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会要/卷011 中华文库
祀先代帝王
洪武三年五月,遣使访历代帝王陵寝,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凡三十有六。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遣之。(《礼志》。 )
四年,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始罢天下府州县祀三皇。(王圻《通考》。 )
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 在河南者十(陈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汉光武,洛阳祀汉明帝、章帝,郑祀周世宗,巩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 在山西者一(荣河祀商汤。 ) 在山东者二(东平祀唐尧,曲阜祀少昊。 ) 在北平者三(内黄祀商中宗,滑祀颛顼、高辛。 ) 在湖广者二(酃祀神农,甯远祀虞舜。 ) 在浙江者二(会稽祀夏禹、宋孝宗。 ) 在陕西者十五(中部祀黄帝,咸阳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帝、景帝,咸甯祀汉文帝,兴平祀汉武帝,长安祀汉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宪宗,泾阳祀唐宣宗。 )
六年,议定三皇、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于京师立庙,每岁春秋致祭。遂建历代帝王于钦天山之阳,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东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室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又增祀隋文帝,未几复罢。(王圻《通考》。 )
七年,令帝王庙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郑晓《今言》。 )
九年,遣官省历代帝王陵寝,禁刍牧,置守陵户。(《本纪》。 )
二十一年,令每岁郊祀,祔祭历代帝王于大祀殿,仍以岁八月中旬,择日遣官祭于本庙,其春祭停之。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岁,则停庙祭。(《礼志》。 )
是年,诏以历代名臣,凡三十七人,从祀于东西庑。为坛四,以宋赵普负太祖为不忠,不可从祀。又祀元臣穆呼哩,(旧作“木华黎”。 )而罢其孙安童。(王圻《通考》。 )
永乐元年八月丁巳,遣官祭历代帝王。(《大政记》。 )
十九年,迁都。帝王庙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礼。(《礼志》。 )
嘉靖十年二月丁卯,亲祀历代帝王于文华殿。初洪武定制,每岁郊祀,以历代帝王祔祭于大祀殿,上更定郊制,罢之。令建历代帝王庙于都城西,岁以春秋致祭。至是庙尚未成,权于文华殿行之。十一年庙成,名曰:景德崇圣之殿。八月壬辰,亲祭。嗣后岁遣大臣一员行礼,四员分献。凡子、午、卯、酉祭于陵寝之岁,则停秋祭。
二十四年,罢元世祖陵庙之祀,及从祀穆呼哩等;复迁唐太宗与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从祀名臣三十二人。(已上《通典》。 )
三皇
洪武元年三月,用太牢祀三皇。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配。四年,帝以天下郡邑通祀三皇为渎。礼臣议:“唐玄宗尝立三皇五帝庙于京师,至元成宗时,乃立三皇庙于府州县,春秋通祀,而以医药主之,甚非礼也。”帝曰:“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汨于医师可乎?”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礼志》。 )
