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八卷 中华文库
← |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七卷 | 黄帝内经 素问第十八卷 佚名 |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九卷 |
缪刺论六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歧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 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 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歧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歧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恢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𫏋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剌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剌右,右剌左,病已,止;不已,复剌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剌右,右剌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恢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剌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欬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剌右,右剌左,病立已,不已,复剌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剌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剌,立已,左剌右,右剌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剌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剌右,右剌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剌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剌右,右剌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恢而痛,剌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剌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邪客于五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四时刺逆从论六十四
厥阴有馀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馀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馀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馀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馀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馀病筋痹恢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歧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 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歧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
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 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 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 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标本病传论六十五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歧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馀,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以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胁肢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欬,三日而胁肢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肢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肢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 (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