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民快览》序 中华文库
《晋民快览》序 作者:郭象升 1925年 |
李君炳卫纂晋民快览,年一更新,今四年矣,而馀序其书者已三。尝语炳卫曰:君勉之。吾■■序之不厌也。今兹九月,炳卫觞客于市楼。酒半谓馀曰:序已就乎?吾书行出版矣。馀笑曰:诺。固将有以序君之书。
序曰:春秋时,晋国都翼,今之翼城县也。及桓叔之孙武公灭翼,代为晋侯,移都曲沃,今之闻喜县也。武公子献公城绛居之。今太平县南二十五里有遗趾焉。历惠怀文襄灵成六公而迁于新城,则又在今曲沃县。春秋二百四十馀年,晋霸最久,讫三家分晋以后,莸号为天下莫强。毋亦首都建置得地欤。然而皆非晋阳也。
晋阳者,赵之分地也。三家之在战国,赵势差雄。盖曾五战强秦而三胜之,邯郸被围而国不倾,以晋阳之犄其后也。晋阳虽唐叔以始封之都,然防坚垒高,功由董安于。安于旧城不可考矣。汉晋以还,亦书缺有间。而唐代晋阳形势,狯略见于新书地理志。志之言曰:晋阳都城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左汾右晋,潜邱在中。汾东别有城曰东城,贞观十一年李𪟝所筑。武后时更增一城于两城之间,曰中城。使东城与都城相接属,见于史者,亦谓之连城。而都城西北又有宫城,其壮丽崇闳可知也。唐之有天下,自晋阳始。既定鼎长安,因推王业所本,号晋阳为北都。逮五代纷争,而李氏、石氏、刘氏三主皆兴于此。盖非特武功也,抑文物声名,实为九州之甲。然而又非今之太原也。
今太原者。宋之新城也。宋太祖由归德节度使受箓膺图,黄袍践祚。归德故为春秋时宋地,宋主大火,晋则参墟。有妖人者,创为参辰不两盛之说。于是太宗受刘继元之降,乃遂举千年之雄都,一朝堕之。晋之不竞,自是始也。陆游老学庵笔记曰:宋太平兴国四年,废太原旧城,徙城于故城东北三十里之三交城,其地亦名唐明镇。有晋文公庙,因毁庙以建州治焉。而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诗,纪迁城之酷,有官街十字改丁字之语。按之今城,衢巷狯隐约可寻。
夫阴阳禁忌之说,君子之所不道。然而迁城之后,物华人杰,顿失旧观。宋元明清四代之史,固历历可按也。虽然,物极必反,天之道也。昔之晋阳,历千馀年而由盛以衰。则今之太原,亦必历千馀年而由衰以盛。山川之气,郁积久而通;斥卤之圻,宣渫久而转。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以其地验之而益信也。
民国之兴十四年矣,天佑吾晋。独获小康。其在省垣,斤斧之工、版筑之匠,朝夕从事建筑,月异而岁不同。隐赈噎闼,气象千万。客外经年而来归者,往往迷其方向,登高以望。异时隙地半一城,今则屋联巷比,囱烟拂天,诚不敢望古之晋阳。要之自宋代迁城以来。未之有也。晋地古称表里山河,其为广野通途,北则大朔,南则平绛,而中惟太原。唐叔虞启疆晋水之滨,其后顾展转南迁者,徒以阻大河就盐利耳。控制得势,固以晋阳为宜也。宋太宗妒其雄强,摧毁不遣馀力。然而一兴一废,仅隔汾流。风水虽衰,控制自在。今也举千年褊迫之市井,六通而四开之风水之说亦破矣。天道之推迁,地力之移转,盖皆有其不得不然者。而人材之蔚兴,又将有以应之,此岂小故也哉。
今天下困于攘夺,中央失驭,而四方有割据之形。或则以为春秋,或则以为五季。而春秋五季,晋实主其魁柄,以制一世之重轻。夫以霸业济王政之穷,孔子之所不非也。虽曰政在民主,其义岂遂湮废耶。亦视其所以拥卫元首者何如而已矣。古人不云乎,国于天地,必有与立。以犯上为争权,以扰邻为广地。岂不暂强而颠覆已踵之,君子所以贵明大羲也。文襄之事远矣,微末夷种,如克用、存勗父子,其能鉏灭朱梁,犹以奉唐正朔也。此即无险可凭,尚当仗人事以获济,而况据有士马积强之晋阳乎。
宋以后之晋阳,非古之晋阳也。民国以来之晋阳,几几重睹古之晋阳也。即不逮古之晋阳,而犹过于古之翼绛曲沃。吾不志于霸亦已矣。风云玄感,人材辈生。鼓舞而扩张之,于以保境息民,固知其绰有馀裕也。是故大言之,山西一省,关天下之安危;小言之,太原一城,系一省之兴替。馀不敢大言也,而姑小言之。小言之而大言在焉矣。炳卫其冠于篇端,以序快览,以诏晋民,以布于天下。
民国十四年九月十五日晋城郭象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