嘉靖十五年,建圣济殿于文华殿后,以祀先医。(《会典》。 )
二十一年,建景惠殿于太医院北,中奉三皇及四配,而附历代医师于两庑,凡二十八人。岁仲春、秋上甲日,礼部堂上官行礼,太医院堂上官二员分献,用少牢。复建圣济殿于内,祀先医,遣太医院正官行礼。(《通典》。 )
隆庆四年,礼部侍郎王希烈议:“三皇既祀于帝王庙,请罢太医庙祭,专遣太医院官祭先医。”不允。(《春明梦馀录》。 )
圣师
明初,宋濂建议:“伏羲为道统之师,神农、典帝、尧、舜、禹、汤、文、武以次而列,皋陶、稷、契、夷、益、伊尹、傅说、箕子、太公、周公皆天子公卿之师,宜秩祀天子之学。”时不能行,至嘉靖九年,始祀先圣、先师于文华殿东室。旧有释像,命撤去。奉皇师伏羲、神农、黄帝,帝师尧、舜,王师禹、汤、文王、武王九圣,南向;左先圣周公,右先师孔子,东西向。每春秋开讲前一日,行释奠礼。十六年,移祀于永明殿后,行礼如初。其后常遣官代祭。隆庆初,仍于文华殿东室行礼。(王圻《通考》。 )
先师孔子
洪武元年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仍遣使曲阜致祭。(《本纪》。 )
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刑部尚书钱唐上疏言:“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道,故天下得通祀孔子。”侍郎程徐亦以为言,不听。久之,乃用其言。(《钱唐传》。 )定制:每岁仲、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礼志》。 )
四年,命礼官儒臣厘正祀典。国子司业宋濂上《孔子庙堂议》曰:“世之言礼者,皆取法孔子,不以古礼祀孔子,是亵礼也。古者先师位皆东向,汉章帝幸鲁,祀孔子,帝西向再拜。唐《开元礼》:先圣东向,先师南向,三献官西向,犹古意也。今袭开元二十七年之制,迁神南向,失神道尚右之义矣。古者木主栖神,天子诸侯庙皆有主,大夫束帛,士结茅为菆,无像设之事。《开元礼》设先圣神座于堂上两楹间。今因开元八年之制,抟土而肖像焉,失神而明之之义矣。《礼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所谓先师者,若汉《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之类。古之学者非其师弗学,非其学不祭。学校既废,天下莫知所师。孔子集群圣之大成,颜、曾、思、孟实传其道,尊之以为先圣、先师,而通祀于天下,固宜。若七十二子,止于国学祀之,庶弗悖礼意。《开元礼》:国学祀先圣孔子,以颜子等七十二贤配,诸州惟祀颜子。今以荀况之言性恶,扬雄之事王莽,王弼之宗老庄,贾逵之忽细行,杜预之建短丧,马融之党权势,亦厕其中,吾不知其何说也?古者‘子虽刘圣,不先父食。’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尚祖也。今回、参、伋坐飨堂上,而其父列食于两庑间,颠倒彝伦,莫此为甚,吾不知其何说也?古者,士见师以菜为贽,故始入学者,释菜以礼先师;其学官时祭皆释奠。今专用春秋,非矣。释奠有乐,释菜无乐,是二释之重轻,以乐之有无也。今袭用魏、晋律,所制《大成乐》乃先儒所谓乱世之音,可乎哉?古者释奠、释菜,其仪注虽不可考。然《开元礼》仿佛《仪礼》,馈食之节,三献皆有饮福及尸酢主宾之仪。今惮其烦,惟初献行之,可乎哉?他如庙制之非宜,冕服之无章,器用杂乎流俗,升降昧乎左右:此类甚多,不可枚举。”同时翰林院待制王祎亦著《孔庙从祀议》,谓:“荀况之言性恶,扬雄之事新莽,何休注《公羊》而黜周王鲁,王弼注《易》而专尚清虚;如此之等,犹在祀列。何以在汉独遗董仲舒,在唐独遗孔颖达?至如宋之范仲淹、欧阳修、真德秀、魏了翁,元之吴澄,凡此七人,并宜从祀;用以搜蒐代之旷典,昭万世之公议。”又谓:“颜、曾、思父子配位倒置,不免《春秋》‘逆祀’之讥,亟宜厘正。”其语多与濂合。厥后上置国子监,先圣改用木主,卒从濂议。时东阁大学士吴沈尝著《辨》,言:孔子封王为非礼。后布政使夏寅、祭酒邱浚皆沿其说。及嘉靖改称先师,实自沈发之云。(《春明梦馀录》。 )
