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卷 黄帝内经
素问第二十三卷
佚名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四卷

    著至教论七十五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雷公)曰︰不知。

    (帝)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嵓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石历),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示从容论七十六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所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

    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沈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

    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沈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支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四支解墯,此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汽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是失我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

    疏五过论七十七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接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馀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

    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热。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心,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脏菀热,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

    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始终,可以横行。

    征四失论七十八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

    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