亦冥会而然耶。关雎疑义。自问自答。大旨得矣。小注云云。自是未定之说。割舍为快。前后读者。大抵为此注所赚。亦因俗见以琴瑟友为夫妇事。未免牵掣而归乎错解也。诚使粗通文理者。谨依章句而融会之。岂复二三其说乎。昔者林沧溪从尤翁为金华之讲。亦未免错解此章。岂所谓七圣皆迷者乎。沧溪固玄通。而于此为说。却甚陋。有曰宫人于淑女。亦安能求之忧而得之乐。则是不知当时在贯鱼之列者。其渊情哲识。皆任姒之徒也。盖亦滞于耳目而昧乎古今之有异也。读书须高著眼。政欲其不如此耳。赵斯文只以近思录硏讲否。窃覵其气象。纠紧欠舒裕。治之以温柔敦厚之教。似乎得宜。然则一编葩经。下上其音可矣。
与兪彦铨
同榻甚喜。解手。岂胜悢悢。每到第一鸡。如聆伊吾枕头。自不胜耿怅。而新雪又添岩姿。恨不共攀琼树也。振儿能逊志受业否。毋启宠纳侮可矣。
与金相复
寥悁中再荷书存。忻泻可知。但闻曾经寒疾。犹未脱然。知难著力于大头段。光阴亦可惜。方来花鸟时。一为相访。大开口讲评而去。深企深企。清阁书问与诗函。深荷寄意。病惫稽谢。所愧负多矣。新明府自是存心于爱物者。宜有贤声。而无乃太速乎。两次书来。颇以赈事关念。若救头燃者然。是心足以优天下矣。此间力疾诵易了。方读书至上经。略上口。此亦处静之力也。千万不宣。
与高达明
别后无由得信。恋郁徒积。坐想梅窗清月。静诵韶濩之文。何等超越。百渊主人。君耶我耶。猿鹤之嘲。无说可解。其将诿之于鼯患耶。好笑好笑。此间栖息。非不适。而泉涸葅恶。最所难遣。以此归思如水。而怯寒未变计。想尔企待之苦。尤用憧憧也。
与赵德粹
得书知旅况粗适。为慰。两年留馆。只寄口耳。未有河润之及。而将又失此。犹为怅馁耶。呵呵。台露懒读。胡乃顿尔。岂因接应北客而失提撕之机耶。儿心之偸。亦可憎也已。此间胜槩。日添月加。长桥架壑。仍岩作碓。一洞焕若活画。汝见之。定以为胜百渊也。
寄致雄上人
歇楼借榻。倾倒已剧。而入须弥上毘卢。相随忘疲。尤是一段奇缘。始知白莲社主。虽灰冷万缘。而犹眷眷于宗雷也有以矣。别后甁锡。想益安稳。姑无移栖意否。此方来百渊。迹闲而心忙。无一日不骛于过去三宿之地。云何降伏以了残年。不断流注。儒释所通患。故聊纳败阙尔。此去居士。与我同苦寂者。实有一段信心。不惟爱山。欲参善知识。以开蒙陋。弥勒一弹指下。果能使善财醒悟否。一律寄情。倘蒙和答耶。千万都俟一来讲易。馀何可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