六年八月丁丑,遣御史大夫兼领国子监事。陈甯释奠于先师,丞相胡惟庸,参政冯冕等,不陪祀而受胙,上以为非礼,命各停俸一月。甯不举奏,亦停俸半月。自是,不预祭者不颁胙,著为令。(《胡惟庸传》。 )
七年,仲春上丁,日食,改用仲丁(《会典》。 )
十五年太学落成,帝亲诣释奠,诏礼官刘仲质等曰:“孔子道冠百王,功参天地。今天下郡县并建庙学,而报祀之典止行京师,未遍宇宙,岂非阙典?”乃诏仲质等与儒臣共定释奠仪,颁之天下,令每岁春秋以上丁日通祀文庙。(《大训记》。 )
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郡县长以下诣学行香。(《礼志》。 )
二十六年正月,颁《大成乐》器于天下府学,令州县学如式制造。(《会典》。 )
二十八年三月壬申,以行人司副杨砥言,罢汉扬雄从祀,益以董仲舒。(《纪事本末》,《礼志同》。《会典》系之二十九年。 )
三十年十月乙未,重建国子监先师庙成。(《本纪》。 )初,上以国学孔子庙隘,命工部改作,其制皆上所规画。大成殿门各六极、棂星门三楹、东西庑七十六楹、神厨库皆八楹、宰牲所六楹。
永乐初,建庙于太学之东。(已上《礼志》。 )
十五年九月丁卯,脩曲阜孔子庙成,上亲制文勒石。
十九年,北京国子监既定,其南监春祭,命祭酒行礼。(已上《通典》。 )
宣德三年,命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礼志》。 )正统二年,以宋儒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本纪》。 ) 三年三月,禁天下祀孔子于释老宫。孔、颜、孟三氏教授裴侃言:“阙里家庙,宜正父子以叙彝伦。颜子、曾子、子思,子也,配享殿廷;无繇、子皙、伯鱼,父也,从祀廊庑。非唯名分不正,抑恐神不自安。况叔梁纥,元已追封启圣王,创殿于大成殿西;而颜、孟父俱封公。乞追封子晰、伯鱼公爵,偕颜、孟父俱配启圣王殿。”帝命礼部行之,仍议加伯鱼、子晰封号。(《礼志》。此止行之家庙,未及国学及府州县也。 )
八年四月,以元儒吴澄从祀。(《礼志》系之正统八年。会典、吾学编、王圻《通考》皆同。《本纪》系之宣德十年,英宗即位之初,盖沿《大政记》之讹。 )
成化十二年,祭酒周洪谟言:“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请备天子制。古者鸣球琴瑟为堂上之乐,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而干羽则舞于两阶。今舞羽居上,乐器居下,非制,当改。”尚书邹干驳止之。洪谟再疏争,帝竟俞其议。(《洪谟传》。 )
十三年闰二月丁丑,释奠。初用八佾、笾豆各十二。(《春明梦馀录》。 )
弘治八年七月丁亥,封宋儒杨时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廷。(《本纪》。 )九年二月,增文庙佾舞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
十二年六月甲辰,曲阜先师庙灾,敕有司重建。十七年,庙成,遣大学士李东阳祭告。
正德十六年,诏有司改建孔氏家庙之在衢州者。官给钱董其役,令博士孔承义奉祀。(已上《阙里志》。 )
嘉靖九年十一月癸巳,大学士张璁请更正孔庙祀典,命礼臣会诸臣议,改题孔子神位“至圣先师”,去“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左邱明以下,皆称“先儒某子”;不复称“公”“侯”“伯”。遵太祖首定南京国子监规制,制木为神主,其塑像即令屏撤。春秋祭祀,遵国初旧制,十笾十豆。天下各学,八笾八豆。乐舞止六佾。凡学,别立一庙,祀叔梁纥,题启圣公孔氏神位。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俱称先贤某氏。程珦、朱松、蔡元定从祀,称先儒某氏。从祀诸贤:申党即申枨、留枨去党。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吴澄罢祀。林放、蘧瑗、卢植、郑众、郑康成、服虔、范甯祀于其乡。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宜增入。诏悉如议行。又以行人薛侃议,进陆九渊从祀。(《三编》。 )
