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到心法序 中华文库
三到心法序 作者:金瑶 明 |
|
地理之学有三到:一曰心到,二曰目到,三曰足到。皆为相地者言。天下万事本于心,而况地之学?后人以心为权衡,而古经未有载,使心有不到,何以尽俯察之力而知其为地?故心到为大。然地之所在有龙、有 、有沙、水,各有明征,非目览其槩,心何所运其神?故目到次之。然目虽能视,心虽能察,而地常毓于山溪袭亩奥坳之间,而人所不见,故又必足先到。足到虽最下,而实心目之阶梯也。其义起于《诗》‘聿来胥宇’之句,而定之《方中》示其详:曰“升”、曰“降”,非足到乎?曰“望”、曰“观”,非目到乎? 归于“秉心之塞渊”,信乎地之理微而奥,非塞渊之心不足以究之也。
吾休雁塘吴子乐山,以地术鸣一时,尝著有地书一册,命曰《三到心法》,而请予叙一言。夫曰‘心法’,必其义得于心,而非徙到之所能与。予虽不知地,然尝味乎其言,姑揣予之得于地者以阐其义。
予蚤岁不言地,中年后见先祖丧在浅土,不能葬,而先君亦老甚,徬徨予不能坐视,因索看家藏《玉髓经》,期一得以为助。朝夕披阅,甫一载而知其义;既知其义,复尾时师入山以验其作为。如是者若干年,而后此心始若有见。初得上呈地,予曰:“此经中夫穴也。”急邀乐山视之,而乐山大以为佳,遂涓日迁先祖葬。得佳土,自喜益索诸家书博之。诸家虽皆不言理,而其所拟议葬法,非深地理者不能越。十馀年得环田地,则予见又决。众皆欲阡葬右 以乘旺气,予坚执中 穴,凿之前后左右皆青石,而中 乃土且佳,又涓日阡葬先君。予时年九十一矣,自揣晚学地,得葬祖父二穴,良足自慰。此后虽倦于登山,而此经日在目前,龙、穴、沙、水四法日往来予怀,所见益觉超诣,与时师别。有时师以为佳者,予曰不佳,卒之不佳者是;有时师以为不佳者,予曰佳,卒之佳者是。同予行者竟莫知所谓,非惟同行莫知所谓,虽予亦自不知其所谓。此所谓几也,所谓天之几也。天不可以人为,几不可以矫强致。意予之借力于足者勒,借力于心目者熟,熟与勤相遭,而此理自迸于心而几生,此之谓心法。
古之入有登龙而知其作穴不作穴者,有入水口而知其作穴美不美者,皆足未到而心目之间已有真知,谓非其精之会,心中有全地而触处皆见邪?乐山作是书,岂徒示人以相地之方?必有以会其精于三到之外,而指其法以示八。盖人能会其精,则足之所到,目与心之所到,自有以植其几,而心法于是乎存。心得其法,则心之所运无穷,而到与不到非所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