隆庆五年九月,以薛瑄从祀。(《昭代典则》。 )
万历十二年十二月,以陈献章、胡居仁、王守仁从祀。
四十一年十二月,以宋儒罗从彦、李侗从祀。(已上《三编》。 )
诸神祠
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神祇,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礼志》。 )
三年六月,定诸神封号,凡后世溢美称,皆与革去。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祀典者,有司毋得致祭。(同上。 )
弘治元年四月,给事中张九功请正祀典。章下礼部。尚书周洪谟等条议,以释迦牟尼文佛,上清太上老君不宜修建斋醮,遣官祭告。古礼:幽荣祭星。今北极紫微大帝,像之为人,称之为帝,非典。风、云、雷、雨南郊合祀山川坛,复隆秋报。今徇道家言,又有雷声普化天尊之祀,是渎也。岁以正月十五日为真君张道陵生辰,遣官祭告,非制。大小青龙神,祷雨无应,不足祀。梓潼帝君者,传云,神姓张名亚子,蜀人,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元加号与为帝君。景泰中,因京师旧庙新之,岁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神庙食于蜀,宜也;与文昌六星无涉。其祠在天下学校者,当毁。永乐中,以道士周思得传王灵官法有验,乃建天将庙祀灵官。谓宋徽宗时,有西蜀萨坚授法于林灵素者,其师也,因于庙立祖师殿。宣德中,改大德观,封灵官曰崇恩真君,祖师曰隆恩真君。成化初,改显灵宫。岁易袍服,其费不赀,当革。灵济宫祀金阙上帝、玉阙上帝,盖五代时徐温子知证、知谔也。神世系事绩非甚异,其僭号亦当革。于是祀典为之一正。时洪谟建议,并谓元武七宿,不当信道家武当山修炼之说。城隍非人鬼,不当有五月十一日诞辰之祭。东岳泰山既专祭封内,且合祭郊坛,则朝阳门外东岳庙之祭,实为烦渎。帝以崇祀既久,不尽从也。(《三编》。 )
明北京有真武庙、洪恩灵济宫。成化十三年,诏建汉寿甯侯庙。又凤阳有显应庙、滁州有丰山庙、柏子潭庙、徐州灵源宏济庙、河平神庙、平阳平水祠、汾水灵泽庙、沁州南山庙、焦龙神庙、龙泉神庙、兖州青山庙、安平镇显惠等庙、严州乌龙庙、宜春仰山庙、常德阳山庙、沅山显应庙、长沙洞庭庙、马湖显应庙、福州灵济宫、广州天妃庙、南海真武庙、琼州灵山庙、电白灵湫庙、诚敬夫人祠,皆终明之世,有司岁时致祭不绝。(《通典》。 )
五祀泰厉附
洪武二年八月,礼部尚书崔亮请依《周官》门、户、中溜、灶、井五祀,岁终腊享,通祀于庙门外。(《通典》。 )岁暮享太庙时,五祀并列庙西庑下,东向,太常寺官行礼。(王圻《通考》。 )
八年七月,礼部奏:“王祀之礼,孟春祀司户、孟夏祀司灶、季夏祀中溜、孟秋祀司门、孟冬祀司井、四孟月之祭则于有事太庙之日。”制:“可。”(《昭代典则》。 )
永乐间,改定四孟祭户、灶、门、井于四立日,中溜于季夏土王后戊日,皆遣内臣祭。岁暮,太常卿合祀于太庙丹墀西,东向。(《通典》。 )
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太厉,设坛元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礼志》。 )
泰厉、国厉、郡邑厉、一年二祭:春以清明日,冬以十月朔日。乡厉一年三祭:春以清明日,秋以七月十五日,冬以十月三日。(《明集礼》。 )
《通典注》:“明祭五祀而不及行厉。其京都有泰厉之祭,更有郡邑厉、乡厉;即仿《祭法》泰厉、国厉、族厉而变通之,亦合于五祀者也。